莫言《蛙》赏析 读后感

合集下载

蛙莫言作品的读后感3篇

蛙莫言作品的读后感3篇

蛙莫言作品的读后感3篇蛙莫言作品的读后感1蛙和人类是同一个祖先,蛙和娃同音,为何造人的女神叫女娲,娲与蛙同音都说明蛙与人类不可分割的感情与联系。

刚刚看完莫言的著作《蛙》,此刻内心感触良多。

人性中有太多的摇摆不定的因素,到底何谓善何谓恶?姑姑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着这样的一个角色,善非善,恶非恶,是恶魔又是圣母。

她的双手上沾的鲜血,既是对姑姑圣母的见证,又是姑姑无情的千万个鲜活的生命扼杀的证据。

读到后来,姑姑的忏悔,姑姑所受的折磨,我开始慢慢同情她了。

她有什么错,她所做的都是对工作负责的体现,都是对国家对党的忠诚。

如果她不做,也会有其他的人做的。

对于这样一个坚强的女人,对蛙却有无尽的害怕和恐惧,看出了姑姑对所做的时的后悔和忏悔。

我和姑姑一样是个相信命运的人,不,姑姑是后来才信命的,所有高密乡东北村的人都信姑姑是嫁给皇帝做皇后的料,可是封建制度已经过去了。

大家相信姑姑所嫁的人肯定非富即贵,姑姑的第一个男友王小倜虽然没有高官厚禄,但是飞行员的身份也让大家觉得幸运,可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抛弃了姑姑,自己逃到了台湾。

后来与姑姑在__时期有着说不清是干系的杨林工作地位和姑姑也是十分的相配,但是姑姑拒绝了。

我一直以为姑姑一定会和秦河在一起的,秦河对姑姑的爱,有目共睹,姑姑没有结婚他就一直等,姑姑结婚了,我以为他和王肝一样病也好了,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过,是否正如《海上钢琴师》那样,一个人习惯了一样东西一样事,便不敢也不愿意再接触其他的了。

秦河习惯了爱姑姑这样的一个女人便不再看其他的女人。

姑姑和郝大手的结合是命中注定的,郝大手通过泥娃娃的制作满足了姑姑对自己所做的错事的忏悔。

他们三个人一起是最合理的组合。

蝌蚪,一个作家,对他唯一一点好的印象就是他依旧还在怀念他的前妻王仁美。

我可以感觉到他的无奈,他不爱小狮子,一点也不。

只是他有女儿需要照顾,以及姑姑的再三撮合,作为对姑姑的尊敬,他不好拒绝。

和小狮子的散步他感觉是在履行义务,权利大家都喜欢使用,可履行义务是所有人的无奈之举,陪妻子是作为丈夫的一项权利,而蝌蚪把它当成义务去做,我们可以了解他对小狮子的感情只是尽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

读《蛙》有感(精选30篇)

读《蛙》有感(精选30篇)

读《蛙》有感读《蛙》有感(精选30篇)读《蛙》有感篇1对于莫言这个大文豪,相信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吧?莫言,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家户喻晓了,因为他是我们中国的“文坛泰斗”、“文坛上的拿破仑”,是我们中国文学的骄傲。

因为,他于二零一二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他的获奖作品《蛙》也风靡一时,成为莫言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因为这本书即获得了国际性的诺贝尔文学奖,也获得了国内性的文学大奖——矛盾文学奖。

所以,老师强烈推荐我们一定要去阅读《蛙》这本巨作,老师说了读完以后会有所收获的。

我正想着星期六日再去买来看,哪知下午放学回到家时,妈妈就微笑着递给了我这本厚厚的长篇小说——《蛙》。

在交谈中,我才得知妈妈在这本书刚出版时就买来看了,之前之所以没有拿出来给我阅读,是因为这本书的意境很深奥,不容易懂。

现在,我上六年级了,应该看得懂了,所以妈妈就拿给我看了。

我欣喜若狂,捧过书,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这本长篇小说。

读完之后,我感悟良多,受益匪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浓浓地糊在了我的心头。

《蛙》这本长篇巨作通过讲述莫言那个从事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整一个人生的经历以及前半生和后半生截然不同的待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生育史,说明了计划生育这一国家政策的严重错误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到六十年之间的复杂历史过程。

这本长篇巨著引起了我心灵极大的震撼,那位饱经风霜的姑姑,被计划生育政策折磨的死去活来的妇女,让我拥有了对生命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生命是多么的可敬可贵啊,一株花、一棵树、一丛草,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飞蛾扑火虽然无知愚昧,但也展现了生命的梦想力及奋斗精神,对于飞蛾扑火,我们大可不必抱着耻笑的态度,我们完全可以学习飞蛾那种勇于奋斗的精神,那不正是生命的意义之处吗?如果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只知道吃喝玩乐,那么请问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用处呢?生命并不注重长短,而是注重生命这颗明珠的价值,也就是说能为这个世界付出多少贡献。

《蛙》读后感(13篇)

《蛙》读后感(13篇)

《蛙》读后感(13篇)《蛙》读后感1今天终于看完了的《蛙》,感觉很平淡,像一个人在唠唠叨叨的讲述自己人生的往事。

一个能得诺贝尔奖的大师写出的作品就像是刚入门的新手似的',毫无欣赏性。

一,故事很平淡,叙述也很平淡,而且主角并不明朗,到底是“姑姑”还是“蝌蚪”?二,人物性格描写也不突出,甚至自相矛盾。

难道这是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文中的人物大都没受过高等教育,却有时能出口成章。

故事中的人物好像都有精神病。

三,有几处细节未交待清楚,例如“小狮子”为要孩子假装大肚子四,文中对“蛙”及“婴儿”的描写确实有些“魔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魔”,是精神病人的眼中世界,由此我怀疑莫言是否受过什么刺激,而“蛙”则是他在不正常的状态下写成的。

五,文中以文学后辈“蝌蚪”对“杉谷义人”所写书信的形式来写作,确实有对“诺贝尔文学奖”献媚之嫌。

总之,这是一本不值得阅读的破书。

后记;只看过莫言的这一部作品,或许评价有偏颇,待看过其更多作品后再对莫言评论吧。

但《蛙》确实写得太平淡,包括文字。

不能算是一部好作品。

《蛙》读后感2我在妈妈给我买的《满分作文》里看见了《“买”蛙》这篇作文。

这篇作文写了小作者用自己准备买文具盒的钱去买了几只青蛙的故事。

故事讲,“呱.呱.呱”,一阵青蛙叫声把他吸引过去。

他看见路边有好几个卖青蛙的摊,青蛙被人们抢购着。

这些捉害虫的小生灵马上成为人们的美餐。

看到这些,他想冲上去与卖青蛙的人评理。

而他并没有上去评理,他知道是没有用的。

他想:“我有五元钱的零用钱,对,买五元钱的青蛙。

”于是他提着篮子,来到青蛙摊,拿出他仅有的`五元钱,说:“买五元钱的青蛙。

”卖蛙人准备杀青蛙,他说:“不用你杀。

”他把青蛙放在篮子里,提着走了。

把它们放在了小溪边。

小作者保护动物,肯于牺牲自己的零用钱,是非常感人的。

他的这种保护小动物的思想品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蛙》读后感3有幸拜读了诺贝尔得主莫言的小说《蛙》。

内心有所感触,它是以第一人称通过书信方的来讲述姑姑一一一个农村接生员的一生经历反映了解放后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更加深入的剖析了部分吃公家饭的人面对一胎的种种无奈!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写得很好的小说,小说的构思很合理,思路很清析,一篇短短的小说竟能把中国不同时期的大环境在他的聊聊数语中活生生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阅读《蛙》后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

阅读《蛙》后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

阅读《蛙》后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阅读《蛙》后的篇1《蛙》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以前对莫言知之甚少,乘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热潮才对他有所了解。

莫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曾认为,莫言是中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20__年,法国图书沙龙,莫言、李锐和余华三位作家获得“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20__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__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网上有人这样评价他:“莫言可能是当下中国文坛最博大、勤奋的作家。

博大源自其尝试的写法多而宽,充满试验性的创新精神,其笔法汪洋恣肆、气势蓬勃、自由率性。

勤奋源自其写作的数量和质量之积,也源自其不懈的开拓精神,就中国当下而言,无人能出其右。

”小说的名字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

听说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

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5篇

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5篇

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5篇《蛙》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于_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希望能帮到各位.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1其实第一次读这本书,是莫言得诺贝尔奖前夕.那时候《白鹿原》电影正火热,激情的床戏海报,吸引了很多眼球.谁料评论都说不如小说写得好看.联系到山楂树之恋的失败移植,我觉得有必要看看《白鹿原》小说.不读不要紧,一读就彻底上瘾.开头一句话就扣人心弦,层层相扣,结合国共两党的故事,写得非常引人入胜.那时候对茅盾奖有了全新的认识,看来这帮评委不是吃白饭的,好歹能慧眼识珠.于是遍历了所有的茅盾奖,一个个下载下来看.怀着白鹿原的期待,结果对很多小说开头很失望.尤其以蛙难读,前两页几乎有数十人登场,看得头昏眼花.于是作罢.偏偏这人,又得了诺贝尔奖.我擦,我的品味总不见得无法品味出诺贝尔奖吧.于是又翻出来看.这次慢慢的发现,这小说跟LOST一样,一上来N多人看似无趣,其实是铺垫,围绕他姑姑讲了很多60年代的事情,红卫兵的故事,饥荒的事情,计划生育.其实很多年轻人对一些政策很愤青,往往纸上谈兵.可是用小说,人性的`眼光去审视过去的现象,才知道这些政策真正达到了什么效果,什么反作用.小说也很残忍,把他老婆活灵活现的形象描述好,然后把她弄死.这是不是事实不要紧,但是只要是偶然的,就必然会发生.这让人深省,做任何决定的时候,务必要思考尽可能的全面.虽然现在是新时代,老陈旧的思想依然很有市场.我们要时刻铭记,没有谁可以超越法律,法治国家的大趋势不会变.就像故事里,姑姑拼死咬牙要为党牺牲一样,她只是过去式,她只是拿着党的大旗去干非法的事儿.所以,任何都不要超越法律,人不能指挥一切,人人都要遵守法律制度下行事.从某种程度上讲,我挺满意党的觉悟的,现在的社会虽然很乱,经济不好,可是一直都在往正确的方向进步.愿咱们国家越来越开放.包容.自由.民主,也愿咱们将来有生之年能亲手推动国家往这个方向进步.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2《蛙》通过描述姑姑的一生,既展示了几十年来中国乡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讳地揭露了中国在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不知道你们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是什么印象,我小时候的同伴基本都被罚过款,虽然那个时候几百块钱真的很值钱,但幸好大家都是在出生后才被罚款,并没有耽误来到人间.就在差不多十几年前,我在村里还会听说某某家姑娘为生二胎而躲回娘家,关键是娘家这边搞计生的人也会时不时来〝抓捕〞她,听得我真是为她捏一把汗,也特别不理解为了多生一个孩子何必冒这么大风险._年我当大学生村官在镇里负责的就是计生工作,不过那时候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名存实亡.我们每月只负责统计辖区内出生多少孩子,政策内的正常上户,政策外的需要交罚款,然后上户,后来罚款也是可以分期付的,也就是你先交个首付,孩子就可以上户.当时我就发现个现象,超生这件事基本是发生在两类极端的人身上,一类是特别有钱,即便交罚款也不是问题,一类是比较穷的农村,反正交点儿罚款就可以给孩子上户,而且扶养孩子的成本也不是很大,所以多生一个也无妨.反而是我们镇上那些〝中产阶级〞,像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收入较高且稳定,愿意为了孩子投入教育成本,而且也有能力,但因为政策不允许,恰恰生不了二胎.也幸好,随着集体经济向私有经济的转化,随着数亿农民获得了流动和就业自由,独生子女政策已难以落实,最终,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再说到姑姑,她意志坚定,忠于党和国家,她工作几十年来接生近万个孩子,也有不少生命还未见到世界的光明就被她堵死在黑暗中.她一面接生,一面〝杀生〞.书中写了几个孕妇为了逃避姑姑的〝追杀〞,有的跳进河里逃生被淹死,有的在逃跑过程中难产而死,有的死在引产的手术台上.我上班的时候也经常听前辈讲述那段历史,在政策的高压下,凡是超生的,不论几个月,只要被发现,他们都有权利直接带到医院手术,即便是足月甚至还差几天就可以生的,也不例外,所以书中说的虽然感觉有点儿荒.唐,但肯定是真实的.正如姑姑说,不出〝锅门〞,就是一块肉,该刮就刮,该流就流;一出〝锅门〞,那就是个人,哪怕是缺胳膊少腿也是个人,是人就受国家法律保护.但实际上足月的婴儿即便是引产,也有一些是活着的,却并没有被当人保护.姑姑的晚年充满忏悔,她说自己手上沾着鲜血,但是如果没有姑姑这样一批忠心耿耿的人,国家的政策也落实不了,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万里长城,金字塔,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所以姑姑在她六十岁的时候选择嫁给捏泥人的郝大手,靠丈夫捏泥娃娃来悼念因自己而不能降临人世的两千八百多个孩子.后来,她被失眠和梦魇折磨,她说,有罪的人必须活着,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种方式赎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年来,的确减缓了人口增长速度,但无疑也发生了很多触目惊心的事件,它涉及到政治,经济,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问题,这么复杂的问题我并不懂,但只是觉得如果当时这个政策可以循序渐进一些会不会好一点儿.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3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4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5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精选5篇)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精选5篇)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精选5篇)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篇1】莫言的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阵热闹欢乐气息。

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个村庄的集市,你游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没有人与你搭话,你也不寂寞。

看小说《蛙》,就像在逛着这样一个热闹的集市,一段段情节像一个个摊位,你在人群中被推着走,眼睛、耳朵仿佛都不够用了,因为那嘈杂声、那琳琅满目的货品,密集地直朝你袭来。

我本身是不太喜好这样的文字的,因为我很可能在这文字环境的感染下渐渐地就生出满心的浮躁,最后只好把它弃之不顾了;也可能在精彩热闹了一番过后,却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中意的玩意儿都没买到,刚才全是兴奋着别人的兴奋。

《蛙》,首先是这个题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作家,仅仅是题目这一招似乎已经胜出很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们。

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倒不是向我一开始想的纯粹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

“蛙——娃——娲”,这么一追溯,便显出此中真意了。

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还是批判,或是酝酿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

在此只想谈谈我自己看了小说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觉得计划生育是一项再正常不过、明智不过的`政策了。

中国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诸如资源匮乏、生存质量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不限制人口,那还了得?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基本也是独生子女,偶尔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们家庭思想观念的落后。

我一直以为计划生育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事情,哪里会想到原来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在小说中,在落后的中国里落后的小村庄,“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多个胎儿,更间接残害了多少妇女的生命?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莫言《蛙》读后感——有关生育问题(5篇范文)

莫言《蛙》读后感——有关生育问题(5篇范文)

莫言《蛙》读后感——有关生育问题(5篇范文)第一篇:莫言《蛙》读后感——有关生育问题临界于控制人口与尊重生育权之间——关于莫言《蛙》的思索第一部分:《蛙》的读后感阅读完了莫言的《蛙》,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为对党忠贞不二的姑姑、为一辈子不能生育的小狮子、为那些为了生孩子而不惜搭上性命的女人们:王仁美、王胆、陈拳的老婆,更为了那些还没有出世就被杀死在母亲子宫里的小生命。

关于生命的话题,从来都不会轻松,正如莫言自己写在封面上的那句话一样: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与悲悯。

本人不才,双学位的攻读方向正是中文,所以我且从文学与政治学的两个视角来谈一谈我读完这部作品之后的一些感受。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蛙》的立意无疑是宏大的,它讨论的是中国最独有也是最私密的一个话题,这种对于现实问题的关照,体现出了莫言作为一个文人应有的品格和抱负。

其实我这样说并非是矫揉造作,也并非是趁着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热乎劲儿也顺便给他带个高帽,其实早在我当年读了他的《丰乳肥臀》之后,便觉得这个作家不一般,只是没有想到这个不一般,竟然是成为了我国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当然那时的他还没有写《蛙》呢!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蛙》,此文之名就值得一番探究。

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山海经》、《淮南子》等一些中国上古神话的古籍,当中对于蛙这类动物有着不少记载,蛙在很多部族里都是受到供奉的图腾标志,而这种崇拜归根到底就是源于人类对于生殖繁衍这种原始的自然神力的感恩。

女娲造人中的“娲”与“蛙”相似,娃娃中的“娃”与“蛙”同音,因而蛙自然而然的与生殖繁衍存在着某种潜在的关联。

所以《蛙》这部文学作品的题目中,就暗示了它所要谈及和揭示的主题。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项政策,且不说它受到了多少外国力量以“人权”为理由的抨击,单就本土推行来讲,都是阻力重重、血泪交加。

而《蛙》中的主角,蝌蚪的姑姑,作为一名坚决贯彻党的政策的先锋党员,正是这个政策推行下的牺牲品。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8篇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8篇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8篇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思考和分析,一篇有意义的读后感一定会让读者产生共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莫言小说《蛙》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篇1莫言,被人认识是因为张艺谋的电影《红高梁》,被人熟知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

读莫言的《红高梁家族》,若没有电影的引导,似乎常常会出现错觉了,奶奶爷爷和我生活的时候在不时的交错,形象也时常交差,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不时的穿越,真的佩服《红高梁》电影的演员及所有的参与者,他们真的用心读懂了莫言的文章,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否则无论如何也无法展现那时那景。

以前的时候,翻过莫言的作品几次,常常束之高搁,一个原因是欣赏不了,他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他的天马行空的叙述让我一时驾驭不了;再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的语言的粗犷吧,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脸红的语言,是因为自己的拘谨还是什么的,现在再一次打开他的作品,再品来,真的是让人学到了很多。

《酒国》中的丁钩儿的经历、余一尺的不同,那个酒国市酿造学院的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的几篇文章,和莫言的书信来往,那似乎是生活中的也好像是小说中的许多情节:那个肉孩和红烧婴儿,那个神童和那个有鳞的小妖精,那个一尺英豪和小侏儒余一尺,那些形象似乎是生活中的,也好像是虚构的,不能不让人感受到很多,感受到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在其中也时时地透露着有些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能不令人深思。

那其中的《采燕》让我真正的了解了那些称得上海市山珍的珍品的缘由,我们只看到了商店里卖的燕窝很贵,却不知道燕窝的区别与它的真实来缘,而采燕中的岳母的叔用生命采集的最珍品的燕窝,却是时时用命换来的,那个燕窝上还留着脑浆,在写叔为了采集那个难得的燕窝让身体可怕地拉长,变得好像一条蛇,在艰难中奋争中身体又拉长了些,燕为了自己的窝与偷袭的人的无情抗争,面叔只能任由成群的汗珠从他头上滴下来,紧咬双唇尝到自己血的滋味,一个能从十几米的高处飘然落地而不损伤自己身体的叔叔却为了这个燕窝从悬崖坠落,在燕窝上留下自己的脑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蛙》读后感
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

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

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额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

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

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

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

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

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

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

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

“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

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

“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繁殖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承载着莫言的深刻思考。

在这些思考的背后,则是对中国现代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反思——这也是莫言小说的一贯主题。

小说的题材有着独特意义和相当的敏感性。

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发展现代国家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

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业国家,也面临着国际上从“人权”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更是由于文化、传统、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

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计划生育一方面被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步事业”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成为90年代以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乡村基层政治尴尬现状和困境的点缀性情节。

于是,被不理解、不支持的农村群众撵得到处跑的“乡镇干部”形象,就在几分黑色幽默的喜剧色彩中,将计划生育政策与人性的冲突
轻松地嫁接为“分享艰难”的主旋律阐释。

莫言的《蛙》显然不想漫画化、戏剧性地处理这个题材,也并不是要理论性地探讨、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是要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和精神背景,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生命以及精神和灵魂的影响。

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

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

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

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观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