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整理)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整理)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TJ37-79(试行)主编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试行日期:1980年3月1日关于颁发《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的通知(79)建发设字第332号(79)一机设院字第560号根据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73)建革设字第239号通知,由第一机械工业部会同有关单位,对一机部颁发的《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试行规范》JBJ5-65进行了修订,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修订后的《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TJ37-79为全国通用设计规范,自一九八O年三月一日起试行。

本规范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院负责。

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九七九年五月廿八日修订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73)建革设字第239号通知,由我部第二设计院会同有关设计、施工和科研单位,共同对我部原《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试行规范》JBJ5-65进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各地工业建筑地面设计的实践经验,吸取了《工业厂房的地坪改革》专题研究成果,又补充了必要的科学试验,并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对混凝土垫层的计算及地面防腐蚀等重点内容,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最后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定稿。

修订后的规范共分五章和八个附录。

修订的主要内容有:补充了混凝土垫层有关构造规定,修改了单个荷载和多个荷载的弯矩计算公式,改进了混凝土垫层厚度选择表,增加了一批新型防腐蚀材料的选用要求。

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我部第二设计院,并请抄送我部设计总院,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

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九七九年四月主要符号P-荷载,一个支承面上的重量P0-位于计算中心的荷载Pi-位于通过P0作用中心之直线同一侧的任一荷载Si-Pi作用中心与P0作用中心之间的距离Sj-角隅荷载取值区域最大边长Smax-弯矩影响最大有效距离r-圆形荷载支承面的半径,或当量圆半径rj-圆形荷载计算半径rj0-计算中心的圆形荷载计算半径a-矩形荷载支承面的长度,或当量长度aj-矩形荷载计算长度b-矩形荷载支承面的宽度,或当量宽度bj-矩形荷载计算宽度A-荷载支承面的面积l-混凝土垫层相对刚度半径l0-混凝土垫层每厘米厚度的相对刚度半径h-混凝土垫层厚度h1-垫层以上各构造层的总厚度M-每厘米宽度上的弯矩α1-圆形荷载弯矩系数α2-矩形荷载弯矩系数Eh-混凝土弹性模量E0-压实填土地基变形模量Rl-混凝土的抗拉设计强度K-混凝土垫层的强度设计安全系数km-弯矩影响系数kmi-Pi对P0所产生的弯矩影响系数kc-角隅极限承载力与板中极限承载力的比值第一章总则第1条工业建筑地面设计必须满足生产和使用要求,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工业废料,尽量节约木材、水泫和其它贵重材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doc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doc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本规范由机械工业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负责。

以下是中国下面整理相关建筑地面设计规范2013相关内容:建筑地面设计规范2013的基本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地面类型、地面的垫层、地面的地基、地面构造等内容。

为了使建筑地面设计能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需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护环境、确保质量。

2013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第152号公告,原GB50037-96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废止,批准新的GB50037-2013《建筑地面设计规范》,于2014年5月1日实施。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中的底层地面和楼层地面以及散水、明沟、踏步、台阶和坡道等的设计。

建筑地面设计中,应根据工程特征和使用条件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及再生资源,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公共建筑中,经常有大量人员走动或残疾人、老年人、儿童活动及轮椅、小型推车行驶的地面,其地面面层应采用防滑、耐磨、不易起尘的块材面层或水泥类整体面层。

公共场所的门厅、走道、室外坡道及经常用水冲洗或潮湿、结露等容易受影响的地面,应采用防滑面层。

规范中还对五种地面类型做出了详细阐述,分别是:清洁、洁净、防尘和防菌地面,防静电地面,耐磨和耐撞击地面,防腐蚀地面,防油渗地面。

本规范的修改及时适应的建筑业的需要,对规范市场有着重要作用。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基本信息:组织单位:中国机械工业勘察设计协会主编单位: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深圳中邦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中国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管总站上海贝卡尔特二钢有限公司。

gb50037-96建筑地面设计规范.doc

gb50037-96建筑地面设计规范.doc

gb50037-96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建筑地面设计规范本规范共分6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地面类型、地面的垫层、地面的地基、地面的构造等。

以下是中国下面整理相关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相关内容: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基本概况: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OO一~二OO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2]85号)的要求,由中国联合工程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修订而成的。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联合工程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其中gb50352-2005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中地面的垫层的基本内容如下:4.1 地面垫层类型的选择4 地面的垫层4.1 地面垫层类型的选择4.1.1 现浇整体面层、以粘结剂结合的整体面层和以粘结剂或砂浆结合的块材面层,宜采用混凝土垫层。

4.1.2 以砂或炉渣结合的块材面层,宜采用碎石、灰土、炉渣、三合土等垫层。

4.1.3 通行车辆以及从车辆上倾卸物件或在地面上翻转物件等地面,应采用混凝土垫层。

4.1.4 生产过程中有防油渗要求及有汞滴漏的地面,应采用密实性好的钢纤维混凝土或配筋混凝土垫层。

4.1.5 有水及浸蚀介质作用的地面,应采用刚性垫层。

4.2 地面垫层的要求《条文解释》4.2 地面垫层的要求4.2.1 底层地面垫层材料的厚度和要求,应根据地基土质特性、地下水特征、使用要求、面层类型、施工条件以及技术经济等综合因素确定。

4.2.2 混凝土垫层、钢筋混凝土垫层或钢纤维混凝土垫层的厚度,可按附录C的规定计算确定,且主要荷载为大面积密集堆料、无机床基础的普通金属切削机床或无轨运输车辆等的地面垫层不得小于100mm,其他地面垫层不得小于80mm。

4.2.3 主要地面荷载为大面积密集堆料、无机床基础的普通金属切削机床或无轨运输车辆等时,当地基经处理后填土压实系数大于或等于0.94时,其混凝土垫层厚度,可按附录B的规定确定。

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主要符号P-荷载,一个支承面上的重量P0-位于计算中心的荷载Pi-位于通过P0作用中心之直线同一侧的任一荷载Si-Pi作用中心与P0作用中心之间的距离Sj-角隅荷载取值区域最大边长Smax-弯矩影响最大有效距离r-圆形荷载支承面的半径,或当量圆半径rj-圆形荷载计算半径rj0-计算中心的圆形荷载计算半径a-矩形荷载支承面的长度,或当量长度aj-矩形荷载计算长度b-矩形荷载支承面的宽度,或当量宽度bj-矩形荷载计算宽度A-荷载支承面的面积l-混凝土垫层相对刚度半径l0-混凝土垫层每厘米厚度的相对刚度半径h-混凝土垫层厚度h1-垫层以上各构造层的总厚度M-每厘米宽度上的弯矩α1-圆形荷载弯矩系数α2-矩形荷载弯矩系数Eh-混凝土弹性模量E0-压实填土地基变形模量Rl-混凝土的抗拉设计强度K-混凝土垫层的强度设计安全系数km-弯矩影响系数kmi-Pi对P0所产生的弯矩影响系数kc-角隅极限承载力与板中极限承载力的比值第一章总则第1条工业建筑地面设计必须满足生产和使用要求,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工业废料,尽量节约木材、水泫和其它贵重材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2条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企业的生产建筑和辅助生产建筑中常用的室内、外地面(包括底层地面和楼层地面)的设计。

第3条按本规范设计时,材料和施工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及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对湿陷性黄土、膨胀工地区的地面设计,尚应按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第二章地面类型选择第4条底层地面的基本构造层一般为面层、垫层和地基;楼层地面的基本构造层一般为面层和楼板。

当上述基本构造尚不能满足使用或构造要求时,可增设其它构造层,如结合层、隔离层、找平层等。

现浇整体面层和以胶泥或砂浆结合的块材面层,宜采用混凝土垫层;以砂或炉渣结合的块材面层,宜采用碎石、矿渣、灰土或三合土等垫层。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_204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_204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建筑地面设计规Code for design of building groundGB50037-xx(征求意见稿)《建筑地面设计规》修编组目次1.总则2.术语3.地面类型3.1地面类型的选择原则3.2地面面层分类3.3地面基本规定3.4常用建筑地面3.5清洁、洁净、防尘、防菌地面3.6防静电地面3.7耐磨、耐撞击地面3.8防腐蚀地面3.9防油渗地面3.10其它地面4.地面的垫层4.1 地面垫层类型的选择4.2 地面垫层的要求5.地面的地基6.地面的构造附录A 面层、结合层、填充层的厚度及找平层的最小厚度和隔离层的层数附录B 填土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4时,混凝土垫层最小厚度选用表附录C 混凝土垫层厚度计算附录D 本规用词说明附录E 引用标准名录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Content1.General Rules2.Terminology3.Ground Type3.1 Principle of ground type selection3.2 Classification of ground surface course3.3 Basic regulations of ground3.4 Common building ground3.5 Clean, dust-proof and antibacterial ground3.6 Anti-static ground3.7 Wear resistant, collision resistant ground3.8 Anti-corrosion ground3.9 Anti oil seepage ground3.10 Other ground4.Ground cushion4.1 Ground cushion type selection4.2 requirement of ground cushion5.Ground foundation6.Ground constructionAppendix A: The thickness of surface course, bonding course and fill stratum, the minimum thickness of leveling course, and the layer number of isolated layers.Appendix B: Minimum thickness selection table of concrete cushion, whenfill compaction coefficient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0.94. Appendix C: Thickness calculation of concrete cushion Appendix D: Wording descriptionAppendix E: Referenced documentsReference standard directoryAppendix Article explanation1 总则1.0.1为使建筑地面设计能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护环境、确保质量,制订本规。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规范GB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规范GB

砂石骨料
砂的细度模数
01
砂的细度模数应控制在2.3-3.0范围内,以获得良好的混凝土工
作性和强粒径和良好的级配,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和强度。
砂石骨料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
03
砂石骨料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以保
证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
添加剂
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 质量规范GB
目录
• 概述 • 材料质量要求 • 施工质量控制 • 质量验收标准 • 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 规范实施与监督
01
CATALOGUE
概述
目的和范围
目的
为确保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 制定本规范。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 的民用和工业建筑地面工程的施 工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施工工艺控制
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每道工序的质 量符合要求。
质量检查与验收
对完成的施工部分进行质量检查,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和规范标准,对不合格部分进行整改。
隐蔽工程验收
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防止隐 患存在。
施工后质量检测
外观质量检测
对地面工程的外观进行检查,确保无明显缺陷和色差。
地面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不得出现倒坡、斜坡等现象

地面厚度和坡度可通过测量工 具进行检测,如激光测距仪、
坡度尺等。
地面承载力检验
地面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不得出现承载力不足的现象。
地面承载力可通过试验方法进 行检测,如静载试验、动载试 验等。
地面承载力与地面材料、施工 工艺等因素有关,需综合考虑 。
处罚
对违反规范的施工单位进行处罚,包括警告 、罚款、撤销资质等措施,以维护规范的严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规范范本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规范范本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规范范本一、总则1.0.1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保证工程质量,统一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地面工程(含室外散水、明沟、踏步、台阶和坡道)施工质量的验收。

不适用于超净、屏蔽、绝缘、防止放射线以及防腐蚀等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1.0.3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中采用的承包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及其他工程技术文件对施工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于本规范的规定。

1.0.4 本规范应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配套使用。

1.0.5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术语和定义2.1 面层:直接承受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建筑地面表面层。

2.2 结合层:面层与下一构造层相联结的中间层。

2.3 基层:面层下的构造层,包括填充层、隔离层、绝热层、找平层、垫层和基土等。

2.4 填充层:建筑地面中具有隔声、找坡等作用和暗敷管线的构造层。

2.5 隔离层:防止建筑地面上各种液体或地下水、潮气渗透地面等作用的构造层;当仅防止地下潮气透过地面时,可称作防潮层。

2.6 绝热层:用于地面阻挡热量传递的构造层。

2.7 找平层:在垫层、楼板上或填充层(轻质、松散材料)上起整平、找坡或加强作用的构造层。

2.8 垫层:承受并传递地面荷载于基土上的构造层。

2.9 基土:底层地面的地基土层。

三、基本规定3.1 施工准备3.1.1 施工前应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施工工艺、施工顺序、施工要点及质量验收标准。

3.1.2 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

3.1.3 施工所用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具有出厂合格证和质量检测报告。

3.2 施工工艺3.2.1 施工工艺应根据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2.2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的要求。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面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building groundGB50037-xx(征求意见稿)《建筑地面设计规范》修编组目次1.总则2.术语3.地面类型3.1地面类型的选择原则3.2地面面层分类3.3地面基本规定3.4常用建筑地面3.5清洁、洁净、防尘、防菌地面3.6防静电地面3.7耐磨、耐撞击地面3.8防腐蚀地面3.9防油渗地面3.10其它地面4.地面的垫层4.1 地面垫层类型的选择4.2 地面垫层的要求5.地面的地基6.地面的构造附录A 面层、结合层、填充层的厚度及找平层的最小厚度和隔离层的层数附录B 填土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4时,混凝土垫层最小厚度选用表附录C 混凝土垫层厚度计算附录D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录E 引用标准名录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Content1.General Rules2.Terminology3.Ground Type3.1 Principle of ground type selection3.2 Classification of ground surface course3.3 Basic regulations of ground3.4 Common building ground3.5 Clean, dust-proof and antibacterial ground3.6 Anti-static ground3.7 Wear resistant, collision resistant ground3.8 Anti-corrosion ground3.9 Anti oil seepage ground3.10 Other ground4.Ground cushion4.1 Ground cushion type selection4.2 requirement of ground cushion5.Ground foundation6.Ground constructionAppendix A: The thickness of surface course, bonding course and fill stratum, the minimum thickness of leveling course, and the layer number of isolated layers. Appendix B: Minimum thickness selection table of concrete cushion, when fill compaction coefficient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0.94.Appendix C: Thickness calculation of concrete cushion Appendix D: Wording descriptionAppendix E: Referenced documentsReference standard directoryAppendix Article explanation1 总则1.0.1为使建筑地面设计能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护环境、确保质量,制订本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主要符号P-荷载,一个支承面上的重量P0-位于计算中心的荷载Pi-位于通过P0作用中心之直线同一侧的任一荷载Si-Pi作用中心与P0作用中心之间的距离Sj-角隅荷载取值区域最大边长Smax-弯矩影响最大有效距离r-圆形荷载支承面的半径,或当量圆半径rj-圆形荷载计算半径rj0-计算中心的圆形荷载计算半径a-矩形荷载支承面的长度,或当量长度aj-矩形荷载计算长度b-矩形荷载支承面的宽度,或当量宽度bj-矩形荷载计算宽度A-荷载支承面的面积l-混凝土垫层相对刚度半径l0-混凝土垫层每厘米厚度的相对刚度半径h-混凝土垫层厚度h1-垫层以上各构造层的总厚度M-每厘米宽度上的弯矩α1-圆形荷载弯矩系数α2-矩形荷载弯矩系数Eh-混凝土弹性模量E0-压实填土地基变形模量Rl-混凝土的抗拉设计强度K-混凝土垫层的强度设计安全系数km-弯矩影响系数kmi-Pi对P0所产生的弯矩影响系数kc-角隅极限承载力与板中极限承载力的比值第一章总则第1条工业建筑地面设计必须满足生产和使用要求,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工业废料,尽量节约木材、水泥和其它贵重材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2条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企业的生产建筑和辅助生产建筑中常用的室内、外地面(包括底层地面和楼层地面)的设计。

第3条按本规范设计时,材料和施工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及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对湿陷性黄土、膨胀工地区的地面设计,尚应按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第二章地面类型选择第4条底层地面的基本构造层一般为面层、垫层和地基;楼层地面的基本构造层一般为面层和楼板。

当上述基本构造尚不能满足使用或构造要求时,可增设其它构造层,如结合层、隔离层、找平层等。

现浇整体面层和以胶泥或砂浆结合的块材面层,宜采用混凝土垫层;以砂或炉渣结合的块材面层,宜采用碎石、矿渣、灰土或三合土等垫层。

面层、结合层、找平层的厚度和隔离层材料的层数及垫层最小厚度,可按本规范附录一采用。

第5条地面类型的选择,应根据生产特征、使用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综合考虑确定。

当局部地段受到较严重的特理或化学作用时,应采取局部措施,不得因此提高其它部分的设计标准。

第6条经常承受机械磨损、冲击作用的地段,地面类型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通行电瓶车、载重汽车、叉式装卸车及从车辆上倾卸物件或在地面上翻转小型零部件等地段,宜采用混凝土垫层兼面层或细石混凝土面层;二、通行铁轮车、滚动电缆盘或拖运尖锐金属物件等磨损严重的地段,宜采用不低于250号的混凝土垫层兼面层或钢屑水泥等面层。

在磨损强烈的局部地段,也可采用水泥砂浆结合的铸铁板面层;三、行驶履带式运输工具的地段,宜采用水泥砂浆结合的块石等面层;四、有笨重物件冲击时,宜采用素土或矿渣等地面。

第7条地面上直接安装普通金属切削机床的地段,应采用混凝土垫层兼面层或细石混凝土等面层。

第8条堆放铁块、钢锭、砂箱等笨重物料的地段,宜采用素土、矿渣或碎石等地面。

第9条有较高清洁要求的地段,宜采用水磨石面层。

当同时有较高清洁和弹性等使用要求时,宜采用菱苦土或软聚氯乙烯板面层,当上述材料还不能完全要求时,可局部采用木板面层。

注:①水泥石屑或涂刷涂料的水泥类面层,也可用于有较高清洁要求的地段。

②菱苦土面层不应用于经常受潮湿或有热源影响的地段。

③在金属管道、金属构件同菱苦土的接触处,应采取防护措施。

第10条有水或非腐蚀性液体浸湿的地段,宜采用现浇水泥类面层。

此时,底层地面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可不设置隔离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面,宜设置隔离层。

第11条有腐蚀性介质作用的地段,地面防腐蚀材料的选用,宜符合本规范附录二的要求;地面类型的选择,应结合当地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面层(包括块材面层的灰缝)材料,应根据地面上介质的种类、浓度、温度和数量以及机械作用、热作用等使用要求进行选择;二、块材面层的结合层材料,可根据块材类别和灰缝材料按本规范附录三选用;三、隔离层材料一般采用油毡类卷材,当介质的腐蚀性较强且作用量较大时,可适当增加油毡类卷材的层数或用玻璃钢、软聚氯乙烯板;四、底层地面宜采用混凝土垫层,混凝土标号不应低于100号,厚度不宜小于80毫米。

注:①偶而有酸碱滴落、便于冲洗、人行较少的地段,可采用涂刷防腐蚀涂料的水泥类面层。

②有腐蚀性液体或有易于潮解的腐蚀性固体作用、经常处于潮湿状态的地面,宜设置隔离层。

第12条生产过程中有汞滴落的地段,可采用涂刷涂料的水泥类面层或软聚氯乙烯板面层。

此时,底层地面应采用混凝土垫层,楼层地面应加强其刚度及整体性。

第13条有防潮(防止地下潮气和毛细水渗透)要求的地段,可采用混凝土垫层兼面层或细石混凝土等面层,当上述材料尚不能满足防潮要求时,宜采用沥青砂浆面层或增设隔离层。

隔离层可采用油毡类卷材、沥青砂浆等材料,防潮要求较低时,也可采用沥青涂覆式隔离层。

第14条季节性冰冻地区非采暖房间的地面,当土壤标准冻深大于600毫米,且在冻深范围内为浆胀或强冻胀土时,宜采用碎石、矿渣地面或预制混凝土板面层。

当必须采用混凝土垫层时,应在垫层下加设防冻胀层。

防冻胀层应选用中粗砂、砂卵石、炉渣或炉渣石灰土等非冻胀材料。

其厚度应根据当地经验确定,也可按表1选用。

防冻胀层厚度表1注:①土壤的标准冻深和土壤冻胀性分类,应按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

②采用炉渣石灰土作防冻胀层时,其重量配合比一般为炉渣∶素土∶熟化石灰=7∶2∶1,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5,且冻前龄期应大于一个月。

第15条有灼热物件接触或高温影响的地段,宜采用素土、矿渣等地面,当同时有平整及一定的清洁要求时,可局部采用以砂结合的铸铁板面层。

第16条按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需采用不发生火花地面时,宜采用细石混凝土、水泥石屑、水磨石等面层,但其骨料必须为不发生火花者。

第17条生产过程中,有食品或药物直接与地面接触的地段,面层不得采用有毒性的塑料、涂料或水玻璃类等材料。

注:材料的毒性应经有关卫生防疫部门鉴定。

第三章混凝土垫层第一节一般规定第18条混凝土垫层(包括垫层兼面层)宜选用标号较高的混凝土。

垫层的混凝土标号,一般不低于100号,当垫层厚度仅为构造需要或利用低标号水泥时,可采用75号。

垫层兼面层的混凝土标号,不应低于150号。

第19条混凝土垫层厚度应根据正常使用条件下的主要地面荷载(堆料、设备和无轨运输车辆等)确定,并应遵守下列规定:一、在同一地段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要地面荷载时,应分别求出厚度,并以其最大者作为该地段的垫层厚度;二、当相邻地段所求出垫层厚度不一致时,宜采用不同的厚度,但在技术经济上合理时,也可采用同一厚度;三、对个别重荷载,应尽量采取局部措施解决,不可因此而增加整个地段的垫层厚度。

第二节荷载计算规定第20条地面荷载可根据其支承面的数量、间距及几何形状,分为下列单个荷载和多个荷载进行计算:一、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一般按单个荷载计算:1.只有一个支承面,其几何形状为圆形或矩形者;2.有若干个支承面,其几何形状为圆形且各支承面中心间距大于弯矩影响最大有效距离者。

弯矩影响的最大有效距离可按表2采用。

二、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一般按多个荷载计算:1.支承面几何形状复杂不宜按单个圆形或单个矩形荷载计算者;2.有若干个支承面,其几何形状为圆形且各支承面中心间距小于弯矩影响最大有效距离者。

注:①荷载为一个支承面上的重量。

②荷载支承面几何形状为圆形者,包括按本规范第21条、第23条规定的当量圆形。

支承面几何形状为矩形者,包括本规范第22条规定的当量矩形。

弯距影响最大有效距离(Smax) 表2表中γ-圆形荷载计算半径(厘米),按本规范第24条确定; l-混凝土垫层相对刚度半径(厘米),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l0-混凝土垫层每厘米厚度的相对刚度半径,可按计算或按表3采用;h-混凝土垫层厚度(厘米),先根据经验假定;Eh-混凝土弹性模量(公斤/平方厘米),按现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采用;E0-压实填土地基变形模量(公斤/平方厘米),按表4采用。

混凝土垫层每厘米厚度的相对刚度半径(l0) 表3压实填土地基变形模量(E0) 表4注:①土壤过湿者系指压实后的填土持力层,位于地下毛细水上升的高度范围内或相对含水量ωd(ωd=ω/ωl·ω为天然含水量,1为液限)达到0.55时的状态。

②各类土壤地下毛细水的上升高度一般为:粗砂、中砂0.3米,细砂0.5米,轻亚粘土0.8米,亚粘土1.3米,粘土2.0米。

第21条荷载支承面近似于圆形、长宽比小于2(如矩形支承面长度a≤0.6l,则长宽比不限)的矩形或近似于矩形时,可化为当量圆形,其当量圆半径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r-当量圆半径(厘米);A-荷载支承面面积(平方厘米)。

第22条荷载支承面近似于长宽比a/b≥2的矩形时,可按面积相等、形状相似的原则化为当量矩形。

此时,当量长度可为a,当量宽度可为b。

第23条荷载支承面的几何形状复杂时,可将整个支承面按本规范第21条的规定,划分为若干当量圆形荷载,且各当量圆半径不应大于混凝土垫层的相对刚度半径。

注:r>l的圆形荷载和a/b≥2的矩形荷载,如有必要按多个荷载计算时,可按本条规定化为若干当量圆形荷载。

第24条圆形荷载的计算半径、矩形荷载的计算长度和计算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一、面层为现浇细石混凝土或混凝土垫层兼面层时圆形荷载的计算半径矩形荷载的计算长度矩形荷载的计算宽度二、其它类型的面层即面层与垫层不能共同受力时圆形荷载的计算半径矩形荷载的计算长度矩形荷载的计算宽度式中 r-圆形荷载支承面的半径,或当量圆半径(厘米);a-矩形荷载支承面的长度,或当量长度(厘米);b-矩形荷载支承面的宽度,或当量宽度(厘米);h1-垫层以上各构造层的总厚度(厘米)。

注:面层为现浇细石混凝土时,应以面层和垫层的总厚度作为计算厚度,并可以垫层的混凝土标号作为计算标号。

第三节弯矩计算第25条缩缝为平头缝构造的混凝土垫层,单个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应按下列公式计算:一、圆形荷载`N 角隅弯矩(9)`N 板中弯矩(10)二、矩形荷载`N 角隅弯矩 `(11)`N 板中弯矩(12)式中 M-单位宽度上的弯矩(公斤-厘米);P-荷载(吨);α1-圆形荷载弯矩系数,按本规范附录四附表9采用;α2-矩形荷载弯矩系数,按本规范附录四附表10采用;kc-角隅极限承载力与板中极限承载力的比值,按表5采用。

角隅极限承载力与板中极限承载力的比值表5第26条缩缝为平头缝构造的混凝土垫层,多个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宜按下场列公式计算:`N``式中 P0-位于计算中心的荷载(吨),应在荷载群的外围选取一个最不利者,求角隅弯矩时,P0应置于板角;a1i-第i个圆形荷载弯矩系数,可根据rji/l值按本规范附录四附表9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