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21.2电磁波的海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21.2电磁波的海洋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21.2 电磁波的海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21章第二节,主要涉及电磁波的海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2. 电磁波的分类及特点;3. 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及其分类,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应用;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过程,电磁波的分类及特点;2. 教学重点: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如手机、电视、无线网络等,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波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2. 知识讲解:1)电磁波的产生:简要介绍电磁波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产生的;2)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3)电磁波的分类及特点:介绍电磁波谱,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电磁波的特点和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与电磁波相关的例题,如计算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电磁波的填空题、选择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知识拓展:介绍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通信、雷达、医疗设备等,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磁波的产生;2. 电磁波的传播;3. 电磁波的分类及特点;4. 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电磁波是由____和____交替变化而产生的;2)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3)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都属于____。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21.2电磁波的海洋一、教学内容1. 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掌握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 电磁波的传播:让学生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了解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通信、电视、雷达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掌握各种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 掌握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3. 了解电磁波在通信、电视、雷达等领域的应用,认识到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产生过程,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实例,如手机通信、电视信号传输等,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知识点讲解:(1)电磁波的产生:讲解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电磁波的传播:介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讲解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3)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通信、电视、雷达等领域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电磁波产生、传播和应用的相关知识点。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磁波的产生、传播速度和应用领域。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电磁波的产生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4.让学生掌握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磁波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磁波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电磁波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通过讲解电磁波污染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分析电磁波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能源节约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现象为切入点,如手机通信、无线电广播等,引发学生对电磁波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手机是如何实现通信的吗?无线电广播又是如何将声音传播到千里之外的?这些都离不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电磁波。”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电磁波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电磁波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总结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根据电磁波的波长、频率、传播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公式,完成以下计算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21.2电磁波的海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21.2电磁波的海洋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21.2 电磁波的海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21章第2节,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介绍电磁波的产生原理,以及不同种类的电磁波。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及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及其传播特点。

2. 教学重点: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电磁波发生器、接收器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手机、电视、无线广播等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以及不同种类的电磁波。

介绍电磁波在真空及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 实验演示:进行电磁波产生与传播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磁波的传播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讲解电磁波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雷达等。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及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2)列举至少三种电磁波,并简要介绍它们的传播特点。

(3)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2. 作业答案:(1)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周围会产生电磁波。

(2)电磁波的传播特点: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传播过程中不需要介质;不同种类的电磁波传播速度相同。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实践活动,如制作简单的无线电发射和接收装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
5.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电磁波及相关科技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热情。
-利用公式计算以下问题:
a.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b.如果一个电磁波的频率为1GHz,求其波长。
c.已知电磁波的波长为1m,求其频率。
-完成教材第21.2节后的习题2、3、4。
2.选做题:
-结合电磁波传播特性,设计一个简单的无线电通信实验,描述实验原理和过程。
-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波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磁共振成像(MRI),并撰写一篇小短文,介绍其原理和优点。
5.学习能力: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拓展电磁波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掌握电磁波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电磁波概念的理解:电磁波作为一种抽象的物理现象,学生对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电磁波的特性和传求字迹清楚,步骤完整,表达准确。
2.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无遗漏和错误。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选做题,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作业提交时间:请于下周一上课前将作业提交给课代表。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示、实验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电磁波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一章第二节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一章第二节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电磁波的海洋一、新课引入1.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声音在真空中不传播。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3×105km/s)3.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4.声音的传播靠什么?声音的传播是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教师: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怎么能从很远的地方传到这里呢?看到的电视节目的图像是怎么从荧屏上得到的呢?学生甲:是电线传送的。

学生乙:我们没有看到收音机、电视机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所以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信号的。

学生丙:是靠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

教师: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讲解电磁波的海洋[板书]:(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板书)教师: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

学生甲: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学生乙: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珠被弹起。

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

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教师: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看演示。

演示: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学生甲: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

学生乙: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教师: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磁波的概念,知道电磁波与机械波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波长、频率之间的关系,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3.了解电磁波谱,知道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电磁波的特点和应用。
4.理解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过程,了解天线、电磁波传播介质等基本原理。
4.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电磁波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传播规律、应用等。
-合作学习: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收集资料、整理内容、设计排版。
-成果展示:手抄报完成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
-交流分享:各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解答疑惑: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电磁波的概念、传播、应用等知识点。
2.归纳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强调电磁波在科技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电磁波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电磁波在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4.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的污染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机械波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需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电磁波这一抽象概念,并掌握其传播、应用等相关知识。然而,由于电磁波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
2.通过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科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磁波,认识其潜在的危害,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掌握电磁波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案例以生活实例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电磁波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此外,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电磁波的应用领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情境导入:本案例以生活中常见的手机通讯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到电磁波的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
2. 实验演示:本案例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对电磁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多媒体教学:本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电磁波的应用领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总结:电磁波是一种能够在真空中传播的波动现象,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如振荡电路产生的电磁波。
2.讲解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如波动性、横波性、电磁场性等。
3.阐述电磁波的频率、波长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如c=λf。
4.通过实例介绍电磁波在通信、广播、卫星等方面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微波炉” 微波炉是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的。 微波炉可产生很强的电磁波 (微波),食物的分子在微波的作用下剧烈振动,使得内能增加,温 度升高。 (四)课堂小结 1. 变化的电流在周围产生电磁波。
;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

;当导体中有
的电流时,在它周围的空间里就
会激起

2. 广播电台、电视台、移动电话等都是利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 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电磁波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 感受电磁波对科技和生活的
2 、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
波峰
波谷
波长 波长
在一列水波的传播中, 凸起的最高处, 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 叫做波谷。
(1)邻近的两个波峰 (或波谷)的距离叫做 波长 。单位是米(m)。 ( 2)1s 内有多少次波峰或波谷通过,波的频率就是多少。频率 的单位是赫兹 (Hz),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1 MHz=1000kHz = 1000000Hz (3)描述波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叫做波速。单位是米 / 秒( m/s)。 (4)电磁波的频率、波长和波速的关系:波速 =波长×频率。即 C=λ?f 声波和电磁波都是波, 声音的传播要靠固体、 液体、气体等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那么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吗? 演示实验二: 把一个移动电话放在真空罩中, 并给这个移动电话打电话。 这个 移动电话能够收到此信号吗? 实验结果: 放在真空罩中的移动电话可以收到罩外传给它的电磁 波。
还有收音机、电视机、手机等,你知道哪些会
发出电磁波?有什么事实支持你的说法?
5. 在 水 波 的 传 播 中 , 凸 起 的 最 高 处 叫

,凹下的最低处叫做
,相邻的
两个

之间的距离叫


6. 在某确定位置,
内有多少次波峰或波谷通过,波的
就是多少。
7. 描述波传播快慢的物理叫做
。电磁波的波长 λ、频率?
3 、有线电话是如何将声音传到远方的?
电话传播声音是将声音信号通过话筒转换成电流信号, 通过电话
线把电流信号传到对方的听筒中, 再在听筒中把电流信号转换成声音
信号的。
(二)引入新课 当你打开收音机、 听到的是电磁波传来的声音; 当你打开电视机,
听到的看到的是电磁波传来的声音和图象; 移动电话也是靠电磁波来
作用。 二、教学重点: 电磁波产生、传播、应用。 三、教学难点: 电磁波的产生、传播条件。 四、教学器材: 干电池、收音机、导线、手机等。 五、教学时数: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结论:电磁波在真空中可以传播。 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所有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用电磁波来通信。 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为 c, 其数值大约为 30 万千米每秒。目前公认的数值是 c=2.99792458× 108m/s 电磁波是个大家族, 通常用于广播、 电视和移动电话的是频率为 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一部分,叫做 无线电波
传递信息的。 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们
就来研究电磁波。 (三)进行新课
1 、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尽管你对 电磁波 已经十分熟悉, 但是你知道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吗?
演示实验一: 打开收音机的开关,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 节干电池和一根导线, 拿到收音机附近。 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
和波速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从中可以看出, 如果电磁波的
频率越高,它的波长就越

8. 电磁波频率的单位是
,常用的单位是


频率在 数百千赫到数百兆赫 的那一部分 ,叫




都是利用无线电波来通信的。
9. 电磁波的波速用
表示,它的数值大约是
万千米每
秒。
10. 单 位 换 算 : (1) 103.8 KHZ=
HZ=
MHZ;
(2) 0.725 MHZ=
HZ=
kHZ。
11. 根据波速的定义, 想一想:如
果图 1 中波在 1S 内有 50 个波峰过 E
点,则这个水波的频率是多少?如果
波长是 2 米,则这个水波的波速是多少?
12. 在“电磁波能否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实验中:将移动电话调
至声音和闪光状态,放在真空罩中,给这个移动电话打电话,看
就可以根据电磁波的速度计算这段距离的长度, 红外线测距仪就是根
据这一原理设计的。 用红外线测距仪对准某一目标, 发出一束红外线,
经目标反射后红外线返回仪器时又被探测到。 仪器测得红外线往返时 间为 2.8 ×10-4 m/s ,这时目标与仪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电磁波速 度取 3×105 km/s。
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正极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
实验结果:收音机扬声器里发出“喀喀”声。说明产生了电磁
波。 实验结论:迅速变化的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电磁波。
项目
振动源
波的形成
水波 木棍的上下振动
产生水波
声波 发声体的往复振动
产生声波
电磁波 导体中电流 迅速变化 产生电磁波
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为我们传递各种信息。
来传
递信息的。
3. 如图所示, 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 再将导线的另
一端与正极摩擦, 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 从收音机里能听到什么?
说明收音机接收到了
信号,停止摩擦,声音消失,说明这时候
没有产生
。 产生电磁波的 条件:导线中有
的电流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
4. 现在家中使用的电器很多, 如电冰箱、 洗衣机、微波炉、空调,

,这个现象说明了
。宇航员在太空彼
此间靠
通话
13. 微波炉是用
来加热食品的,在此过程中,电能转化

,波炉中不能使用
,过量的微波照射对人
体有害, 而
对微波有屏蔽作用, 所以微波炉的外壳是金属
制造的。
14. 在电磁波家族中,红外线也是其中一员,红外线的传播速度
等于电磁波的速度。如果能测得红外线传播某一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