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网络城市相关理论观点

生态网络城市相关理论观点
生态网络城市相关理论观点

2.1生态网络城市相关理论观点

2.1.1空间网络结构——分散与集中的结果

图2-1 网络城市的结构

城市的网络结构是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关系反映在结构形态上的空间投影。这种网络结构不是单纯为了追求环境而牺牲城市集聚效应的分散,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的分散,保护城乡发展环境,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使城市的发展具有灵活性。

郑州市应该注重这种网络结构,正如它重视自然与人类生活、活动的关系,注重与节点单元规模适宜的人的需要以及人的感受一样。这种网络结构不同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型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模型,是一种城市在城乡地域分散后的多中心的集约发展模式,每一节点是高效且富有吸引力的单元。

2.1.2动态城市增长模式——网络城市的本质

图2-2 佐克西亚季斯的动态城市增长模式

网络城市不是一个静态空间,而是一个在地域和功能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包含的动态弹性空间。城市的集聚与分散只是表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趋势,但是城市的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有着不同的表现。

郑州市应该是动态的模式,在研究城市与区域关系方面,或者说在把城市和区域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来研究时,也应该联系郑州市的发展模式,以现代城市为发展方向,综合向心和线性发展的趋向,这种城市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生长,这种模式与过去的城市静态增长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2.1.3城市空间与场所——连接城市与人类活动的纽带

郑州市网络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正是建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这正如城市空间是空间中尺度的概念,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空间的联结点。在城市层面上,人自身的活动,即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决定城市的结构。认识城市空间和建设城市空间的过程,应该建立在揭示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即城市作为人类活动场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街道、休闲广场、购物中心等等不仅服务了社区成员,还为他们的活动提供场所。场所无疑也是一种空间,场所的研究,最终被落实到实际的地面景观上,这就将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等要素联系起来。

图2-3 城市居住地区的社会空间结构与物质空间结构

2.1.4新都市主义网络观——倡导城市地区空间网络

为了应对城市郊区的蔓延扩展,整合现代城市生活要素,在更大的区域开放空间范围内以交通线相连重构城市紧凑、方便的社区,新都市主义提出城市发展的一种紧凑模式,倡导新城和城市更新代替郊区的蔓延。在旧城方面,新都市主

义主张首先再造、充实旧社区,其次要规划可以为现代城市居民服务的、紧凑方便的新社区。这种社区应有清晰界定的中心和边界,街道安排有序,形成一个关联网络。

郑州城市在规划和设计生态网络城市时,依据新都市主义,网络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开放空间的网络,不同交通工具的网络,场所的网络。这里指的场所是一个地方,那里有这个地方的标记,那里有你记忆中的东西,地方标记和记忆中的东西创造场所,人们因此称那里是他们的镇子,他们的街区,他们的村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场所创造是新都市主义的关键原理,为了创造场所,我们需要建筑师和规划师联合起来,致力于创造场所,面对创造场所和场所网络的挑战,面对创造场所的技术挑战。

城市生态论文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雾霾治理 帅权芮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系,20125000) 摘要:我们的自然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严重威胁。人类与自然环境已经不再和谐共处。本文通过对2012年北京雾霾事件与治理雾霾措施进行反思,提出未来治理雾霾过程中应该注意注意社会生态责任的建立、个人生态意识的提升和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雾霾生态文明治理 我们的城市已经爆发,近年来,一件件大的雾霾事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不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被忽视的公害问题。 雾霾在京津唐地区更为严重,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四川未收。这些地区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而且有大,中型工业分布,人口密集。近年来,中国城市灰霾危害的爆发提醒我们,长长的雾霾天气,全市已造成了严重障碍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研究解决的办法,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 1 北京雾霾事件 1.1事件缘起 2012在冬季,空气污染就像一颗炸弹的威胁,使大多数的中国人忧心。在今年下半年到上半年,全国遭受了大面积的雾霾袭击,特别是在北部地区;在河北、石家庄等主要污染物浓度甚至爆表,局部地区的浓度超过微克立方米。持续的霜冻和大雾天气LED的道路能见度很低,能见度低,导致北方很多航班大面积延误,关闭了一些高速路,在这段时间开业之初,北方大部分城市气象台将发布大雾橙色预警,由于风力逐渐增大,雾霾没有消散,一些公路,机场,车站被迫关闭。城市交通量巨大,车辆行驶缓慢,这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所有的中国人,甚至外国朋友都会特别关注北京的雾霾,特别是雾霾天气。 2012年开年期间的雾霾,以北京为首的受污染的城市中,污染源囊括了常见的城市扬尘污染物、机动车污染的排放物和煤炭污染排放物,还包括了工业生产中喷涂产生的污染物。当然,雾霜不仅笼罩了首都北京,也笼罩了全国的大部分省份,这些地方的数据多次爆表,大气质量均遭受到恶劣影响,此趋势更加提醒我们治理雾霾迫在眉睫。 作者简介:帅权芮(1993-),女,四川德阳人,在读本科生,

生态城市环境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环境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面对城市快速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 会问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必须立即转变,以民主、文明、高效、健康、创新为特征的生 态城市正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国内外城市已 开展建设实践,但是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加 以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加快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显得特别迫切。 关键字:生态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1 生态城市概述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 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 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 护[1]。“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 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 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 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 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体地说,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 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 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2]。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 程技术。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 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使用率, 研究开发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环境的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 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 度地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 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3]。 2 生态城市的环境评价 城市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结晶,是加工物质、提供信息的高 效场所。当前,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突飞猛进,城市人口激增,

《阜阳市生态网络规划(2030年)》

《阜阳市生态网络规划(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提升生态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阜阳市环境、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市城乡规划局开展了《阜阳市生态网络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年月日,《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会。 .市域生态网络规划 ()生态网络结构 基于市域生态要素识别与生态安全格局,将水系作为阜阳市生态网络构建的主线,规划形成“一带、二轴、一环、多廊、多点”的市域生态网络结构,其中: “一带”:淮河生态带,主导功能为行洪、滞洪、调蓄、水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景观营造。 “二轴”:阜阳市区的颍河和泉河生态轴,主要承担洪涝调蓄、生物迁徙、景观、游憩、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 “一环”:环绕阜阳市中心城区的永久性城市绿带,具有防止城市蔓延扩展、缓冲城市建设行为、调节地表径流、景观、游憩等作用。 “多廊”:依托多条河道,串联重要生态节点,形成条纵横交错、网络化的生态廊道,主导休闲游憩、防风固沙、水源涵养、防洪防涝等功能。 “多点”:分布在带、轴、环、廊上的个重要生态节点及个补充节点。重要生态节点包括市域个湿地公园、个自然保护区、个风景区、个水源保护区、个城市公园及个综合生态节点。个补充节点分布在市域主要河流交汇处。 ()生态网络布局 市域生态网络形成由生态斑块、生态廊道共同构成的网络化布局。其中生态斑块包含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生态保护区及三角洲公园共个。生态廊道包含市域条河流廊道以及京九绿色长廊。 .市区生态网络规划 ()市区生态网络结构 通过阜阳市区核心要素识别与分析,规划形成“一湖、两河、一带、两环、六楔、多廊”的市区生态网络结构。 “一湖”:颍州西湖,阜阳市生态名片,发挥湿地保育、调蓄洪涝、调节小气候、生态游憩的生态作用。 “两河”:颍河、泉河,阜阳市最具代表性的河流生态空间,发挥行洪排涝、涵养水源、生物迁徙、生态游憩的生态作用。 “一带”:永久性城市绿带,分为现状城区、西湖新城两个闭合的环,发挥辅助限定城市开发边界的作用。两环之间预留容纳阜阳机场、商合杭高铁、郑阜高铁、阜淮城际铁路、徐阜淮高速的生态化基础设施廊道。 “两环”:包含古城环与城市生态游憩环。古城环是指泉河、西城河、南城河、东城河形成的生态环。城市生态游憩环是指沿济河、双河路、七渔河、五道河、京九绿色长廊形成的生态环。 “六楔”:从外围生态空间嵌入城市的六个生态绿楔,分别为泉河生态绿楔、颍河北生态绿楔、颍河南生态绿楔、京九长廊北生态绿楔、京九长廊南生态绿楔、空港生态绿楔,发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 “多廊”: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主要河流为载体,形成老泉河生态廊道、阜临河生态廊道、五道河生态廊道、老西清河生态廊道、中清河生态廊道、华桥沟生态廊道、芦桥沟生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X府办函〔XX〕108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准确掌握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全面设点、全县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为要求,坚持“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责任”的原则,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统一完整、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风险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能力,为服务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XX提供基础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XX年,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初步建成标准统一、责任清晰、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空气环境质量监测。进一步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测点位,在XX主城区新建市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1个,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气象局配合) 2.水环境质量监测。落实“河长制”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监测断面布设。在渠江、长滩寺河等重点流域科学布设水质监控断面,及时掌控水质变化情况;在县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18个。根据水污染防治要求,适时扩大水质监测网络。(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水务局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配合) 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在耕地、林地、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固废集中处理场及周边、饮用水源地、天然气开采、交通干线等区域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县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2个,基本形成能够反映我县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根据土壤污染防治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土壤监测点位。(县农业局牵头,县环境保护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配合) 4.声环境质量监测。建设覆盖城市建成区的区域声环境、声功能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点。加强对城市敏感点的监测。(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城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配合) 5.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单。严格落实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制度,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规定开

生态城市相关论文

论城市生态化和生态城市 ——以杭州生态城市建设构思为例内容摘要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就是说现在面临着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过渡,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就是说现在面临着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过渡,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化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新文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 城市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 在世纪之交,新旧文明转换之际,我国城市发展面临两种选择。或者走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发生根本改变,最多只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化发展之路。第一种选择是危险的,"边发展、边治理"或"先发展、后治理"使人类"生存危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甚至拖延解决,只会使为之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到最后可供选择的余地也愈来愈小。我国应该也必须选择第二种,尽管我国城市将在发展中

生态网络城市相关理论观点

2.1生态网络城市相关理论观点 2.1.1空间网络结构——分散与集中的结果 图2-1 网络城市的结构 城市的网络结构是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关系反映在结构形态上的空间投影。这种网络结构不是单纯为了追求环境而牺牲城市集聚效应的分散,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的分散,保护城乡发展环境,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使城市的发展具有灵活性。 郑州市应该注重这种网络结构,正如它重视自然与人类生活、活动的关系,注重与节点单元规模适宜的人的需要以及人的感受一样。这种网络结构不同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型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模型,是一种城市在城乡地域分散后的多中心的集约发展模式,每一节点是高效且富有吸引力的单元。 2.1.2动态城市增长模式——网络城市的本质

图2-2 佐克西亚季斯的动态城市增长模式 网络城市不是一个静态空间,而是一个在地域和功能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包含的动态弹性空间。城市的集聚与分散只是表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趋势,但是城市的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有着不同的表现。 郑州市应该是动态的模式,在研究城市与区域关系方面,或者说在把城市和区域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来研究时,也应该联系郑州市的发展模式,以现代城市为发展方向,综合向心和线性发展的趋向,这种城市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生长,这种模式与过去的城市静态增长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2.1.3城市空间与场所——连接城市与人类活动的纽带 郑州市网络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正是建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这正如城市空间是空间中尺度的概念,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空间的联结点。在城市层面上,人自身的活动,即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决定城市的结构。认识城市空间和建设城市空间的过程,应该建立在揭示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即城市作为人类活动场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街道、休闲广场、购物中心等等不仅服务了社区成员,还为他们的活动提供场所。场所无疑也是一种空间,场所的研究,最终被落实到实际的地面景观上,这就将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等要素联系起来。 图2-3 城市居住地区的社会空间结构与物质空间结构 2.1.4新都市主义网络观——倡导城市地区空间网络 为了应对城市郊区的蔓延扩展,整合现代城市生活要素,在更大的区域开放空间范围内以交通线相连重构城市紧凑、方便的社区,新都市主义提出城市发展的一种紧凑模式,倡导新城和城市更新代替郊区的蔓延。在旧城方面,新都市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 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

互联网生态是如何构建的

互联网生态是如何构建的? 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多极具创新性事件,使得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切身体会到什 么叫“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互联网开始与各个传统行业连接起来,比如互联 网金融、互联网交通,它还跟医疗、教育、房屋互换、二手交易和家政服务,甚至环 保等等连接起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激烈的竞争就是跨界竞争。传统企业与互联 网企业、新与旧、颠覆与重构的竞争正在不断上演着。 一、互联网生态的进化规律 未来,移动互联网如同龙卷风般的变革将会进一步向哪些方向席卷?如果用一句 话归结,那就是:互联网将逐步消灭或者边缘化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这 就是互联网生态进化的规律。 回到商业的本质,简单来说,商业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环节:创造价值和流通价值。无论任何时代,价值最先被创造出来,然后经过一定的“环节”流通传递给用户,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1、互联网对传统商业生态传递价值的重构 流通价值环节,有三个要素,分别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通过提供信息和生活服务,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相互连接的关系。互 联网以信息通讯技术连接了人与人,以网络技术连接了人与商业,互联网通过连接的 效率,缩短或者重构传递价值的商业价值链。

互联网巨头BAT的成功就是基于“连接”重构了商业价值,如百度的搜索(连接人与信息及服务)、案例巴巴的电商(连接人与商品)和腾讯的社交(连接人与人)。 1.1 传媒 互联网对传统商业业态的颠覆首先体现在“信息中介”行业,比如传统纸媒;以及依赖于传统媒体的衍生行业,比如传统广告、传统公关。当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和 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得时,传统媒体的中心化、时延性的中介价值,迅速贬值。而 随着信息中介产业也将被重构,广告传媒行业将不得不改变商业模式。 无论是从受众规模、投资规模,还是从业内企业的数量看,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呈 现发展滞缓和衰退的趋势,报刊种类、广播和电视台的数量近六年持续下降。这一方 面是由于受众规模收缩,市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传统媒体经营不善,难 以为继。 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 展报告(2015)》指出,2014年全国报纸印刷用纸量约为270万吨,同比减少了近 1/4。这说明虽然各家报社对发行量讳莫如深,但报纸发行量事实上下降了25%左右。同时报业赖以生存的广告市场连续4年负增长,2014年的下降幅度甚至达到15%。 广告和发行量双双折戟,报业步入衰退期已难挽颓势。 报纸、平面媒体等作为媒介形态在时效性、互动性、信息量等方面的天然缺陷导 致其主流媒体的地位将逐渐被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所取代。未来5~10年传统媒体市场 还会不断衰退。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电子商务网站的总水平,它是通过网站建设、网站应用两个方面的指标为2个一级指标,加权后给出电子商务网站总的评价。第二层次是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站应用的“要素层”,它根据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应用所涉及的核心要素,把2个一级指标分为6个核心要素子系统,即分为6个二级指标,分别予以评价。第三层次是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应用的“判别层”,它在6个二级指标基础上进一步分解,组成25个三级指标,分别在指标本质含义内容上予以加以识别和评价。以下,本文就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应用评估提出了一套评价指标及评分方法。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商务网站建设评估 商务网站建设评估包含商务网站功能、商务网站内容评估及商务网站实施评估。 1. 商务网站功能评价指标 ·商务模式创新度 商务模式的创新程度;与原有的商务、业务模式比较有那些创新,网上增加哪些新的业务和服务;业务流程改革、优化程度;包含观念、内容的创新;制度、方法创新;有无专利;管理创新,组织机构扁平化;盈利模式的创新等; ·商务网站功能复盖率

电子商务网站功能可细分为前台和后台功能: 前台功能主要包括:商品目录及分类搜索;商品展示;会员(消费者与商家)注册;购物导航;定单流程;支付流程;认证功能;客户信息反馈与沟通渠道(社区)等; 后台功能主要包括:商品管理;定单处理(业务流程处理);帐户管理;模板管理;内容管理;送货管理;商务同盟管理;客户资料管理等; 商务网站功能复盖率是指网站功能涵盖前台和后台功能的程度,它反应电子商务在核心业务(主营业务)中应用的比例,电子化商务占商务总业务量的比例,电子商务在上下游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业务中的应用程度等。 网站的功能与商务网站建设目标符合度 信息展示、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物流等目标实现程度。网站的功能及商务模式的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是否相符、与商务网站建设目标符合程度。 网站技术性能指标 (1)先进性采用的技术体系与相关设备是否代表的主流技术与先进水平。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论文

贵州大学土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论文贵州大学新校区绿地生态系统特征极其环境质量评价 班级:城市规划091班 姓名:刘宇 学号:0908070156 指导老师:黄宗胜

贵州大学新校区绿地生态系统特征极其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已建成一段时间,为了更好的学习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以及新校区的生态系统的主要情况,贵州大学新校区的环境情况,做以下的研究。 关键词:贵州大学新校区绿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 随着贵州大学新校区的建成,新校区绿化工程也投入使用。同学们对新校区的绿地系统的质量十分的关注。随着时代的演进,高校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目前,现阶段同学们对与周围的开放空间关注度普遍不高。对于校园开放空间的绿化对于是不是对空间又加强作用,是不是有利于出事学生融入其中,使我们研究的目的。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贵州大学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小的范围。1新校区绿地生态系统概况 1.1研究区概况 贵阳市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年雷电日数平均为49.1天,年平均阴天日数为23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8.3小时,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花溪位于城南,山水原生环境保存较为完整。绿地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 1.2自然环境 贵州大学西校区周边有保存较好的自然山体,山上植物以乔木灌木为主。一般为松树。生态系统比较完整,很少有人类涉足。 1.3人工环境 贵州大学的绿化形式以花坛为主,种植多种植物,其中以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其中灌木主要有五角枫、八角金盘、迎春花等为主;地被主要是马尼拉草。 2.新校区绿地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时空结构指各种生物成分或群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同配置和形态变化特征,包括水平分布上的镶嵌性、垂直分布上的成层性和时间上的发展演替特征 贵州大学新校区水平结构基本上一绿地包围建筑的镶嵌模式,由于设计缘故绿地生态系统呈现点状,带状分布。 垂直分布主要是以由于新校区高差不大,垂直方向主要是有植物本身的高低不同引起的。同时,垂直方向还有利用,高差地形做的下沉式院落,中键种植乔木。因为种植时间短,植物枝叶没有充分生长,垂直方向没有对阳光等形成有效利用。由于规划设计的需要,植物主要以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乔木为辅。形成一定的心理空间。满足学生教师使用要求。形成开阔不影响视线的开敞空间以及用灌木形成的局部的私密半私密空间。 3.新校区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1生产功能 绿色植物主要承担光合作用进行初级生产的基本功能。产生氧气,净化空气。为以依赖绿色植物生存的动物提供食物。 3.2能量流动 主要是固定光合作用的留下的能量,为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固定一定的能量,同时为第二年的生长保存一部分能量。同时降低周围空气温度增加周围空气湿度,满足学生对温度湿度的要求。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 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 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 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 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

生态网络建设

宁国市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调研提纲 宁国市简介 宁国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邻浙江,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距沪、宁、杭三城市170-300公里,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市域面积2487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元竹之乡”称号。[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由具有生态意义的绿地斑块和生态廊道组成的网络结构体系,它以城市绿地空间为基础,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景观格局、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景观品质等有重要作用。 调研提纲 1.确定山水资源的现状、分布 山水作为绿地网络的主要构成要素,对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格局,丰富人民休闲娱乐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自然山水对绿地网络构建有着直接的影响,河流、山脊等自然地理要素常常作为绿地网络的骨架,为绿地网络构建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2.确定绿地网络构建模式 对于山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绿地网络布局模式直接与山水的位置有关。规划在摸清楚山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下,从区域性层次及规划区层次对绿地网络构建进行研究,通过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等理论的支撑,从生态、景观及功能三个视角剖析,对山水资源进行重组构建,经过三重分析叠加,形成具有独特山水地域特征的绿地网络。 3.确定山水资源的保护范围 运用生态规划方法,根据地域特色划定自然山水的保护范围,规划选取区内与绿地网络建设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地形、水文、地质灾害、植被覆盖、历史文化遗存等进行分析。提取相关的高程、坡度、地质灾害、河流水面、植被、历史遗存等因子,利用 GIS空间分析模块对将上述因子评价结果叠加处理,得出山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评价结果,从而合理地划定山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范围,构建生态保护用地。

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摘要: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是为了保证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也将是泰安市未来计划的新目标,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旅游城市的内涵,初步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所需考虑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对泰安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随着人口、资源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加剧,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等工作被提上日程。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泰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泰安市也提出泰安市要打造北部依山、南部傍水的山水生态旅游名城。虽然政府对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已经高度重视,但是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生态旅游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上仍然没有明确的标准。 一、生态旅游城市概念 综合目前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本人认为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是针对以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城市进行的生态型城 市的建设,其发展目标是基于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原理,实现城市中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她的实现

途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即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各种既愉悦消费者身心又能保护资源的特色旅游方式,比如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 二、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内容 (一)生态旅游城市评价指标在选取上主要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设定 1、科学性原则:第一在选取指标时,采用德尔菲法采用专家的意见,此外要求各个指标之间既不具备相关性,又涉及面广;第二在对指标权重的确定上,通过科学的综合评价技术来计算。 2、可获得性原则:最终选取的指标能够容易获得相关的数据或有重要资料的支持。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有的指标可以通过调查或资料等确切的数据来对比,同时我们还会接收到一些由于无法定量只能定性的分析数据。 4、基于城市建设原则:只考虑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指标,不将先天优势,比如已有的自然资源等作为指标。 (二)生态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的内容 根据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参考了其他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经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将指标体系分成三大类: 1、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反映了空气、水等生态环境质量。 2、生态旅游经济效益指标:反映了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互联网生态是如何构建的(终审稿)

互联网生态是如何构建 的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互联网生态是如何构建的? 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多极具创新性事件,使得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切身体会到什么叫“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互联网开始与各个传统行业连接起来,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它还跟医疗、教育、房屋互换、二手交易和家政服务,甚至环保等等连接起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激烈的竞争就是跨界竞争。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新与旧、颠覆与重构的竞争正在不断上演着。 一、互联网生态的进化规律 未来,移动互联网如同龙卷风般的变革将会进一步向哪些方向席卷?如果用一句话归结,那就是:互联网将逐步消灭或者边缘化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这就是互联网生态进化的规律。 回到商业的本质,简单来说,商业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环节:创造价值和流通价值。 无论任何时代,价值最先被创造出来,然后经过一定的“环节”流通传递给用户,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1、互联网对传统商业生态传递价值的重构 流通价值环节,有三个要素,分别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通过提供信息和生活服务,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相互连接的关系。互联网以信息通讯技术连接了人与人,以网络技术连接了人与商业,互联网通过连接的效率,缩短或者重构传递价值的商业价值链。 互联网巨头BAT的成功就是基于“连接”重构了商业价值,如百度的搜索(连接人与信息及服务)、案例巴巴的电商(连接人与商品)和腾讯的社交(连接人与人)。 1.1传媒 互联网对传统商业业态的颠覆首先体现在“信息中介”行业,比如传统纸媒;以及依赖于传统媒体的衍生行业,比如传统广告、传统公关。当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得时,传统媒体的中心化、时延性的中介价值,迅速贬值。而随着信息中介产业也将被重构,广告传媒行业将不得不改变商业模式。 无论是从受众规模、投资规模,还是从业内企业的数量看,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呈现发展滞缓和衰退的趋势,报刊种类、广播和电视台的数量近六年持续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受众规模收缩,市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传统媒体经营不善,难以为继。 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指出,2014年全国报纸印刷用纸量约为270万吨,同

网络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研究报告二网络安全评估标准研究报告 一、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网络入侵与攻击等各种网络安全事件给网络带来的威胁和危害越来越大,需对网络数据流进行特征分析,得出网络入侵、攻击和病毒的行为模式,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宏观网络的数据流日趋增大,其特征在多方面都有体现。为了系统效率,只需对能体现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程度与危害的重点特征进行分析,并得出反映网络安全事件的重点特征,形成安全评估指标。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逐渐成为确保组织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 同时网络与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与信息安全标准研究与制定为管理信息安全设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依据, 这对于保证安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网络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介绍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标准研究的现状, 并着重介绍几个现阶段国内外较流行的安全标准。 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式,网络安全技术成为国内外网络安全专家研究的焦点。长期以来,防火墙、入侵检测技术和病毒检测技术被作为网络安全防护的主要手段,但随着安全事件的日益增多,被动防御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这种情况下,系统化、自动化的网络安全管理需求逐渐升温,其中,如何实现网络安全信息融合,如何真实、准确的评估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态势已经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对网络安全评估主要集中在漏洞的探测和发现上,而对发现的漏洞如何进行安全级别的评估分析还十分有限,大多采用基于专家经验的评估方法,定性地对漏洞的严重性等级进行划分,其评估结果并不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真实地反映系统实际存在的安全隐患状况。再加上现在的漏洞评估产品存在误报、漏报现象,使得安全管理员很难确定到底哪个漏洞对系统的危害性比较大,以便采取措施降低系统的风险水平。因此,我们认为:漏洞的评估应该充分考虑漏洞本身的有关参数及系统的实际运行数据两方面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基于信息融合的网络安全评估分析模型,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 2相关工作 现有的安全评估方式可以大致归结为4类:安全审计、风险分析、安全测评和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 ( Systems Security Engineering Capability MaturityModel)等。大部分通用的信息安全标准,如ISO 17799,ISO13335等,其核心思想都是基于风险的安全理念[4-6]。信息技术先进的国家,例如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在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已经率先开展了研究工作。特别是美国,利用卡内基梅

生态城市规划论文

设计回归自然——生态城市设计之路 专业:城市规划 学生姓名:邢永军 指导教师:彭立华 完成时间:2016年5月21日

设计回归自然——低碳城市设计之路 摘要: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化石能源的过度利用使得大量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这给自然界的碳循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的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城市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本文将探究如何从实际出发将低碳生态的城市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设计中,以实现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碳循环 低碳 城市设计 一、自然界的碳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 然界的循环状态,生物圈中的 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 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 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 气(O2)。 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 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 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 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99.9%。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实际上起着交换库的作 用。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 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生物库中, 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 他植被类型的2倍。森林又是生物库中碳的主 要贮存者,贮存量大约为4.82×1011 t, 相当于图2: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图 图1:碳循环示意图

大气含碳量的2/3。植物、可光合作用的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以前是相当稳定的。考虑到大自然火灾,植物等造成的碳固化要多于动物等造成的碳气化。石油煤炭是碳固化过剩的一种副产品。 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碳是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关键成分,主要分布在四个主要的库中:大气、海洋、陆地以及沉积物和岩石圏,其中沉积物和岩石圏中的碳含量约占地球总碳含量的99%(图3),但该碳库循环速度缓慢,周转时间可达几百万年。然而,自176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在全球尺度上对地球系统产生着巨大影响。其后果之一是大气C02浓度成指数增长,从1850年的285 ppm上升到2013年的397ppm,增长约39% 。本世纪以来,伴随全球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的膨胀,人类驱动的全球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原有碳流强度,路径以及碳库大小)的改变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成为科学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图3:全球碳循环示意图黑框和箭头分别表示主要碳库和碳流,红色数字表示和1750年工业 革命前相比人类对这些碳库(流)的贡献

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研究全解

生态城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晓山 1.国内外研究动态 规划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生态城市由理论研究到实际操作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外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是从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的角度提出的。从碳减排角度进行的研究基本上在概念理论阶段。较少考虑碳减排的内容和标准(吴琼等,2005;莫霞,王伟强,2010;谢鹏飞等,20lO;付允等。2010)。欧盟资助的生态城市研究项目从区域与城市文脉、城市结构、交通、物资与能源、社会经济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核心思想是构建人类和环境友好关系的可持续居住模式(薄力之,2008)。美国重要港口城市克里夫兰的生态城市议程中包含了空气质量、气候改良、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空间、基础设施、政府领导、邻里特色构建、公共卫生、精明增长、区域主义、交通选择、水质保持以及滨水区建设等多个层面的标准要求。加拿大温哥华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包括固体废弃物、交通运输、能源、空气排放、土壤与水、绿色空间、建筑等。 目前,研究生态城指标的体系结构大致可以分为6类:①第1类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将指标体系分

解为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子系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环保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组、付允等(2010)提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属于该类型:②第Ⅱ类为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吴琼和王如松(2005)、杨志峰等(2005)、颜文涛等(2007)提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属于该类型;③第Ⅲ类为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宋永昌等(1999)提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属于该类型:④第Ⅳ类为基于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构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城市规划理论结合,将各种生态规划指标融人到传统城市规划内容中去,黄光宇等(2002)和沈清基等(2008)构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属于该类型;⑤第V类根据生态城市建设内容构建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在传统城市建设内容的基础上,直接融入生态指标,欧盟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美国克里夫兰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加拿大温哥华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指标体系、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属于此类型:⑥第Ⅵ类基于人居环境理论构建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科学研究会提出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国家园林生态城市标准属于此类。 从低碳生态城内涵及系统构成、建设内容、规划内容4个方面评价上述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更多强调了生态指标,较少涉及减碳指标:②提出了生态城建设评价指标,较少针对性提出规划过程控制的低碳生态城规划指标,规划可控性(即对规划编制过程和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③有些指标体系结

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前言 为了更好地保障我国的信息安全,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27号文明确了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对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5年内建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IA(Information Assurance)的构想。目前,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3大基础信息网络(电信网络、广电网络和互联蜘络)和8个重要信息系统行业(金融、电信、证券、保险、民航、铁路、税收和海关)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逐渐建成,并投入使用。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紧密耦合,且有大量人的行为参与其中的综合发展进程。然而安全因素和系统因素相互制约,使得信息安全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信息安全保障会伴随信息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为了保证国家基础网络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等关键部门所建设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长效机制,迫切需要针对不同重要行业、业务系统研究建立科学的、可度量的,可操作的信息安令保障评价指标体系(Indicator),对其信息安全保障的整体状态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与描述,从而确定所建设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保障水平、保障实效和保障周期等问题。闪此。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就是用一组科学的、可度量的指标作对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保障功能、保障效果和保障周期进行综合的考核和评价。 2、相关工作 现有的安全评估方式可以大致归结为4类:安全审计、风险分析、安全测评和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Systems Security Engineering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等。大部分通用的信息安全标准,如ISO17799,ISO13335等,其核心思想都是基于风险的安全理念。信息技术先进的国家,例如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在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已经率先开展了研究工作。特别是美国,利用卡内基梅隆大学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较早地建立了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Rayford B.Vaughn和Nabil Seddigh等人研究了信息安全保障评价的概念和范畴,给出了信息安全保障评价的框架。在国内,国家信息中心研究了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