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话出自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句诗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出了一种哲理,告诉人们要虚怀若谷,谦逊谨慎地学习,不要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是在告诉人们要与众不同,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苔花如米小,牡丹如蓬大,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自然景观的感叹和赞美。
苔花虽然微小,但却有着独特的美丽,牡丹虽然巨大,但并不因此失去了优雅。
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告诉人们应该欣赏每一种不同的美好,并在其中发现自己。
在这里,苔花和牡丹都成为了诗人崇高的象征。
苔花微小而坚韧,表现了一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而牡丹则象征了一种高大、壮丽的气魄。
这句诗借由这两种花的对比,传达了一种追求卓越,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身境遇、追求和心情的深刻思考。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歌中,往往蕴含着对命运的感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句诗也正是这样一种情感的表达。
诗人用“苔花如米小”来形容自己的渺小处境。
苔花生长在潮湿的地方,很小很小,有时候可能会被人忽视,但是它依然顽强地生长,追求着自己的美好。
这种渺小却不放弃追求的品质,正是诗人自身所具备的。
诗人用“学牡丹开”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牡丹开放时,花瓣绚丽多彩,充满着生命的张力和活力,这正是诗人对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诗人希望自己像牡丹一样,开朗、坚韧、自信、自强,不畏困难,不怕挑战,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这句诗还蕴含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苔花虽小,却也有着自己的美丽和价值,正如每一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而牡丹的高贵、雄伟、绚丽更是对美好的追求和赞美。
诗人希望人们可以谦逊而不失自信,温和而不失坚强,敢于做自己,敢于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美好事物。
这句诗还鼓励人们要有追求卓越、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
苔花虽小,但它依然向往向上生长,不断进取,追求更好的自己。
而牡丹虽大,但它也在不断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和壮丽,追求更高的境界。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一句著名的对联。
这句对联描绘了苔花和牡丹之间的区别,也展示了人们对美丽事物的不同理解。
同时,它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小小的苔花也能有自己的美丽和价值,而不仅仅是伟大的牡丹才值得我们赞美。
苔花和牡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它们在外观、花型和生态习性上都有很大差别。
牡丹是大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大而美丽,是中国国花之一。
苔花则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长的小型飞散植物,它们不需要根系统也可以在岩石或其他表面上生长。
它的花相对于牡丹来说非常小,但它们的繁殖和生存能力强,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美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句对联借用了牡丹作为比喻,将苔花放在与之对比的位置上。
虽然苔花的花朵非常小,但在成群结队的生长中,也能显现出令人称赞的美丽和独特的生命力。
它们没有牡丹高贵、雄伟的姿态,但在它们自己的范围内,它们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句对联的意义不仅限于描绘植物的外观特征和价值差异。
它还蕴含了人们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往往会通过外表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不符合某种既定标准或不具备一定特征,他很可能会被忽视或被视为不值得关注的。
然而,这条对联就像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提示人们不要轻易看似表面的东西,而应该更加关注那些在人们的视线之外的东西。
可能它们看起来不那么壮观,但它们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和关注。
总的来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对联的含义十分深刻。
它不仅展示了感性美的东西的不同形态和表现方式,也为我们传达了人类对待差异、与众不同、不同寻常的关注和尊重的重要性。
这条对联是一道启示,我们应该更加爱惜身边的一草一木,同时也要更加宽容和接纳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个体和事物。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的人生启示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人生启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启示》
嘿,咱来说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有意思的话哈。
你想想看,那小小的苔花,平常咱可能都不太会注意到它,它多小啊,就跟米粒似的。
可它呢,却有着大大的志向,它要学那娇艳的牡丹开放。
这多有趣呀,就好像一个小不点儿在那喊着:“我也要美美的!”
咱这人生啊,很多时候不就像那苔花嘛。
咱大多数人都不是什么超级英雄,没有惊天动地的本事,就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但这又咋样呢?不能因为咱普通就不精彩了呀。
就像那苔花,虽然小,可它也努力绽放自己的光彩呀。
我就想起我自己啦,以前总觉得自己没啥特别的,在人群里一抓一大把。
有时候看着别人光芒四射的,心里还会有点小失落呢。
但后来慢慢明白啦,我就是我呀,虽然普通,可我也有我能做的事情呀。
我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可以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也是一种绽放呀。
咱不用去羡慕别人的大成就,咱就把自己那小小的一片天地经营好。
就像苔花,它在自己的角落里,开开心心地开放,也能给世界带来一抹不一样的色彩呢。
也许别人不会特别注意到我们,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自己知道自己在努力,自己在绽放,这就够啦。
所以呀,不管咱多渺小,都要有那份学牡丹开的勇气和决心。
别小瞧自己,咱也能在自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光,那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光芒呀。
哎呀,说了这么多,还是那句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咱就带着这份小小的倔强和大大的勇气,好好地过咱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也能像苔花一样,虽然小,却有着大大的精彩。
咱就这么干,准没错!嘿嘿。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一句形容苔藓之美的古诗,意为即使苔藓很小,也能学习牡丹一样绽放自己的美丽。
这句诗给人一种鼓励和励志的感觉,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矮小或者不被人重视而气馁,而应该以乐观的态度积极追求美丽和成功。
苔藓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生长在湿润的岩石、树木或土壤上,通常呈现出绿色的丛状体。
尽管它们很小,但它们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不管是在河边、山间还是城市的墙壁上,苔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
即使是在恶劣的条件下,如寒冷的冬天或者干燥的夏天,它们仍然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苔藓之所以能够如此生命力旺盛,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和生长方式。
相比于高大的牡丹花,苔藓更加简单和朴实,没有繁杂的花瓣和色彩,但它们以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通过每一次细微的生长来追求自己的美丽。
牡丹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花卉之一,被誉为国花,在花卉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
牡丹花大而且色彩鲜艳,花朵繁密且优雅动人,令人叹为观止。
每年的春天和夏天,牡丹花会在公园和庭院中绽放,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赏和欣赏。
与苔藓相比,牡丹的生命力并不十分强大,它们需要较为优越的环境和充足的水分才能生长良好。
牡丹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只有几周时间。
而苔藓则无论是在干旱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都能顽强地生长。
苔藓不以花朵的绚丽和数量来展示自己,而是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和精神面貌来追求美丽。
这句诗告诉我们,不论我们的外貌、身材、能力大小,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光芒和价值。
不要把自己和别人进行对比,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华和优点。
就像苔藓一样,即使我们很小很微弱,但只要我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地追求梦想和成功,就一定能够绽放自己的美丽。
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应该学会欣赏自己的价值和魅力。
我们要像苔藓一样,坚定地生长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追求美丽和成功,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独特的色彩和价值。
不要轻言放弃,不要因为自己的矮小而妄自菲薄,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勇往直前,追逐属于自己的光芒和辉煌!。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中国古诗中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名句。
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观,引发了人们对生命、自然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诗句的内涵解读、诗句的历史渊源和诗句在当代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来探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的深刻内涵。
我们来解读一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的内涵。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在此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领悟。
诗中的“苔花”指的是生长在树皮上的细小的苔藓,而“米小”指的是非常小的颗粒,这里用来形容苔花的微小。
通过“苔花如米小”这样的形象描写,诗人表现出对微小而普通生命的珍视和赞美。
而“也学牡丹开”则表明了苔花虽然微小,但也渴望像牡丹一样绽放自己的生命之美。
整个诗句表达了对生命的呵护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价值和潜力的赞美。
“学牡丹开”也可被理解为对成功和美好的向往,表现出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我们来谈谈“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的历史渊源。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以观物得知人生哲理的诗篇,而“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正是这首诗中的经典之句。
王之涣生活在唐朝,他在《登鹳雀楼》这首诗中,通过对登高俯瞰大自然的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世间万物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在这首诗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被誉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它成为了后世诗人仿效和赞颂的对象,也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它所包含的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的追求的人生哲理,使得这句诗在历史上被载入了史册,并且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我们来探讨一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当代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个人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对生命和时代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所蕴含的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的追求的情感内核,却依然深深触动着当代人的心灵。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的意思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意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意思是虽然我是一朵如小米一样小的花朵,不引人瞩目,可是我仍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也会想像牡丹一样花开遍地,芳香四溢。
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苔》。
全诗内容为: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翻译:没有阳光照射到的植物生长不易的地方,苔藓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美丽的青春。
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
“苔花似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两句承上,借助大幅度联想,对苔的“青春”作形象发挥和补充、结实、峭拔、有钩之力。
诗人认为,苔花虽微小如米,无馥郁的芬香,无绚烂的色调,但作为跃动的生命,它与得天独厚的花王一样,从容自若,沉稳持重,竞放于大自然中。
尽管牡丹花色,艳冠群芬,苔的价值,鲜为人知,但由于苔的不自怜,不自弃,依其天性认真履行大地赋予的使命,执着地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而,在自重、尽心尽意的天平上,苔与牡丹,绝无贵贱优劣之分。
扩展《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出处】清·袁枚《苔》【译注】苔的花只有米粒般大小,但也学着牡丹一样尽情开放。
苔(tái):苔藓植物的一种,绿色,生长于阴湿的地方。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苔藓碧绿,苔花开放的景致,或赞扬苔花虽小,照样开放的物性。
亦用以说明事物或人不论大小、贵贱,都有其存在、活动的理由和权利。
[例1]我眨眨眼,凑近细看,啊,这才终于看清:绿的是苔,在绿苔深处,有米粒大的苔花,素素净净地,开放着,一朵,又一朵,再一朵……古人有诗曰:“苔花如米大,也学牡丹开。
”都是生命之花啊,无论大小,也无论是艳丽还是素净,更遑论是否香气袭人,都应尊重,都应赞叹! (刘心武《锦园苔花》)[例2]清诗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既然苔花可在百花丛中占一席位,那么,随笔之类的小玩意儿,大概也有资格在文坛上占一席位吧。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如米小”,这句诗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
陆游诗句中的“苔花如米小”形象地描述了苔藓上开放的小巧花朵,给人一种细腻、温婉的感觉。
和大而繁盛的牡丹不同,苔花虽然小,却也能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虽然不起眼,却也别具一格。
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句诗,探讨苔花的美丽和牡丹的开放之间的比喻。
苔花,平日里我们往往容易忽视的存在。
它们通常生长在林木、岩石或者地面上,清新而细腻的苔藓悄然生长,默默无闻地展现着它们那独特的美。
尽管苔花小,但它们依然用它们微小的身躯和颜色带给大家美丽的观感。
这是它们的美丽所在,小巧而可爱,让人怦然心动。
与之相对比的是牡丹,它以大而肥厚的花瓣、艳丽的颜色、浓郁的芳香而闻名。
当牡丹盛开时,满园皆香,粉红、红色、白色的花朵一片繁盛,宛如繁星般耀眼夺目。
牡丹开放时的景象是壮观的,无人能够忽视其美丽和吸引力。
正如陆游的诗中所表达的,苔花虽小,却也能有自己的魅力。
与牡丹相比,它们虽然不怎么起眼,但是它们同样有着让人喜欢的特点。
正因为小而美,才显得更加纯粹、可爱。
牡丹虽然繁盛,但有时候也给人一种浮华、夸张的感觉。
相比之下,苔花更加朴素,更加真实。
苔藓从不追求繁华,它们一直以一种平静、静谧的方式生长着,没有太多声张和浮夸。
但正因为如此,它们的美丽更加纯粹和动人。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些人可能并不起眼,平凡无奇,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才华和特点。
他们可能没有牡丹那样的繁华和引人注目,但却有着坚韧和执着的品质。
他们或许不是舞台上的焦点,但他们同样能在现实生活中发光发亮,用自己的方式做出贡献。
所以,无论是苔花还是牡丹,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美。
我们应该欣赏、尊重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
人们常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价值在于相互了解和欣赏。
只有真正了解了别人,才能理解别人的价值和美丽之处。
与之相对应的,我们也应该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之美,不必拘泥于外表的浮华和繁华,因为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深刻。
古诗苔文学短评

古诗苔文学短评原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一、衍生注释:“白日不到处”:指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青春恰自来”:春天依旧如约而至。
“苔花如米小”:苔藓开出的花像米粒般微小。
“也学牡丹开”:却也像牡丹一样尽力地开放。
二、赏析:这首诗短短二十字,却充满了力量。
苔藓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阳光难以照到,但它依然拥有自己的青春,绽放出如米小的花朵,还勇敢地学着牡丹开放。
诗人以苔自喻,表达了即使身处卑微,也要充满自信,努力展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让人不禁为其点赞!三、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袁枚。
袁枚是清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作多写生活中的琐事和平凡的事物,却能从中发掘出深刻的哲理和美好的情感。
四、运用片段:在一次班级活动中,成绩不太好的小明有些自卑,不敢参与。
我便鼓励他说:“小明,你可别小瞧自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你也一定能在这次活动中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衍生注释:“应怜屐齿印苍苔”: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
“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二、赏析:这首诗构思巧妙,由“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失落,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惊喜,给人以峰回路转之感。
那探出墙头的红杏,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无法阻挡的力量。
诗人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真是妙极了!三、作者介绍: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四、运用片段:那天我和朋友在公园里寻找春天,找了好久都觉得春意不浓,正有些失望时,突然看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景象,瞬间心情大好,这不就是春天的惊喜吗?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第一次读到袁枚的这句诗,心中便涌出深深的感动。
苔花那么弱小,既不起眼更不绚烂,仍要学着牡丹的样子,认真地装点春天,乐观地开放出生命的尊严!
这让人想起北大学子刘默涵,一个来自河北无极县农村的贫困生,用自己勤工俭学和别人资助的钱,创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至今已资助了37个比她更贫困的大学生。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贫困生的基金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它的价值在于激励人们在生活的贫困中保持精神的富有,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使人生变得更有尊严。
对比刘默涵,有的贫困学子的做法却令人心寒。
为了快速适应环境,甩掉“贫困生”的帽子,有的学生盲目攀比、铺张浪费。
央视曾报道过四川省某县高考状元小唐,靠社会捐助读书,大学四年挥霍了所有捐款,还拖欠学校第四年的学费。
毕业前夕,又用谎话欺骗了善良的捐助人数千元钱。
你的教学资料库!
我们今天在谈论或关注高校贫困生的时候,更多地关注了他们的物质方面,忽视了他们精神、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奖、贷、助、补、减”的帮困助学体系已基本建立,较好地解决了贫困生生活上的困难。
在帮助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是重视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时候了。
贫困学子相对于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敏感、焦虑、自卑、忧郁等心理特征,尤其是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由贫困带来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我封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二是沉迷虚拟世界,靠网络游戏打发青春。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贫困生估计超过280万人,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
对于其中一些贫困生的精神、心理问题,全社会
应该共同关注,尤其是作为扶贫助学具体实施者的高校,更应拿出精神激励的措施,正确引导贫困学生克服困难。
在一定意义上讲,精神激励更为重要。
贫困可以产生良性循环,也可以导致恶性循环。
如果一个贫困生心存感激,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到幸福,就更愿意帮助别人,也会感染周围的同学,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而它的反面是:学生接受的教育和熏陶较少,贫困生认为我贫困,理应接受资助,这是社会对我的补偿,进而产生等、靠、要的思想,甚至自甘沉沦。
贫困不是贫困生的过错,贫困生没有必要因为贫困而自卑。
贫困生也许一时还缺乏站到人生舞台中央的勇气,但不能缺乏精神上的自尊,应像苔花那样乐观自信,努力进取。
没有精神上的自尊,生命只能是一片沼泽。
贫困也不是沉沦的理由,反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
它可以激发奋斗的潜能,综观历史,几乎没有一个成功者不是经过了这样的历练。
一位贫困生说得好:“我们不能选择家境,但可以选择人生!”
2无论你是否读过雷锋日记,无论你是否读懂雷锋精神,当你看到一个找不到妈妈的孩子在哭泣时,一定会产生帮助他的想法;当你看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过马路时,一定会产生搀扶他的冲动……问题在于你是否像雷锋当年那样,在“心动”的同时也“行动”了。
每个人的内心,都流动着一条爱的大河;每个人的脉管,都奔涌着爱的暖流。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只要我们将心比心,用心聆听,就一定能感觉到自己心中也有个雷锋。
然而,或因私利的考量,或因现实的无奈,不缺“心动”缺“行动”的情景时常
在上演:有的人担心扶起倒地的老人会被倒打一耙;有的人顾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反而引火烧身。
天长日久,爱心的河流逐渐阻塞了,滚烫的热血慢慢冷却了。
于是,一些人心中的雷锋就一直停留在心里,转化不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这是一位“草根英雄”的心声。
心动和感动只是起点,行动才是一切。
当我们真心去奉献,感动就会如约而至;当我们用行动去传递,爱心就会春暖花开;当我们唤醒心中的雷锋,就不会旁观,不会胆怯,不会明哲保身,不会精于算计。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一个个“最美战士”“最美老师”“最美妈妈”,一个个捐助的故事、敬老的佳话、见义勇为的壮举,展示了他们的“雷锋”形象,传递着一种心灵的温度,形成了崇德向善的时代风尚和主流价值。
这也启示我们,学雷锋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行动起来,人人皆可成雷锋。
3牡丹为花中之王,浓艳,华贵;苔花微小如米,虽没有牡丹般的枝叶,但串联一片,也别有一番风味。
没有牡丹的枝干,便做不到它的妖艳,若硬要背道而驰,效仿牡丹,只能迷失了自己。
不学牡丹,你一样可以笑得灿烂。
小学时写作文,自己长大的愿望,大家都在写要当科学家,要为祖国作贡献。
明明连教室都不愿去打扫,怎能为祖国作贡献呢?我想这便是盲目的效仿吧。
没有当科学家的智力,却非要向他们看齐,只能徒增无奈。
反观那些节目主持人、电视明星、体育运动员,尽管他们可能没有爱因斯坦的科学头脑,但他们却以自己的方式绽放生命的美丽。
如果他们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尽管小如米粒,却仍盲目地追随牡丹的惊艳,那他们肯定无法收获成功。
不学牡丹,一样可以精彩。
著名作家韩寒是80后的领军人物,其作品深受青年读者追捧,而事实上韩寒连高中都没有读完,便辍学在家写小说三重门了。
在常人看来,上大学无疑是一件很风光的事,
而大学也正是我们无限向往的地方,有的家长甚至因为自己子女上了好大学而倍感骄傲。
大学像牡丹一样的存在,受万人注目,而深知上学能力不足的韩寒却没有盲目追寻牡丹的艳影,他选择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小说,以自己的方式耀眼。
的确,如果全世界的花都因为牡丹的华贵而争相模仿,那全天下不就只有一种花了吗?你认为只有一种花的世界美丽吗?不学牡丹,也是韩寒成功的关键。
谈及中国的社会,情况也是如此,因为一种事物的美丽使世人争相效仿的事例屡见不鲜。
比如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仿制品,“山寨手机”、冒牌衣服等令人眼花缭乱,商家们因为一个个品牌受人喜爱便争相仿造,谁知仿制没有成功,却又迷失了自己原有的特色。
一句话,能力不足,不要乱学别人,为什么不坚持做自己呢?面对全世界都是高贵的牡丹,或者是各具千秋、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百花争艳的场景,相信所有人都会选择后者。
每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朵花也都有自己的美丽,不学牡丹,就是这个道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如果你成不了大树,那就努力地成为一棵茁壮的小草;如果你不能像牡丹一样盛开,那就让自己成为如米一样努力开放自己的苔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第一次读到袁枚的这句诗,心中便涌出深深的感动。
苔,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尽管如此,他也会像其他的植物一样生长。
它的花虽然小,也不好看,但它还是要向牡丹那样开放。
同样拥有脚下的一寸土地,同样拥有头上的一片蓝天。
牡丹为花中之王,浓艳,华贵;苔花微小如米,虽没有牡丹般的枝叶,但串联一片,也别有一番风味。
没有牡丹的枝干,便做不到它的妖艳,若硬要背道而驰,效仿牡丹,只能迷失了自己。
不学牡丹,你一样可以笑得灿烂。
世界上没有最美的花,但世界上却没有不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