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明喻和暗喻
明喻和暗喻的句子

明喻和暗喻的句子明喻和暗喻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段来传达作者的意思。
明喻是直接的比喻,暗喻则是含蓄的比喻。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例句来详细解释明喻和暗喻的区别及其在修辞中的运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明喻的例句。
比如,“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明媚”,这里直接用“如阳光般”来形容她的笑容,表达出她笑得非常灿烂明媚。
再比如,“他的心如同一汪湖水”,这里用“一汪湖水”来比喻他的心境宽广深沉。
这些例句都是直接明示了比喻对象和被比喻对象之间的关系,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
接下来是暗喻的例句。
比如,“她的笑容是那片云层中的一抹淡淡微笑”,这里并没有直接说明她的笑容,而是通过“云层中的一抹淡淡微笑”来暗示她的笑容是多么柔和、美好。
再比如,“他的心是那株幽暗角落里的一束光”,这里也是通过“幽暗角落里的一束光”来暗示他的心境是多么温暖、希望。
这些例句都是通过含蓄的比喻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给人以更深的联想和感受。
在修辞中,明喻和暗喻都有各自的优点和运用场景。
明喻直接明示了比喻对象和被比喻对象之间的关系,简洁明了,能够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意图,适合于一些需要强调、突出的场合。
而暗喻则更加含蓄、富有想象力,能够给人以更多的联想和感悟,适合于一些需要抒情、富有情感色彩的场合。
总的来说,明喻和暗喻都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们各有特点,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让作品更加生动、丰富。
希望大家在写作中能够善于运用明喻和暗喻,让文字更加有力量,更加打动人心。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1)对事物进行比喻: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
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2、拟人:用拟人化手法,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某某感情,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3、夸张: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4、对偶:使文章节奏刚强,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传颂记忆。
5、排比:(1)排比说理: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2)排比抒情:使文章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并使文章音节铿锵,语势得到增强。
(3)叙事排比:使文章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有一气呵成之感。
6、反问: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中能强调论点。
7、设问: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强调某某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有气势。
8、反问:增强某些语气(反诘、诘责或质问),强调某某观点,突出某某情感,使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9、对比:突出强调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
10、用:(1)说明文:突出说明某某事物的某某特征,增强说服力。
如引神话传说,则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2)议论文:有力的论证某某观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
(3)记叙文: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旨,或渲染某某情境,或增强某某的趣味性,或准确表达作者当时某某的心情。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复习方略: 1.对于修辞知识的把握,首先能准确判断语句所用的修辞,但考查的重点为在动态环境里对辞格的运用,也就是说概念考得少,关键在于灵活运用——自己运用辞格写出优美的语句。
八大修辞手法及例句

八大修辞手法及例句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偶、夸张、设问、引用1.比喻:生动、形象。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如:春天的脚步近了。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要三个以上!)如:“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
”4.反问:加强语气。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5..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夸张:极力的表现。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如: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7.设问:自问自答。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63种修辞手法及作用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大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或描述某一种事物。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明喻:通过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进行明确地比较,例如“他像一只熊一样笨拙”。
暗喻:通过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进行模糊地比较,例如“她的脸像一朵花一样绽放”。
借喻:通过比喻词将本体直接转化为喻体,例如“他的手就像一把铁锤一样坚硬”。
比喻的作用: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读者的感知和记忆。
2.拟人:将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例如“月亮温柔地照耀着大地”。
拟人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知和记忆;同时也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3.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方式来描述事物,例如“他的歌声震得玻璃都快碎了”。
夸张的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强调某种情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4.对偶:将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偶的作用:使语言更加工整、优美,易于记忆;同时也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强调某种情感。
5.反复: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例如“一遍一遍又一遍,我的思念飘向远方”。
反复的作用:强调某种情感或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6.设问: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例如“你是否感到孤独?是的,我感到孤独”。
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同时也可以强调某种观点或情感。
7.反问:通过反问句来表达一个十分明确的观点或情感,例如“难道你不觉得这个电影很无聊吗?”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使语言更具说服力。
8.排比: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或意义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例如“我喜欢你,我喜欢你,我喜欢你”。
排比的作用:加强语气,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9.借代:用某些特征或标志来代替某个人或事物,例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借代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简洁、生动,增强读者的感知和记忆。
修辞手法的类型

修辞手法的类型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等连接。
例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2.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例句:“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1)扩大夸张: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馒头的香味来了。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
例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5.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
例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借代: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例句:“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6.反问: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明喻和暗喻

明喻和暗喻(一)Simile:Simile: 明喻(又称直喻),是英语中主要的修辞格之一。
明喻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拟另一个事物或情境。
其本体和喻体均同时出现在句中,在形式上是相对应的。
常用的比喻词一般是like, as (…as), it was a bit like, as if, as though, as it were, as comparable, be compared to, similar to, be something of等。
汉语明喻的比喻词通常是“好像”,“仿佛”等。
它是一种明显的比喻,一眼就能看出。
Jupiter is like a giant heat- containing thermos.明喻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
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Similarly, many ordinary jobs may look dull, but they are as essential as water to our society.He loved camping, and his job was like a holiday for him.The sun is one of the stars in the Galaxy, in which there are bout 100,000 million stars. It is not in the middle of the Galaxy, but rather near one edge. These stars form a group, the shape of which is rather like the shape of a watch.Food is to the body as fuel to the engine.(二) Metaphor: 暗喻Metaphor:暗喻,也叫隐喻,以此物隐喻彼物,将某一事物以另一个于其相似的事物来表达,是一种含蓄的比喻(兼有汉语隐喻,借喻及拟物的特点),暗示有比较,但又不充分说出这种比较。
明喻和暗喻的诗歌

明喻和暗喻都是修辞手法,用于诗歌中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喻是指直接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两者之间有明显的联系。
例如: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这里的“春风”比喻为“绿色的手”,把江南岸的景色变得生机勃勃。
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这里的“人生”比喻为“初见”,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暗喻是指不直接说出被比喻的事物,而是通过暗示、象征等手法来表达。
例如: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里的“白日”和“黄河”分别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
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里的“愁”比喻为“一江春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明喻和暗喻的例子

明喻和暗喻的例子明喻和暗喻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它们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意图。
下面,我将分别列举10个明喻和暗喻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修辞手法。
一、明喻1. 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
这句话中,阳光被用来比喻他的笑容,因为阳光是温暖的,所以他的笑容也被形容为温暖的。
2. 她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
这句话中,眼睛被用来比喻星星,因为星星是明亮的,所以她的眼睛也被形容为明亮的。
3. 他的声音像一阵清风,轻柔而动听。
这句话中,声音被用来比喻清风,因为清风是轻柔的,所以他的声音也被形容为轻柔的。
4. 她的笑声像一串银铃,清脆动听。
这句话中,笑声被用来比喻银铃,因为银铃是清脆的,所以她的笑声也被形容为清脆的。
5. 他的心情像一片晴空,明朗而开阔。
这句话中,心情被用来比喻晴空,因为晴空是明朗开阔的,所以他的心情也被形容为明朗开阔的。
6. 她的头发像一条黑色的瀑布,柔顺而光滑。
这句话中,头发被用来比喻瀑布,因为瀑布是柔顺光滑的,所以她的头发也被形容为柔顺光滑的。
7. 他的眼神像一把锋利的刀,透过人心。
这句话中,眼神被用来比喻刀,因为刀是锋利的,所以他的眼神也被形容为锋利的。
8. 她的微笑像一朵盛开的花,美丽而温馨。
这句话中,微笑被用来比喻花,因为花是美丽温馨的,所以她的微笑也被形容为美丽温馨的。
9. 他的心灵像一面明镜,清澈而透彻。
这句话中,心灵被用来比喻明镜,因为明镜是清澈透彻的,所以他的心灵也被形容为清澈透彻的。
10. 她的身影像一只轻盈的蝴蝶,飘逸而优美。
这句话中,身影被用来比喻蝴蝶,因为蝴蝶是飘逸优美的,所以她的身影也被形容为飘逸优美的。
二、暗喻1. 他的话语像一把刀子,刺痛了我的心。
这句话中,话语被用来暗喻刀子,因为话语可以伤人,所以它被形容为刀子。
2. 她的眼神像一只猫,时而温柔,时而狡猾。
这句话中,眼神被用来暗喻猫,因为猫有时温柔有时狡猾,所以她的眼神也被形容为温柔狡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文中隐喻和明喻的差异Major :EnglishClass :3Name:张航No :20091801310089中英文中隐喻和明喻的差异中英文明喻的差异一喻词A 英语比喻词并不多, 最常见者不外“as”和“like”; 而且, 其间的文体差别并不明显, 只有“like”在比较早期的英语中常与“as”或“unto”连用, 文体上显得古雅。
(1) Nay there is no sto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F. Bacon, Studies)另外, like 在现代英语中, 尤其在美国语中, 用作连词引导明喻从句, 带口语色彩。
(2) He treats me like I was his sister.B 对比之下, 汉语比喻词的文体色彩就十分丰富。
在白话里常有“如同”、“好象”等词, 在文言里常有“犹”、“若”、“如”、“似”等词。
有的修辞学者把汉语比喻词分为四组甲. “象”组, 有“象”、“就象”、“很象”、“活象”、“煞象”、“正象”、“好象”等等, 比较口语化;乙.“如”组, 有“如”、“有如”、“犹如”、“譬如”、“宛如”、“一如”、“正如”等等, 倾向于书面语;丙.“似”组, 有“似”、“好似”、“正似”、“恰似”等等, 书面语的色彩很浓;丁. “若”组,有“若”、“宛若”、“犹若”等等, 这一组还包括诸如“宛然”、“俨然”、“仿佛”等, 是彻头彻尾的书面语, 给人一种古雅隽永的感觉, 文言的意味极浓。
二.英汉明喻的个性之句型结构差异1 英语明喻句型结构英语明喻句型主要有九种。
(1)本体+动词+as/like +喻体例如:As in Tokyo, taxi drivers in Hiroshima often know little of their city.(2)As/Just as+喻体,so+本体+动词例如:Just as Darwin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organic nature, so Marx discovered the law of human society.(3)本体+动词+as if+喻体+动词例如:A crowd of people were around him,…and bidding for him as if he had been a horse.(4) What+喻体,that+本体例如:What blood vessel is to man’s body, that railway to transportation.(5)本体+ to be+名词(本体)+what+喻体+be to+名词(喻体)例如:Parks are to the city as (what) lungs are to the body.(6)主语+动词+no/more less+本体+ than+喻体或主语+ not+本体+ any more than+喻体例如:A student can no more obtain knowledge without studying thana farmer can get harvest without plowing(7)本体+be+ as…as+喻体例如:He kept himself all the time as straight as a young soldier on guard.(8)主谓+not so/as+本体+ as+喻题例如:He thought not so much of possible death as of the urgent need to win, to defeat the enemies.(9)主语+may/might+ as well+动词+喻体+ as+动词+本体例如:Y ou may as well advise me to give up my fortune as my argument.2 汉语明喻句型结构汉语明喻句型结构有如下四种。
[6]17-18(1)单句式:本体+喻词+喻体式例如:人和如朝露。
(2)单句比喻延伸式:本体+喻词+喻体+补语式例如: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3)双句比喻式:本体+喻词+喻体式,本体+喻词+喻体式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4)双句比喻延伸式:本体+喻词+喻体+补语式,本体+喻词+喻体+补语式例如: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三英汉明喻的个性差异成因1 语言体系差异从如上英汉明喻句型可以看出,英语明喻句型比汉语的要复杂和繁复得多,且每一种句型表达的意思有较大区别,这首先与其语言有关。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印欧语系的语言是形态语,不同成分之间有各种关联词明确标志,语词在性、数、格等方面都切分得很清楚,因此印欧语在表达上能够叠床架屋,通过句子多层次组合,将非常复杂的意思组织在一起能够表达相当繁复的思想,也能将各种意思非常细密地区别开来。
2 文化传统差异英语明喻更倾向于写实,汉语明喻更倾向于写意。
英美文化认为世界是一个实体,他们在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之间作了很明确的切分,同时也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逻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日常表述中,特别是文学中,倾向于客观准确地说。
中国文化认为世界本质是“无”,即世界来源于虚空的“道”,又复归于“道”;中国人没有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
因此中国人在日常表述和文学中更重视的是主体的所感所想,更倾向于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投射到对象之上;也经常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强调自己的主观印象;也就是说,更倾向于写意。
中英文隐喻的差异一定义英语Metaphor一词来自于希腊语的metaphorn,意为“a transfer of a meaning”。
它是“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 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which aword orphrase ordina- rily and primarily used of one thing is a pplied to another.” (Webster‟s NewWorld Dictionary);它不露比喻的痕迹,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比喻。
张志公在《现代汉语》中说:“隐喻的形式是…甲是乙‟,不是…甲像乙‟。
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来连接,这样在语气上很肯定,以帮助听话的人想象和理解。
这种比喻,从字面上看没有…像‟这类词,而…像‟的意思却隐含在全句里,所以叫做隐喻。
”在英语中,隐喻也被称为浓缩的明喻(a com- pressed or condensed simile)。
由于它常常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所以它的修辞效果比明喻更加肯定、有力,所强调的相似点也更加鲜明和突出。
二隐喻喻体选择的文化因素比喻的构成不只是牵涉到简单的语言上的因素,而且还牵涉到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各民族的文化有其个性,“而个性则来自于各民族所处的小环境不尽相同。
”东西环境(地理环境、历史、风俗习性、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的不同造成了文化的重大差异,当然也就造成了英汉隐喻的差异。
与英语明喻相比, 英语隐喻喻体的选择更加灵活,范围更加广泛,特点更加突出,尤其是在习语的运用上。
我们知道,英汉语言中都有数以千计的习语,习语是语言中十分重要而且十分活跃的部分。
在比喻中,恰当地运用习语不仅会使语言增辉增色,更重要的是使描述更加直接洗练,深刻有力,意蕴丰厚。
然而喻体的选择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
由于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有异,很多英汉习语在喻体和喻义上差异较大,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
三英语隐喻和汉语隐喻格式余立三先生(1985, 12)指出英语隐喻,“它的格式远远不是只和汉语隐喻类似,有时它和汉语借喻类似,有时与汉语拟物类似。
和汉语隐喻或借喻类似的称为名词性暗喻(Noun-metaphor),和汉语拟物类似的称为动词性暗喻(V erb-metaphor)。
”李国南先生(1999, 198)也认为, “Metaphor包括除了明喻以外的一切比喻,其涵盖面要比汉语辞格…隐喻‟宽得多。
除了…X isY‟的比喻模式外,还有各种变式,远远非汉语辞格…隐喻‟所能包容,而与汉语其它辞格相对应。
这些汉语辞格实际上也是…比喻‟的各种变异形式。
”四涵盖问题1英语隐喻中所包含的汉语借喻何为借喻?就是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它的基本格式是“以乙代甲”汉语借喻是英语Metaphor的变体之一,可以说它是比喻中最高级的形式。
由于本体和喻体融合在一起,不出现本体,省去了许多直白的文字,所以结构紧凑,形象含蓄,并且简明洗练,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英语隐喻中所包含的汉语拟物汉语拟物虽然在英语中被归入Metaphor,但在汉语辞格中却不属于比喻,而是属于比拟。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与英语的Personification完全对应,拟物则是Metaphor的变体形式之一。
拟物的定义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和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如以下例: His presenthunger awoke and gnawed athim. 饥饿像猛兽撕咬我一样,让我惊醒。
例把饥饿当成猛兽来描写,饥饿所造成的阵阵痛苦犹如一只猛兽在胃中撕咬一样,这样的表达很具感染力。
总之,英语隐喻和汉语隐喻分别属于两种语言中重要的辞格。
东西文化背景的重大差异,造成了英汉隐喻中喻体和喻义的差异;中英文隐喻格式的不完全类似,同样造就了英汉语隐喻的差异。
无论中国人学英语还是外国人学汉语都不容忽视由此造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