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来平法讲座汇总
平法讲座——精选推荐

平法讲座陈青来钢筋平法讲座从哲学的⾓度基础:点(独基)、线(条基)、⾯(伐基)、空间(箱基)基础梁不抗震,只存在连接问题;框架梁要考虑抗震问题.1、平法是⼴义标准化的思路,与细部尺⼨关⼼不⼤2、今天讲要点,后⾯也讲构造,掌握平法要求和思想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
⼀、混凝⼟结构原理解析(含哲学与逻辑问题)a) 关于混凝⼟结构原理辨析之⼀1)砼结构原理承载多元理论2)砼结构不能说是理论,⽽是原理A、承载可靠度理论——解决结构的安全度问题a) ⽣活中⼈和值钱的东西都在房间内,这就存在⼀个可靠度问题B、承载⼒学理论——解决作⽤(荷载)与作⽤应⽤(内⼒与变形)问题a) 在实际⼯程中,不是理想的荷载传递。
我国没有按实际考虑。
窗间墙与柱有拉结,不是均布。
b) 如风荷载,不是按你规定的吹,实际上准确的算不上。
虽然有问题只要不存在问题就是好的。
c) 变形的问题还可以C、承载材料理论——解决钢筋与砼共同⼯作的问题a) 在我国做的最好的,徐变问题,抗⼒问题D、承载抗⼒理论——解决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问题E、承载节点的构造理论——解决结构的连接问题a) 在⼤学学的是构件,把构件连起就是结构是错误,是⼀个整体,现在只有在抗震上才能说。
F、——基础理论⽤于发现世界和解释世界,存在发现、更新⽽⾮创新G、——应⽤理论的应⽤属于⽅法范畴,⽤于改造世界,存在不断创新H、——⽅法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基础理论不具备直接⽤于实践的功能,基础理论通过⽅法⽤于实践I、——基础理论发展极其缓慢,⽽⽅法发展迅速,⽇新⽉异。
J、——⽅法在⼈类社会⽣活中具相当重要地位K、——中国历史上四⼤发明均是⽅法的发明⽽不是理论的发明L、——很多问题的解决往往难在⽅法⽽不是难在基础理论上。
砼砼结构原理辨析⼆结构⼯程界的五板归公划分1、理论板块——基础理论和应⽤理论,应为其它板块的基础——但⽬前落后于规范规程板块及技术规则板块——⾄今未全⾯完成“构件”到“结构”的转变——没有解决好节点问题2、规范规程板块——为国家的技术法规a) 由于我国采⽤追踪,引进国外技术的路⼦——现阶段奇怪地到⽬前为⽌在最前沿——实际缺少国内理论板块的⽀撑——内容不稳定——修订频繁——因错位——失误属⾃然成本.3、技术规则板块——主管政府部门批准发⾏的指导性技术条件,平法就在这个板块.4、技术措施板块——⼯程技术类专著,主要⽤于辅助解决⼯程问题.5、技术监督板块——主要进⾏材料,施⼯安全、质量的监督.⼆、平法基本原理a) 平法的应⽤理论(三要点)i. ——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全并构造完整的结构设计ii. 设计⼯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是⼯程师计算出来的iii. 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义标准化”⽅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
陈青来教授关于平法答疑(翻样必看)

1》问:基础梁的钢筋伸入承台还是按贯穿处理?答:基础梁如果梁面平承台面,基础梁是用来连接承台梁的,梁筋可直接按Lae锚固在承台中,但最好将箍筋伸至承台内。
基础梁如果是梁底面平承台底面的,也可直接按Lae锚固在承台中,箍筋可不伸至承台内。
如果基础梁是直接相互交错的,应按基础梁通长考虑,这时钢筋只考虑连接问题,不考虑锚固问题。
2》问:梁、柱砼标号不同时,梁筋锚入柱时La值计算按梁还是按柱的砼标号计算?答:钢筋在哪里锚固就按哪个构件的砼标号计算Lae。
按柱的砼标号计算梁筋锚固长度。
3》问:框架梁的第三排钢筋长度如何计算?次梁的第二排钢筋长度如何计算?也是Ln/4吗?答:问设计院。
平法未考虑此两种情况。
平法不是包括所有结构设置的,也做不到。
4》问:何为对边?答:梁筋伸到柱边时,柱的外边即为梁的对边。
5》问:第40页柱搭接长度范围是不是指2.3Lae?答:对。
因为Lae+0.3Lae+Lae合起来是2.3Lae,在这个搭接范围内箍筋要加密。
实际上这个范围内加密筋只起一个构成三向受力条件的作用,因此可以只箍大方箍即可。
6》问:剪力墙施工缝设在何处为宜?答:不知道。
但剪力墙在结构上不同于柱按楼层模型来考虑受力情况,而是从底至顶作为一个整体受力,因此个人认为施工缝设在任何地方都可以。
7》问:边框梁BKL比砼墙宽时,水平纵向钢筋是移出到梁边布置还是在梁边布置的同时还要在墙同宽处继续布置?答:只需在边框梁最外边布置即可。
8》问:柱筋如何锚入承台?注:现参照11G101答:按03G101-3图集处理。
9》腰筋伸入支座多少为宜?答:个人认为5d足矣,不过规范要求15d。
10》问:柱箍筋内箍箍住多少条柱纵筋为宜?答:有5根纵筋时内箍箍住3根,有6根纵筋时箍住2根。
11》问:一级钢筋的板筋180度弯钩是否计入锚固长度?答:180度弯钩不能计入锚固长度。
如板底筋要求伸至梁中线并不小于5d,指的是水平段外包长必须伸至梁中线并不小于5d,但面筋要求伸入梁内La,此时弯钩已包含在La内。
陈青来教授解疑03g101汇总

65
问: 答: 问: 67 答: 问: 68 答: 问: 69 答: 66 70 71 问: 答: 问: 答: 问: 72 答:
73
问: 答: 问: 答: 问: 答: 问: 答: 问: 答: 问: 答:
74 75 76 77
78
架立筋与支座负筋搭接处按多少倍d? 框架梁架立筋与支座负筋搭接长度可取150;梁侧腰筋如图上标注以G字母打头,其搭接长度也可取150。 P65,注:2中的hw如何计算?是否包括楼板厚度? hw为梁高减去楼板厚度,不包括楼板厚。 P37,节点A,当梁截面较高时,柱外侧纵筋锚长1.5laE,截断点不在梁范围内,怎么办? 截断点位置还应伸入梁内大于等于500,(从柱内侧边算起)。 修正版和非修正版哪个有效? 均为有效版本。 P65,雨蓬梁两端与框架柱相连,梁端下部支座部位锚固长度取12d可以吗? 如雨蓬梁设计按两端铰接考虑,取12d是可以的,如雨蓬梁设计按两端刚接考虑,下部纵筋在柱支座处的锚固 长度应按框架梁的要求考虑。 n/3,Hn应从何处算起?(框架柱独立基础,基础顶面标 高:-1.500m,基础圈梁 P40,柱根加密区长度大于等于H 顶面标高:-0.050m) Hn应从基础顶面-1.500m开始算起。 P56,本页中梁柱端节点上下有两个,区别何在? 本页表示顶层抗震框架梁柱端节点构造,梁上部纵筋在柱内与柱纵筋搭接锚固做法。当梁上部纵筋配筋率小 于等于1.2%时,可按本页上图构造要求施工;当梁上部纵筋配筋率大于1.2%时应按下图构造要求施工。 框架梁与边缘端柱连接,梁的纵筋锚固从何处开始算起? 从与梁交接的支座边缘开始算起,纵筋应伸至端柱外侧纵筋内边后再下弯15d,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应大于 等于0.4laE(大于等于0.4la)。 P54,抗震框架梁纵筋在柱内锚固“伸至柱外边(柱纵筋内侧),且大于等于0.4LaE”,但有些单位只认同弯锚 的平直段长度大于等于0.4LaE就满足要求了;本人有所疑惑,柱外边是否按柱中线外都称为外边的范围,如是 这样,钢筋不一定要伸至柱纵筋处;同时伸至纵筋内侧,内侧范围也较大,甚至可理解为柱中线以内范围。 在端支座中,钢筋的锚固可按以下条件进行判断:一、若满足支座宽度-保护层>=LaE 则按LaE 或0.5Hc+5d取大 值。二、否则:直锚段:支座宽度-保护层厚度-对边钢筋直径-25,且>=0.4laE,若不能满足>=0.4laE则需要调 P67,1:预留在框支梁内的上层剪力墙竖向纵筋为U形筋,按图施工非常困难,怎么办? 2:不延伸至上层剪力墙内的框支柱纵筋,弯折锚固在梁内或板内LaE,从何处算起? 1:如预埋U形插筋有困难,可做成两个L形插筋,端部直钩长度应大于等于10d。 2:LaE的长度从框支柱边缘算起。 P36,抗震框架柱,上柱配筋大于下柱(根数多于下柱,钢筋直径也大于下柱)。问:采用图1连接型式是否 可以? 当上柱纵筋直径不大于下柱时可以采用图1的连接构造;当上柱纵筋直径大于下柱时不应采用图1的连接构 造,而应采用图2的连接构造。 P65,框架结构里的连梁(即LL梁)是否属于非框架梁?次梁(L梁)是否属于非框架梁?次梁下部纵筋进入 支座的锚固长度12d(la)如何使用? 1:框架结构里无连梁。 2:次梁(L梁)属于非框架梁。 3:一般情况下用12d;当次梁为弧形梁时用la。 P46,矩形箍筋复合方式? 见图3*3--8*8。 1:暗柱水平筋:窗间墙按暗柱设计了,此窗间墙是否还需设置水平筋? 2:P40,注2:要求加密箍筋,怎么理解? 3:请解释墙肢长度hw? 1:按暗柱设计了,已考虑了箍筋,就无需再放水平筋了。 2: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按5d(d为搭接钢筋较小直径)和100中的较小值取用。 3:hw为剪力墙墙肢截面长度,为边到边的长度(整体小开口墙不考虑孔的影响)。 剪力墙水平筋分布位置与暗柱竖向纵筋的关系? 水平筋应布置在暗柱纵筋的外侧。 P65,主次梁交接处,次梁进入主梁部位,需要设置次梁箍筋吗? 不需要。次梁在该处第一个箍筋距主梁边50mm开始设置。 转换梁框肢梁加翼,梁上部钢筋弯入柱内锚固laE(从梁底起算),加翼框肢梁底从哪儿起算? 从加翼梁支座根部(柱边)起算。 P51,1:连梁与暗梁的纵筋交叉时怎么处理?
陈青来平法讲座.pptx

平法系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荣获国庆60周年行业大奖
• 近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文件公布了“荣获全 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庆60周年作用显著标准 设计项目大奖名单”
• 大奖评选是从历届全国优秀工程建设标准设计 金奖项目中“优中选优”,共评选出10项大奖
• 由陈青来教授全面创作,曾获全国工程建设标 准设计金奖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 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第造6页/详共24图页 》系列国家建筑标
讲座主要内容:
• 频发地震灾难将促使我国完成从抗震到减 震观念的转变
• 关于平法在全国建筑工程界的显著作用及 在我国城市化伟大进程中的未来可持续发 展规划
• 关于平法G101系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主 要理论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关键 问题和现场答复问题
第2页/共24页
抗震到减震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 要点六:当两构件或构造配筋重叠、或构件配筋与构件本 体加强构造配筋重叠时,同向钢筋应取较大者设置,不需 要重复设置。
• 要点七:剪力墙身第一根竖向筋距暗柱或端柱纵筋的距离, 为墙身竖向筋间距的1/2;楼板的第一根钢筋距相平行梁 纵筋的距离,为板筋间距的1/2;剪力墙第一根水平筋距 暗梁纵筋的距离,为墙身水平筋间距(相当于与暗梁纵筋 联合布置)。
第21页/共24页
平法构造的要点提示(三)
• 要点八:受力纵筋“能通则通”,可以贯穿多层或多跨, 但在构件主体范围连接要控制在内力较小的“适宜连接区 域”。
• 要点九:抗震构件中“受力钢筋”的搭结连接,应按搭接 长度在规定的连接区域连接,例如柱纵筋的连接,梁通长 钢筋的连接。注意:非接触搭接受力更合理。
第15页/共24页
框架柱本体构造与节点主体构造(柱支承梁节点)
陈青来1010成都平法知识应用讲座

平法专家陈青来教授平法讲学(2008/10/10上午于成都西南交大学生礼堂)很高兴又一次来到成都,为四川工程界的朋友们讲解平法。
平法最近要出(08G101-5)(箱形基础与地下室结构)图集。
这样平法就完成了图集的主系列:(03G101-1) (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03G101-2) (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04G101-3) (筏形基础)(04G101-4) (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08G101-5) (箱形基础与地下室结构)(06G101-6) (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6本图集涵盖了量大面广的结构形式。
今天上午我将给大家讲解混凝土结构构造原理,下午讲即将推出的(08G101-5)(箱形基础与地下室结构)新图集。
长期以来,困扰我们预算、施工人员的主要是混凝土结构的构造问题。
我们把混凝土结构构造分成两类:本体构造和节点构造。
本体构件和关联构件的关系是:柱是节点主体,梁是节点关联。
对于板梁节点,梁是节点主体,板是节点关联。
我们搞清楚谁是主体节点,谁是节点关联之后,很快就会搞清楚钢筋该怎么排布。
节点主体构件它的钢筋怎么在节点分布,非常简单,两个方向钢筋必须要贯通节点。
只要是节点主体构件,在节点这个范围,钢筋不存在锚固问题,只存在贯通问题;或者只存在连接问题,不存在锚固问题。
两个方向钢筋,纵横两个方向钢筋必须全部通过节点。
只要判断出谁是主体节点构件,它的纵向和横向必须通过节点,不能在节点断开,也不能在节点内锚固。
节点不应该往自身上锚固,应该给对方提供一个锚固基础。
判断谁是节点主体非常重要。
这个节点主体与它相联的是节点关联,基础与柱,基础是节点主体,柱是节点关联。
框架梁柱,对梁来说,梁是节点关联。
那么主次梁对次梁来说,主梁是节点主体,次梁是节点关联。
梁板结构,梁是节点主体,板是节点关联。
通常情况下,节点关联只是纵向钢筋锚入或者贯穿节点,横向钢筋(箍筋)不进入节点。
钢筋平法讲座心得

钢筋平法讲座⼼得陈青来教授平法讲座之⼼得体会⼀、陈教授讲座的精华内容平法制图规则与构造要点解析:1.梁受拉钢筋在端⽀座的弯锚,其弯锚直段≥0.4laE,弯钩段为15d并应进⼊边柱的“竖向锚固带”,且应使钢筋弯钩不与柱纵筋平⾏接触的原则(边柱的“竖向锚固带”的宽度为:柱中线过5d⾄柱纵筋内侧之间);2.受⼒纵筋在端⽀座的锚固不应全⾛保护层的原则,当⽔平段⾛混凝⼟保护层时,弯钩段应在尽端⾓筋内侧“扎⼊”钢筋混凝⼟内;3.当抗震框架梁往中柱⽀座直通锚固时,纵筋应过中线+5d且≥laE的原则;4.梁受拉纵筋受⼒弯钩为15d、柱偏拉纵筋弯钩、钢筋构造弯钩为12d的原则;5.墙⾝的第⼀根钢筋、板的第⼀根钢筋距离最近构件内的相平⾏钢筋为墙⾝与板筋分布间距1/2的原则;6.当两构件配筋“重叠”时不重复设置且取⼤者的原则;7.节点内钢筋锚固不应平⾏接触的原则。
⼆、问题解答和本⼈的理解总结1. 梁纵筋伸⼊柱中,梁纵筋的锚固长度要按柱(因为是柱的砼握裹梁的钢筋)的砼强度等级来取值,不能按梁本⾝的砼强度来计算梁纵筋伸⼊柱的锚固长度,对于其它构件也是⼀样的道理。
2.剪⼒墙结构中的暗梁、暗柱、连梁等虽然名称叫梁、柱,但它们本⾝是剪⼒墙的⼀部分,故其纵筋、箍筋的构造、保护层等都应按墙的要求来做(但受⼒钢筋、箍筋的最⼩保护层的要求也要保证)。
(1)连梁、暗梁的纵筋要从剪⼒墙的竖向钢筋内侧伸⼊,连梁、暗梁的箍筋与剪⼒墙的竖向钢筋在⼀个层⾯,可参看03G101-1 P51 左下⾓AL、LL的剖⾯图。
这时连梁、暗梁纵筋的⽔平⽅向的保护层会⽐较⼤,连梁、暗梁的箍筋就要做的⼩些。
(2)剪⼒墙的⽔平钢筋在端部暗柱处(要点2)不应全⾛保护层的原则,当⽔平段⾛混凝⼟保护层时,弯钩段应在尽端⾓筋内侧“扎⼊”钢筋混凝⼟内。
可参看03G101-1 P47 中间部位的“端部暗柱墙”节点构造。
也就是说此时暗柱的纵筋与剪⼒墙竖向钢筋在⼀个层⾯上。
3.03G101-1 P48 注1:端柱、⼩墙肢的竖向钢筋与箍筋的构造与框架柱相同。
陈青来平法讲座

已获大奖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1. 03G101-1,适用于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 墙、框支剪力墙结构; 2. 03G101-2,适用于混凝土板式楼梯; 3. 04G101-3 ,适用于现浇混凝土楼面板和屋面板; 4. 04G101-4,适用于板式和梁板式筏形基础; 5. 08G101-5,适用于箱形基础和地下室结构; 6. 06G101-6,适用于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 承台
1. 未充分掌握结构的功能与概念; 2. 未充分掌握构件的功能与概念; 3. 未充分掌握构造的功能与概念; 4. 未充分掌握材料的功能与概念; 5. 未充分掌握与结构、构件、构造、材料密
切相关的抗震与非抗震概念
平法的基础理论
平法创新建立了解构理论, 以其作为平法设计规则与 构造规则的基础理论。
结构理论与解构理论的区别
受力钢筋平法构造原则
●1、主要功能原则——由主要功能决定构造方式 ●2、足强度锚固原则——受力钢筋必须足强度锚固 ●3、足强度连接原则——受力钢筋必须足强度连接 ●4、全包裹混凝土原则——受力钢筋必须被混凝土全包裹 ●5、非接触搭接原则——受力钢筋必须采用非接触搭接
●6、非接触锚固原则——受力钢筋必须采用非接触锚固
5. C101-5,适用于箱形基础和地下室结构;(2015年出版) 6. C101-6,适用于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 (2015年出版)
已出版发行的 平法通用设计C系列与解读类著作
C系列:混凝土主体结构平法通用设计C101-1 混凝土楼梯平法通用设计C101-2
11G101-1、-2、-3解读系列:
5 、关于节点主体构件: 节点属于节点主体构件,节点主体构件
的功能是支承节点客体构件;任何情况下节点主体构件的纵向钢 筋和横向钢筋必须完全贯通节点,节点混凝土标号与主体构件混 凝土标号相同。
陈青来教授答:03G101平法建筑标准设计中的问题 让你吃透03G101

陈青来教授答:03G101平法建筑标准设计中的问题2006-4-19 阅读710次关于平法: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对我国目前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设计方法作了重大改革,被国家科委列为《“九五”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由建设部批准发布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03G101-2、03GG101-3)系列已在全国广泛应用。
一问: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出现Ⅳ级钢筋时,它得锚固长度应该如何计算?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混凝土验收规范上都没有出现Ⅳ钢筋,是否国家已经取消了该级别的钢筋用于建筑工程中。
谢谢!陈教授: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中,受混凝土的极限应变值的限制,强度过高的钢筋发挥不出其全部作用(这正是混凝土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不设Ⅳ级钢筋的理论依据)。
所以,即便是Ⅳ级钢筋,其强度设计值也只能取到360N/mm2(与Ⅲ级钢筋相同),且当用于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时只能按300N/mm2取用。
因此,高于Ⅲ级的钢筋的锚固长度取值按Ⅲ级钢筋即可。
还有,Ⅳ级钢筋的塑性性能和可焊性比新Ⅲ级钢筋差,用在普通混凝土结构中并不合适,也不经济。
二问:在“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26页10.1.5条规定板下不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我个人认为是否还应该满足伸至支座的中心线位置,这也是一贯的施工做法。
陈教授:请注意规范用语“不应小于”的意义。
大学教科书中是“=”概念,而工程规范和规程是“≥”的概念,因此,可以伸至支座中心位置。
当为非抗震设计时,正常情况下板的下部钢筋在支座部位受压;当为抗震设计时,通常板不作为耗能构件,因而不考虑地震作用的分配,仍然按非抗震设计,板的下部钢筋在支座部位亦受压;在这两种情况下,即便其伸入支座长度为5d,通常也是安全的。
执行规范规定时,应特别注意“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工程设计方法)
应用技术讲座
2005.10.25(杭州)26(宁波)
主 讲 人:
山东大学 陈青来 教授
邮箱:qlchen@
讲座主要内容: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平法基本原理 平法规则与构造应用要点 平法制图规则与施工构造 现场答复问题
现 状: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承载的钢筋与混凝土两种材料各自特性与共同工作 原理,是相对比较丰富、比较成熟的内容。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承载的可靠度理论,由30年前的半经验半概率极限 状态设计方法过渡到现在的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该理论对混凝 土结构的适用程度(缺少支持正态分布曲线的实际试验和统计资料), 以及在理论上究竟前进了多少尚难定论。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承载的经典力学理论,其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 较大差异。原因是混凝土结构杆件的截面较大,存在刚性区域与简化成 单线形状的计算简图有很大差异,尤其反映在基础结构的计算方面。再 者,荷载的力学简化存在较大的误差。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承载的抗力理论是教科书中的主要内容,但主要为 “构件”的抗力理论而非“结构”的抗力理论。其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一部分是“正截面”问题,解决构件的弯、拉、压、偏拉、偏压;一部 分是“斜截面”问题,解决构件的抗剪;一部分是“螺旋面”问题,解 决构件的抗扭。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承载的节点构造理论现阶段几乎是空白,研究缺口 非常大,给人造成“构件的简单组合即为结构”的错误感觉,不符合整 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自然法则。
关于混凝土结构原理辨析之二
结构工程界的五板块划分:
1、科学板块: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
2、技术板块:工程技术类专著; 3、规范规程板块:国家的工程技术法规; 4、技术规则板块: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技术指导性文件; 5、工程板块:包括设计、造价、施工、监理等。
平法基本原理(2)
平法的应用理论三要点:
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非创造性)设计内容两 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
2、 设计工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
性设计内容部分。 3、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构件构造)以《广义标准 化》方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 标准构造设计的实质是图形化的构造规则;由设计师完成构造设计缺少 充要条件:1、结构分析结果不包括节点内的应力;2、以节点边界内力 进行节点设计的理论依据并不充分;3、节点设计缺少足尺试验依据; 构造设计缺少试验依据是普遍现象,现阶段由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将其统 一起来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
平法制图规则与构造要点解析
要点一:结构与构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 要点二:结构的刚度问题(空间尺度与空间位置概念) 要点三:结构各类构件的连接关系(支座)问题 要点四:平法设计规则:(1)注写方式与截面方式相结合;(2)集 中注写与原位标注相结合;(3)特殊构造不属于标准化内容。 要点五:钢筋锚固的原则:(1)梁受拉钢筋在端支座的弯锚,其弯 锚直段≥0.4laE,弯钩段为15d并应进入边柱的“竖向锚固带”,且 应使钢筋弯钩不与柱纵筋平行接触的原则(边柱的“竖向锚固带”的 宽度为:柱中线过5d至柱纵筋内侧之间);(2)受力纵筋在端支座 的锚固不应全走保护层的原则,当水平段走混凝土保护层时,弯钩段 应在尽端角筋内侧“扎入”钢筋混凝土内; (3)当抗震框架梁往中 柱支座直通锚固时,纵筋应过中线+5d且≥laE的原则; (4)梁受拉 纵筋受力弯钩为15d、柱偏拉纵筋弯钩、钢筋构造弯钩为12d的原则; (5)墙身的第一根钢筋、板的第一根钢筋距离最近构件内的相平行 钢筋为墙身与板筋分布间距1/2的原则;(6)当两构件配筋“重叠” 时不重复设置且取大者的原则;(7)节点内钢筋锚固不应平行接触 的理辨析之三
关于辨证思维与逻辑思维:
辨证方法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方法,而逻辑方法更适合于解决与处理问题。 辨证思维的力量强于逻辑思维的力量,但辨证思维更适合于研究人文和历史, 而逻辑思维更适合研究工程技术。 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哲学家就发展了辩证思维,但中国人在历史上过早地 以辨证思维否定了逻辑思维,结果没有给逻辑思维的成长留出足够的空间。 因此,中国人在逻辑思维方面有显明不足,体现在:概念往往没有明确的涵 义(讲究“意会”、“领悟”) / 判断往往没有明确的前提 / 推理往往没 有明确的过程 / 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多年来在政治上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不适当地地扩大、延伸到科学技术领域, 而在西方社会,形而上学在诸多科学定理的发现上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形成的辨证思维习惯,使规范和规程中存在许多非同一之处、摸棱 两可之处、矛盾之处、理由不充分之处。 我国结构学术界与现行规范偏爱使用“抽象术语”,“抽象术语”比“形象 术语”难懂且距离自然较远,容易使人们在理解术语时脱离“源概念”。 在处理科学技术问题方面,容易忽略简单与复杂的辩证关系。
现 状:
1、科学板块:既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板块,应当为其他板块的基础, 但目前落后于规范规程板块及技术规则板块(包括大学教科书滞后), 且至今尚未全面完成“构件”到“结构”的转变,以及未解决好节点问 题。 2、技术板块: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板块,其内容主要用于工程界,尚未 收进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 3、规范规程板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规范规程采取追踪、引进国 外版本的路子,在现阶段奇怪地走在建筑科学技术的最前沿,而实际缺 少国内理论板块的支撑,因此内容不稳定,修订频繁,出现明显板块错 位,其失误属于自然结果。这种板块错位现象是我国在特殊历史发展阶 段的特殊现象,应属正常。 4、技术规则板块:是系规范规程的应用细则延伸,更具体化和更加细 化,具有明确且实际的技术指导作用。目前国家建筑标准设计承担起了 这个重要功能,如G101系列与G329。其内容主要有设计制图规则和作为 图形化的构造规则的标准构造详图。 5、工程板块:当前主要进行经济体制方面的变革,把遵守规范规程和 技术规则放在首位。
答
复
问
题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平法基本原理(3)
平法视过程重于结果,因而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科学在否定中前进,在肯定中静止。平法将在不断自我否定 中发展成长。 平法是上游技术的改革,将对结构领域中、下游技术产生很大影 响。
上游技术的改革是比较彻底的改革,在改革时不宜过多顾及中、 下游技术,而上游技术的改革既对中下游技术提出挑战,同时也 创造了机遇。 上游技术的改革将推动中、下游技术的发展。
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1、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以较小谬误取代较大谬误的过程,因而存在正 确程度的问题。科学本身不是真理,科学是在追求真理的动机下的随着 时间的延续而得到的发现和解释自然的渐进性成果。科学通常有发现而 无发明。 2、技术发展的过程,是以比较高的适用程度取代比较低的适用程度的 问题,技术本质上并不存在正确程度的高低。技术通常有发明而无发现。 3、科学与技术各位两个“圆”(领域),这两个“圆”符合“交叉圆” 的自然法则。平法研究位于两圆的交叉区域。 4、基础理论主要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基础理论用于发现世界和解释世 界,存在发现、更新而非创新。 5、应用理论主要是技术研究的成果,应用理论用于改造世界和建设非 自然存在的物体,存在不断创新。应用理论的实质属于方法范畴。 6、基础理论不具备直接用于实践的功能,基础理论通过应用理论即方 法才可用于实践。方法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7、基础理论的发展极其缓慢,而方法的发展非常迅速,日新月异。 8、方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相当重要地位,很多问题的解决往往难在 方法上,而不是难在基础理论上。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均是方法的发 明而不是理论的发明。
平法基本原理(1)
平法的系统科学原理为: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 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基础结构 、柱墙结构、梁结构、板 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相对完整性。 1、层次性:基础、柱墙、梁、板,均为完整的子系统。 2、关联性: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关联 ;梁以柱为支座— —梁与柱关联;板以梁为支座梁——板与梁关联。 3、相对完整性:基础自成体系,仅有自身的设计内容而无柱或墙的设 计内容;柱墙自成体系,仅有自身的设计内容(包括在支座内的锚固纵 筋)而无梁的设计内容;梁自成体系,仅有自身的设计内容(包括在支 座内的锚固纵筋)而无板的设计内容;板自成体系,仅有板自身的设计 内容(包括在支座内的锚固纵筋) 。
关于混凝土结构原理辨析之一
混凝土结构原理承载多元理论 :
1、承载材料理论:解决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问 题; 2、承载可靠度理论——解决结构的安全度问题; 3、承载经典力学理论——解决结构上的荷载(作用) 与结构的内力与变形(作用效应)问题; 4、承载抗力理论——解决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问题; 5、承载节点构造理论——解决构件的连接问题。
平法的意义
平法,不单纯是位于科学与技术交叉领域的一种技术;
更重要的是,平法基于现代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
哲学,是从超然高度揭示和描述自然规律,能跨越时空的学说; 遗憾的是,在我国建筑结构领域,哲学几乎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平法试图在这片荒漠中,播下绿色。 ——陈青来
施工构造详解
具体见系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