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001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诸城二中朱建峰(一)导入1.聆听二胡与乐队演奏的《江河水》片段,观看音乐、舞蹈作品《悲怆》片段,提问:同学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江河水》的音乐如泣如诉,十分悲恸,此曲体现了一种悲剧的美。
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编的舞蹈《悲怆》,表现人生的哀伤、绝望、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2.导入本课主题——音乐的悲剧美。
在人类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斗争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与奋斗牺牲,人民大众饱受压迫和痛苦,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经受磨难、献身捐躯,这一切都是悲剧美音乐作品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二)欣赏《松花江上》1.创设情境(1)提问: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最大的灾难是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提问: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你联想到什么悲剧?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等悲剧。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南京,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的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南京沦为人间的地狱。
(3)你了解哪些反映日寇侵华悲剧的歌曲呢?能为大家唱几句吗?有《黄水谣》、《黄河怨》、《嘉陵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今天我们欣赏《松花江上》。
2.简介《松花江上》创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
1936年,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着眼泪写出了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歌曲《松花江上》。
3.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松花江上》片段边看边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它是通过何种音乐语言来表现的?4.讨论分析歌曲的内容、音乐特点及历史作用(1)歌曲分析:(分析时由老师或个别同学演唱相关片段)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苦、国难之痛的民族悲歌。
歌曲为3/4拍,属带尾声的二部曲式。
音乐的悲剧美说课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说课教案一、导入:(1)教师:前些年曾流行一首歌曲叫《笑比哭好》歌中唱到:“啊朋友你是喜欢哭来还是喜欢笑?”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喜欢哭还是喜欢笑?学生:笑教师:毫无疑问在生活当中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笑口常开但是有的时候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你是笑不出来的下面我将要给大家欣赏的这幅油画就曾让许多观众都泪流满面久久不愿离去(出示油画《南京大屠杀》)教师:这幅画在向我们表达什么意思用了怎样的手法《南京大屠杀》是一幅震撼人心的油画是一幅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过目不忘的油画它展现了一九三七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暴行(2)但是当时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不仅仅是南京同胞也有被逼迫背井离乡过着悲惨生活的东北同胞(出示《流民图》)我们都知道绘画是一种静止的、凝固的音乐我们可以从视觉这个角度感受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悲剧美那么音乐——作为一种流动性的艺术又是如何让我们从听觉上获得悲剧美的体验的呢二、新授:欣赏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一)让我们聆听这首不朽的民族悲歌《松花江上》去感受那里的人们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播放《松花江上》)探讨:节奏、速度、旋律等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这场战争使无数的平民百姓无辜牺牲多少人家破人亡背井离乡过着悲惨的生活(二)而在10年后世界的另一方德国纳粹在制造着同样的人间惨剧他们在波兰华沙用毒气残酷杀害犹太人对几十万犹太人进行种族屠杀下面让我们聆听由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作的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感受作曲家用音乐向纳粹提出的强烈抗议(播放《一个华沙幸存者》)教师:开始的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带给你怎样的情绪作品中人声的加入尤其是最后的男声合唱它的作用他使你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互动:悲剧美的多样体现教师:悲剧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综合性的音乐体裁如戏曲、歌剧、舞剧、歌曲等都产生过许多激动人心的悲剧作品学生:分四组展示悲剧美的作品(课前搜集)戏曲《窦娥冤》、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器乐曲《江河水》、《二泉映月》、《葬礼进行曲》歌曲《黄河怨》《小白菜》诗歌朗诵《周总理你在里》四、拓展:为一组表现悲惨生活的感人图片添加配乐、朗诵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感受与收获教师:鲁迅曾说过:“悲剧美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而音乐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光彩的一部分它能使人们获得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强烈的震撼悲剧美不是叫人悲观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使人奋发向上、斗志昂扬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使人们在悲痛之中由情感上的巨大震撼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得到审美愉悦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崇高之感。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悲剧美的概念,理解音乐如何表现悲剧美。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3.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悲剧美的定义与特点2. 音乐表现悲剧美的手法3. 经典悲剧音乐作品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悲剧美的定义与特点,分析音乐表现悲剧美的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悲剧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悲剧美。
3.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悲剧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悲剧美的定义、特点、音乐表现手法等知识点。
2. 经典悲剧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莫扎特的《安魂曲》等。
3. 音响设备:播放音乐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悲剧美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悲剧美的兴趣。
2. 讲解悲剧美的定义与特点:详细讲解悲剧美的概念,分析其特点。
3. 分析音乐表现悲剧美的手法:讲解音乐如何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手法表现悲剧美。
4. 案例分析:播放经典悲剧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悲剧美。
5.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悲剧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悲剧音乐的进一步了解。
7. 课堂小结:强调悲剧美在音乐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体验音乐的美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悲剧美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课后作业:1.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悲剧音乐作品,分析其如何表现悲剧美。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

第七课音乐的悲剧美教学内容:《松花江上》、《英勇就义》《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在对《松花江上》、《英勇就义》等作品的欣赏中,体验苍凉悲愤、慷慨激昂的音乐意境和美感2.技能目标: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的片断,加深对音乐悲剧美的体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能够结合书本讨论,分析悲剧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在作品的音乐语言上的体现,并对具有悲剧美的音乐作品的现实意义发表观点教学重点:分析《松花江上》悲剧性内容激表现这一内容的音乐语言(外在形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聆听悲剧性音乐时获得深层次悲剧美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参与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整个二十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了,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光被他们杀害的犹太人就达600多万。
但战争引发的悲剧,不仅给犹太人带来灾难,也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痛苦,1931年9月18日,日北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下面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观看一个历史记录片,回忆一下当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师:放《九、一八》片断这些镜头真实的再现了当年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你们印象最深的是哪些镜头?看了这些镜头你是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呢?生答(烧杀,奸淫,掳掠等)板书(悲痛,愤恨等)板书很好,如果让同学们用音乐语言表达这样的内容情绪,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形式呢?(生答,师评价)(低沉的旋律,大提琴、二胡等乐器的凄凉音色,缓慢的速度,忽强忽弱的力度等等)板书关键词很好,当年还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就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幕惨剧,他含着热泪写下了这样一部不朽之作《松花江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二、赏析《松花江上》1.欣赏体验师:在听赏过程中,通过联想,你头脑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和景象?它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情绪?(幻灯,听赏)生答师评价(日本入侵之前的东北家乡美丽富饶,侵略者烧杀抢掠残害中国百姓,东北人民被迫偕老带幼离家流浪等等,由此产生悲伤,悲痛,悲愤的情绪)板书(悲伤,悲痛,悲愤)2.分析师:感受了歌曲的基本内容和情绪,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遍,结合歌词内容体会歌曲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情绪和内容有何不同?生┉师总结(三段:第一段至“衰老的爹娘”,回忆美丽富饶的家乡,怀着悲伤的情绪;第二段至“无尽的宝藏”惨遭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百姓流离失所,情绪加深,激动悲痛的;第三段至最后,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3.评价师:熟悉了歌曲的段落内容和情绪后,我们再来有感情的演唱一遍,并思考张寒晖先生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音乐语言来表现着一悲壮的内容的?(再次齐唱,思考回答)跌宕起伏的旋律,音阶的下行激进,缓慢而叹息的速度,稀疏滞重的节奏,爆发式的力度,与悲伤、悲痛、悲愤的情绪内容做到完美的统一(可举例说明,并有感情的演唱“我的家┈”,“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爹娘啊,爹娘啊”等4.演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齐唱歌曲感情最激动的部分(钢琴伴奏,师生齐唱)三.赏析《英勇就义》1.全曲欣赏(舞剧片断)很好,同学们的演唱深深的打动了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斗争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彼彼皆是,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个舞剧片断(放幻灯)这选自哪部舞剧?(《红色娘子军》,其内容是娘子军政委洪常青被逋,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卑不亢,坚贞不屈,而最后英勇就义的光辉形象)2.分段欣赏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部作品,那他是用了什么样的手段来表现的呢?(舞蹈,音乐)很好,那他的音乐主题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分别倾听一下(放片断,思考各段主题的情绪和音乐特点)“1-┃6•7┃┉”(深沉,刚毅)这段旋律有何特点?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缓慢的速度,低沉的音色,营造出紧张、沉重而又悲凉的气氛,我们的情绪也随之沉痛预示着悲剧的发生✧红色娘子军连歌主题(进行曲速度)旋律轻快,洪常青露出了笑容,对革命充满坚定的信念反面衬托革命必胜的信念✧《国际歌》主题(沉重,庄严)这是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象征着千千万万革命者将革命进行到底,最终取得胜利亦是对全曲的升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齐唱这首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可略)四.延伸很好,欣赏了今天两部作品,你还知道哪些悲剧性的作品?(举例)讨论:(分组)通过今天的几部作品的赏析,你认为有悲剧美的音乐作品有何特点?欣赏悲剧作品有何现实意义?五、小结(幻灯)布置作业。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悲剧美的概念,理解音乐如何表达悲剧美。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悲剧美的概念与特点。
2. 音乐表达悲剧美的手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2. 分析音乐中的悲剧美元素。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音乐作品,如交响乐、歌剧、协奏曲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部经典悲剧电影的片段,引发学生对悲剧美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悲剧美的概念,解释悲剧美在音乐中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3. 欣赏:播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安魂曲》等。
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悲剧美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等。
4. 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特点,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5. 实践:邀请学生上台,尝试用乐器或歌声表达悲剧美,其他学生欣赏并提出意见。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悲剧美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7. 作业:布置一道关于音乐悲剧美的课后作业,如欣赏一部悲剧电影或歌剧,并写一篇观后感。
8. 拓展:推荐学生参加音乐欣赏活动,如音乐会、歌剧演出等,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音乐沙龙,邀请专业音乐人士或音乐爱好者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于音乐悲剧美的理解和体验。
2. 开展课后音乐俱乐部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发组织音乐欣赏小组,共同探讨和学习音乐中的悲剧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了解他们对音乐悲剧美的理解和感受。
3. 音乐实践表现:在实践环节中,评价学生运用音乐表达悲剧美的能力,包括演奏技巧和情感传达。
八、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学生反应、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教学设计

《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研讨课教学设计研讨课标题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学科音乐年级高一所在章节第二单元第三节类型新授所属学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演唱、创作,理解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尝试、探索的过程,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综合、辨别音乐美学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开拓视野,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自信与快乐,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悲剧美与喜剧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利用音乐要素分析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说明课前课前任务:提供学习任务单和资源包。
任务单中明确问题:音乐美学的范畴,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特征等。
设计目的:利用课前任务单,任务驱动学生自学教学方法:学生网络搜索、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探究合作课中环节一:课前知识反馈,检测学生课前的学习成果,师生补充、总结。
设计目的:对课前知识的反馈,课中重点、难点的突破,以及知识的运用与升华。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探究、演唱、学生创作环节二:1、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音乐作品,利用画图软件直观的解决难点。
2、着重处理歌曲的第二段。
能够利用音乐的要素分析谱例,感受歌曲中下行旋律给人悲伤色彩,以及音高由低突然到高这种情绪的发泄,给人振奋人心的力量。
环节三:探究创作,利用资源包中的音频,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究出音乐的喜剧美特点。
环节四:拓展练习: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理解。
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特点,作品上传QQ群。
知识巩固与运用教学反思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使课堂更有生命力。
音乐的悲剧美说课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理解音乐中的悲剧美概念。
2.通过分析经典音乐作品,使学生感受到悲剧美在音乐中的表现。
3.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悲剧美的概念及在音乐中的体现2.分析经典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3.学生实践:创作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悲剧美在音乐中的表现,分析经典音乐作品。
2.教学难点:创作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具有悲剧色彩的音乐,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引导学生谈谈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2.讲解悲剧美的概念(1)简要介绍悲剧美的定义及特点。
(2)举例说明悲剧美在音乐中的体现。
3.分析经典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1)播放《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悲剧元素。
(2)分析作品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如何体现悲剧美。
4.学生实践:创作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1)分组讨论,每组创作一个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
(2)教师指导,提供创作建议。
(3)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悲剧美。
五、课后作业1.选择一部具有悲剧美的音乐作品,分析其音乐要素如何体现悲剧美。
2.尝试创作一部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悲剧美的概念、分析经典音乐作品、学生实践创作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悲剧美在音乐中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反馈,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导入(1)播放《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引导学生谈谈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学生回答:这段音乐很悲伤,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2.讲解悲剧美的概念(1)简要介绍悲剧美的定义及特点。
(2)举例说明悲剧美在音乐中的体现。
教师举例: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通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故事,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美感。
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音乐的悲剧美和喜剧美1、通过对乐曲《二泉映月》、《松花江上》的听赏与体验,领略音乐悲剧美的内在情感,把握悲剧美的审美特征。
2、通过对歌曲《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跳蚤之歌》的听赏与体验,领略音乐喜剧美的内在情感,把握喜剧美的审美特征。
3、通过交流、探究和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对音乐悲剧美和喜剧美审美价值的讨论与思考。
二、课前回顾1.请说出音乐的美有哪些范畴?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六大范畴。
2.优美、壮美、崇高美和欢乐美的音乐各有哪些特征?并列举一音乐作品。
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
如《月光》《牧歌》壮美: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
如所有进行曲和军乐曲。
崇高美:以气势磅礴、宽广宏伟为特征。
如《祖国颂》《延安颂》欢乐美:以欢快流畅、活泼跌宕为特征。
如《祝酒歌》《蓝色多瑙河》《二泉映月》乐曲简介: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
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
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
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苏无锡人。
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
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听后感:旋律如泣如诉、暗淡深沉,节奏沉缓、滞重,强弱力度转换较快,都在渲染一中悲剧美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
教学目标:
1、懂得悲剧美与戏剧美的概念。
2、能认真听赏《松花江上》、《一个华沙幸存者》(片段)、《跳蚤之歌》,感受到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并与大家交流欣赏体验。
3、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能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作品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将悲剧或喜剧效果进行呈现的。
4、能认识欣赏音乐悲剧美与喜剧美的现实意义。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视频欣赏:《野蜂飞舞》片段
Q:指挥在干什么?(作品简介)
2、视频欣赏:《辛德勒名单》片段
Q:这段视频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作品简介)
3、Q:这两段视频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第一段:幽默、令人发笑,第二段:悲伤、沉重。
)
4、导入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音乐美中极具对比两个范畴:悲剧美与喜剧美。
二、了解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概念
: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悲剧美,什么是喜剧美?Q、1.
教师小结:抓住关键词,悲和喜。
2、课件出示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概念
音乐的悲剧美: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音乐的喜剧美: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表现,是在对美的肯定的基础上,对旧事物的鞭挞,对丑恶的否定,期引起的直接效果就是:笑。
三、体验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
一)《一个华沙幸存者》(片段)
1、欣赏导入:在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了,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1947年奥籍犹太裔作曲家勋伯格,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了一部震惊世界的音乐作品,来表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华沙集体杀害犹太人的事件,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个华沙幸存者》(片段)
2、带着问题,听赏作品。
Q:你听到了些什么?
Q:作品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紧张、恐怖)
Q:这种感受是用怎样的音响来营造的呢?(尖锐、不和谐)
3、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当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的时候,总是能给人的心灵以震撼的。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这种尖锐、不和谐的声音,就是为了描写纳粹集中营的紧张、恐怖,表现纳粹的残暴,
从而激起人们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与仇恨,对受害者的同情。
.
二)《松花江上》
1、欣赏导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心灵与肉体无尽的伤痛,1931年9月1日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
1936年,当时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大地犯下种种的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含泪写下了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歌曲一一《松花江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初步听赏。
Q:你认为歌曲的哪一部分最具悲剧美,最能引起你内心共鸣?
3、深入体验
Q:随音乐哼唱你认为最感动的唱段,谈谈其音乐语言有何特点?
4、教师小结:在音乐的悲剧美中,旋律和音色具有最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或如泣如诉、婉转低回;或暗淡深沉、浑厚浓郁;刚烈悲愤、警号长鸣。
当悲剧美与壮美结合时起到悲壮的效果。
另外沉缓滞重的节奏、爆发式的力度变换、表现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
(结合作品叙述)
三)《跳蚤之歌》
1、欣赏导入:和悲剧美相比较,喜剧美要显得轻松与愉悦得多了,下面让我们欣赏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跳蚤之歌》。
2、带着问题,听赏音乐。
Q:歌曲为什么让人发笑,其喜剧美的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
3、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歌曲为我们讲述的这个荒诞故事;演唱者塑造出的生动音乐形象;以
及这种半朗诵、半歌唱的曲调风格,使作品展现出鲜明的喜剧美的特点。
.四)肖斯塔科维奇《讽刺舞曲》片段
1、作者简介。
2、带着问题,听赏音乐。
Q:纯音乐的喜剧美是通过什么样的音乐语言来体现的?
3、学生讨论
4、教师小结:音乐之所以产生喜剧效果,同电影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因为采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
如:故意破坏音乐发展的逻辑习惯;力度的突然转换;两极音域的应用;纠缠不休的反复;不切适宜的快速和慢速;拨弦奏法;管弦乐色彩的奇妙使用等。
5、Q:我们刚才听的《讽刺舞曲》采用的是怎样的夸张和变形手法呢?(两极音域的使用、管弦乐色彩的奇妙使用)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虽然是两个极具对比的音乐美的范畴,但无论是悲痛与欢笑都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只是两个范畴的音乐所表现的手段不同,产生的美的效果也各异。
同学们,让我们在今后的音乐生活中,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理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