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胸宽广的故事经典
心胸宽广的名人素材六篇

心胸宽广的名人素材六篇心胸宽广的名人素材1、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
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
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
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
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2、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
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
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
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
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
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
卒年95岁。
3、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
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宽容的名人事例简短12个

宽容的名人事例简短12个宽容的名人事例简短12个宽容的名人事例简短(一):周总理的故事,周总理在一件生活小事上,体现出来的宽容美德。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
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
可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样明白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宽容的名人事例简短(二):彭德怀彭老总的故事,彭德怀与一位战士之间的故事,从一件小事上,看出一个伟人的宽容修养,看得出一个伟人的宽宏度量。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喊让路。
仅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
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
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
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
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
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之后逢人就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宽容的名人事例简短(三):宽厚大度的狄仁杰中国唐朝有一位大将,叫狄仁杰,他待人宽厚,深得他的部下和民众的爱戴。
有一次,武则天皇帝派宰相张光辅到汝南去讨伐造反的李贞,由于老百姓起义反李贞,李贞很快就被打败,全家自杀。
可是李贞的党羽有两千多人,全部被张光辅判了死刑。
狄仁杰那时在豫州做刺史,听到了这件事,打抱不平,连忙写了一封奏章给武则天,说那两千多个李贞的党羽,可是是被李贞威胁,根本就不是存心造反,如果把他们统统杀死,实在是冤枉,也未免太残忍了,所以请求宽免。
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话,便把这两千多人免去死罪,改罚到边境去服役。
张光辅消灭了李贞,自以为有功,纵容他的士兵,到处抢劫,闹得民间鸡犬不宁!狄仁杰看可是眼,就向张光辅提出抗议。
张光辅心里很恨狄仁杰,到京城,立刻向武则天进谗言,说狄仁杰的坏话,武则天误信张光辅的话,就把狄仁杰贬到复州去做刺史。
可是,狄仁杰毕竟是个有才能的好人,不久,武则天醒悟过来,又升狄仁杰到京城来做大官。
心胸宽广的小故事

心胸宽广的小故事
1、唐太宗明主之量
在封建皇帝中,唐太宗的胸怀最宽宏,他不仅能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从善如流,而且鼓励群臣净谏,择其善者而从之。
对于反对他的人,甚至是要求他下台让位的人,他也不治他的罪,反而宽恕他。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齐州人段志冲上奏、要唐太宗让位给太子李治。
李治知道了,深感不安,因为怕这件事会牵连自己,便向唐太宗边哭边申明,这件半与自己无关。
大臣长孙尤忌等人认为:段志冲这样做是大逆不道,要求唐太宗把他杀了。
但是,唐太宗不同意,他认为:如果自己有罪,那就说明段志冲是忠直的;如果自己无罪,那就说明段志冲是狂妄的。
这就像一尺的雾遮不了辽阔无涯的天,一寸的云盖不住太阳的光辉一样,这对我有什么损失呢?唐太宗涵养之深,容量之大,可见一斑。
2、张英与六尺墙
张英,康熙年间任首辅军机大臣。
《桐城县志略》载文说,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张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和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
张家人便给当大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请他出面干涉。
张英看信后,并没有倚仗自己官威欺压邻居,而是回信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张家人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邻居也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
关于胸怀的哲理故事 胸怀广阔的名人故事【三篇】

关于胸怀的哲理故事胸怀广阔的名人故事【三篇】关于胸怀的哲理故事胸怀广阔的名人故事【三篇】故事:基于现实认识,它被描述为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胸怀的哲理故事胸怀广阔的名人故事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第一篇: 关于胸怀的哲理故事胸怀广阔的名人故事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胆略过人,能言善辩,曾经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凭着他的机智英勇,在绳池会上始终没让秦国占到半点便宜,最后完璧归赵,受到赵王的赏识,拜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屡建战功的大将军廉颇见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
很不服气,说:我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A相如不过动动口舌而已,况且此人出身贫贱,我不能屈居在他之下,倘若给我遇见他,我一定要当面羞辱他一番。
廉颇的这吞话很快就传到蔺相如的耳中,但他能识大体,顾大局,所以每逢上朝的日子,就故意装作有病,以免廉颇与自己争位次。
有时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就吩咐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
相府里的宾客很不满意,对蔺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家来到府上做事,是敬慕您崇高的正义精神,如今廉颇日出狂言,即使庸人也不能忍受,何况您为相网呢!再这样下去,我们要走了。
蔺相如笑笑,问宾客: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我蔺相如敢在秦国朝廷上当众呵斥秦王,侮辱其大臣,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了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犯我赵国、不过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两虎相一斗,必有一伤,我之所以避让他,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啊!蔺相如光囚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不胫而走,传到廉颇那里。
廉颇一想,是自己不对,连忙脱去衣服,叫人取来荆条(可作鞭子用的树枝),负荆到相府向相如请罪说:、我是个鄙贱的人,不知您对我这么宽厚啊竺蔺相如赶紧扶他起来。
从此赵国将相和睦,秦国更不敢来浸犯了。
第二篇: 关于胸怀的哲理故事胸怀广阔的名人故事这是一件好事从前,有个非洲国家的国王,他非常信任自己手下的一位充满智慧的大臣。
宽宏大度的成语故事

宽宏大度的成语故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们以简洁的方式表达了丰富的含义和智慧。
其中有一些成语以宽宏大度为主题,通过故事来展示宽容、宽厚和大度的品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宽宏大度的成语故事。
1. 宽以待人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哲学家,他非常宽容和善良。
有一天,孟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非常粗鲁和无礼,对孟子进行了侮辱和辱骂。
然而,孟子并没有生气或者报复,而是笑着对他说:“你一定是有什么困难或者烦恼,才会如此发泄。
如果你需要帮助,我愿意尽力帮助你。
”这个人被孟子的宽容和善良所感动,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孟子道歉。
从此以后,他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并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和善良是解决冲突和改变他人的最好方式。
当我们面对冲突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2. 大公无私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管仲的政治家,他非常重视公平和正义。
有一次,他在处理一起争议案件时,发现其中一方是他的亲戚。
尽管他与这个亲戚关系密切,但他没有因此而偏袒他,而是公正地判决了案件。
这个故事传扬开来,人们都称赞他的大公无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公正的人,我们应该超越个人关系和私利,以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来处理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3. 包容万象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庄子的哲学家,他提倡包容和宽容的思想。
有一天,他的学生问他:“老师,为什么我们要包容和宽容他人的不同?”庄子回答说:“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什么是完全独立的。
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和观点,而忽视了他人的存在和需求,那么我们将无法和谐共处。
只有包容和宽容他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包容和宽容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差异,理解他们的需求,并与他们和平相处。
总结:宽宏大度的成语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宽容、宽厚和大度的品质。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宽容和善良是解决冲突和改变他人的最好方式,大公无私是一个公正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而包容万象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
胸怀宽广的人物事迹简短

胸怀宽广的人物事迹简短1、鲍叔荐管仲:春秋时,齐裏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夺王位而战。
鲍波助小白,管仲助纠。
双方交战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小白险遭丧命。
后来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执政后,任命鲍叔为相国。
可鲍叔心胸宽广,有智人之明,坚持把管仲推荐给桓公。
他说:“只有管仲能担任相国要职,我有五个方面比不上管仲:宽惠安民,让百姓听从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确保国家的根本权益,我不如他;讲究忠信,团结好百姓,我赶不上他;制作礼仪,使四方都来效法,我不如他;指挥战争,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
”齐桓公也是宽容大度的人,不记射钩私仇,采纳了鲍叔的建议,重用管仲,任命他为相国。
管仲担任相国后,协助桓公在经济、内政、军事方面进行改革,数年之间,齐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强国,齐醒公也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霸业。
2、宰相肚里能撑船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
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
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
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
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3、六尺巷传奇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
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
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
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
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心胸宽广的故事

心胸宽广的故事在这个繁忙的都市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有些人心胸狭窄,对待他人总是带着偏见和猜疑;而有些人却拥有一颗宽广的心,能够包容一切,对待他人充满善意和宽容。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心胸宽广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邻居的善意》。
有一对年轻夫妇搬进了一栋公寓楼,他们的邻居是一位年迈的老人。
刚开始,年轻夫妇并不怎么和老人交流,觉得老人可能与他们没有共同语言。
然而,老人却总是主动和他们打招呼,送上一些自己种的蔬菜和水果。
虽然年轻夫妇觉得有些尴尬,但他们还是接受了老人的好意。
慢慢地,他们发现老人其实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们开始和老人聊天,了解到了老人一生的故事和经历。
从此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年轻夫妇也学会了和邻居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和忧愁。
故事二,《宽容的父母》。
小明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经常惹父母生气。
有一次,小明不小心打翻了父亲的茶杯,父亲并没有责备他,而是安慰他说,“没事,茶杯可以再买,只要你没受伤就好。
”小明感到十分意外,因为他以前犯错时,父母总是会责备他或者惩罚他。
父母的宽容让小明感到很温暖,他从此开始更加懂事,也更加珍惜父母的好意。
故事三,《宽容的同事》。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有一次,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导致公司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我感到非常内疚和焦虑,担心会受到同事和领导的责备和批评。
然而,我的同事并没有责怪我,而是帮助我一起解决问题,还安慰我说,“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好了。
”他们的宽容和理解让我感到十分感激,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我的同事们。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心胸宽广的人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一颗宽广的心,对待他人充满善意和宽容,让世界充满爱与和平。
愿我们都成为心胸宽广的人,创造更多美好的故事。
关于宽容大度的成语故事

关于宽容大度的成语故事义正词严的宽容大度宽容大度,是人类道德标准中的重要品质之一。
它是指对他人的言行、意见和行为给予宽容和理解,不计较小节,能够广泛容纳不同的观点和习惯。
在人际交往中,宽容大度的态度可以缓和矛盾,促进和谐共处。
下面是一些关于宽容大度的成语故事,它们生动地诠释了宽容大度的重要性和力量。
卧薪尝胆的胸襟•卧薪尝胆,是成语中的一个著名典故,讲述了一个宽容大度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晋国被强大的齐国打败,国都被迫迁到了乌江边上。
晋文公决心要重整旗鼓,于是他亲自率领贵族子弟到乌江边建筑了一座房屋,名为“荆襄宫”。
•晋文公决心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激励士气,他和贵族子弟们每天清晨都在这里进行武艺和军事训练。
天气酷热,地面炙烤,但是晋文公为了鼓励大家坚持下去,却在房屋地面上铺设荆木,躺于上面。
他要大家在高温下坚持锻炼,就像他自己承受荆棘的痛苦一样。
•这种坚持和宽容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贵族子弟们,他们也纷纷效仿,每天起早贪黑,带着对自己的宽容和宽宏大量,不怕痛苦的精神坚持锻炼,最终晋国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重夺了国土。
范蠡赴会的宽宏大量•范蠡赴会,也是成语中的一个典故,讲述了一个宽容大度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范蠡因与越王勾践有不和之事,于是他放弃了一切,隐姓埋名,辗转逃到越国,过着贫苦的生活。
范蠡时刻保持着宽宏大量的态度,对人对事都以宽容和理解对待。
•后来,齐国的大臣建议越国趁吴国内乱之际发动进攻,范蠡虽然受到了刺激,但仍然保持宽容。
他深知自己身为乡臣,不应该在外国之间的矛盾中起到煽动火上加油的作用。
•最终,范蠡远渡重洋,应邀赴齐国参加盟会,他抵达时被齐国大臣们蔑视和羞辱。
然而,范蠡并没有生气或愤怒,而是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这一切。
他耐心等待足足三日,直到齐国改变态度,对他表示诚意和尊重。
范蠡的宽容和宽宏大量最终打动了人们的心,也为两国之间的和平解决问题开辟了道路。
韩信点兵的胸怀•韩信点兵,也是一个可以体现宽容大度的成语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心胸宽广的故事经典
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胆略过人,能言善辩,曾经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凭着他的机智英勇,在绳池会上始终没让秦国占到半点便宜,最后完璧归赵,受到赵王的赏识,拜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屡建战功的大将军廉颇见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
很不服气,说:“我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A相如不过动动口舌而已,况且此人出身贫贱,我不能屈居在他之下,倘若给我遇见他,我一定要当面羞辱他一番。
”
廉颇的这吞话很快就传到蔺相如的耳中,但他能识大体,顾大局,所以每逢上朝的日子,就故意装作有病,以免廉颇与自己争位次。
有时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就吩咐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
相府里的宾客很不满意,对蔺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家来到府上做事,是敬慕您崇高的正义精神,如今廉颇日出狂言,即使庸人也不能忍受,何况您为相网呢!再这样下去,我们要走了。
”蔺相如笑笑,问宾客:“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
”
蔺相如说:“我蔺相如敢在秦国朝廷上当众呵斥秦王,侮辱其大臣,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了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犯我赵国、不过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两虎相一斗,必有一伤,我之所以避让他,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啊!”
蔺相如“光囚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不胫而走,传到廉颇那里。
廉颇一想,是自己不对,连忙脱去衣服,叫人取来荆条(可作鞭子用
的树枝),负荆到相府向相如请罪说:’、我是个鄙贱的人,不知您对我这么宽厚啊竺”蔺相如赶紧扶他起来。
从此赵国将相和睦,秦国更不敢来浸犯了。
明主之量
在封建皇帝中,唐太宗的胸怀最宽宏,他不仅能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从善如流,而且鼓励群臣净谏,择其善者而从之。
对于反对他的人,甚至是要求他下台让位的人,他也不治他的罪,反而宽恕他。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齐州人段志冲上奏、要唐太宗让位给太子李治。
李治知道了,深感不安,因为怕这件事会牵连自己,便向唐太宗边哭边申明,这件半与自己无关。
大臣长孙尤忌等人认为:段志冲这样做是大逆不道,要求唐太宗把他杀了。
但是,唐太宗不同意,他认为:如果自己有罪,那就说明段志冲是忠直的;如果自己无罪,那就说明段志冲是狂妄的。
这就像一尺的雾遮不了辽阔无涯的天,一寸的云盖不住太阳的光辉一样,这对我有什么损失呢?唐太宗涵养之深,容量之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