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音乐鉴赏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一节音乐与社会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一节音乐与社会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并探讨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
内容:1. 引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具有社会意义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思考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2. 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所播放音乐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如何反映社会现象和情感。
3. 探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对音乐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观点,并提出不同的立场和看法。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讨论内容,总结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强调音乐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活动设计:1. 活动一:音乐欣赏- 教师播放一段音乐作品,鼓励学生仔细聆听,并自由地表达个人对该作品的感受。
- 学生可通过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活动二:音乐分析-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所播放音乐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情感。
- 学生可以结合词曲的选择、节奏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3. 活动三: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 每个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对音乐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观点,鼓励提出不同的立场和看法。
- 学生可以以小组演讲、小组展示、书面报告等形式呈现讨论结果。
4. 活动四:总结回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讨论内容,总结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 教师强调音乐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的看法。
- 学生可以以写作、口头表达等形式进行总结反思。
教学资源:1. 音乐作品:选择一段具有社会意义的音乐作品,确保其内容积极向上,符合学生的审美和价值观。
评估方式:1. 活动一:音乐欣赏- 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清晰,能否恰当地表达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2. 活动二:音乐分析-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解读音乐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是否能够分析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3. 活动三:小组讨论- 学生在讨论中能否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否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立场和观点。
音乐鉴赏试题及答案高一

音乐鉴赏试题及答案高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作曲家被誉为“交响乐之父”?A. 贝多芬B. 巴赫C. 海顿D. 莫扎特答案:C2. 《命运交响曲》的作曲家是:A. 肖邦B. 贝多芬C. 德彪西D. 柴可夫斯基答案:B3. 以下哪个乐器不属于弦乐器?A. 小提琴B. 长笛C. 大提琴D. 中提琴答案:B4. 音乐术语“Adagio”表示的是:A. 快速B. 中速C. 慢速D. 非常慢速答案:C5. 以下哪首歌曲不是中国民歌?A. 《茉莉花》B.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C. 《友谊地久天长》D. 《在那遥远的地方》答案:C6. 以下哪位作曲家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A. 贝多芬B. 德彪西C. 肖邦D. 莫扎特答案:B7.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音乐记谱法?A. 五线谱B. 简谱C. 五线谱和简谱D. 以上都不是答案:C8. 以下哪个音乐术语表示“渐强”?A. crescendoB. diminuendoC. ritardandoD. accelerando答案:A9. 以下哪位作曲家不是俄罗斯人?A. 柴可夫斯基B. 拉赫玛尼诺夫C. 斯特拉文斯基D. 贝多芬答案:D10. 以下哪个乐器属于木管乐器?A. 长号B. 萨克斯C. 单簧管D. 法国号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被称为“乐器之王”的是______。
答案:钢琴2. 音乐的三大要素包括旋律、节奏和______。
答案:和声3.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被称为______。
答案:英雄交响曲4. 音乐剧《猫》的作曲家是______。
答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5. 古典音乐时期最杰出的三位作曲家被称为______。
答案:维也纳三杰6. 音乐术语“piano”表示______。
答案:弱7. 音乐术语“forte”表示______。
答案:强8. 音乐术语“legato”表示______。
答案:连音9. 音乐术语“staccato”表示______。
高一音乐鉴赏必修一课本目录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第六节:鼓乐铿锵
第七节:丝竹相和
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
第九节:现代京剧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
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
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融合第十四节:巴赫
第十五节:贝多芬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书舒伯特的歌曲
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
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
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第二十三节:爵士乐
第二十四节:高山流水志家国
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第二十八节:聂耳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
第三十课:祖国赞歌
第三十一节:乐坛新曲
第三十二节:歌剧艺术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第三十四节:新时代。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十三节流行音乐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十三节流行音乐教学目标- 了解流行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流行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影响- 探讨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1. 流行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流行音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于大众间的音乐形式。
- 特点:简单易懂、节奏感强、歌词通俗易懂、曲风多样化。
2. 流行音乐的发展和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流行音乐: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音乐风格,如美国的摇滚乐、英国的流行乐等。
- 流行音乐对社会的影响:讨论流行音乐对时尚、艺术、文化的影响,以及流行歌曲对情感表达和社会话题的关注。
3. 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文化:- 流行音乐在青少年生活中的地位:分析青少年喜爱的流行音乐类型和原因,探讨流行音乐对青少年情感、价值观以及社交活动的影响。
- 分享流行音乐资源:鼓励学生在研究之余分享自己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增加音乐交流和欣赏的机会。
教学步骤1. 引入流行音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2. 呈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音乐风格,通过音乐片段和视频展示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曲风和文化特色。
3. 讨论流行音乐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流行音乐与时尚、艺术、文化的关系,并分析流行歌曲对社会话题的关注。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流行音乐类型和原因,同时探讨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生活的影响。
5. 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分享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作品,增加音乐交流和欣赏的机会。
6. 小结今天的研究内容,鼓励学生对流行音乐保持开放心态,同时注重审美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教学评估-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深度- 学生分享的流行音乐作品质量和多样性- 学生对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文化关系的理解程度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自行策划并表演自己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 请音乐专业人士或乐队成员来学校分享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演奏经验参考资源备注本教案假设学生已有一定音乐鉴赏基础,适用于高一音乐鉴赏教学。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高一音乐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一音乐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作曲家被誉为“音乐之父”?A. 贝多芬B. 巴赫C. 莫扎特D. 肖邦答案:B2. 古典音乐时期通常指的是哪个时间段?A. 1600年-1750年B. 1750年-1820年C. 1820年-1900年D. 1900年-1950年答案:B3. 以下哪部作品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A. 《四季》B. 《命运交响曲》C. 《天鹅湖》D. 《胡桃夹子》答案:B4. 以下哪个乐器不属于弦乐器?A. 小提琴B. 长笛C. 大提琴D. 中提琴5. 音乐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什么?A. 旋律、节奏、和声B. 旋律、节奏、音色C. 旋律、和声、音色D. 节奏、和声、音色答案:A6. 以下哪位作曲家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A. 德彪西B. 贝多芬C. 莫扎特D. 肖邦答案:A7. 以下哪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A. 《悲怆交响曲》B. 《四季》C. 《胡桃夹子》D. 《卡门》答案:C8. 以下哪种音乐风格不属于浪漫主义音乐?A. 抒情B. 叙事C. 古典D. 幻想答案:C9. 以下哪个术语表示音乐的速度?B. 强音C. 弱音D. 渐强答案:A10. 以下哪个术语表示音乐的力度?A. 快板B. 强音C. 弱音D. 渐强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作曲家是________(海顿)。
2. 音乐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和________(音色)。
3.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而________(小提琴)则被称为“乐器之后”。
4. 音乐中的“三度”是指两个音之间的距离,其中小三度比大三度低________(半音)。
5. 音乐术语“crescendo”表示音乐的________(渐强)。
6. 音乐剧《猫》的作曲家是________(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7. 歌剧《茶花女》的作曲家是________(威尔第)。
高一【音乐(人音版)】音乐鉴赏模块(第一课时)-PPT课件

年 级:高一
学 科:音乐(人音版)
小 学 和 初 中 的 音 乐 教 材
音乐的意义在于音响本身,在于聆听者的耳朵。 ——耶胡迪 ·梅纽因
这段活力四射的表演中,哪种音乐要素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节奏——音乐的基础
八音者以节奏为至要
——朱载堉
不同的节奏和音色
A
B
C
课堂小结
节奏 节拍 旋律
尝试用“麦西热普”节奏型改编《不忘初心》
尝试用“麦西热普”节奏型忘初心》
下节课预告
调式 织体
统一的节拍和速度
不同的节奏和音色
统一的节拍和速度
节拍
节拍
节拍
《一杯美酒》
听辨节拍,画出小节线
《一杯美酒》
听辨节拍,画出小节线
《一杯美酒》
听辨节拍,画出小节线
《一杯美酒》
右手主旋律的节奏特点?
《一杯美酒》
改变节奏
《一杯美酒》
麦西热普节奏型
麦西热普节奏型
改变节拍
麦西热普节奏型
麦西热普节奏型
麦西热普节奏型
旋律——音乐的线条
音乐的魅力在于旋律,好旋律的创造实在是天才的劳作。 ——约瑟夫·海顿
旋律——音乐的线条
音乐的魅力在于旋律,好旋律的创造实在是天才的劳作。 ——约瑟夫·海顿
(后略)
(后略)
(后略)
听辨旋律线
课后练习例题
A
B
C
听辨旋律线
课后练习例题
高一音乐鉴赏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

高一音乐鉴赏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高一音乐鉴赏教学计划 1 上学年音乐鉴赏课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感受了音乐的美,从探讨音乐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到培养音乐的耳朵,增强了学生的鉴赏兴趣,感受了音乐不一样的美。
给学生美的享受,也为以后的音乐鉴赏活动做了铺垫,以致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要求:根据新课程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本学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并鉴赏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外国的民间音乐以及具有时代性的音乐,让学生丰富音乐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多元化文化价值观。
音乐欣赏教学应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熟悉、理解、鉴赏音乐。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
2、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性的音乐教具与学具,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
3、课堂欣赏教学与课外欣赏活动(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教师推荐的音乐作品录音等)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欣赏教学对课外欣赏活动的指导作用。
教学措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1、强化治理,突出重点,抓住高考生命线2、树立坚定的事业心,虚心好学,努力提高专业水平3、加强教研教改,注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4、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学内容:1、欣赏民歌、艺术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剧、舞剧音乐、器乐曲、室内乐、交响音乐等音乐作品。
介绍有关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织体、曲式等及其表现作用。
3、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流派、艺术成就及其发展变化。
4、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功能及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要求5、欣赏内容是中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作曲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原则。
6、欣赏曲目的选择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弘扬祖国的优秀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高一【音乐(人音版)】音乐鉴赏模块(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新授2. 传统的民间器乐合奏分类
打击乐合奏、管乐合奏、弦乐合奏、丝竹乐合奏、丝竹锣鼓乐合奏
【设计意图】梳理中国传统音乐知识体系,初步了解民间民族器乐的基本常识。
承上启下。
一.新授1打击乐合奏——打溜子《锦鸡出山》
1.欣赏《锦鸡出山》
(1)分析乐曲结构
教师介绍乐曲结构: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涧戏游—众御顽敌—荣归。
【设计意图】了解作品的结构,为欣赏和更好的理解作品做准备。
(2)学习音乐知识——“上下句对偶”和“螺蛳结顶”两种创作手法
①读锣鼓经,感受上下句节奏对称和音色对比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识读锣鼓经,提问:上下句节奏和音色有什么特点?
②分声部读锣鼓经,感受上下句对偶创作手法中对句的特点
引导学生感受上下对偶创作手法中对话的感觉,分声部读锣鼓经,感受对句的特点。
③学习“螺蛳结顶”的创作手法
引导学生观察乐谱中四组上下句越来越短的发展趋势。
探究“螺蛳结顶”的创作手法。
【设计意图】分析乐谱,发现、总结规律,探究和掌握音乐知识——“上下句对偶”和“螺蛳结顶”两种创作手法,增强对民间音乐的文化认同。
(3)欣赏“山间春色”片段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两种创作手法同时使用的音乐效果。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感受两种创作手法在音乐中的作用。
二.新授2
1.听记节奏
(1)节奏模仿
手打稳定拍,口读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音乐鉴赏
音乐的悲剧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在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创造和表现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
情感内涵。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同时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
的发展需要。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淡化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注重艺术实践,设定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等,发展
学生想象力,进行音乐实践创造。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能认真聆听歌曲《松花江上》,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获得音乐悲剧美的体验。
2.知识目标:通过分析探讨,了解作品中表现悲剧美的音乐语言。
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片段,以及进行简单的创作。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本
单元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从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
悲剧美和喜剧美六个基本范畴中体验音乐的美。
在前面我们已经体
验了音乐的优美、壮美、崇高美和欢乐美,为本节课体验、分析音
乐的悲剧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选材上,由于学生对国外的作品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基
础,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所以选取了近代中国声乐作品《松花
江上》,作品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容,学生在情绪上容易产
生共鸣。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
教学过程可将视听、演唱结合,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在情境中感
受作品的音乐美。
五、教学重点:
探讨音乐语言的特点, 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悲剧美。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平台钢琴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
听赏:课前播放华彦钧的《二泉映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有易于学生对音乐悲剧美的最初体验。
)
(二)、导入:欣赏两幅体现悲剧美的绘画作品
(1)教师:前些年曾流行一首歌曲叫《笑比哭好》,歌中唱到:“啊朋友你是喜欢哭来还是喜欢笑?”
教师:毫无疑问,在生活当中,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笑口常开。
但是有的时候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你是笑不出来的。
下面我将要给大
家欣赏的这幅油画,就曾让许多观众都泪流满面,久久不愿离去。
(出示油画《南京大屠杀》)
教师:这幅画在向我们表达什么意思?用了怎样的手法?
(2)教师:当时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不仅仅是南京同胞,还有被逼迫背井离乡,过着悲惨生活的东北同胞。
(出示《流民图》)
教师:我们都知道绘画是一种静止的、凝固的音乐,我们可以从视觉这个角度感受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悲剧美。
那么,音乐——作为一种流动性的艺术又是如何让我们从听觉上
获得悲剧美的体验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幅画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悲剧美,因为从视觉上获得的情感体验要比听觉上获得情感体验来的更快、更直接,为后面的教学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
(二)、新授:欣赏体现悲剧美的音乐作品
1、教师:让我们聆听这首不朽的民族悲歌《松花江上》,去感受那里的人
们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
(播放《松花江上》)
2、介绍创作背景:
在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了我国东北军驻地
北大营和沈阳城,并随即在几天之内侵占了20多个城市及周边的
广大地区。
致使东北三省很快沦陷,东三省的人民只好流亡关外,
他们有家归不得,有仇不能报,人人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
他
们要倾吐,要爆发……当时在西安二中教书的张寒晖,天天见到
这种流浪傍惶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深刻体会到人
们埋藏在心底的亡国之恨和丧家之痛,终于以不可抑制的强烈激
情,谱写出《松花江上》这首反映东北同胞和全国人民共同感情
的歌曲。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了解,从创作背景中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
3、探讨:这首歌曲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音乐语言来表现内容的?
学生讨论回答:
(主要从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
4、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及音乐表现。
教师:从内容和感情脉络上看,可分为哪几个基本层次?
学生:可分为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基本层次。
教师:在每个层次中,你是如何获得悲剧美的情感体验的?
(1)、第一层次:怀故。
歌词:
采用描写家乡的美丽富饶方法来诉说,再加一声“那里有我的同胞,还
有那衰老的爹娘。
”悲凄之情就更不能堪!
音乐要素:
由两个基本重复的长乐句构成,均以从容的节奏和流畅而深沉的音乐语
言,描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又以级进下行的旋律,表现了流亡者
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悲痛心情。
(2)第二层次:漂流。
歌词:
“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告示,告诫人们不忘灾难的日子。
两个“流
浪”,深沉地慢吟,让漂流的情形再现,是仇恨感情的积淀。
音乐要素:
旋律在小调上展开,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带有呼
号、哀伤的色彩;内在而压抑及悲愤交加的音调,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
胞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
(3)第三层次:呼唤。
是歌曲的高潮。
歌词:
一声“爹娘啊,爹娘啊”,使苍天为之动容;一句“什么时候才能欢聚
在一堂”诘问,吼出人民复仇的心声。
音乐要素:
向亲人声声呼唤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把北方‘娘们’哭丈夫、哭儿子
的哭声演变成该歌曲的曲调,形成爆发性的高潮。
力度逐渐减弱,在较
长的连续下行中将声泪俱下的悲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设计意图:通过歌词内容的解读,音乐要素的分析,使学生达到情感的积淀,为下一步演唱作品奠定感情基础。
)
5、演唱歌曲片段:(教师弹奏三个片段的钢琴伴奏,学生演唱。
)
教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演唱?
(设计意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
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演唱。
)
(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2)“"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3)“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设计意图:音乐的语言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体会得更深,让学生将情感体验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动情的演唱进一步切身体验音乐的悲剧美。
) (三)、拓展:表演体验悲剧美
教师:悲剧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综合性的音乐体裁,如戏曲、歌剧、舞剧、歌曲等,都产生过许多激动人心的悲剧作品。
如:戏
曲《窦娥冤》、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器乐曲《江河水》、《葬
礼进行曲》等。
学生:分两组,展示悲剧美的作品。
(课前搜集准备)
1组:小组演唱:歌曲《小白菜》
2组:配乐朗诵: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情绪,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
)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谈悲剧美的音乐表现和内涵。
教师:鲁迅曾说过:“悲剧美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而音乐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光彩的一部分,
它使人们在悲痛之中由情感上的巨大震撼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从而得到审美愉悦,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崇高之感。
九、教学反思:
本方案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
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结构的深入分析,会出现一定的难度而
略感乏味,但作为一节音乐鉴赏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必要的
讲解,如此,才能不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