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叠音词的修辞魅力.

合集下载

情韵悠远话叠音论文

情韵悠远话叠音论文

情韵悠远话叠音叠字,又称“叠词”“重言”,是重合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

这种语言形式源于《诗经》305篇,用叠字的就有191篇之多,它对后世文学作品中叠字的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雀东南飞》《阿房宫赋》以及现代文《荷塘月色》中就大量使用了叠字。

可以说,叠字以其音韵和谐、表现力强而备受广大写作者的青睐。

因此,学会分析叠字的词义和用法及其在修辞上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不断丰富我们的写作语言,增强审美能力和语言艺术素养。

一、叠字的分类1.表心理活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其脍炙人口数百年的《声声慢》一词的开头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写出了内心情感引起的外部动作;“冷冷清清”既是环境气氛,也是心中感受;“凄凄惨惨戚戚”是由轻转重、由浅入深的真切体念。

七个叠音词,将心理神态与环境感受融合一起,构成一幅凄楚动情的画面,绘声绘形,气氛强烈,传神巧妙。

作者在词中充分利用了叠音的语言特点,使之在声音、节奏和情调、气氛各方面都与内容密切配合,达到真切反映特定思想感情的要求,七个叠词,从行为到状态再到心理,层层深入,步步加深,把一个出身于贵族之家,饱经离乱之苦,最终过着飘零生活的女人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示出来。

2.模拟声音以声音刻画人物,是叠字摹声词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它给读者以具体真实的感觉。

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悲叹声,渲染了一种悲愁气氛。

织布房中竟不闻机杼声,原因是“可汗大点兵”,木兰因父老又在应征之列,其弟又小,故忘记织布而叹息不已,仅用“唧唧复唧唧”一句就写出了花木兰忧国忧民忠孝两全的高尚品格。

3.描摹景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较多的叠音词,形象地描绘了月下荷塘淡雅迷人的美。

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及语用规律_周成兰

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及语用规律_周成兰

第25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25第2期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N o.2,2005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及语用规律周成兰(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10004)〔摘 要〕 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与其语用规律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互为存在的关系,修辞功能影响其语用规律,语用规律又彰显其修辞功能。

主要形式叠音词一般具有以下修辞功能:加强语势强调理性义,伸张节奏增强韵律美,亲切轻松随意阴柔化,详尽细腻生动形象化等。

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研究分析和统计以及对人们口语的观察分析,我们总结出主要形式叠音词的几条语用规律:主要形式叠音词多见于文学作品和生活口语,创造AA等形式新叠音词有相对的自由性。

喜欢用这种词的人一般为文风华丽流畅者、重视心理刻画者、女性或性格阴柔细腻者以及年纪较轻者。

〔关键词〕 叠音词;附加义;语用义;修辞功能;语用规律〔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05)02-0078-06无论从汉语语汇内部看,还是从汉语语汇与其他语言语汇比较的角度看,汉语叠音词(包括叠音数量短语,因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近于词。

下同)都是一个较大的很具特色的群体。

叠音词之源可追溯到《诗经》的叠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叠音词的数量增加了很多,使用也更普遍。

在研究这种发展演变结果的原因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叠音词突出的语用规律,发现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和语用规律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AA、A BB、AA BB、ABAB四种形式是叠音词的主要形式,故本文所论限在这四种形式范围之内。

一、叠音词的修辞功能传统的现代汉语著作一般把词义分为理性义(又叫概念义)和色彩义两部分。

语义学则把词义的两部分分别称之为基本义和附加义。

贾彦德先生《汉语语义学》认为,汉语义位附加义至少可分作四种,即形象、情感、风格特点和理性意义附加义[1]。

古诗词中叠字的魅力

古诗词中叠字的魅力

摘要:平时做古诗鉴赏题时,作者发现古诗词中叠字的运用较多。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为叠字摹声,使人如闻其声,有余韵不绝之妙;叠字绘色,使画面鲜明,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叠字写景,使诗歌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深邃,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叠字抒情,真挚细腻,委婉悠长,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叠字叠句,使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取得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叠字;魅力我们读古代诗词,常常会发现叠字运用得很奇妙的例子。

它们犹如可意的人儿,心中萦绕,挥之不去;也像成熟的橄榄,口里咀嚼,回味无穷;更似美妙的音律,耳畔回旋,余韵不绝。

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叠字能够生动地描声、传神地写景、自然地抒情,富有音乐美,“顺眼”“顺口”“顺耳”,加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一、叠字摹声,使人如闻其声,有余韵不绝之妙杜甫《兵车行》“车麟麟,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麟麟”象声词叠用,状战车开动之声。

“萧萧”,象声词叠用,述战马悲鸣之状。

再加视觉描写:腰弯弓矢的“行人”———士兵,跑着送别的爷娘妻子和震天哭声及漫天尘土,构成一幅悲壮的送行图。

通过这些拟声词,我们感受到黩武给千家万户带来的痛苦,又交织着出征之前的悲壮气氛,使人感到诗韵不绝而玩味不已。

运用叠字描摹声音最为出色的,当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了。

诗中有这样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叶盘。

”诗人用“嘈嘈”描浑厚粗重之音,用“切切”拟轻细圆润之乐,再辅之以几个形象的比喻,使婉转流畅的琵琶之声音律和谐、节奏铿锵,萦绕回旋,不绝于耳,令人联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诗句来。

二、叠字绘色,使画面鲜明,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诗经·秦风》中有一篇《蒹葭》,诗歌共三节,第一节如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古诗中叠词的妙处

古诗中叠词的妙处

古诗中叠词的妙处这古诗词中,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它让语言更具韵律之美,让情感更深沉,那就是——叠词。

叠词,顾名思义,就是重复使用同一个词或者短语的修辞手法,也称为“重言词”。

它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不仅赋予了诗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还在深化情感、描绘景象、强调主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叠词可以增加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表达了她对爱人的苦思之情,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

叠词可以表达一种强调或渲染的效果,使诗词更加深刻和有力。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使用了叠字,表达了两情相悦不在乎时日长短的深刻含义。

叠词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产生不同的语义和语气。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其中“青青”一词既形容衣服颜色,又表达对友人的敬重。

接下来,详细介绍两句使用叠词手法的诗词,让大家感悟诗词中的叠词之美。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开头一句,也是这首词最著名的一句。

这句话用了七个叠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

句话表达了词人对亡夫赵明诚的深切思念和无尽悲哀。

词人在国破家亡、丧夫之后,孤身一人南渡,生活艰难困苦,心中空虚寂寞。

她苦苦地寻找着失去的一切,却只见到冷清的景物和人情,没有任何温暖和安慰。

她的心情如同秋天的气候,乍暖还寒,难以平静。

她用酒来麻醉自己,却无法抵挡傍晚的寒风。

她看到大雁飞过,更加伤心,因为那是她和亡夫曾经相识的信使。

她看到满地的菊花凋零,也如同她自己一样憔悴不堪。

她孤独地守着窗户,等待着漫长的黑夜。

她听到细雨打在梧桐叶上,更加凄楚。

她觉得这样的光景和心境,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呢?开篇的叠词先声夺人,展现了词人对音律的高超掌握和运用。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个叠字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声律交错的感觉。

论叠词艺术在文学中的运用

论叠词艺术在文学中的运用

论叠词艺术在文学中的运用叠词是把单音词或双音词重叠而构成的新词,它在文学中有着鲜明而独特的修辞作用,是一中不可忽略的艺术手法。

标签:叠词艺术手法运用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就叫叠词,叠词在《马氏文通》中被称做“重言”。

它的使用范围很广,既能够摹声、绘景,也可以状物、抒情。

形式上以动词、形容词的重叠为多。

它一般具有强调性,能从不同的侧面对内容加以深化,使语言节奏鲜明,和谐悦耳,增强感染力。

有些叠词可以模拟声音,非常逼真,如我们可以用“叮叮当当”来反映工地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有些叠词展现动作,含义丰富,如我们可以用“懒洋洋”、“慢吞吞”形容一个人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的样子。

有些叠词渲染气氛,现场感强,如形容钱塘江大潮可以用“浩浩荡荡”进行描绘。

叠词的运用是“古今许多作家共同掌握的一种卓越本领,是语言习惯变化多端地加以深化升华的结晶”。

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叠词的理解不仅是一个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品质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叠词艺术进行把握和理解。

一、辨识用途即辨认叠词所表达的内容,这是理解的初步。

它一般由感知开始,经过联系性分析确定其具体描摹的对象。

比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只见灰濛濛的一片”中的“濛濛”,人们通过对这个词的感知,再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便可知它是写小雨所造成的迷惑不清的情状。

“潺潺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中的“潺潺”、“訇訇”是通过对声音的描摹来表达水势增大的过程。

有些叠词由于具有多义化,使用的环境不同,其意义也就不一样,分析辨别也就复杂一些。

比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中的“漠漠”,与李白《忆秦娥》中“平林漠漠烟如织”中的“漠漠”,前者描摹的是“天气灰濛濛的情状”,后者描摹的是“广远之貌”。

就是意义较固定的叠词,有时由于语境不同,意思的表达也往往不同。

论叠词艺术在文学中的运用

论叠词艺术在文学中的运用

论叠词艺术在文学中的运用【摘要】叠词艺术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指在一句话、一段文中多次重复相同的词语或相似的音节,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在文学创作中,叠词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能够体现作品的节奏和韵律。

叠词艺术起源于古代文学,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如今已广泛运用于现代文学作品中。

在诗歌中,叠词艺术常常被用来增强诗句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在小说中,叠词艺术则可以用来强调人物情感或情节发展。

叠词艺术对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语言表达,还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展望未来,叠词艺术有望在文学创作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作家们的创作利器之一。

【关键词】叠词艺术,文学,运用,重要性,起源,发展,古代,现代,诗歌,小说,影响,未来,创作,表现,结论。

1. 引言1.1 叠词艺术的定义叠词艺术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一个词或词组前后重复相同或类似的音节,以达到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情感的目的。

叠词艺术在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抒情和富有节奏感。

通过重复同音或类音的词语,叠词艺术可以增加作品的音美效果,让读者在语言的韵律中感受到愉悦和思想的碰撞。

叠词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在短短几个音节内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共鸣。

叠词艺术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更是一种对语言的发掘和运用,是作者对于文字的精炼和提炼。

在文学创作中,叠词艺术可以让作品更加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成为作品中闪耀的亮点。

叠词艺术是文学创作中一种精妙的修辞手法,它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表现力,更能够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的美妙和奥妙。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探讨叠词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在古代和现代文学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1.2 叠词艺术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叠词艺术在文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

叠词艺术可以通过重复声音,强化意义,增加表现力,加深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明。

叠音词的修辞妙用

叠音词的修辞妙用

叠音词的修辞妙用叠音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

在写景散文中,叠音词应用更广。

只要翻开课本就能在那些著名的写景散文中找到大量的叠音词。

如在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峡》中,就有十二处用了叠音形容词。

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更是如此,有人曾统计: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十七处用了叠音词;《绿》中十五处用了叠音词;《荷塘月色》有二十四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六十三处。

从以上统计数字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个鲜明的印象:叠音词在写景状物中运用极广,作用极大。

为什么叠音词在写景状物中运用极广、作用极大呢?下面我们就从三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在传统的语言学著作中,对叠音词的研究是从音韵着手的。

这从叠音词的命名中就可得知。

在修辞书籍中对叠音词是这样定义的:声韵相同的字叠用,就叫叠音词。

其实这种认识有其片面性,叠音词的重叠不单是声韵的重叠,也是“字”的重叠,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词”的重叠。

因此,只从声韵方面定义叠音词就不能全面把握叠音词的特点。

我认为叠音词的关键不是音的重叠,而是相同“词”的重叠,“意”的重叠。

正是“意”的重复,使叠音词不单在声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描写和抒情上起到了其它词类不可代替的作用。

王力先生在谈到“叠音词”时曾说过“叠字法”可以“把事物‘形容尽致’,这好像在语言里加上了鲜艳的色彩”。

可惜,王力先生没有明确意识到传统语言学在叠音词上认识的不足,没有明确指出叠音词最大特点不是声韵的重叠,而是相同“词”的重叠。

正是词意的重叠,同一个词意的反复,使叠音词的描写功能强化了。

“苍苍莽莽”、“叽叽喳喳”、“曲曲折折”这些形容词汇,由于相同词义的重复,就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强化、突出了所写事物的特征。

在写景状物中使用叠音形容词,相叠的两字不仅保持原意,而且起着强调程度的作用。

例如,“红红的苹果”、“蓝蓝的天空”这两个短语中“红红”和“蓝蓝”两词,不仅包含着“红”、“蓝”之意,而且包含着“很红很红”、“很蓝很蓝” 之意。

浅析叠音词的妙用

浅析叠音词的妙用

浅析叠音词的妙用【摘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以“AA”或“AABB”等形式重叠起来使用的词叫叠音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叠音词,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和使用叠音词,以期全面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叠音词;艺术功效;语文教育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以“AA”或“AABB”等形式重叠起来使用的词,就叫叠音词,修辞学上称之为“重音”。

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叠音词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叠音词运用得当不仅可使文章语言生动流畅,通俗亲切,还可以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为丰富深刻的内涵,从而收到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艺术功效。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善于启迪其领悟叠音词的结构和类型及其妙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和妙用叠音词,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现将叠音词独特的艺术功效分类浅析如下:一.妙用叠音词可很好地凸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人的心理是纷繁复杂的,人的内心情感有时是很难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的。

然而,我们在阅读中常常会看到许多名家高手往往仅借助于三两个比喻,甚至是几个叠音词就将人物的内心展现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了。

比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的名篇《声声慢》,社会的动乱和丈夫的死,给女词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面对南归的大雁、落地的黄花、雨打的梧桐,联想到自己坎坷的一生,不禁产生孤独、凄凉的感觉。

词的上片,起首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字构成,十分深入细致地表现了作者无限孤独寂寞的悲思情绪。

‘寻寻觅觅”,即是寻了这儿又寻了那儿,一无所获,只有“凄凄惨惨”而又“戚戚”了。

“凄凄惨惨”表示境况,“戚戚”表示心中无限的悲哀。

这七对叠词是全词感情的集中表现,放在开头,笼罩全词。

词的下片描写了惹人愁绪的“点点滴滴”的秋雨,这“雨”打在梧桐叶上,更打在词人心上,“点点滴滴”重叠更透露出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法排遣的愁绪。

又同开篇的七组叠音词营造的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浑然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叠音词的修辞魅力
作者:李菲
叠音,就是将相同的音节重叠起来使用,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音节重叠的方式构成的词叫叠音词,如“呼呼”、“光灿灿”等。

我国从古到今众多的文学作品都十分擅长运用叠音词,尤其是诗歌和散文,用得更是自然、恰当,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叠音词念起来和谐悦耳,有很强的音乐性。

在写作中,组合一系列的叠音词,可以使语言具有音律美。

近代学者唐钺曾在《国故新探》中指出:“白话中形容词或副词,每每缀有叠字,此等词常常极为生动,如颤巍巍、娇滴滴之类,元曲中有接连使用这种形容词的地方不少,若是唱来,一定可以悦耳。

”元曲家王实甫《西厢记》中“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惨离离云际穿窗月”、“悄悄冥冥,潸潸等等,等我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都是巧妙使用了叠音词,增强了曲子的节奏感,不仅听起来悦耳,而且把剧情描述得有形有声,对作品的主题表达更是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还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很谙熟叠音词的魅力,在她那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中,一连用了14个叠音词,大胆新奇,前无古人,而且毫无雕琢的痕迹,自然贴切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既将胸中的凄惨心情喷薄而出,又对这种心情进行了极有层次的渲染,把缠绵悱恻的离情愁绪抒写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情韵回环,风致绵邈。

叠音词的形式多种多样,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拟声词等都可以充当。

叠音结构中元音辅音的搭配完全一致,第二个音节念轻声,音强有变化,既是同音相和又有高低抑扬,很有韵律感。

诗歌中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等等,重叠形式在句子里起修饰、描写作用,强化了事物的情貌,使人如历其境。

形容词性的叠音词音随义转,尤其富于描绘色彩,根据表达需要加以选用,音义交融,境界毕现。

象罗兰的《那岂是乡愁》中“台北的雨季湿漉漉,冷凄凄,灰暗暗的”,秦牧《社稷坛抒情》中“树木是苍翠翠的,火光是红艳艳的,金属是亮晶晶的……”用形容词的重叠来描绘雨、树木、火光、金属等,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立体风景。

《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

”声音嘹亮悠扬,再现了恢宏阔大的草原风貌。

著名作家朱自清也特别爱用叠音结构来描绘景物,使作品的语言绘声绘色,优美动人,表现出清新柔美的风格,叠音词在他的散文里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从而表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

如《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叠音词的使用,把月下荷塘的美展现得一览无余,使我们不仅欣赏了荷塘,也欣赏了朱自清优美的文笔。

还有当代大学者余光中的散文《山盟·南半球的冬天》,“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情,雨气空潆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

”是不是也闪烁出使用叠音词的几多风采?
不过,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叠音的使用都要用得“恰当”,这样才能刺激眼、耳,在形和音的方面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意义“意味深长”。

并且一定要注意用得“不太多,不太矫揉”,作用才大。

如果像元代乔吉《即事四曲》(之一中“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冈冈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中叠字的使用,则是东施效颦,丑态百出了。

叠音词的魅力,正如台湾修辞学家董季堂所说“叠音用来论说,能增加文章的气势;用来抒情,能给人情韵回环的感觉,读起来也就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作为具有我们民族风格的表达手段,叠音在我们的阅读和写作中,会永远带给我们无尽的美的享受!
李菲,河南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