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李姓家谱

李姓家谱公元一九九五年农历七月十一日,六世祖友松公,友楠公之后裔出资贰仟元,四世祖国俊公后裔孙临墓代表十余人出资叁佰余元同为五世祖李公璁珩大人立碑。
五世祖李公璁珩大人碑文如下:木有本水有源,不推其本则无承先,不就其源则无启后,。
根据《百家姓词典》对李姓历史的记载和我族历代供奉的“陇西”堂号证明,我族来盘始祖士奇公的祖籍是南京应天府诸市上,李姓家族的老前辈在很早以前是由原来的李姓在甘肃省陇西那个大支系搬迁过来的。
又据璁珩公的老碑文记载,我始祖士奇公于明初洪武年间,由南京应天府诸市上移居黔属普安厅,即现在的盘县南里板桥屯任家巷居住。
来盘一世始祖士奇公与黄氏祖太生二子,瑞宇配刘氏,华宇配蒋氏,士奇公与黄氏祖太合葬与龙洞李家祖坟堂,二世祖与刘氏祖太生二子,升甲配黄氏,登甲配王氏,瑞宇公和华宇公葬于龙洞李家祖坟堂。
三世祖升甲公与黄氏祖太生二子,国卿公配王氏,国俊公华氏。
升甲公葬于新民小石桥付家大营,登甲公葬于新民营盘山。
四世祖国卿公与王氏生二子,李玮配万氏,璁珩公配张氏,国俊公与华氏祖太生二子,金珩配胡氏,银珩配?氏, 国卿公和国俊公合葬于新民左家寨木鱼山。
传说国卿公是去国俊公家做客病故后葬于木鱼山的。
一世祖的后裔家族,从四世祖起就发展为族大支繁人户众多的两大支系:一支是国卿公的后代均住南里吴官屯李家弯和普田的摸田等地;一支是国俊公的后代居住在新民的大、小坝和小石桥等地。
今为璁珩公重修墓碑永垂千古,后裔出资建佳城,清明时节祭祖墓,追思缅怀不能忘。
十三世孙李德光、十四世孙李贵分敬撰,十三世孙李德辉敬书。
碑联青山福地埋先祖,苍松翠柏慰英灵。
雪压松林银光天,祖堂肃穆悼公眠。
正气留千古,清白传万代横额光照裕后李姓始祖士奇公及后世字辈老字辈(一)作者不详士宇甲国玉,友木世草日。
思枝文正德,贵维天毕佑。
老字辈(二)作者李枝千登云连永发,克家绍先朝。
志定光昌运,宏才学其中新字辈集体创作开建俊基伟,旭挥雄邦。
慧海育鹏禄,纯道铭瑞璋。
李氏家谱字辈明细大全

李氏家谱字辈明细大全家谱是一家人世世代代传承的宝贵文化,记录着家族的血脉和历史。
李氏家谱作为中国传统家谱之一,延续了千百年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丰富的家族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李氏家谱中,字辈是家族血脉延续的重要标志,也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李氏家谱字辈明细大全。
一世。
李氏家族的第一世代,字辈以“子”为起始,如子寿、子福、子财等。
二世。
第二世代的字辈以“孙”为起始,如孙兴、孙忠、孙义等。
三世。
第三世代的字辈以“仲”为起始,如仲强、仲勇、仲智等。
四世。
第四世代的字辈以“季”为起始,如季华、季康、季平等。
五世。
第五世代的字辈以“元”为起始,如元德、元善、元良等。
六世。
第六世代的字辈以“定”为起始,如定国、定民、定福等。
七世。
第七世代的字辈以“定”为起始,如定海、定山、定江等。
八世。
第八世代的字辈以“定”为起始,如定宇、定震、定远等。
九世。
第九世代的字辈以“定”为起始,如定辉、定祥、定峰等。
十世。
第十世代的字辈以“定”为起始,如定鹏、定飞、定霸等。
十一世。
第十一世代的字辈以“定”为起始,如定轩、定宏、定鸿等。
十二世。
第十二世代的字辈以“定”为起始,如定霖、定远、定诚等。
十三世。
第十三世代的字辈以“定”为起始,如定罡、定霆、定震等。
十四世。
第十四世代的字辈以“定”为起始,如定炎、定焱、定烽等。
十五世。
第十五世代的字辈以“定”为起始,如定烈、定炽、定烨等。
以上便是李氏家谱字辈明细大全,通过对家族字辈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李氏家族的世世代代传承和家族文化。
家谱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希望每一位家族成员都能珍惜家谱这一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让家族文化得以永续。
【名师精品】李氏家谱.doc

一、李氏族谱序:家谱之修,乃之大事,且夫家有谱,犹国之有史,郡之有志。
若不知吾族源流来由,祖宗代系,且不知先辈创业之艰辛,也不知自己从何而来,忘祖忘恩,被世人耻笑、指责为不孝之徒。
修之族谱,子孙后代需倍加重视,世代珍藏,相传记载。
达到千秋万代,有序有谱之目的。
本谱修于共和国62年辛卯岁(20RR)年2月,编写:李明祥;校正:李明庆、李明华。
共印五册。
二、吾房修谱导言:民国35年(1946年),吾父亲李昌益和二叔李昌银租了现在内江市东兴区(原内江县)人民村石子湾官家的田地耕种。
当年腊月底由瓦店子搬家到了石子湾。
石子湾原有二姑罗家三兄弟和罗永文两家人,我们家搬去后三家人。
那里是简陋的土墙四合院茅草房,中间是晒坝。
上房正中为堂屋,坐东南向西北。
罗二姑一家住堂屋左侧两间和下屋中间,我们家住堂屋右侧两间,罗永文家住下屋两间,堂屋共用。
各家香火都供在堂屋里,罗二姑家香火有神台桌,供在正中间,我们家香火供在右边。
没有神台桌,用三脚架(鸡爬腿)固定在土墙上,每年家里有人过生日或有吉事,父亲都要烧香敬老人。
那时,我们家的家谱放在香火上。
父亲曾对我们说:“放在香火上的是记载我们李家世代相传的家谱,不能动它”。
因此我们从未动过。
直到1966年破四旧时,放在香火上的家谱已被虫蛀坏,认为不敢留下而烧掉,而后再无法找到我房世代传序依据。
但是,当年父亲讲的李氏祖辈之事,我们一直记得非常清楚。
父亲说:“我们是火德公的后代”。
他说:“火德公六十多岁还无子,后有人提亲,火德公去相亲,路上踢破了脚小趾甲,鲜血直流,火德公当时封赠说:我相亲成了生的后代个个都像我的脚趾甲是破的。
”火德公相亲如愿,取了陈太婆生三子二女,果然个个左脚的小趾甲都是破的,由此而相传于火德公的后代。
我房是火德公的后代是无疑问的。
父亲还说过:“我们李家在历史上出了不少大人物。
唐朝时,李家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家族”……。
“火德公由福建迁广东,在湖广填四川时,李家当时有一十几人迁到四川,其中有两兄弟在四川石子岭安居以后,回广东把前三代的坟迁四川安葬。
李氏宗谱

李氏宗谱江苏泗阳李氏网络上传,山东莒南东团林李兴校点李氏宗谱原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夫家之有谱,所以明世次,别尊卑,辩疏戚也。
豈以之示誇祤,侈榮贵,而於族纇之奇哉。
每见世人不察作谱本旨,故加文饰。
见太始公之自叙,推本黄農,遂尤而效之,務援古昔。
動则曰:吾某帝王之苗裔也。
吾某圣贤之後昆也。
呜呼,何甚謬妄哉!亦大異於狄枢密之不祖梁公者矣。
余生长淮楚。
缘冯夷肆虐,稽天襄陵者,十有数年。
物产湮沉,生计断绝。
难籍明经,而铨無期。
不得已。
流离转徙,浪跡东国。
因得纳交於栱翁桥抒○1。
栱翁世居沂郡之东潘○2,以孝友传家者也。
少负雄才,抱大志,博览群书,尤好孙吴之言,慕衞霍之烈。
杨誉黌序间数十年,数奇不偶,未遂厥志。
年逾古稀。
乃退守先人之遗業,而楽意田园焉。
燕閒晤聚,握手言心,興余竟成莫逆。
余極羡其族姓繁衍,人文蔚起。
因询及所徙来。
栱翁出一帙相示,乃其籑修之家谱也。
余捧览之餘,见其世次分明,尊卑疏戚,秩然不紊。
固云善矣,且又直叙本支,绝不攀援古昔聖贤帝王枝叶以为光榮,真得作谱本旨,而有狄枢密不受梁公告身之高义者也。
爰極叹服之,谓其逺出世俗之见,不啻萬萬。
因僭書数行於谱端,以志景慕之私焉尔。
宗谱弁言吾宗李氏,明代之先,世系无考。
兹欲追续,其请自有明代始乎。
常闻建文时,有祖居燕京西华门大木厂○3。
曾興修皇極殿○4。
後缘靖难兵起○5,隐居沂郡苍山○6之阳庙前村○7,传及四世。
正德间,復罹刘六刘七之乱○8。
由北直寇山东,流毒郡邑,巢穴苍山,庙前一带蹂躏殆尽。
四世祖兄弟五人,各寻生地。
继而贼平,长祖復归庙前。
二祖北往居河北安新县三台村——今三台镇。
顺治间,有庠生静。
一公名曰衷繍者,乃其苗裔也。
常一晤叙,因識其宗派焉。
三祖南行居江南之桃园县——即今江苏泗阳县。
四祖创居东潘○9,即余之高祖。
是为东潘之始祖也。
五祖卜居日照县马庄——今涛雒,亦尚有遗踪可考。
但诸祖睽隔,音问久疏。
世次名讳,多不可稽。
所可稽者,惟有东潘一脉耳。
李氏家谱

李氏源流序东京名族杨家美千秋江州义门陈氏流芳百代古来世家必以敬宗状族为重国朝圣主仁皇帝圣谕十六条颁示天下第二条曰笃宗族以昭雍睦夫笃兴昭莫大于修谱修则谱万年之渊源,可溯数百世之支派,有条雍睦之义,可德而讲也。
吾邑李氏,则会此意焉。
壬戌夏李兄宗榜以绩修为任,持卷来馆乞余序,余美其志切。
本源爰考五音集韵,李氏乃唐虞之时,皋陶为大理,因官氏焉至殷,有理征固皋陶之裔也,古理与李通,后因未为刑官,改理为李传十余世至周,有伯阳同为李姓之祖,自汉而唐根深枝茂,锦心织口李白之文章,阵马风樯传李贺之诗,思状元则有李文定、李固,言宰相则有李叔翰,李太初推之李勉,拜岭南节度李纲封太子少保,以及六绝翰林则美李邕八砖学士则,称李呈此皆唐代之杰出者也,传至六朝,李棋乃梁时翰林李崇为淮南都督处及五代李恂为生汉御史,李膺称天下楷模历传至宋,李至至为太宗时翰林,李源拜真宗宰相,甲第、蝉联史鉴炳,如李氏之盛,固昭昭在人耳,目迄于元时李宗五郎居江西吉安府配蒋孺人为贵族之始,祖生子一顺和,于明初迁湖南永川府祈阳县今乾坤坪其故址也,传至七世李敬,号肃雍官人,于正统乙亥年列黉序丙子科宴鹿鸣此,又光远有耀者也,至十七世李呈维配刘氏于清雍正年间,自楚来蜀落叶楼房沟生三子应纲、祯、科,祯出继舅父,刘三代还宗,生子六,昌荣、昌凤、昌龙、昌华、昌富、昌贵派分六大房,传兹二十余世,高曾云初历历可考,生没配葬在在可稽,诗曰:本支百世,又曰:于万新年,可为咏之矣,余为之绘系图齿录后为序其源流则知,李氏之振振绳绳发祥未艾,将来兴杨家名族陈氏义门后先辉映也已。
续修序读山海经而知五岳之脉发自昆仑,四渎之脉源导于黄河,山水有本源,犹人之有祖宗,有人欲知祖宗所由始舍谱必然冈据,则族谱之修宜急矣,余族系出皋陶派衍陇西周秦而下代有伟人,唐宗以来不乏显宦,吾不指而录之者,嫌于无据也。
呈玉祖乾隆四十六年定于邑宗祠摘录支谱考自元时李宗五郎居江西吉安府配蒋氏为始祖,子一和顺,元末明初自吴迁楚永州府祈阳县下祈阳乡乾坤坪卜筑而居焉,七世祖敬,正统丙子科举人,子五:志太、志贤、志芳、志震、志能,余族乃志芳祖之裔传至十七世。
李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

李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李氏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大家族之一,其族谱字辈繁多,记录着家族世代的兴衰荣辱。
以下是李氏家族族谱字辈的大全:一世,李氏(始祖)。
二世,李大伯(长子)、李二伯(次子)、李三伯(三子)。
三世,李大伯之子,李大伯长子、李大伯次子、李大伯三子。
李二伯之子,李二伯长子、李二伯次子、李二伯三子。
李三伯之子,李三伯长子、李三伯次子、李三伯三子。
四世,依次类推,记录每一世的子孙后代。
李氏家族族谱字辈的记录十分详细,包括每一世的长子、次子、三子,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
这些记录不仅是家族血脉的延续,更是家族历史的见证。
通过族谱字辈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李氏家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以及家族成员的贤能才德。
在李氏家族族谱字辈中,不仅有李氏家族的直系子孙,还包括了嫁入李氏家族的女子及其后代。
这些女子的名字和后代也被一一记录,体现了中国传统家族观念中男女平等、重视家族血脉延续的特点。
李氏家族族谱字辈的编制需要严格的规范和认真的态度,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份家族的族谱,更是家族的根和灵魂。
族谱字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于家族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家族开始将族谱字辈数字化保存,以便更好地传承和管理。
数字化的族谱字辈不仅方便存储和检索,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与更多的家族成员共享和交流,促进家族的团结和发展。
总的来说,李氏家族族谱字辈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了家族世世代代的血脉传承和家族历史的发展。
通过族谱字辈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家族的精神文化,为家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希望李氏家族的族谱字辈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氏家谱字辈大全

李氏家谱字辈大全李氏家谱源远流长,家族繁衍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家谱中记载了世世代代的先祖和后裔,以及他们的字辈排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字辈代表了家族的尊严和传承,也反映了家族的兴衰荣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李氏家谱字辈大全。
一、宗族字辈。
1. 起辈,开辈、发辈、发祥、发源、发祖、发宗。
2. 二辈,承辈、承祖、承宗、承家、承基。
3. 三辈,继辈、继祖、继宗、继基。
4. 四辈,昭辈、昭祖、昭宗、昭基。
5. 五辈,道辈、道祖、道宗、道基。
6. 六辈,德辈、德祖、德宗、德基。
7. 七辈,文辈、文祖、文宗、文基。
8. 八辈,景辈、景祖、景宗、景基。
9. 九辈,元辈、元祖、元宗、元基。
10. 十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二、子辈字辈。
1. 十一辈,安辈、安祖、安宗、安基。
2. 十二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3. 十三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4. 十四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5. 十五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6. 十六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7. 十七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8. 十八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9. 十九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10. 二十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三、后人字辈。
1. 二十一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2. 二十二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3. 二十三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4. 二十四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5. 二十五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6. 二十六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7. 二十七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8. 二十八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9. 二十九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10. 三十辈,定辈、定祖、定宗、定基。
以上便是李氏家谱字辈大全的内容,通过家谱字辈,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李氏家族的世系传承和家族规模。
字辈代代相传,承载着家族的传统和文化,也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希望家族的后人能够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共同传承家族的文化基因,使家族的辉煌延续下去。
李氏祖茔墓碑文

李氏祖茔墓碑文华夏李姓福源宗圣得天独厚行地双平祖德浩荡宗功清明历经沧桑蓬勃繁荣敬恭支系守节守志清初商贾龙沙首登置买田产弃商务农修建祖茔族基奠稳先祖灵骨忠孝结晶道德汇积贵岳安奉日月沐浴天地共存荫庇后代福寿康宁树碑立传彰显精神规矩验就榜样高耸歌功颂德深培善根承先启后家族兴隆源远有头追根报本永念祖德恒扬宗功流长无尽孝悌传承恪尽职责忠厚做人阖众焚香祭告先灵语重心长召示后昆同心同德悉沾天恩谨撰数语允作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c】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郑和研究》2006年第4期(总第64期)一65一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刘文庆郑自海
郑和在首次下西洋前夕,请礼部尚书李至刚为其父马哈只撰写了墓碑碑文,至
今该碑仍完好地保存在郑和故乡云南晋宁明太宗实录》卷七十八还记载了"永乐九年六月戊午,上以官军从郑和自番国还者远涉难苦, 且有劳效,遣内官赵惟善,礼部郎中李至刚宴劳于太仓".同时还记载了"当年十月辛丑, 命浙江临山,观海,宁海,宁波,昌国等卫造海船四十艘".这些资料表明浙江宁海等地与郑和远航的关系密切.
2005年12月1日在宁海集邮协会潘国贤的帮助下,宁海县文物办徐培良主任
派专人专车将笔者与潘先生送到宁海县桃源街道李和洋村,拜访了李至刚后裔2O 世孙李仁林先生(原名李可平).李先生首先向我们讲述李至刚家谱的保存经过.家谱共有三套:老谱系明嘉靖已丑年(1565年)仲冬之月吉旦修成,南京工部尚书王
钫撰,宁海缢泉罗纶谨书.为了防止破损.清光绪年间族人又请潘天寿父亲抄录第二套家谱.抗战期间一场大火将老宅烧毁,李仁林父亲从大火中抢救出这两套家谱.文革期间,父子俩人几经密藏才躲过浩劫.前不久为了方便族人观看家谱又抄写一套.因为我们是远道而来的客人, 又兼是李至刚身前好友郑和后裔
与郑和研究会成员的特殊身份,李先生破例将三套家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家谱木箱上书《李氏宗谱》,落款公元2005年仲春.翻开木盒,奇大无比的家谱展现在我们面前.用尺子测量一
下,家谱长66公分,宽48公分,比长56 公分,宽4o公分的郑和家谱(原称咸阳
世家宗谱)还要大一圈.《李氏宗谱》一世祖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位九年.国号
武德,寿 7l岁.李至刚为其47世,字钢以,号秀阳, 永乐二年(1404年)任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配潘氏夫人,葬"大岙猛虎出林穴内坟禁计有五亩".《李氏宗谱》字辈排行诗为: "世景祖德,孝道可嘉,时开万福,位必高华".根据宗谱记载内容可知,李至刚家族为唐高祖李渊之后,其妻潘氏是潘天寿先祖. 早在六百年前,李潘两家已经是门当户对, 翻开宁海县地图,潘天寿故居与李至刚故居, 仅一箭之遥,难怪在清末,李氏后人能够请潘天寿的父亲书写第二套宗谱.
看完李氏宗谱之后,我们要探访李至刚墓地,李仁林先生说目前李至刚有墓地
两处. 六百年前李至刚原墓地,家族内已经很少人知道了为了确保寻找李至刚墓成功,他请来族内一位老人带路.李氏后人李家会(系
,嘉字辈)驱车前往,小车在宁李至刚2l代
海桃源街道所辖大尖山东南上金村停下,我
们一行沿着崎岖山路攀登,拨开一人多高的山草,野藤,终于找到用石头垒成的李至刚墓.笔者问及为什么不将李至刚墓重新修建并立碑纪念,李氏后人有苦难言.原来李氏家族到了民国初年已每况愈下,许多族人为谋生先后离开李和洋村.现今李和洋村的李氏后裔不过近百人,而居住在李至刚墓地附近的另一家族势力扩大.现今大金,下金, 上金三个村落都成了该家族居住地盘,民国
一
66一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初年开始将李至刚墓地侵占,渐渐成为本氏族人墓地.李至刚墓后现有一民国
初年该氏墓碑为证.李氏族人几经想讨回墓权不成, 只能偷偷用石头垒砌成墓形作为李至刚墓的标志,更不敢立碑,以防被人破坏.听了这一
番话,令人心酸,看来这是一场百年之久的官司,只希望当地政府出面妥善解决这一历史遗案,从对外开放,开发旅游角度,也应该还四朝名臣李至刚灵魂的安息之地. 我们仔细观察了李至刚基地,后有山前有水,后面小山尤如明孝陵朱元璋墓
宝顶, 十分规范.但问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是否知道李至刚原墓时,回答让我们吃惊,原来今天潘先生和我们是第一批族外人来拜谒李至刚墓.看看手上的无数划痕,我们千里迢迢能找到李至刚的墓,晕是最大的安慰.
至于另一座李至刚墓.是李和洋村李氏家族为方便纪念李至刚.前不久重新修
建的. 我们十分理解李氏族人的心情.纵观李至刚一
生.身历四朝.可谓宦海升沉,这正是大多数旧时官僚们的共同遭遇.如果不是
作为《故马公墓志铭》的撰稿人.虽然生前官至尚书,也不过是官场上的一阵烟云.《明史》竟也没有为其专门立传,可见在有明一代, 确也平平.但所幸的是李氏是《故马公墓志铭》的作者,无意间将自己与历史上大航海家联系在一起,而享受到后代史家的重视. 郑和也因为有李氏这样的当朝名家作为至友,为自己父亲亲撰碑文,可告慰长眠的父亲.《故马公墓志铭》因出身名家而荣光;几百年之后,李至刚因名碑而与青史相连,这是历史所给予的机遇.但不管怎样的因缘, 《故马公墓志铭》可谓是名人写名家,为青史增添了一件宝贵的史料与文物. 浙江宁海县是全国经济发达百强县之一
,发展文化大县的工作正在开展.当地政府一旦知道李至刚墓的存在一定会引
起高度重视.李至刚六百年前撰写的《故马公墓志
铭》可以成为浙江宁海县与云南晋宁县结成友好县的纽带,促进经济发展互补,真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作者:刘文庆南京郑和墓文管所所长郑自海郑和l9世后裔)
《郑和下西洋史探》出版
2006年l1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船舶工程专家杨檩教授九十华诞之际,其新着(《郑和下西洋史探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郑和下西洋史探是杨桶教授积数十年研究的新作,代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后郑
和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书中,作者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探讨,尤其是用现代
船舶工程学的知识对"郑和宝船"的大小和"航海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
法,对增强国民海洋意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丛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