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综述5000字

合集下载

浅析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心得

浅析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心得

浅析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心得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杀手。

本文将结合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特征,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谈谈自己的见解。

掌握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求,使患者能够更好更快地恢复,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病;护理心得由于出生率的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早在2000年我国就进人了老年性社会。

而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的是老年人口高龄化。

据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以每年4.5%的速度递增,2020年达2780万,2040年达7400多万,到2050年,高达1.14亿,占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的比例将由2000年的近14%增加到2050年的34.6%,届时,每3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高龄老年人。

事实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势不可挡,其增长速度快于社会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也越来越多,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将会使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本文下面就具体展开谈谈自身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体会。

1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有很多种,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针对性护理。

其主要的症状表现有以下几种。

1.1心悸心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患者主观感觉及客观表现的综合症状。

心血管疾病患者会感觉自己的心跳加快、不规律。

在临床上的表现通常是心律过快或过慢,或者表现为心律不齐。

这个症状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2呼吸困难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通常还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吃力、急促的症状。

临床症状为呼吸频率加快,或者呼吸深度加大。

导致呼吸困难的因素很多,临床上需对症下药。

1.3眩晕眩晕是指人体对于空间上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得患者感觉周围的物体在旋转,或者自己在原地打圈或摇摆,这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

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现状及病例分析

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现状及病例分析

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现状及病例分析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这些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

针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医学界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且开展了多项研究。

本文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现状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分析。

在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

控制高血压对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一些治疗策略的推出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例如,降压药物的广泛使用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能够有效地控制老年人的血压,并改善心血管功能。

冠心病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种。

常规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对于轻度病情的老年人,药物治疗通常有效。

针对中度或者重度病情的患者,心脏支架植入术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治疗选择。

此外,早期干预和系统的康复训练也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中一个严重的病种,其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主要的选择方法。

利尿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和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

此外,对于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抗心律失常治疗。

心律失常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并发症。

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具体心律失常的类型来确定。

药物治疗是常规首选方法,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律失常的频率和节律。

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的心律失常类型,如房颤和室颤,可以考虑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等介入治疗方法。

针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例如,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可能较为脆弱,不能耐受某些强效药物,或者需要调整剂量。

因此,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既往病史等综合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现在,我将结合一个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

李先生,一位70岁的男性,被诊断为冠心病和高血压。

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浅析

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浅析

临床经验961 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两大类疾病的总称,它可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症状,在时间长短、程度轻重上不尽相同,因此可表现为隐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和心源性猝死等多种形式。

脑血管病则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俗称为脑中风。

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

2 致病原因心脑血管疾病的大规模流行,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

现代人劳累过度,心理压力过大.平时又不注意合理安排饮食,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较少参加必需的运动,久而久之,在体内种下恶果[3]。

另外,抽烟、过量饮酒、肥胖,这些也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诱因。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

一旦得上这类疾病,很难生活自理,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病人自己也常常因为拖累了家人,心情不畅,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最好的方法。

早一日预防,早一点安心。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最主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这样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才能延长人类的寿命。

3 时间节律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在24h内的时间节律是外部环境和内在生理功能周期变化的结果,了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浅析赵 斌泰安市中心医院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摘 要】目前,中老年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及症状应该有所了解。

掌握病因,预防发病,及时或定期对身体进行健康检查是应该提倡的,一旦发病应及时治疗。

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

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

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造成社区老年人群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社区老年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以找出心血管病在社区老年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点,了解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控措施。

目前,我国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相对缺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未解之谜。

有必要深入探讨社区老年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的研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能提高社区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病的防控措施,为改善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患病率和发展趋势;2. 探讨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为早期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3. 提出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病的防控措施,包括宣传健康知识、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措施;4. 探讨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性,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 提出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病防控策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1.3 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中的头号杀手,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残疾。

针对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对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心血管疾病在社区老年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了解其发病规律和传播趋势,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特点与防治策略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特点与防治策略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特点与防治策略心血管疾病是指引起心脏和血管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老年人由于机体逐渐老化,往往更容易受到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探讨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和一些有效的防治策略。

一、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特点1. 发生率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随着年纪增长,机体负荷逐渐加重,动脉硬化、冠脉供血不足等问题容易出现。

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超过70%存在严重或轻度动脉粥样硬化。

2. 症状不典型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老年人患上心血管疾病时常常表现出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例如,他们可能没有明显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而是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晕厥等非特异性症状。

因此,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较为困难。

3. 合并多发性慢性病老年人往往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慢性阻塞性疾病等。

这些慢性问题与心血管系统有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会使老年人的治疗和康复更加困难。

二、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1. 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老年人应该保持合理饮食,注意减少胆固醇和脂肪摄入;适度锻炼身体,增强体力;戒除吸烟和过度饮酒等不良习惯。

此外,避免过度紧张和情绪波动也有助于维护心脑血管健康。

2. 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定期体检对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筛查。

老年人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心电图、动脉硬化评估、血液指标等。

同时,老年人应该自我监测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 合理用药老年人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需要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

一些药物可能会与老年人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或相互作用,并导致副作用。

因此,在为老年人开具药方时,医生应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4. 心理支持和社交活动心理支持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同样重要。

老年人往往面临着退休、亲友离世等诸多压力,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健康养老中的老年人心血管健康问题研究

健康养老中的老年人心血管健康问题研究

健康养老中的老年人心血管健康问题研究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老年人心血管健康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对老年人心血管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一些相关的保健方法和干预措施。

一、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情况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70岁以上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相较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明显增加。

这可能与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二、老年人心血管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1. 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都会增加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老年人身体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减退、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容易引发心脏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疾病。

3. 心理因素影响:老年人常常会面临家庭关系变化、孤独寂寞等问题,这些心理压力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之一。

三、老年人心血管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1. 健康饮食:老年人应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适量摄入蔬菜水果、谷物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

2. 合理运动:老年人可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血管健康。

3. 吸烟和饮酒戒断:老年人要坚决远离烟草和酒精,因为这两者对心血管健康的危害极大。

4. 心理护理:老年人经常面临夫妻亲人的离世、朋友的减少等,社会支持网络变得脆弱。

因此,老年人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保持积极的心态,合理规划时间,使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5. 定期体检: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指标的检测,如血压、血脂、血糖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治疗。

总结:老年人心血管健康问题是健康养老的重要方面。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延缓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关心老年人心血管健康问题的朋友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与护理

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与护理

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与护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老年人口逐渐增加。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普遍面临着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大脑、周围动脉和静脉等血管系统的各种病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及其护理措施。

一、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1. 多发性: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减退,容易受到多种因素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2. 高患者比例:老年人群体在整个心脑血管患者中占据较高比例,其中以高血压和冠心病最为常见。

3. 隐匿性: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迟钝,某些临床症状可能不明显,如心绞痛表现较轻或无症状。

4. 心肌缺血时间延长:老年人心脏供血量减少,动脉硬化的程度也更严重,导致心肌缺血时间延长。

5. 合并较多并发症:老年人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使心脑血管系统受累更加严重。

二、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1. 健康宣教:做好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宣教工作非常重要。

通过向他们灌输正确的养生知识,如饮食调理、药物合理应用等,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 定期体检:老年人要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且及时咨询医生。

及早发现和干预潜在的心脑血管问题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3. 控制危险因素:对于已经确诊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必须控制危险因素。

这包括戒烟、限制酒精摄入、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定期锻炼等。

4. 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老年人具体情况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开具药物治疗方案。

老年人要按时服药,并且根据医嘱进行定期复诊,以便调整和监测药物剂量和效果。

5. 心理护理:老年人在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时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庭成员和医务人员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积极进行心理护理。

总结起来,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多发性、高患者比例、隐匿性、心肌缺血时间延长以及合并较多并发症等特点。

而对于护理工作来说,健康宣教、定期体检、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心血管内科个人综述

心血管内科个人综述

心血管内科个人综述引言: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各种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心血管内科是研究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专科领域。

在本篇综述中,我们将探讨心血管内科的相关内容,包括研究领域、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研究领域1.1 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是心血管内科的基础,研究心脏和血管的正常功能。

包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液的流动以及心脏和血管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1.2 心血管病理学心血管病理学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心脏和血管的组织学和病理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机制。

1.3 心血管影像学心血管影像学是利用各种影像技术来观察和评估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医学心肌灌注显像等。

通过心血管影像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二、临床应用2.1 冠心病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手术等。

2.2 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一种疾病。

长期高血压会对心脏和血管造成损害,导致心脏肥厚和动脉硬化等并发症。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增加运动等。

2.3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脏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应给身体各个器官的一种疾病。

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水肿、疲劳等。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和心脏移植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3.1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修复或替代异常基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新方法。

在心血管内科领域,基因治疗可以用于修复心脏和血管的异常基因,以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3.2 精准医学精准医学是根据个体的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心血管内科中,精准医学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预测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综述天津市宝坻区中医院内科崔文浩摘要:老年人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患心血管疾病机率多。

尤其现在中国老年人逐渐增多,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一大问题,因此要让人们知道老年人保健的重要性,老年人社区诊断必要性,老年人疾病的特殊性,老年人心里的变化性,才能在社区引起高度重视,使社区对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等都有一个明显的介入,使危害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因素得到很好地预防,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关键词:社区卫生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老年人老龄化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刘德平《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年2月第15卷第1期在这里主要介绍了1、流行病学。

2、高血压。

3、心房颤动的治疗。

4、心脏瓣膜病。

5、老年人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在美国3亿人口中,每年因心脏病和脑卒中死亡约80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小于85岁的人群中,总的来讲,癌症、心脏病与脑卒中所占的死亡比例相当。

在8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心脏病与脑卒中所占的比例是癌症的3倍。

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占主导地位,从64岁到74岁的人群开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越来越复杂。

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冠心病是主要的致死和致残的原因,在这个年龄组中占死亡的35%。

很多大规模的临床随机试验为新的治疗理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不幸的是,高龄是许多临床试验的排除标准。

高龄人群会有一些年龄相关的改变影响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表现和对治疗的反应。

这些改变包括:‘肾功能下降、贫血、认知功能障碍。

由于肾功能损伤在老年人中高发且对药物代谢至关重要,因此肌醉清除率是经常需要监测的。

老年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表现经常是不典型的。

.早期的介人治疗可以绝对和相对减少老年患者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发病6h内进行介人治疗比3 -5 d后收益更多,但是介人治疗导致出血的风险要高。

.随着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慢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心力衰竭越来越受到关注。

进行性的泵衰竭和碎死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原因,关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主要是针对这两方面进行。

一系列关于神经内分泌药物的大型临床试验显示了这类药物能够提高生存率、减少住院率。

容量负荷过重和循环淤血是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

.在发达国家,冠心病和脑卒中在流行病学所占的比例很高,而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进步,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也应得到同样的重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对社会经济及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2]。

发达国家经历人口年轻型向老年型发展用了大约30~40年,而中国只用了10 年,2025 年中国65 岁以上老人人口比重估计将达到14%。

高血压治疗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尤其在高危患者以及已经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更为突出。

高脂血症、脑卒中、冠心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者。

不同分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男性、吸烟、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明确的相关性。

因此,纠正各种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非常重要,但目前除了降脂治疗,尚无明确的证据显示控制这些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有利于遏制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进展。

总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普遍的、前所未有的全球现象,其对我国卫生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应对措施和策略。

冠心病是我国目前患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其患者人数众多,病程漫长,症状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3]。

更重要的是,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显著增高。

因此,改善慢性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疾病发展、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和事件的发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4]近年来,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之一。

对治疗老年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靠两种方法1、长期目标是预防心肌梗死和降低病死率;2、短期目标是抗心肌缺血,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1)药物治疗(2)非药物治疗;血管重建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难治性心绞痛的治疗;.多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的影响及作用强度有所差别[5]。

在不同性别人群中,冠心病不同危险因素的作用强度是否存在差异已经引起重视,并陆续有研究分析这方面的影响,其他危险因素如: 高血压、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则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差异性小,无统计学意义。

血压中收缩压升高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有差异,空腹血糖升高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分布有差异。

女性患者更容易合并收缩压高和空腹血糖高。

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年龄、性别以及家族史等是冠心病发病主要危险因素。

[6]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发生抑郁的风险有逐渐增高趋势,特别是在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群中,抑郁的患病率更高。

合并抑郁症状的老年患者易发新生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疾病人群未合并抑郁者。

冠心病治疗中有报道[7]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结果及分析。

方法对27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应用体外循环(ONCABG) 63例,非体外循环(OPCABG) 20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96例,室壁瘤15例;多支病变188例,二支病变61,左主千病变21例:合并糖尿病86例,高血压91例,瓣膜病32例,均于术中同期手术处理。

结果手术平均每例搭桥3. 16支,术后需用IABP 支持治疗8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早期死亡1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结论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高龄、多支病变、陈旧心梗并发症及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8]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分析,发现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心源性休克的的症状,提高患者预后情况。

在临床治疗时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表现,根据患者所发生的并发症制定相应的治疗以及护理措施,要及时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及时给予介入方法的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9]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介入心脏病学和心脏外科技术的进步,缺血性心肌病已经上升为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首位病因本研究中30 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服用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 3 个月后LVEF 较治疗前明显提高,LVEDD 及LVESD 比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6 分钟步行试验分级提高1 或2 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取得良好的疗效,明显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10]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治疗研究,成都高血压干预研究,非洛地平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研究 4 项降压试验结果表明,钙拮抗药治疗高血压患者可明显减少脑卒中事件,与安慰剂比较,可减少脑卒中相对风险40%~50%;并减少其他心血管风险。

.我国高血压防治的策略是全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防治三结合。

对全人群要进行健康教育,避免危险因素的产生;对高危人群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教育,指导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限盐、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对高血压患者要重点管理,同时进行非药物和药物疗法。

要坚持长期的规范化治疗,降压治疗要达标,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危险。

[11]严重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及视网膜病变等疾病。

近年来,心功能衰竭成为糖尿病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代谢异常(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冠心病患者中加强对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与干预,对于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

新近揭晓的一系列大型临床试验为冠心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策略注人了大量新观念,对于进一步改善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1、大力提倡在冠心病患者中常规筛查糖代谢异常2、高血糖对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13]高脂血症又称为脂质代谢异常,是指血液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酷(TG)、低密度脂蛋白(LDL一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一)的含量超过正常标准,另外高密度脂蛋白(HDL一C)在血液中的含量过低,也属于血脂异常的范畴。

高脂血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进而引起众多相关疾病。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

因此,积极降低血浆胆固醇可显著减少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治疗高脂血症巳成为防止冠心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近年来,高脂血症药物治疗发展很快,一大批新的调脂药物相继涌现。

[14]以往的研究表明,高原地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的血液枯度增高不仅较平原肺心病更突出,并发率高,而且与呼吸衰竭(呼衰)、右心衰竭(右心衰)的严重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研究解决高枯度血症的治疗十分必要,杨生击、马子琪《高原慢性肺心病高粘度血症治疗的探讨》对肺心病并高粘度血症的患者进行了纠正血液枯度治疗的研究,旨在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共三组结果各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三组治疗前BSV、PSV、HCT、RBC四项指标均无差异性,这就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为老年人、高年血症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提供有力数据目前心血管疾病( CVD) 在美国和欧洲国家为第一位死因。

CVD 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疾病。

以往认为,该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缺乏运动、肥胖、吸烟和糖尿病等。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公共健康风险。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5]2010年修订版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还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

[16]山东省8 个县调查,享受高血压补偿政策和即时报销政策的患者倾向于前往更低层次的医疗机构就诊,而享受高血压补偿政策导致费用下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针对高血压制定相关补偿政策和报销政策,可以改善患者的就医行为。

参考文献:[1]刘德平《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年2月第15卷第1期[2]于普林,《加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 年6 月第17 卷第3 期[3]范维琥(1944-),男,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