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考试资料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起征点与免征额是与减、免税有关的两个概念。起征点是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

税的数额。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2.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拉弗认为,

从政府税收来看,决定税收收入总额的因素,不只是税率的高低,还要看税基(国民收入)的大小。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提高税率不一定都会使税收收入增加,有时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因为,税率过高,税收负担加重,经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受到限制,削弱劳动和资金的投入量,会造成生产下降趋势。

3税制模式可以分为单一税制模式和复合税制模式两种类型,在一个税收管辖权范围内,只征收一种税的税制称为单一税制,同时征收两种以上税种的税制称为复合税制。

①单一税制模式。单一税制是指一个国家的税制由一个或少数几个税种组成。②复合税

制模式。复合税制是指一个国家的税制由多个税种组成,它表现为多种税同时并存、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复合税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税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税制符合经济运行的要求。

4税制结构是指一国各税种的总体安排,是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税收制度的总体格局和内部构造。合理的税制结构能促进税收制度的效率、公平以及财政目标协调一致地实现。一般而言,只有在复合税制类型条件下,才有税制结构问题。在税制结构中,不同税种的相对重要性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税制模式。税制模式是指在一国的税制结构中以哪类税作为主体税种。税制结构特别是其中的主体税种(税制模式),决定着税制系统的总体功能。

5.国债又称公债、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

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它是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6.国债规模通常是用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称为国债负担率。

8.政府预算就是政府通过法定的程序制订的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政府收支计划。

9.分税制:又称分级分税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普遍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它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独立的预算主体。

10、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11、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一国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具体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一个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1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由于税收增加会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减少国民收入,故税收乘数为负。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而在财政赤字笼罩世界的现代社会,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但是,财政收入规模多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多快,不是以政府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而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里所讲的经济因素,既是决定一个国家长远的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也是当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影响其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波动的主要因素。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是一个根本性因素,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特别对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来说是如此。因为财政收入来源于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社会产品总量的增长而提高。

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经济和财政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简单地说,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技术进步越快,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二是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物耗比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产品价值构成看就是产品附加值。因此,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促

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

2.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

税收超额负担是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所以称为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这种理论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果在征税过程中没有浪费现象,政府取得的税收收入应该等于人们福利的减少。但实际上常常出现税收少于福利减少。税收收入与福利减少之间的差额就是税收的超额负担。因此超额负担,又称为福利成本或无谓损失,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所谓税收中性(neutrality),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应当强调的是,税收效应或税收对经济及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和价格,税收必须是在使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发挥调节作用。传统体制下那种税收替代价格甚至超越价格对经济和经济结构发生调节作用的思路和做法必须彻底改变,还价格和税收以本来面目。

3、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