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概论
公路概论教学大纲1

《公路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公路概论》是材料试验专业和工程测量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对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介绍公路的基本结构;路线设计;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和路政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能够掌握公路的基本结构;了解公路工程的基本概念;了解公路路基的结构和特点;能识读路线的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和路基、路面、桥涵的结构。
2.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由简入深的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及视频影像等手段,加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和深入理解。
3. 适用范围
本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适用于初中生三年制,高中生两年制。
教学课时数为80学时;初中生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要求的理解和掌握;高中生注重设计原理和理论的掌握与理解。
二、学时分配表
学时其中单元名称
视频教学
绪论 2
一公路线形18
二路基工程12 1
三路面工程18
四桥涵工程20 1
五公路交叉 4
六公路沿线设施 2
机动 2
合计80。
公路概论课件

• 2、足够的稳定性:温度稳定性、水稳定性 • 3、足够的平整度:安全性、舒适性、车路损耗 • 4、足够的表面抗滑性:安全性 • 5、足够的耐久性:使用寿命 • 6、环保性:扬尘、噪音
三、 路面结构及层次划分
路面结构层次划分示意图
1.面层
• 基本特点:与外界直接接 触,车辆荷载、自然因素。
• 功能要求:刚度、强度、 平整、抗滑、抗磨耗、稳 定性好、不透水。
• 材料类型:水泥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等
• 结构组成:两层或三层。
(表面层、中面层、底面层)
2.基层
• 基本特点:行车荷载扩散
• 功能要求: 强度、刚度、耐 久性、应力扩散性能。
路拱横坡度
本节回顾
• 一、路面及其功能 • 二、对路面的要求 • 三、路面结构及层次划分 • 四、路面的类型与分级 • 五、路拱横坡度
思考题
• 1、路面应具备的性能有哪些? • 2、路面结构及层次划分 • 3、按技术条件划分,路面等级可分为哪几
级?每级举例。
上节重点
第三章第四节 路基防护与加固
种草
植物防护 铺草皮
1、路基防护-
冲刷防护
坡面防护
工程防护
植树
抹面、捶面
喷浆
勾缝与灌浆
护面墙
直接防护 砌石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混凝土预制 板、土工织物
抛石、梢料和石笼
导流构造物(丁坝、顺 坝、格坝等)
间接防护
河道整治(疏浚、理顺
【按照力学特性分类】 柔性路面、刚性路面、半刚性路面
• 柔性路面:指的是刚度较小、抗弯拉强度较低,主要 靠抗压、抗剪强度来承受车辆荷载作用的路面。
公路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公路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1. 公路的定义和分类公路是指以陆地为基础的、连接城市、乡村、工业、农业和其他经济的活动,满足交通需要的通道和设施。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用途,公路可以分为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乡村公路等。
2. 公路的功能公路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联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功能。
其中主要包括:(1)联系生产和市场的功能,公路是连接生产、流通、消费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交通节点。
(2)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功能,实现城乡间物资和人员的快速流动和交流。
(3)联系国内外的功能,公路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3. 公路的规划和设计原则公路规划和设计需要根据地域特点、流量需求、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来进行。
主要原则包括:(1)安全性原则,包括交通流畅、车辆行驶安全和设施安全。
(2)经济性原则,包括建设和维护成本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
(3)环保原则,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4. 公路的建设与管理公路建设和管理需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环保和节约资源。
主要包括:(1)公路工程建设,包括路基、路面、路基土石方工程等。
(2)公路设施建设,包括隧道、桥梁、收费站、服务区等。
(3)公路管理,包括路况监测、维护养护、交通管理等。
5. 公路的环境影响和生态保护公路建设和运营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对自然和人类环境的不良影响。
主要包括:(1)生态环境评价,对公路建设前后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制定环境保护措施。
(2)绿色公路建设,包括保护动植物、水资源和土壤等生态保护工作。
(3)环境监测和治理,对公路建设和运营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噪音等进行监测和治理。
6. 公路的交通安全公路交通安全是公路运营的首要任务。
主要包括:(1)交通安全设施,包括路标、交通信号、护栏、路面标线等。
(2)交通安全管理,包括交通事故分析、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
(3)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应急预案和救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如何学习公路概论及学习计划

如何学习公路概论及学习计划一、预习在正式学习公路概论课程前,首先需要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预习。
包括土木工程、工程力学、交通运输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将为后期学习公路概论打下基础,帮助理解和应用公路概论的知识。
二、制定学习计划1.明确学习目标首先要明确学习公路概论的目标,包括掌握公路概论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技术,熟悉公路工程的设计、建设、管理、维护和运营等方面的知识。
2.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制定学习计划时,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将公路概论课程与其他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合理组织,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公路概论。
3.分阶段学习将学习进程分为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习题训练等几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确保每个阶段的学习质量。
三、课上学习1.认真听讲在课上,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及时记录老师讲解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在书本上做好标记。
2.积极提问有问题要及时向老师提问,及时解决不理解的问题,避免留下疑问影响后续学习。
3.课后复习认真复习当天所学内容,查漏补缺,巩固理解,防止遗忘。
四、课外学习1.阅读教材要认真阅读公路概论的教材,理解其中的内容、概念和原理。
2.查资料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公路概论相关的资料,了解最新的工程案例、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
3.做笔记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好笔记,包括自己的理解、课上老师的讲解、课后的思考等内容,方便后期复习。
五、做练习公路概论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可以通过习题集、试卷、课后习题等途径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参观实地可以通过实地观摩、参观实践等方式,对公路工程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从实践中了解公路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情况。
七、交流讨论可以通过和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参与学术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公路概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复习总结在学习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复习总结,检查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巩固所学知识,做好备考准备。
公路概论--路面

石灰稳定土基层
• 石灰稳定土基层——将消石灰粉或生石灰粉掺入 各种粉碎或原来松散的土中,经拌合、压实及养 护后得到的基层。
石灰稳定土基层
• 石灰工业废渣基层——用适合于路用的工业废渣 和石灰等材料修筑的基层。 • 可利用的工业废渣包括:粉煤灰、煤渣、锅炉矿 渣、钢渣及其他冶金矿渣和煤矸石等。
• 3.垫层 • 介于基层和土基层之间的层次,作用是调节 和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通常在土基 水温状况不良时设置。 • 垫层材料的强度要求不高,但水稳性、隔热 性和透水性要好。常用的是松散的颗粒材料 (砂砾、碎石)组成的透水性好垫层,或是 稳定土(石灰土、炉渣石灰土)组成的保温 性好的垫层。
• 2.路面分类 • 从路面的力学性能出发,一般把路面分为柔性路面 和刚性路面两大类。 刚性路面指水泥混凝土做基层和面层的路面,俗称 为白色路面。 • 它的强度高,刚性大,板体性能好,有较强的扩散 应力的能力。 柔性路面主要指除用水泥混凝土做面层和基层以外 的路面,俗称为黑色路面。 • 例如,各类沥青路面、碎石路面,它的刚度较小, 在荷载作用下弯沉变形较大。土基和基层的强度对 路面结构整体强度有较大的影响。此类路面有弹性, 柔性较好,路面无接缝,有较好行车舒适性能。
• 坑槽——指的是在行车作用下,路面骨料 局部脱落而产生的坑洼。 • 沉陷——指的是由于路基的竖向变形而导 致路面下沉的现象。 • 车辙——车辆长时间在路面上行驶后留下 的车轮永久压痕。路面车辙深度直接反映 了车辆行驶的舒适度及路面的安全性和使 用期限。
• 波浪——在基层平整度较差、面层厚度较 薄的地段往往由于施工质量等原因,基层 不平整会反映到路面上,车辆荷载作用下 面层不平整会愈加明显,形成呈现中间低、 两边高的横向波浪形路面。 • 龟裂——是在重复交通荷载作用下,面层 或基层疲劳破坏产生的一系列相互贯通的 裂缝。龟裂只发生在重复荷载作用的地方。
公路概论教案-1.2 公路等级与设计依据

课时计划连线3、二级公路: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5000~15000(路上可设置慢车道供非汽车交通行驶)4、三级公路: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2000~60005、四级公路: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2000以下公路单车道:400以下公路网:在一定区域内,相互联络交织成网状分布的公路系统。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主干线;二三级公路为基本线;四级公路为支线。
三、公路等级选用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期发展等,论证后确定(高速公路和具有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按20年预测;具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及二三级公路按15年预测)公路最基本的设计依据:①设计车辆②交通量③设计行车速度一、设计车辆:因汽车的物理特性及行驶于路上各种大小车辆的组成对于公路几何设计有决定意义,须选择有代表性车辆。
①小客车②载重汽车③鞍式列车思考:当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并非这三种时,如何做?二、设计速度公路设计速度:是指在气候和交通量正常的情况下,汽车只受公路自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影响同时,一般驾驶员能保证安全和舒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行驶速度:是指汽车在公路上的实际行驶速度,与其气候,地形,交通密度,公路本身条件以及驾驶员技术有关公路设计车速度选用根据功能结合地形,交通组成方向的车道(虚可跨越)白线→区分同方向的不同车道(虚可并线)以身边实际的公路建设为例进行解释对设计车辆对设计的影响及3种代表性车辆特点进行解说区别公路设计速度与行车速度联系实际讲解15′10′5′。
公路概论知识点总结

公路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公路的定义和分类1. 公路的定义公路是指为机动车通行而建的道路。
公路一词包括城市道路、郊外道路、乡村道路、高速公路和特种公路等。
2. 公路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公路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比如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城市道路、郊外道路、乡村道路和高速公路等;按照建设规模可以分为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等;按照交通能力可以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等;按照地貌形态可以分为平原公路、山区公路和湿地公路等。
二、公路的功能和作用1. 交通运输功能公路是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通行各种机动车辆,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货物运输和人员出行。
2. 经济发展功能公路建设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快了信息传输和资源流动,促进了城乡经济的融合和发展。
3. 利民便民功能公路的修建使得交通更加便利,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改善了农产品的出售和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
4. 防灾减灾功能公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以作为疏散通道,方便灾民疏散和救援队伍抵达受灾地区,起到了防灾减灾的作用。
三、公路的建设和管理1. 公路的建设公路的建设需要先进行可研报告,确定路线选择和建设规模,然后进行勘测设计,确定路基、路面和路肩等施工标准和材料,并进行施工,最后验收交付。
公路的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资金的投入,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合作和监督。
2. 公路的管理公路管理包括路政管理、交通管理、车辆管理和路面养护等内容。
公路的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制度,需要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四、公路的发展趋势1. 高速公路的建设高速公路是未来公路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高速公路的建设可以大大缩短城市间的距离,提高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 智能化公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公路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公路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 环保型公路的建设未来的公路建设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采用绿色环保的建设材料和技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公路概论讲义

公路概论讲义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公路概论》是测量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使学生为以后的有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的任务是:介绍公路的基本结构;路线设计;筑路材料;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和路政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能够掌握公路的基本结构;了解公路工程的基本概念;了解公路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能识读路线的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和路基、路面、桥涵的结构。
了解公路运输的作用和特点;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概况;懂得公路的基本结构;公路的分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知道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重点:公路的基本结构;公路的分级。
Ⅰ公路基础知识一、公路的分类定义:公路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公路技术标准修建,并经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城市间、城乡间、乡间可供汽车行驶的公共道路。
组成: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排水设施、防护构造物、渡口、沿线设施、两旁用地。
公路技术分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国道:国道是指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意义的主要干线公路,包括重要的国际公路,国防公路,连接首都与各省、自治区市分、首府和直辖市的公路,连接各大经济中心、港口、枢纽、商品生产基地和战略要地的公路。
G×××国道G1××指首都放射线,G2××指北南纵线,G3××指东西横线页脚内容1省道:省道是指具有全省性(自治区、直辖市)政治、经济意义,连接省内中心城市和主要经济中心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的省际间的重要公路。
S×××省道S1××指省会(省府)放射线,S2×××指北南纵线,S3××指东西横线县道:县道是指具有全县性(镇、县级市)政治、经济意义,连接省内中心城市和主要经济区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的省际间的主要公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张 概述
第一节 我国公路发展概况 一、公路发展简史 中国公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 早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已出现可行驶牛、马车的
道路。秦朝时期,强调“车同轨、书同பைடு நூலகம்”。公元前2 世纪,我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 来。唐代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鼎盛时期,初步形成了 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清代道路网系统分 为三等,即“官马大路”、“大路”、“小路”。“官 马大路”分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 2000多km。
②、高速公路里程达3.6万公里,五年增加2.4万公里。
③、继续完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提高技术等级,二级 以上公路里程达45万公里,五年增加13万公里。
④、县乡公路达180万公里,五年增加30多万公里,新 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
2、高速公路发展规划
①、东网:东部地区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形成较完善的城际高速公路网 络。
1、基本通行能力 2、可能通行能力 3、设计通行能力
第三节 公路等级与技术标准
一、公路等级 公路等级是表示公路通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指标。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
我国高速公路经过17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公路基 础设施总体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随着京沪、京沈、 京石太、沪宁合、沪杭甬等一批长距离、跨省区的高速 公路相继贯通,我国主要公路运输通道交通紧张状况得 到明显缓解,长期存在的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得到明显改 善。
今年5日召开的2008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统计,截 至2007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7.3万公里,其 中高速公路5.36万公里。有21个省区市高速公路里程超 过1000公里,其中,河南、山东两省突破4000公里; 江苏、广东两省突破3000公里。 在2007年,总规模约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 主干线系统于年底基本贯通,比原规划提前13年;西部 开发8条省级通道建设已完成总量的80%;苏通长江大 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相继合
总长32.4公里的苏通长江大桥
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
全长2.588公里的西堠门大桥
二 我国公路行政等级及建设规划 (一)公路的行政等级 1、根据交通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
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把公路分为: ①、国家干线公路(国道) G ②、省干线公路(省道) S ③、县公路(县道) X ④、乡公路(乡道) Y ⑤、专用公路 Z (二)我国公路建设规划 1、“十一五”公路建设发展目标 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发挥路网整体效率。 ①、全国公路总里程达230万公里,五年增加38万公里。
(二)交通量的表示方法 1、平均交通量 ⑴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公路远
景设计年限: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20年; 二级公路—15年 三级公路—10年 四级公路—10年
⑵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 ⑶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 2、小时交通量 ⑴小时交通量,指一小时内通过观测站的车辆数
3)现代公路
1949~1978年的30年间,全国从上到下建立了公路 管理机构,并建立了设计、施工和养护的专业队伍。国 家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公路建设的重要法规,进行了全 国公路普查,全国恢复并改善了原有公路。截至1978年 底,公路里程达89万km。
1978 ~1987年的10年间,到1987年底,全国公路 通车里程达到98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9.2万公里;二 级以上公路2.9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近两倍。
⑵高峰小时交通量(PHT),是指一天内的车流高峰期 间连续60min的最大交通量(辆/h)
⑶第30位小时交通量,它是将一年内8760个小时的交 通量按照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期中从大到小序号第30 位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
设计小时交通量=(0.12~0.155)×年平均日交通量 三、道路通行能力
②、中联:中部地区实现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东北与 华北、东北地区内部的连接更加便捷。
③、西通:西部地区实现内引外联、通江达海,建成西 部开发八条省际公路通道。
第二节 交通量
一、车辆折算
设计车辆:作为设计控制的应该是有代表性的标准型号 汽车。
汽车代表车型分类与车辆折算系数
代表车型 车辆折算系数
1987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公 路交通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效益,日益为 各方面所认识和所接受,在公路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 公路里程增加,公路等级提高;公路科学技术取得巨大 进步;公路养护管理有了新的进展。
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比西方发达国家晚近半个世纪 的时间,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 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1990年,被誉为“神州 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高 速公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车型说明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1.0
≤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的
货车
1.5
>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
2.5t~7t的货车
2.0
载质量>7t~≤14t的货车
拖挂车
3.0
载质量>14t的货车
二、交通量的定义及分类 (一)交通量的定义
交通量(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是在指定时间内通过 道路某地点或某断面的车辆、行人数量。
2)近代道路(1912~1949年)
一是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 我国第一条公路是1908年在广西南部边防兴建的龙州至 那甚公路,长30km。
二是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49年),是我国公 路开始纳入国家建设规划阶段。1927年国民党政府的交 通部和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划及公路工程标准。 1938年我国完成滇缅公路理清表面处置100km,这是 我国历史上最早修建的沥青路面。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全国通车里程只7500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