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平法解释1
钢筋平法表示基本认识

柱箍筋(抗震设计时,拟定箍筋肢数时要满足对柱纵筋“隔一拉一”以及箍筋肢距旳规定)1、Φ10@100/250表达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50。
2、Φ10@100/250(Φ12@100)表达柱中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50。
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12,间距100。
3、Φ10@100表达沿柱高所有范畴内箍筋均为HPB300级钢筋,直径,10,间距100。
4、LΦ10@100/250表达采用螺旋箍筋,HPB300级钢筋,直径,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50。
墙钢筋1、NC10@150表达墙梁两个侧面纵筋对称配备为:HRB400级钢筋,直径,10,间距150。
2、JD2 400×300 +3.1003C14表达2号矩形洞口,洞宽400,洞高300,洞口中心距本构造层楼面3100,洞口每边补强钢筋为3C14。
3、JD3400×300 +3.100表达3号矩形洞口,洞宽400,洞高300,洞口中心距本构造层楼面3100,洞口每边补强钢筋按构造配备。
4、JD4 800×300 +3.100 3C18/3C14 表达4号矩形洞口,洞宽800,洞高300,洞口中心距本构造层楼面3100,洞宽方向补强钢筋为3C18,洞高方向补强钢筋为3C14。
5、JD51800×2100+1.800 6C20 A8@500表达5号矩形洞口,洞宽1800,洞高2100,洞口中心距本构造层楼面1800,洞口上下设补强暗梁,每边暗梁纵筋为6C20,箍筋为A8@150。
6、YD5 1000 +1.800 6C20Φ8@500 2C16表达5号圆形洞口,直径1000,洞口中心距本构造层楼面1800,洞口上下设补强暗梁,每边暗梁纵筋为6C20,箍筋为Φ8@150,环向加强钢筋2C16。
陈青来教授关于钢筋平法标注相关解说

陈青来教授关于钢筋平法标注相关解说(基础部分)基础说明基础一、1、04G101-3图集第6页关于“加腋”注写的规定:“b×hYc1×c2”,“其中c1为腋长,c2为腋高”。
但是,基础梁有两种“加腋”,一种是侧腋,另一种是顶腋。
第6页没有说明此标注是侧腋还是顶腋?不过,看了第33页“基础主梁梁高加腋注写图示”与第38页“基础次梁梁高加腋”的图形语言,我认为第6页说的是“梁高加腋”。
——这个认识对吗?2、而且,我有这样的认识,对于“基础主梁加侧腋”,设计时,在施工图上是不必进行注写的,施工人员“自动”按照第31页“基础主梁与柱结合部侧腋构造”来进行操作即可。
——这个认识对吗?答:1.对.梁高加腋是计算加腋,需要标注.2.对.侧腋是构造加腋,由施工方面实施,设计不注.二、1、看了青来教授12月8日关于基础梁保护层的一个回复:“表中基础梁数据应加以修正。
在实际应用时,图集第38页已经明确规定最底层为基础底板,基础底板的钢筋已在表中明确规定(保护层)为40,而基础梁的钢筋在板筋之上,所以实际(保护层)将大于40。
但对于高板位和中板位梁板式筏形基础梁则应按规范执行”,再对比04G101-3图集第25页,感到现在有发布“勘误”的必要。
2、第25页“保护层”表中,“基础底板”的数据表现方式是好的,就是分别对“顶筋”和“底筋”列出保护层的厚度。
请教青来教授:括号里面的“防水:50”也是指底筋保护层的厚度吧?3、建议“基础梁”的保护层厚度也按“顶筋”和“底筋”分别列出。
你看好吗?答:由于高板位筏形基础应用不多(中板位更少),所以不计划在101-3的构造详图中公布高板位和中板位的构造,而25页的通用构造主要服务于本图集的构造,且由于38页的构造中已明确梁筋在板筋之上,所以应用中不存在问题.对于低板位筏基,即便上翻基础梁中也可能有回填土,但属于无水"封闭土",不象自然土对钢筋有侵蚀性,所以基础梁侧面及梁顶的保护层不必采用40.就目前101-3所包括的低板位筏基构造,25页不存在勘误问题,但宜以加注解的方式适时修正以求全面.另外,防水为50系指低板位的板底筋三、在高层建筑中,有很多采用桩基方案,但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底下室,此时的底板和我们常说的筏板有什么区别呢?在结构计算中一般采用怎样的计算模型呢?在这里柱下是独立的承台,承台之间设有拉梁,且底板的厚度也比较厚,一般都是500左右。
钢筋平法施工(识图必读)

一、箍筋表示方法:⑴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
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
平法钢筋11G101图集相关知识点

平法钢筋11G101图集相关知识点1、什么叫平法?平法的表达方式,概括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的完整的设计。
2、什么叫结构层楼面标高?结构层楼面标高系指将建筑图中的各层地面和楼面标高值扣除建筑面层及垫层做法厚度后的标高,结构层号应与建筑楼层号对应一致。
11G101平法系列图集共有三本,包括:11G101-1〔主要讲的是现浇砼框架、剪力墙、梁、板部分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本图集包括基础顶面以上的现浇砼柱、剪力墙、梁、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等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图两大部分。
本图集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砼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砼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11G101-2〔主要讲的是现浇砼板式楼梯部分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本图集包括现浇砼板式楼梯制图和标准构造图两大部分。
本图集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钢筋砼板式楼梯。
11G101-3〔主要讲的是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部分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本图集包括常用的现浇砼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图两大部分。
本图集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的现浇砼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施工图设计。
第一部分制图规则柱平法施工图系在柱平面布置图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
一、柱1、柱要计算哪些钢筋?柱要计算的钢筋主要有纵筋〔基础插筋、中间层纵筋、顶层纵筋、变截面纵筋〕、箍筋、拉筋。
这里要注意的是1、只有顶层纵筋才分边柱、角柱、中柱,其它层无须划分。
2、变截面纵筋要注意斜通上层和当前层锚固。
钢筋22系平法规则

钢筋22系平法规则
1.钢筋22系是一种高强度钢筋,它的强度等级为550MPa。
2. 钢筋22系平法规则是指钢筋的横截面应为矩形或正方形,其宽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5倍,高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倍。
3. 钢筋22系平法规则适用于混凝土结构中的梁、柱、板等构件的加固和新建工程中的钢筋使用。
4. 在使用钢筋22系时,应注意合理控制钢筋的数量和间距,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5. 钢筋22系平法规则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工程成本和施工难度。
- 1 -。
钢筋平法AT

钢筋平法AT~ET的解释
处之泰然(87039816) 14:26:41
1、AT~ET每个代号代表一跑梯板。
梯板的主体为踏步段,除踏步段之外,梯板可包括低端平板、高端平板、以及中位平板。
2、 AT~ET各型梯板的截面形状为:
AT型梯板全部由踏步段构成
BT型梯板由低端平板和踏步段构成
CT型梯板由踏步段和高端平板构成
DT型梯板由低端平板、踏步段和高端平板构成
ET型梯板由低端踏步段、中位平板和高端踏步段构成
3、AT~ET型梯板分别以(低端和高端)梯梁为支座,采用该组板式楼梯的楼梯间内部既要设置楼层梯梁,也要设置层间梯梁(其中ET型梯板两端均为楼层梯梁),以及与其相连的楼层平台板和层间平台板。
4、FT型梯板的支承方式为:梯板一端的层间平板采用三边支承,另一端的楼层平板也采用三边支承。
5、GT型梯板的支承方式为:梯板一端的层间平板采用单边支承,另一端的楼层平板采用三边支承。
6、HT型梯板的支承方式为:梯板一端的层间平板采用三边支承,另一端的楼层平板采用单边支承。
7、JT型楼板的支承方式为:梯板一端的层间平板采用单边支承,另一端的楼层平板也采用单边支承。
8、KT型梯板的支承方式为:楼板一端的层间平板采用三边支承,另一端的踏步段采用单边支承(在梯梁上)。
9、LT型梯板的支承方式为:梯板一端的层间平板采用单边支承,另一端的踏步段也采用单边支承(在梯梁上)。
(完整)钢筋识图入门钢筋图集平面法

钢筋识图入门钢筋图集平面法一、箍筋表示方法:⑴ φ10@100/200(2)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⑵ 2Φ22+(4Φ12) 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⑴ 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⑶ 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⑷ 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
钢筋基本知识与平法识图讲解

钢筋基本知识
01
02
25%
50%
按直径大小
钢丝(直径3~5mm)、细钢筋(直径6~10mm)、粗钢筋(直径大于22m)。
按在结构中的作用
受压钢筋、受拉钢筋、架立钢筋、分布钢筋、箍筋等。
钢筋基本知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
钢筋基本知识
三、钢筋的机械性能
钢筋的机械性能通过试验来测定,微量钢筋质量标准的机械性能有屈服点、抗拉强度、伸长率,冷弯性能等指标。 屈服点(fy) 当钢筋的应力超过屈服点以后,拉力不增加而变形却显著增加,将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时,以这时的拉力值除以钢筋的截面积所得到的钢筋单位面积所承担的拉力值,就是屈服点σs。
钢筋基本知识
钢筋基本知识
伸长率δ值越大,表明钢材的塑性越好。伸长率与标距有关,对热轧钢筋的标距取试件直径的10倍长度作为测量的标准,其伸长率以δ10表示。对于钢丝取标距长度为100mm作为测最检验的标准,以δ100表示。对于钢绞线则为δ2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在实际工程中,经常看到框架梁的悬挑端要进行众多内容的原位标注,这里面有哪些道理?在梁的悬挑端上要进行哪些原位标注?
答: 框架梁的“悬挑端”与一般的“跨”不同,也可以说它是特殊的“跨”,因为“悬挑端”的力学特征和工程做法与框架梁内部各跨截然不同。所以,在设计图纸时,要保证在“悬挑端”有足够信息的原位标注。在使用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时,也要在“悬挑端”做好原位标注。 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如下: 1、在悬挑端的“上部跨中”的位置进行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因为悬挑端的上部纵筋是“全跨贯通”的,所以原位标注在“上部跨中”是应该的。 2、在悬挑端进行下部钢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下部钢筋为受压钢筋,它只需要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不同于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受拉钢筋)。换句话说,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不伸到悬挑端内,而伸到端部框架柱外侧然后拐15d的直钩。 3、在悬挑端进行箍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箍筋不同于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因为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一般都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设置,例如:采用φ8@100/200(2) 这种格式。而悬挑端的箍筋一般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区别,只有一种间距,例如:采用φ8@200(2) 这种格式。 4、在悬挑端进行梁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悬挑端一般为“变截面”构造,例如,梁根截面高度为700,而梁端截面高度为500,设梁宽300,则其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为:300*700/500。在软件操作中,则把它标注在原位标注的“截面尺寸”一栏中。
问:陈教授,我有个问题 多肢箍时,外箍是包住梁主筋,内箍包住几跟钢筋呢?比如梁主筋为5根,我的内箍应该怎么箍法? 谢谢回答~ 答:我的观点是: 1、梁的主筋(不论是上部纵筋还是下部纵筋),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具体说是应该在外箍宽度的范围内)均匀分布。 2、采用“大箍套小箍”方式的梁内箍的每个垂直肢(不论是双肢箍还是单肢箍的垂直肢),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对称分布。 3、根据上述原则,当“梁主筋为5根”时,梁内箍应该箍住第2、4两根梁主筋。 再问:谢谢您,还想问的是,如果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 下部六根 这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答:再补充一下“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下部6根”的问题: 6、最近和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介绍了他们在工程施工中的习惯做法: 把梁的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梁的5根上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4根与梁下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5根分别上下对齐
,梁上部纵筋的第3根就布置在梁的正中央。(按四肢箍)其内箍套住梁上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4根(也就是梁下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5根)——这样保证了内箍的垂直肢是垂直的。 7、这样,又得出了梁钢筋布置的一条原则:纵向受拉钢筋优先均匀布置。(在本例中,梁的下部钢筋是纵向受拉钢筋,所以优先把梁的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 再问:陈教授要是按您的说法,那么小箍与外围大箍的重叠部分不是太长了吗? 答:1、为了“实现受力纵筋的均匀分布”,有时小箍与外围大箍的重叠部分长了一点,也是在所难免。 2、“小箍”宽度的计算,应该以“实现受力纵筋的均匀分布”为控制条件,而不应以“箍筋立柱均匀分布”为控制条件。
问:03G101-1图集关于纯悬挑梁(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配筋构造有哪些规定?其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各有什么特点? 答:纯悬挑梁(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主筋是上部纵筋。03G101-1图集第66页是这样说的: 1、第一排上部纵筋,“至少两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其余纵筋弯下”(即钢筋不下弯45度的斜坡)。 例如:第一排上部纵筋有4根,则第1、4两根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第2、3两根在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 再例:第一排上部纵筋有5根,则第1、3、5三根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第2、4两根在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 2、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到悬挑端长度的0.75 处。 3、纯悬挑梁(XL)的上部纵筋在支座的锚固:图上的标注为“伸至柱对边(柱纵筋内侧)且≥0.4La”。 而在“注1”中指出:“当纯悬挑梁的纵向纵筋直锚长度≥La且≥0.5hc+5d时,可不必往下弯锚;当直锚伸至对边仍不足La时,则应按图示弯锚;当直锚伸直对边仍不足0.4La时,则应采用较小直径的钢筋。”——可见,纯悬挑梁的锚固方式和做法,与框架梁在端支座上的锚固方式和做法相同。 4、至于纯悬挑梁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下部纵筋在支座的锚固:其锚固长度螺纹钢为12d,光面钢筋为15d 。 有人问: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是否一直伸到悬挑端上去?回答是:不应伸到悬挑端上去。因为这两种钢筋的作用截然不同: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是受拉钢筋,它一般配筋较大;而悬挑端的下部钢筋是受压钢筋,它只需要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所以,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的做法是伸到边柱进行弯锚;而悬挑端的下部钢筋是插入柱内直锚即可。 这里,还需要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人问,纯悬挑梁和各类梁的悬挑端是否考虑抗震?回答是:
在设计时不考虑抗震。你看看图集中计算锚固长度时使用“La”而不是使用“LaE”就明白了。 第二个问题:上述第“1”条中“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的问题。从图中在钢筋图形旁边标注“≥12d”,于是有些人以为钢筋的直钩长度等于12d即可。可是陈青来教授说,大家要注意“图形语言”,在大样图中钢筋的直钩一直通到梁底。所以,正确的理解是:钢筋直钩一直通到梁底,同时≥12d 。 第三个问题:上述第“1”条中第一排上部纵筋“弯下”45度的做法仅适用于“长悬挑梁”——这个问题另列专题在后面讨论。 再问:纯悬挑梁(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主筋是上部纵筋。03G101-1图集第66页是这样说的: 1、第一排上部纵筋,“至少两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其余纵筋弯下”(即钢筋不下弯45度的斜坡)。 解释中的:(即钢筋不下弯45度的斜坡)“不下弯”是否是笔误,按例子其余钢筋在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 答:你看得很仔细,非常感谢。“不下弯”确是笔误,应为: 1、第一排上部纵筋,“至少两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其余纵筋弯下”(即在端部附近钢筋下弯45度的斜坡)。 再问:悬挑梁的支座,有负筋的话,那负筋的长度按长跨吗>\ 比如啊,两跨,悬挑的左边是6米,悬挑2米,那负筋一直伸到悬挑端部吗?要弯下吗? 我们这边对于悬挑有一个详图的,就是角筋啊,一直伸到悬挑端部,弯下,再往根部伸两宽加50,在上弯45度,再往根部伸20倍钢筋直径. 还有股金开口一定要放下面吗?(一般人家多这样做,如果股金开口放在上面可以吗? 答: 1、悬挑梁的“负筋”——也就是悬挑梁的主要受力钢筋(受拉钢筋),它应该在整个悬挑长度“满布”。比如你所举的例子,就是在“悬挑2米”的长度范围贯通布筋——当伸至尽端时,向下拐至梁底。这一点在03G101-1图集第66页说得明白,我在“平法讲座”正讲到悬挑梁的构造要求,你可以继续看看。 2、关于“悬挑有一个详图的,就是角筋啊,一直伸到悬挑端部,弯下,再往根部伸两宽加50,在上弯45度,再往根部伸20倍钢筋直径”这样的问题,我也曾经和陈青来教授讨论过,他说,悬挑钢筋的形状没必要搞得如此复杂,按标准图集即可。不过,我认为,如果某个具体工程的设计师已经做出这样的设计,那么还是应该按照设计师的要求去施工。因
为在具体工程中,设计师是优先于标准图集的。 3、关于“箍筋”的开口朝向问题,我前天在回答“关于箍筋的问题”时已经详细回答过了,你可以翻开看看。
问:1、梁的下部纵筋一定要在中间支座锚固吗? 2、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两边钢筋的切断点都在中间支座上,可否理解为两边钢筋在中间支座搭接? 3、不是说“能通则通”吗?支座两边直径相同的钢筋贯穿中间支座,不是可以降低支座处的钢筋拥挤程度吗? 答:1、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可以看出,框架梁的下部纵筋一般都在中间支座锚固。 其锚固长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 ≥ LaE (2) ≥ 0.5hc + 5d (即是“超过柱中心线5d” ) 2、第54页图中所示的“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构造”,说的是“钢筋锚固”,而不是“钢筋搭接”。 “钢筋搭接”是两根钢筋之间的行为,“钢筋锚固”是一根钢筋对于支座的行为。图中所标出的“锚固长度”是每根钢筋从支座边缘到切断点的距离。按锚固长度两个条件之一的“≥LaE”来看,下部纵筋的切断点一般应该伸过支座的另一边了,而不是“在支座内部”了。 3、“能通则通”一般是对于梁的上部纵筋说的,梁的上部纵筋在中间支座上“能通则通”,而上部纵筋可以在上部跨中1/3跨度的范围内进行连接。但是,梁的下部钢筋不能在支座上“能通则通”、而让钢筋在下部跨中进行连接。因为,下部跨中是正弯矩最大的地方,钢筋是不允许在此范围内连接的。 再问:2005年10月21日听了陈青来教授的讲座:下部钢筋也能连通布置,可以在支座处1/3跨度的范围内连接(一般用机械连接)。 答:陈青来教授讲的是两点不同的意思: 1、对于“非抗震框架梁”来说,可以在“支座处1/3跨度的范围内连接”,因为这里没有正弯矩。——03G101-1图集也已经肯定了这一点。 2、如果采用一级机械连接,可以在任何位置上进行连接。因为一级机械连接经过国家的多次试验,证明是相当可靠的(拉力试验的钢筋破坏点都不在机械连接处)。
问: 03G101-1图集第65页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只在第一排钢筋上面标注尺寸“Ln / 3” 。 现在工程中出现了中间支座第二排上部纵筋,其延伸长度如何处理?是否可按“框架梁”的“Ln / 4”来处理? 答:答案是肯定的,非框架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同“框架梁”。根据如下: 03G101-1图集第28页第4节“梁支座上部纵筋的长度规定” 第4.4.1条:“为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a0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值为:第一排非通长筋及
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 / 3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Ln / 4位置。”
问: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 图集第65页 1、中间支座的上部纵筋(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为Ln1 /3 。 2、端支座的上部纵筋延伸长度标注值为Ln1 /5 , 然而后面还跟着一个“(Ln1 /3)”。 非框架梁端支座的上部纵筋延伸长度取Ln1 /5 还是Ln1 /3? 什么时候取Ln1 /5 ?什么时候取Ln1 /3 ? 答: 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 图集第65页 1、一般情况下,梁端部上部纵筋取 Ln1 /5 (Ln1为本跨的跨度值)。 2、图题“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的下方有一附注“(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所以,我们可以理解“Ln1 /5 后面跟着的一个(Ln1 /3)”的意义为: 弧形非框架梁的梁端部上部纵筋取 Ln1 / 3 (Ln1为本跨的跨度值) 3、本页的“注1”指出: 当端支座为柱、剪力墙、框支梁或深梁时,梁端部上部纵筋取 Ln / 3 ,Ln 为相邻左右两跨中跨度较大一跨的跨度值。 这一条必须注意。当一道非框架梁两端支座的属性不同(例如一端为普通框架梁,另一端为剪力墙)的时候,这两个端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