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1206六安道路网专项规划文本

合集下载

公文写作之议案素材练习-关于构建六安城区立体交通规划和绿色出行的议案

公文写作之议案素材练习-关于构建六安城区立体交通规划和绿色出行的议案

公文写作之议案素材练习关于构建六安城区立体交通规划和绿色出行的议案裕安区代表团:魏永菊等12名代表自2000年以来,六安市城区常住人口由30万增至60多万。

近年来,机动车数量也以每年3万多辆的速度持续增长。

每逢节假日城区主干道和商业区的交通堵塞情况已成常态化趋势。

随着城市道路建设,平交道口红绿灯也越来越多,驾驶机动车从南向北或者从东向西穿越六安城区,在不堵车的情况下也需要近1个小时,机动车平均行驶速度仅为每小时20公里。

如果继续按照现在“摊大饼”的方式,建设城区道路交通网,待到六安市成为120平方公里和1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时,城区道路交通将不堪重负。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六安市城市交通建设规划应着眼长远、实时修编,将城市高架、公交专线等城市交通建设的成功经验列入“十三五”城市交通建设计划尽快实施。

六安市作为700万人口的中心城市,借鉴合肥市(目前常住人口300多万,已开建地铁项目)交通建设经验,为远期规划的地铁、轻轨项目预留建设空间。

作为宜居城市交通出行的公认指标,机动车平均行驶速度不低于每小时20公里。

目前,六安城区的机动车行驶速度已接近临界值。

交通状况是外来人口对所到达城市的第一印象,也是地方投资环境好坏的直观表象之一。

环境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机动车怠速尾气排放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着力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是解决六安城区交通拥堵,实现绿色出行,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基础条件之一。

构建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属城建基础工程,项目投资大、工程建设时间长。

建议依照“着眼长远、规划先行、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期实施”的原则,筹集资金分步建设专款专用,将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列为六安市“十三五”城市基础建设优先实施项目。

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贯穿六安城区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条城市高架快速通道,为六安市经济腾飞和居民绿色出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完善六安市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完善六安市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完善六安市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六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08•【字号】六政办[2012]111号•【施行日期】2012.1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完善六安市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六政办〔2012〕111号)金安区、裕安区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皖政秘〔2010〕229号),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六安市区城乡规划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意见》(六政〔2012〕58号),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切实加强规划调控作用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和科学指导市区内城乡规划的编制,按法定程序报批,统一组织实施。

各类相关专业规划必须服从城乡规划的统一要求,体现城乡规划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市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工程、综合管线、地下空间开发、户外广告设置等所有建设行为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确保城乡建设严格按规划实施。

二、全面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六安市区(金安区、裕安区、开发区、市示范园区)范围实行市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发证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体制。

依据收放有度、协调一致、科学高效的原则进行规划管理,将市区划分为三个区域:(一)中心城区范围:即《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公里。

边界为北至沪蓉(陕)高速,南至宁西铁路,东至三元河,西至商景高速。

管理模式:中心城区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审查工作,提出初步审查意见,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查。

03-101206六安道路网专项规划文本

03-101206六安道路网专项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总则 ............................................................................................................................... - 2 -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规划目标......................................................................................................... - 2 - 第三章对外交通规划......................................................................................................................... - 3 - 第四章城市内部道路网规划................................................................................................................... - 4 - 第五章道路要素控制......................................................................................................................... - 6 - 第六章规划实施............................................................................................................................. - 7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指导城市道路建设,为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特编制本规划。

(完整word版)六安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完整word版)六安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草案)六安市城乡规划局六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三章管理单元规划第四章开发强度第五章建筑间距第六章建筑退让第七章城市绿地与生态第八章建筑与景观风貌第九章公共设施第十章道路交通第十一章市政设施第十二章地下空间及综合防灾第十三章附则附录A 名词解释附录B 计算规则附录C 高层建筑日照分析规则附表:六安市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一览表第一章总则1.1制定目的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开发,并为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编制、审批与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标准依据,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通则。

1.2 编制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等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六安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为依据。

1。

3 适用范围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在满足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同时,还应符合本通则。

本市各县(区)可参照执行。

1.4 编制组织六安市控规体系分为“控规通则”、“管理单元规划”及“地块控规”三个层级。

“控规通则"是有关城市建设开发的整体性控制与引导。

“管理单元规划"是以划定的城市管理单元为基础,主要确定各单元的主导功能、建设总量及人口容量,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的强制性公用和公益设施。

“地块控规”则是在“控规通则”和“管理单元规划”指导下,根据城市建设时序、市场开发需求等,分期、分批编制的控规.第二章建设用地2.1 用地分类用地分类划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2.2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为保障用地性质的主导用途,避免功能混杂,应按2-1表中适建比例、适建范围的规定进行控制。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1996—2010)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1996—2010)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二、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三、土地利用结构四、土地资源保护五、土地整理与开发复垦六、重点建设项目规模、布局和规划指标分解七、土地利用分区八、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对农地和非农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促进土地使用者科学、合理、充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中发[1997]1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关于各级政府“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要求,必须对第一轮《六安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1-2000)进行修订。

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总体目标、基本方针及分区土地利用指导方针,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协调各部门用地需求;分解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是耕地保有量、建设占用耕地控制量及补充耕地量指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区域分布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布局;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及范围,安排好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本规划以1996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2000年为近期规划目标年,并展望到2030年。

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全市土地总面积1840117.36公顷,人均拥有土地资源2855平方米,居全省个地(市)第2位和第4位。

其中农用地1519017.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建设用地190402.96公顷,占10.35%,两者之比为7.98:1,未利用土地公顷,占7.10%。

已利用土地与未利用土地之比为13.1:1。

各类用地结构与分布如下(详见附表一)。

1.农用地结构与分布⑴耕地。

(完整版)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完整版)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一、概述《合肥经济圈“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要以加快合肥经济圈内部沟通为重点,加快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加密、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完善合肥经济圈公路网。

《六安市“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配合六安市“一核、两轴、六区”城镇体系建设,完善路网布局为重点,实施“路网升级”、“路网延伸”、“路面改造”三大工程,加快“9110”(九射、一环、十联)骨架路网的建设。

此外,为了优化和调整省道网的布局,安徽省公路管理局组织编制了《安徽省省道网调整规划》(即将发布实施),根据规划,将在合肥-六安之间建设S366工程,途径肥西紫蓬镇,六安椿树镇、中店乡等,以加强合肥-六安南部片区之间的联系。

项目的地理位置图本项目作为S366六安段建设工程,东接S366合肥段,向东延伸通过森林大道、繁华大道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直接相连;拟建项目起点位于紫蓬山风景区外围牛尾巴山以南的合六交界处,途经过椿树镇南,途经洪桥村、小庙庄,在黄泥店下穿六舒三公路,经中店乡,在终点戚家桥上跨G105和淠河总干渠,终点桩号为K30+913.377;向西与G105六安段衔接;拟建项目沿线城镇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本项目的建设是强化合-六联系、构筑合肥经济圈城市群,推动区域合作发展的需要,是落实区域重大交通发展规划,优化骨架路网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带动沿线城镇快速发展,改善交通出行条件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1.1、任务依据1.1.1相关文件及规划(1)、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勘察设计中标通知书及设计合同;(2)、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3)、六发改审批(2012)112号《关于安徽省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4)、六发改审批(2012)117号《关于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5)、六安市椿树镇总体规划;(6)、六安市金安区中店乡总体规划;(7)、六安市裕安区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规划;1.1.2公路工程(不含交通工程)勘察设计(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2)、《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87);(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5)、《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6)、《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7)、《公路勘测细则》(JTG/T C10-2007);(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9)、《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3);(1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 40-2007);(1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1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1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1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15)、《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16)、《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 019-98);(1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18)、《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19)、《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TD65-04-2007);(20)、《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2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2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23)、《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2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25)、《泵站设计规范》(GBJ14-87,1997);(2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6);(27)、《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2003);(2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9)、《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1-2003);(30)、《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 50283-99);(31)、《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32)、《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60-2012);(33)、《公路工程概算定额》(JTG/T B06-01-2007);(34)、《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 B06-02-2007);(35)、《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JTG/T B06-03-2007);(36)、《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标[1999]278号);(37)、《公路基本建设工程交通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规定》(公设技字[2000]285号);(38)、《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3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40)、《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交公路发[2007]358号);(41)、《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42)、《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1-2006);1.1.3公路工程(交通工程)勘察设计(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3)、《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 D80-2006);1.1.4房屋建筑勘察设计(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3)、《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7)、《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8)、《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GB50021-2001);(9)、《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10)、《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2001);(11)、《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13-94);(1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1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03);(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17)、《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1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19)、《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1.1.5绿化设计(1)、《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1998);(2)、《公路环境保护术语》(JT/T643-2005);(3)、《公路绿化术语》(JT/T644-2005);(4)、《公路绿化设计制图》(JT/T647-2005);(5)、《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1.2设计标准本次设计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02•【字号】皖政秘〔2024〕48号•【施行日期】2024.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六安市人民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报请批准〈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六安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六安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地区,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六安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26.8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42.1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837.8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561.46平方千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1%;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超过25.23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不少于60%;水域空间保有量不低于219.03万亩。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以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约束条件,构建“一屏三带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使命,提升合六同城化发展水平,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加强与周边城市空间协同。

关于整治六安城区交通秩序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

关于整治六安城区交通秩序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

关于整治六安城区交通秩序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六安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交通秩序混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因此,建议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六安城区交通秩序。

一、加强道路建设当前,城市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是道路建设缺乏协调规划。

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道路建设。

针对主城区需要的道路设施,建议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新增若干城市主干道和快速通道,结合未来城市发展方向,规划一些具有战略性的远期道路,使整个城市交通网更加清晰、畅通。

二、完善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增加公共交通投入,建立起全市联运的高效公共交通体系,可以引导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建议由政府财政资助和区域投资方式,加大对公共交通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引进更多的时尚公交、知名巴士公司入市,并为他们提供优良的营商环境,营造有利于公交行业发展的市场氛围。

三、强化交通管理拥堵的基本原因是交通流的大量聚集和分散,一般是交通分配不合理和城市用地结构失衡的结果。

明确道路的路权归属,以及对城市主干道、公交车道等交通设施的维护和管理,都是交通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

建议进一步加强交通管理,落实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理念,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治理力度。

通过加大交通执法的力度,加强监察和处罚力度,来整治六安城市道路交通秩序。

四、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为了优化城市交通体系,建议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提高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换,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输方式。

综合交通枢纽如高铁站、汽车站、机场等,可以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要想改善六安城区交通秩序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参与进来,形成合力,以建设平安、便捷、舒适的城市交通网络,推动六安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例子一:道路建设六安市是安徽省的一个县级市,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不断增长,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总则 ............................................................................................................................... - 2 -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规划目标......................................................................................................... - 2 - 第三章对外交通规划......................................................................................................................... - 3 - 第四章城市内部道路网规划................................................................................................................... - 4 - 第五章道路要素控制......................................................................................................................... - 6 - 第六章规划实施............................................................................................................................. - 7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指导城市道路建设,为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依据,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与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一致,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年限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远期203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六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2009;2、标准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1995;《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3、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合肥经济圈规划》2008《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2009.5;六安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其他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6]132号;其他相关规划及规范。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规划目标第五条指导思想1、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城市发展和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要求规划城市道路网;2、坚持以人为本,形成道路主要是为实现人与物有效位移的规划思想;3、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交通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网结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统筹城市道路网与环境、交通与社会和谐发展;4、坚持“精明增长”的理念和“TOD”模式,让道路网络引领和服务城市发展、经济建设,使城市发展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六条规划原则在坚持城市交通设施可持续发展,实施城市交通设施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规划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的城市道路网系统。

通过制定合理的交通政策,协调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功能和作用,确保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与通畅。

第七条规划目标1、城市路网级配合理、密度适宜城市已建设和新开发地区的道路网络,要增加低等级的道路,完善主要干道的集散道路系统。

中心区要合理利用低等级分流道路,形成合理的路网级配和适宜的路网密度。

2、道路功能明确、等级分明不同功能等级的道路要求功能分明,减少不同等级的道路相互重叠,造成在交通组织上的混乱。

道路的功能划分与城市的土地利用相协调,客运交通和私人机动车交通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土地利用,在交通管理与道路建设上采取不同的标准。

3、过境和出入境交通组织合理避免将过境交通引入城市,减少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的干扰,充分发挥外围环路的作用,降低交通组织的复杂性。

第三章对外交通规划第八条铁路1、城际铁路预留合肥至六安的城际铁路通道,西起六安城北区新城客运站,向东接合肥市轨道2号线。

2、城市交通与铁路的衔接铁路客运交通的联系道路通过312国道、解放南路和梅山路组织。

货运交通主要通过312国道、佛子岭路、解放南路、梅山路和磨子谭路组织。

2.2 公路1、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的衔接现状经过六安及周边的高速公路有沪蓉(陕)高速、商景高速,规划的高速公路有济南—祁门高速、合巢马联络线和南侧的六安—巢湖高速,四条高速公路在城市外围形成六安市的绕城高速。

北侧与沪蓉(陕)高速公路联系道路是现状的解放北路和迎宾大道;西侧与商景高速联系的道路是现状的312国道和规划的寿春路;南侧与规划的合巢马联络线联系的道路是现状的105国道和六舒公路;东侧与规划的济祁高速联系的道路是现状的312国道和规划的新城二路。

2、东向公路规划六安与合肥现状的直接联系通道有两条即北侧的沪蓉(陕)高速和南侧的312国道。

增加两条东向联系一般公路,一条西起城市北侧,平行沪蓉(陕)高速,接合肥市北部组团工业大道。

另一条西起寿春路接合肥西部组团。

3、航空六安市区到新桥国际机场共4条通道,一是现状沪蓉(陕)高速接机场高速;规划新增两条向东方向的一般公路接机场;规划城际铁路连接到合肥市轨道线网,通过轨道交通直接到达新桥国际机场(合六城铁—合肥轨道2号线—合肥轨道7号线也叫做机场轨道专线)。

第四章城市内部道路网规划第九条路网结构一级主干道结构为“两横、两纵、半环”,两横为寿春路和佛子岭路;“两纵”为解放路和迎宾大道;“半环”为西环路—长安路。

二级主干道结构为“四横五纵”,“四横”为新城二路、新城大道、皋城路和大别山路;“五纵”为景观大道—赤壁路、梅山路、正阳路、经六路和新城东路。

第十条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为5.48Km/Km2,其中,一级主干道路网密度为0.58 Km/Km2,二级主干道路网密度为0.84Km/Km2,次干道路网密度为1.29 Km/Km2,支路路网密度为3.1 Km/Km2。

第十一条城市组团之间的联系通道1、城中区与城东区联系道路规划现状有长安路、皋城路、大别山路、佛子岭路,规划增加龙河东路—许继慎路。

2、淠河西区与城中区和城北区联系道路规划现状有长安西路和西环路,规划寿春路、光明路和赤壁路。

3、城中区与城北区联系道路规划现状梅山北路和解放路,规划将现状的磨子谭路向西北延伸接淠河路形成一条城中区与城北区联系的通道。

4、城东区与城北区联系道路规划现状迎宾大道,规划安丰路、正阳路、经六路和新城东路。

第十二条主干道规划1、一级主干道城市一级主干道红线为50米和60米,局部路段45米。

规划5条城市一级主干道,分别为寿春路、西环路—长安路、佛子岭路,解放路和迎宾大道。

规划城市一级主干路一览表2、二级主干道城市二级主干道红线为50米和60米。

规划12条城市一级主干道,如下表。

规划城市二级主干路一览表第十三条城市次干道规划城市次干道红线为30米和45米。

结合现状以及交通需求预测规划25条次干道,如下表。

规划城市次干道一览表第十四条 城市支路规划支路红线控制为18米、20米、24米和30米。

以现状为基础,以交通需求分析为依据,结合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共规划173条城市支路,见附表一: 第十五条 远景路网结构远景城市快速路结构为“一环、四横、四纵”,一环为西环路—长安路—312国道;“四横”为新城三路、新城大道、大别山路—原312国道和改线后的312国道;“四纵”为梅山路、迎宾大道、规划一路和规划二路。

城市主干道形成“四横九纵”的路网结构。

第五章 道路要素控制第十六条 道路线形控制本次规划采用道路直线方程和转弯半径形式来确定每一条道路的具体走向和位置,见附表二。

第十七条 道路红线和断面控制规划以现状为基础,依据道路所承担的功能以及所分配的交通流量确定道路的红线宽度和断面形式,见附表三。

第十八条 道路交叉口控制1、 城市立交规划保留磨子谭路与312国道立交,保留解放路与312国道的跨线立交。

规划中期(2020年)规划控制梅山路与312国道的跨线立交、迎宾大道与312国道的跨线立交和远期控制解放路与梅山路跨线立交。

规划远期(2030年)梅山路、解放路和长安路交口规划采用互通式立交,为了保障环路(长安路—西环路)交通快捷高效,规划将采取限制所有与之相交的支路直行和左转,施行“右进右出”交通管制措施。

规划中期(2020年)城市道路规划立交及控制用地一览表2、平面交叉口控制要求主要干路交叉口必须按照交叉口渠化设置的要求控制交叉口用地,确定道路红线,建议新建、改建交叉口按照展宽喇叭口形式的交叉口红线进行控制。

新建、改建平面交叉口红线规划要求一览表第十九条停车场布局规划六安市区共布置公共停车场32处,其中城中区布局公共停车场13处,总占地31.08公顷;淠河西区布局5处,总占地11.95公顷;城北区布局8处,总占地19.13公顷;城东区布局6处总占地14.34公顷。

第六章规划实施第二十条近期建设近期建设总体目标为搭建骨架、完善体系和理顺局部。

1、骨架路建设新建新城一路、新城大道、淠河路;梅山路继续向北延伸到规划的新城三路;寿春路继续向西延伸到淠河西区;景观大道沿老淠河延伸,向南跨过老淠河一直到312国道。

2、路网体系完善逐步完成城市淠河西区的路网建设;新建光明路桥工程;龙河西路向东延伸至宁平路;完善北部新区的路网体系。

3、局部区域路网改造、改善现状交通拥堵的区域主要在老城区及周边,近期重点改造完善球拍广场区域、沃尔玛区域、黄大街区域的路网改造与改善。

六安市近期道路工程建设一览表第二十一条政策保障1、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国家有关交通建设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六安市城市道路设施,制定符合六安市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以确保道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2、认真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确定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政策,政府才能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给予公交合理的补贴,重视公共交通规划,确保规划的实施,从根本上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3、严格控制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附近城市用地的开发模式和强度城市一级主干道路两侧的用地进行严格控制,限制大型公共设施及高强度的土地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