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典故

退避三舍的典故退避三舍的故事【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
之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忙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总结精选(2):退避三舍的典故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此刻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立刻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但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但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能够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必须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使用到很多成语,比如“退避三舍”。
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形容人在遇到危险或者遭遇不可避免的困难时,采取临时的措施,把自己置于安全的地方。
那么这个成语的来历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魏征的大臣,他非常聪明、能干,能够为国家出谋划策,被唐太宗赞赏不已。
可是,由于他有一张长相很像汉武帝的脸,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他们想借机诬告魏征。
于是,他们私下里向唐太宗告状说魏征是谋逆贼,并说明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如魏征与一些同党串通,企图推翻唐朝政权等。
唐太宗听到这些话之后,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是先安排人暗中对魏征进行监视,看一看他是否真的有如此之过。
几天之后,魏征得知了这件事情,也注意到了身边的那些人的异样举动。
他知道自己可能会危及到自己的性命,于是他采取了一个聪明的措施,就是“退避三舍”。
魏征退避三舍的意思就是他避开了那些人,同时也暂时离开了唐太宗身边。
他利用他的社会关系,联系了一些旧友,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藏身,来避免被人追杀。
同时,他也找到了一些自己的敌人,想要了解他们到底是不是在背后进行阴谋诡计。
一段时间之后,魏征终于在一个故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在那里,他很快便被那些想要害死他的人遗忘了。
几年之后,唐太宗发现他所听到的那些贼言不是真的,于是便把魏征从流放中召回,并封为骠骑大将军,还给他了很多政治和军事权力。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处事之道,即当遇到危险和困难时,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暂时避开,避免冲动的决策。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和自我反省后,我们可以再次出击,并采取更为明智的方案去解决问题。
此外,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其他的启示。
比如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听信那些毫无依据的流言蜚语。
我们也应该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好应对任何不可预测的情况。
【语文知识点】退避三舍的故事及成语意思

【语文知识点】退避三舍的故事及成语意思
退避三舍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接下来分享退避三舍
的故事及成语意思。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
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
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
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
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委曲求全、避君三舍、远而避之、望而生畏、退徙三舍、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长驱直入、争权夺利、挺身而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退避三舍意思和典故

退避三舍意思和典故退避三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在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暂时退却,回避一段距离,以求保全自身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
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
这个典故的起源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著名将领项羽。
当时,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进行激烈的战斗。
在鸿门宴之后,楚军陷入了秦军的围困之中,形势十分危急。
项羽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秦军的阵型非常严密,很难攻破。
他决定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暂时撤退并选择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进行休整。
在退避的过程中,项羽尝试了多种策略,包括火攻、埋伏等。
最终,他在巨鹿之战中成功地击败了秦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这个典故因此成为了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来源。
退避三舍的意义在于,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冲动或贸然行动。
有时候,暂时的退避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退避三舍也是智慧和谋略的体现,它强调了在战略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退避三舍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
比如,在面对工作上的挑战或困境时,我们可以选择放慢脚步,暂时回避一下,调整自己的思路和策略。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问题,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退避三舍还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处事的态度。
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退避三舍,尊重对方的意见和空间,避免冲突和纷争。
退避三舍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相互理解和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退避三舍也需要注意度的把握。
过度的退避可能导致机会的失去,错失良机。
因此,在退避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惕,时刻准备着重新进攻,以便抓住适合的时机。
总的来说,退避三舍是一种智慧和策略,是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一种应对方式。
它强调了冷静和灵活的思维,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各个领域,退避三舍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
退避三舍四字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四字成语故事简介退避三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
它的意思是遇到困难或冲突时,及时采取退让的态度,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这个成语来自于古代战争时期的兵法,有着深刻的哲理和教育意义。
下面将通过故事来解释这个成语的含义。
故事:春秋时期的田文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是晋襄公,而晋国的一位官员叫田文,他聪明而富有才华,深受晋襄公的赏识。
一天,晋国和齐国因为领土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双方都派遣大军进行备战。
晋襄公需要一位傲视群雄、有力的将领来指挥晋军。
于是,他决定选择田文作为指挥官。
田文当时非常年轻,而且没有实战经验。
他被晋襄公的任命吓了一大跳,毕竟这次战争关系到晋国的安危。
看着晋军士兵们准备出征,田文感到压力很大。
田文并不是一个傲慢自大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于是他找到了晋襄公,诚恳地说道:“国君,我虽然荣幸得到您的委任,但我并没有实战经验。
我担心指挥不当,给晋国带来损失。
”晋襄公听了田文的话,没有生气或责备他的意思,而是微笑着说道:“田文,你年轻有为,才华出众,这次战争需要人才来指挥,我深信你能胜任。
但是,你的担心也是正常的。
在战争之前,你可以退避三舍,多向老将军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战略。
只要你紧密团结士兵们,充分利用你的才华,我相信你会带领晋军取得胜利。
”田文听完晋襄公的话,感到既欣慰又鼓舞。
他决定按照晋襄公的建议去做。
为了更好地学习,田文找到了晋国的老将军石碏。
石碏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对兵法和战略有着深刻的理解。
田文虚心地向石碏请教,并且学习他的经验和智慧。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田文们不断地研究兵法书籍,模拟战争情境,并和士兵们进行密切的沟通。
田文从老将军那里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战略,也深入了解了晋军的情况。
他重新设定了战略和计划。
最终,晋国的军队凭借田文的睿智和谋略,顺利地击败了齐国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晋国在这次战争中损失较小,获得了更多的领土。
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退避三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为大家带来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快来看看吧。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1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2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
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退避三舍的寓意及道理

退避三舍的寓意及道理退避三舍意思: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接下来分享退避三舍的故事及道理。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道理:退避三舍是指重耳答应过楚王,如果晋楚交战,他会向后退九十里,这里写出的是重耳言行一致,知恩图报的品格,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古代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古代成语故事:退避三舍【成语】退避三舍【故事】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逐步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不过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 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不过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能够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个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
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的是公元前637年那时候的一个故事。
当时重耳到流亡到楚国,看到晋国公子来自己的国家,就盛情招待他。
在喝酒的时候,楚成王因为开心喝得有点多,就跟重耳开玩笑,“我今天盛情招待你,等你哪天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你会怎么报答我今天的盛情呢?”重耳听到便说,“哈哈哈,楚成王您不是开我玩笑吗?你们楚国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不缺,什么宝贝君王您都见过。
我都不知道该用什么东西来表示感谢呢。
”楚成王一听不快乐了,“这样,你就什么都不表示了吗?”
重耳想了想,庄重地说,“这样吧,楚王,假如到时候晋国和楚国要是打战的话,我就命令我们晋国的军队向后退九十里来报答您。
但假如我们退后这么远,您还是想打的话,那么我会命令我的军队奋力攻打您的军队了。
”这话一出口,楚成王的臣子就不答应了,“君王,他口出狂言,把他给杀了吧!听得我都生气了,好大的口气啊。
”楚成王摇了摇头,“是我不对在先,招待了人家一下就跟他要报答。
他贵为公子却不在晋国,在外仍然有这么多的忠心臣子跟着,将来必成大器。
”
几个月后重耳带着自己的手下们在楚国的引领下到了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回了晋国当上了晋文公。
时间飞逝,谁还记得当时在酒宴上的玩笑话呢。
又过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不断强大起来,为了国家的将来两国都想让宋国加盟,终于晋国和楚国间开始有了冲突。
打还是
不打,其实楚成王是不想打的。
但臣子们一直觐见,不得不答应楚晋交战。
晋国的军队和楚国的军队真有兵锋相见的一天。
心里记着当时口头下的承诺,晋文公在打战前就下令,“所有军队退后九十里!”这还没打战就往后退,奇了怪了啊。
大家耳朵听着脑袋里还在飞快地运转,始终不理解为什么下这样的指令。
这时狐偃就大喊,“晋文公在当时流亡的时候受到楚成王的恩待,作为报答,晋文公答应在两军交战之时退避三舍。
我们是晋国的士兵,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退,往后退!九十里,后退!”听罢大家就往后退,可楚国还是往前追赶,终于大战爆发了。
但晋国大胜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