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诊”不同的气味诊断疾病

合集下载

中医如何从望闻问切诊断经络问题

中医如何从望闻问切诊断经络问题

中医如何从望闻问切诊断经络问题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源远流长,其中望闻问切是最为经典且常用的手段。

经络作为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是否存在问题,也能通过望闻问切来进行判断。

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在诊断经络问题时,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体型、皮肤状况等。

比如,如果心经有问题,可能面色发红,心其华在面;肝经有问题,可能面色发青。

此外,还会观察患者的体态,比如胆经不畅,可能出现走路姿势的异常。

皮肤的状态也能提供线索,若经络气血瘀滞,可能在相应的经络循行部位出现皮肤粗糙、干燥、斑点等。

比如肺经不畅,可能在手臂内侧的肺经循行路线上出现皮肤问题。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对于经络问题的诊断,声音可以反映出脏腑经络的盛衰。

比如,说话声音洪亮有力,可能是阳气充足,经络通畅;而声音低微、气短懒言,可能是经络气血不足。

通过嗅患者身上的气味,也能辅助诊断。

比如口臭,可能与胃火炽盛、胃经失调有关。

问诊在诊断经络问题中起着关键作用。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生活习惯等。

比如,询问是否有头痛,若头痛位于巅顶,可能与肝经有关;若头痛在后头部,可能与膀胱经相关。

再如,询问睡眠情况,若经常失眠多梦,可能心经有热;若睡眠容易惊醒,可能与胆经有关。

此外,还会问患者的饮食偏好,比如喜欢吃辛辣食物,可能导致胃火旺盛,影响胃经。

对于女性,会询问月经情况,月经不调、痛经等可能与冲任二脉以及肝经、脾经等有关。

切诊包含切脉和按诊。

切脉是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不同的脉象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经络问题。

比如,弦脉常见于肝胆疾病,可能提示肝经、胆经有问题;细脉多为气血两虚,可能与多条经络的气血不足有关。

按诊则是通过按压身体的不同部位,来判断经络是否有疼痛、结节、肿块等异常。

比如,按压足三里穴,如果有疼痛或酸胀感,可能提示胃经有问题;按压膻中穴出现疼痛,可能与任脉相关。

以常见的肩周炎为例,从中医经络的角度来看,肩部主要与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有关。

中医专业知识之嗅气的诊断疾病方法

中医专业知识之嗅气的诊断疾病方法

气味是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中一项比较重要的环节,一般有经验的医者都很注意闻诊,听声和嗅气。

中公卫生人才网现在与各位考生来讨论下关于嗅气诊断的相关知识点。

嗅气分嗅病体之气和病室之气,病体之气又分为嗅口气、嗅汗气、嗅痰涕之气、嗅呕吐物之气、嗅排泄物之气等,不同的气味能辨别患者疾病的寒热虚实,本文只就病体之气而论。

嗅口气指嗅从口中散发出的异常气味,一般正常人呼吸或讲话时,口中无异常气味散出。

口中散发臭气者,称为口臭,多与口腔不洁、龋齿、便秘及消化不良等因素有关;口气酸臭,兼见食少纳呆,脘腹胀满者,多属食积胃肠;口气臭秽者,多属胃热;口气腐臭或兼咳吐脓血者,多是内有溃腐脓疡;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烂者,为牙疳。

嗅汗气指患者随汗而散发出的气味,如果汗出腥膻,多见于风温、湿温、热病,是风湿热邪久蕴皮肤,津液受到蒸变或汗后衣物不洁所致;汗出腥臭,多见于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所致,可见于狐臭。

一般人体少量排痰和涕无异常气味,一般咳吐痰涎清稀量多且无异味者,属寒证;咳痰黄稠味腥者,是肺热壅盛者,多属肺痈,为热毒炽盛所致;鼻流浊涕且腥秽如鱼脑者,为鼻渊;鼻流清涕无气味者,为外感风寒所致。

呕吐物清稀无臭味者,多属胃寒;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胃热;呕吐未消化的食物,气味酸腐者为食积;呕吐脓血而腥臭者多为内有痈疡。

嗅排泄物之气,不止指二便之气,还包括妇女的经、带之气。

一般大便臭秽难闻者,多为肠中郁热;大便溏泄而腥者,多属脾胃虚寒;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或夹有未消化食物,矢气酸臭者,为伤食。

小便黄赤混浊,臊臭异常者,多属膀胱湿热;尿液若散发出烂苹果样气味者,多属消渴病后期。

妇女月经臭秽者,多属热证;经血味腥者,多属寒证。

带下臭秽而黄稠者,多属湿热;带下腥臭而清稀者,多属寒湿。

崩漏或带下奇臭,兼见颜色异常者,应进一步检查,以辨别是否为癌症所致。

综上所述,一般有腥臭之气的,多见于热证,臭秽严重者,多为热盛或热毒所致,而寒证多无臭或味不重,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区分,不要记忆混淆。

中医诊断:闻诊知识点总汇

中医诊断:闻诊知识点总汇

中医诊断:闻诊知识点总汇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况,诊察疾病的方法。

听声音包括听辨患者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暖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各种声响。

嗅气味包括嗅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及病室的气味。

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

所以,辨别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以判断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诊病、辨证提供依据。

闻诊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颇受历代医家重视,正如《难经·六十一难》所言:“闻而知之谓之圣。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根据患者发出的声音来测知内在病变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以五音、五声应五脏的理论;《素问·脉要精微论》以声音、语言、呼吸等来判断疾病过程中正邪盛衰状态。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以患者的语言、咳嗽、喘息、呕吐、呃逆、肠鸣、呻吟等作为闻诊的主要内容。

后世医家又将病体气味及病室气味等列入闻诊范围,从而使闻诊从耳听扩展到鼻嗅,使闻诊的内容得以不断丰富。

正如清代王秉衡日:“闻字虽从耳,但四诊之闻,不专主于听声也。

”一.听声音听声音是指听辨患者语声、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声响,以判断脏腑功能与病变性质的诊病方法。

声音的发出,大多是肺、喉、会厌、舌、齿、唇、鼻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肺主气,司呼吸,气动则有声,故肺为发声的动力。

喉是发声机关,声由喉出,其余部分则对声音起协调作用。

此外,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必由肾间动气上出于舌而后则能发出声音;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神志,言语发声受心神支配等,均与发声有关。

而肠鸣之声则与胃的和降及肠的传导相关。

因此,听辨声音不仅可以诊察发音器官的病变,还可以根据声音的变化,进一步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

《四诊抉微》曾说:“听声审音,可察盛衰存亡。

”并指出:“声应于外者,有若桴鼓之捷也。

闻诊问诊

闻诊问诊

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 食欲与食量 食欲减退
临床表现
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腹胀 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 便溏, 便溏,舌淡脉虚 脘闷纳呆,兼见头身困重, 脘闷纳呆,兼见头身困重,便溏 苔腻 纳少厌油食,兼见黄疸胁痛, 纳少厌油食,兼见黄疸胁痛,身 热不扬
临床意义
脾胃气虚 湿邪困脾 肝胆湿热
2、食欲与食量—厌食 食欲与食量 厌食
全身 有汗
战汗—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伤寒邪正剧争 战汗 恶寒战栗而后汗出—伤寒邪正剧争 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二、问汗 有汗—局部有汗 (二)有汗 局部有汗
头面汗多,兼面赤心烦,口渴舌红 上焦邪热 头面汗多,兼面赤心烦,口渴舌红—上焦邪热 头汗 头汗兼身重脘痞,舌红苔腻 中焦湿热 头汗兼身重脘痞,舌红苔腻—中焦湿热 头额冷汗如珠,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 头额冷汗如珠,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 头汗如油,高热烦渴,脉细数疾 亡阴 头汗如油,高热烦渴,脉细数疾—亡阴 心胸汗—虚证(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心胸汗 虚证(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虚证 手足心汗—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手足心汗 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半身汗—邪阻经络, 半身汗 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周 邪阻经络 阴部汗—下焦湿热 阴部汗 下焦湿热
腰痛
四肢痛
疼痛游走不定(行痹)—感受风邪为主 疼痛游走不定(行痹) 感受风邪为主 疼痛剧烈,遇寒加甚,得热痛减(痛痹) 感受寒邪为主 疼痛剧烈,遇寒加甚,得热痛减(痛痹)—感受寒邪为主 四 肢 痛 关节红肿热痛(热痹)—感受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郁久化热 关节红肿热痛(热痹) 感受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郁久化热 重着而痛(湿痹) 重着而痛(湿痹)——感受湿邪为主 感受湿邪为主 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屈伸受限(尪痹)——痹病日久, 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屈伸受限(尪痹) 痹病日久, 痹病日久 痰瘀阻络, 痰瘀阻络,筋脉拘挛 独见足跟或胫膝痛(多见于老年体衰之人) 独见足跟或胫膝痛(多见于老年体衰之人)——肾虚 肾虚

中医诊断学-闻诊

中医诊断学-闻诊
?见于新病兼恶寒发热,鼻流清
涕-外感风寒
?久病阳虚的病人突发喷嚏-阳
气回复,病情好转
7.呵欠:困倦而致为正常
?见于病者,呵欠频频而作--
体虚阴盛阳衰
8.太息:叹息
?不自觉发出太息声,太息后自
觉宽舒者-情志不遂,肝气郁结
“言为心
谵语
声”听
郑声
语言的 语 独语
异常以
判断心 神病变
言 错语
狂言 言謇
总的原则:
属实证(风寒、风热、痰湿阻肺) “金实不鸣”;
?久病渐至—肺肾亏虚,喉关失养—
属虚证(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 “金破不鸣”。
?怒吼、妊娠也可见。
3.鼻鼾:“打呼噜”,多气道不利、鼻病、
睡 姿不 当、中风入脏、高热神昏。
4.呻吟:多疼痛或胀满。 5.惊呼:剧痛;惊恐;精神失常
小儿阵发惊呼——受惊
6.喷嚏: 偶发为正常
3.独语: 虚证——心气不足;
实证——气郁痰结心窍。 (见于郁证、癫证)
4.错语: 虚——心气不足(体虚脏衰);
实——痰湿瘀血气滞阻窍。
5. 狂言:痰火扰乱心神所致(阳证、实
证);狂病、蓄血。
6. 言謇:言词不顺利。中风或中风后遗
症。
病人呼吸正常
是形病气未病;
呼吸异常是形 呼
气俱病

喘 哮 短气 少气
沉默寡言,语声低微——多虚证、寒证; 烦燥多言,语声高亢——多实证、热证。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热入心包;阳明腑实;痰热扰神)
2.郑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语声低
弱,时断时续。 多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见于疾病晚期、危重病)

【中医】闻五声、辩五脏、诊五病(附六字歌诀)

【中医】闻五声、辩五脏、诊五病(附六字歌诀)

【中医】闻五声、辩五脏、诊五病(附六字歌诀)五声治病解析武侠小说中高手们总是有闻声辨人的能力,而其实医生也是有闻声辨病的能力。

中医四诊中的闻诊包含听声音,本文通过五脏对五声、以及临床中的判断标准,谈论如何通过听声音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

文末附有六字诀,药王孙思邈曾奉它为长寿之法,临床医生可教导病人练习,辅助治疗!闻五声观五脏我们经常说,声音是表达情感的,而情感又是从身体里发出来的。

一个肝气虚的人,就会狂呼乱喊,因为“肝声为呼”,呼是舒解的象。

如果是被压抑的,在办公室里挨训了,肯定不能狂呼乱喊,只能轻经地嘘口气而已。

现在在日本,有一些专门供人发泄的地方,在那里面,人可以冲着另外一个人拼命地扔标枪、摔东西或者说一些骂人的话,这个时候人肯定是发出“啊”的声音,或者是说一些骂人的话。

这些其实都是人自己在疏解。

心声为笑,如果人老呵呵笑,就是心神将散。

脾的正气是唱歌嘹亮,邪气是“登高而歌”,就像有精神症状的人一样。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精神症状的人力大无穷、本领高强,不管多高的墙,他们“噌”一下子就能上去,然后在上面发疯。

一般正常人如果要想爆发,除非有武功,才会突然一下蹿到墙上,否则做不到。

而有精神症状的人能做到,就是因为身体内部阳邪盛。

肺声为哭,如果一个人总是哭哭啼啼,或者他的声音里老带着悲气,就是肺有毛病。

肾声为呻,如果人总是哼哼唧唧,肾肯定不好。

总结口诀为:肝心脾肺肾,呼笑歌哭呻临床上的判断标准中医四诊中闻诊包含了听声音和闻气味,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如何通过听一个人的声音判断他的身体状况呢?人体发出声音,是口、舌、齿、唇、鼻、喉、会厌以及肺等器官协调工作的结果,健康人的声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发音自然、音调和畅、刚柔相济,其中又因性别、年龄、体质、情绪的不同,在发出的声音上也存在差异。

发音器官病变当发音器官本身出现病变,那发出的声音也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如中风病人由于舌体僵硬或口舌歪斜,常会导致语言謇涩、话语含混不清;声带疾病(如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会导致声音嘶哑;牙齿缺失的患者讲话时会因漏风而导致语音异常等等,这些是由于发音器官本身病变而导致的声音异常。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辨证论治。

这四种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补充,为中医准确诊断疾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以及舌象等方面来获取病情信息。

首先,观察患者的神,也就是精神状态。

如果患者神志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通常表明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如果患者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则可能是正气虚衰,病情较重。

其次,观察患者的面色也很重要。

面色红润有光泽,多为气血充足;面色苍白,可能是血虚;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虚或有湿邪;面色发青,多与寒证、痛证、血瘀有关;面色发黑,往往提示肾虚或有水饮内停。

再者,观察患者的形体也能提供诊断线索。

形体肥胖者,多属痰湿体质,易患中风、消渴等病;形体消瘦者,多为阴虚体质,易患肺痨等病。

此外,舌象的观察在中医望诊中占据重要地位。

正常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舌、薄白苔。

舌头的颜色、形态、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变化,都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比如,舌红少苔多为阴虚;舌淡胖大,多为阳虚水湿内停;舌苔黄腻,多为湿热内蕴。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

语言低微、气短懒言,多为气虚;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多为实热;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弱,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则是通过闻患者身体、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口气酸臭,多为食积胃肠;排泄物有恶臭,多为湿热或热毒。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以及患者的自觉症状等。

问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比如,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怕冷发热多为外感病;但寒不热,多为虚寒证;但热不寒,又分为壮热、潮热、低热等不同情况,分别提示不同的病证。

闻诊的定义和内容

闻诊的定义和内容

闻诊的定义和内容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今天,我们来介绍闻诊的定义和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认为人体器官发出的声音和排泄物的气味能够反映体内变化和疾病的变化,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

(1)听声音1.听发声。

如果声音发出高亢有力,并且前轻后重,多是热症,相反,如果细弱低微并且前重后轻多是虚症和寒症,如果睡中带鼾多是气息不顺,如果呻吟不止多是身体疼痛所致,如果声音沙哑或不能发声多是肺气不宣、气阴耗伤。

2.听呼吸。

如果呼吸气粗有力多为热症,相反,呼吸微弱无力则为寒症,一般来说观察呼吸可以诊断出下列疾病:如果呼吸困难、短促急迫,是肾肺虚损、气失摄纳导致,说明患者可能患上喘症;呼吸急促、气道窒塞,多是阴虚火旺、火逆上气所致,可能会导致气逆;呼吸气急而短、喉中无痰,多是肺气不足所致,可能会导致短气;呼吸微弱、虚虚怯怯,则是身体虚弱、少气的表现。

3.听咳嗽的声音。

如果咳嗽声音混独,同时伴有鼻塞不通,可能是感染风寒;晐嗽声音低沉、疲多,则可能是寒咳或湿咳。

干咳并没有痰,或者只是咳出少许黏液,可能是患有燥热症状;咳嗽伴有黏稠的痰,并且鼻孔呼出热气,属于肺热之病;咳嗽时发时止,一发不止并且伴有咳血的出现,就是感染上了顿咳;咳嗽无力、声音低沉、伴有气促可能患有肺虚之病。

4.听呕吐、嗳气、呃逆、喷嚏、肠鸣和太息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久以前,中医就有“闻诊”气味来辨别疾病的方法。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当人发生某种疾病时,身上就散发出特殊的气味,这些气味大多出自排泄物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部位。

不同的气味预示着不同的疾病。

王鹏飞提醒您:当然经常闻到才是疾病,偶尔闻到只是内脏代谢暂时发生变化的反应。

烤面包味:可见于伤寒症患者。

鸡毛味:(如刚拔下来的鸡毛味):可见于麻疹患者。

陈啤酒味:可见于淋巴结核患者。

生肉店味:可见于黄热病患者。

苦杏仁味:口中有此气味,提示可能是氰化物中毒。

花生味:口中有此气味,提示可能误服了某些毒鼠药。

大蒜味:可见于食大蒜的人,有时有机磷农药中毒或误服灭鼠药磷化锌者的口中也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大蒜样气味。

金属味:长期接触一些有毒的重金属,发生重金属中毒时,口腔内有一股金属味。

烂苹果味:可见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时,由于产生大量酮体,口中便会散发出一种烂苹果样的气味。

酒窖发霉味:可见于伤口被细菌感染的患者。

酸味(指汗液有酸味):可见于风湿病。

酸臭味:可见于消化不良,因胃有积食,嗳出的气常有酸腐味。

氨气味(即小便味):可见于肾炎患者。

当肾功能衰竭时,由于不能正常代谢,体内肌酐、尿素氮含量增高,口中就有一股特殊的氨气味。

霉臭味:口中常有此味,提示肝脏有病。

严重肝病的病人连呼出的气中也有此味,称为“肝臭”。

腐臭味:多由口腔不洁引起。

有的老人和小孩早晚不刷牙,堆积的牙垢和嵌塞于牙缝里或龋洞内的食物碎渣就会发酵腐败而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脓臭味:口中有此气味,常见于化脓性鼻炎、副鼻窦炎、鼻内异物或肺脓疡等,这些疾病的病灶处形成溃疡、糜烂、化脓,就引起脓性口臭。

当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时,除唾出大量的脓臭痰外,呼出气中也常有臭味。

粪臭味(指病人呕吐物中有粪臭味道):可见于急性腹膜炎和肠梗阻,应即刻送医院抢救。

恶臭味(指感染化脓时脓液有恶臭味):可见于气性坏疽。

狐臊臭味:腋下大汗腺分泌旺盛,易患臭汗症(狐臭)。

此病对健康无影响,无传染性,多与家族遗传史有关。

血腥味:可见于牙龈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支气管扩张的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