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件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课件(共49张PPT)

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史记•秦本纪》
三见孝公 变法论战 移木立信 Nhomakorabea第一次变法(前356年)
户籍制 连坐法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监督举发) 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
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控思想 燔诗书而明法令。
军功 爵制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 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 芬华。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
这是对宗法制的彻底否定,同时也可以把大家庭里多余的劳动力全部挖掘 出来,使他们投身于农业生产,秦国的实际耕种土地必定会增加,与土地 挂钩的田租、户赋和刍稿(田赋)也会水涨船高,秦国必将富强。
——吴晗《读史札记》
生产力
废井田、重农抑商、 小家庭、统一度量衡
秦国的相对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风貌,诸如其早期君权的 强大、其民风的驯朴勇悍、其礼乐传统之淡漠、其封建制和宗法 制的薄弱,都为商、韩法治学说之贯彻,提供了沃土。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秦孝公与求贤令
下令国中曰:“……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 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 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禁私斗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小家庭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重农 抑商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劳役和赋税)。事末利及怠 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第二次变法(前350年)
设县制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
废井田 为田开阡陌封疆, 开阡陌 而赋税平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 “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 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 四个方面下重手。
三见孝公 变法论战 移木立信 Nhomakorabea第一次变法(前356年)
户籍制 连坐法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监督举发) 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
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控思想 燔诗书而明法令。
军功 爵制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 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 芬华。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
这是对宗法制的彻底否定,同时也可以把大家庭里多余的劳动力全部挖掘 出来,使他们投身于农业生产,秦国的实际耕种土地必定会增加,与土地 挂钩的田租、户赋和刍稿(田赋)也会水涨船高,秦国必将富强。
——吴晗《读史札记》
生产力
废井田、重农抑商、 小家庭、统一度量衡
秦国的相对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风貌,诸如其早期君权的 强大、其民风的驯朴勇悍、其礼乐传统之淡漠、其封建制和宗法 制的薄弱,都为商、韩法治学说之贯彻,提供了沃土。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秦孝公与求贤令
下令国中曰:“……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 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 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禁私斗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小家庭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重农 抑商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劳役和赋税)。事末利及怠 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第二次变法(前350年)
设县制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
废井田 为田开阡陌封疆, 开阡陌 而赋税平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 “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 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 四个方面下重手。
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4 商鞅变法的背景 A大背景:社会转型(政治、经济、 思想、动力等方面) 秦国落后 B小背景: 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商鞅的主张得到秦孝公支持ຫໍສະໝຸດ 商鞅变法会遇到哪些阻力呢?
旧贵族反对 老百姓不信任 舌战群臣 取信于民 南门徙木
商鞅舌战图 秦孝公在朝堂上召 开宫廷会议, 开宫廷会议,就是否变 法问题进行讨论。以甘 法问题进行讨论。 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 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 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 知者不变法而治” 知者不变法而治”。商 鞅为实行新法, 鞅为实行新法,与他们 展开了论战。经过对保 展开了论战。 守派的批判, 守派的批判,商鞅宣传 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可以反映出哪些问题? 可以反映出哪些问题?
判断变法(改革)成败的依据是什么? 判断变法(改革)成败的依据是什么? 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 而是看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看 改革内容是否属宁历史发展的潮 流,积极成果是否得到维持。
作法自毙 商鞅变法规定,告发奸人可以得到奖赏, 商鞅变法规定,告发奸人可以得到奖赏,不告发 的则处以腰斩。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 的则处以腰斩。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 否则店主连坐。公元前338 338年 秦孝公去世, 否则店主连坐。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 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这些人煽起了秦惠王 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即太子驷)的仇恨情绪, (即太子驷)的仇恨情绪,唆使他发布了逮捕商鞅的 命令。商鞅听到消息,带着手下和老母逃跑。 命令。商鞅听到消息,带着手下和老母逃跑。他们一 直逃出京城,想找个客栈投宿。 直逃出京城,想找个客栈投宿。客栈的主人不敢收留 商鞅, 商君定有法律, 商鞅,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 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又逃往魏国避难,但是因 谁就要连坐的。 商鞅又逃往魏国避难, 为他曾带领秦兵攻打过魏国,所以也被拒之城外。 为他曾带领秦兵攻打过魏国,所以也被拒之城外。无 奈之下,商鞅只得重返商地,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 奈之下,商鞅只得重返商地,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 后人就用“作法自毙” 后人就用“作法自毙”来形容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 害的。 害的。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件(共56张PPT)

——卜宪群《中国通史》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变法的原因
军事: 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改革的目的 根本目的 巩固统治 实现富国强兵
经过春秋时代的长期战争,几个大的诸侯国日益强大, 争论不休。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 财富和人口,彼此之间不断开展兼并战争。克敌取胜之 道,首在富国强兵,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争相延揽人才, 不断调整国策。变法的星火,以不可遏止的燎原之势在 各国蔓延开来。
儒家:以德治民 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顺应时势变革、以法治国 ……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变法的原因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 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 私有制产生,小农经济形成。
阶级: 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军事: 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思想: 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废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废分封制,推行县制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制订秦律,轻罪重刑
燔诗书而明法令
禁父子兄弟同居;一夫一妻小家庭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领域 经济 军事
政治
法律 文化 习俗
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作用
主要内容
作用
废除井田制,法律确认土地私有,重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激发生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公元前4世纪中期战国形势图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战国)韩非子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汉代 王充《论衡·书解篇》
管仲改革 初税亩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经过春秋时代的长期战争,几个大的诸侯国日益强大, 争论不休。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 财富和人口,彼此之间不断开展兼并战争。克敌取胜之 道,首在富国强兵,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争相延揽人才, 不断调整国策。变法的星火,以不可遏止的燎原之势在 各国蔓延开来。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变法的原因
军事: 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改革的目的 根本目的 巩固统治 实现富国强兵
经过春秋时代的长期战争,几个大的诸侯国日益强大, 争论不休。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 财富和人口,彼此之间不断开展兼并战争。克敌取胜之 道,首在富国强兵,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争相延揽人才, 不断调整国策。变法的星火,以不可遏止的燎原之势在 各国蔓延开来。
儒家:以德治民 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顺应时势变革、以法治国 ……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变法的原因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 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 私有制产生,小农经济形成。
阶级: 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军事: 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思想: 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废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废分封制,推行县制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制订秦律,轻罪重刑
燔诗书而明法令
禁父子兄弟同居;一夫一妻小家庭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领域 经济 军事
政治
法律 文化 习俗
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作用
主要内容
作用
废除井田制,法律确认土地私有,重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激发生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公元前4世纪中期战国形势图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战国)韩非子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汉代 王充《论衡·书解篇》
管仲改革 初税亩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经过春秋时代的长期战争,几个大的诸侯国日益强大, 争论不休。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 财富和人口,彼此之间不断开展兼并战争。克敌取胜之 道,首在富国强兵,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争相延揽人才, 不断调整国策。变法的星火,以不可遏止的燎原之势在 各国蔓延开来。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共18张PPT)

——《史记·秦本纪》
1、目的:富国强兵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 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 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历史》选修一P21
2、性质: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进入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 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 济。……于是,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 蓬勃兴起。
Hale Waihona Puke 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商鞅(约前390年—前 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黄 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 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 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 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 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 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 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 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 受到贵族诬告以及秦惠文王 的猜忌,被迫逃亡,后来在 封邑兵败被杀,车裂示众。 商鞅虽死,但秦法未亡!
(1)地处西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 (2)公元前4世纪初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
改观秦国落后的总体面貌
2、有利条件
(1)政治:君权比较集中,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思想:法家学说容易受到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
3、其他:晋国分裂;士人游说各国;孝公雄心
求贤令
“三晋攻夺我先君 河西地,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宾客 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 者,吾且尊官,与之 分土。”
2、各国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2)战国时期
①魏国:李悝变法(主要内容;影响) ②楚国:吴起变法(主要内容;影响) ③其他:齐、赵和韩等国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 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 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历史》选修一P21
2、性质: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进入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 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 济。……于是,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 蓬勃兴起。
Hale Waihona Puke 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商鞅(约前390年—前 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黄 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 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 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 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 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 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 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 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 受到贵族诬告以及秦惠文王 的猜忌,被迫逃亡,后来在 封邑兵败被杀,车裂示众。 商鞅虽死,但秦法未亡!
(1)地处西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 (2)公元前4世纪初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
改观秦国落后的总体面貌
2、有利条件
(1)政治:君权比较集中,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思想:法家学说容易受到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
3、其他:晋国分裂;士人游说各国;孝公雄心
求贤令
“三晋攻夺我先君 河西地,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宾客 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 者,吾且尊官,与之 分土。”
2、各国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2)战国时期
①魏国:李悝变法(主要内容;影响) ②楚国:吴起变法(主要内容;影响) ③其他:齐、赵和韩等国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商鞅变法课件

思考: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原 因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 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18年 9
一、经济方面
普遍推行郡县制
政治
建立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7
文化 习俗
18年
燔诗书而明法令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核心内容:农战、法治
( 1 )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 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实行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制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 (3)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 4 )影响最深远:不仅增强秦国实力,为秦 统一奠定了基础 ,也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18年 18
1.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18年
兵源得到 可靠保证
12
三、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连坐制度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_商鞅变法PPT

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4、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5、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加强思想统治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 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 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 认为应统统毁灭。”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 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 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 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 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 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第2课
“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2、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一、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 势,以巩固统治
6、九岁男孩金阳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到:通过时光 魔琴回到秦国,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 家,搬到郑兴对面。回答问题:
商鞅变法中哪一项规定造成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B、文化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 )
)
造成上述现象的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小农经济
B、革新社会风貌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何?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 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
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 奖励军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 爵位、官职; 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稳定。
人教版选修1第2单元:商鞅变法 (共67张PPT)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 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势,以巩固统治
二、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举: 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二)强兵之举: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为什么要把农、战放在首位呢?
社会安定的前提;
保证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
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奠定基础; 时代发展的需要;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 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 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 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 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 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 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 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 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 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 响比较大?
答案提示: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 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 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 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势,以巩固统治
二、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举: 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二)强兵之举: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为什么要把农、战放在首位呢?
社会安定的前提;
保证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
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奠定基础; 时代发展的需要;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 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 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 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 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 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 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 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 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 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 响比较大?
答案提示: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 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 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 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38ppt

“孝公下令国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 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 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 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 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 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 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 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试比较两段材料对商鞅评价的异同
阅读教材23页资料卡片,思考为何 商鞅被车裂而“秦人不怜”?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 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秦民大悦与秦人不怜是否矛盾?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 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
史记中的这段话出现在商鞅第一次变法后,很有可 能是司马迁用来评价商鞅第一次变法的内容,第一 次变法最有可能让秦民大悦的当是奖励军功,废除 世卿世禄,这确实足以让平民喜悦。但就在这段话 后面,司马迁接着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2. 变法前的秦国
秦僻在雍州, 不与中国诸 侯之会盟, 夷翟(狄) 遇之。 (《史 记·秦本 纪》)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鍼虎 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 鸟》。”(《左传·文公六年》)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 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 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 的目的。
• 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公元前358年,秦军首败韩军于西山; 公允前354年,秦攻取魏国的少梁; 公元前352年,秦兵攻克魏国旧都安邑; 公元前340年,商鞅生擒魏国公子卬,夺回 西河部分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一
二
三
三、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改革都涉及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 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 旧贵族特权;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不同点 (1)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 制确立的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梭 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两者的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 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 和社会矛盾的变革。
4
一
二
三
2.不同点 (1)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商鞅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 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他提出了诸如“什伍连 坐”“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 制”“开阡陌封疆”等更加明确、更加深刻、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2)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 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制度措施不但对 秦朝,而且对秦以后的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5
一
二
三
二、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实行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 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 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 领。 2.产生发展:它最早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变法中,商鞅在经济领 域实施的措施之一即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 产,限制发展工商业。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重农抑商政 策,强调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两次改革的特点不同。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变革; 梭伦改革是为平衡各阶级、阶层的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
8
6
一
二
三
3.评价 (1)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施行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 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过积极作用。 (2)到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资本主义 萌芽出现,这时统治者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把商、农发 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之下推行了一系列不利于资 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 发展规律。
单元整合
1
2
一
二
三
一、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背景相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 兴起,他们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变化,对 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 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以选贤任能、奖励 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 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要对旧制度进行 大刀阔斧的变革。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 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措施相同: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 阶级统治的措施。
3
一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
(4)性质相同:都是封建化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 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 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 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 蓬勃向上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