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南北朝民歌)【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南北朝民歌)【圣才出品】

第4章南北朝民歌4.1 复习笔记一、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1.南朝民歌(1)内容绝大多数是情歌。

一方面与统治者的好尚有关;另一方面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直接的关系。

(2)艺术特色①语言清新浅近,清妙的歌谣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风格清丽缠绵。

②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

③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类:同音异字双关语,同音同字双关语。

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2.吴歌与西曲(1)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2)两者在内容和特色上的区别①吴歌a.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或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或表现相思的痛苦,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或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或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b.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西曲a.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而且更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其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

b.在情调上与吴歌的闺阁气息有所不同,风格也较为开朗、明快。

3.《西洲曲》(1)地位在《杂曲歌辞》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2)内容及艺术特色①此诗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一层深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将那种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

②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这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馀味无穷。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1.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清王朝统治者利用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悉依明制设立朝廷,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定都之后便尊孔崇儒,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尤其是康熙,他博学而重视文教,崇尚朱熹并提高其地位,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编书与禁书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他们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编修《明史》《康熙字典》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大总汇。

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明末将相朝臣、明末清初文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

3.日益严苛的文字狱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4.汉学的兴盛从学术源流上讲,乾嘉汉学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

在学术方面,乾嘉汉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5.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姚鼐将其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以及桐城派古文确立其正宗地位,都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系。

6.文学的滞化现象汉学之学术思想还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的肌理说包括义理、文理,王士禛的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沈德潜的格调说悉依儒家诗教,使诗与社会现实拉开了距离,诗不再是陶冶性情,而是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8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8.1 复习笔记一、中兴诗人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

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这些诗人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二、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1.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陆游有着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

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

2.入蜀前后诗风的变化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罢职家居。

(2)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这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

(3)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

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因此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3.与吕本中、曾几的师承陆游与江西诗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陆游受曾、吕的影响首先在于爱国的情操,陆游在艺术上也受到曾、吕较深的影响,对“活法”说深信不疑。

然而陆游很快就超越了曾几、吕本中等师辈的成就,并以明朗瑰丽的语言、奔放磊落的情调而与江西诗风分道扬镳。

4.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陆游还广泛地学习前代的优秀诗人,如屈原、杜甫、李白、岑参和陶渊明,他们均受到陆游的重视。

转益多师的态度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使陆诗的题材和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三、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

1.抗敌复国主题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抗敌复国是其诗歌最重要的主题。

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如《金错刀行》;也写出了自己的深哀巨痛,如《关山月》;同时陆诗中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的作品,如《书愤》。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圣才出品】

第2章两晋诗坛2.1 复习笔记一、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1.概念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背景(1)晋武帝司马炎代魏之后不久,天下重归于一统。

西晋王室内部矛盾复杂,文人在政治斗争旋涡中几经浮沉,演出了多幕人生悲剧。

(2)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他们努力驰骋文思,以展现自己的才华,故重视辞赋。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成为当时的风气;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3.主要特征太康诗风的主要特征为“繁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拟古诗》。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如陆机的《猛虎行》,大大地丰富了原作的内容,文辞委婉曲折,而以繁复取胜。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陆、潘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4.评价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

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他们诗中山水描写的成分大量增加,排偶之句主要用于描写山姿水态,为谢灵运、谢朓诸人的山水诗起了先导的作用;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作用。

二、左思、张协与刘琨1.左思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其《咏史》诗八首奠定其文学地位。

(1)咏史诗的渊源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

曹魏时,王粲、阮瑀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张协也有《咏史》诗。

后以“隐括本传”者为正体,以“自抒胸臆”者为“变体”,而左思之“变体”,成就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正体。

(2)左思咏史诗内容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1.1 复习笔记一、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

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等,遗民诗人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1)顾炎武①顾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

②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其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如《海上》四首等。

③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2)黄宗羲①黄宗羲,学者称梨洲先生。

②他论诗重“情”,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如《山居杂咏》等。

(3)王夫之①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

②他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

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2.吴嘉纪吴嘉纪诗歌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明白如话,不假雕饰,靠内在感情把诗写到极致,幽淡似陶,沉痛似杜,形成质朴古淡的苍劲风格。

如《难妇行》《绝句》等。

3.屈大均屈大均,学屈原《离骚》,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

五律出色,自谓“可比太白”,尤其是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歌,可与顾炎武相比。

如《通州望海》。

4.其他遗民诗人陈恭尹、梁佩兰和屈大均号称“岭南三大家”,其他如阎尔梅、杜濬、钱澄之、归庄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4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4.1 复习笔记一、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1.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小说界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和西方文学观念与文学作品的启示的结果,而印刷术的进步、稿酬制度的出现、文化商品市场形成的刺激,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章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并响亮地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

(3)梁启超把原处于社会文学结构边缘的小说推到中心地位,把原只流行于俗的小说变成知识层自觉运用来进行觉世新民、疗救社会的利器,很快形成一个小说刊物勃兴、小说批评和理论研究活跃、新小说创作空前繁荣的局面。

(4)新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政治小说、科学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小说,无不与救亡图存、改良群治息息相关,从而刷新了中国小说的格局,揭开了小说史上新的一页。

(5)梁氏理论过分夸大了小说的社会作用,带有过浓的政治功利色彩,使小说成为政治扬声器,其心理构成与儒家诗教、文以载道的旧统一脉相承,留下了政治与艺术、个性与群体、求雅与趋俗等诸多困惑。

2.新小说的澎湃浪潮新小说按题材范围与选择视角的不同,可分数种:(1)宣传政治主张的政治小说,此类小说常以拟构理想世界蓝图的形态出现,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即其代表。

(2)求新声于异邦,写外国题材,如轰动一时的罗普的《东欧女豪杰》。

(3)对历史疮痍反思的作品,如连梦青的《邻女语》。

3.民族民主革命的铎音在小说界革命后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家创作了一批狂飙突进式的作品,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铎音。

如陈天华的《狮子吼》、黄世仲的《洪秀全演义》等。

4.翻译小说的繁荣与小说审美意识的嬗替这一时期,翻译小说尤盛于创作小说。

自从林纾所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问世,此后译著纷出,域外小说开始成为中国小说发展的参照系。

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林纾的贡献在于启迪了中国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1)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专为下等社会写照”的命题,建构了新的小说审美规范,昭示了“平民意识”的崛起与“人”的觉醒。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2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2.1 复习笔记一、侠义公案小说1.侠义公案小说的兴起清王朝后期步入封建衰世,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惩人心,整肃纪纲,因而大力宣扬封建的纲常名教,加强文化专制,嘉、道年间成为清代禁毁小说戏曲书刊的高潮时期之一。

另一方面,都市文化繁荣,南北方评话评书、弹词鼓词流行,地方戏勃起,曲艺、戏剧、小说三者互相融合,风靡于市井坊间,促使小说接近民众,同时也滋长了徇世媚俗的倾向。

因此,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

2.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

这既符合民众的心愿,又颇适应鼓吹休明、弘扬圣德的需要。

此类小说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

主要体现在:(1)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

(2)江湖义气被恋主情结所取代。

侠客精神中重然诺、轻生死、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趋于淡化,而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则趋于强化,发展成为失落自我的恋主情结。

(3)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

开后世武侠兼言情小说风气。

3.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本时期侠义公案小说中较为出色的作品,当推《三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

前者在粗犷的平民气息中,保留了较多的傲兀不群的英风侠概;后者则堪称京味小说的滥觞,在小说史上别开生面。

(1)《三侠五义》①作品简介《三侠五义》是在石玉昆说唱《龙图公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是侠义与公案合流模式的典型作品。

三侠指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与丁兆蕙兄弟。

五义指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

②艺术特色a.这是一部“为市井细民写心”的作品,体现了市井细民对于贤明政治的渴望与幻想,具有民间评话的艺术特色。

b.小说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巧妙,大故事中穿插小故事,映带成趣。

c.小说语言体现了评话艺术的魅力,声口宛肖,俚俗中带着朴野、粗犷的平民气息。

d.小说流露出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奴化意识,恪守封建礼教,对于妇女抱有轻蔑歧视心理,并掺进若干荒诞怪异成分,是其明显的思想局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先秦文学0.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学的源头1传说时期的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8.1 复习笔记
一、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1.“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1)以气质为体
①沈约将建安文风的特点归纳为“以气质为体”,气质体现为个性。

文学不再是经学的附庸,褪去了政教的色彩,更注重个性的表现。

②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适时地反映了当时人对文学特性的认识与追求。

这种文学取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以情纬文
沈约指出:“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伴随着“诗赋欲丽”说的提出,“丽”的审美要求不局限于诗赋,也影响到书表铭颂论说等其他体裁,从而大大加速了东汉以来文章渐趋骈化的进程,推动骈文臻于成熟。

也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2.曹操的教令
曹操的教令甚具异彩,饶有通脱之风。

诏令之体,属于庙堂之制,在两汉时期,这种体制的文辞庄重典雅。

曹操所作诸令,不但思想无所顾忌,而且行文风格也不拘常例。

3.曹丕兄弟的书札
(1)曹丕、曹植的书札
内容多为抒发当下的悲欢契阔之情,裁书叙心,因而较之前代书札,更能随境生趣,摇曳多姿,如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曹植《与吴季重书》。

(2)曹植的表文
曹植的表文,如《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等情文并茂,刘勰评为:“陈思之表,独冠群才。

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辔有馀,故能缓急应节矣。


4.《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1)辞赋的新局面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的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和表现风格。

随着情感表现领域的扩大,作者的表现力也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

(2)王粲的《登楼赋》
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其代表作是《登楼赋》。

《登楼赋》善于自然地切入当下最真实的情境,即景抒情,情境交融,因而更易于感人。

(3)抒情小赋的繁盛
因政治险恶而备感命运多舛的文人们,在赋中吐露一腔悲愤。

①曹植的《洛神赋》,构思与手法虽受宋玉《神女赋》的启发,但主题发生了变化。

《神女赋》意在讽谕君王不可贪恋美色,而《洛神赋》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这是对传统题材加以转换的一个典范。

②向秀《思旧赋》以极为凝练含蓄的语言,对惨死于司马氏屠刀下的友人追念感怀,并对迫害贤良的当政者寓有怨愤谴责之意。

③阮籍《猕猴赋》刻画了贪求利欲者“人面兽心”的丑态。

这些作品篇幅几乎都不长,却意绪绵邈,给人以新鲜清畅的感受。

5.大赋的发展
魏晋以来,大赋仍有表现严正重大题材的习惯,更多的是个人生活中的大事,如潘岳的《西征赋》以及谢灵运的《山居赋》等。

魏晋以后的大赋有意识地在主体结构中汲取诗意,不少中长篇作品的命题就取自诗骚或抒情小赋。

6.论辩文的勃兴
(1)论辩文兴起的原因
魏晋学术,一改汉代儒术独尊的局面,刑名、老庄之学兴盛,道佛二教亦各有发展。

谈辩之风也影响于文章,如赋体出现辩难之作,以及以思理见长的作品,包括探讨玄学或寄寓佛理。

但最能凸现这一时期论辩风采的,则是论辩文。

(2)论辩文勃兴的体现
单篇说理之文,虽起于汉代,但受特定时代学术风气的激荡,论辩文至魏晋才出现高潮,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主题广泛,主要有研寻哲理、衡论宗教、品藻人物、针砭风俗、讨论礼制等内容。

②名家辈出,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风力。

其中嵇康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论辩文多涉及当时重要的玄学论题。

二、南朝美文的衍化
1.世重文翰
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带有阶段性的特点。

在刘宋时代,文学本身的情采魅力再度焕发,扭转了东晋后期文学一度附庸于玄学的偏向,因而抒情体物的华章美文繁盛起来。

但就文章骈化的整体过程来看,宋时文风犹上接东晋,密丽而不乏疏朗之致;至齐梁以后,踵事增华,变本加厉,美文的影响力还波及到北方。

2.元嘉三大家
有“元嘉三大家”之称的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文才不减诗才,技巧高妙,冠绝一世。

(1)谢灵运
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中“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在赋与文的创作中也是如此。

他以山水为题材的《岭表赋》《长溪赋》《山居赋》诸作,状物写景的巧似,选字修辞的清新,与其山水诗的成就互为呼应。

(2)颜延之
颜延之的骈文以典丽缜密见长,用典繁博,修辞巧丽,代表作有《赭白马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宋文元皇后哀策文》等。

(3)鲍照
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著称,所作《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是这种奇丽风格的代表。

鲍照状物写情的成就对齐梁之文也颇有影响。

3.陈寿与范晔
(1)魏晋时期史传文学的变化
魏晋以来,史部著作的数目大量增加,门类异彩纷呈。

秉承“良史莫不工文”的传统,加上讲究文采的风气渐盛,史家对显耀文才的用心有所强化。

这一时期著史而享有盛名的,莫过于晋陈寿《三国志》和刘宋范晔《后汉书》。

(2)《三国志》与《后汉书》
陈寿,史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刘勰说他“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他的叙事议论,高简有法,质而不野,如所撰《诸葛亮传》。

范晔撰《后汉书》,有心合史职与文才于一体,尤其是纪传的论赞部分,意旨明通,辞采润泽,声律协畅,富于篇翰之美,显示出以骈文论史的高超水平。

4.《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
(1)《文心雕龙》成书于齐末,具有议论文的性质,却采用骈文的体裁。

(2)刘勰汲取魏晋以来以骈词偶语论事析理的经验,从而使骈文说理的艺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他的文学实践可直接印证其折衷通变的文学思想,理论建树也植根于其创作心得。

如《物色》篇论心物之关系既有理趣,亦富诗意。

(3)刘勰著书时抱有能为“时流所称”的热切愿望,他着意显耀骈文之才,也受到当时文坛骈化潮流的一定影响。

【名师点拨】《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复习时需多注意,推荐选读其重点篇章,如《序志》《宗经》《辨骚》《物色》《神思》等。

5.齐梁新变之风
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对于文章体貌深有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永明声律说兴起
“新变”揭示了四声协调的规则,并自觉运用到诗文创作上,从而变以往自然的巧合为人工的声律,开启诗文格律化的道路。

永明声律说对诗体转变的影响特著,形成了“永明体”,而对文章的韵律之美也起着强化的作用,文章写作更注重声调谐和。

(2)文笔之辨的深入
①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辨
颜延之认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肯定“笔”的文学性,并将经典与文笔分别对待,反映了文学的自觉意识。

至于文与笔如何区分,有韵与否是当时通行的一个标准。

②梁代的文笔之分
梁时萧绎重新提出对“文”的界定:“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这对原来文笔之辨的纯形式标准有所超越,而且由于追究的是“文”的实质,因而是兼容文笔而言,如任昉、陆倕之笔就被视为上乘之“文”。

(3)不拘常体的呼声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提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他本人在创作上也有探求新变的具体实践。

齐梁文章善于在题材与风格的处理上翻新出奇,各竞新巧。

在齐梁前期笔力健爽的作家,以江淹和任昉为代表。

6.诗体赋与写景文
(1)诗体赋
诗体赋是对赋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它的形式是对诗赋界域的一种消解。

作为诗赋或诗文的交互影响,宫体诗的风调也进入辞笔之中,有些赋在题材的处理方式上就已宫体诗化了,这种文风发展到极致,以徐陵《玉台新咏序》为代表。

(2)写景文
齐梁时期文人笔下的山川景物,往往富于情韵。

如吴均《与宋元思书》,史称其“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其辞笔工丽而不拘忌,江南山水的清秀之美得到传神写照。

“吴均体”的“古气”,是对齐梁翰藻的一种变化,和对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文学的一种回应。

三、《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1.《水经注》
(1)不以南北为鸿沟
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表现出对东晋以后南方地志的广泛参考和吸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