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性传承研究——柳条的生产

合集下载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临沂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非物质资产,包括各种非物质文化的实践和表现形式,例如声乐、舞蹈、戏剧、民间工艺、传统医学、民俗风情等。

一、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类1. 临沂鼓:临沂鼓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鼓乐,主要流传于临沂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

临沂鼓以其独具特色的音乐旋律和过硬的鼓技,在当地人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2. 刘公岛腰鼓:刘公岛是临沂市河东区的一个岛屿,腰鼓是刘公岛的一种悠久的民间表演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3. 客家花鼓戏:客家花鼓戏是临沂市沂南县的一种民间戏曲,其特点是表演生动、富有地方色彩、剧情感人,是当地民间文艺的代表之一。

二、传统手工艺类1. 大园烤烟:大园烤烟是临沂市莒南县传统的一种烤烟技艺,主要通过手工操作将烤烟叶制成高质量的烤烟产品,是当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2. 玉雕工艺:玉雕工艺在临沂市历史悠久,具有非常高的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

当地玉雕艺人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对玉石的独特理解,创作出许多精美的玉雕艺术品。

3. 高靠橱雕刻:临沂市沂水县的高靠橱雕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木雕艺术,它以其复杂的雕刻技巧、精美的造型和浓郁的地方风情,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和收藏家。

三、传统医学类1. 中药材:临沂市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

这里出产的中药材品种繁多,质量优良,深受广大中医爱好者和病人的信赖和青睐。

2. 足疗按摩:足疗按摩是临沂市一种传统的养生保健技艺,主要通过手法按摩、推拿、揉捏等方式对人体脚部进行治疗和保健,有很好的疗效和养生效果。

以上仅是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代表,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非常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反映了临沂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是临沂市珍贵的精神财富。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

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点1.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是临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手工艺包括剪纸、泥塑、皮影、竹编、刺绣、草编等等,每一种手工艺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技艺。

这些手工艺不仅保留了临沂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更是临沂文化的象征。

2.传统美食临沂是山东省的重要农业基地,这里的农产品丰富多样。

同时,临沂的传统美食也十分丰富,各种特色小吃和大菜肴深受游客和当地人的喜爱。

比如,花糕、阔少爷、熘肝尖、臊牛肉等等都是临沂的传统美食,这些美食体现了临沂淳朴的农村文化和独特的美食文化。

3.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活动是临沂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民俗活动包括农民画、龙舞、唢呐表演、社火表演、布袋戏等等,这些活动在临沂的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更是临沂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节日习俗临沂的传统节日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有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这些节日习俗反映了临沂人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临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独具特色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这些特色包括蓝剪纸、山东泥塑等等,每一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独特的特点展示了临沂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是临沂文化的象征。

2.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比如,龙舞、社火表演等民俗活动与临沂的历史紧密相连,这些活动是临沂历史文化的体现。

3.保留性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性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性强,为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人才辈出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的人才,这些人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上做了出色的贡献。

这些人才的涌现,进一步推动了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特色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保留性强,同时吸引了众多的人才。

临沭柳编的发展故事书

临沭柳编的发展故事书

临沭柳编的发展故事书(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临沭柳编的历史背景2.临沭柳编的发展过程3.临沭柳编的艺术特点4.临沭柳编的市场前景5.临沭柳编的传承与保护篇1正文临沭柳编是一种源于我国山东省临沭县的传统手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临沭柳编的发展故事书,为我们详细讲述了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市场前景以及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临沭柳编的历史背景。

临沭县位于山东省南部,是我国著名的柳编之乡。

临沭柳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最初是当地居民为了解决生活所需而开始利用当地丰富的柳资源制作各种生活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临沭柳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编制技巧和风格。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临沭柳编的发展过程。

从最初的为了解决生活所需而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手工艺品,临沭柳编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实用到艺术的发展过程。

如今,临沭柳编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再来看看临沭柳编的艺术特点。

临沭柳编以其精湛的编制技巧,独特的编制风格和丰富多彩的编制图案而著称。

其制品既有实用性,如柳篮、柳筐等,也有观赏性,如柳编画、柳编雕塑等。

临沭柳编的艺术特点,既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后,我们来谈谈临沭柳编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临沭柳编的市场前景广阔。

一方面,临沭柳编的实用性使其在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另一方面,临沭柳编的艺术性使其在收藏市场上也有着不小的潜力。

最后,我们来谈谈临沭柳编的传承与保护。

作为我国的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的传承与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建立博物馆,开展技艺培训,举办临沭柳编文化节等,来传承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临沭柳编的发展故事书,为我们详细讲述了临沭柳编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市场前景以及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新沂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桥柳编:编出一道“黄金路”

新沂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桥柳编:编出一道“黄金路”

《新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草桥柳编:编出一道“黄金路”把精选的柳条在冷水中浸泡2-3个小时后取出,制作篮子打底、上帮、锁口、上把、修剪,然后对半成品进行熏蒸、晾晒、染色、上里子,经过多道工序之后,一个个精美别致的柳编工艺品就出现在大家面前了。

如今,草桥镇的柳编工艺品在经过不断改进完善之后,已经远销海内外。

草桥镇柳编项目发展历史悠久,而且经营户主要集中在陈圩村。

早在清朝中期,方园百里就有“陈圩簸箕卢圩柳”之说,陈圩村的柳制品与“堰头镰刀窑湾锄”齐称三大特色农家用具。

然而,过去陈圩村的柳编工艺简单,品种较少,只有农用笆斗、簸箕和针线筐“老三件”。

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未,镇里兴办柳编工艺厂,引进推广出口柳编新工艺,陈圩人才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将传统技术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打破了只生产“老三件”的旧框框,走出了发展出口柳编工艺品的新路子。

到八十年代,草桥镇已成为鲁南苏北的出口柳编大镇。

可到九十年代,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加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曾经红火10多年的镇办柳编厂被迫停产。

原在该厂但任技术员、销售员的陈恒发、王佩合等人回村兴办家庭柳编厂。

从此,陈圩村以出口柳编产品为主的家庭柳编厂应运而生,柳编户像滚雪球似地不断增加。

其中陈圩村连五庄几乎是家庭户户搞柳编。

在草桥镇陈圩村,记者见到了草桥柳编领头人、金桥柳编厂负责人王佩合。

王佩合从十几岁起就开始从事柳编制作,先后在集体工艺厂工作十年,在新沂外贸管理组织柳编出口十年。

这两个“十年”,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制作、销售柳编经验。

上世纪90年代,王佩合在草桥镇成立了新沂市金桥柳编厂。

王佩合介绍说,一个好的柳编产品在选料、制作方面都需要精益求精。

柳编的主要材料包括杞柳、顺河柳、福南柳、荆条等。

制作前要针对工艺品的大小选择所需柳条的粗细,要先去皮晒干,再在冷水中浸泡方可进行编织。

浸泡过的柳条更加柔韧,有光泽,有弹性。

为了保持柳条的这份特性,防止水分蒸发,所以编织柳制品时,最好在房间内进行。

柳编行业调研报告

柳编行业调研报告

柳编行业调研报告柳编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柳编行业是指从事柳编制品生产、加工、销售和相关服务的一系列商业活动。

在传统的柳编行业中,主要有柳编家具、柳编装饰品、柳编篮子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手工艺品的追求和生活品质的提高,柳编行业逐渐受到关注。

首先,柳编行业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如广东、江苏等地。

这些地区因其气候和环境适宜柳条的生长,以及传统工艺的传承,使得柳编行业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

然而,在其他地区对柳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柳编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其次,柳编制品具有独特的美观性和实用性。

柳编制品经过精心的编织,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结实耐用。

柳编家具在室内装饰中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柳编装饰品可以增添生活的趣味性,而柳编篮子则可以用来存放零食、衣物等。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回归自然的呼声不断增加,柳编制品也符合这一需求,成为现代人追求绿色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柳编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柳编制品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柳编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具时尚感和时代感的柳编制品。

其次,柳编制品的价格相对较高,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起。

因此,柳编行业需要思考如何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对于柳编行业的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柳编技艺的传承和培训。

柳编作为一门手工艺,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因此,培养一批具有柳编技能的人才对于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加强柳编产品的设计和包装。

根据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更具时尚感和实用性的柳编制品,并且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包装,可以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同时,还可以向游客推广柳编文化,通过旅游商品的销售来推动柳编行业的发展。

总之,柳编行业作为传统的手工艺,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通过加强技艺传承、创新产品设计和加强宣传推广,柳编行业有望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更大的市场。

柳编工艺直播间话术

柳编工艺直播间话术

直播间话术:柳编工艺的魅力与传承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直播间!我是你们的主播XXX,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场特别的直播——柳编工艺的魅力与传承。

(背景音乐起,镜头对准一篮子柳条)“看,这就是我们的主角——柳条。

别小看这些看似普通的柳条,它们可是拥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的重要原料。

”(镜头转向柳编艺人)“这位就是我们技艺高超的柳编艺人,XXX师傅。

他从小跟随父辈学习柳编技艺,如今已经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了。

”(艺人开始编织,主播解说)“看,XXX师傅的手法多么娴熟。

他正在编织一个篮子。

柳编工艺品在古代可是重要的生活用品,像篮子、簸箕、篓子等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柳编工艺品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每一个柳编工艺品都是艺人心灵手巧的结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打磨。

”(镜头拉近,展示柳编细节)“大家看这个篮子的纹理,多么精致。

每一个编织纹路都是那么的均匀、细腻。

这就是柳编工艺品的魅力所在。

”“而且,柳编工艺品还具有环保、可循环使用的特点。

在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这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更应该得到我们的推崇。

”(主播转向观众)“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柳编工艺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今天我们能有幸在这里欣赏到柳编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实在是一件幸事。

”“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直播,能够更加了解和喜爱柳编工艺品,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们的艺人,让这种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镜头再次转向艺人)“现在,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XXX师傅。

看他那专注的神情,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对这门技艺的热爱和敬重。

”“柳编工艺需要耐心和毅力,每一个成品都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长时间的打磨。

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精神所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艺人完成作品,镜头聚焦作品)“看,XXX师傅完成了这个精美的篮子!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主播转向观众)“亲爱的观众朋友们,这个精美的篮子就是我们柳编工艺品的一个缩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讲座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讲座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讲座报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此次讲座我为何介绍柳编呢,因为我来自被誉为柳编之乡的山东临沭,从小就接触这门手艺,也对于此略有些了解。

自打幼时,母亲便以此门手艺来维持生计,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代才逐渐兴起,也渐渐地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

全国有三大柳编生产基地,湖北,山东,安徽。

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均匀,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

其产品包括:柳条箱、饭篮、菜篮、炕度等,而我们当地的柳编会做成一些生活中的大件家居产品,沙发、吊篮等,非常的实用,放在家中,也不唯是一件很好的装饰品。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产品不断更新,会有更多的新颖实用美观的柳制品展现在客户的面前。

2008年6月7日,柳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名录。

在我们当地也注重对抗编文化的保护,成立了一个成品展馆,供人们参观学习。

而柳编这门手艺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

我的妈妈、姥姥、身边的大爷大娘也都会这门手艺,我们那里还有一句俗语说“走东南闯西北,不如在家编花篮”。

我们当地的“柳”不是树枝上的柳条,而是从地里插枝生长的柳条。

每年分两季去收割,用机器把外面的“皮”剥掉,用里面白色的枝条进行编织,通常在收割完以后会晾上几天,把其水分给晾干,便于放存而不至于长毛,等到用的时候再拿来浸泡使用。

而编织的步骤也是比较复杂的,首先需要“打底”做好底以后再一根根地编起来,当然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编织,编织最后如果有需要编织“耳朵”就需要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再把上面进行缠绕起来。

经过晾晒以后就可以上色使用了。

近两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扶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我们当地已经形成对抗编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特色的经济链,而对于这一门手艺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前来学习,更好地去把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传承下去。

非遗工匠——柳编

非遗工匠——柳编

非遗工匠——柳编柳编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也渐渐的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

全国有三大柳编生产基地,湖北、山东,安徽(另外河南也盛产柳编)。

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

其产品包括:柳条箱(包)、饭篮、菜篮(圆、椭圆)、笊篱、针线笸箩、炕席、苇箔等。

随着产业不断发展,产品不断创新,会有更多的新颖实用美观的柳制品展现在客户的面前。

历史源流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制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

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就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历经各个朝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

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

唐代,沧州(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柳箱已很著名。

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

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

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

分布产地柳编在中国的主要生产地主要分布在汉江流域、黄淮海地区。

详细地名如下: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的程河镇、朱集镇、双沟镇。

山东省临沭县、郯城县、莒南县、博兴县、莱州。

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

安徽省阜南县、黄岗镇、曹集镇、郜台乡。

柳编、条编、草编工艺,作为商品生产行业,已纳入较高档次的工艺美术品范畴。

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

传承意义1、柳编技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用和审美创造活动,其特点是以熟练的、专门化的技巧,对柳条等原材料和编制工具的掌握和运用,是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

2、柳编技艺的民众性。

柳编技艺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每件工艺品的创作过程与流传过程,是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3、柳编制品原材料广泛,充分利用韧性植物的特点,注重色泽、肌理,追求天然,体现了劳动民众的淳朴、淳厚、真诚的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神州文化
临沂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性传承研究
——柳条的生产
王娟娟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在古代人们只
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也渐渐的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

本文以山东省临沭县柳编的原材料柳条为研究对象,旨在以柳条的生产为研究视角,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力图阐释柳条从生长到编织成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柳编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从而有益于对柳编制品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柳条;发展;传承
一、柳条的生存环境
临沭县位于山东省最东南部苏鲁交界处,因濒临沭河而得名。

临沭县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洼,县境东部和北部为低山丘陵,西部沭河沿岸为冲积小平原,海拔高度均在60-400米之间,境内有大小山头44座,大多呈东北——西南走向。

苍山位于县境北部,主峰海拔高度394.7米,为县内最高点。

临沭县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有病虫害、旱灾、水灾、风灾、冰雹等,最大年降水量为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这就使得丰、枯水年交替出现,使临沭县经常发生年际干旱现象。

二、柳条的生产及变迁
就柳条的来源来看,最初乃至很长一段时期,柳编所需的柳条主要是依靠本地大片的河滩地和水泽地里自然生长的柳树和沙河细柳,其产量虽然无法与今天相比,但足以供当地人民编柳所用。

再后来就是各家各户都种一些,以满足自家的编织所需。

在青云镇,可谓是家家户户都种植柳条,俗话说:“柳条红,家家空”,说的就是等到柳条泛红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到田地里去忙着去收割柳条的状态。

每年一到收割柳条的时间,家里的劳动力,即使有在外面打工的男子,也要赶回家中,帮着收割柳条,如果收割早了,柳条太青太嫩,影响柳条的韧性;如果收割晚了,柳条太老,不容易脱皮。

对于柳条的成熟度,在受访人口中得知的要求是:成熟的条子里边是白色的,如果扒开一看里边还是青的,用手一掐还出水,那肯定还不行,这就是还太嫩了。

现在都有那种拔条子的机器,你先把要割的条子弄家里来,先脱皮,然后看看要不要割,再决定是现在割还是过段时间再割。

初夏的伏条(就是一年中的第一茬在五月份的初夏)更有讲究,要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当天收割,当天脱皮,不然条子就粗糙。

临沭县当地人都在下午凉快的时候去地里收割条子,到了晚上尤其在凌晨以后起来给条子脱皮。

这样既保持了条子的新鲜度,又不至于热到中暑。

从柳条的种植换茬情况来看,青云镇的柳条种植为一年一次,即春季一月份种植,但是柳条的收割时间是一年两次。

每年他们把从集市上买来的柳条苗子扦插到地里,这些柳苗经过四个月左右就长成了一米左右、适合柳编编织的柳条。

当然,在扦插柳条到收割柳条中间还有一个柳条的管理过程,必须时常到条子地进行打农药、除草、修剪等,比如在四五月份的时候,就得下地给柳条打一种叫做管地下虫的药物,如果不使用这种药物,柳条就会被虫子啃食,发育不好。

当柳条长到五十
厘米左右的时候还要浇水,同时配合一定的药物进行管理,长到100-150厘米的时候配合药物再次浇水,除了这两个关键的时段,春季少雨要经常浇水,充足的水源是柳条质量高低的关键。

在夏天的这一茬收割完以后,留下的根部经过四个月以后又长到一米左右高的柳条,就可以进行第二次收割,此时的柳条又叫做秋条。

有的柳条经过第二次的收割以后可能会挖掉根部,从新扦插新的柳条苗,因为有的不合格的柳条会影响编织的效果,在编织的时候容易断,根据邱师傅的描述,不合格的柳条就是那种分叉分的多的那种,就是扒开皮里面有疙瘩的那种,有疤痕的,那种会比合格的柳条便宜好几毛甚至好几块钱。

柳条在整个生长期内都容易在顶部以下分长枝杈,这样会影响柳条的质量,必须剪掉,只保留最长的或者是中间那根就行了。

柳条收割完以后,还要进行加工或者拿到集市上去进行交易。

对柳条的加工就是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对新鲜的柳条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果是将来为了编织出白色的柳编制品,就直接把柳条进行脱皮、晾晒。

如果是为了将来对编织品进行深加工,就需要把柳条进行蒸煮,然后把蒸过的柳条进行脱皮、晾晒,这样待以后使用的时候就比较好加工上色。

早期使用的去皮工具非常简陋,当地人称其为刮刀子,刮刀子分为两种,一种是铁条子形式的,去皮的时候,一由柳条的一端刮向另一端,一直到柳条皮被刮干净,用铁条子脱皮的时候,一方面不能夹的太重,容易破坏里面的白柳条,另一方面不能夹的太轻,容易刮不掉皮;一种是铁皮形式的,铁皮是后来慢慢发明出来的。

到现在,也是当地人们一直在使用的“脱皮机”,只要把新鲜的柳条放进去,一秒钟的时间,鲜柳条就从脱皮机出来了,此种脱皮机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劳动力。

据当地的阅历较多的老柳编艺人介绍,最初,由于条件差,为了保持柳条的潮湿性,他们必须在一种叫“地窨子”的地窖中才能进行编织工作。

地容子是在临近水塘的地方,从平地上挖出的类似地下室的地窖,因为它里面空气湿润、气温凉爽,柳条不容易被风千,较适于夏天进行柳条编织。

但是,尤其是在冬天,又要长时间蹲坐着,因而很多人都得了职业病,到了老年的时候,就会出现驼背、腿弯、关节畸形等身体病变。

但是他们还是坚持把这一民间手艺世代传承了下来,为此,他们也许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和磨难,这从几位老柳编艺人那一张张饱经沧桑的面孔深处就可以体会到。

三、总结
社会的发展进步赋予了柳编手工艺丰富的时代内涵,这是植根于传统的强大的生命力。

结合现代工艺与消费者心理需求,尝试符合现代审美的柳编设计是继续保持这个生命力的途径,也是我们继承发展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临沐县志编挤委员会编,《临沐县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1年7月,第3版.
项目名称: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
项目批准号:SJCX17_05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