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石桥孔数长度再探究

垂虹石桥孔数长度再探究
垂虹石桥孔数长度再探究

垂虹石桥孔数长度再探究

吴国良

吴江垂虹桥,旧名利往桥,俗呼长桥。自宋庆历八年(1048)六月二十八日始建木桥至今,即将迎来它970岁的生日。作为中国古代名桥,垂虹桥曾辉煌一时,尤其是改建为联拱石桥后,被誉为“江南第一长桥”,更是彰显于世。然而,这第一长桥到底有几孔有多长,历代众说纷纭,十分遗憾地成了历史之迷。

考古的方法不外乎两种,即野外考古和书斋考古。所幸垂虹桥尚有东西两端元明遗存,我想由此入手,给合史料比照,这或许是一条较为简便有效的考证途径。

1995年7月,在垂虹桥西端遗址建“垂虹遗址公园”,施工过程中先后挖出了11孔桥洞,后对其中的7孔进行了修缮。是为西端遗存,长32米。2004年11月,在垂虹桥东端遗址进行垂虹景区建设过程中,又发现了9孔桥洞,以及桥堍、牌坊基础、汇泽亭地坪石。随即实施清理维修,并接建了1孔刚性墩桥洞。是为东端遗存,全长52.28米,其中桥洞长44.48米,桥堍长7.8米。东西两端遗存之间为1967年垂虹桥倒塌后的河面,经测为195.6米。考虑到坍塌部分(包括3孔大桥洞,6孔大洞左右次孔,若干小桥洞,以及垂虹亭),基本上为民国四年(1915)所修,故依据当年施工资料可推算小桥洞之孔数。民国四年编印的《重修垂虹桥徵信录》中,载有当时所用圈板尺寸,为五尺长,二尺面,七寸厚,即长1.65米,宽0.66米,厚0.23米。据此,刘延华女士在所撰《垂虹桥历史探渊与保护修缮》文中对桥洞跨度作了推算:若大洞以每跨九组圈板组成,其跨度为9.95米,3孔计29.85米;若大洞左右次孔以每跨七组圈板组成,其跨度为7.86米,6孔计47.16米。现以河面195.6米,减去上述9孔数据,剩馀118.59米,应是小桥洞和垂虹亭的长度。若小洞以每

跨五组圈板组成,其跨度为4.32米,垂虹亭以一小洞计,经推算,小桥洞约有26孔。至此,自垂虹桥西端目前所见遗存,一直延伸至东端遗址桥堍,全长约280米,桥洞约52孔。

元泰定二年(1325),垂虹木桥易石重建,袁桷在《重建长桥记》中记“为梁六十有二”。这是最早的62孔记载。此后,明成化七年重修垂虹桥时梅伦所撰《重修长桥记》、明弘治《吴江志》、明嘉靖《吴江县志》、《明史·河渠志》林应训万历五年苏松水利条陈、清康熙五年重修垂虹桥时金之俊所撰《吴江刘邑侯重修利往桥碑记》、清康熙《吴江县志》、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清乾隆《苏州府志》、清乾隆《吴江县志》、清金学诗《修筑垂虹桥议》、清同治《苏州府志》、清王树人《松陵人物汇编》、民国四年丁祖荫《重修垂虹桥记》和金祖泽《重修垂虹桥记》等都从此说。

62孔,是文献中垂虹石桥孔数的主要一说。下面即以此对接垂虹遗存,继续进行探讨。现以62孔计,除去上面推算的52孔桥洞,尚有10孔之差。那么,它在何处呢?只有两种可能。一在东端,但东端遗存已见桥堍,且出土牌坊基础和汇泽亭地坪石。再往东,在近年的城市建设中未有文物遗迹发现的听闻。因此,这种可能似可排除。另一在西端。据前述刘延华女士文章所记,1995年出土的11孔桥洞,因路面与桥面高差达到65厘米,所以仅修缮了靠东的7孔,而将其他桥洞回填,其中有数孔在今公园路下。文中还回忆,当年负责供电局承装所大楼基建的有关人员,曾提供过在大楼打桩时发现疑似桥洞的信息。对此说法,或许会有质疑:公园路原系城墙所在,承装所位于城内,垂虹桥怎会穿城而建,这不合常理。孰是孰非?笔者以为,一则,文章所言乃作者亲历亲见亲闻,当为可信。再则,更不能忽略了吴江建城的重要史实。据清乾隆《吴江县志》卷六城池记载,吴江城最早建于后梁乾化元年,后南城废,仅存北城。“(宋)嘉祐二年,知吴江县裴煜复建南北二门。元至正十二年,达鲁花赤札牙进重建北门。十六年,张士诚据有其地,乃拓而大之,今县城是也。”由此可

知,吴江建置一定规模且与垂虹桥有所关联的县城,时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晚于元泰定二年(1325)三十馀年。也就是说,桥建在先,城建在后,并非垂虹桥穿城而建,而是城墙建在了垂虹桥之上。这可能当年张士诚建城时,这里已沦为了陆地。

垂虹石桥的孔数除了62孔之外,尚有72孔、64孔、105孔三说。

72孔之说,最早见于元陶宗仪所撰笔记《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六“吴江长桥”条:“吴江长桥七十二间,作桥者僧从雅师立总其役,崇敬率众以给其费,居士姚行独任劳以终事。经始于泰定乙丑二月,期年而成。后九年,州守的斤海牙作钜阁,奉观音像于上。”接着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钱溥所撰《重修垂虹桥记》:“……是桥也,实据两浙八闽之冲,……盖要地也。桥袤千有馀尺,下开七十二洞。……历岁滋久,崩隤日甚,行者病焉。去年冬,巡抚御史高唐刘公魁过而见之,召治县者修之,……其邑有故义官屠晟之妻赵氏闻之,……乃出白金千馀两。经始于其冬,不三月遄复其旧,焕然维新。”此后,一些志书(如明正德《姑苏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治水奏议(如明杨循吉《浚河志略》、明崇祯十年沈幾治水条陈)、记文(如明周大章《吴江县修学记》),以及古近代吟咏垂虹桥的诗词作品和当今的某些辞书、桥梁专著等,也都沿用此说。下面,就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钱溥《重修垂虹桥记》中的“七十二孔之说”试作分析。

陶宗仪是元末明初人,生于元延祐三年(1316),垂虹石桥建成时11岁。后隐居于松江(今属上海),以撰述为事。《南村辍耕录》作于元末,共三十卷,书前有元至正丙午(1366)孙作序。该书除了“吴江长桥”条外,在其卷九还写了“吴江塔颠箭”条,首句有云:“吴江华严寺浮图之颠,望之,二矢著其上,簳羽宛然可辨。”据此可知,陶宗仪曾来过吴江,并游览了垂虹桥和华严寺。当时他见到的垂虹桥,是其全貌(而且点见了72孔),还是已有部分桥洞被埋在了地下乃至张士诚建城后的垂虹桥,我们不得而知。若是后者,则已无

法确知几多孔数。那么,《南村辍耕录》中的“吴江长桥七十二间”之说,依据的极有可能是采自民间的口碑资料,其可靠性,则令人生疑。

钱溥的《重修垂虹桥记》,也明确垂虹桥原有72孔,这次重修是复其旧。如何解读这里的“复其旧”?我们往往会理解为恢复早先的72孔,其实不然。明弘治《吴江志》卷五“长桥”条记载:“……成化七年,都知监福少监捨银一百两为倡,王知县迪重建南段。其北段于成化十六年崩圮,十七年,邑人屠氏之母赵氏一力建完。……按此,木建则始于庆历知县李问,石建则始于泰定判官张显祖,而重修完固,则本朝孔知州克中,桥厥后不过因旧修葺而已。”据此可知,明成化十七年修缮的仅是上年崩圮的垂虹桥北段,这应是钱溥《记》中“复其旧”的本意。至于所记“下开七十二洞”,可能因袭了《南村辍耕录》的说法。

64孔之说,最早见于明史鉴所撰的《运河志》:“……由雪滩而西,是为长桥。桥旧名利往,东接江南,西踞城东,长一百三十丈,横截江湖。宋庆历八年,知县李问、县尉王庭坚新建,然止用木为之,中作亭名垂虹。元泰定二年,判官张显祖始以石易之,上翼扶阑如其长,下甃水窦六十有四。三年,达鲁花赤完者于两堍镇以四石狮。”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十水利“崇祯十七年”条引用了此文。明沈《吴江水考》卷之一水道考和明嘉靖《吴江县志》卷二水利上的“松江”条,有相同记载:“松江,一名吴淞江,即吴江。……长桥当其交,横跨于上,名曰垂虹,旧名利往。为长一百三十丈,为窦六十有四。”此外,清康熙时人李黄的治水条陈、清乾隆《吴江县志》卷四十一治水、清光绪《吴江县续志》卷一疆土,也记有此说。

细读史鉴《运河志》所记“下甃水窦六十有四”,指的应是元泰定二年(1325)改建为石桥时的孔数,而非撰写《运河志》时所点见。史鉴生于明宣德九年(1434),卒于明弘治九年(1496),其间虽有正统五年、成化七年、成化十七年三次重修,但都没有增建孔数,仅“因

旧修葺而已”。况且相去垂虹石桥初建的一百多年间,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变迁改造,垂虹桥桥孔多有湮废,史鉴所处时代,实际上已看不到62孔,遑有64孔?因此,64孔之说,极有可能是62孔的误记,而后来者沿用此说,以致因讹传讹。

105孔之说,见于明沈《吴江水考》卷二水治考下、清乾隆《苏州府志》卷七水利二、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十水利。记的是同一件事,即明嘉靖十一年周凤鸣条上《水利六事》,其中有云:“……四曰浚长桥以决壅滞。臣惟吴江有长桥,其长数里,横跨震泽东南之滨。旧本木柱驾桥,以通陆行,疏彻河水,冲激三江之潮淤,以入于海。元季易为石桥,为洞门一百五处,洞门既狭,水势复分。”此说仅为一家之言,其孔数多达一百有馀根本不可能,当然不能釆信。但奏疏者勤于政事、为民请命的历史担当,令人钦佩。

垂虹石桥的长度,文献和桥梁专著更是记载不一,说法各异,如“长一千三百尺有奇”、“阔一百三十丈”、“桥袤千有馀尺”、“二百许丈”、“桥长二里”、“通长数十里”、“原长500米”、“长约五百米”、“桥长一千五百尺”、“长480米”等等,直使人一头雾水,莫衷一是。那么,长桥长,究竟有多长?

元泰定二年,垂虹石桥始建,袁桷记为“长一千三百尺有奇”。按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辞典》附录《中国历代度制演变测算简表》统一换算法(下同),以元1尺为31.2厘米计,一千三百尺为405.6米。

明成化七年,垂虹桥重修,梅伦记为“长一千三百尺有奇”。以明营造尺1尺为32厘米计,一千三百尺为416米。

清乾隆《吴江县志》卷四十二水利记载:“长桥,阔一百三十丈。按:今照部尺,从东门外城脚起,至桥之南堍石狮子止,共长一百零四丈,适当一百三十丈八折之数,大约当时一尺,今之八寸也。”以清量地尺1丈为345厘米计,104丈为358.8米。若加上城墙内埋在地下的桥洞(作10孔,并以今西端遗存平圴桥洞跨度4.29米计)和西桥堍(参照东桥堍长7.8米),全长约410米。

民国四年重修垂虹桥时,有具体的圈板尺寸,前文据此已对大孔、次孔、小孔的跨度作了推算。现以62孔计,并加上垂虹亭(作1小孔)和两桥堍(参照今数据),全长约326米。

今存垂虹两端遗存,经实测和推算,自西端目前所见遗存,一直延伸至东端遗址桥堍,长约280米。以62孔计,尚需加上地下桥洞(作10孔,并以今西端遗存平圴桥洞跨度计)和西桥堍(参照东桥堍)的长度,,则全长约为330米。

通过上述计算得知,元、明、清时的垂虹桥长度均在400米以上,民国时推算和今遗存实测、推算的垂虹桥长度,约在330米左右,两者相差80米左右。这该如何解释呢?其实,这种今昔互异的情况,并非垂虹桥独有,被称为“小长桥”的苏州宝带桥亦是如此。明正统十年(1445),宝带桥重建,陈循在《修宝带桥记》中记“为桥长一千二百二十五尺”,即今392米。其后,虽经淸代多次修葺,但是桥的形制未有大变,仍是原先的规模。今桥经实测,全长317米许,这与明代所记,其差异亦在80米左右。因此,笔者以为,垂虹石桥的长度,应以实测为准。

走笔至此,得出如下认知:

一、尽管垂虹石桥有62孔、72孔、64孔、105孔等多说,但无一例外是指元泰定二年(1325)始建时的孔数。以前曾认为“初建62孔,后改为72孔”的说法不确。对于垂虹石桥的长度,历代文献记载,亦不乏“始建说”、“从旧说”的现象。

二、若以垂虹桥西端为始点,东端为终点,那么,终点已显,始点未明,原东门城内尚有遗存。

三、通过对今所见垂虹遗存的实测,结合文献考证,62孔之说,出自初创石桥时的桥记,采信度最高,应作首选,也可能是唯一选项。其长度,以目前推算,为330米左右,最终当以垂虹桥全貌“水落石出”后的实测为准。72孔一说,其可靠性则要打上问号,但因西端地下遗存尚未明了,理论上还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姑且存疑俟考。

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垂虹桥,如今已是躯体残缺,英姿不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釆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西端地下遗址进行布点发掘或探测,以彻底解开垂虹石桥孔数长度的历史之谜。这是今人应该做的事,也是能够做到的。真心冀盼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