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悲剧美说课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001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诸城二中朱建峰(一)导入1.聆听二胡与乐队演奏的《江河水》片段,观看音乐、舞蹈作品《悲怆》片段,提问:同学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江河水》的音乐如泣如诉,十分悲恸,此曲体现了一种悲剧的美。
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编的舞蹈《悲怆》,表现人生的哀伤、绝望、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2.导入本课主题——音乐的悲剧美。
在人类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斗争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与奋斗牺牲,人民大众饱受压迫和痛苦,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经受磨难、献身捐躯,这一切都是悲剧美音乐作品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二)欣赏《松花江上》1.创设情境(1)提问: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最大的灾难是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提问: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你联想到什么悲剧?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等悲剧。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南京,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的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南京沦为人间的地狱。
(3)你了解哪些反映日寇侵华悲剧的歌曲呢?能为大家唱几句吗?有《黄水谣》、《黄河怨》、《嘉陵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今天我们欣赏《松花江上》。
2.简介《松花江上》创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
1936年,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着眼泪写出了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歌曲《松花江上》。
3.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松花江上》片段边看边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它是通过何种音乐语言来表现的?4.讨论分析歌曲的内容、音乐特点及历史作用(1)歌曲分析:(分析时由老师或个别同学演唱相关片段)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苦、国难之痛的民族悲歌。
歌曲为3/4拍,属带尾声的二部曲式。
音乐的悲剧美说课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说课教案一、导入:(1)教师:前些年曾流行一首歌曲叫《笑比哭好》歌中唱到:“啊朋友你是喜欢哭来还是喜欢笑?”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喜欢哭还是喜欢笑?学生:笑教师:毫无疑问在生活当中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笑口常开但是有的时候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你是笑不出来的下面我将要给大家欣赏的这幅油画就曾让许多观众都泪流满面久久不愿离去(出示油画《南京大屠杀》)教师:这幅画在向我们表达什么意思用了怎样的手法《南京大屠杀》是一幅震撼人心的油画是一幅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过目不忘的油画它展现了一九三七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暴行(2)但是当时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不仅仅是南京同胞也有被逼迫背井离乡过着悲惨生活的东北同胞(出示《流民图》)我们都知道绘画是一种静止的、凝固的音乐我们可以从视觉这个角度感受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悲剧美那么音乐——作为一种流动性的艺术又是如何让我们从听觉上获得悲剧美的体验的呢二、新授:欣赏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一)让我们聆听这首不朽的民族悲歌《松花江上》去感受那里的人们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播放《松花江上》)探讨:节奏、速度、旋律等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这场战争使无数的平民百姓无辜牺牲多少人家破人亡背井离乡过着悲惨的生活(二)而在10年后世界的另一方德国纳粹在制造着同样的人间惨剧他们在波兰华沙用毒气残酷杀害犹太人对几十万犹太人进行种族屠杀下面让我们聆听由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作的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感受作曲家用音乐向纳粹提出的强烈抗议(播放《一个华沙幸存者》)教师:开始的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带给你怎样的情绪作品中人声的加入尤其是最后的男声合唱它的作用他使你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互动:悲剧美的多样体现教师:悲剧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综合性的音乐体裁如戏曲、歌剧、舞剧、歌曲等都产生过许多激动人心的悲剧作品学生:分四组展示悲剧美的作品(课前搜集)戏曲《窦娥冤》、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器乐曲《江河水》、《二泉映月》、《葬礼进行曲》歌曲《黄河怨》《小白菜》诗歌朗诵《周总理你在里》四、拓展:为一组表现悲惨生活的感人图片添加配乐、朗诵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感受与收获教师:鲁迅曾说过:“悲剧美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而音乐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光彩的一部分它能使人们获得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强烈的震撼悲剧美不是叫人悲观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使人奋发向上、斗志昂扬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使人们在悲痛之中由情感上的巨大震撼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得到审美愉悦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崇高之感。
借音乐之力感受悲剧美说课教案2

借音乐之力感受悲剧美说课教案2。
一、教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悲剧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2、感受到悲剧美所在。
3、借助音乐的力量,更深入地体会文学、戏剧等悲剧作品。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悲剧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2、音乐在悲剧美中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了解悲剧教师会针对悲剧的基本定义和特点进行简要的讲述,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悲剧。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感受悲剧所在,引导学生理解悲剧的内涵。
2、借音乐之力感受悲剧美接着,教师会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悲剧美所在。
具体而言,教师会通过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会选取贝多芬三号交响曲《英雄》中的第二个生命进行播放。
在播放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心境,找到音乐所给予的情感体验。
课后教师会再给学生听泽联格临死前,演奏的第五交响曲第四个乐章,等等。
在选择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悲剧作品的类型和情节,选取相应的音乐作品来配合教学。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学、戏剧等悲剧作品中的悲剧美。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悲剧的内涵。
2、音乐情感体验法:通过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3、讨论法: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悲剧文学、戏剧的魅力和价值。
五、教学效果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悲剧的基本定义和特点,更好地感受到了悲剧美所在,同时,借助音乐的力量,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学、戏剧等悲剧作品中的魅力之处。
最终,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悲剧美的感受中,对悲剧有了更加深入的体验和认知。
六、教学总结通过借助音乐之力感受悲剧美,教师不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悲剧的基本定义和特点,更好地感受到了悲剧美所在,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学、戏剧等悲剧作品中的魅力之处。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悲剧美的概念,理解音乐如何表现悲剧美。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3.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悲剧美的定义与特点2. 音乐表现悲剧美的手法3. 经典悲剧音乐作品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悲剧美的定义与特点,分析音乐表现悲剧美的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悲剧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悲剧美。
3.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悲剧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悲剧美的定义、特点、音乐表现手法等知识点。
2. 经典悲剧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莫扎特的《安魂曲》等。
3. 音响设备:播放音乐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悲剧美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悲剧美的兴趣。
2. 讲解悲剧美的定义与特点:详细讲解悲剧美的概念,分析其特点。
3. 分析音乐表现悲剧美的手法:讲解音乐如何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手法表现悲剧美。
4. 案例分析:播放经典悲剧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悲剧美。
5.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悲剧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悲剧音乐的进一步了解。
7. 课堂小结:强调悲剧美在音乐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体验音乐的美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悲剧美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课后作业:1.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悲剧音乐作品,分析其如何表现悲剧美。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用音乐讲述悲剧故事说课教案2

用音乐讲述悲剧故事说课教案2:1.通过学习音乐,了解悲剧故事表现形式;2.提高学生的故事梳理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一、引言教师通过先讲述一个悲剧故事,逐渐引出音乐如何表现悲剧故事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悲剧故事能通过什么方式触动你的心灵?二、授课1.音乐与悲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某一著名悲剧故事,并通过故事情节结合音乐表现,来探讨悲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音乐表现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某一曲目,分析其中的旋律、节奏异动和变化,对比故事情节中的转折点和高潮部分,分析音乐表现如何体现悲剧情节。
3.实践操作教师请学生选定某一个悲剧故事,自己编写情节大纲,并根据情节大纲选择相应的音乐进行表演。
学生可以分组合作,互相演示。
三、总结教师通过问答、互动和个人演讲的形式,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同时,教师对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强化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四、扩展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寻找某一著名悲剧故事的音乐表演版本,根据不同的版本来感受音乐表现特点和差异,并进一步提升音乐鉴赏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际表演操作,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2.对学生进行悲剧故事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个人演讲和组内互动结合。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学习和分享;2.观看和简短讲解结合。
通过电子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加深学生听课效果。
教学手段:1.电子白板等相关教学设备;2.投影仪和音频设备等工具;3.电子课件和相关课外阅读材料。
评价方式:1.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2.提供学生的书面练习和表演成果,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打分。
教学建议:1.注意及时调整和适度控制课堂进展节奏,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情况进行调整;2.对于学生的表演成果,需要引导学生及时反馈和评估,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估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
音乐的美之悲剧美

音乐的美之悲剧美教学目标:1 能认真聆听《松花江上》《一个华沙幸存者》等作品,感受作品的音乐情境。
感受作品的悲剧美。
2 通过演唱互动等,进一步的理解《松花江上》的悲剧美。
3 能够独立或与同学一起对具有悲剧美的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进行探讨和分析,积极尝试就悲剧美的音乐表现作用阐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悲剧美通过音乐展现的形式和特点。
2 了解悲剧美的定义,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难点:在聆听悲剧美的音乐作品中,有情感上的巨大震撼而达到理性认同的升华,从而得到审美愉悦,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崇高之感。
培养爱国注意情怀。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的开始,老师给同学们演奏一段钢琴曲,请同学们仔细听并思考两个问题:1 这段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2 之前的课上,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学习了音乐的美的五种类型,这段旋律应该属于哪一种?(演奏完请学生回答)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段旋律既有壮美的刚劲果敢,也有崇高美的气势磅礴与格调高昂。
这就是来自贝多芬的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
我们都知道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他事业的辉煌时期,双耳突然失聪,给他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音乐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那种慷慨激昂,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
这些特点所呈现的音乐作品,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音乐美当中的悲剧美。
二新课《松花江上》教授:(一)提问进入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1931年的9月18日,同学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件吗?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
1936年,当时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大地犯下种种的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着泪写出来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歌曲《松花江上》。
(二)欣赏作品《松花江上》并思考两个问题:1 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 每一个部分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和进行回答,给予肯定。
音乐的悲剧美--说课稿

说课稿——音乐的悲剧美一、教学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在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创造和表现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同时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淡化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注重艺术实践,设定适当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等,发展学生想象力,进行音乐实践创造。
二、教学内容:《音乐的悲剧美》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从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六个基本范畴中体验音乐的美。
在前面我们已经体验了音乐的优美、壮美、崇高美和欢乐美,为本节课体验、分析音乐的悲剧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选材上,由于学生对国外的作品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基础,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所以选取了近代中国声乐作品《松花江上》,作品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容,学生在情绪上容易产生共鸣。
三、教学对象:高中生他们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教学过程可将视听、演唱结合,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在情境中感受作品的音乐美。
四、教学目标:1.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认真聆听歌曲《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松花江上》,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从而获得音乐悲剧美的体验。
2.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悲剧美的音乐语言。
3.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片段,加深对与作品的理解。
五、教学重点:主要是组织学生探讨作品的表达内容及音乐语言的特点, 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悲剧美。
音乐的悲剧美课件 2

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
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 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
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22
一个很美丽的千古 流传的爱情故事 ‚天上银河,地下 沂河。‚大河之东 有美女丽人,乃天 帝之子,机杼女工 年年劳役,织成云 雾绢缣之衣辛苦殊 无欢悦,容貌不暇 整理,天帝怜其独 处,嫁与河西牵牛 为妻,自此即废织 紝之功,贪欢不归。 帝怒,责归河东, 一年一度相会。‛
在听赏过程中,通过联想,你头脑中浮 现出什么样的画面或场景?它引发了你 什么样的情绪?
12
12 12
第一段
回忆家乡
悲伤
第二段
流浪
悲痛
尾声
控诉
悲愤
第一段旋律以反复咏唱的方式,描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 又以级进下行的旋律,表现了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悲痛心情。
11
第二段旋律在小调上展开,带有呼号、哀伤的色彩;内在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美国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描写了1939年第二 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军入侵波兰,德籍商人 辛德勒设法雇佣了大量犹太人,使他们幸免于 难。影片片段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法西斯的暴行, 其音乐也极富悲剧色彩。
《一个华沙幸存者》——勋伯格
身为犹太人的勋伯格始终关注着犹太同胞的遭遇。1947年夏天, 勋伯格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战争期间纳粹迫害犹太难民的报道。 其中描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当纳粹士兵强行集合起犹太人, 欲将他们送进毒气死刑室的时候,面对死亡的犹人突然齐声唱起了 古老的犹太宗教歌曲《听吧,以色列人》。这歌声激起了难民们作 为人的自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他们永生的信念。73岁高龄的 勋伯格读完报道激动不已。就在那几天里,他又会见了一位从华沙 犹太区侥幸逃生的犹太难民,亲耳听到该难民讲述他们苦难的非人 的生活经历。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促使勋伯格拿起来,在12天里一 气呵成写完了包括全部歌词和音乐的杰作《一个华沙幸存者》。 1948年,这部作品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布盖格尔首演,获得 了巨大成功,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使指挥家和演奏家们不得不将长达 8分钟的全曲又重演了一遍。此后,这部作品无论在世界何地演出 几乎都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的悲剧美》说课稿
潜江市章华高级中学卢静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音乐的悲剧美”,“音乐的悲剧美”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
我的教学理念是: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在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创造和表现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同时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淡化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注重艺术实践,设定适当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等,发展学生想象力,进行音乐实践创造。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
1.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认真聆听歌曲《松花江上》,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片段,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悲剧美的音乐语言。
2、以悲剧美的音乐为背景朗读诗歌,感受它的音乐意境,从而获得音乐悲剧美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主要是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音乐语言的特点, 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悲剧美。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欣赏音乐的悲剧美
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体现悲剧美的绘画作品。
油画《南京大屠杀》
这整幅油画以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完美的展示出它的悲剧美。
接着通过一个设问:音乐——作为一种流动性的艺术又是如何让我们从听觉上获得悲剧美的体验的呢?——导入课题: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这幅绘画作品,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悲剧美,因为从视觉上获得的情感体验要比听觉上获得情感体验来的更快、更直接,从而为后面的教学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接下来的过程呢,就是欣赏声乐作品《松花江上》。
首先是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视频和图画来创设气氛):
简单地讲讲9·18日军突袭东北、沈阳,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三省的人民流亡关外,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的悲苦怨愤之情。
以及作者张寒晖谱写作品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介绍,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了解,使学生从创作背景中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接着就播放视频音乐剧《东方红》之“松花江上”
然后就让学生探讨:
这首歌曲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音乐语言来表现悲剧色彩的?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版本的“松花江上”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之后进行下一环节:分析作品的音乐表现。
这里主要是从怀故、愤恨和控诉、呼唤三个基本层次去分析,而每一个层次,都分别从歌词内容和音乐要素方面进行体验。
比如说第一层次:怀故。
学生通过朗读歌词,可以体会到作品采用了描写家乡的美丽富饶方法来诉说,再加一声“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悲凄之情不堪忍受!
第二层,带有呼号、哀伤的色彩;内在而压抑及悲愤交加的音调,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
第三层,是歌曲的高潮,让学生反复吟唱:“爹娘啊,爹娘啊”,体会这种向亲人声声呼唤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并在全曲的最高音处形成爆发性的高潮。
最后力度逐渐减弱,在较长的连续下行中将声泪俱下的悲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通过歌词内容的解读,音乐要素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歌曲中的悲剧美
第二个环节:感受音乐的悲剧美
首先播放视频“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这段视频的背景来自汶川地震,在这次重大的灾难中有多所学校的教学楼坍塌使得许多妈妈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悲惨的事件。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因为这次大地震是同学们亲身经历过的,这个事件能让他们感同身受,并激发出学生们内心的情感。
接下来是辩音乐,找出不属于悲剧美范畴的一段音乐,并说明为什么。
再由学生自己选择诗歌朗诵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分两组在余下四段音乐中选出一段音乐作为各组朗诵诗歌的背景音乐。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表演,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音乐悲剧美的情绪。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要点:悲剧美的作品在内容和音乐表现上有何特点?
教师最后做结束语。
教学反思:
本方案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