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和理解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和理解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

[摘要]

所谓“中心”,是指事物的核心;“自我中心”,一般是指把自己放在首位,遇事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重视甚至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想法和情绪。初入园的小班幼儿,由家庭的小圈子一下转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大集体,面对不熟悉的环境,面对周围陌生的小朋友,面对老师而不是妈妈,他们的行为及情绪常常会有过激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更为突出。孩子年龄越小,“自我中心”就越严重,但是孩子,尤其是小班孩子的“以自我中心”绝不只是成人眼中的“自私”。本文以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为理论依据,浅析小班孩子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是孩子在认知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这种“自我”和他的年龄、认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成人的理解、帮助、引导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和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消极、负面的“自我”也会逐渐演变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

观察理解小班自我中心

[正文]

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形成。

所谓自我中心,在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看来,是指某些主、客观相互作用方面缺乏的鉴别能力。其实质上是一种在行为或观念上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表现为不良的个性特征,譬如,自私、任性、霸道、自满等倾向。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观点,“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它都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变,即更高的形式代替了较低的形式。对于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局限,皮亚杰认为可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加速其认知发展,早日解脱“自我中心”,皮亚杰先生的观点,对“自我中心”的行为研究和幼儿教育都极富启示意义,为教育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幼儿“自我中心”的种类。

幼儿的“自我中心”可以分为四类:1.生理的“自我中心”:即生物性的自我中心,例如幼儿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痛了就要哭,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对于幼儿来说有个依偎,他们就可以很快的进入自己的梦乡,这些都是幼儿生理上自我中心的表现。2.思维的“自我中心”:就是幼儿对来自内部和来自外部的事物的根本混淆。幼儿还不能理解他人的需要,不能学会与别人一起共同采取同一观点,或接受别人的观点及倾听他人的讲话,这些都要达到具体运算阶段之后才能做到。3.语言的“自我中心”:常常是以我为主的表达方式,如说:我

的玩具、我的汽车、我要吃糖等等;或者常常自言自语,可能是对着幻想物说话也可能是在描述自己的活动。4.社会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愿意和同伴一起玩,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喜爱的玩具与食品,有时似乎显得叛逆、不听话。三、小班幼儿“自我中心”的行为表现及分析。

小班的孩子,经常出现下面的情况:1.入园时大哭大闹,跺脚、往地下赖,拼命拉住家长不放手,不吃饭,不上床睡觉;2.在活动中突然地大哭,有时是因为受了小伙伴的欺负,有时是因为想小便,总之什么事都爱用哭来解决;3.不由分说地抢玩具,一边抢一边说:“我的、我的”,当老师告诉他不能抢玩具时,通常都是若无其事地说:“我要玩。”;4.有的孩子远离群体,喜欢一个人玩,经常一个人在班上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5.即使是共同性活动,孩子们也经常各做各的,互不理睬;6.在合作活动中,大多数孩子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合作伙伴,而是原地不动,等待着别人;7.在游戏中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打人等现象屡见不鲜。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每个家庭中都会发生家长只顾满足孩子的物质愿望,而忽视孩子的社会性。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影响了孩子正常的社会行为,造成了孩子在集体中个个都成了“要强”的宝宝,不仅影响了孩子的交往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问题,如社会性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以自我为中心”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人生阶段,如何帮助孩子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对于他们今后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有很大的帮助。而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小抓起,因此,我把研究小班幼儿的“自我中心”现象作为工作的重点。

四、正确看待幼儿的“自我中心”。

如何对待幼儿的这些自我中心的表现呢?

第一,承认幼儿的“自我中心”状态,应该提及的是,幼儿的“自我中心”有时可能促进幼儿喜爱神秘、冒险,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假想出另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想象世界,在想象的世界中,幼儿可以控制一切,新的事物不断涌现,也许有许多奇思妙想都在幼儿的掌握之中,让幼儿感受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的“自我中心”是有益的。

第二,适度满足幼儿的需求,在不危害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幼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给幼儿自由的童年。当幼儿坚持想要一件玩具时,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买给他,这种方式不是溺爱而是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第三,引导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带领幼儿多参加与同伴的活动,同伴间的交往,将挑战幼儿的“自我中心”,处于同一水平的幼儿之间可以形成相互制约。在与同伴的共处中,幼儿会逐渐意识到别人还有与自己不同的想法,从而降低幼

儿的“自我中心”性。

第四,不以外在的压力来强求幼儿改变其“自我中心”状态,以防产生不良后果,造成对幼儿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例如,会使儿童产生压抑、退缩等行为。如果在幼儿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时,成人用外在约束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不仅效果不显著,还会影响幼儿自律的发展。

五、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实录:

“方老师!杭杭抢我积木,我不要和他一起玩。”“方老师,杭杭又抢我的娃娃了。”短短一会儿周馨怡的“告状声”接连不断。很快,我就走向他们,了解争吵的情况,我先问了告状的孩子馨怡:“你们怎么了?”她皱着眉头,指着旁边的杭杭,苦恼着说:“他抢我的积木。”而一旁的杭杭也不甘示弱:“她先抢我的。”此时,我拿起他们手中争吵的玩具问着其他的孩子:“这些玩具是谁的呀?”“幼儿园的。”姚可渝小朋友还大声说道,“我们不能抢的。”“可渝真懂事,这些玩具是我们幼儿园的,我们应该一起玩。抢玩具的小朋友不是个乖宝宝哦。你们看,可渝和佳佳她们玩的真不错,她们一个拎篮子,一个跟在后面,一起去买菜,本领真大。”杭杭先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馨怡。然后我问杭杭:“应该怎么办呀?”他低着头不情愿地说了句:“那我们一起玩吧。”“我们一起玩吧。”馨怡接受了这个建议。之后,娃娃家内不再有争吵声,大家一起玩得很开心。

案例分析:

杭杭是一名自我中心意识很强的孩子。从小家中的父母长辈非常宠爱他,一味地顺着他的意思,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平常在幼儿园玩区角游戏时常常会与同伴抢玩具。杭杭正如同众多小班年龄段的孩子一样,对外界事物的最初认识,基本都是从“自我”出发,所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他所接触的外界事物。因而,他们经常会出现“争抢玩具”这样的情况。当问题发生时,我没有马上去批评被告状争抢玩具的孩子,而是利用同伴的影响,引导幼儿懂得互相谦让。当他成功做到谦让时,我也会奖励他的优秀表现。如:平时看到他有进步的时候,我会马上加以表扬,并引导其他孩子要好好地学习这些好的方面。

另外,我还通过其他途径适时地进行教育、引导。首先,我与他的家长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及时将孩子的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家长对我们老师在这方面的教育方式给予了认同,对孩子的进步很欣喜,同时他们在家中也注意改变以往过分溺爱的做法。通过家园共育,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我还利用各种机会教育孩子养成谦让的美德。如: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等形式让孩子们知道玩具要大家一起玩;都想玩时,可以交换或轮流玩。其次,在一日活动中,我也尽可能地提供幼儿一些机会,创造共同分享、礼貌谦让的氛围。比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