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通用)
地理八年级知识点湘教版

地理八年级知识点湘教版
以下是地理八年级知识点湘教版的一些重要内容:
1. 中国疆域:中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太平洋的西岸,亚洲的东部。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领土的最北端是漠河以
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端是曾母暗沙,最东端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最西端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2. 地势和地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五种地形类型齐全。
主要山脉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淮河,南北走向的南岭等。
三大平原自北向南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 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包括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长江、黄河等大河和众多湖泊。
4. 自然资源:中国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中国拥有广阔的耕地和森林,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铁矿石和淡水湖等资源储量大国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阅读教材或教辅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之2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之2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概念: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按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可分为二类:(1)可再生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1)非可再生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如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2.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因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耕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B、草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
C、林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部的山地。
3.水资源:河流水和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其中农业耗水量最大。
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衡:地区分布上南多北少。
(而耕地分布却是南少北多)时间分配上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
①解决这种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目前我国正在建设中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
②解决水资源的季节差异大,我们可以加大兴修水利工程(如修水库等)。
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
4、海洋资源:我国海域自北向南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
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其中舟山渔场为我国第一大渔场。
四大盐场:长芦盐场、淮北盐场、布袋盐场和莺歌海盐场,长芦盐场为我国最大的盐场。
矿产分布:海岸带——滨海砂矿;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和海洋生物资源;深海海盆——锰结核保护“蓝色国土”:海洋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占80%)、石油污染赤潮——对近海养殖业是毁灭性灾害5、矿产资源:我国矿产资源具有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特点。
七年级下册湘教版地理

七年级下册湘教版地理
七年级下册湘教版地理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大洲的认识,以下是关于亚洲和欧洲的总结:
1. 亚洲的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亚洲跨寒、温、热三带,主要位于北温带。
半球位置:亚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2. 亚洲的地形:
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仅次于南极洲)。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多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大陆边缘。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有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和陆地最低点死海湖面。
3. 亚洲的岛弧: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部边缘地带有一列纵长的花彩状岛弧,自北向南主要包括千岛岛弧、日本岛弧、琉球岛弧、马里亚纳岛弧、菲律宾岛弧、巽他岛弧等。
岛弧一般纵长1千至几千千米,宽约200~300千米。
岛弧有三个特点:地壳不稳定,地形崎岖,有现代火山活动;岛弧外侧有水深6千米以上的深海沟;岛弧与海沟相伴的地区地震活跃,其震源的深度超过70千米。
4. 欧洲的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欧洲主要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在寒带,无热带。
半球位置:欧洲全部在北半球,大部分在东半球。
海陆位置: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与亚洲相连,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七年级下册湘教版地理课本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初二地理知识点梳理湘教版

初二地理知识点梳理湘教版初二地理知识点梳理1、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路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2、渤海附近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
3、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4、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5、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km2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人/km2)的3倍多。
6、我国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7、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数最多。
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
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8、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自西向东:一、二、三。
9、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10、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1、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12、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13、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14、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
它是我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15、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6、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
(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17、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
(石油、矿产资源等)18、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
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
湘教版初中地理会考总复习知识点整理

湘教版初中地理会考总复习知识点整理一、土地利用1.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包括集约性、多功能性、地域性和分散化等。
其中,集约性是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多种不同功能的集约利用;多功能性是指城市土地被用于居住、工业、商业、农业等多种不同的用途;地域性是指城市的土地利用受到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影响;分散化是指城市土地利用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
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土地利用集约度较低和土地利用不平衡等。
2.农田利用和农田保护农田利用主要是指将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包括耕地、园地和林地等。
农田保护是指保护耕地资源、改善农田质量、防治土壤退化和合理利用农田等。
农田利用与农田保护的关系紧密相连。
农田利用应以保护农田为前提,合理利用农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同时,农田保护也要重视农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3.城乡土地利用差异城乡土地利用差异主要体现在用途、利用效益、利用方式等方面。
用途上,城市土地利用主要以工业、商业、建筑等非农业用途为主,而农村土地利用主要以农业为主。
利用效益上,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益一般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大;而农村土地利用的效益相对较低。
利用方式上,城市土地利用多样化,可以通过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农村土地利用相对简单,主要以人工农业为主。
4.土地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上能承受人口、经济和环境需求的能力。
土地承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土地承载力的核心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利用。
为了提高土地承载力,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整治等。
二、水资源与水问题1.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全球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雪资源中。
其中,河流是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地,湖泊是水资源的集水和调度地,地下水是重要的储备水源,冰雪资源则是重要的淡水储备。
初中地理湘教版总结知识点

初中地理湘教版总结知识点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1.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具有多种地理特点。
地球的外形呈椭圆球体,分为陆地和海洋两种形态。
陆地分布在地球表面的25%左右,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大陆。
海洋覆盖了地球的75%的表面积,主要沿着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分布。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础。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转动,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转动,完成一周需要365天。
3. 地球上地理位置的标识和测量,需要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用以表示地球表面特征和地理位置。
地图的类型有平面图、圆柱面图、圆锥面图等。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是地图的基本构成。
4. 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地图上重要的参考坐标线。
经线是以地球自转轴为基准的线,也就是东西向的线;纬线是以地球赤道为基准的线,也就是南北向的线。
经纬度的刻度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环境1.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
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这些地形特征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水文环境。
2. 气候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植被、农业、交通等生产和生活活动。
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季风气候等,不同的气候类型在地球上有不同的分布。
3. 水文环境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和特点。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这些水资源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非常重要。
4. 植被分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植被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热带雨林、草原、森林、沙漠等。
植被分布对于土壤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人文地理环境1.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人类在地球上的聚居地主要有城市、乡村、工业区、交通枢纽等,这些人类活动空间的分布和特点影响了地球的自然环境。
初中地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初中地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一单元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课本2—6页)一、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二、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第一单元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课本7—14页)一、地图三要素:①方向;②比例尺;③图例、注记二、方向:1. 地图上有八个方向,如右图:2.地图上方向的判定:(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①确定中心地点,②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③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2)无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①确定中心地点,②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十字坐标,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注东西南北,③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3)经纬网的地图:①确定中心地点,②以中心地点为中心沿经纬线画十字坐标,按经纬线方向标注东西南北(“横纬竖经”)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③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3. 野外方向的判定:(1)指南针定向:磁针指向南北方(2)北极星定向:夜空中面对北极星的方向为北方(3)太阳定向:太阳东升西落三、比例尺:1. 公式2. 比例尺概念:把地表各种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表示在地图上,这个比例即比例尺。
表示地理事物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是一个比,没有单位)3. 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4. 比例尺三种形式的转化:①数字式转成文字式要加单位,一般比例尺中的1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距离用千米表示;②文字式转数字式时,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没有单位;③转线段式时单位一般写千米。
5. 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比例尺分子均为1,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即“图幅大小相同时,尺大围小内容详,尺小围大内容略”。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湘教版知识点汇总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湘教版)知识点汇总第四章天气与气候一、多变的天气1、天气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变化)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气候⑴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例如,昆明四季如春等。
⑵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⑶气候与天气的差异:3、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⑴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⑵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世界各地获取气象信息一卫星传输接收一对信息加工处理一分析判断得出结论一预报⑶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手机短信、电话⑷天气预报的内容:①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②城市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常规情况,另外还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海浪、冰雹、大雾等特殊预报。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暗总黄M 4用L―风画风5痢罄后§ 抻端及用中心际殖s由圜奇廉$扬生夕由附3印加摘牌营导强沙强暴4、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二、气温和降水1、气温(1)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3)气温日变化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一最低气温(4)年变化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④自转产生的地球现象
a. 昼夜交替现象
b. 地方时: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 1 5 º ,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区
时,相差1小时;相差N个时区,则相差N小时,按照“东加西减”的方法。
注:北京时间就是中国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º经线上的地方时。
A:方向:(地平面上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判断:(其他方式:以指南针、北极星、手表定方向)
方 向
有指向标
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
无指向标
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
纬线代表东西方向,经线代表南北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表示方式:a、数字式 如1:100 000或1/100 000 b、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千米” c、线段式 0 1 2 3 4千米
南极圈 (66.5°S)
几条重要的纬线
南温带
南寒带
南极圈(66.5°S)
五带的分布
90ºN 高纬度 中纬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90ºS 低、中、高纬
60ºN 30ºN
赤道0º
30ºS 60ºS
北半球 南半球
90ºN
20ºW
西半球
180º
160ºE
东半球
180º
赤道
0º
南、北半球
90ºS
东、西半球
三、地图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海底地形:大陆架(坡度缓,水深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海 沟(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洋盆、大洋中脊(新海洋诞生的地方)。 三、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变化: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的,它们是由于各大板块的相互运动(水平运动:相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
(1)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3)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①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②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一周为一天,就是24小时。
1、地球绕着固定的轴转动,称之为地轴,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北极(N)、南极(S)。
2、经线与纬线
3、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4、几个重要的分界
北极圈 (66.5°N)
北寒带
北极圈(66.5°N)
北回归线 (23.5°N)
南回归线 (23.5°S)
赤道 (0°)
北温带 热带
北回归线(23.5°N) 赤道(0°) 南回归线(23.5°S)
(2)地球的公转
①地球的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的旋转就是公转,公转一周(即周期)为一年。
②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注: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º34ʹ的夹角。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③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球现象
a. 一年四季的变化。注:(a)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b)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
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
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d)凡太阳直射的地区
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
b.地球的五带
(a)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有无太阳直射现象,或者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来划分的。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一) 七年级上册 一、海洋与陆地 1、世界海陆比例:海洋占71%,陆地占29%。 2、全世界共有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③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其他几个海峡或运河也要注意) 二、世界地形 1、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页码:!2/2! 0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
比 例 尺
范围、内容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时,比例尺较大的地图比比例尺较小的要精确些) 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的出主意有,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山高、海深的数字
等,叫做注记。(记住地图上常见的图例) 2、地形图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4)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
3、 颜色与地形:黄色——陆地,蓝色——水域,绿色——平原,大面积黄色或棕色 ——高原,长条形黄色或棕色——山脉,众多小块黄色——丘陵 4、 山脊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山谷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
( b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
带。
热带
有太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页码:!1/2! 0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
二、地球仪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 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的弧线,叫经线
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
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小,直至成点
形状 半圆
圆,除极点外
度数 从本初子午线0°到180°E(W)
从赤道(0°)到90°N(S)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变化 从西向东增大为东经;从东向西增大为西经。 从南向北增大为北纬;从北向南增大为南纬。
特殊线 本初子午线(0º);180º(日界线);20ºW和 赤道(0º);南、北回归线(23.5ºS、N);
160ºE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南、北极圈(66.5ºS、N)
第一部分 地球与地图(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