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

合集下载

中 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及作用

中 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及作用

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及作用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监察与谏议制度犹如一双明亮的眼睛,时刻审视着政治的运行,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监察与谏议制度的萌芽。

夏商周三代,设有史官记录君主言行,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君主的作用。

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纷纷改革政治制度,一些官职开始兼具监察职能。

秦朝统一六国后,正式建立了御史大夫制度。

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负责监察百官,其权力较大,成为皇帝掌控群臣的重要工具。

秦朝还在地方设置监御史,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刺史位卑权重,他们可以“以小制大”,有效地遏制了地方豪强和官员的不法行为。

此外,汉朝还有御史中丞等中央监察官员,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监察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变革。

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监察制度也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隋唐时期,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隋朝设立了御史台,作为中央的监察机构。

唐朝则在御史台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台院、殿院、察院三部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同时,唐朝还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设立了观察使等官职。

宋朝的监察制度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在中央,设立了谏院,与御史台合称“台谏”,共同承担监察职责。

此外,宋朝还制定了严格的监察法规,规范了监察官员的行为。

元朝的监察制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设立了御史台,同时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监察网络。

明朝是监察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同时也强化了监察制度。

明朝设立了都察院,负责监察百官。

此外,还设立了六科给事中,负责对六部进行监察。

明朝还实行了厂卫制度,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监察的作用。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监察制度,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清朝的都察院仍然是重要的监察机构,但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最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最全)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朝1)形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开始2. 商朝1)通过内外服制度控制附属国;2)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P.S.与附属国的关系: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 西周1)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口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

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

受封者有设置官员(行政)、征派徭役(财政)、建立武装(军权)的权利,也要遵守朝觐、上供、作战的义务。

作用:西周时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有血缘宗亲关系。

巩固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疆域,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不足:前期巩固了周天子统治,后期诸侯国实力过大,导致割据势力形成2)宗法制: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周代逐渐完备。

大宗与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

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

其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其嫡长子继承。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为核心。

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礼乐制度: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作用:使贵贱有序,各安其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社会背景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政治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变法,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思想文化上: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专业文化阶层形成、私学兴起、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各国君主延揽人才、文化交流频繁。

2.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确立皇帝制度:称皇帝;皇权至上,集司法、立法、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初中历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政治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政治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朝采用王室世袭制,商朝以堯舜禪让制度为基础,周朝推行封建制度。

2.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主要的特点是以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经济为基础,实行以天子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3.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天子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权力实行严格的控制。

4. 制衡思想: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曾出现“封建制度”的增补和削弱以制约一方的强盛,维持或恢复平衡的制衡思想。

5.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中国古代政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政治制度的变动。

6. 国家建设: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对立发展有利于中国古代的国家建设。

7. 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基本制度。

8. 封建经济:中国封建经济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特点是地方分权,占有土地。

二、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1. 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赋税是当时的一种税收制度,以收取地租和赋税为基本目标。

2. 中国古代的税收历史:在中国古代,税收是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也是封建时代的国家经济的基础。

3. 赋税制与封建制:赋税制度是封建制中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赋税制度的实行带给了封建国家以丰富物质财富。

4. 赋税制度各个问题:在实行赋税制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赋税制度对农民太过苛刻,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5. 赋税制度变迁: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有过一系列变迁,尤其是在宋代的实施。

6. 赋税制度的利弊:赋税制度的实行既有着一定的好处,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之处,因此必须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

三、周朝政治制度1. 周朝的中央集权制:周朝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严格的一个制度。

2. 周朝的君主制度:周朝实行的君主制度,将江山权柄一手掌握,全国各地归属他的统治权。

3. 周朝的奴隶制度:周朝以奴隶制度为基础,使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了粗制滥造的制约。

初中历史政治制度演变梳理

初中历史政治制度演变梳理

初中历史政治制度演变梳理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上组织和管理社会各个方面的规定、制度和程序。

政治制度的演变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社会发展和政治实践的需要,政治制度从一种形态逐渐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初中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下面将对其进行梳理和回顾。

1. 古代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主要有部落联盟制度、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度。

在部落联盟制度时期,各个部落通过联盟关系来解决一些共同问题。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形式,它建立在封国、封土地和封民上,君主利用封建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而君主制度则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发展,君主集中了极大的权力。

2. 中世纪政治制度:中世纪是由两个重要政权组成的时期,分别是北方的契丹政权和南方的宋朝政权。

契丹政权以契丹族为主体,实行各族共治的制度,世袭制是其特点之一。

而宋朝政权则实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官员选拔制度,以文化治国为主导思想。

3. 元明清政治制度:元朝政权由蒙古人建立,实行蒙古贵族的政权统治,设置都统制、行尚书省等职位来统治中国。

明朝政权以中央集权为核心,设置六部、九卿等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

清朝政权由满洲人建立,实行继承制,设立军机处、六部等机构来管理国家。

这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都是以人口户籍为基础的统治制度。

4. 民国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实行了民主共和制。

民国政府采取了宪政制度,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重要的转变。

中华民国政府制定了各种宪法、法律和政府组织制度,试图实现现代化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

5. 当代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将国家的权力下放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制度。

中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历经漫长时期的发展演变而来。

在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体制,用于选拔和任命官吏,监察制度则用于监督和问责官吏的行为。

这两个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也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选拔制度。

在商代,贵族统治阶级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继承权,而官员的选拔也主要基于血缘关系,凡是贵族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任要职。

跟着周朝的到来,兴起了世袭制度,官职成为世袭财产,只有贵族出身的人才能作为官员来担任一定的职务。

然而,秦朝的建立对中国的选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始皇推行的不分等级的任用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格局,使选官的标准更加倾向于个人能力和贡献。

秦朝建立了官吏考试制度,要求人才必须通过考试来获得官职,这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客观。

汉朝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在汉武帝时期,设置了乡试、郡试、会试等多级考试,通过文化考试选拔高级官员。

这一制度被后世称之为科举制度,它使得文化和学识成为了选拔官员的重要因素。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们有了通过努力学习和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机会,破除了世袭制度的不公和闭塞性,激发了全民智力的潜能,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科目繁多、等级分明的考试制度,严格选拔人才。

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科举制度得以保留并不断完善,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度才最终被废除。

与选官制度相伴而生的是监察制度。

在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出现始于周朝的“三监”制度,即监司、监札和监史。

在这一制度下,监察官员对官吏进行监督,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的行为。

随着历朝历代政治制度的变迁,监察制度也逐渐发展完善。

唐朝建立了同知院,负责对官员的人事任免进行复审,并对官员的任职行为进行监察。

宋朝则设立了御史台,并在朝廷与地方分别设置监门、检察使等官职,对实施监察权。

初中政治我国政治制度演变主线阐述

初中政治我国政治制度演变主线阐述

初中政治我国政治制度演变主线阐述我国政治制度演变主线阐述中国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的总和,是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

随着历史的演进,我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多次重大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就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主线进行阐述。

一、封建时代的中国政治制度在封建时代,中国政治制度主要以君主专制为核心。

统治者通过世袭的王朝制度来巩固政权,国家实行世袭的君主制。

此外,君主通过设立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事务,地方政权采取官僚统治的形式。

二、国民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采取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三、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制度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权力最高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政权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继续保持其核心地位。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82年,中国通过了现行宪法,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该制度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总结起来,我国政治制度演变主线可以概括为从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到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后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主线展示了我国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与时俱进的特点。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和特点求答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和特点求答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和特点求答最佳答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可谓千变万化,尤其是在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阶段,政治制度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然而,在这些变化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梳理一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

各个部落之间通过婚姻、同盟等方式建立联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组织结构。

部落的首领通常被称为“首领”或“酋长”,他们的权力主要来自家族和对军队的控制。

在政治决策方面,一般采取集体讨论和议事决策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这也带来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在奴隶社会时期,主要存在的政治制度形式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皇帝下设诸侯王,这些诸侯王有着一定的自治权,但受到皇帝的严格控制。

封建制度还有一套严密的官僚体系,由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

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城乡之间的划分也越来越明显。

这就导致了政治制度的进一步演变。

在战国时期,分裂的国家形成了多个强大的争霸势力,采取了一种类似于“分封制”的政治组织结构。

每个国家由国君领导,下设诸侯、大夫等官员。

这种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以国家君主为中心的官僚制度。

随着秦朝的统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被建立起来。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比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

这种政治制度形式在秦朝短暂的统治下达到了巅峰,但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抵抗。

接着,我们来看看汉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在汉朝时期,由于民众的反抗和压力,政治制度发生了一些改变。

刘邦建立的汉朝采用了类似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也加入了一些封建制度的元素。

汉朝的国家机构设置了各类官员,如丞相、太尉、太傅等。

与此同时,汉朝也允许地方豪强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此后,中国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政治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
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商周时期
继承制度:禅让制转为王位世袭制
等级制度:宗法制、礼乐制
地方制度:分封制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2、秦汉时期
中央制度:皇帝制度(秦)、三公九卿制(秦)、内外朝(西汉)
地方制度: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西汉初)
选官制度:军功爵制(秦)、察举制(汉)
3、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央制度:三省初步形成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4、隋唐时期
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
地方制度:节度使、都护府制度
选官制度:科举制
5、两宋时期
中央制度(或机构):二府三司
地方制度(或机构):文臣知州、通判监督、转运使主财政、军事上强干弱枝
6、元朝时期
中央制度(或机构):中书省
地方制度:行省制
7、明朝时期
中央制度:内阁制、厂卫制
8、清朝时期
中央制度(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帝)、军机处(雍正帝以后)
古代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发展
1、战国时期
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
下属组成人员:御史
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纠察
地方机构:
组成人员:
阶段:萌芽
2、秦朝时期
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长官)
下属组成人员:御史中丞、侍御史
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监察、弹劾
地方机构:郡县
组成人员:郡守,县长
阶段:初步形成
3、汉朝时期【注1】
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府(宪台)
下属组成人员: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御史府长官)
职责: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御史中丞负责文献记载
地方机构:州
组成人员:州刺史、司隶校尉(负责京畿地区监察)
阶段:发展
4、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央(机构或人员):门下省、御史台
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监察御史
职责:弹劾、纠察、文献记载、封驳
地方机构:司隶台
组成人员:司隶大夫
阶段:发展
5、唐朝时期【注2】
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内分台院、殿院、察院)、
谏议大夫
下属组成人员:侍御史(台院)、殿中侍御史(殿院)、监察御史(察院)
职责:文献记载、监察、弹劾、规谏
地方机构:道
组成人员:监司官
阶段:发展
6、宋朝时期【注3】
中央(机构或人员):中书门下
下属组成人员: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职责:监察、弹劾、谏议、审查诏令
地方机构:
组成人员:通判
阶段:发展
7、元朝时期【注4】
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
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
职责:监察、文献记载
地方机构: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组成人员:行御史、肃政廉访使
阶段:发展
8、明清时期【注5】
中央(机构或人员):都察院
下属组成人员:给事中御史、监察御史
职责:规谏、科抄、廷议、廷推
地方机构:按察司(明代)
组成人员:按察使(明代)
阶段:完备
本节注释及部分名词解释
禅让制: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由部落联盟会议推举继承人,经长期考察后由老首领让位于新首领。

这种首领更替方式称为“禅让”。

禹死后,启打败了原继承人继位为王,规定王位世袭,废止了禅让制。

宗法制:
以氏族社会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套维护等级秩序的制度。

以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分封者为受封者的大宗。

受封者对于分封者为小宗,大宗需要服从小宗。

在权力传授的问题上规定嫡长子、嫡子、庶子的继承顺序(嫡长子继承制)。

借此巩固统治,维护等级制度。

分封制:
分封制的雏形始于夏商时期臣服于中央的“方国”(地方部落)。

周初将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裔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领地内可拥有军队、征税、任免官吏和再
分封的权力,但必须向周王朝觐述职、缴纳贡赋、镇守领土、派兵随征。

按国力大小和与周王室的关系远近,诸侯内又分别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等级称谓。

分封制早期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扩大疆域的积极作用,后期则严重破坏国家统一。

秦朝建立以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握全国军事力量)、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奏章)
九卿:奉常【汉代改称太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汉代改称光禄勋】(掌管皇帝侍从)、卫尉(负责宫廷警卫)、太仆(掌管皇帝车马仪仗)、廷尉(负责司法)、典客【汉代改称大鸿胪】(掌管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家宗族事务)、少府(掌管皇室财政)、治粟内史【汉代改称大司农】(负责国家财政)
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秦统一全国以后,在全国普遍设立郡县,郡守、县令(县长)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

西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历经七国之乱后,武帝推行“推恩令”:分王国为侯国,以郡统国(侯王受郡守辖制,只享用封邑税收)。

此后统称郡国。

汉武帝以后国数渐少,州刺史权力扩大。

于是形成了以州统郡、以郡统县,成为后来地方三级制度的雏形【唐代三级:道—府(州)—县;宋代三级:
路—府(州)—县;元明清三级:省—府(州、道)—县】。

郡县制完全确立。

行省制: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处理全国政务。

地方设行中书省,各省设丞相一人掌握全省军政大权。

省以下设府(州、路)、县,由达鲁花赤(总督)管理行政。

元朝后期中书省权力膨胀,可以左右皇帝废立。

厂卫制度:
“厂”指明成祖时期设立的东厂、西厂(明宪宗时期废除)。

东厂、西厂由皇帝亲信太监担任提督,负责侦查臣僚言行,直接对皇帝负责。

“卫”指锦衣卫,设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

主要负责保卫皇宫、掌管皇帝出入仪仗。

为加强统治,锦衣卫此后兼管刑狱。

锦衣卫长官称指挥使,由外戚、功臣担任。

锦衣卫下设北镇抚司,专理“诏狱”,有巡查、缉捕的权力。

【注1】汉代,御史大夫(又称司空)的监察权分离,御史中丞开始组建独立的监察机构。

地方设州作为监察机构,后来州刺史权力扩大,兼管行政和军事,州实际上变成了地方行政机构。

魏晋时期,州刺史带有军职,府作为一种军事组织形式(府兵制:兵农合一,闲时耕种操练、战时从军)也开始形成和发展。

后来府成为和州平级的行政区划,称为“府州”。

司隶校尉负责都城地区监察,皇帝朝会百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