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
《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这首小诗就是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
其诗云: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短短4句20字,晓畅如话,却寓意深邃。
意思说,苔生长在日光照不到的偏僻角落,但仍然绿意盎然,自葆青春。
苔花像米粒一样小,也学牡丹勇敢地开放,向人间奉献芬芳。
它道出了平凡者不凡的胸襟,崇高的志向。
梁俊用它激励山里的孩子们,奋发向上,大胆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收到了十分可喜的效果。
它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也震撼了场内场外的每一个人。
这也许是袁枚当初未曾想到的吧。
一种极其寻常在一般人眼里极不起眼的苔,经过诗人看似信笔的点染,竟然产生了如此神奇的魅力,这也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惊叹不已。
惊叹之余,自然会想到,如此清新隽永的小诗是怎样写出来的,它又给我们的创作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答案肯定会因人而异。
而我首先想到的,也认为最重要的,是诗人独具的慧眼,也就是通常讲的敏锐的观察力,超常的发现。
众所周知,天地万物,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入诗,关键是能否写出新意,言人所未言。
这就需要有善于发现的才能。
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能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出美来。
翻开袁枚的诗集,你会发现,他的笔下,许多都是人们经常见到的事物。
历史上许多名篇里,如屈原的桔,杜甫的雨,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等等,无不是有新的发现而流传千古。
袁枚还有论诗名句,“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可谓经验之谈,发聩之见。
怎样才能有独到的发现,才能“解用”呢?窃以为,有两点是不可或缺的。
其一,自觉的审美意识。
你要想发现事物的美,就要有发现美的眼光,这种眼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要靠平时审美意识的提高。
所谓美,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也就是人内心的某些美好的东西与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共鸣。
在此基础上,有时是触景生情,即“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有时是寓情于景,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有时二者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区分先后。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一句著名的对联。
这句对联描绘了苔花和牡丹之间的区别,也展示了人们对美丽事物的不同理解。
同时,它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小小的苔花也能有自己的美丽和价值,而不仅仅是伟大的牡丹才值得我们赞美。
苔花和牡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它们在外观、花型和生态习性上都有很大差别。
牡丹是大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大而美丽,是中国国花之一。
苔花则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长的小型飞散植物,它们不需要根系统也可以在岩石或其他表面上生长。
它的花相对于牡丹来说非常小,但它们的繁殖和生存能力强,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美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句对联借用了牡丹作为比喻,将苔花放在与之对比的位置上。
虽然苔花的花朵非常小,但在成群结队的生长中,也能显现出令人称赞的美丽和独特的生命力。
它们没有牡丹高贵、雄伟的姿态,但在它们自己的范围内,它们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句对联的意义不仅限于描绘植物的外观特征和价值差异。
它还蕴含了人们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往往会通过外表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不符合某种既定标准或不具备一定特征,他很可能会被忽视或被视为不值得关注的。
然而,这条对联就像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提示人们不要轻易看似表面的东西,而应该更加关注那些在人们的视线之外的东西。
可能它们看起来不那么壮观,但它们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和关注。
总的来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对联的含义十分深刻。
它不仅展示了感性美的东西的不同形态和表现方式,也为我们传达了人类对待差异、与众不同、不同寻常的关注和尊重的重要性。
这条对联是一道启示,我们应该更加爱惜身边的一草一木,同时也要更加宽容和接纳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个体和事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中国古诗中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名句。
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观,引发了人们对生命、自然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诗句的内涵解读、诗句的历史渊源和诗句在当代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来探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的深刻内涵。
我们来解读一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的内涵。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在此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领悟。
诗中的“苔花”指的是生长在树皮上的细小的苔藓,而“米小”指的是非常小的颗粒,这里用来形容苔花的微小。
通过“苔花如米小”这样的形象描写,诗人表现出对微小而普通生命的珍视和赞美。
而“也学牡丹开”则表明了苔花虽然微小,但也渴望像牡丹一样绽放自己的生命之美。
整个诗句表达了对生命的呵护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价值和潜力的赞美。
“学牡丹开”也可被理解为对成功和美好的向往,表现出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我们来谈谈“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的历史渊源。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以观物得知人生哲理的诗篇,而“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正是这首诗中的经典之句。
王之涣生活在唐朝,他在《登鹳雀楼》这首诗中,通过对登高俯瞰大自然的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世间万物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在这首诗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被誉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它成为了后世诗人仿效和赞颂的对象,也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它所包含的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的追求的人生哲理,使得这句诗在历史上被载入了史册,并且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我们来探讨一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当代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个人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对生命和时代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所蕴含的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的追求的情感内核,却依然深深触动着当代人的心灵。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的意思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意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意思是虽然我是一朵如小米一样小的花朵,不引人瞩目,可是我仍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也会想像牡丹一样花开遍地,芳香四溢。
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苔》。
全诗内容为: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翻译:没有阳光照射到的植物生长不易的地方,苔藓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美丽的青春。
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
“苔花似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两句承上,借助大幅度联想,对苔的“青春”作形象发挥和补充、结实、峭拔、有钩之力。
诗人认为,苔花虽微小如米,无馥郁的芬香,无绚烂的色调,但作为跃动的生命,它与得天独厚的花王一样,从容自若,沉稳持重,竞放于大自然中。
尽管牡丹花色,艳冠群芬,苔的价值,鲜为人知,但由于苔的不自怜,不自弃,依其天性认真履行大地赋予的使命,执着地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而,在自重、尽心尽意的天平上,苔与牡丹,绝无贵贱优劣之分。
扩展《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例释【名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出处】清·袁枚《苔》【译注】苔的花只有米粒般大小,但也学着牡丹一样尽情开放。
苔(tái):苔藓植物的一种,绿色,生长于阴湿的地方。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苔藓碧绿,苔花开放的景致,或赞扬苔花虽小,照样开放的物性。
亦用以说明事物或人不论大小、贵贱,都有其存在、活动的理由和权利。
[例1]我眨眨眼,凑近细看,啊,这才终于看清:绿的是苔,在绿苔深处,有米粒大的苔花,素素净净地,开放着,一朵,又一朵,再一朵……古人有诗曰:“苔花如米大,也学牡丹开。
”都是生命之花啊,无论大小,也无论是艳丽还是素净,更遑论是否香气袭人,都应尊重,都应赞叹! (刘心武《锦园苔花》)[例2]清诗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既然苔花可在百花丛中占一席位,那么,随笔之类的小玩意儿,大概也有资格在文坛上占一席位吧。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如米小”,这句诗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
陆游诗句中的“苔花如米小”形象地描述了苔藓上开放的小巧花朵,给人一种细腻、温婉的感觉。
和大而繁盛的牡丹不同,苔花虽然小,却也能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虽然不起眼,却也别具一格。
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句诗,探讨苔花的美丽和牡丹的开放之间的比喻。
苔花,平日里我们往往容易忽视的存在。
它们通常生长在林木、岩石或者地面上,清新而细腻的苔藓悄然生长,默默无闻地展现着它们那独特的美。
尽管苔花小,但它们依然用它们微小的身躯和颜色带给大家美丽的观感。
这是它们的美丽所在,小巧而可爱,让人怦然心动。
与之相对比的是牡丹,它以大而肥厚的花瓣、艳丽的颜色、浓郁的芳香而闻名。
当牡丹盛开时,满园皆香,粉红、红色、白色的花朵一片繁盛,宛如繁星般耀眼夺目。
牡丹开放时的景象是壮观的,无人能够忽视其美丽和吸引力。
正如陆游的诗中所表达的,苔花虽小,却也能有自己的魅力。
与牡丹相比,它们虽然不怎么起眼,但是它们同样有着让人喜欢的特点。
正因为小而美,才显得更加纯粹、可爱。
牡丹虽然繁盛,但有时候也给人一种浮华、夸张的感觉。
相比之下,苔花更加朴素,更加真实。
苔藓从不追求繁华,它们一直以一种平静、静谧的方式生长着,没有太多声张和浮夸。
但正因为如此,它们的美丽更加纯粹和动人。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些人可能并不起眼,平凡无奇,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才华和特点。
他们可能没有牡丹那样的繁华和引人注目,但却有着坚韧和执着的品质。
他们或许不是舞台上的焦点,但他们同样能在现实生活中发光发亮,用自己的方式做出贡献。
所以,无论是苔花还是牡丹,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美。
我们应该欣赏、尊重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
人们常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价值在于相互了解和欣赏。
只有真正了解了别人,才能理解别人的价值和美丽之处。
与之相对应的,我们也应该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之美,不必拘泥于外表的浮华和繁华,因为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深刻。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自然界中苔花和牡丹的对比,表达了对普通人的赞美和鼓励。
苔花虽小,但也有开放的勇气和渴望,这种意境寓意着平凡人也能拥有卓异的气质和美丽的心灵。
在现代社会,这句诗句传递着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们学会珍视自己的生活,发现内心的闪光之处,勇敢向前,追求美好生活。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无论是花卉还是人类,都有着各自的美丽和价值。
即使是最不起眼的苔花,在春天的阳光下也能绽放出独特的美丽。
它们虽然微小,却不乏坚韧和顽强,有着和大花一样的生命力和坚持。
正如白居易所言,“苔花如米小”,生命虽小,却有着不屈的力量和渴望。
每一个人都应该像苔花一样,珍视自己的生命,享受阳光和空气,释放自己的生命力量,真正活出精彩的人生。
而牡丹则被誉为花中之王,以其雍容华贵的形象和艳丽的霸气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与苔花相比,牡丹更加具有威严和优雅,但它并不抛弃苔花这样小巧的存在,它也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白居易在诗中也称:牡丹虽好,终究花期短暂;而苔花虽小,却有着长年不败的意志和坚韧。
这也是对平凡人的一种肯定和鞭策,鼓励着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平凡而自怨自艾,而是要像苔花一样,用自己的坚韧和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
生命犹如花朵一样,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无论是苔花还是牡丹,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展现出不同的美丽。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无论是平凡的百姓还是显赫的贵族,都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自己的光芒。
正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所表达的那样,每一个人都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和意志,都应该发挥自己的潜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而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生活往往不尽如人意,我们会面临挫折和困难,甚至会面临打击与坎坷。
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这正如苔花在草原上的成长一样,无论是风雨洗礼还是严寒考验,它们都能顽强地生长出疏密有致的美丽。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句诗意盎然的古语,描述了苔花虽小,却也拥有强大的生长能力,与牡丹一样令人赞叹。
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悟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索。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表达了小而强大的意义。
苔花生长在石头上,也许只有一小块地方,但它却能艰苦地生存下来,并展示出与牡丹相媲美的美丽景象。
这告诉我们,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只要有毅力和勇气,即使是微小的生命也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
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低微,就轻视自身的力量和潜能,而是要正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这句古语也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
苔花学牡丹开,并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经过了苦心耕耘和勤奋努力的付出才得以实现的。
苔花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并绽放出芬芳的花朵,是因为它坚持不懈地吸收养分,不断地吸取阳光和水分,勤快地进行光合作用。
这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和劳动,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开拓自己的人生事业。
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和汗水,才能收获更加美好的人生。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还告诉我们要勇于追求卓越和超越。
苔花与牡丹不同,它们虽然生命力强大,但在形态和地位上相差甚远。
苔花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努力学习,努力追求变得更加美丽。
这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要勇敢面对现实,超越自我,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只要我们有恒心和毅力,即使出身平凡,也能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超越,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古语教会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价值和力量,通过勤奋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小而强大的苔花,不仅在生命力方面展现了独特的魅力,更在人生智慧方面传递给我们许多的正能量和启示。
让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勤奋努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世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苔清袁枚的古诗解析

苔清袁枚的古诗解析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小诗《苔》。
袁枚一生,从事笔耕,为生计而奔波,足迹遍布江浙一带。
然而,他始终没有登上显赫的高位。
他曾自称为“平凡的文人”,并把“平凡”
作为他的诗的题目。
尽管如此,他的影响却日益扩大,成为清代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白日不到处”,是苔的生长环境。
“青春恰自来”,是苔的
生命旺盛。
这一句中,袁枚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苔藓赋予了生命,并以其为第一人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的自信、自豪和绽放。
下一句“苔花如米小”,仍然是苔的写照。
虽然它的存在被人们所忽视,但它的生命力的确是旺盛的。
最后一句“亦学牡
丹开”,则是以幽默的笔调,写出了它的执拗、韧性和对美好
的追求。
这首小诗,虽然字数极少,但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
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我们也要不断努力、坚
持追求;即使我们的存在被人们所忽视,但我们仍然要有自信、坚持自我、追求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18年10月份和12月份,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国培计划(2018)——乡村教师培训团队项目初中英语班”的培训和我县的“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两个活动。
在这两次的学习和培训活动中,自己的教育激情再次被点燃,收获颇多,感受很深。
现总结如下:
一、在国培培训中成长。
我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参加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在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感自己的知识老化,理论水平较低,教育观念滞后,在师范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时常感到困惑,自己的想法有时不能找到适当的答案,不知道和谁交流,就在自己彷徨的时候,我收到了来自商丘师院参加培训的通知,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这短短的两周集中培训中,真的要感谢商丘师院外语学院国培办的老师们给我们安排多名教授、专家,名师给我们上课,使我有机会聆听了国培首席专家周运增教授的“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成功”的讲座,使自己感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是多么的自豪,王启明教授的“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的报告,让我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司彩铃老师的“英语发音技巧”、“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与说课”等专业课程和理论的讲座,让我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都提高很多,还有许多专家,教授的课都在不同的方面给我很大帮助和启迪。
同时又安排我们到濮阳市的实践基地去学习和现场观摩,让我又一次聆听了许多一线名师的示范课和观摩课,再一次收获
满满。
学习结束之后,无论我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还是授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自己成长了许多。
总之,我学习,我收获,我成长,我快乐。
二、在国培实践中成长。
人生就是这样,每一次学习就是一次挑战,每一次挑战就是一次提高。
我县作为”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的项目县,我又非常幸运的参加了这次学习和培训活动。
这次活动无论是县教育局,还是参加培训的学员老师,都非常重视。
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县教育局选派了专家,一线名师组成培训团队,负责送教工作,还特地聘请了商丘师院的国培专家王启明教授莅临指导,培训组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培训工作按照流程一丝不苟的进行。
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
我和培训组的全体成员一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把送教工作做的有声有色。
我们从做问卷调查开始,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在教学上有什么困惑,我们就给他们送什么。
在培训过程中,我主要负责评课和收集资料。
我们的培训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专家讲解,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反思提升。
通过专家讲座,使参训学员对教育教学理论有系统的了解,为培训找到理论支撑,使他们懂了什么是随堂课,微型课,微课。
通过示范教学,让他们学会了怎样做微型课。
然后,进行“三二二”模式的课堂教学(即三次备课,两次上课,两次反思),开始研课、磨课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员都要经历这个阶段——自主备课、讲课、说课、评课、磨课。
他们讲过课之后,我要对他们逐个点评,指出他们的亮点和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以便他们
在下次的上课中,取得进步。
如此这样,反复进行三轮,最后进行成果展示。
每次到成果展示的时候,看到他们自信的眼神,流利的口语,所做的课件安排的是那样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讲解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精彩不断的时候,我心里别提是多么的高兴和自豪。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的梅花扑鼻香。
尽管是数九寒天,北风呼啸,却没有能够阻挡住我和参加培训学员的热情。
我们激烈的讨论,忘我的工作,早就把严寒抛却九霄云外。
最后,我所指导的王会平,时珍,毛卫平等十老师,在微课展示大赛中,均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尽管此次送教下乡活动,持续一个月,集中八天学习,时间短暂,但我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受到专家和学员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理论知识太有限了,评课时的语言需要丰富,技巧有待提高。
但最大的收获是,我和培训团队以及参训学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实践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三、在国培反思中成长。
无论是在我接受培训的过程中,还是在参加“送教下乡”活动的时候,我一直在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是否具有吸引力等一系列问题,来查找自己的不足,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足的方面要么摒弃,要么改进,争取在今后的教学中使自己的课堂具有活力和激情,关注教学中的每个细节,以便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同时反思自己与其他名师的差距,向他们请教,取长补短,来完善自己,争取在今后的教学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
通过反思,我会让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听,多思,多看,多悟,进一步修炼基本功,创新自己的教
学设计,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培训师。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尽管我不是什么专家、教授,但我会把在商丘师院国培班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分享给我县的广大的一线英语教师,让我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一花独放不为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只有广大的农村教师水平提高了,农村的教育质量才会提高,我们教育的整体质量才会提高,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就会指日可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教师,今后我会不断的积极地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工作,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与时俱进。
作为未来的培训师,我一定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最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参加培训的老师,为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奋斗!
雄鹰不褪羽,哪能上青天;命运无波折,岂会现精。
人生需要自我更新,不断摒弃陈旧思想、理念、习惯,伴着时代的脉搏跳动,向着未来的方向进击。
改变是艰难而痛苦的,要有欲生的勇气、再生的决心。
当你挣脱了旧框架的束缚,就能遨游更加宽广的海洋,领略生命的长度,拓宽攀越的高度。
感谢国培计划给我提供了这样成长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