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
过程。
纸上。
手法
例句
效果
“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 尘。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 点染 见人。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 自为邻。”(朱湾《寻隐者韦九山
“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 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 了然于胸;“染”就是以具体的 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
人于东溪草堂》)“渐来深处渐无 道理烘托渲染出来。
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
联想 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 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 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 似的特点联系起来组成一
的丝带。
个典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 过联想、推断、分析、综
想象
(刘禹锡《望洞庭》)通过想象,诗人将 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
渲染
(杜甫《登高》)首联写所见所闻,一连 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
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增强艺术效果。
点。
手法
例句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
雀东南飞》)从孔雀因顾恋配偶而
比兴 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
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
双殉情的故事。
效果
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收 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 果。
形象、传神,在有限的篇幅 内表达更多的内容和情感。
渴慕。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
象征
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描写 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象征自己被政
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 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
敌迫害的境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 感情。
高考语文答题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复习笔记

鉴赏表现手法一、“7类”常考表现手法要知晓掌握关键能力:表现手法题答题“3步骤”1.明技巧通读整首诗词,把握关键词句,找出这首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
2.释运用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析作用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有些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必须从诗歌的总体出发,扣住诗歌的主旨来作答。
答出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
二、解题思路示范[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题思路:第一步:明技巧词的开篇就采用了先染后点的手法,缘情布景,渲染氛围,整个上片句句都在言情,却无一语直接言情,因此词的上片都是在染。
下片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才在上片蓄势极足的情况下,如闸门大开,将堆积已久的感情倾泻而出,点破“离别”的情感内涵,这是点。
第二步:释运用这首诗主要写离情别绪,诗歌在第二句先点“送君多暮情”;再展开写暮景,通过层层铺垫,渲染其情;最后以“叹息”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第三步:析作用作者在本诗中运用先点后染再点的手法,着意抒发“多暮情”,全诗幽淡惆怅,表达出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之情与眷恋之意。
[形成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原创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 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 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 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二、象征
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 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 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 衬诗人飘零之哀,“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极高的天台衬天姥山之高。 “寒蝉姜切”、“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悲凉秋景 衬离情之凄苦。
反衬
例2:《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例1:《燕歌行》 高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 揭露深刻。
例2:《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 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 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例1: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
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 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例2: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1、以物烘托人。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
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
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 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 氛。
高考诗歌鉴赏冲刺篇——表现手法

1B第一题: 诗中用“含熏待清风”写出兰的内敛特征, “见别萧艾中”则用对比写出兰草与萧艾的不同; 文则详细描写,先说生长习性,“生于深山薄丛 乊中…”再用渲染手法,“清风过乊,兵香蔼然…” 突出兵香;再用君子作比,点出兰的“贵重”; 再其体说明兰与蕙的不同。诗中兰的形象简约而 特点突出,文中形象则其体、生动而丰满。 二者形象的相同乊处在于都用兰来比情操高洁 的君子,都是作者用来言志的物象。相比乊下, 陶渊明笔下的幽兰更其遗世独立的精神,黄庭坚 文中的兰草则显得平和蔼然。
6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 层层深入 开门见山 铺垫 倒装 以小见大 以景结情 无理而妙 卒章显志等
(一)修辞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比喻 借代 反问 对比
比拟 夸张 设问 对偶
双关
不经常出现的修辞:通感 反复 顶真 排比
各种修辞的作用
(1)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其体、 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使其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 象。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 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 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 有音乐美。
《相见欢》: 问题:词的下片抒収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 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区间与简洁提炼: 中原乱,簪缨散:亡国乊痛 几时收:收复失地的渴望与无奈 悲风吹泪过扬州:对战事的兲切 ——都是直接抒情 答:①“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 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② “几时收”, 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 (或担忧)之情。③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 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 的关切之情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鉴赏

墨
梅
王冕
析:此诗运用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了托物言志的 手法,抒发了 作者要像梅花 那样的高洁、 淡雅,不向世 俗献媚的坚贞、 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 松”喻人,写“小 松”初长时不为人 注意而最终长成凌 云大树,反映出作 者对人才出身轻微 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 取人的浅陋目光。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 手法。
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
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 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 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 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 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 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 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 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 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 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句 杜甫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 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 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 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 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 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 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 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 浓厚。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互 文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 始为 君开,不曾缘客开。
作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 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分析: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 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 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双关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 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 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 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 快乐、悲伤等感情。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
•
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 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 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表
现
手
法
衬托
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范成大 •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 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 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 生。 • 【注】 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 试作简要分析。 • 答: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 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 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 •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 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 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 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 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 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 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 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 欧阳修《踏莎行》:
3、赋、比、兴
运用比兴手法,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想象,有助于 对诗歌的理解;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直叙, 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或描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 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无名氏《孔雀东 南飞》)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 我旧时裳。“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对 事物作形象描写)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词也。”(兴起,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 咏的事物)。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 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 又是比。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 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 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虞美人 李煜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 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 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以乐景写哀情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倍增 其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 《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 令人赏心悦目。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 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 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三、四两句写出了岁月荏苒,归期遥 遥,流露出漂泊的伤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一)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渲染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 形容,以突出氛围特点,加强艺术 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 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 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照应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
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 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 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 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 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 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 中的“送”字。
谢谢观赏!
2020/11/5
33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 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 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问:“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 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①运用的是衬托手法。②这里以鸦归巢反 衬人不能归家③表达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 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 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 的思想情感。
▪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1.衬托
▪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 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 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 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 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7、曲笔(反客为主)
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 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 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 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 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 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三、四两 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 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 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 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 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 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 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 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 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 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2006 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 问题!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 能达到此效果。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析】先扬后抑,先写少妇“不知 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 而“悔恨”不已,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 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 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 怨”的主题。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 实。
解释:这首诗将“边城暮雨”的远景与“雁 飞低”的近景、“雁飞”的高与动和“芦 苇”的低与静、“雁飞低”的抑与“芦笋 生”的扬形成了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 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 现手法,试简析之。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 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 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 的自己的情景。这是从对方着笔,也 即反客为主的表现手法。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五、答题规范:
1、答出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 3、指出表达效果
六、随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
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表现手法例析
1.赋比兴手法:赋,即铺陈,就是详细 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 《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 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 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比,《诗 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兴, 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即是“兴”。
2、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 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 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3、其他方面:言近旨远、沉郁中见豪 放、形神兼备、境界壮阔、形象鲜明 生动、意境优美、别具匠心、联想丰 富、见解独到、平淡之中见真情、清 新隽永、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引起共 鸣、情调旷达洒脱。心情不舒畅常用 的术语有:沉郁、忧愁、怨恨、报国 无门的愤慨之情、徘徊、惆怅、激愤、 壮志难酬、感伤、悲愤、痛心等等。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 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 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 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5分)(1)长长的驼队行 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 扬的衬托对比。
8、联想:
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 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往往立 刻会想到“落叶”. 诗歌中极其常见。如贺知章的《咏 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诗人由 柳枝的下垂联想到翠绿的丝绦。
9、想象:
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
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如李白《梦游
天姥吟留别》中梦游的景象就是想象,李贺《天上谣》 中描写天庭的景象时也运用了想象。
区别: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和想 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是交织在 一起,共同使用的。Fra bibliotek10.对比
▪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 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 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 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 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 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高三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篇
古代诗歌鉴赏之四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
表现手法
江苏省泗阳中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 2.掌握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知识及效果分
析方法。 重点: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及这类题目的答题
规范。 难点: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效果分析及
表达。
二、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 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4.抑扬:抑扬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 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仿佛热烈颂扬文 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后两句, “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早虫鸣”反衬 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 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
四、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常用术语
1、表情达意方面:欲抑先扬、先抑 后扬、首尾呼应、巧用修辞、以 小见大、巧用(妙用、化用、活用) 典故(诗句)。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 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 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象征手法: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 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暗示 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 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 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 清白在人间。” 石灰就象征歌咏
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 人格。
3.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 事或词句,这就叫做用典。使用典故使诗 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阿鲁威的《[双调]折 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 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 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
试分析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步 骤一)。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 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 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 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 亮的敬仰之情(步骤三)。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突出“早”的?
答:①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②天未放亮,星斗 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 衬出环境的寂静。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的出 行之早,表现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2006江苏卷) 鹧鸪天 魏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