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神仙社会的阶层固化
西游记社会现象与人性的反思

西游记社会现象与人性的反思《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是一部富有想象力和冒险精神的神话小说,同时也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探讨《西游记》中的社会现象与人性,以期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为一部代表性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涉及了多个社会现象,其中之一是社会等级的体现。
小说中,主人公孙悟空作为一个猴子精,一开始被天界瞧不起,而后又陷入人间纷争,最终成为众人敬仰的斗战胜佛。
这种社会等级的转变反映了社会中的阶级固化和社会流动性的存在。
同时,通过描绘其他角色如猪八戒和沙僧等,小说也表现出贫富差距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互动。
其次,《西游记》中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主要角色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各异,他们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功利心重或背叛伙伴的阴暗面。
例如,唐僧作为人间的圣者,一路上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始终保持着对真理和善良的追求。
相比之下,孙悟空则展现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通过一系列性情突变,最终悟到了宽容和谦卑的重要性。
这些人性的冲突和变化,使得小说更加真实和可信,引发读者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此外,《西游记》通过各类妖魔鬼怪的形象,反映了社会中的各种不良现象。
这些妖魔鬼怪以形形色色的借口和手段欺骗人类,暗示了人性中的偏见、欺骗和侮辱等负面情绪。
通过与主要角色的对抗和斗争,小说表达了人性对抗邪恶的力量以及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最后,《西游记》中还涉及了信仰与现实的矛盾。
作品中,唐僧作为皈依佛教的信徒,始终奉行佛教的正教义并努力修行。
然而,他在面对困难和威胁时,也不得不顺应现实情况做出一些权宜之计。
这种信仰与现实的矛盾,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与个人信仰之间的选择和平衡。
综上所述,《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的神话小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个社会现象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这些现象和人性的反思,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并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和行为。
《西游记》神仙社会的阶层固化及其现实映射

语言文学研究《西游记》神仙社会的阶层固化及其现实映射杨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西游记》中神仙社会的一大特点是阶层固化,主要表现为:强势阶层垄断各类资源;弱势阶层缺乏1通途径。
阶层固化诱发诸多弊端:引发阶层间冲V,破坏社会稳定;导致神仙群体集体退化。
《西游记》作者对僵化的神仙社会的描写有现实依据。
关键词:阶层固化西游记神仙社会《西游记》作者在前七回描摹了一个威势森严的天宫世界。
以玉帝为中心,各阶层神仙在其位、谋其政。
彼此之间看似相安无事,实则危机四伏。
孙行者的出现打破了天宫千百年来的平静,同时将天庭弊端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依笔者之见,天庭最严重的问题是阶层固化。
一、阶层固化——神仙社会的主要特点社会学中,通常机会的差别划分出不同阶层#“阶层固化”,是社会流动相对的范畴,它是社会流动的一特,一常,个一中的地位的流动,女一代同一代同年地位的:流动®o《西游"一对的,已神仙社会平的#天年,在天庭位,为,为行者,则为;子修行,一一为势范#中对一种“神仙社会代内流动僵化”的,也是本文论述重点所在。
动僵化的神仙社会形成了界限清晰,对比鲜明的相对强势阶层相对弱势阶层,以玉帝为首的高级仙班垄断各类优质,并设置屏障壁垒,截断下层神仙的获取渠道向上流动途径#即使是像行者这样术强的下层才能幸免。
(一)强势阶层垄断各类资源。
在阶层固化的社会中,各社会阶层在资源获取上处于不平等享有状态,权力、利益、名誉高度复合叠加在强势阶层上,社会利益、分配规则明显向相对强势阶层倾斜而不利于相对弱势阶层。
《西游"中的天庭共十三座天宫,机构臃肿,员庞杂。
玉帝是天庭世的最统治者,享尽仙荣华富贵,食则肝凤髓、玉液蟠桃)七回),同时手中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间的帝。
在神仙世界中,玉帝于最端,其神仙的等级则以行为,大者为,者位#位的因有特别享受,而得长生不老。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位尊者便为神仙社会的强势阶层,位者则为弱势阶层。
《西游记》: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的神魔小说

《西游记》: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的神魔小说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它不仅讲述了孙悟空等主要角色的冒险故事,更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体现出的中国社会特点进行详细解析。
反映封建礼教与性别观念在《西游记》中,可见到封建社会的严格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例如,师徒间世代传承、有着明确等级关系;女性角色如白晶晶和玉女金莲在婚姻中面临身份、地位以及爱情选择等困境。
这些情节揭示了当时中国封建家庭制度以及对女性地位和职责的刻板印象。
反映社会动荡和政治斗争《西游记》所描绘的背景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天庭内部斗争、妖魔横行、各类帮派混战等。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动荡时势和政治斗争的常态化。
不同神仙与佛教的冲突、天界和妖界的纷争以及师徒四人历经的严峻考验,折射出权力斗争与统治之间永恒的矛盾。
反映洪水问题与民生困境《西游记》中,流传着关于患洪水和灾难的各种故事。
这些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时中国普通百姓面对自然灾害时所面临的困境。
师徒四人为寻求被压制淹没而可怜百姓们表示同情,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反映文化多元和价值观碰撞在《西游记》中,不同族群、种类和地域之间展开了多次交锋与博弈。
例如,孙悟空作为一个齐天大圣代表了猴族文化;唐僧则代表着汉族文化;白骨精和蜘蛛精则是妖魔族群的代表。
这种文化多元导致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反映了中国社会多元文化共存的现实。
结论《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样,它也是对人性、命运以及团结和互助精神的深刻描写。
通过对《西游记》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发展轨迹,并从中获得启示与思考。
《西游记》神仙社会的阶层固化

《西游记》神仙社会的阶层固化在社会学中,阶层固化既包括个人一生的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内流动状态,也包括子女一代同父母一代同年龄段比较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际流动状态。
《西游记》中呈现的阶层固化主要为前者。
具体表现:强势阶层垄断各类资源;弱势阶层缺乏流通途径。
阶层固化诱发诸多弊端:引发阶层间冲突,破坏社会稳定;导致神仙群体集体退化。
作者对《西游记》神仙社会阶层固化的描写有现实原型。
标签:阶层固化;西游记;神仙社会《西游记》作者在前七回描摹了一个威势森严的天宫世界。
以玉帝为中心,各阶层神仙在其位,谋其政。
彼此之间看似相安无事,实则危机四伏。
整个神仙社会就像一颗熟透的果实,甜美得发腻,可是距离腐烂变质也仅一步之遥。
孙行者的出现打破了天宫千百年来的平静,同时也将天庭弊端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依笔者之见,天庭最为严重的问题便是阶层固化。
1 阶层固化的概念社会学中,通常根据人们占有资源和机会的差别划分出不同阶层。
所谓“阶层固化”,是与社会流动相对的范畴,它是社会流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种非正常状态,既包括个人一生中的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内流动状态,也包括子女一代同父母一代同年龄段比较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际流动状态。
《西游记》一书对第二种情形的描绘不多,但已可管窥神仙社会代际公平的缺失情形。
托塔李天王三子年龄尚幼,却都已在天庭谋得高官,金吒为佛祖前部护法,木吒跟随观音为惠岸行者,哪吒则为凌霄殿先锋;泾河龙王九子修行尚浅,却皆有一江或一河为势力范围。
书中对第一种情形:“神仙社会代内流动僵化”的描写更细致,也是本文论述重点所在。
2 神仙社会阶层固化的表现2.1 强势阶层垄断各类资源。
在阶层固化的社会中,各社会阶层在权利、资源上均处于不平等享有状态,名、权、利高度复合叠加在强势阶层身上,社会利益获得、分配规则明显向相对强势阶层倾斜而不利于相对弱势阶层。
《西游记》中的天庭共有三十三座天宫,机构臃肿,人员庞杂。
玉帝是天庭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享尽仙界荣华富贵,食则龙肝凤髓,玉液蟠桃(第七回)同时手中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有如人间的皇帝。
从《西游记》看社会等级体系

从《西游记》看社会等级体系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通过大量有趣的情节描写,刻画了众多的神人妖魔形象,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讽刺批判了腐败丑陋的官场生态,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一、仙佛坐骑的妖精白鹿精,是南极仙翁的一副脚力,趁主人与东华帝君对弈之时,偷了九节枯藤蟠龙拐杖下界,变身得道的老道,假献义女白面狐狸精给比丘国王,而获得国丈身份。
因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心肝做药引,为被狐狸精掏空身体的比丘国王医病未果,从而打起唐僧肉的主意。
与孙悟空对决,仅「苦战二十余合」,便化作一道寒光败走。
在清华洞府即将被孙悟空打杀时,获南极仙翁赶到搭救,现出「一身如玉简斑斑,两角参差七汊湾」原形。
大鹏金翅雕,凤凰所生,为孔雀大明王的弟弟,如来佛祖的娘舅,相传,毗湿奴神所跨乘。
手持一杆方天画戟,「行动时,抟风运海,振北图南」。
生性聪慧,却凶残,曾一扇九万里,两扇便生擒孙悟空与利爪之中,令其难以脱身。
面对如来佛祖亲自出马降服,仍负隅顽抗,后被如来佛祖闪出金光所罩,定了双翅筋骨,不能远遁,现出本相。
九灵元圣,本相是一只九头狮子,为太乙救苦天尊座驾,「久修得道的真灵」,趁狮奴偷喝太上老君的轮回琼液沉醉之际,私下竹节山九曲盘桓洞为妖,被六个狮子精尊称为「祖翁」。
九灵元圣之所以敢称「圣」,是因为「喊一声,上通三圣,下彻九泉」,足见其辈分之高。
九灵元圣神通广大,不用神兵,一口便秒擒孙悟空,捆打无数。
九龙沉香辇,为元始天尊的代步銮舆,拉风极酷,以鸿蒙沉香木为车基,上采九天五彩神石、下集九幽五气玄金,吸日月星辰之精华、纳天地山河之神秀,由九条五爪金龙一齐飞腾拉动。
据《封神演义》载,九龙沉香辇是鸿钧老祖以乾坤鼎炼制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而成的无上驾乘。
辇车通常由白鹤童儿看守。
当然,元始天尊还有一个坐骑,是似鹿驼牛马又非鹿驼牛马的四不像。
西游记对社会阶级的思考与矛盾

西游记对社会阶级的思考与矛盾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寓意深远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神仙世界,但是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神话小说,更让人们在阅读中体会到了社会阶级的思考与矛盾。
本文将就西游记中关于社会阶级的主题展开讨论,探究其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首先,西游记中的社会阶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故事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这四个主要角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级。
孙悟空作为一个神猴,具备超凡的能力和智慧,他代表了社会中的精英阶层。
猪八戒是一个妖怪,原本是天宫的天蓬元帅,但因犯罪被贬下凡间,他代表了社会中的底层劳动人民。
沙僧则是一个沙漠中的沙僧,代表了社会中的流浪阶层。
而唐僧是一个受封的和尚,他代表了社会中的宗教阶层。
这四个角色的不同所代表的阶层,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与阶级不平等的现实。
其次,西游记通过描写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阶级斗争。
故事中,孙悟空作为精英阶层的代表,经常与外界存在着矛盾和对抗。
他常常与天宫和其他神仙发生冲突,尤其是在《大闹天宫》一章中,他举起金箍棒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可以被视为精英阶层对抗统治者的反抗。
而猪八戒作为劳动人民的代表,虽然行为有时不端但内心善良,他在故事中也与其他妖怪和猛兽发生了一些小冲突,这反映了劳动人民与其他阶级之间存在的矛盾。
不仅如此,故事还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既反映了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启示了人们应当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社会问题。
此外,通过唐僧与众多妖魔鬼怪的斗争以及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西游记也探讨了不同阶级在追求正义与实现个人价值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唐僧作为一个宗教阶级的代表,他身负取经任务,代表了社会中的高尚理想和信仰。
他所遭受的诸多磨难与敌人的威胁,揭示了追求正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经历磨难与努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所展示的阻碍与挑战,无疑也产生了阶级间的矛盾和冲突。
西游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西游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明代文学作品,在描写唐朝僧人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中,它通过揭示封建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并分析其中所反映出的社会及道德价值观。
首先,《西游记》透过笼统的封建社会来批判社会的许多弊病。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往往腐败堕落,法治虚弱,领导人骄横蛮横。
作者吴承恩通过描写王母娘娘、封神榜和如意金箍棒等情节,暗示了社会阶级分化和政治腐败的现象。
在这个社会中,普通人民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贪婪和权力斗争的本性也被很好地反映出来。
通过描绘唐僧一行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以及人祸,作者进一步强调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其次,《西游记》对封建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婚姻制度进行了批判。
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受到各种形式的歧视和限制,只能被动地依附于男性。
而在《西游记》中,女性角色如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嫦娥等都展现了强大的力量和智慧,超越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另外,通过描写唐僧和白骨精的爱情故事,作者表达了对包办婚姻和婚姻自由的思考与思索。
再次,《西游记》通过它独特的人物形象,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猴王孙悟空。
孙悟空虽然有着强大的超能力和智慧,但是他的过度自信和目中无人的态度使得他经常闯下祸事。
而唐僧则代表善良和慈悲,他追求的是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他通过宽容和包容来解决问题。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我们对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进行了反思。
最后,《西游记》还通过对信仰和宗教的描写,进一步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点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对佛教和道教的描写。
虽然佛教一直被封建社会高度推崇,但是它仍然存在着行为不当和虚伪的现象。
而作者在书中通过渲染佛教教义的真谛和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了宗教背后的权力斗争和世俗化的一面。
综上所述,《西游记》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局限和问题。
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的社会背景解析

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的社会背景解析1. 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富有想象力和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
然而,要真正理解并欣赏这部文学杰作,我们需要了解它所处的社会背景。
本文将对《西游记》的社会背景进行解析。
2. 宋明时期封建社会《西游记》创作于明朝中叶至晚期,作者施耐庵采用了当时浓郁的封建色彩来描绘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最完善、等级森严的时期之一,在书中可以看到类似于皇帝、官员、士人、庶民等各个阶层的角色。
3. 地方政治与贪污腐败在《西游记》中,有多次描写地方政治与贪污腐败现象。
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批评和讽刺。
例如,在取经路上,行凶屠戮的妖魔鬼怪往往与贪官污吏相互勾结,对百姓进行压迫和剥削,这暗喻了明朝时期地方政治腐败的普遍存在。
4. 佛教与民间信仰《西游记》以佛教为线索,旁及道教、天师道等其他宗教。
这一方面折射出明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形势,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当时民间信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书中角色如孙悟空、唐僧等和佛祖、菩萨之间的互动,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和体验。
5. 社会阶级与性别角色在《西游记》中,不同社会阶级和不同性别的角色都得到了充分塑造。
列车按照玄奘取经队伍来说,从西天取经回来后被封为唐圣帝师是国家统治者对其宗教地位给予承认;而沉迷于欲望中而没有寸功劳但却津津乐道权势名利享乐的牛魔王是地狱里反贪官好例子。
这些形象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阶级和性别角色的复杂性,也提供了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的机会。
6. 总结通过对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社会背景的解析,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其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联。
明朝时期封建社会、地方政治腐败、宗教信仰以及社会阶级和性别角色等因素都在这部作品中得以体现和讨论,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古代中国社会。
通过深入研究与探讨,《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趣闻俏话,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神仙社会的阶层固化作者:杨贻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10期摘要:在社会学中,阶层固化既包括个人一生的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内流动状态,也包括子女一代同父母一代同年龄段比较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际流动状态。
《西游记》中呈现的阶层固化主要为前者。
具体表现:强势阶层垄断各类资源;弱势阶层缺乏流通途径。
阶层固化诱发诸多弊端:引发阶层间冲突,破坏社会稳定;导致神仙群体集体退化。
作者对《西游记》神仙社会阶层固化的描写有现实原型。
关键词:阶层固化;西游记;神仙社会【中图分类号】 TS89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0-0154-02《西游记》作者在前七回描摹了一个威势森严的天宫世界。
以玉帝为中心,各阶层神仙在其位,谋其政。
彼此之间看似相安无事,实则危机四伏。
整个神仙社会就像一颗熟透的果实,甜美得发腻,可是距离腐烂变质也仅一步之遥。
孙行者的出现打破了天宫千百年来的平静,同时也将天庭弊端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依笔者之见,天庭最为严重的问题便是阶层固化。
1 阶层固化的概念社会学中,通常根据人们占有资源和机会的差别划分出不同阶层。
所谓“阶层固化”,是与社会流动相对的范畴,它是社会流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种非正常状态,既包括个人一生中的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内流动状态,也包括子女一代同父母一代同年龄段比较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际流动状态。
《西游记》一书对第二种情形的描绘不多,但已可管窥神仙社会代际公平的缺失情形。
托塔李天王三子年龄尚幼,却都已在天庭谋得高官,金吒为佛祖前部护法,木吒跟随观音为惠岸行者,哪吒则为凌霄殿先锋;泾河龙王九子修行尚浅,却皆有一江或一河为势力范围。
书中对第一种情形:“神仙社会代内流动僵化”的描写更细致,也是本文论述重点所在。
2 神仙社会阶层固化的表现2.1 强势阶层垄断各类资源。
在阶层固化的社会中,各社会阶层在权利、资源上均处于不平等享有状态,名、权、利高度复合叠加在强势阶层身上,社会利益获得、分配规则明显向相对强势阶层倾斜而不利于相对弱势阶层。
《西游记》中的天庭共有三十三座天宫,机构臃肿,人员庞杂。
玉帝是天庭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享尽仙界荣华富贵,食则龙肝凤髓,玉液蟠桃(第七回)同时手中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有如人间的皇帝。
在神仙世界中,玉帝居于金字塔最顶端,其余神仙的等级划分则以法力修行为标准,法力大者为尊,法力小者位低。
位尊的因有特别享受,而得长生不老。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位尊者便为神仙社会的强势阶层,而位低者则为弱势阶层。
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在天庭资源、机会上均处于不平等享有状态,各种利益获得、分配和享有规则明显向上层神仙倾斜。
举例而言:瑶池有蟠桃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第五回)。
然而能够参加蟠桃嘉会的限于法力大的神仙。
五庄观的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吃一个,就活了四万七千年(二十四回)。
然而有福吃这宝贝的,亦限于法力大的神仙。
这样,便是法力大的垄断仙界珍品,又因享受珍品,而得延寿长生。
寿福禄三星在神仙之中,地位不为不高,因见镇元子有人参果,尚且说道:我们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
我们还要养精练气存神,调和龙虎,提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
(第二十六回)仙界珍品既为法力大者所占,法力小者如卷帘大将,“见便曾见,却未曾吃”。
(二十四回)蟠桃、仙丹、人参果等口腹之物仅仅只是上层神仙所垄断的众多资源的冰山一角,但已可管窥天庭资源分配状况之不公。
2.2 弱势阶层缺乏流通途径。
在不存在阶层固化的社会中,社会流动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实际上代表着社会成员获取财富、声望和权力等社会资源的能力变化。
而在当时的神仙社会,天庭以法力作为甄别神仙地位高低的标准,却缺乏甄别法力大小的制度。
兼以他们修成不老不死之身,不死,仙位永不出缺;不老,仙官永不退休。
这当然可以阻碍后起之秀的出路。
上层神仙得以永居高位,而下层神仙却欠缺向上流通的合理途径。
向上流动机会的锁闭,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下层神仙极为不利。
以招安孙行者一事为例。
天庭上层神仙对于行者这种天降妖猴一贯抱有不以为意的态度。
在他们看来,即使行者法力强于自身千倍万倍,自己凭借已有修行地位也更为尊贵。
因此,即使天庭将行者招安,所授官职也只是不入流的弼马温。
弼马温掌养马,“养马者后生小辈下贱之役”(第四回)。
在不知晓官职实际地位时,行者对职业充满热情,“昼夜不睡,滋养马匹。
日间舞弄尤可,夜间照顾殷勤”(第四回)满心以为天庭所授职位与自身能力相配。
然而,获知真相后,初来天庭,尚且不知仙界潜规则的“官场新人”行者不禁心头火起,反下天去。
随后,天庭吸取教训,行者得以获封齐天大圣。
此举看似使行者得偿所愿,得以进阶“上流社会”,却改变不了统治阶级“加它个空衔,有官无禄便了”的欺骗本质。
结合书中描写,天庭招安行者的行为颇有些哄骗意味。
在分析行者大闹蟠桃会等劣迹的诱因时,以玉帝为首的高级仙班一味将其归结于行者顽劣的品性,却缺乏反省天庭社会弊端的觉悟,看不到行者行忤逆之事背后所潜藏的社会危机。
这些拥有特权的上层神仙不思完善神仙社会的人才拔擢制度,为行者一类的下层神仙提供向上流动的途径,还百般阻挠以行者为代表的下层人才的出现,以免已有权威和地位受到丝毫挑战。
3 神仙社会阶层固化的危害3.1 引发阶层间矛盾,破坏社会稳定。
社会不同阶层间的纵向流动对阶层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底部阶层的向上流动,可以为社会构建起一个“安全阀”或“缓冲带”,从而有利于建设稳定的社会结构。
而“阶层固化”趋势不但固化这种隔阂,还积聚了不同阶层尤其是底层与中高层之间的利益矛盾。
获封齐天大圣后,行者被授看管蟠桃园一职,以为得到了天庭的重用,在“蟠桃盛会未被邀请”这一导火索出现之前一直恪尽职守。
大闹蟠桃会、偷吃仙丹等惊人举动皆为“不得赴宴”之令所引。
行者与天庭决裂的导火索乍看只是口腹之欲,但深层次上却是阶层固化所诱发的矛盾缩影。
在等级森严的神仙社会,强势阶层利用自身的绝对统治地位对各类社会资源和流动机会进行闭环控制和垄断,确保其只对本阶层成员开放,同时对新加入成员的准入设置高门槛。
蟠桃、仙丹等口腹之物只是上层神仙所占据资源的冰山一角,对于各类“内部资源”,诸仙早已心照不宣地向下层仙官设置了有形或无形壁垒,企图使这些“新人”望而却步。
社会流动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协调阀门。
神仙社会若要保持稳定,必要有一定的社会流动加以支撑。
可在严密的堡垒阻隔下,行者不仅难以获取自我实现的契机,连自尊心都得不到满足。
如此窘迫情境下,野性未驯的行者最终铤而走险,做出大闹蟠桃会之举也就不难理解。
然而,在行者对天庭的不满初现端倪后,天庭非但未对行者行为的深层次诱因加以思考,反而数次派兵讨伐,并将行者扔入丹炉企图将其化为灰烬,使得双方冲突白热化,当行者在如来面前喊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第七回)这般石破天惊的话语时,弱势阶层企图颠覆强势阶层地位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行者作为神仙社会中的弱势阶层,希冀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地位拔擢,却注定无望。
在甘于束缚或负隅顽抗中,他选择了后者,结果虽注定似飞蛾扑火般惨烈,却为天庭变革的紧迫性敲响了警钟。
3.2 神仙群体集体退化。
3.2.1 下层神仙积极性受损,下界成妖。
前文已述,天庭以法力作为甄别神仙地位高低的标准,却缺乏甄别法力大小的制度。
这种不退不进的体制阻断了下层神仙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必然使较高层次的需要上升为主要需要。
神仙位列仙班后,自然有着晋升心愿。
但在上层神仙永葆尊位的体制下,下层神仙无法通过后天努力改变“命运”,其对天庭的归属感必然淡化,小仙们既已无法在高级仙班谋得一席之地,便另求生存之路。
而若想“不老不死,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并非只有进阶高级仙班这一途径。
吃唐僧肉也可延寿长生。
于是天庭小仙相率下界,由神仙变为妖魔。
银角大王乃太上老君身边看银炉的童子,他说:我们打什么坐,立什么功,炼什么龙与虎,配什么雌与雄,只该吃他(唐僧)去了。
(三十二回)。
唐僧西行路上所遇妖魔大多为高级仙班的弟子与坐骑,其纷纷偷取神仙宝物,下界成妖。
此种自甘堕落的行为与其劣根性不可分,但固化体制下弱势阶层自谋生路的无奈也不可忽视。
3.2.2 上层神仙能力倒退,法力衰败。
行者大闹蟠桃会打破了天庭千百年的平静,面对这腾空出世的权威挑战者,以玉帝为首的高级仙班自然不能容忍权威受到威胁。
然而,在其派兵讨伐的过程中,天将“一个个倒拖器械,败阵而走”(第五回),“既为显圣真君所擒,而刀砍斧剁,雷打火烧,莫想伤及其身”(第七回)。
最后虽为老君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火炼,仍不能将其化为灰烬。
跳出丹炉后“大乱天宫,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照理来说,天兵天将既已修炼成仙,修行较行者更为深厚,何以溃不成军?笔者大胆从“阶层固化导致精英阶层退化”角度解释。
阶层固化关闭了各阶层间的流动阀门,看似为上层神仙提供了高枕无忧的安逸环境,却最终危及精英阶层自身地位。
高级仙班既已修成不老不死之身,且可永久占据上层地位。
身处缺乏竞争的安逸环境下,这些神仙失去了勤苦修炼的动力,修炼不似以往勤勉,在数千年的懈怠后投入实战,自然难以与刚练就武艺的行者抗衡。
僵化的社会体系下,高级仙班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呈现尸位素餐之势;各小仙缺乏进阶上层仙班的机制,奋斗活力被严重挫伤,故而在愈战愈勇的行者面前一败涂地。
4 神仙社会阶层固化的现实写照考据西游成书,现存《西游记》最早刻本——金陵世德堂本上有陈元之于万历二十五年写的序。
由此可确定西游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之前,作者应生活在嘉靖和万历年间。
嘉靖佞道,万历爱财,彼时国家统治者的腐化堕落加速着王朝根基的溃烂。
可是即便万历皇帝数十年不理朝政,各行政机构依旧依赖固有结构和惯性继续运作,各阶层自得其乐且缺乏沟通。
上层士绅对奢靡生活习以为常,而科举制的存在使下层平民相信阶层流动的理想并非空想,相信可借助科举向上流动。
然而学者做过估计,要精通四书五经,必须熟记的古文字在40万以上,如果以每天200字的速度记忆,需要整整6年的时间。
指望农民家庭的父母为儿子提供数年的学习费用,让他们学习与本地方言发音、文法大相径庭的“外来”语言,是十分幼稚的。
虽然理论上科举大门向所有人敞开,但是考试内容显然使90%以上的中国人无法踏上成功阶梯的第一阶。
90%以上的中国人被挡在科举大门外,而剩余10%的幸运儿也只是获得了寒窗苦读的资格,数十载耕耘后能否“鲤鱼跳龙门”也未可知。
似范进般数十载如一日赴考者大有人在,而如范进般一朝中举者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