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种至关重要的生物防御系统,它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以保护我们免受疾病和感染的侵害。
组成免疫系统主要由以下组成部分构成:1. 免疫器官:免疫系统中的主要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和脾脏。
骨髓是血细胞的产生地,而胸腺则负责细胞的分化和成熟。
淋巴结和脾脏是重要的淋巴组织,可以存储和激活免疫细胞。
2. 免疫细胞:免疫系统的关键是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
主要的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体内的病原体。
巨噬细胞能够吞噬和消化病原体,而粒细胞则能够释放抗菌肽来杀死病原体。
3. 免疫分子:免疫系统还包括一些重要的免疫分子,例如抗体和细胞因子。
抗体能够通过识别病原体上的特定抗原来引发免疫反应,而细胞因子则在免疫细胞之间传递信号,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性。
功能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识别和分辨:免疫系统能够识别体内的自身组织以及外来病原体。
通过识别外来病原体上的特定分子结构(抗原),免疫系统可以区分自身细胞和病原体。
2. 消灭和清除:一旦免疫系统识别出病原体,它将发动一系列攻击,以消灭和清除病原体。
免疫细胞的合作和调节,使其能够击败多种类型的病原体。
3. 记忆和防御: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一旦体内再次遭遇同一类型病原体,它能够更快地产生针对性的免疫反应,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4. 调节和平衡:免疫系统能够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性,以保持身体内的平衡状态。
这有助于避免过度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总之,免疫系统是我们身体内的一支强大军队,它通过多种机制保护我们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套复杂的生物防御系统,它由多个组成部分和功能模块组成。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以及清除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本文将分别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一部分: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免疫器官: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等。
骨髓是免疫细胞的起源地,胸腺则是T淋巴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地,脾脏和淋巴结则是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场所。
2. 免疫细胞:免疫系统的核心是各种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B细胞负责产生抗体,T细胞则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则负责吞噬和杀死异常细胞。
3.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液和淋巴结等组成,它起到将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从组织间隙转运到淋巴结的作用,从而促进免疫细胞的交流和活化。
4. 免疫分子: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
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它可以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并促使其被识别和清除。
细胞因子则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分子,它们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第二部分: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1. 识别和诱导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各种外源性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以及内源性的异常细胞,如癌细胞等。
一旦识别到这些威胁,免疫系统将会诱导免疫应答,以迅速清除它们。
2. 分清自身和非自身:免疫系统要能够分清自身组织和非自身物质之间的差异,从而避免对自身组织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
这个能力称为免疫耐受性,它由多种机制共同实现,如自身抗原的删除、免疫细胞的无能化等。
3. 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免疫系统的核心任务是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以保持机体的健康。
免疫系统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如发动免疫应答、运用吞噬细胞进行吞噬和杀伤、产生抗体来中和病原体等。
4. 记忆和保护:免疫系统通过产生记忆性免疫细胞,能够对先前遇到的病原体产生快速和持久的免疫应答。
免疫系统的组成、各成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免疫系统的组成、各成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防线。
它由一系列组织和细胞组成,各成分相互协作,共同维护身体健康。
以下是免疫系统的组成、各成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详细说明: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脏等,是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分子: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和糖蛋白,如抗体、细胞因子等,具有识别、结合和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二、各成分的功能淋巴结:作为免疫系统的中枢,负责过滤和输送抗原信息,诱导和激活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作为“清道夫”,吞噬和消化衰老或损伤的细胞、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并传递抗原信息。
T细胞:分为辅助T细胞、细胞毒T细胞和调节T细胞等,辅助T细胞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细胞毒T细胞杀伤被感染的细胞,调节T细胞调节免疫应答。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中和或消灭抗原。
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是免疫反应的主要效应分子,可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调节分子,可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功能,同时也可调节其他细胞的反应。
三、相互关系免疫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例如,巨噬细胞在识别和清除病原体时产生的抗原信息会传递给淋巴结中的T细胞和B细胞,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而辅助T 细胞的激活又可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此外,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又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外来威胁,维护身体的健康。
综上所述,免疫系统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系统,其各组成部分相互协作,共同维护着身体的健康。
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各成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工作机制,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防御机制,以防止或抵御来自外部环境的病原体侵袭。
它由许多复杂的组成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负责不同的功能。
本文将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免疫系统包括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1. 先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人体自然存在的一种基本免疫防御机制,它具有非特异性和快速响应的特点。
先天性免疫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组成:a. 生物屏障:包括皮肤和黏膜等人体外部的生物屏障,起到阻挡病原体入侵的作用。
b.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方式,当病原体入侵时,机体会通过炎症反应引起局部的红、肿、热和痛等症状,以便吸引免疫细胞前来清除病原体。
c. 天然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它们能够主动吞噬和杀灭病原体。
2.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人体在接触到病原体后,通过免疫应答产生的特异性防御机制。
获得性免疫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组成:a.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的关键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主要负责细胞免疫,通过识别和杀灭已感染的细胞;B淋巴细胞主要负责体液免疫,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和清除病原体。
b. 抗体: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能够与病原体结合并中和其毒性。
抗体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淋巴细胞和抗原的相互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1. 防御病原体: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引发疾病。
当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通过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的机制来清除它们。
2. 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人体内的异常细胞,包括癌细胞和感染了病毒的细胞等。
这一功能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来实现。
3. 记忆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具有记忆性,即一旦人体接触到某种病原体,免疫系统就会产生特异性抗体,以便在下一次再次接触到同一种病原体时更快地做出反应。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用于抵御外部入侵的关键系统。
它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分子和组织构成,共同协作以识别和消除病原体。
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对于我们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一、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免疫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
1. 固有免疫系统固有免疫系统是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防御机制。
它主要由皮肤、黏膜、巨噬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等组成。
皮肤和黏膜构成了我们身体的第一道屏障,阻止病原体侵入。
巨噬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能够迅速识别并消灭病原体,起到了防御作用。
2. 适应性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系统是在与病原体接触后逐渐形成的一种防御机制。
它由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能够识别并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或杀伤性细胞,从而消灭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功能,当再次遭遇相同的病原体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1. 识别和诱导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能够识别病原体,并通过启动免疫应答来消灭它们。
当免疫细胞识别到病原体时,它们会释放化学物质来引导其他免疫细胞前来消灭病原体。
2. 消灭病原体免疫系统通过直接杀死病原体或通过产生抗体来消灭它们。
抗体能够与病原体结合,标记其为目标并促使其被其他免疫细胞识别并消灭。
3. 产生记忆适应性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即在初次接触某种病原体后,免疫系统可以“记住”该病原体,并在再次接触时迅速作出反应。
这种记忆功能使得我们对于某些病原体具有长期的免疫力。
4. 调节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还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
它能够平衡免疫应答的程度,避免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等病理反应。
这种调节功能保证了免疫系统在应对感染时的准确性和适度性。
三、免疫系统的保持健康的方法为了保持免疫系统的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 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免疫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有规律的饮食、充足的睡眠以及适度的运动都能够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人体免疫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人体免疫系统的构成和作用人体免疫系统是指身体内一系列防御机制和免疫细胞、免疫器官等组成的网络体系,起着保卫身体免受外界病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入侵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人体免疫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一、免疫系统的构成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分子等多种组成部分组成。
1.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T细胞等。
其中,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主要负责直接清除体内的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而B细胞和T细胞则分别具有抗体分泌和细胞免疫功能,如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应答等,从而为机体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
2.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等。
其中,骨髓是生产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重要器官,而胸腺则是T细胞的产生、分化和成熟的地方。
脾脏则是在体内进行细胞和液体免疫防御的关键器官,淋巴结则是机体代谢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主要过滤器。
3.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与病原体结合并形成复合体,从而被巨噬细胞和补体清除。
补体是一种由多个蛋白组成的血致溶素,可以通过激活细胞膜上的酰基酯酶而产生溶解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效应。
细胞因子则是一类能够加速或减弱免疫反应的调节分子,包括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二、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机体免受外界有害物质的入侵和侵害。
具体而言,免疫系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 识别和消灭外来病原体:当机体接触到病原体时,免疫系统能够通过其多种识别机制迅速辨别病原体的“身份”,并启动适当的免疫应答。
通过释放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清理机构,以及诱导B细胞或T细胞的活跃,免疫系统能够消灭大部分入侵的外生菌等。
2. 抵御自身免疫病:人体内通常会产生一些自身抗原,但是如果免疫系统出现故障,这些自身抗原有可能被识别为异物而被免疫细胞攻击,从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免疫系统能够通过细胞介导和抗体介导两种免疫反应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从而抵御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简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简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统,其主要由淋巴系统、白细胞、抗体为核心组成。
淋巴系统为人体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防线,它由淋巴管、淋巴结及气管组成,赋予免疫应答的物理环境和平台。
白细胞(包括各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
细胞、B细胞等)是免疫系统的执行者,它们对抗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外来病原体,起到甲士守城的作用。
抗体则是由某些特定的白细胞产生的,对特定病原体存在高度适应性的,充当免疫应答的旗帜角色。
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防御与维护。
防御功能在于能识别并消灭各种病原体,预防疾病。
内源性病原体包括细胞恶变和自身组织的自身免疫反应,外源性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
维护功能在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和平衡,包括清理组织残渣和陈旧细胞,维持组织环境的稳定。
总的说来,人体免疫系统是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机制,它们的作用不仅仅是抵抗病原体,更是对人体内外环境进行调控和平衡,具有防御和维护两大核心功能。
简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简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
免疫器官分为中央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
中央免疫器官,如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的主要生成和发育场所。
周围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等,主要负责维持免疫细胞的生存与活动,促进它们对抗外来病原体。
免疫细胞包括各种白细胞,如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巨噬
细胞等等。
这些免疫细胞在遭遇病原体时,能够发挥相应的免疫反应。
如B淋巴
细胞能够生成抗体,T淋巴细胞可以杀死感染病原体的细胞。
免疫分子则主要指免疫抗体、细胞因子等,这些分子通过特定的信号通路,启动或调节免疫应答,提供了细胞之间的通讯和协调。
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则非常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这是免疫系统的首要任务。
其次是防御体内的异常细胞,比如癌变的细胞,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这些异常细胞并将其清除。
再有,通
过产生免疫记忆,免疫系统有能力对相同的病原体产生更快、更强的反应,这就是我们接种疫苗的原理。
最后,免疫系统还负责调节体内的免疫平衡,避免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综上所述,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功能多样的体系,它通过各种组织、细胞、分子的相互作用,保持了我们身体的健康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1选择题1—5EDBCC 6—10DDEDC 11—15ACCBD 16—20BCCDB简答题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是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
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
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
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
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
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主要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主要功能:1)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是再次免疫应答时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主要功能:1)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
2)免疫调节作用。
3)建立与维持自身免疫耐受。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居留的场所。
2)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脾脏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2)对血液来源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3)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作用:1)通过黏膜局部发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2)黏膜局部产生的分泌型IgA,3)参与口服抗原街道的免疫耐受。
3.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分类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细胞(主要是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可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多种类型。
4.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
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5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过敏毒素作用:C3a、C4a、C5a。
、趋化和激活作用:C3a、C5a 、激肽样作用:C2a (4)炎症介质作用(5)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作业2选择题1—5CBBCB 6—10BDCEE 11—15EBCCA 16—20BCBDD简答题1简述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固有免疫系统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分子、固有免疫细胞组成。
组织屏障又可分为体表屏障(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和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分子包括:补体、防御素、溶菌素、急性期蛋白、细胞因子。
固有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gdT细胞、NKT细胞,肥大细胞等。
2.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发生场所基本过程据参与免疫应答细胞种类及其机制的不同,可将适应性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淋巴结、脾脏等外周免疫器官是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抗原识别阶段:T/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T细胞识别抗原需经APC加工和呈递)2: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分化阶段: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细胞、效应分子和记忆性T/B淋巴细胞。
3、效应阶段:免疫效应细胞、效应分子发挥作用。
抗原被清除后,活化增殖的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免疫系统恢复稳态。
同时,抗原特异性记忆细胞形成并进入外周循环。
3.从输入物质、免疫出现时间、免疫持续时间及用途几个方面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四分析题1.食物不仅可引起胃肠道的过敏反应,还可引起系统性过敏休克。
2.医生是怎样对女孩进行紧急处理的1、立即停止进入并移除可疑的过敏原。
2、平卧、吸氧、就地抢救、分秒必争。
3、肾上腺素0.5—1mg作皮下注射,必须要20—30分钟后在皮下或静脉注射一次。
4、地塞米松5—10mg 或氢考100—200mg加入10%葡萄糖中静滴。
5、异丙嗪25—50mg或笨海拉明40mg肌注。
6、血压不回升时给阿拉明0.375g或洛贝林3—6mg肌注或静注。
7、如果发生急性喉头水肿窒息时,立即咽后壁注射或地塞米松2mg,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作业3选择题1—5CCDAE 6—10EABEE 11—15ECDCA 16—20EECEB简答题1简述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正常菌群与人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共生状态,对机体有益。
主要表现为1)拮抗致病菌。
正常菌群对侵入的某些致病菌有一定的生物拮抗作用,如竞争营养和受体位点。
2)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参与宿主体内某些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如大肠埃希菌能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利用。
3)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作为异种抗原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又能促进宿主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效应物质对具有交叉抗原的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4)抗衰老作用。
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
催化自由基歧化,已清除其毒性5)抗癌作用。
正常菌群可使某些致癌物转化成非致癌物,还能激活巨噬细胞等,具有一定的抑瘤杀瘤作用。
2.比较消毒、灭菌、无菌及无菌操作消毒:是指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作用。
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繁殖体和芽孢),通常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无菌:是指物体(或环境)中没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存在,是灭菌的结果。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3.简述细菌侵入的途径及临床常见的全身感染类型。
侵入的途径常见有1)呼吸道,通过吸入污染致病菌的飞沫或尘埃等经呼吸道感染,所致疾病如肺结核、白喉等。
2)消化道,大多是摄入被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感染,所致疾病如菌痢、霍乱等。
3)皮肤黏膜、皮肤、黏膜的细小破损,可引起各种化脓菌的直接或间接感染。
4)泌尿生殖道,主要通过性接触引起感染。
5)节肢动物叮咬感染6)多途径感染,有些致病菌的传播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多种途径感染,所致疾病如结核。
常见的全身感染类型:1)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病原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引起毒血症的病原菌常见的有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2)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一时性或间断性地经过血流,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
例如伤寒病早期的菌血症等。
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例如高热、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导致休克死亡。
鼠疫杆菌、炭疽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它组织器官(如肝、肺、肾等),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
5)内毒素血症:是由于血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至血液,或输入大量内毒素污染的液体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生理表现。
内毒素血症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
内毒素血症临床症状主要决定于宿主对内毒素的抵抗力。
症状和体征有:发热,白细胞数变化,出血倾向,心力衰竭、肾功能减退、肝脏损伤、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休克等。
四分析题:(按要点提示答题即可)作业4选择题1—5ABACC 6—10EBDAD 11—15CEDDB 16—20BDACD简答题1.举例说明病毒侵入机体及在体内播散的途径水平传播:①经粘膜侵入感染A.呼吸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空气、飞沫、动物皮屑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如感冒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所形成的飞沫中含六千万个病毒颗粒,播散4—6m远,可传播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B.口腔、消化道:粪便中的病毒污染水和食品可由手口、粪口途径侵入机体。
常见肠道病毒的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以及轮状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C.泌尿生殖道:经性接触传播,如单纯疱疹病毒(HSI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眼:经游泳池、接触感染,如腺病毒、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急性结膜炎。
②经皮肤侵入感染A.媒介昆虫叮咬:如乙型脑炎病毒是经蚊叮咬感染。
B.动物咬伤:如狂犬病毒是由疯狗咬伤后感染C.皮肤伤口接触病毒: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存在于携带病毒的鼠唾液和粪便中,可经皮肤伤口侵入体内③直接经血液传播:包括经注射、输血、器官移植等途径引起感染,如HBV、HCV和HIV等垂直传播:病毒经胎盘、产道、哺乳直接感染胎儿或新生儿。
局部播散:如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2简述病毒感染致病的机理1)病毒对免疫系统的直接损伤,2)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①由体液免疫造成的损伤②由细胞免疫造成的损伤。
总之,在病毒感染早期,病毒所致感染早期,病毒所致细胞损伤、活性及毒性物质的释放能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而产生全身症状,后期由免疫复合物、补体活化、T细胞介导的反应和感染细胞溶解等又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炎症和严重损伤。
3简述检测HBV抗原抗体系统的用途(列举4项)和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用途(1)诊断乙肝及判断预后(2)筛选献血人员(3)饮食、保育、饮水管理等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项目(4)判断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意义(1)感染性指标。
包括HbsAg HbeAg HBcAb (2)恢复性指标。
包括HbsAb HbeAb。
4.HIV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怎样预防HIV感染传播途径(1)接触病毒污染的血液,包括输血、注射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器官移植等。
(2)性接触。
(3)母婴垂直传播。
预防(1)加强宣传,普及预防知识,杜绝吸毒、性乱等。
(2)严格管理血液及血制品,检测HIV抗体。
(3)进行监测并积极进行疫苗的研制。
四分析题1.患者出现肝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胆红素、转氨酶升高,且抗HBV、抗HA V抗体均阴性,既往有输血史,故急性丙型肝炎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