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死观散文随笔
我的生死观作文

我的生死观作文生死,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命题之一。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死观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影响着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工作的态度,甚至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方式。
我的生死观也是在不断的思考和感悟中形成的,它是我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死亡的认识的结合体。
生,是一种奇妙的存在。
生命的诞生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活力和希望,每一个新生命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成长和进化,它让我们有机会去体验世界的美好,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在我看来,生命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用爱去滋养,让它绽放出最美丽的光彩。
然而,死亡也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死亡让人感到恐惧,因为它意味着永别和终结。
但是,我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就像一粒种子在土壤中腐烂,最终却能长出新的生命一样,死亡也许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我相信,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而我们的肉体将融入大自然,成为万物的一部分。
对于生死,我并不害怕。
我愿意接受生命的挑战,勇敢地面对死亡的降临。
我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无论是短暂的还是漫长的。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天,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爱去关怀身边的人,用善良去影响周围的世界。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愿意以一颗平静的心去迎接它,因为我知道,生命并不会因为死亡而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看来,生死观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它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坦然地面对死亡的降临。
正因为如此,我会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珍惜眼前的每一个时刻,用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物,不畏惧死亡的到来,勇敢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死观,是我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死亡的认识的结合体。
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时刻,更加坦然地面对死亡的降临。
我愿意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起起落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生死,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命题之一,我会用一颗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用一颗坚定的信念去面对它,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验它。
关于生死的散文

关于生死的散文祸福皆缘分,生死也有数。
关于生死的散文你们想看吗?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关于生死的散文篇,希望你们喜欢!关于生死的散文篇1:人之生死前日,好友之父仙逝。
停灵郊外景云山殡仪馆,众好友赶去祭奠。
其间,有经常相见者,有多年不见者,而多年不见者中又有数次均在殡仪馆才得以相见者。
相聚中,常见与不常见者均齐聚相谈,说前道后论古谈今欢畅异常。
期间有人言:“丧家悲怆,我等欢颜,会不会被认为是对丧家的不尊”。
然:“非也,古人云‘人到七十古来稀’,丧者八十有七,实属高寿也。
高寿之丧为喜,俗称‘白喜’,既为喜为何不可欢颜”。
观人之一生,生为相对,死为必然,从古至今未有不死者,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渔夫樵老,贩夫走卒概不能免。
而人之死,有刚生即死,有童颜年少而死,有壮年未老而死,种种不一。
所以,人生在世,重要的是对生命不可不珍惜之,对死亡也不可过于恐惧,“生”与“死”实为一体。
世人常说的“生死相依”非两个人好似一人,生死都要在一起之意。
而是说生死同体,一事之两面也。
人在出生及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同时也就在走向死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互渗混然而一体。
古希腊的圣哲指出:死是人无法体验的对象,当人还活着时,死非常遥远;当死来临时,人们已经毫无感觉和思虑了。
人们对死的害怕、焦虑、恐惧,等等,无不都是一种活着时才有的感受,而死亡一降临,人所有的知觉、心理的反映等等都不存在了,人们又怎能害怕呢?既然不能够去害怕,我们活着时就没有必要去恐惧死亡。
《庄子》书中言:天地为“父母”生我养我,那就好好地活;天地“父母”招我们复返,我们也就要安心死亡的降临。
所以,当生命存在时,要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努力地从事各种活动,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珍惜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尽可能地品尝人生的种种滋味,让生命中每一时段都充满内容,都有不可磨灭的印迹,都能凸显“生”的意义与价值。
那么,对将逝者而言,当死亡来临之际,就会毫无恐惧,心安理得,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害怕,并为即将永久地安息而欣喜。
以生死观为主题的作文

以生死观为主题的作文《生死观:一场关于生命的大思考》嘿,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想过生与死这个超级大问题?我跟你们说,我最近就一直在琢磨这个事儿,想得我脑袋都快炸啦!就像上次,我家的小狗球球生病了,病得特别严重。
看着它躺在那里,一点精神都没有,我的心都揪起来了。
我不停地问爸爸妈妈:“球球会不会死呀?”那时候我真的好害怕失去它。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人,我们的生命不也像球球的生命一样,有时候很脆弱吗?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去参观了一个养老院。
那里的爷爷奶奶们有的身体不太好,只能坐在轮椅上。
我看着他们,心里就想:他们年轻的时候一定也像我们现在这样活蹦乱跳的,那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变老,会面对生病和死亡呢?还有啊,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人去世的情节。
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哭起来,一边哭一边问妈妈:“为什么人会死啊?”妈妈说:“这是生命的规律呀,就像花开花落一样。
” 可我还是不太懂,花谢了明年还会再开,人死了还能回来吗?说到这,我想起了我的太爷爷。
我对他的印象已经有点模糊了,只记得他总是笑呵呵的,给我糖吃。
可是后来他就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那时候我还小,不太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
现在长大了一点,我好像有点懂了,死亡就是再也见不到那个人了,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再也不能跟他一起玩耍了。
可是,难道因为人都会死,我们就每天愁眉苦脸的吗?当然不是啦!就像我们每天上学,会遇到很多困难,会考试考不好,会被老师批评,但是我们还是会开开心心地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一起闹,对不对?我们活着的时候,可以做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呀!可以去爬山,看看山顶的风景有多美;可以去海边,感受海浪拍打脚丫的感觉;可以读书,在书里找到好多好多神奇的世界。
那面对死亡,我们是不是就只能害怕呢?也不是呀!我们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每一天,对爸爸妈妈好,对朋友好,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
这样就算有一天我们不得不面对死亡,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啦。
小伙伴们,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反正我觉得呀,生死虽然是个大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死亡就不好好生活啦!我们要像勇敢的小战士一样,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让我们的生命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就算有一天消失了,也曾经照亮过这个世界!。
散文:感悟死亡的文章_关于面对死亡的文章

死亡是所有人无法避免的一件事,唯有用心去理解,坦然的面对,才不会觉得可怕。
阅读一些和生命有关的文章,你会更加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悟死亡的文章,欢迎阅读!感悟死亡的文章1:《坦然面对生死》死亡是一种灵魂消逝、或是寄托,但它不能再获重生。
死亡,大多数人向往它,或多人畏惧它。
那并非是一种心灵依恋,我想他们丢弃了死亡,他们是英雄。
在古人眼里甚至是心里,以死报国、以死谢罪,才是勇敢者的作为。
哎,他们错了,生命是世间的独一无二。
唯有丢弃死亡,才会拥有另一种体会。
在如今,充满竞争、诡计肮脏的社会,丢弃死亡才会活得更好,能坚持的活着,这是勇敢者,胜利的标志。
丢弃死亡不是苟且偷生,丢弃死亡只是为自己的失败来换取最终的成功。
信心的魔力是强大的。
即使梦已破碎,亲情变得暗淡,我想前方的路还需要一个丢弃死亡的勇者努力蹒跚,匍匐前行。
坚定的心是死亡的批判。
难道只有荣誉、辉煌才能挽留那早已遗失不见得亲情吗?难道这一切都是利益?我想我明白了,死亡的感觉一定会很刺激。
但是我向往成功,我将丢弃死亡,据弃那至上的刺激。
哈哈,我为天长叹,只要那世间的残垢与黑暗远离我的尘世。
没有了希望,我默默坚持。
我放声高呼,两眼间的泪水不禁激荡。
丢弃死亡,换取世间的完美。
此刻,就在此刻,我愿将我的理想封闭在那最阴暗的铁塔;将我的美梦丢弃在世间最寒冷的残沟冰封,来换取众人的臣服。
我要丢弃死亡,成为至高无上的英雄。
丢弃死亡吧,让那愚蠢的人类为我的强大而欢呼,为我的高尚智慧而雀跃。
死亡不可怕,求死之心人皆有之。
丢弃死亡,需要恒心。
世人都怀有一颗怕死之心。
怕死,不敢尝试去死;那并非是丢弃死亡,怕死是是心的胆怯,他畏惧了。
然而丢弃死亡,那没有参杂一丝畏惧,是对生命的诠释。
是对信念永恒的锁定。
我向往丢弃死亡,那是成为勇者的必备之路。
坦然面对死亡,用心理会丢弃死亡的真正含义。
我想只有世人都体会到它的含义,人间才能真正得到所谓的和平。
过意丢弃死亡,心灵将是你变的邪恶无比。
有关死亡的经典散文随笔

有关死亡的经典散文随笔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当我在等待死亡的时候,死亡也正在等我,在我们彼此相遇的刹那才能体会。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死亡的经典随笔,供大家欣赏。
有关死亡的经典散文随笔:死亡生命是一个奇特而又必须经历死亡的一个过程,活着是生命的延续,死亡使运动的终结。
培根说:“成人畏惧死亡犹如儿童惧怕黑暗。
”每个人都在寻求一种心理的平衡,只有这样灵魂才得以籍慰。
既然死是早已注定的,人人都会故去,那么每个人才会心安理得的面对死亡。
这个世界只要有一个人永生,那么这个世界肯定会乱。
既然死是必须的事情,那么我们怎样选择活。
活着是一个过程,死亡才是永久的开始。
选择如何生才是至关重要的。
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要好好活。
做有意义之事是我们在经历死亡之前的最佳选择。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可惜啊!成功之人总是那么少。
不是成功者的名额有限,而是你放弃了你最初的目标,在挫折和怕吃苦之间你选择了后者。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没有绝望的人生,只有绝望的心理。
一块平凡不过的石头,到了罗丹手中便有了一幅举世瞩目的名雕。
身处宫刑的司马迁,忍辱负重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唐玄奘最终取得了真经。
苦难,挫折不是要得到别人的同情,而是逼着我们向前走。
人的一生不是坦然的面对一切平坦,生活中有困难挫折,人生才丰满。
生活在激情中,你的人生是火热的。
不要对生活产生绝望,绝望无疑于等死。
死是痛苦的,但有比死更痛苦的事,那便是等死。
死是快乐与痛苦的终结,不要过份担忧怎样死,应坦然的面对死亡。
这样,生命会有声的来,无声的去。
有关死亡的经典散文随笔:死亡我想当生命接近尾声的时候,人应该不惧怕死亡了吧!人临死的那段时间里,生命以及周围的一切,应该都是静止不动的,万物都在等待死亡的真正到来。
岁月匆匆地从身边滑过,我忍不住抓住一些时光,留在记忆中。
古老的岁月在姥姥的脸上深深浅浅地刻下无数的沟痕,她干枯的手上沾满了时光的灰尘,我用清水为她洗了几遍,也未能洗去累积的厚土。
关于生死的杂文随笔

关于生死的杂文随笔关于生死的杂文随笔篇一:关于生死的杂文随笔如实的说,我很小的时候便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一直到高中时代。
但是思考很久无果,也没有人可以讨论,于是我开始惧怕死亡。
我接受不了,人死之后全身变冷、变硬,没有任何知觉。
即使我知道死是每一个人的终点,我还是无法接受。
昨天四岁的仔仔小朋友生气的和我说,妈妈我要打死你。
我很平静的跟他说,我早晚会死的。
结果小家伙问我,这是由你决定的是吗?后面又补充到,你什么时候去死是你自己决定的吗?他的这句话震惊到了我,导致我都不记得我是怎么回答他的了。
关于生死,是我可以决定的吗?篇二:关于生死的杂文随笔从记事儿开始,记得有一次误食了放了老鼠药的苹果,以为自己要死了,没有告诉父母,静静的一个人等着电视中经常出现的口吐白沫。
结果等了十几分钟竟然没有出现意想中的症状。
后面才敢小心问爸爸,那个苹果是不是放了老鼠药,爸爸告诉我说他本来想放的后面忘记放了。
但是我没告诉他我吃了那个苹果。
长大之后我只参加过姥姥的葬礼,姥爷的葬礼当时我在读高中,家人没告诉我;奶奶的葬礼当时在外地工作第一年,家人不同意我回去。
参加姥姥的葬礼的时候,好像是在读初中,只记得麻木的.自己和痛哭的妈妈,也完全没在意姥爷失去老伴的表情。
直到高中失去姥爷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失去亲人的那种悲痛。
于是写了篇文章,祭奠了我的姥姥和她那棵老的已经长不动的石榴树。
再后来,我在姥姥姥爷的坟墓边发现了一个蛇洞,想到他们的躯体可能会被蛇吃光。
原来我们死了之后什么都无法留下,我独自陷入了悲伤。
这些我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
读大学之后,我再也没有想过生死的问题了。
然后就是妈妈得癌症的那年,我又开始思考死亡的问题。
记得,接到确认是癌症的电话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打开百度,一个字一个字敲入的问题是:得了癌症会死吗?我想这是我们遇到癌症之后,所有人想的第一个问题,“会死吗?”“还能活多久?”谈癌色变,癌症等于绝症,已经成为了主流观念。
我的生死观作文

我的生死观作文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对于生死,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念。
而我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理解之上的。
生命,是宝贵的。
它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也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充分利用时间,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生命的宝贵不仅体现在我们的身体健康上,更体现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上。
我们应该积极向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珍惜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每一刻,让生命更加精彩。
然而,死亡也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终结。
对于死亡,我并不害怕,因为我理解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
它是生命轮回中的一环,是生命的延续和转化。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逃避。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死亡是一条不归路”,我们无法逃避死亡,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并接受死亡,让自己对死亡有一种豁达和释然的态度。
在我看来,生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命和死亡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活出精彩的人生,同时也应该理解和接受死亡,让自己对生死有一种超然的境界。
我们不应该害怕死亡,而应该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生死观不仅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影响着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一个积极向上,勇敢面对生死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也会更加坦然面对死亡。
生死观不仅仅是对生命的理解,更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体现。
在我看来,生死观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坦然面对死亡,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生死观,是我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更是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让我们怀着一颗豁达的心,珍惜生命,理解死亡,活出精彩的人生。
关于对生死思考的作文

关于对生死思考的作文篇一《生死之间,不过一念生死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沉重,但其实有时候也挺有趣的。
就像我之前养的那只小仓鼠。
这小仓鼠啊,可逗了,圆滚滚毛茸茸的,那小眼睛黑溜溜的,小爪子一天到晚忙活着。
我把它当宝贝一样,天天给它准备吃的,什么瓜子啦,玉米粒啦。
看着它在小笼子里窜来窜去,有时候还会抱着瓜子啃得可带劲了,就觉得生命真是神奇又可爱。
可是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它趴在那一动也不动。
我当时就慌了,赶紧去戳它,可是它就像个小毛球一样,毫无反应。
那一瞬间,我心里“咯噔”一下,就觉得生死好像就是这么突然。
本来前一秒还活蹦乱跳的小生命,下一秒就没了。
我心里空落落的,还难过了好一阵子。
可后来又想,生和死可能就像白天和黑夜,是很自然的交替。
这小仓鼠在活着的时候,它每天过得挺开心的,吃了睡睡了吃,还能在滚轮上跑着玩。
它的这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也算活得自在了。
从那以后,我就觉得生死好像没那么难以理解了。
活着的时候好好活着,享受那些好吃的东西,好玩的事情。
可能死亡就是一切都结束了,就像小仓鼠不再吃瓜子,不再跑滚轮了。
所以生死之间,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念,在乎的是活着的时候有没有好好抓住那些美好的瞬间。
篇二《生死:一场像电影的旅程》来聊聊生死吧,这可像一场漫长又有趣的电影。
就拿我爷爷的事儿来说。
我的爷爷啊,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头儿,脸上爬满了皱纹,那些皱纹就像树皮上的沟壑,每一道都藏着故事。
爷爷总是戴着个旧帽子,穿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
他每天的生活很简单,早上起来打打太极,然后就坐在门口和邻居聊天。
我记得有一次,爷爷生病了,病得挺严重的,躺在床上像个瘦弱的小老头,跟平时那个精神抖擞的他完全不一样。
我当时很害怕失去爷爷,守在他床边就盼着他赶紧好起来。
医生那时候表情也很严肃,我只听到那些医学术语,但是知道爷爷的情况不太乐观。
不过,爷爷很坚强,他在病痛的折磨下还会打趣说,“这身体啊,就像一辆老爷车,偶尔出出故障”。
在爷爷生病的这段时间,我就好像看到了生死的拔河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死观散文随笔生死观散文篇1:谈谈我的生死观人的一辈子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生”与“死”。
从出生到死亡,那就是一个的一辈子。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好象从来没有愁事。
”我说:“人的一生中本不该有任何烦恼,如果把一切事情都想开了,就会很开心的。
我的观点是,最应该想开的,那就是视死如归,当永远闭上了眼睛的时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那是去拥抱另一个世界,所以含笑九泉是值得高兴的事。
因此,连死亡对我来说都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事情能够令我不愉快。
”如果把死都看成是件无所谓的事,那么人生的快乐就会时时伴随着自己。
小时候就知道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她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
还有许多年轻的先烈们把自己的短暂生命都献给了人类解放事业,他们都做到了含笑九泉。
我总是记着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自己虽然对社会对人类没有什么贡献,但是起码能够做到死而无悔,死而无愧,死而无怨,死而无忧,因此当我活着的时候就能够心情愉快,笑看人生。
恩格斯说:“死是死者的幸福,活者的痛苦。
”其实,每个人都应当把生与死看开些才对,实行计划生育,限制了无数人的出生,而如今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幸运儿。
每个人活着的每一天都应当是快乐的一天。
俗话说的好:“无欲无忧,无求无恼。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但是若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情况就大不一样,就会知足常乐。
我经常想到的是还有那些吃不上饭、念不起书、看不起病的贫穷人,还有那些忍受各种疾病煎熬的人,我身体健康,衣食无忧,还有什么不满足、不快乐的理由呢。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想,将来若到了快结束生命的那一天,我依然能像往常一样悠然的享受夜的宁静,因为那是永远的安眠。
面对死亡,我真的不会畏惧。
我会坦然的回味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恩恩怨怨,深知离去,那是人生的必然,无法避免,既然如此,那就不如用微笑去迎接一个新的世界。
生死观散文篇2:我的生死观我天性粗豪,年轻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充滿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时代,对于生与死的问题并沒有什么概念,期盼着轰轰烈烈的一生,梦想着死的时候也壮烈辉煌。
插队到山西农村一切归于平淡和艰辛,第一次遇上村里老人去世,60年代农村的殡葬之礼贫苦和隆重,一付对联让18岁的我深思:“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原来生与死之间的转换如此巨大,活着,有思想、情感、事业、家庭、忙忙碌碌、劳作不息。
死了,就是“万事休”,这个世界再和你沒有任何关系,无知、无觉、烟一般飘散。
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终结,那生的意义又何在呢?北京的插队学生见过大城市的繁华,骤然落入贫困、闭塞和落后的农村,反差之强烈、情感之孤寂、生活之艰辛,萦绕于心,前途茫然而不可知,所以就有了“生无欢、死无惧”之念。
虽不能讲本人己勘破生死之境地,但也有了人生悲苦、死若归途之基本想法。
《说文解字》上讲:“人所归为鬼”,人生在世溜达一圈,最后哪来的再回哪,归也,最后的归宿。
所以中国的士大夫认为人这一辈子;生如过客、死若归途。
古人聪明,早就把人之生死看透了,生如一滴露珠,美丽而短暂,虽然在时间和空间存在,但是无非是一个过程,瞬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不是这样吗?不论我们如何幻想人的潜能无限,人类如何能改天换地,但是人类毕竟只是浩瀚宇宙上一个附着在有如沙粒一般渺小星球上的一个高等生物而己。
具体到每一个人更为渺小的近乎为微生物一般,生命的过程结束了,这个生命就与一切的一切均无关系,归于永远的沉寂。
人的生命其实是千万个偶然中的一个,无数次生命的碰撞、灾难、残留,产生新的生命的父系和母系才得以延续,又是无数的机缘巧合的结合,无数个精子与卵子的相遇和淘汰才塑造了一个具体的你,或者是别人。
所以任何一个具体的人,不论其种族、性别、地位、聪慧……、都是极为偶然的结果,想明白了,人之生命之存在不过如比。
人不同于其它的生命存在形势,无非是具有思想和情感,所以人被称为“万物之灵”。
因此,每一个人都感知了自己生命的存在,我是谁?我的爱、恨是什么?我在想什么、追求什么?这就是人和其它生命形式的不同。
所以,人之可贵在于他的思想和情感,能感知你所经历的大千世界,挥洒着你的爱恨情仇。
人从脱离母体来到世间,就开始了你的旅程,有生就有死,几十年的时光而己,一步一步走向归程。
但是人是有思想的,知道自己是谁?所有的人按远近亲疏和自己是什么关系,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也逐步明确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人都是为自己而奋斗?不错,但你所能享用的不过衣、食而己,与其它动物无异,不过多了几个等级而己。
既然滿足衣、食之需只是为低标准,并且越是社会进步越不成为大问题,那么人的生存目地何在呢?所以我认为人都是为别人活着,仁人志士舍生取义,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的明天,在不懈的奋斗中找寻自己生命的价值;平头百姓辛勤劳作,为父母妻儿生活的幸福而劳累一生,在亲情、爱情、友情中享受滿足;而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坏蛋们心里,华服美饰、香车美女、前呼后拥中也只希望换来其它人的敬畏和羡慕的眼光,最终也是为别人活着。
看明白了,不同的人生不过承担舞台上不同的角色,既要表现自己的能力、博学、与众不同,同时也取得别人的认可和欣赏,最终还是要滿足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实人这一辈子挺不容易的,从十几岁就要开始背负越来越重的责任,大到对国家民族,小到对父母妻儿和数不清的朋友,都有着一份又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同时每一个人也必须要对自己负责任,大到对信念理想的忠诚,小到为人处世中道德的坚守,有时想起来人活一辈子真的很累,我想这也是造物主让每一个婴儿在啼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的真谛。
真是沒办法的事,人活着就要努力尽自己的责任,离开了,责任也就放弃了,也就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中国人讲“千金难买乐意”,人之一生奋斗不止,苦中有乐,在奉献之中,在牺牲之时,看到父母妻儿的微笑和幸福,感到朋友的信赖与真诚,触摸到国家、民族的强盛,这就是幸福,就是自我心理的滿足。
功名不过身后事,世间还需有真情,坦坦荡荡走过一生,到了该下车离开这个世界之时,也是所有的责任放弃之时,留下一些尊严,千万不可身上插滿管子而苟延残喘,多活几个月、几年又有什么意义?我曾开玩笑说得了心脏病也是人生一大幸福,待你无能为力之时,由亲属、朋友摆布躺进ICU而经受折磨,不如心梗发作走的干脆利落,留有最后的一份尊严。
生死观散文篇3:诗人的生死观每一个人都是注定要死的,不管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这件事情对谁来说都是迟早要来的。
有些人不想去死,千方百计想要得到永生,可是折腾了一辈子,最终还是没能逃出命运的捉弄。
仔细的想想,有时候还真觉得人真是一个可怜的生物,明知有死,却仍然选择坚强的活着。
其实每一个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人可以甘愿为了某一个伟大的事业而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可有的人却为了生而选择苟活于人世。
虽是如此,但如果抛开世俗的眼光,抛开正义与邪恶的评判,那么无论怎样的生死选择都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就生死而言,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生或者死的权利。
中国人是忌讳谈死的,大多数人都觉得死是一个很不吉利的字眼,常常处处避免,不愿提起。
生死无常,人生短暂。
我猜大概也并不是我们不原意谈及死亡,而是觉得活着的时间太过于短暂了,死的时间却是很久很久,哪有时间去过多的考虑这身后之事呢。
虽然就大多数人而言死是一个非常恐怖事情,但世界上仍然还是有不怕死的人存在的。
一类是拥有极高革命热忱,甘愿为某一个伟大的事业而献身的人;另一种是有着极端宗教信仰,稍加蛊惑便轻易放弃生命的人。
这两种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似乎还能理解,可是有一类人的生死观却不是那么轻易猜测就能推断出来的。
我觉得这一类人确实是一个神秘的群体,因为你永远都无法明白为什么当你正在感受他们带给你无穷激情和动力的时候,他们却在悄悄地思索着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实这类人也并不是什么魔鬼的化身,而是一个个平凡的人,他们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子叫做诗人。
“诗人”是一个我们从小就能耳熟能详的名词,而且这个名词很可能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生命的始终。
在我记忆里,背诗是儿时启蒙的开始,是每一个上学的儿童必须要做的事情。
记得我学会的第一首诗便是李白的《静夜思》,初学时虽不知道这首诗的整体意思,但也确实带给了我一种唯美的感受。
这种感受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每次仰望星空还是能够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
这一切其实都来源于我的母亲。
我母亲是比较喜欢这首诗的,我会背这首诗也全是靠着母亲的教诲。
不但如此,家妹的名字也是她取了其中的“明月”二字所得来的,可见她对于这首诗的喜爱程度。
总而言之,恰恰是李白这个豪放派的大诗人带领我迈出了走向文学殿堂的第一步,以至于后来的好几年里都一直将李白当做一个神的形象在心中供奉。
后来,随着时光流逝,心智也逐渐变得更加强大。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知识的力量终究是摧毁了内心中幻想的形象。
最终,我还是在一个月色正明的夜晚明白了所有的一切,原来他并不是以一个神仙的身份在天上整日饮酒作诗,而是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不知所终更无处可寻。
生死观散文篇4:生与死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与道家的生死观各不相同,儒家强调“舍生而取义”,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之逍遥”。
人的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人情是非中度过的,在这匆忙的过程中,对于即将逝去的年华,每个人都心生畏惧。
生与死,是人生起止的两个端点。
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是,才会去想起途中的挫折、失败和遗憾,只有正确的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够正确面对生存和死亡。
纵古观今,多少英雄豪杰精忠报国、战死沙场。
又有多少文人义士弃笔从戎、杀身成仁。
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从来不觉得拥有的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会感觉死亡来临又多么可怕。
懂得生死的人从不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心到哪里去。
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屈原生活在楚国,正是战国乱世之中,国家被攻占,自己一人流落在外,但他知道,国家已经万劫不复了,而生命最好的终结就是与这一同去。
于是屈原投江自尽,屈原的死即是一种殉国,也是一种无奈。
而他留给人们的,是他的不朽之作——《离骚》。
屈原是为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实现而死的,死得其所。
死结固然值得赞美,但苟活也未必可耻。
司马迁的志向,全然写进了他的《报任安书》,自己受了宫刑,却忍辱负重,周游列国、遍访名家,最终完成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而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许,这就是他对待生死的态度吧。
真正看透生死的人,心里能够宁静淡泊,才能够对于生死有不同的看法。
在生命中,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