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论文

合集下载

养成教育论文优秀6篇

养成教育论文优秀6篇

养成教育论文优秀6篇养成教育论文篇一我国幼儿养成教育不仅仅涉及了家庭、学校对于幼儿的教育,还有社会对于幼儿的教育,因此,我们在进行幼儿养成教育的时候有必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以及微观环境,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良好实施。

首先,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以及性格养成和习惯养成的最好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幼儿就像是一张白纸,我们在上面如何绘画,就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图画,因此,我们应该在这幅图画上绘画出最美好的线条,从而促进幼儿的良好习惯等的养成,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其次,幼儿阶段的幼儿他们拥有着更多的天性,他们对于这个社会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内心是善良而又空洞的,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在幼儿的心灵中种上美好的愿望,这有助于幼儿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有助于幼儿在将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最后,在当今时代,大多数的幼儿是独生子女,或者有很多的幼儿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论是独生子女也好,还是隔代教育也好,现在的幼儿承受了太多的溺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家长就剥夺了幼儿生长中的一些权利,使得幼儿的性格等方面出现缺陷,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要想幼儿能够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幼儿养成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国幼儿养成教育实践策略我国幼儿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

幼儿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家长以及教师等都应该为幼儿做好榜样,同时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等还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宏观以及微观环境,促进养成教育实践的顺利展开,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家长以及教师做好榜样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些行为等都会影响到幼儿,因此,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另外,我们知道幼儿阶段的幼儿他们有着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尤其是他们非常喜欢模仿家长的行为等,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肢体动作等方面,要为幼儿做好榜样,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怎样矫正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怎样矫正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怎样矫正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论文(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怎样矫正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论文习惯是一种稳定的神经联系,形成时间越久,稳定性就会越强。

3~6 岁是儿童习惯形成的初级阶段,幼儿园为 3~6岁儿童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生活、活动空间,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会在这种开放状态下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幼儿的随意性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是否有利于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幼儿认识哪些习惯是不利于健康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健康会造成哪些危害,从而使幼儿产生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有目的地矫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在不良生活习惯刚刚发生尚未完全形成的最佳矫正时期,我们如何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一、榜样示范,实现不良生活习惯的矫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面对幼儿的不良生活习惯时,我们可以寻找习惯的典范,让表现优秀的幼儿成为被矫正幼儿的学习榜样。

飞飞小朋友最不爱洗手。

一天早上,他奶奶在教室门口说:“老师,我们飞飞就不爱洗手,回家还说‘老师说不用洗手’……”听了飞飞奶奶的话,我不禁一惊。

难道,这只是一个孩子不爱洗手的问题吗?为了给自己不洗手找个借口,他竟然拿老师做挡箭牌,还向奶奶撒了谎,我不得不作出一连串的思考……早餐开始前,小朋友要洗手。

我在洗手池旁开始留心观察,发现琪琪小朋友洗手最认真,于是我偷偷拍下了琪琪洗手的全过程。

早餐后,我打开大屏幕,为全班小朋友播放了琪琪洗手的视频。

看到大屏幕上的琪琪,孩子们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我看着飞飞说:“琪琪是咱们班洗手最好的小朋友,她不仅在幼儿园会洗手,在家里也爱洗手,我们都向她学习好吗?”就这样,在老师的提醒和暗示下,每次洗手时间,琪琪都会主动找飞飞一起洗手。

渐渐的飞飞能主动去洗手,把洗手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儿去做。

二、让幼儿扮演小老师,纠正家长的不良生活习惯幼儿的生活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家长生活习惯的熏染。

在剖析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的成因时,我们发现一部分孩子的某些不良生活习惯是在家长身上模仿而来的。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论文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论文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孩子的个人发展,还对其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首先,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培养良好行为的基础,它可以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动和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主完成一些小任务,如整理玩具、洗碗等,逐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其次,要注重正面激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积极的反馈,这将促使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可以给予孩子赞扬和奖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此外,要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家长为他们设定一些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这些规则应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遵守。

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家长应该及时进行适当的惩罚或纠正,以保持规则的有效性。

另外,培养良好的行为还需要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是模仿学习的动物,他们往往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来学习和模仿正确的行为方式。

因此,父母要做出良好的示范,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最后,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探索的机会。

幼儿时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自己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探索和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做决策并承担后果。

这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发展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激励,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通过家庭的努力和关爱,我们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够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社会有益的一员。

幼儿园养成教育论文

幼儿园养成教育论文

幼儿园养成教育论文幼儿园中班养成教育论文篇一《浅谈中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摘要:幼儿期是良好个性形成、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

著名教育家若井邦夫说:“婴幼儿的生理心理正处于迅速变化和发展之中,是最适合培养习惯的时期。

”所以教师在开发幼儿智力的同时,必须使幼儿在身体、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

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养成教育是幼儿人格发展的需要。

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年龄越大,人格对习惯的影响越大。

现在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任性、懒散、怕苦、缺乏责任心;纪律意识差、依赖性强。

而处于中班年龄段的幼儿虽然在意识上要比小班孩子好,自控力也有所提高,但还是需要成人的帮助与提醒。

一、帮助幼儿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概念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在家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包办或代办,根本不需要幼儿自己动手,因此他们不了解哪些是需要养成的生活习惯,哪些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就更加没有准确的概念。

因此,教师要先把有关生活常规的概念传授给幼儿,如吃饭前要洗手、睡觉时要把鞋子放整齐、小椅子要轻拿轻放、玩具玩好要放回原处等等。

幼儿只有在明白了这些概念以后,他们才能学着遵守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当然,在帮助幼儿了解这些概念时,教师也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把养成教育纳入主题活动整合课程,让幼儿在有趣的主题活动中认识正确的生活习惯。

二、老师注重自身习惯的养成,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都具有爱模仿的天性,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管是电视里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不管是人类还是小动物,他们都会会刻意地去模仿。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15篇(加强幼儿养成教育论文)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15篇(加强幼儿养成教育论文)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15篇加强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幼儿养成教育论文摘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很重要的,它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工程,只有在家庭、幼儿园共同努力教育、坚持不懈、反复强化中,才能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美好的人生奠基。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会不惜遗余力地致力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幼儿的成长道路铺上第一块“金砖”。

关键词幼儿养成教育幼儿教育论文教育幼儿养成教育论文:加强幼儿养成教育论文一、以经典为范,激发强烈的民族意识“书声琅琅,书香校园”经典诗文不仅记录了无数历史先贤的智慧,更记载了他们悲天悯人,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因此,以经典为范,让幼儿在诵读中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幼小的心中根植民族的希望之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聚集力量。

为了强化幼儿的诵读意识,教师将经典诗文融入活动之中,如开展“诗文接龙”“比比谁最棒”等活动,让孩子从小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让孩子体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让孩子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此外,每学期幼儿园还以“母亲节”“国庆节”等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诵读活动。

这些经典文化都是智慧与思想的凝聚,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诵读经典可以让幼儿从小浸润在中华经典诗文的最深邃,最富有内涵的感染之中,以先贤为师,与经典同行,发扬民族精神,从小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二、以熏陶为桥,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当前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孩子从小生活在娇惯与溺爱中,不懂得体谅与感恩父母,有的甚至在幼儿园欺负小朋友,在家对父母乱发脾气,针对于这一现象,实施经典诵读,以熏陶为桥梁,让幼儿懂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

根据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孩子讲述经典诗文中的故事,如讲述“二十四孝子”“孟母三迁”“黄香温席”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耳濡目染,感受古代先贤感恩父母,恪守孝道的高大形象,树立自己心目中的榜样。

农村幼儿园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论文

农村幼儿园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论文

农村幼儿园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论文第一篇:农村幼儿园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论文摘要:作为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掌握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阐述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幼儿;好习惯;培养;方法一、开好家长会,让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管理幼儿有这么一句话说: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也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所以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依靠父母,作为幼儿教师,就要召开好家长会,让其懂得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离开家长。

我想,在培养幼儿习惯方面家长应该做到:1.父母应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多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共同制作玩具、共同阅读、聊天游戏、学习专门技能、外出娱乐等。

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从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开始学着关心体贴他人。

2.父母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

好的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对幼儿的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教育的机会,都不放松,都不放过。

如不乱扔果皮、不折花踩草、和同伴友好相处等。

幼儿每做对一件事,家长要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切忌置之不理。

幼儿是喜欢表现的,当他的表现得到鼓励和认可,他会更乐于去表现。

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好的习惯了。

二、教师要为幼儿树立好榜样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

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也要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见面有礼貌地问好;其他教师有需要协助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

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集体生活中,同伴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三、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对于幼儿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正面的赏识、鼓励、表扬,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巩固和发展。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论文3篇-养成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论文3篇-养成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论文3篇-养成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1.从小做起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哪怕是一点点小事都需要我们老师循循善地进行教导。

这里所说的“小”,是说从小就要进行培养,更要从小事做起。

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模仿能力强。

因此,教师在言行上要起到模范的作用,说话时候的表情、手势、语调等等教师都要进行研究,要防止那些粗俗的、不文明的语言出现,特别是和学生的家长交流的时候,更要显示出教师的文明素质。

要经常让学生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用语。

桌椅的摆放、面容的清洁、衣服的穿戴等一些生活的小事都要求学生认真做好,使他们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2.创设良好环境环境对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样重要。

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必须在好的环境中得以培养,环境成为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我们要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

对学生进行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多开展一些活动,通过生活自理竞赛,遵守作息时间之星,勤俭节约小赢家,文明礼貌比赛,锻炼活动评比等有益的活动,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3.与家长配合家庭的教育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时间是对分的,家庭的生活学习对学生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配合更是不可或缺的,养成教育更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协作,希望得到家长们的热情支持和帮助,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和家长们沟通,了解孩子们在家中的情况,都有那些缺点和不足,这样就会反馈到老师这里,当然在学校出现的有关问题也要告诉家中,让他们协助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携手共进,真正使学生的良好习惯得到培养。

第二篇一、坚守一份内容养成教育是德育的一个范畴,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并且会因为时间、地点和行业的不同提出不同规范,如古时的《三字经》《弟子规》,现在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等。

学校为把“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构建,提出了“容止格言”和“三好三做起”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论文(1)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论文(1)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论文(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幼儿时期是人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成长具有关键意义。

因此,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就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完整的社会角色。

1.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

2. 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品德,强化幼儿的自我修养能力。

3.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幼儿自我认识和适应环境,形成积极的心态并增强心理健康。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启发式教学、激励机制和家园共育。

1.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策略,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标准行为的要求,并提高幼儿的自我鉴别、自我修正能力。

2.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手段之一。

这一措施对幼儿的积极性、参与度、成就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可缺少的策略,它能够促进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幼儿行为习惯的整合。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行为习惯指导,常常会影响幼儿整个成长历程。

三、行为习惯培养实施中的可行方法行为习惯的培养实施中,可以采用多元交互的教学设计方式、情境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情感关怀的教育方式。

1. 多元交互的教学设计方式多元交互教学设计可以在教育保教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互机会,其利益的是增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

2. 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情境化教学模式在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真实情境的呈现,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特定的行为规则。

3. 情感关怀的教育方式情感关怀教育是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还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实践良好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导师:*****学校:*****日期:*****容摘要当今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幼儿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现状不容乐现。

要想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从情感入手,以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为基础,激发幼儿情感动力,以榜样引导和行为引导为基本手段,协调家庭,社会的力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随机教育;游戏;幼儿情感;主题活动ABSTRACT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emotional problems that have occurred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the early childhood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behavioral emotional habit is not optimistic. To give children the right behavior, starting from the emotional, the moral basis of cognitive ability, stimulate children emotional power, lead by example and act as the basic means to guide and coordinate the family, social forces, through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to promote children form good habits.Key words: random education; game; children emotion; theme activities目录引言 (5)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容 (5)(一)道德习惯 (5)(二)活动习惯 (5)(三)生活习惯 (5)(四)劳动习惯 (5)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具体法和途径 (6)(一)巧用鼓励表扬促进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 (6)1、发现优点、及时鼓励,是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 (6)2、激发情感,真挚鼓励,是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 (6)3、树立榜样,积极鼓励,是影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源泉 (6)(二)结合节日设计系列教育活动,激发幼儿情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三)组织各类游戏活动,体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四)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因素进行随机教育 (8)1、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了解幼儿特点,关爱幼儿生活 (8)2、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 (9)3、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不要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9)4、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要注重集体活动的作用 (10)(五)家园配合,重视不良习惯的矫正 (10)1、消除障碍 (10)2、持之以恒 (10)3、及时强化 (10)结论 (11)致 (12)参考文献 (13)引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了“萌发幼儿健康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

因此,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既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也是新时期对幼儿教育提出的一种现实要求。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幼儿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而在学前教育阶段,如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工作。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养成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相当部分幼儿形成了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

父母的教养法不当,造成子女养成了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

“隔代教养”让祖辈对辈过度溺爱,使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口,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还有单亲家庭的放任教养式,也对孩子造成重的负面效应。

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容(一)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

一个人有了道德习惯,社会觉悟和社会准则才能成为其精神财富。

道德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容:文明礼貌的习惯,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个人安全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

(二)活动习惯活动习惯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心需要的活动行为式,它包括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等。

(三)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花等。

(四)劳动习惯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组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上述四个面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容,其中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的训练为习惯培养的起点,活动习惯的培养是中心,道德习惯的养成为目标,从各学科教学渗透、区域活动培养两条途径,以兴趣、情感、意志三个非智力因素为主要策略,分级推进,逐步培养,继而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具体法和途径由于家长的溺爱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特别强,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顾及他人,受不得半点委屈,更谈不上吃苦,如果这样下去,走向社会如立足?要使他们步人社会求得生存发展的权利,必须要有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理,特别是要有正确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步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在社会大环境中拼搏,奋斗,追求,发展,生存莫定基础。

我认为,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从以下几面人手:(一)巧用鼓励表扬促进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

”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

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对幼儿鼓励的教育态度,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1、发现优点、及时鼓励,是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自我控制力较差,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

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及时的鼓励,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2、激发情感,真挚鼓励,是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如果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眼睛望着别处,表情冷漠,可想而知,无论教师怎样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其教育效果也是消极的。

因此,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更应恰到好处地运用表情的鼓励(如热情的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和手势性鼓励(如伸出大拇指,鼓掌)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如摸摸小脸蛋、擦擦泪、抱一抱)等,才能深深地感染孩子,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3、树立榜样,积极鼓励,是影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源泉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的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

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的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结合节日设计系列教育活动,激发幼儿情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通过“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向幼儿进行爱父母的教育。

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幼儿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播要情感—“爱”。

关心父母,爱父母是幼儿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开始,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容。

为此,我们可以设计“爱爸爸妈妈”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职业,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让幼儿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他们是如工作的?使幼儿知道爸爸妈妈工作是为了大家。

在孩子们了解爸爸妈妈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尊敬爸爸妈妈,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通过了解爸爸妈妈的爱好,引导幼儿关心爸爸妈妈。

让幼儿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什么?从爸爸妈妈的角度想问题,引导幼儿感受爸爸妈妈的想法,愿望。

让孩子体验他人的情感,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通过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激发幼儿“爱”的情感。

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爸爸妈妈的付出,可以利用各种形式来给孩子创设情境,如:说说爸爸妈妈,画爸爸妈妈,节日向爸爸妈妈献花等活动,激发幼儿对爸爸妈妈的情感。

2、利用“六一”儿童节组织“家园联谊活动”,“小小运动会”等活动向幼儿进行爱老师,爱他人的教育。

活动中孩子们欢快的舞蹈,精彩的运动会,想象力极为丰富的绘画作品展,孩子们高兴的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这个活动体现了社会对孩子的关心,同时孩子们在欢快的节日中学会了感激他人,关心他人,热爱他人,爱的情感在孩子的心中升华。

3、利用“十月一日”国庆节这个节日向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唱耿,绘画,儿童剧的形式向幼儿介绍我们祖国的大好江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国,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幼儿的心灵萌发爱国情感。

这种教育还要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做到有愈,有机,有感,有效地渗透,长期坚持,潜移默化。

(三)组织各类游戏活动,体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

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离教于乐,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鹤琴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可以从游戏中得来,自制,克己,诚实,理性地服从,这种种美德的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

幼儿是生活在游戏中的,为了满足幼儿模仿现实生活的愿望,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充分创造角色游戏的条件,使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

游戏中,幼儿情绪高涨,行动积极,能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比如,在“娃娃家”中,启发“爸爸妈妈”关心照顾好“孩子”;“主人”热情礼貌的招待“小客人”:在蔬菜市场,幼儿能把蔬菜分门别类,认真地“买卖”蔬菜;在医院里,“医生.要耐心的为“病人”医治。

通过扮演角色,幼儿能够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照顾的美好情感,同时启发幼儿对他人的热爱之情,逐步养成礼貌待人,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