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 古诗歌鉴赏形象题 (重点高中适用)(附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檀槽:指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

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

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解析:选D; D项,“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应是“叙事”。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参考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是: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现在的形象特点是:漂泊边城,壮志难酬。

早年姓名被君王所记,足见皇帝对其重视、信任,现在“壮心未许”,说明早年是壮志满怀的;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的感伤。

[白话诗歌]年轻时蒙君王记起陆游,现如今居边城憔悴哀愁。

依旧是穿青衫位列八品,早已剑阁门外白发满头。

古堡上飘旌旗秋色惨淡,深更夜响刁斗声震城楼。

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除夜对酒赠少章①陈师道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

②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三、四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详细分析:题干要求即是提示,从三、四两联发掘英迈之气,主要从意象的选择来看,从骏马、青云都可以看出作者的豪情。

答案:①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的毛,大雕顾盼万里青云而睁开双眼,诗人笔下的骏马和大雕蕴含着生气和力量。

②诗人就是抱病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身老有病却豪情不减。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秋兴程馞①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

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

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①程馞(bó):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结合上阕词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

详细分析:首先通过诗歌中的字句概括山翁的形象,可见他是一个隐者,有着高雅的情趣。

作者和他坐一起说明比较熟,由此可具体答题。

答案:①从“治圃”、“寻泉”、一“招”一“笑”,可见山翁是一个有生活情趣、恬然自得的人。

②作者通过山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向往山水田园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信秋词(其三)王昌龄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①日影来。

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①昭阳:汉代宫殿,泛指后妃所住的宫殿。

两首诗都刻画了宫女形象,但所传达的情感略有不同,不同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分析。

详细分析: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王诗主要是写了宫女的劳动场景,杜诗从动作描写入手,特别是“坐看牵牛织女星”透露了宫女的情感。

答案:王诗中宫女寂寞中天色方晓就从事打扫,刻板的工作和生活使得自己倍感孤寂无聊。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古代诗歌鉴赏—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探究高考真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探究高考真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真题】(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志。

B.词人若屐挂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考情分析】本类试题为古代诗歌鉴赏,共有2个试题,考查形式为1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

第一小题考查了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情感,第二小题考查了如何鉴赏思想内容。

【变式训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下列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乡子⑤黄庭坚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

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③华颠:白头。

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

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

⑤此词作于1104年,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3.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风波》上片首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C解析:(1)C(2)同意“异客”是屈原。

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

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

③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所以“异客”是屈原。

【解析】【分析】(1)C.“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错,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为下片抒怀做铺垫,应重在下片“感怀”。

(2)应该回答同意“异客”是屈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 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 (普通高中适用)(附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  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  (普通高中适用)(附答案)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普通高中适用作业) 一、区分表达技巧指出下列诗(词)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借代与借喻试指出下面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

(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借喻(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3)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借代(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借喻(5)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借代(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7)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借代(8)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借代名师点拨: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衬托与对比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

(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衬托(反衬)(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对比(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衬托(正衬)(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衬托(反衬)(5)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 对比(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衬托(反衬)名师点拨: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3.渲染、烘托与衬托请指出下列诗歌画线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渲染、烘托还是衬托。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规范训练(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规范训练(含答案)

第二元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平山堂①用东坡韵[南宋]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②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③,遗恨夕阳中。

洲外,山欲暝,敛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④。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②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④两仙翁:指欧阳修和苏轼。

(1)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洲外”三句,词人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从“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两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孤独漂泊,思念家乡,令人神伤;②中原未复,山河破碎,令人慨叹;③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令人感喟;④怀才不遇,功业未成,颇感失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

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

题型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另一类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教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九类人物形象形象类型举例分析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展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

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寄情山水,热爱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形象题(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题组一全员必做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尽日空凝睇。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B.作者很注意上下片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

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秋光老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

以词人“凝睇”的动作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E.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解析:选AD A项,本词中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而是含糊其辞的。

D 项,“凝睇”是神态描写。

★(2)词的上片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

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词的上片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

(3分)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3分)[诗歌鉴赏]词的上片描写秋景,江南水乡的秋色在词人的感受中是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写的是雨晴之后,溽暑已消,天高气爽,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是写目光所及的山水美景。

“遥认断桥幽径”一句,再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

这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的感受。

下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

至此,作者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影响。

“脉脉朱阑静倚”,是含情静倚楼阑,转入思索,动了“黯然情绪”,“黯然情绪”即伤别情绪。

无际的离愁已使人如未饮先醉了。

“如醉”表现情感的陷溺而不能自拔的状态,“愁无际”。

这黯然情绪是由“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引起的。

这是在现实中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客处异乡所生的怀人的伤别意绪的混合。

现实的景物增强了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唯有“尽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赠内人①张祜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注]①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

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

②禁门:宫门。

③窠:巢穴。

④红焰:指灯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

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

C.“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

D.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描写了一个宫女斜拔玉钗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

E.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剔”字是细节描写,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生动地显示了这位少女拯救飞蛾的心愿。

解析:选BD B项,“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不正确,应为“宫禁森严、重门深锁的环境气氛”;D项,“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错,应为“拨救飞蛾的情景,表现了宫女对飞蛾的同情和自我哀怜之情”。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

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

本题可据此回答。

参考答案: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

“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

“惟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

“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

[诗歌鉴赏]本诗意在写宫女静夜的孤寂无聊;先写宫门森严,时光飞逝;次写丽质不宠,艳羡宿鹭;再写斜拔玉钗,丰姿袅娜;最后写剔焰救蛾,使其重生。

虽是无意,却颇有情。

有感于自身深锁宫禁,恰如飞蛾扑焰,大有怜蛾自怜的情感。

全诗造意深曲,耐人寻味。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沈:同“沉”。

②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屑沫子,也叫浮蚁。

(1)下列对这首词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轻盈娇美、冰清玉洁的特征。

B.“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可爱。

C.词的上片和下片写梅花的角度不同,上片侧重于侧面烘托,下片侧重于正面描写。

D.全词描绘出一幅冷清淡雅的图画,借此表现梅花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格。

E.全词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解析:选CD C项,应是上片侧重于正面描写,下片侧重于侧面烘托;D项,“冷清淡雅”错误,应为“清新淡雅”。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

(6分)答: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特征的题目,注意从对梅花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中进行总结,答题时先答出特征,然后结合词句进行具体的分析。

参考答案:①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

②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冰清玉洁。

③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咏梅词。

上片写寒梅初放。

“琼枝”指覆雪悬冰的梅枝。

半开放的寒梅点缀着它,愈显得光明润泽。

词人接着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冰清玉洁、明艳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下片转用侧面烘托。

梅花偏宜月下观赏,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剔透,使暗香浮动,疏影横斜。

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

词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喻、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刻画梅花形象。

在对寒梅作了总体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笔点染其形象美和神态美。

同时,此时做到了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注]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xī chì):水鸟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全诗风格明快健美,语言朴实清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去处。

解析:选BC B项,“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C项,没有“心理”描写。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典型意象。

接着从内容、结构和情感角度答题。

参考答案: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作用:①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

②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

③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诗歌鉴赏]前三句写自然景色。

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

“前村后垄”犹言“到处”。

村里垄上,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

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做了铺垫与烘托。

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

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

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

牧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

山翁挽着诗人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他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黄庭坚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庄子》中有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

②湘东一目:《南史》载,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

此处喻指围棋只有一“眼”,而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标题中的“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