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历史
我眼中的世界史:从人类起源到中世纪前夜

我眼中的世界史:从人类起源到中世纪前夜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50万年前,当时最早的智人居住在非洲,开始迁徙并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人类逐渐发展出语言、工具、宗教和社会组织等重要元素,这些元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逐渐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耕种。
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中东地区,这对当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随着人口和城市的增加,中东地区的文化和科技开始向世界各地扩散。
公元前2000年左右,埃及文明开始兴起,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埃及人发展了复杂的政治体系和宗教制度,并拥有出色的工程技术。
他们修建了著名的金字塔和尼罗河畔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庙。
古希腊文明则在公元前8世纪开始兴起,这是欧洲文化的起源。
希腊人发展了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开展了大规模的探险和贸易活动。
他们还建立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等世界闻名的文化活动。
公元前221年,中国秦始皇统一了中原地区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和文化成就,比如兵器制造、冶金、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汉朝时期,中国继续发展出复杂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并且与外界进行了广泛的贸易。
罗马帝国则在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的时间内成为欧洲最强大的政治实体。
罗马人发明了许多能够持续使用近2000年的技术和制度,比如公共供水、建筑和道路建设、法律和政治制度等。
另外,罗马还是基督教的发源地。
中世纪前夜,在欧洲的文化和科技持续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也开始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成就。
例如,伊斯兰科学的黄金时代在9至13世纪期间出现在阿拉伯世界,并且产生了很多对现代科学有影响的成果。
此外,印度、东南亚和南美洲的文化和技术也蓬勃发展。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内的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而且也证明了人类拥有巨大的潜力,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和科技成果。
我眼中的中国近代史600字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
在这之前,中国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对外交往非常有限。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和侵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苦难。
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路途的遥远导致中外商业不大,中国皇帝的自大导致“天朝”在买卖方面不肯通融。
英国使节到中国来,乾隆皇帝竟让他行跪拜礼。
这样的不平等自然无法让英国使节同意,乾隆皇帝很不高兴,就让他回国。
使节提出的和平条约,中国全都拒绝了。
其实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英国日渐强盛起来,但中国皇帝仍然沉浸在历代的光荣中。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洪秀全在广州创立了上帝会,企图建立一个新的朝代。
他们认为孔教、佛教、道教都是妖术,只有上帝的教义才是至高无上的。
而曾国藩是孔孟的忠实信徒,他率领湘军与洪秀全抗争。
后来洪秀全的左右起了内讧,湘军在曾国荃的领导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灭亡。
清朝统治者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就不会遭到列强的欺压。
所以我们应当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
总之,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人民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苦难。
但是,在伟大领袖和人民英勇奋斗下,我们终于走出了困境,并取得了胜利。
我眼中的历史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 • •
夏一统, 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 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 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 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春秋群雄割据图
三国群雄割据图
返回目录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 • • • • • • • • 夏亡于妹喜; 商亡于妲己; 西周亡于褒姒; 吴亡于西施; 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 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 唐衰于杨玉环; 明亡于陈圆圆; 清败于太后慈禧。 视频:骊山上的烽火 返回目录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 又如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 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 又如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视频:易中天讲百家争鸣 视频:文字狱
返回目录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 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 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 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 • 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 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 • 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 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 • 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 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 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 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 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 • 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 同化。
我眼中的中国古代史
•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 必分 •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 4、朝代的灭亡总是这么三个原因之一 •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 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我眼中的历史-----从希特勒看历史

那么大家认为希 特勒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
1. 人物?
2. 人才?
3. 人手? 4. 人渣?
大家对希特勒的了解也许是: ※建立纳粹党 ※建立独裁体制 ※迫害犹太人 ※发动二战 而大家对他的评价也大都不外乎邪 恶、残忍、罪大恶极,人渣这个称呼 似乎最符合他了
其实我和大家的看法是一样的,但是我今 天要说的不是他怎样怎样罪大恶极,而是我 不明白的一个问题:
在纽伦堡的审判堂上,谢尔曼戈
林痛惜的说:“如果他在1939年死去,
他将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可是他为什么不?为什么不知道满足
呢?”
记得希特勒有句话“将来, 每当我抚摸五彩缤纷的地球仪, 上面只有一国家。。。。。。” 想起来就毛骨悚然,更可怕的 是他几乎做到。 控制不住自己的野心,也许 就是毁灭他自己和德国的根本
◆什么叫魔鬼的智力:
希特勒不仅是保时 捷汽车的另一个设 计者,而且是舰艇 建造方面的专家他 丝毫不能被糊弄有 着可怕的自控力、 广博的知 识、近 乎催眠般的说服力。
三:丝毫不能被糊弄的
希特勒的记忆不会有任何遗漏。不仅仅是 在记住名称、文学知识和数字方面,他在记住 人的容貌方面也具有惊人的本领。他能准确无 误地确认遇到他的对话者们的时间和空间环境 他能回忆起在他动荡的一生中遇到的所 有人,还能经常想起某些人的个人细节,确实 令人瞠目结舌。对所有他做过发言的宣传会议, 他都能描绘当时的情景和各种细节。
四:可怕的自控力
希特勒不仅仅对待别人强硬和固执,对 他自己也同样如此。他不承认疲劳,坚持不 懈地工作。 他右手的颤抖使他的自尊深受伤害, 这一点也不奇怪。 当发现自己不能够主宰自己身体的某 个部位时,他变得恼羞成怒。 当他和人单独谈话,有人来呈送通报 灾难性事件的电文时,希特勒保持着冷静。 只有他下颌的动作显露出他内心的激动,而 谈话照样平静地进行下去。
我眼中的宋朝历史

我眼中的宋朝历史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朝代,它的繁荣和文明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我眼中,宋朝历史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瑰丽景观。
宋朝在政治上展现出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行政管理的成熟。
通过设立三省六部等官制,建立完善的官僚体系,宋朝实现了政治的稳定和高效运转。
特别是在王安石变法期间,通过推行新法,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官僚机构,提高政府效率,使得国家政治更加有序和规范。
宋朝在经济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商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水利工程得到极大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大幅提高,人口也得以增长。
此外,宋代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制度——交子,为后来的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宋朝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着耀眼的成就。
宋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文人雅士的修养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瑰宝,如苏轼的诗词、米芾的书法等,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在我眼中,宋朝历史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时代,它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光辉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智慧,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才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
宋朝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激励我们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不断追求进步,创造美好的未来。
我 眼 中 的 历 史

我眼中的历史郑志浩历史,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这样的,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在我的眼中的历史是这样的,历史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它一直警醒这人类,不忘过去。
在我心里,历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科目,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
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国家的悲哀。
当日本人说钓鱼岛是日本的时候;当台独分子说台湾本来就是独立国家的时候;当韩国人说东北是韩国的时候,你一定很气愤,但是你不了解历史的话你也就只能气愤。
当今世界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至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展现已经不仅仅局限GDP,更多的是你这个国家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什么?国民的素质,国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等等。
日本和韩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的。
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继承先人的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
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
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学习历史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是使人明智。
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
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
有人说历史学是一门跟不上时代的学科,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件事在下一秒都已经成为历史,因此我们的历史也都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是与时俱进的。
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作文3篇

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作文3篇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作文1伫立在滚滚的历史长河旁,喜悦、愤怒、敬仰一同融入这涛声中去……〔一〕在你挥鞭的一瞬间,汉朝宫阙已离你渐行渐远,走在出塞道路上的昭君,即使你千般回首,也看不见那汉家的故地,听不到汉朝的悠扬的琴声。
有缘的羌笛将思乡的恋曲,撒落在荒凉的古道,绕在指尖的琵琶,郁结着千秋的弦外之音。
为了汉朝的子民,你远离富贵,走向那有亘古不变的烈风的草原,让一个朝代的血腥在你的神韵里消亡。
在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中,你是一个女英雄,我对你充满无限敬仰,你是傲立于汉朝天马之上的诗稿,使千年成蝶的历史飞翔。
〔二〕屈原,那个汨罗江畔的落寞诗人,那个“吾不能变心而从俗矣〞的人,那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
屈原,你的声音被后人称作诗,你那喑哑的声音,让人们学会纪念你。
你那愁眉不展的额头,那深邃的目光,让你成为我心中的悲剧诗人。
在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中,你是一个悲剧诗人。
读你,我品出了苦涩,品出了对那个朝代的愤怒,你是天地间永恒不朽的心怀苍生的正义之人。
〔三〕“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假设何。
〞我仿佛看见你杀敌的勇猛,你的仰天长叹,你的怒吼。
四面楚歌,让你身陷绝境,手中虞姬的鲜血正缓缓滴落。
你愤然说“刘邦小贼,待我卷土重来之时,用你的鲜血为虞姬祭奠。
〞在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中,你是个英雄,你是一个悲剧英雄。
读你,我品出了壮志难酬。
读昭君,我为其心胸宽大而感动,她是我眼中的女英雄。
读屈原,我为其心怀苍生的精神而感动,他是我眼中的落寞诗人。
读项羽,我为其顶天立地而感动,他是我眼中的悲剧英雄。
历史长河仍在奔流翻滚着,不是涌现阵阵波涛。
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仍在唱着那无尽如歌的历史……我敬仰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我眼中的历史人物作文2感受着易水的寒冷,你将要兑现你的承诺,随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你视死如归带给我强烈的震撼。
这个青铜般辉煌的名字——荆轲,如一支离弦之箭,一去不复返。
我眼中的历史.doc (2)

目前来看我国的历史,古代是很长的。
除去那些专家称为神话的年月,可考的朝代莫不是从商开始了。
因为目前挖掘出来的文物,其上有文字的,根据年代来推算是商周时期的。
其余的就没有什么了解了。
自从嬴政建立大秦,成就千秋大业,综合大臣意见,称为始皇。
中国开始了帝制的社会体系。
这种皇帝的统治,横跨了中国的历史2136年,即使曾被汉族称为蛮夷的几个民族统治过,没有改变中国的文化思想,反而让这种一个民族的文化成长得更加包容,在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扩大影响范围。
由于不像四大文明的其他三大文明被打断或消亡,这冗长的历史中沉淀的东西,尤其是文化和思想,引起了全球的学习和研究。
这固然是好事。
但是,我发现,现在的中国人,看那些经慢慢历史沉淀出来的书籍的人是极少的,更不要说去深究那些贯穿整个人类生活的思想精髓。
但是,中国这一代的人,热衷的是欧美日韩的电影和连续剧,连上语文课都是很不情愿的,认为自己自小在中国长大学语文是多此一举。
而对英语,是花大价钱花大把精力在上面,生怕掉在谁后面。
固然,目前国家又有了对语文和英语的改革方案,在局部实验,再推广至全国。
这政策的东西,下面总有人有对策。
没有深深植入人的脑海的东西,花费的时间是可观的很。
作为一个传统到骨子里的中国人,我是喜欢唐朝的,并且貌似了解得最多的朝代也就是唐朝了。
也或许是,我是读理科出来的,天生不喜欢文史科的原因吧。
对唐朝,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诗仙李白了。
打小时候说话比较流利起,就能奶声奶气的背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不多的童年回忆里比较深的亮色。
再有就是小李杜中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或是那被讽在长安居大不易的白居易那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赋得古草原送别》总是不记得题目。
于是,对于唐朝,诗和诗人,是我最直接的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历史类图书疏狂小生小学时候喜欢看课外图书,可那时在乡下,难得见到几本好书,也因为识字不多,只能看些小人书。
小人书又叫连环画,相当于现在的卡通画图书,但画风朴实多了,以国画风格居多,一事一画,一页一画,上图下文,连贯顺畅,便于翻页阅读,是当时的大众化图书,大人小孩都喜欢,不像现在的卡通画抽象、风格太统一、有些花俏。
当时的历史类连环画,主要有中国古代史、现代革命战争史,还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演义故事等。
较为经典的图书有《中国成语故事》《三国志》《东周列国故事》《呼家将》《说唐》《岳飞传》《杨家将》《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等。
所以我们那时掌握的历史典故知识、文学知识大都来自小人书。
如今这些小人书当年的版本已经很具有收藏价值了,升值很多,要遇见也不容易了。
只是像上海美术出版社还有出版多套的一页多图的连环画。
如今的中小学生倒可以去阅读欣赏了。
历史类的小人书尽管给我们留下如此美好的回忆,但那时的历史类连环画,以民间故事、历史演义居多,正史类的连环画毕竟不多,很多历史演义更像民间传说,封建意识浓厚,穿凿附会,虚构成份过多,所以我们从中了解到的历史知识可能是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不足为据的。
上了初中之后,依然喜欢看些历史书,以弥补历史教科书带来的枯燥感,那时的历史教科书严肃呆板,故事性不强,平时也总是老师划几个知识要点,要我们记一些书上指定的观点,考试前突击一下,成绩倒也还行。
只是一直心有不甘,难道历史知识就是这样严肃无味,怎么不像小人书那样吸引人呢,难道是教科书上说什么,我们就记什么吗?即使要记,也要背得如此辛苦吗?后来终于有了一套让我保持对历史知识浓厚兴趣的书了。
这就是林汉达、曹余章著的《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上下五千年》是林汉达、曹余章编写的,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书共有五个分册,从开天辟地到鸦片战争,全书六十万字。
这部书的设想,是林汉达先生拟定的。
林汉达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不幸在十年浩劫中去世。
他是一位语言大师,又精通中国历史,善于汲取历史上有趣的故事,以通俗的语言撰写历史读物。
他这方面的著作已出版的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两汉故事》等,他的书有独特的风格。
《上下五千年》,他设想了一个大纲,要自己撰写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可惜只写到东汉部分,他于一九七二年去世,未能完成计划。
后来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终于找到了曹余章同志。
曹从解放以来,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既深谙历史,又熟知青少年学生的志趣,是一位理想的继承合作者。
所以,这部书从东汉以后,即第一分册和第二分册部分为林汉达同志的手笔以外,其他大部分都为曹余章同志所作。
《上下五千年》可以说具有这样的特点。
首先,它的内容丰富,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
这部书对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线索,使读者对几千年的祖国有个简单的了解。
其次,用故事串起来讲历史,很新颖有趣。
该书写法,是以故事为中心,介绍历史人物、事件,用故事来铺叙,还比较生动。
第三、作者强调文史结合。
当出现文学艺术家时,引出其代表作品,给读者以诗情画意的感受。
书中还引用不少古代的成语典故,介绍其出处,使读者了解其寓意。
第四、图文并茂。
每个章节都有插图,突出主题,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
在这套书中,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
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特别是经济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
因此全书也有一些不足,一是对历史的连贯性还有些不够,二是有些故事是分散的,还不能看到历史的全貌。
因此,《上下五千年》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不能代替历史教科书。
不过,这套历史通俗读物真的是奠定了我的文史知识基础,到现在,这套书一版再版,还是受到很多中小学生的欢迎的。
常见的正史著作上了高中,我借助文言文工具书尝试阅读《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
阅读这些历史经典名著,就像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我们能穿越时空,去品味、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更加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更多历史知识,开阔了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努力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左传》是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历史散文。
儒家经典之一。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正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
这种传统既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写作提供了经验,又为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近代的大学者梁启超说《左传》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又说《左传》“实两千年前最可宝贵之史料”。
当代的中国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我认为我们要读古代的中国史,我们便应该拿这部《左传》作我们研究的一个基准”。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个部分,共52万字。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我国史学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其中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历代帝王世家的世系和国家盛衰存亡的发展历史,以及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及社会各阶层中的重要人物,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史记》是一部群雄之争的历史;《史记》也是一部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贯通古今的匡世之作!《史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残暴的商纣王,有礼贤下士的齐桓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机智勇敢的甘罗,有公正无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仪休……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让读者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他总结了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希望宋神宗能以史为鉴。
宋神宗看后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便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 1362年。
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它已成为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教科书,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
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他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给予了极高评价。
今天的中学可能因时间精力有限、文言文阅读障碍等原因,真正去阅读文言文版的史学图书,可能较少吧。
同学们不妨先阅读白话版或少儿版《史记》《资治通鉴》,将来有时间、有能力再回过头来,细读细品原著,也是个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到了大学,有机会阅读了一些中国通史的教材。
由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的特点是史论结合比较好、比较受欢迎的通史教材,是当时编写最精粹、最规范的中国通史教材。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共12卷22册,从1989年至1999年陆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1400余万字,堪称鸿篇巨制。
聘请了一大批国内学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历时十年完成,被誉为本世纪《中国通史》的压轴之作。
成为建国五十年来部头最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该书在历史理论和编撰方法方面也多有创获。
这些书更多的是作为历史专业学生的教材,我们中学时代可能没有那个精力能去阅读的。
也许在大学期间,或工作之后,对史学有进一步兴趣的,倒也得好好去阅读研究了。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下面我还是谈谈这几年来,影响比较大、也是中学生容易接触到的一些历史类图书的相关评论。
大家知道一般的历史演义故事、历史小说都是以基本的史实为背景,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采用章回体形式,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就是秉承这种写作方法的。
他尊重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能把很多野史揉合融化进去,巧于剪裁,因此把人物与故事情节写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三国演义》也就成了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
但《三国演义》之于正史《三国志》毕竟是演义,不能当历史看。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有个蔡东藩的史学家,却写了与普通演义不一样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这套全集共11卷本,包括《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1040回,共写了2166年的历史,六百多万字,以演义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他也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
历史价值高于文学价值,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
他的“历史演义”写法与一般演义相反,他的目的是向大众通俗地讲史,并无意写人物。
他竭力反对于史无据的虚构。
他主张遵循正史,严格地做到了所谓“语皆有本”,“以不使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
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
自然,作为“演义”,他也有虚构,特别是人物对话。
但是,他很谨慎,力求符合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历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编造。
尽管蔡东藩的演义小说不及《三国演义》那样家喻户晓,略输文采,但它比之正史,那要通俗畅晓得多了,读者也要比正史多得多,这正是它的优点。
毛泽东曾请李克农购买此书,以供延安干部学习中国历史之用。
蔡氏的历史演义也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是基本无整体的艺术构思,无性格鲜明的人物,更没有一部书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没有引起文艺史家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