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
音乐悲剧美

音乐的悲剧美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歌曲《松花江上》和乐曲《一个华沙幸存者》,体验、分析作品表达的情感,感受其音乐的悲剧美,激发痛恨法西斯的情感。
2.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的片段,体验、表现作品的悲剧美。
3.积极参与讨论,能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相关艺术形式,对具有悲剧美作品的音乐表现手法和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
教学重难点: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悲剧美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1.聆听二胡与乐队演奏的《江河水》片段,观看音乐、舞蹈作品《悲怆》片段,提问:同学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江河水》的音乐如泣如诉,十分悲恸,此曲体现了一种悲剧的美。
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编的舞蹈《悲怆》,表现人生的哀伤、绝望、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2.导入本课主题——音乐的悲剧美。
在人类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斗争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与奋斗牺牲,人民大众饱受压迫和痛苦,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经受磨难、献身捐躯,这一切都是悲剧美音乐作品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二)欣赏《松花江上》1.创设情境(1)提问: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最大的灾难是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提问: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你联想到什么悲剧?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等悲剧。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南京,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的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南京沦为人间的地狱。
(3)你了解哪些反映日寇侵华悲剧的歌曲呢?能为大家唱几句吗?有《黄水谣》、《黄河怨》、《嘉陵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今天我们欣赏《松花江上》。
2.简介《松花江上》创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
1936年,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着眼泪写出了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歌曲《松花江上》。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001

《音乐的悲剧美》教案诸城二中朱建峰(一)导入1.聆听二胡与乐队演奏的《江河水》片段,观看音乐、舞蹈作品《悲怆》片段,提问:同学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江河水》的音乐如泣如诉,十分悲恸,此曲体现了一种悲剧的美。
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编的舞蹈《悲怆》,表现人生的哀伤、绝望、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2.导入本课主题——音乐的悲剧美。
在人类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斗争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与奋斗牺牲,人民大众饱受压迫和痛苦,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经受磨难、献身捐躯,这一切都是悲剧美音乐作品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二)欣赏《松花江上》1.创设情境(1)提问: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最大的灾难是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提问: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你联想到什么悲剧?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等悲剧。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南京,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的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南京沦为人间的地狱。
(3)你了解哪些反映日寇侵华悲剧的歌曲呢?能为大家唱几句吗?有《黄水谣》、《黄河怨》、《嘉陵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今天我们欣赏《松花江上》。
2.简介《松花江上》创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
1936年,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着眼泪写出了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歌曲《松花江上》。
3.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松花江上》片段边看边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它是通过何种音乐语言来表现的?4.讨论分析歌曲的内容、音乐特点及历史作用(1)歌曲分析:(分析时由老师或个别同学演唱相关片段)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苦、国难之痛的民族悲歌。
歌曲为3/4拍,属带尾声的二部曲式。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歌剧是西方文化的瑰宝之一,而悲剧则是其中的重要类型。
这些西方悲剧以其深刻的情感和戏剧性的表达方式吸引着观众,并探讨着人性、命运和道德等重要主题。
在歌剧中,悲剧之美以多种方式展现,其中包括音乐、剧情、舞台设计和表演等方面。
音乐是歌剧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也是表达悲剧美的关键。
音乐通过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式,将情感直接传达给观众。
悲剧歌剧的音乐往往充满深情和悲苦,通过动人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音乐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力为观众创造了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与角色的命运产生共鸣。
剧情是歌剧中悲剧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悲剧歌剧的剧情通常涉及悲剧人物的挣扎和命运的不可抗拒。
这些悲剧人物往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激烈的情感冲突,他们不断面对困境和抉择,最终陷入悲剧的境地。
剧情的发展和冲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并反映出人类遭遇命运的无情和生活的无常。
观众通过角色的遭遇和反思,被引导思考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舞台设计和表演也是表达悲剧美的重要手段。
舞台设计通过舞台布景、服装和灯光等元素,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悲剧世界。
悲剧歌剧的舞台往往以暗淡、朦胧和庄严为主调,通过舞台上的视觉效果来强化悲剧之美。
演员们的表演也是传达悲剧情感的重要手段。
他们通常通过声音和表情等方式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共鸣。
悲剧美在西方歌剧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娱乐,更在于对人类生活和命运的思考。
悲剧歌剧通过展示悲剧人物的遭遇和反思,让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思考。
观众可以从悲剧中领悟到人类情感、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普遍价值,并通过对悲剧人物的同情和共鸣来培养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以其丰富的音乐语言、深刻的剧情和感人的表演艺术,为观众展现了人类命运和情感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悲剧美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反思人生的起伏和无常。
西方悲剧歌剧的美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为观众带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高一音乐教学设计课题《悲剧美》教案

课题:《悲剧美》
教学目标:
1.以“悲”为主线让学生能带着悲与愤相结合的情感,认真感受歌曲《松花江上》、歌剧《白
毛女》选段、乐曲《一个华沙幸存者》音乐作品。
2.在鉴赏和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激发的情感,从而学生为正义而斗争、憎恨罪恶的审美情操。
3.能积极参与讨论,对具有悲剧性美作品的音乐艺术表现和现实历史意义进行探讨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时,体验喜剧美的意蕴。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分析音乐作品的悲剧美。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
课时:一个课时
年级:高一年级。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以《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

当代音乐2020年第1期MODERNMUSIC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以«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例朱思凌[摘㊀要]本文列举«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指环»等古希腊歌剧和西方经典歌剧为例ꎬ分析歌剧的表现形式㊁歌剧中音乐与文学的交融ꎬ探寻古希腊悲剧的审美特征 悲剧美 在不同时期歌剧中的体现ꎬ以及探讨 悲剧美 在西方音乐中的嬗变ꎮ[关键词]古希腊悲剧ꎻ悲剧美ꎻ«俄狄浦斯王»ꎻ«奥菲欧»ꎻ«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图分类号]J6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084-02[收稿日期]2019-08-16[作者简介]朱思凌(1995 ㊀)ꎬ女ꎬ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ꎮ(南宁㊀530000)一㊁古希腊悲剧的起源西方的文明起源于古希腊ꎬ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着西方最古老的文学㊁艺术㊁哲学㊁诗歌与神话ꎮ古希腊是哲人先知㊁艺术家㊁数学家的摇篮ꎬ亦是悲剧之滥觞ꎮ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出悲剧的定义: 第一ꎬ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ꎮ第二ꎬ悲剧的前身是萨提儿剧[1] ꎮ另一种说法是: 古典悲剧起源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典ꎬ它和任何一种戏剧一样ꎬ起源于宗教的崇拜ꎮ[2] 悲剧的起源与酒神狄俄尼索斯㊁宗教崇拜㊁祭祀庆典仪式有关ꎬ甚至可以引申理解音乐是神明创造的圣物ꎬ音乐是科学与智慧的象征ꎮ古希腊悲剧从酒神的祭祀㊁庆典活动中逐渐演化为一种更加成熟的音乐形式ꎮ其中包含合唱歌队㊁布景情境㊁剧中角色演员放声歌唱㊁情节对话ꎮ并且ꎬ阿夫洛斯管作为伴奏随着剧情穿插其中ꎮ合唱㊁对唱㊁独唱㊁器乐伴奏等表现形式和悲剧情节的文学融合ꎬ利用音乐特殊的审美属性和接受方式展现悲剧的意蕴ꎬ古希腊悲剧为音乐性与抒情性的结合ꎮ古希腊悲剧题材可以分为英雄悲剧㊁性格悲剧㊁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ꎮ悲剧通常揭示社会的邪恶黑暗㊁人性的自由高尚以及大自然的神秘ꎮ黑格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对悲剧的定义:在悲剧里ꎬ个人通过自己的纯真愿望和性格的片面性来毁灭自己ꎬ或者他被迫低头ꎬ来接受他所反对的实体性的东西ꎮ[3]二㊁人与神的对抗冲突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由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作ꎮ剧情叙述主人公俄狄浦斯的故事ꎬ他天生注定的悲惨命运ꎬ虽然突破层层险阻成为万人崇仰的英雄ꎬ却一步步在命运的安排之下堕入 弑父娶母 的深渊ꎬ他得知真相后自我毁灭并放逐惩罚自己ꎮ剧情以倒叙的形式进行描述ꎬ结构环环相扣㊁步步紧凑ꎮ其中出现三大情节起伏ꎬ内容呈现循环状态ꎮ俄狄浦斯与 命运 抗争ꎬ终究被 命运 打败ꎬ悲壮肃穆的悲剧美感萦绕着整部作品ꎮ«俄狄浦斯王»表现的核心内容是 人的自由对必然的反抗 ꎬ其中存在着矛盾冲突的二元对立ꎬ即主人公俄狄浦斯对抗 命运 神谕 ꎮ古代人曾把无法解释的自然力量和滔天罪行归属于神之惩戒ꎻ他们既崇拜神ꎬ感恩神明的赐予ꎬ大肆举行祭奠祀礼祈求博得神明的庇佑ꎻ反之ꎬ他们恐惧敬畏神ꎬ认为众神之怒可导致人类毁灭㊁苍生不宁ꎬ天灾人祸皆为 神 对人的惩罚ꎮ然而俄狄浦斯是天选英雄ꎬ他具有坚毅的性格㊁过人的智慧㊁康健的体魄ꎻ他敢于对 命运 做出挑战ꎬ以个人有限抗击命运无限的悲壮人生ꎬ悲剧美的特征贯穿在俄狄浦斯的命运之中ꎮ悲剧美 是审美形态之一的美学范畴ꎬ矛盾冲突造成了悲剧中的 悲剧美 ꎮ以美学角度阐释ꎬ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ꎬ是一种崇高的美ꎻ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ꎬ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ꎬ在激烈的实践斗争中ꎬ显示出先进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ꎮ悲剧美是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ꎬ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ꎬ使受众产生内心的共鸣与情感的震撼ꎮ«俄狄浦斯王»具体音乐鸣响无从考证ꎬ然而我们从剧情中所体会的 悲剧美 ꎬ通过歌队伴唱和器乐伴奏ꎬ利用音乐使情感外化ꎬ将抒情性与音乐性融合ꎬ达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ꎬ这也是«俄狄浦斯王»在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经久不衰的原因ꎮ480三㊁重生的升华 «奥菲欧»蒙特威尔第是 第一个复活古典悲剧的精神㊁创造既古典又现代的音乐戏剧的艺术家 [4]ꎮ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代表了早期歌剧的最高成就ꎬ并且 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创新㊁融合及理性情感的精神和美学观ꎬ而且显示出巴洛克时代杰出的作曲技术和纯熟的对位法 [5]ꎮ«奥菲欧»的剧情是主人公奥菲欧和尤丽迪茜相爱ꎬ而尤丽迪茜意外被毒蛇咬死ꎬ奥菲欧誓死要将爱妻从黄泉之国夺回ꎮ他与 命运 对抗ꎬ历经艰难险阻ꎬ得到了地狱之王普鲁特奈的眷顾ꎬ然而却要接受最后的考验 只要他在走出黄泉之国以前ꎬ不回头看尤丽迪茜便可以让她回到自己的身边ꎻ可惜最终奥菲欧却没有做到ꎬ他过于迫切地想看清自己所爱之人ꎬ忍不住回头一看ꎬ却发现尤丽迪茜消失得无影无踪ꎮ最后 神 阿波罗给予奥菲欧重生ꎬ让他上升天堂ꎬ奥菲欧最终得到了救赎ꎮ«奥菲欧»中除了歌唱部分之外ꎬ蒙特威尔第对器乐的配置对后世歌剧对乐队使用有着深远的影响ꎮ 悲剧美 潜伏于情节的起落与音乐形式的变化之中ꎮ蒙特威尔第运用了大量的牧歌㊁单声歌曲㊁介于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咏叙调ꎬ以及编制较大的器乐形式ꎮ在不同的布景之下ꎬ蒙特威尔第巧妙地运用乐器渲染不同的气氛ꎮ在原野布景中ꎬ使用愉快轻松的竖笛㊁羽管㊁键琴ꎮ在女使者传递噩耗时ꎬ木制的管风琴奏出空洞的固定低音ꎬ悲伤㊁肃穆之情油然而生ꎮ黄泉之国一幕中则使用庄严㊁压抑的长号㊁低音琉特琴和小管风琴ꎮ在阿波罗带领奥菲欧升上天堂的布景中ꎬ使用温柔神圣的竖琴和小提琴ꎮ古希腊悲剧的 悲剧美 在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中以剧情㊁声乐㊁器乐等方式体现ꎬ人与神对抗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更加激化了 悲剧美 的释放ꎮ尤丽迪茜的死亡和奥菲欧的重生也体现了死亡之美ꎬ对命运的不可避免性进行抵抗㊁屈膝ꎬ对宿命的崇高㊁悲壮而屈服㊁敬仰ꎮ死亡是悲剧的终曲ꎬ而重生也是死亡的崭新开始ꎬ是看待悲剧的另一种结局ꎮ从题材上来看ꎬ蒙特威尔第承袭古风ꎬ以古希腊神话作为蓝本ꎮ在音乐上ꎬ他强化了器乐配置ꎬ从古希腊悲剧较为单薄的合唱队发展为具有大规模的乐队ꎬ以及合唱伴奏ꎮ在审美情趣上ꎬ悲剧的结局更符合巴洛克时期 大团圆式 的风格ꎬ 悲剧美 在对抗与矛盾之中完整体现ꎮ蒙特威尔第并不仅仅是以宣叙调建立了音乐悲剧ꎬ器乐形式的建构一样能表达情感ꎬ甚至将 悲剧美 外化㊁扩散㊁渗透ꎬ将 悲剧美 以音乐的形式萦绕于整部歌剧中ꎬ与欣赏者产生强烈的共鸣ꎮ四㊁死亡的超脱 «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师ꎮ瓦格纳在乐剧中所运用的题材是北欧神话ꎬ«尼伯龙根的指环»最能体现瓦格纳的 整体性艺术 ꎬ其故事情节延续了古希腊悲剧的悲剧美特点ꎬ并且以死亡之美将悲剧美升华ꎮ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切邪恶与灾难的根源ꎬ是侏儒尼伯龙根无法得到真挚的爱情而心怀仇恨所打造的复仇之戒ꎬ主人公齐格弗里德与邪恶的根源相抗衡ꎬ然而齐格弗里德爱上了亲生妹妹布伦希尔德ꎬ他们违背伦理的爱情成为了悲剧的最大原因ꎬ最后布伦希尔德纵身跳入火焰中与齐格弗里德葬身火海ꎬ以死殉情ꎮ歌剧中的 命运 线索是 指环 ꎮ 指环 是万恶根源ꎬ也是纯粹的邪恶与诅咒的化身ꎮ 指环 是剧中的情节动机ꎬ动机的贯穿性使之成为完整的套剧ꎮ它引发了矛盾冲突和抗争ꎬ具有深刻的哲学寓意ꎮ表面上看ꎬ它是悲剧发生的导火索ꎬ而实际上 指环 也代表着金钱名利的邪恶本性ꎬ即使 指环 蕴藏着不幸ꎬ所有人始终都想得到它ꎮ瓦格纳利用 指环 告诉人们:无论是神㊁魔还是世间凡人ꎬ无论身居高位尽享功名利禄ꎬ还是地位卑微㊁平庸无能ꎬ面对财富和功名都是一样的贪婪和渴望ꎬ想得到指环 利欲熏心的现象正体现的是人性的缺失ꎮ瓦格纳在古希腊悲剧的基础上发挥了惊人的天赋ꎮ他使用了大量的主导动机贯穿全剧ꎬ以明暗两个不同的线条展现悲剧美ꎮ例如«莱茵的黄金»序曲开端使用的 自然因素动机 ꎬ音乐由静转动ꎮ 莱茵河动机 由 自然因素动机 逐渐发展而来ꎬ高声部旋律线条使用波浪式上下起伏的琶音音型ꎬ象征着莱茵河的汹涌澎湃ꎮ 莱茵少女动机 轻柔舒缓ꎬ和 莱茵河动机 交替重叠ꎬ 黄金动机 使用G大调主和弦并运用小号响亮的音色奏出ꎬ与 莱茵少女动机 交相呼应ꎮ 指环动机 作为邪恶和堕落的象征在第三场中正式出现ꎮ主导动机环环相扣㊁互为映衬ꎬ动机之间ꎬ时而若隐若现地隐伏于旋律之中ꎬ时而相互碰撞ꎮ瓦格纳将他的哲学精神和悲剧精神融入音乐ꎬ把古希腊神话当作最初阶段的人类思想和感情经验的凝聚ꎬ他巧妙地将音乐作为展现他对自然的崇拜㊁对死亡的敬畏的手段ꎬ实现了他对悲剧之美的诠释ꎮ结㊀语古希腊悲剧对西方文艺世界的思想建构产生了极大影响ꎬ不同时期的音乐家以古希腊悲剧为范本ꎬ在不同体裁的音乐中展现 悲剧美 ꎮ上文所举例证是古希腊悲剧的 悲剧美 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展现ꎬ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它们都有着属于自己时代特色的创作手法ꎬ并且艺术家希望通过悲剧性的作品ꎬ引起人们对人生严肃的思考和审视ꎮ 悲剧美 意旨继承古希腊悲剧的美学特征ꎬ利用文学和音乐等形式歌颂人的自身ꎬ是歌颂人性的理想㊁自由ꎮ世间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矛盾ꎬ人们与自己的命运搏斗ꎬ企图克服困难ꎬ在极度的痛苦中展现圣洁超凡的美ꎬ无论最终结果如何ꎬ仍实现了人生价值ꎮ注释:[1]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6:185. [2]朗(LangꎬP.H).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杨燕迪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4:45 46.[3]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6:89. [4]同[2].[5]刘㊀澜.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 连续与断裂 的巴洛克[J].音乐创作ꎬ2011(04):25 26.(责任编辑:崔晓光)580朱思凌: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 以«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例。
悲剧美在声乐中的表现形式

悲剧美在声乐中的表现形式作者:黄芳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8期【摘要】音乐的美有很多,其中悲剧美是音乐美中极具光彩的一部分。
它内容的深刻和带给人们内心的震撼是音乐美中其他范畴无法替代的。
悲剧美在丰富的音乐情感表现形式中属于重要的一种形式,它在声乐的运用方法上也是独具特色的。
悲剧美在声乐中的表现形式直接关系到音乐悲剧主题的传达与阐述,因此特别重要。
【关键词】悲剧美声乐技巧情感表达悲剧美是音乐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悲剧美在音乐美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声乐作品中的悲剧美作为悲剧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用形式,表现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因此把它作为一角来研究悲剧美对声乐在表现情绪方面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悲剧美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及它的表现方式1、悲剧美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光彩的一部分,它能使人们获得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强烈的震撼。
所谓的悲剧美并不是叫人悲观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使人奋发向上、斗志昂扬,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使人们在悲痛之中由情感上的巨大震撼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得到审美愉悦,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崇高之感。
2、悲剧美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方式音乐作品中,悲剧美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音乐本题的表现手法上,可以通过速度、力度、节奏、旋律、色彩等的变化来表现深沉的悲剧美。
从表现内容来看,更多的还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以一方失败的方式来体现。
通过表达悲剧性的心理感受,来展现音乐悲剧美的审美价值。
二、声乐艺术美及悲剧美在声乐中的表现形式从音乐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出,音乐的美最初都表现在综合性的音乐题材中。
1、声乐艺术美在声乐中的表现形式声乐艺术就是贯穿音乐发展历史,并综合性的音乐体裁形式。
声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在千百年来的文化发展中,逐渐摒弃了原初的实用性、功利性而成为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以其独特的技术方式和手段来创造美的一种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悲剧美在声乐中的表现形式

化 的关键腔体 , 发音接 触部 位的变动与声 音震 动位置稍 有改变 都会影 响音色 的变 化 。 台中悲剧美作 品大凡 可表 现为叙述 舞
型 , 怒 型 , 昂 型 , 婉 型 等等 。 此 , 愤 激 凄 为 对
共 鸣 的 要 求 也 更 趋 于 严 格 化 , 多 要 求 在 它
及 它 的表 现 方 式
1悲 剧 美 在 音 乐作 品 中的 重 要 作 用 、 音 乐 悲 剧 美 是 整 个 艺 术 悲 剧 美 中最
中国歌曲 《 松花江上 》 是一 首叙事加抒 也
情 的 悲 歌 。 它 以 含 着 热 泪 的 哭 泣 似 的 音 调 , 出 了在 日本 帝 国 主 义蹂 躏 下 的 中 国 唱 人 民饱 受 苦 难 和辛 酸 ,展 示 了最 深 刻 、 最 真切 、 动 人 的悲 剧 性 的感 情 。 最 三 、 乐 在 表 现 悲剧 情 绪 中是 如 何 运 声
一
通过速度 、 力度 、 、 节奏 旋律 、 色彩等的变化
来 表现 深 沉 的悲 剧 美 。 表 现 内容 来 看 , 从 更 多 的 还 是 通 过 表 现 矛 盾 冲 突 , 一 方 失 败 以 的 方式 来 体 现 。 过 表 达 悲 剧 性 的 心 理 感 通 受 , 现 音 乐 悲剧 美 的审 美 价值 。 来展
表现形式直接 关系到音 乐悲剧主题 的传达 与阐述 , 因此特别重要 。 【 关键词 】 悲剧美 声 乐技 巧 情感表达
悲剧 美 是 音 乐 美 的一 个 重 要 方 面 , 因 此悲 剧 美 在 音 乐 美 中 占有 重 要地 位 。 而声
现 形 式 之 一 ,在 千 百 年 来 的文 化 发 展 中 , 逐 渐 摒 弃 了 原 初 的 实 用 性 、 利 性 而 成 为 功
音乐剧《金沙》

2013.02学教育85音乐剧《金沙》——文学构架之下的悲剧之美李铁林(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一部音乐剧的内容无疑是“海量”的,它以广博的兼容并包性成为综合性极强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形式极为自由、极为丰富。
音乐剧充分地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表情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独特美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综合的戏剧艺术之美。
[关键词]音乐剧;《金沙》;美一部音乐剧无论是将美的理念和美的形式传递给观众,抑或是将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主观切实的感受和情感的艺术再现,都是一种创造美、体现美、感受美的艺术过程。
因此,音乐剧的审美价值就有了特殊的涵义和积极的功能。
音乐剧《金沙》之中所蕴含的文学性的美和悲剧性的美以及舞台设计的华美构成了这部音乐剧的美学基调。
一、古蜀国深厚的人文底蕴之美“我们正是基于对金沙的热爱和尊敬,创作了音乐剧《金沙》,以此创造极具吸引力、观赏效果和高品质的艺术精品,重塑一个全世界都会为之心动的中国金沙,一个保存着古典风范又体现了现代情怀、永恒的金沙,同时致力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树立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形象并获取效益”[1]。
音乐剧《金沙》是以震惊世界的成都考古发现“金沙遗址”为基础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金沙遗址博物馆中的太阳神鸟金箔、重约一吨的出土象牙、七色光彩的玉盘、精致神秘的金面具,昭示着3000年前古蜀国的唯美与大气,散发着诱人的气息,使得《金沙》在创作伊始就被强烈而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朦胧凄美的梦幻感所笼罩。
图1: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太阳神鸟金箔为原型)二、文学笔触的婉约之美出于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远古文明的渴望和解读,《金沙》使用超越国度、超越空间、超越时间的文学性描述,阐释了人们找到心灵慰藉,打开心灵密码的关键。
《金沙》剧诗的创作尤其突出了其文学构架的承载作用,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委婉凄清地创作出一首首耐人寻味的剧诗,“沙”的唱词是强韧阳刚的,“金”的唱词是惆怅凄凉的,“小鱼”的唱词则是清丽可人的,“花蕊夫人”的唱词是华丽铺陈的,“丑”的唱词里充满着智慧和岁月更迭的哲理性积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能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美的享受。
如喜剧,它的主人公以其滑稽和幽默的表演使得人们开怀大笑,给欣赏者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但同时,喜剧能够把生活中的丑恶、落后和缺陷暴漏出来,用嘲笑和讽刺加以否定。
使得人们在笑声中体味到许多深层的东西,颖悟到相应的社会人生的道理;而悲剧,作为另一种审美形态,它又会以不同的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悲剧离不开苦痛,更离不开黑暗。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
”他说:“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这苦难和死亡即使不显示出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完全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怖和同情。
无论人的苦难和死亡的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苦难的死亡反正都是可怕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上卷,第30——31页)但是,苦痛是人生自由和幸福的反拨,黑暗是光明和正义的反动。
悲剧诉痛苦、现黑暗,是对痛苦、黑暗的直接揭露和鞭挞。
从一时的结局看,是假、恶、丑战胜了真、善、美,是“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它虽以美的毁灭而告终,但显示了美的真正价值,预示出“历史的必然要求一定会实现的历史趋势。
”使得人们在欣赏悲剧的同时,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下面我们就从悲剧体裁的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美谈起。
一、悲剧美的本质特征
1、悲剧美的本质特征
悲剧美是崇高美在社会生活领域和艺术领域中的集中体现。
作为重要美学范畴,从本质上说,艺术上的悲剧是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卑劣、正义与奸诈、诚实与欺骗、公理与强权、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朽等矛盾因素的典型冲突所形成的悲剧事件的概括反映。
其结果往往是正面因素暂时受到压制和反面因素表面上获得胜利,而悲剧的主角则往往是体现美好的社会理想和进步的历史力量的正面人物。
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
2、悲剧主人公的判断标准
一般来说,悲剧中的人物不是泛指任何人,也不是指一般的好人,而是指特定条件下的好人。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一些比一般人要好的人,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悲剧将人生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构成悲剧主人公的特定条件是:从客观看,主人公面对的是强大的敌对势力以及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苦难和危险;从主观看,主人公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进步要求,为正义、为真理、为美好的未来而敢于赴汤蹈火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从结局看,主人公在斗争中遭到毁灭和失败。
恩格斯指出,悲剧的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恩格斯《致斐·拉萨尔》)中外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牺牲,往往成为戏剧类型的悲剧的重要题材,也是美学范畴的悲剧所讴歌的重要内容。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都有悲剧性因素。
瞿维创作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更为我们塑造了鸦片战争以来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赴后继的英雄群众。
歌剧《刘胡兰》、《江姐》中的刘胡兰和江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们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
和忠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把悲剧性冲突提高到了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尖锐的地步。
3、悲剧的真正价值
悲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崇高的集中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学家们把悲剧性看作是最高的一种伟大(即崇高),也许是正确的。
”悲剧与崇高相联系,这是悲剧引起人们美感的重要原因。
悲剧美所蕴含的矛盾冲突往往表现为两种社会势力之间的尖锐激烈的较量。
在代表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进步力量,与那些阻碍社会历史前进的陈腐势力所进行的激烈复杂斗争中,社会进步力量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是因为矛盾对方的力量过于强大,或者是因为展开激烈斗争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或者是因为自身出现了战略战术的失误等,最后在严重的矛盾冲突中遭受挫折和失败,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因而引起人们的悲痛、怜悯、恐惧,但同时,悲剧主人公的英雄行为、坚强意志和英勇献身的精神,却又引起受众惊奇、赞叹、崇敬的感情。
他们为人类本质力量的提升和丰富所作出的贡献,将鼓舞千千万万的后来者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进。
朝鲜有一部电影叫作《卖花姑娘》,这是一出悲剧。
凡是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没有一个不掉泪的。
为什么悲剧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呢?为什么人们宁愿掉泪也愿意欣赏悲剧呢?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一段名言:“悲剧提供了苦痛之中一个快乐的影子,使人感到愉快。
悲愁中的快感比那些从快乐本身所获得的快感更为甜蜜。
”同听一首欢快的乐曲所产生的快感不同,人们在悲剧的审美感受中总是离不开痛感和丑感。
人们之所以流泪,这是因为在悲剧中正义遭受挫折,美遭到毁灭。
但美的毁灭没有使人们感到悲观、绝望,相反,主人公的行为和品质所产生的感召力以及新生事物终归不可战胜的必然趋势,使人们对人生价值及其取向的认识有了提高,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同时,在肯定悲剧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同时,也肯定了能够欣赏这一审美价值的自己;欣赏高尚的有价值的东西,使自己也变得高尚起来。
这就是痛感中的愉悦感的来由,也是人们欣赏悲剧时产生崇高感的来由。
人们用“带泪的微笑”来表示对悲剧的审美感受,的确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二、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
1、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悲剧美
略
总的来说,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与追求遭到了无情的扼杀。
但是他们又不能向精卫一样能填平造成他们苦难的大海,而是试图以毁灭自己来获得他们在尘世间没有获得的爱和同情,他们以自己顽强的道德意志战胜了自己的生命意志,造成双双殉情而死的悲惨结局,从而谱写了一曲哀怨绵绵的苦情之歌。
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惨凄凉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
但是,当现实不能容许男女主人公那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实现的时候,则这种死亡就是对刻薄寡恩的现实的最大反叛和抗拒,他们不是不热爱生命,只是不愿让生命在无爱的境地和违背人性的环境中苟延残喘,所以,他们坦然无畏地选择死亡,显示出人物不屈于压力,不肯苟且的坚韧与顽强,高贵与充满尊严。
梁山伯与祝英台,以那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专一和难
于逆转,以他们那短暂却又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一生强烈地震撼人心,定格在历史和人心的深处,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看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与卑鄙,显示出他吃人的丑恶嘴脸。
2、歌剧《茶花女》中的悲剧美
略
以上我们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歌剧《茶花女》作了具体的分析并阐述了其中所蕴含的悲剧美。
另外,如巴赫根据马太和约翰福音书而写的两部《耶稣受难曲》,亨德尔以《旧约》故事为题材写成的清唱剧《参孙》,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普罗米修斯》序曲,李斯特的交响诗《塔索》,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哈恰图良的舞剧《斯巴达克》,莎士比亚、但丁和普希金的悲剧原作在音乐中的各种体裁和形式中的体现,朱践耳的《交响幻想诗——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烈士》,陈培勋的《第二交响乐“清明祭”》,等等,都是优秀的音乐悲剧作品。
这些作品或者如同恩格斯所说的,穿着“宗教的外衣”,在为宗教的真理而斗争的旗帜下,通过悲剧主角的自我牺牲以表达人民的苦难和对自由幸福的渴望;或者借用历史的题材,特别是革命斗争的题材,在描写起义失败所造成的悲剧的同时,体现出作为历史的主人的人民群众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或者通过表现时代和社会中敌对力量的悲剧性冲突以号召斗争,通过崇高的理想与卑劣的现实之间的水火不容以维护人类的尊严,通过个人内心的善行恶念之间斗争以颂扬人的精神的美。
总而言之,悲剧的结局虽然使人震惊,但并不产生恐惧、悲观或绝望,相反地它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鼓舞力量,不但引起人们对悲剧主角的深切同情和对祸首的仇恨,而且还加强了对正义的理想的确信和同邪恶进行斗争的意志。
马克思称普罗米修斯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胜利者和殉道者”,毛主席说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都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结语
生命是有限的,而追求不朽。
悲剧在将人生中国最残酷的一面呈示给我们,引起我们惊悚的时候,更激发我们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产生悲剧的可能性无疑地在日渐缩小,但是作为一种艺术体裁,悲剧还可以用来反映过去历史上的题材,也可以用来反映人民群众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产生的悲剧性事件。
我们有不少作品正也就是选用这一题材作为它的表现内容的,向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交响诗《向秀丽》(杨桦作曲)等都是这样的。
由此看来,前一个时期,在报刊上展开对悲剧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悲剧在今天已经可以寿终正寝,这种说法是不够有说服力的。
因此,虽然悲剧这种题材在我们的文学艺术领域中并不占有重要席位,但是,它所创造的同样是正面的形象,它也像其它各种艺术体裁一样,同样能教导人们认识和改造显示,同样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尽它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