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学案

合集下载

第三节酸碱中和滴定学案

第三节酸碱中和滴定学案

第三课时酸碱中和滴定编写:定稿:高二化学组学习目标:掌握酸碱中和滴定原理、仪器及数据处理学习重难点: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导学过程:一、概念:酸碱中和滴定是利用___________的酸(或碱)去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操作。

二、原理通过测定___________时,消耗已知浓度的酸(或碱)的___________,从而推算出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___________。

C(待测)=V(标准)/V(待测)×C(标准)三、仪器和药品1、仪器:①酸、碱式滴定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量器(0.01ml)酸式滴定管:只放溶液碱式滴定管:只放溶液刻度:“0”刻度位于②锥形瓶:盛放③移液管:精确量器(0.01ml)2、药品: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四、中和滴定操作1.实验的关键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2.操作步骤(1)准备:查漏、洗涤、润洗、注液、调液面、读数。

(2)滴定:移取待测液放入锥形瓶中,加2—3滴指示剂,滴定,判定终点,读数。

操作:左手控制活塞(或玻璃球)右手摇动(顺时针)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颜色变化滴速:开始快,到终点一滴一摇终点判断:当滴加最后一滴时,指示剂颜色发生变化,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3)计算:取两次或多次消耗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依方程式求C待。

五、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在反应后的溶液酸碱性范围内强酸滴定强碱(弱碱):一般常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强碱滴定强酸(弱酸):一般常选用酚酞作指示剂六、误差分析1.引起误差的操作(1)仪器洗涤:①酸式滴定管水洗后,未润洗;②酸式滴定管水洗后,误用待测液润洗;③移液管水洗后,未润洗;④锥形瓶水洗后,用待测液润洗。

(2)量器读数:①滴定前俯视酸式滴定管,滴定后平视;②滴定前仰视酸式滴定管,滴定后俯视;③俯视移液管;④滴定完毕后,立即读数。

如图所示:(3)操作不当:①酸式滴定管漏液;②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过程中气泡变小;③将移液管尖嘴部分的液体吹出;④滴定过程中,振荡锥形瓶时,不小心将溶液溅出;⑤滴定过程中,锥形瓶内加少量蒸馏水;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进行滴定时,溶液由橙色变红色时停止滴定;⑦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溶液由黄色变橙色,5 s后又褪去;⑧所配标准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过大。

第三节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 学案

第三节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 学案

七年级科学(上)导学案 编号:0101 备课组:初一科学备课组 主备人: 审核人: 程仕高 时间:月 日 小组: 姓名:第 1 页,共 4 页 第 2 页,共 4 页新授课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2)一、学习目标1. 巩固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巩固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

2. 学会依据密度公式,使用量筒、托盘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

3. 通过仪器的使用操作,培养自我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课前自主学习1.在实验室中,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是 。

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是 。

2.量筒的正确使用:量筒要放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 相平。

3.测量固体或液体密度的原理公式是 。

由原理公式可知,要测量固体或液体的密度必须先测量固体或液体的 和 ,然后计算得出。

4.甲、乙两同学用排水法测量形状不规则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 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 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 2 —V 1.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总的体积V 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 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 1— V 2。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1)你做此实验将选择哪种方法: (选填“甲”或“乙”)(2)如果两同学读数都是正确的,两同学计算出的石块体积可能不相等,比较大的是 _______ (选填“甲”或“乙”)。

(3)如果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右图所示,则这块碎石的体积是 厘米3。

(4)量筒中的水要适量的意思是 。

5.小红在测量物体密度时,使用天平发现(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拔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发现指针向左偏。

此时他应向____________(填“左”或“右”)端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处。

(2)把空杯子放在天平左盘上,在右盘中放人10g 砝码后,再用镊子向右盘夹取砝码,发现放上质量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向右偏;取下它,指针向左偏,则他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第三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学案)【模块要求】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醛和羧酸;2.知道同系物的含义。

【学习过程】一、烷烃的命名(一)烃基1.烃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一价烷基的通式:_______________ 。

【练习】:(1)写出甲基、乙基的结构简式(2)写出-CH3、-OH 、OH-CH3+的电子式(3(4323(二)普通命名法【阅读】课本P13倒数第3段归纳总结烷烃的普通命名法(三)系统命名法1.命名步骤:1)选主链;2)定位;3)命名。

2.命名原则:最长、最近、最简、最多、最小。

【例如】【原则1】定主链,称“某烷”——最碳链【原则2】编序号,定支链所在位置——最一端CH22—CH—CH3—CH33.命名方法: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巩固】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有机物: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判断改错:(1)(2)【原则3】最多原则:当有两条相同碳原子的主链时,选支链最多的一条为主链。

【原则4】最小原则:当支链离两端距离相同时,以取代基位次的数值之和最小为正确。

(3)CH 3— CH 3 CH 3 —CH 3C CH 3— C H 2 —CH —CH 3 CH 3 2,5-二甲基-4-乙基己烷CH 3 CH 3— C H —CH 2 —CH —CH —CH 3 C 2H 5 CH 3 CH 3 CH 3— C H —CH 2 —CH —CH —CH 3 CH 2 —CH 3 C 2H 52-甲基-4,5-二乙基己烷 CH 3 CH 3— CH 2 —CH —CH —CH —CH 3 C 2H 5 CH 3 3-乙基-2,4-二甲基己烷(4)【原则5】最简原则:当不同取代基离两端距离相同时,以取代基简单的一端为起点。

4.重力势能(学案)

4.重力势能(学案)

第三节势能课标定位学习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2.知道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改变的关系.3.理解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重点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自主导学1.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______功,物体下落时,2.重力做_______功.2.重力做功的特点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____和____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____无关.二、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______而具有的能量.2.大小: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_______与所处_______的乘积,表达式为________.3.单位:______,与功的单位相同.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表达式:WG=E p1-E p2(1)当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时,重力做__功,重力势能_______,即WG>0,E p1>E p2.(2)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重力做__功,重力势能_______,即WG<0,E p1<E p2.重力做负功也叫做物体____________.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1.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总是相对于某一______来说的,这个______叫做参考平面,在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0.2.参考平面的选取:(1)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数值___________,但物体在某固定的两点间的重力势能的差值________.(2)参考平面上方的物体重力势能为正,下方的物体重力势能为负,负号表示物体在这个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平面上具有的少.说明:选择哪一个面为参考平面,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是以解决问题方便为原则.四、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重力势能不是地球上的物体单独具有的,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共有的.说明:任何一种形式的势能,如分子势能、电势能等都是系统所共有的.要点突破一、重力做功的特点1.探究过程:如图7-4-1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经三条不同的路径,从高度是h1的位置运动到高度是h2的位置.图7-4-1第一次物体竖直向下运动(图中路径1):重力所做的功WG=mgh=mg(h1-h2)=mgh1-mgh2.第二次物体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图中路径2):设倾斜直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物体通过的距离为l ,则重力所做的功WG =mgl cos θ=mgh =mg (h 1-h 2)=mgh 1-mgh 2.第三次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图中路径3):我们可以把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每一小段都可看成一段倾斜的直线,则重力所做的功WG =mg Δh 1+mg Δh 2+…=mgh =mg (h 1-h 2)=mgh 1-mgh 2.2.归纳总结:重力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功的大小等于物重跟起点高度与终点高度之差的乘积.即时应用(即时突破,小试牛刀)1.如图7-4-2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从高为h 处的斜面上的A 点滚下,经过水平面BC 后再滚上另一斜面,当它到达14h 的D 点时,速度为零,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 )图7-4-2A.14mghB.34mgh C .mgh D .0 二、对重力势能的理解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表达式E p =mgh 中的h 是指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高度,因此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在参考平面以上为正值,以下为负值,位于参考平面时为零.2.重力势能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视处理问题的方便而定,一般选取地面或物体运动时所达到的最低点所在平面为零势能参考平面.3.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尽管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但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4.重力势能是系统共有的倘若没有地球,就谈不上重力,那么物体也就不可能具有重力势能.所以,严格来说,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共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特别提醒:重力势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其正、负表示与参考平面上物体势能的相对大小.即时应用(即时突破,小试牛刀)例1.下列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位置一旦确定,它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也随之确定B .物体与零势能面的距离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C .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从-5 J 变化到-3 J ,重力势能变小了D .重力势能减小时,重力对物体做正功三、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物体的高度变化时,重力要做功,重力势能的改变与重力做功有关.重力势能的改变只由重力做功引起.如图7-4-3,质量为m 的物体,由A 点下落到B 点,A 点高度为h 1,B 点高度为h 2.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做功WG =mgh 1-mgh 2=mg Δh .图7-4-3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势能的改变量ΔE p =E p B -E p A ,所以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改变量的关系为WG =-ΔE p.这也正好说明了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而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的道理.特别提醒:重力势能变化的多少是由重力做功来唯一量度的,跟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及是否受其他力或其他力是否做功无关.即时应用(即时突破,小试牛刀)例1.(2011年厦门高一检测) 关于重力做功和物体的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 .重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减少B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C .地球上任何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都是一个确定值D .重力做功的多少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都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典例精析题型一重力做功特点的应用例1. 质量为m 的小球从距地面高为h 处自由落下,碰地后弹起的高度为h 2,然后落下,碰地后再弹起,弹起的高度为h 4……,最后小球静止于地面上,求整个过程中重力做的功.【方法总结】重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这一点尤其在解一些往复运动或多个过程的问题时,可以省去大量的中间步骤,使得解题单刀直入、一步求解,富于灵活性.变式训练1将一物体由A移至B,重力做功()A.与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阻力有关B.与物体沿直线或曲线运动有关C.与物体是做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有关D.与物体发生的位移有关题型二重力势能的计算例1. 金茂大厦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主体建筑地上88层,地下3层,高420.5 m,是目前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高楼,如图7-4-4所示.距地面341 m的第88层为国内迄今最高的观光层,环顾四周,极目眺望,上海新貌尽收眼底,质量为60 kg的游客,在下列情况中,他的重力势能各是多少?(g取10 m/s2)图7-4-4(1)以地面为参考平面;(2)以第88层为参考平面;(3)以420.5 m的楼顶为参考平面,若他乘电梯从地面上升到88层,需克服重力做多少功?【思路点拨】先求出选不同位置为参考平面时物体所处的高度,再根据重力势能的定义式求物体的重力势能.【方法总结】(1)计算重力势能时,必须首先选取零势能面.(2)比较物体在不同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关系时,这两个位置的重力势能必须是相对同一个参考平面的.变式训练2如图7-4-5,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桌面H高处由静止下落,桌面离地高度为h.若以桌面为参考平面,那么小球落地时的重力势能及整个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分别是()图7-4-5A.mgh减少mg(H-h) B.mgh减少mg(H+h)C.-mgh减少mg(H-h) D.-mgh减少mg(H+h)三、巩固练习例1:沿着高度相同、坡度不同、粗糙程度也不同的斜面向上将一物体拉到顶端,谁克服重力做的功多?例2:不同质量的两个物体由同一地点以相同的动能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这两个物体()A.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和最大重力势能都相同B.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不同,但最大重力势能相同C.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和最大重力势能均不同D.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相同,但最大重力势能不同。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河流学案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河流学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学案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一)【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2、掌握我国河流内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3、记住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主要湖泊的名称及位置;4、掌握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5、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

【学习重点】:河流内、外流区的划分及水文特征【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P42“外流区为主”的部分内容。

1、解释:什么是流域?什么是水系?2、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的河流叫做外流河。

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为。

3、最终未的河流,即河流流入或的河流,叫做内流河。

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

4、阅读图2-28,结合图2-2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写出内外流区的分界线.5、阅读图2-28,找到下列河流: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塔里木河。

从内、外流区的划分看,这些河流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6、四大洋中,没有我国河流汇入的是;自北向南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7、我国的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内流区的河流较。

8、京杭运河经过了哪些省区?连通了哪些水系?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P43 ,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气候的影响。

季风气候是如何影响的?2、我国外流河有哪些共同的水文特征?3、我国内流河多分布在。

冬、夏两季内流河各有什么特点?内流河大部分属于河流。

学习任务三:阅读教材P44 ,了解我国主要湖泊的分布。

读图2-28找到我国主要的湖泊,总结它们的分布地区。

【学习诊断】:1、什么是外流河?什么是内流河?2、我国主要的外流河有哪些?【学习质疑】:【拓展训练】:1、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有哪些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讨论我国南水北调的利与弊。

【系统总结】:【限时作业】:1、我国绝大部分河流都注入()A、印度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太平洋2、下列河流无结冰期的是()A、黑龙江B、辽河C、黄河D、长江3、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A、洞庭湖B、鄱阳湖C、太湖D、青海湖4、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的是()A、珠江B、长江C、塔里木河D、黄河5、下列河流中汛期最长的是()A、长江B、珠江C、松花江D、黄河6、下列河流中,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的一组是()A、黑龙江、松花江B、海河、黄河C、长江及其支流D、珠江及其支流7、下列河流中属于中国与邻国之间的界河的是()A、黑龙江B、雅鲁藏布江C、珠江D、额尔齐斯河8、下列关于我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是流向国外的河流就是外流河B、我国的外流河分别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C、西北地区的河流都是内流河D、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均流入国外,最后注入印度洋9、塔里木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是因为()A、夏季地下水补给丰富B、流域内夏季降水丰富C、夏季气温高D、夏季湖泊水补给丰富10、下列关于我国外流河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北方河流水位下降,南方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有些中小河流断流B、我国外流河的汛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C、淮河冬季一般不结冰D、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河流在9、10月间普遍进入汛期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二)【学习目标】:1、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2、认识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现状;3、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能最丰富的河段。

高中地理第三节时区与时差学案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节时区与时差学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区、时差【学习目标】:1:了解时区的划分原因、方法。

2:理解过日界线日期的变化3:掌握时区、区时和日界线的计算和判断方法4:了解特别的计时方法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重难点】:时区、区时和日界线的计算和判断方法【分析解读考试大纲】掌握时区、区时和日界线的计算和判断方法【课前预习】1、国际上的分区计时制度规定,每隔经度(150)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叫(中央经线)。

2、中时区的中央经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跨经度(7.50),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3、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0),合为一个时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以(180 0)经线作为共同的中央经线。

4、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时区的区时要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任意两个时区相差(几个)时区,区时也就相差(几个)小时5、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区时。

“北京时间”就是以(1200E)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东八区各地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一般都是指(北京时间)。

6、中国幅员辽阔,地跨(5)个时区,为了使用方便,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课内探究】:一:时区、区时阅读课17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划分时区的原因?在哪个会议上实行什么办法怎样划分的?1:划分原因: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

2:划分方法:分区计时3:划分原则:全区共分_24____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_150___。

中时区(零时区)的划分(从中央经线、范围等)东时区、西时区的划分东西十二时区的划分4: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5: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180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这条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称“国际日界线”6:特别的计时方法(1)不同区时: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

第三节化学平衡学案

第三节化学平衡学案

第三节 化学平衡学案【复 习】 : 一、可逆反应:在 下,既能向 同时又能 的反应。

特征是 练习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 2和由O 18原子组成的O 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前,O 18存在于( )A 、只存在于氧气中B 、只存在于SO 3中C 、只存在于SO 2和SO 3中D 、SO 2 、SO 3 、O 2中都有可能存在。

二、化学平衡的建立 1、化学平衡的建立 以CO(g)+H 2O(g) CO 2(g)+H 2(g)反应为例: 在一定条件下,将0.01 mol CO 和0.01 mol H 2O(g)通入1 L 密闭容器中,开始反应:(1)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 ,正反应速率 。

生成物的浓度为 ,逆反应速率为(2)反应进行中反应物的浓度 ,正反应速率 。

生成物的浓度 ,逆反应速率 。

(3)肯定最终有一时刻,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 ,此时,反应物的浓度 ,生成物的浓度也 ,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如上图所示。

2、化学平衡状态 定义:。

3、化学平衡的特征:(1).条件: (2).对象:(3). 等:(4). 动:(5). 定:练习2: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内充入N 2和H 2合成氨,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 、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最后降为零。

C 、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最后相等。

D 、在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练习3:在一定温度下,将等物质的量的 CO 和水蒸气通入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CO(g)+H 2O(g) CO 2(g)+H 2(g),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

对该平衡状态描述正确的是 ( ) A. 正反应速率等于零 B. 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C. 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D. 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以A(g)+2B(g)3C(g)为例(1)直接标志:①速率关系:v 正=v 逆(实质):同种物质,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案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案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案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神经调节一、人体的调节机构人有八大系统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调节简称神经调节,而内分泌系统调节又叫__________调节、也叫__________调节.人体之所以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大脑:表面是大脑___层,内有_______神经中枢脑小脑:维持身体的___,协调骨骼肌的运动,使______发动的运动更加__________神经系统脑干:内有维持__________的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内有________神经中枢,具有_______和________功能脑神经:_____对____神经系统脊神经:_____对三、神经细胞也叫________,它是神经系统_______和_______的基本单位。

由上图可知神经细胞由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构成,而突起又包括_____和_______,树突的特点是____而_____,它的功能是接受____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到_________。

而轴突的特点是______且一般只有____条,它的作用是将兴奋由细胞体_________。

练习: 1、不属于神经细胞特有结构的是()A.细胞体B.突起C。

神经末梢D。

细胞核2、酗酒的人初始心跳加快,面颊红胀,进而走路不稳,说明酒精使中毒;再而说话不清,说明酒精使大脑皮层的中毒;接着出现幻视,说明酒精使大脑皮层的中毒;最后思维混乱,失去知觉,说明酒精已使整个中毒.3、2011年5月1日起,我国将醉酒驾驶纳入刑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2.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3.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4.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学法指导:
1.水可以凝固为冰,冰也可以熔化为水,这些物态变化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生活和生产中还有类似的变化吗?请你举出一个例子。

2.课本图10-28“自制玩具”实验,从加热石蜡到玩具产生,共有几种物态变化?谁吸热,谁放热?
3.“雾”、“露水”和“霜”的形成各需要什么条件?
4.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5.冰箱经常结霜,甚至有时关不了冰箱门。

观察并讨论冰箱内的霜出现的位置以及形状,为什么冰箱会结霜?
6.物态变化真不愧是千姿百态,有时吸热,有时放热。

请你在图10-8中的括号中填上“吸热”或“放热”。

7.烈日炎炎的夏天,电冰箱冷冻室内却可以保持零下几摄氏度,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的温度,使存放的食物,药品保持新鲜。

你知道冰箱的制冷原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