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自学考试《财政学》课程代码00060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条件性市场缺陷包括: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和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场缺陷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效用不可分割性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被称为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它们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由四个要素构成。

3.政府与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为:服务内容不同、集中程度不同、法制化程度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

4.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1)贫困指数(2)基尼系数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途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一种是直接式,;另一种在间接方式。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包括: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平衡。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自动稳定器”,二是

自觉调节功能。

本章考点:1.财政的概念

识记:

市场失灵

市场调节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本身固有的缺陷和不足,经济学上称之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也叫市场缺陷或市场失败,是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人们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损失的影响,但行为人并未获得应有的补偿或者支付相应的成本,即私人得益(损失)与社会得益(损失)之间的非一致性。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混合物品

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是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

公平与效率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贫困指数

贫困指数:是指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评价分配结构的比较科学的指标。表示百分之一的人口拥有社会财富的比重。公式:基尼系数=A/(A+B)

洛伦茨曲线绝对平均曲线和绝对不平等曲线之间的弧线为洛伦茨曲线

领会:

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有两种类型:

1.条件性市场缺陷

(1)不完全竞争

(2)外部效应

(3)信息不充分

(4)交易成本

(5)偏好不合理

2.原生性市场缺陷

(1)收入分配不公

(2)经济波动与失衡

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纯粹的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财政现象共有的特征

1.以国家为主体

2.以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为分配客体(对象),在价值构成上包括C+V+M,最主要的是M——剩余产品价值,货币表现为社会纯收入

3.以国家权力为根据,包括国家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

4.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这些公共需要的物质载体就是公共物品

5.以分配过程为自己的作用领域,典型的财政现象都表现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体现着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价值分配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公平与差别、稳定与效率两对关系的集合。公平与效率总体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另一方

面,公平与效率之间也存在矛盾。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双赢,是所有政府永远的追求。

2.财政的职能

识记:

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的功能或能力,就是财政该“干什么”的问题。

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的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功能。

产生原因: 1.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是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的

2.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经济活动主体往往容易从自身的当前经济利益出发,产生短期行为,而市场提供的错误信息往往又会使他们走人歧途,这必然会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矫正收入分配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经济稳定职能

经济稳定通常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自动稳定器自觉调节职能

领会: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内容: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实现途径: 1.直接方式(如财政投资支出和政策经费拨款等)可以使一些具有外部经济性的物品直接获得一部分资源供给,矫正市场供给不足的缺陷,结果具有确定性。 2.间接方式(如差别税收政策、价格补贴和财政贴息等)通过财政工具,改变一些市场参数,间接引导经济资源投向,结果不确定性较大。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点和作用效果:

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点主要有两个:消费成本和可支配收入

1.调节消费成本是指通过商品税、价格补贴和公共提供等方式,改变某些商品的价格结构,进而调节不同阶层人们的消费成本和实际生活水平。

2.调节可支配收入是指通过累进的所得税、转移支付,或者直接调节工资结构等方式,改变不同阶层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结构,实现可支配收入结构的相对公平。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效果主要体现在降低基尼系数上。

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是指财政客观具有干预经济运行、减缓经济波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功能。实现途径: 1.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调节 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自动稳定器及其作用原理 1.在收入方面,主要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当经济过热而出现通货膨胀时,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增加,适用税率相应地提高,税收的增长幅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可以抑制经济过热;反之,经济萧条时,收入下降,税收降低,经济复苏。当然上述作用是以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为前提的。 2.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其效益正好同税收相配合,经济高涨时,失业人数减少,转移性支出降低,对经济起抑制作用。反之,经济萧条时,失业人数增加,转移性支出上升,对经济复苏和发展起刺激作用。

应用:对现实的财政问题,从财政职能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

第二章财政支出总论

第一节财政支出范围与分类

1.财政支出范围

支出范围包括: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费用、满足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费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费用和维护社会公平的费用。

2.财政支出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财政支出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政府职能分类,根据经济性质不同,按照支出功能和用途分类。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

1.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反映政府在一定时期集中、占有和使用财政资源的数量状态。测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有两个:一是绝对量指标,二是相对量指标。

2.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财政支出都在不断增长。

3.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理论解释包括:第一,瓦格纳公共支出增长法则第二,皮考克和卫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论第三,经济发展阶段论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4.中国财政支出规模我国财政支出自1978 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呈现V 型变动轨迹,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量仍处于连年上升的态势。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

1.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财政支出效益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2.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公共定价包括:纯公共定价和管制定价或实行价格管制。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考点:

1.财政支出范围与分类

识记: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就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资源配置活动,是国家对所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分配的过程。

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不相应地取得商品和劳务。领会:

财政支出的范围 1.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必要费用 2.满足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费用 3.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费用4.维护社会公平的支持费用

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政府职能分类:经济建设支出、社会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安全支出、其他支出。

2.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3.按功能和用途分类: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2.财政支出规模

识记:

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规模反映着政府在一定时期集中、占有和使用财政资源的数量状态。

领会:

“瓦格纳公共支出增长法则”

德国财政经济学家瓦格纳在19 世纪80 年代提出“瓦格纳定律”——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社会公共需要的规模也随之增长,财政支出必然以比生产增长更快的速度增长。该规律也被称为“瓦格纳公共支出增长法则”。增长原因:1.政治因素: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的扩张,在市场中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来执行和监督这些法律和契约的执行,因此,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与法律设施。2.经济因素:工业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口集中,交通拥挤,住房困难,这就给政府增加了进行管理与协调的工作,即社会管理工作加重,对教育、文化、卫生、福利方面的支出。随

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由于需求的收入弹性上升,用于这方面的支出增长也要快于GDP 的增长。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英国学者皮考克和卫斯曼在20 世纪60 年代初提出了梯度增长理论在以下假设的前提下:政府喜欢多支出,公民不愿意多交税增长原因:1.内在因素: 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就会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财政支出的增长就会与GDP 的增长呈现线性关系。 2.外在因素:社会发展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一些危害安全的突发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等。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社会风险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因此,政府会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急剧增加的财政支出。新的较高的税收水平取代了原有较低的税收水平,公共支出取代了私人支出,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不时出现替代效应,使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呈梯度增长态势。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学者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在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他们把农业为主是社会称为传统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1.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大量增加,投资重点在基础设施。因为在早期阶段,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是为私人资本的投入改善环境的,只有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引导大量私人资本的投入。必然公共支出总量增加。 2.中期阶段:一方面政府投资仍然继续增加,因为需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又要满足经济发展对社会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但投资比重会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公众对社会消费支出的需求增加,政府在教育、卫生和安全等方面增加支出。3.成熟阶段:人们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满足公众更好层次的需求,提高在教育、卫生、福利和环保等方面的公共支出,提高国民素质,保障国民经济福利水平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公共支出仍呈增长态势。由基础设施投资为重点向以人力资源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为重点。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理论解释(以上观点)现实原因 1.政府职能的扩张 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质量的提高3.人口规模增加 4.商品价格及服务费用上涨 5.科学技术的进步6.突发事件3.财政支出效益

识记: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基本原理: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通过计算各个方案的成本——效益率,确定优先采用的次序。步骤:(1)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组织专家为支出项目制定若干备选方案;(2)用贴现率计算各备选方案的成本与效益及其比率,并排出优劣;(3)根据已确定的财政支出总规模,在选用项目的纯收益率大于零的前提下,从各备选项目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即现有支出规模能够达到的纯收益率最高的方案。

2.最低费用选择法是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

3.公共定价法是指对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为社会提供的某些公共物品收取适当费用的办法,借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领会: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完整的财政支出效益涵义包括: 1.财政支出总量效益 2.财政支出结构效益 3.财政支出项目效益 4.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财政支出效益同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效益存在较大差别,特殊性:1.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对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如企业,它只计算发生在企业自身核算范围以内的直接的、有形的所费和所得。但政府除了要计算这部分所费和所得,还要考虑长期的、间接的、无形的所费和所得。 2.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微观经济主体的支出目的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财政支出更重要的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3.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微观经济主体支出效益的表现形式是单一的,只采取用货币计算的价值形式,就可以满足决策需要。财政支出的效益,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除了可以用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外,还可以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如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社会事业发展等。该特性是前两个特性的派生。

应用:根据理论阐述,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内容

第一节购买性支出

1.社会消费性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是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二是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为了提高行政管理支出效率和行政效率,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政府机构改革。

2.社会投资性支出政府投资的特点。政府投资的作用。政府投资应有其决策标准。基础设施投资的概念、特点及投资的提供方式。财政投融资的概念、特征、必要性,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财政农业投资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的概念、特征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社会保障的筹资方式社会保障的管理模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2.财政补贴支出财政补贴的性质与特征财政补贴的分类标准有:财政补贴的政策和目的、财政补贴的用途、财政补贴的环节、财政补贴的最终受益者、补贴方式的不同等财政补贴具有两面性: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考点:

1.购买性支出识记: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指财政为了保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维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并保证其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促进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等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发展而提供的财政支出经费。

行政管理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交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费用的开支。

国防支出是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方面的费用支出。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体育、文物、通信和广播影视等社会事业部门的经费支出。

公用经费公用经费是行政事业单位用于日常办公、业务活动方面的经常性开支。

定员定额管理是指通过制定文教科学卫生单位人员编制和财务收支限额来安排和控制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的管理制度

政府投资政府投资也称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以财政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投资活动,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控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要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财政农业支出??

领会:

文教科卫支出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性质: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内容:第一,按照支出部门划分: 1.教育支出 2.科学支出3.医疗卫生支出 4.文化教育与传媒支出第二,按支出的用途划分: 1.工资福利支出2.商品和服务支出 3.对个人或家庭的补助支出

定员定额管理的主要内容 1.定员也称定编。定员是国家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规模大小、业务范围和工作任务量所规定的人员配置。定员可以采取规定人员编制和定员比例两种方式确定。 2.定额是国家根据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客观需要,同时考虑其承担的业务量,结合国家财力的可能,对事业单位财力、物力的配备、使用、消耗、补偿以及成果等方面所规定的指标额度。

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质、意义、和主要内容

性质:行政管理支出按其经济性质来说属于非物质生产性支出,其支出方向是社会消费,对国家财政支出而言,又属于购买性支出。意义:行政管理支出是国家机器存在和政府基本职能实现的保证,它为社会成员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为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主要内容:1.行政管理费2.外交外事支出 3.公检司法支出 4.武装警察部队支出

影响国防支出水平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 2.国际局势的变化情况 3.国家主权的范围 4.国防目标定位 5.国家财力的制约

政府投资的特点、作用、和决策标准特点: 1.从投资动机看,政府投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 2.从投资来源看,政府财力雄厚,其投资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大多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从投资领域看,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和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

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基础性、全局性、外部效益较强的建设项目,如社会基础建设、农业、能源、通信、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作用: 1.政府投资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协调社会投资结构的必要手段2.政府投资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决策标准: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3.就业创造标准

财政投融资的概念、特征及必要性概念:(识记)特征: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必要性:(意义) 1.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需要 2.财政投融资是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的重要手段 3.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

财政农业投资的重点1.农业基础设施2.农业科研与推广3.农村教育 4.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应用:分析政府投资的特点与作用,分析财政投融资的特征与必要性

2.转移性支出

识记: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以法律或规章形式规定的,作为一定时期内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行为依据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不同于政府采用的赈济灾民、救助急难等临时性、非系统的社会保障措施。

社会保险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采取强制手段,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对法定受保人在遭受未来年老、疾病、工伤、生育、失业和死亡等风险时,给予其一定物质帮助,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国家对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所包含的内容:1.未成年人福利2.老人福利3.残疾人福利4.劳动者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方式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1.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 2.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筹资方式:1.现收现付制 2.完全基金制3.部分基金制

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

领会:社会保障的特征: 1.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 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需要经济帮助的特殊社会成员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4.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或行政措施来保证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1.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疾病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 2.社会救济3.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1.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优点:社会互济、协调性较好、政令畅通、运行简便、成本低、保险落实缺点:国家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较大,社会保险管理上的统一性与独立性要求有时存在矛盾。2.分散管理模式优点:适应性较好,参保的企业、团体、个人的主体意识较强,积极性高、启动较快。缺点:各类保险基金比较分散,社会互济能力相对较弱,管理成本较高。 3.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把统一性强的保险项目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把独立性强的项目或环节实行分散管理。兼并前两种模式的优缺点。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制度 2.医疗保险制度3.失业保险制度 4.工伤保险制度5.生育保险制度

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制度

社会救济:1.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农村“五保”制度4.自然灾害救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事业 2.残疾人劳动就业 3.社区服务等社会优抚是国家队现役军人家属、革命伤残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军烈属等给予的特殊保障。

财政补贴的性质与特征财政补贴属于转移性支出特征:1.政策性2.可控性3.灵活性 4.时效性

财政补贴的分类方式 1.按照财政补贴的政策和目的分类: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出口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2.按照财政补贴的用途分类:生活补贴、生产补贴、其他补贴。3.按照财政补贴的环节分类: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消费环节补贴。4.按照财政补贴的最终受益者分类:对生产者的财政补贴和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 1.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调整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3.调节消费,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 4.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消极影响: 1.财政补贴改变相对价格体系,影响价格杠杆作用的发挥2.财政补贴增加财政负担,助长财政赤字

应用:分析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财政补贴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四章财政收入总论

第一节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

1.财政收入的含义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保证财政支出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广义的财政收入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财源,狭义的财政收入则是指政府预算收入。

2.财政收入的分类

财政收入分类的意义。一方面为了满足财政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对财政收入的结构进行分析。财政收入分类的依据。首先,不同性质和不同特点的财政收入。其次,凭借的是政府所具有的征收权力。再次,经济作为财政的基础和财政收入的最终来源。最后,在财政收入的筹集和使用中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责和权限的划分。

财政收入的分类。以财政收入的形式为标准分类可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以征收权力为标准分类,可以将财政收入分为强制性财政收入和非强制性财政收入。以财政收入来源为标准分类:(1)将财政收入分为来自于不同经济成分的收入(2)将财政收入分为来自于不同部门的收入。以财政收入的管理权限为标准分类,可以将财政收入划分为中央收入、地方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

第二节财政收入的规模与结构

1.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规模,是指政府究竟可以组织多少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 的比率是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2)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3)市场价格变动

2.财政收入结构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是指来自不同经济成分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对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说明各生产流通部门在提供财政收入中的贡献及其贡献程度。

第三节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1.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则

2.利益兼顾的原则

3.合理负担的原则

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考点:

1.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分类

识记: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保证财政支出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是指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的价值,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

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依靠资本所有权取得的收入。国有资产是政府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或者是凭借法律规定和接受馈赠取得的财产和财产权力。目前的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政府由此可以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和凭借公共权力获得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

政府性基金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规费规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为居民和团体提供特殊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如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和公证费等。

领会:

财政收入分类的意义意义: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财政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对财政收入的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变化,掌握各种财政收入形式的实践效果及其对整个财政收入的影响,揭示财政收入增长的特点和趋势,检查财政收入政策制定好推行中的经验和问题,为完善政府财政管理制度服务。财政收入分类的依据1.不同性质和不同特点的财政收入,表现为相应的财政收入形式 2.政府之所以能够取得财

政收入,凭借的是政府所具有的征收权力3.经济作为财政的基础和财政收入的最终来源,对财政分配过程和财政收入本身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政府在财政收入的筹集和使用中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责和权限的划分,必须正确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

财政收入分类的具体内容答: 1.以财政收入的形式为标准分类(1)税收收入税收是指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2)非税收入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 A.行政事业性收费 B.政府性基金 C.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D.国有资本经营收益E.彩票公益金F.罚没收入G.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H.主管部门集中收入I.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J.其他政府非税收入 2.以征收权力为标准分类(1)强制性财政收入①税收收入②罚没收入③强制公债(2)非强制性财政收入①国有资产收益②自由公债收入③规费收入④其他收入 3.以财政收入来源为标准分类(1)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分为来自国有经济的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资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外商独资经济收入和个体经济收入。(2)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分为来自工业部门的收入、农业部门收入、商业流通部门收入、建筑业收入和邮电通信业收入等。 4.以财政收入的管理权限为标准分类(1)中央收入(2)地方收入(3)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2.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

识记: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政府究竟可以组织多少财政收入,也称为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财政收入客观数量的上限财政收入可观数量的下限

财政收入结构包括: 1.财政收入项目构成:是指按财政收入形式分析财政收入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2.财政收入所有制的构成:是指来自不同经济成分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3.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

领会:

合理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意义第一,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三,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既影响公共需要的满足,也影响个别需要的实现。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一般而言,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撑,因此,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由称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从两方面分析:(1)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 增加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2)技术进步必然使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2.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分配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般而言,政府的分配政策,最主要反映在税收政策上。当政府调整收入政策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时,往往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加以实现。

3.市场价格变动(1)当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涨率时,财政收入名义上增长,实际也增长(2)当物价上涨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时,财政收入名义上增长,实际上为负增长(3)当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大体一致时,财政收入只有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不增不减。实际经济生活中,市场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发市场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原因;二是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3.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识记:利益兼顾原则筹集财政收入要兼顾和处理和国家与有关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即通常所说的,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经济组织)、个人三者之间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合理负担原则是指在组织财政收入时,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负担能力相适应,要坚持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是指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使不仅要讲求公平,同时还必须讲求效率。

领会: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1.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则2.利益兼顾的原则 3.合理负担的原则 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应用:分析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的意义。分析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第二节税制要素

1.纳税人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扣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

2.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

3.税率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我过现行税率可分为三种: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4.课税基础课税基础又称税基,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5.附加、加成和减免附加和加成是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减免是税法中对某些特殊情况给予减少或免除税负的一种规定。

第三节税收分类

税收分类就是按某一种标志,把性质相同或近似的税种归为一类,把不同的税种归入不同类,加以区别。

1.按课税对象分类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财产课税和行为课税五大类

2.按计税依据分类从价税和从量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价内税和价外税

4.按税收的管理与使用权限分类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5.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直接税和间接税

第四节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供应价格等办法把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的结果是把负担落在负税人身上,这便是税负归宿。

2.税负转嫁的方式(1)前转,又称顺转,指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在进行商品和劳务形式的经济贸易时,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之中,通过提价方法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这是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2)后转,又称为逆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将其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商品销售者和生产者的方法。(3)消转,即纳税人对其所纳的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自行消化税收负担。(4)税收资本化,即生产要素购买者将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的税款,通过从购人价格中扣除的办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的一种形式。

3.税负转嫁的条件税负转嫁的条件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润增减的关系等。

第五节税收公平与效率

1.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是指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要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平等对待所有纳税人,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公平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即纵向公平与横向公平。

2.税收效率原则税收效率原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税收的经济效率和税收的行政管理效率。

税收原则普遍提法: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经济增长原则、经济稳定原则和管理原则。我国的税制原则:法治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文明原则。

考点:

1.税收的概念识记:税收的形式特征1.税收的强制性

2.税收的无偿性

3.税收的固定性(包含有征收的连续性含义)税收的强制性决定着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和要求征收的固定性。

2.税收要素识记: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

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如关税就有近百个税目

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

比例税率比例税率是部分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一般适用于对流转额的征税。

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就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实行累进税率,可以有效地调节纳税人的收入,它一般使用于对所得额的征税。

定额税率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是按单位课税对象之间规定一个固定税额,而不是采取百分比的形式。一般适用于从量定额征收的税种,如车船使用税等。

课税基础课税基础又称税基,是指建立某种税或者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附加和加成附加和加成是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之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

加成是加成征税是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是按规定税率计算出税额后,再加征一定成数的税额。一成等于正税税额的10%。

起征点是税法中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

免征额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应用:利用税率表进行税额的计算;比较分析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累进税率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1.全额累进税率是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照与之想适应的等级的一个税率征税 2.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不同等级部分,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

比较:(1)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税负重,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税负轻。(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税负增加超过所得额增加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税率则不会出现这个问题。(3)在计算上,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简便,超额来劲税率计算复杂。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税额-超额累进税额超额累进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税收分类识记:商品课税是指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商品课税的经济前提是商品经济,其计税依据是商品销售额或业务收入额,因此商品课税也称流转课税。税种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等。所得课税是指以所得额(收益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也称收益课税。企业(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类。从价税和从量税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类。从价税应纳税额随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从量税是以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类。车船税等价内税和价外税价内税是指税款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税收作为商品价格一个组成部分的一类税,如我国现行的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税种;价外税是指税款不在商品价格之内,税收不作为商品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一类税,如增值税。直接税和间接税凡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属于直接税;凡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属于间接税。

4.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识记: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供应价格等办法把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的归宿税负的归宿一般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1)前转又称顺转指商品生产者好销售者在进行商品和劳务形式的经济交易时,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之中,通过提价办法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这是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2)后转又称逆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将其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商品销售者和生产者的方法。(3)消转即纳税人对其所纳是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自行消化税收负担。(4)税收资本化即生产要素购买者将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扣除的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的一种形式。

领会:

税负转嫁的条件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因为税负转嫁是通过价格升降实现的。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1)税种的影响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价格。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税往往难以转嫁(2)供求弹性的影响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易转嫁(卖家主导价格)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买家通过调整购买数量影响价格)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时,往往由供给和需求两方共同承担税款,税转嫁职能部分实现。(3)课税范围的影响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

窄的商品难以转嫁如一种税收课税范围很广,甚至波及同类商品的全部,消费者无法找到价格不变的代用品时,只好承受税负转嫁的损失。(4)生产者谋求利润目标的影响企业经营都以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为活动目标,税负转嫁显然也为这一目标服务。但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两者会矛盾。如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提高商品价格,而售价提高影响销量,从而影响总利润。此时,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销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销量。

应用:税负转嫁的方式与条件分析

5.税收公平与效率

识记:

税收公平原则在是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要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平等对待所有纳税人,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

税收效率原则是指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益。

纵向公平也称垂直公平,是指具有不同纳税收入的人缴纳不同数额的税款

横向公平也称水平公平,是指具有相同或接近纳税收入的人缴纳相同或接近数额的税款领会:

税收公平和效率原则的内容 1.税收公平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1)纵向公平(2)横向公平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有两个:(1)受益原则:是指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中所享受的利益多少来确定自己应纳税款,即受益多者多纳税,受益少者少纳税,不受益者不纳税。这种观点职能解决部分税收公平,难以解决全部公平。(2)支付能力原则:是指以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为征税依据确定应纳税额,即纳税能力强的人多纳税,纳税能力弱的人少纳税,无纳税能力的人不纳税,这种观点比较合理,也易于实行。2.税收效率原则两方面的内容:(1)税收的经济效益:是指税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要体现资源有效的社会配置及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税收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是税收超额负担的大小。税收超额负担又称税收额外负担,是指国家征税引发的替代效益相应增加的社会资源使用上的效率损失。一般来说,超额负担越小,税收效率越高。反之,超额负担越大,税收效率越低。(2)税收的行政管理效益:是指税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要以较少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取得较多的税收收入。税收行政管理效率的衡量标准是指税务机关在实施税收计划中所耗费的行政费用。税收征管费用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例越高,说明税收行政效率越低,反之效率较高。应用: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分析

第六章税收制度

第一节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1.税收制度的组成税收制度的组成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复合税制可以分为:单一主体税种的复合税制,两种并列主体税种的复合税制和多种税并重的复合税制。

2.税收制度的发展与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发展相适应,主体税种也不断发生变化,并以此体现了税收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

第二节商品课税

1.商品课税的特点商品课税的特征:课征普遍。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

2.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的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增值税的最大特点在于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它的优点是:(1)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好税负不公平的问题(2)采取道道课征方式,并以各企业新创造的价值为计税依据(3)能够适应经济结构的各种变化,从而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4)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增值税可分为三种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我国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对出口商品(特定商品除外)实行零税率。另外,现行税法规定了2%、3%、4%、6%等不同的征收率。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我国现行消费税设置了14 个税目,消费税的税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比例税率;一种是定额税率。

营业税是对我过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商品与劳务税。营业税实行分行业比例税率,主要有3%、5%和5%~20%三个档次。

第三节所得课税

我国开征的所得税中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1.所得课税的特点课税普遍、税负较公平、税负不易转嫁、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2.所得税的主要税种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所得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居民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

的所得,法定税率为20%。个人所得税的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纳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个人投资者,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包括无国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个人所得税按所得项目不同分别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第四节其他课税

1.资源课税资源课税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类税收。资源税可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种类型,资源税的功能主要在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合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增加财政收入,等等。我国现行税制中,属于资源课税的税种有:资源税、土地使用税等。

2.财产课税财产课税是以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财产课税的作用有:(1)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补充来源。(2)适当调节财产拥有人的收入,控制财富的集中(3)加强国家对财产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财产的使用效果,特别是对土地、房屋的合理、节约使用。(4)征收遗产税,有利于促进继承人积极工作、自食其力,防止游手好闲奢侈腐化。我国现行税制中属于财产课税的税种有:房产税、契税、车船税等。

3.行为课税对特定行为征税,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征税对某种行为加以限制和加强管理。我国目前开征的行为税税种有: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第五节税收支出

1.税收支出的概念与分类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以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刺激性税收支出又可分为: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和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

2.税收支出的形式: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

3.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世界各个国家采取的做法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为三种类型:即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建造统一的税收支出账户和临时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

第六节国际税收

1.国际税收概述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因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在对跨国纳税人进行分别课税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质检的税收分配关系。

2.税收管辖权税收管辖权的概念与确定原则。税收管辖权可分为收入来源地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

3.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与减除国际重复征税具有五个特征,即:征税主体的非同一性,纳税主体的同一性,纳税客体的同一性,课税期间的同一性,税种的相同或类似性。一般所说的国际重复征税都是具有上述五个特征的经济现象。国际重复征税是一种消极的经济现象,对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往往会产生不利影响。处理国际间重复征税问题,世界各国都相继采取了一些方式和方法,主要有低税法、扣除法、免税法和抵免法。税收饶让抵免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证。

4.国际避税与反避税国家避税是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异和漏洞,以不违法的手段减轻或消除国际税负的行为。国际反避税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税法、加强税务管理、加强国际多边合作。

5.国际税收协定国际税收协定的作用:(1)国际税收协定体现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2)国际税收协定赋予本国居民和公民履行跨国纳税义务的安全保障。(3)国际税收协定本身就是适应国际经济技术交流需要的产物。国际税收协定范本。目前国际上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国际税收协定范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税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联合国的《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

考点:

1.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识记:

单一税制是指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的税制

复合税制是指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相互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复合税制可分为:单一主体税种的复合税制,两种并列主体的税种的复合税种和多种税并重的复合税制。

领会:

税收制度的发展

税收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开征的税种数目繁多,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直接税和间接税,

这两类税种本身以及主体税种的更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两类税种本身: 1.最早的直接税是十分简单的,如对人课征的税种,人头税、户税等,对物课征的税种,土地税、房屋税好车马税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迁,现代直接税种对人课征的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对物所课征的主要是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2.最早的间接税也是非常简单,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课征范围很窄,以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下,间接税逐渐演变为包括有销售税、产品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现代税收体系主体税种的更替: 1.在人类社会早起,自然经济状态,当时税收主要是以与人身和属人的财物有密切的税种为主体税种,即古老的直接税阶段。 2.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课税以其税源充裕,课征方便等优点被人们认识,商品课税起源于封建社会末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课税迅速发展为主体税收。 3.现代社会,大工业发展,分工协作的扩大和经济国际化,商品课税与社会生产和消费又产生矛盾,实行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转而发展现代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并逐步取代商品课税成为主体税种。4.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的特点,经济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流转税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管理水平,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种制度,已逐渐暴露出弱点,许多国家开始推行增值税,逐步扩大以所得税为主的直接说的征收范围。

2.商品课税

识记:

商品课税是指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就我国而言,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税种。

增值税是指以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消费税是对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额或销售数量,在特定环节征收的一种税。

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商品与劳务税。

领会:

商品课税的特点1.课征普遍。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商品流转额指商品销售的收入额非商品流转额指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以及各种服务性行业的营业收入3.实行比例税率 4.计征简便

增值税的优点 1.实行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公平的问题 2.增值税采取道道课征方式,并以各企业新创造的价值为计税依据,可以使各关联企业在纳税上互相监督、减少乃至杜绝偷税漏税。 3.增值税能够适应经济结构的各种变化,从而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4.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增值税的主要内容

1.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货物,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的货物。

2.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是所有销售应税货物和提供应税劳务的工商企业及其他单位和个人

3.增值税税率采取一档基本税率和一档低税率的模式,基本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对出口商品(特定商品除外)实行零税率。

4.现行的增值税实行价外税。不含税价格=含税价格÷(1+税率)

5.按购进扣税法计算应纳税额,实行根据发货票注明税金进行税款抵扣制度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6.对年销售收入小于规定的额度且会计核算不健全的小型纳税人,实行简易征收办法,小规模纳税人按3%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另外,现行税法中对一些特定产品的销售,还规定了2%、3%、4%、6% 等不同的征收率。

7.按规范化办法计算纳税的增值税纳税人要进行专门的税务登记,并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便建立纳税人购销双方进行交叉审计的稽核体系,增强增值税自我制约偷税漏税和减免税的内在机制。

消费税的主要内容

1.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

2.消费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3.消费税的税率形式有两种: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也叫单位税额)

4.国家在确定消费税的计税依据时,主要从应税消费品的价格变化情况和便于征纳等角度出发,分别采用从价和从量两种计税方法

5.由于消费税和增值税实行交叉征收,消费税实行价内税,增值税实行价外税。

营业税的主要内容

1.营业税的纳税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

业税的纳税人。2.营业税确定的征税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应税劳务、转让的无形资产或销售的不动产 3.营业税实行分行比例税率,主要有3%、5%和5%~20%三个档次4.纳税人建有不同税目的应当缴纳营业税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目的营业额、转让额、销售额;未分别核算营业额的,从高适用税率。5.计算公式: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

应用:根据税法规定,计算税额

3.所得课税

识记:

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种,也称收益课税。

企业所得税是指国家对境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纳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领会:

所得课税的特点

1.课税普遍

2.税负较公平

3.税负不易转嫁

4.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企业所得税的主要内容 1.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和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居民企业使用的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直接实际联系的,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法定税率为20%。 2.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 3.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4.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税率、计算方法

征税对象: 1.工资、薪金所得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4.劳务报酬所得5.稿酬所得 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8.财产租赁所得9.财产转让所得10.偶然所得11.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税率:按所得项目不同,分别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3%~45%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多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5%~35% (3)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实际上劳务报酬实际上适用20%、30%、40%的三级超额累进税率(4)稿酬所得,比例税率,税率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 (5)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20% 储蓄存款在2008 年10 月9 日后孳生的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计算方法:p145

应用:根据税法规定,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4.其他课税

识记:

资源税是为了保护和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适当调节自然资源级差收入,对规定的自然资源征收的一种税

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

行为税是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

领会:

资源税的意义 1.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2.合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3.增加财政收入

财产税的作用 1.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补充来源 2.适当调节财产拥有人的收入,控制财富的集中 3.加强国家对财产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财产的使用效果,特别的对土地、房屋的合理、节约使用 4.征收遗产税,有利于促进继承人积极工作,自食其力、防止游手好闲、奢侈腐化。

应用:根据相关税法规定,计算税收税额p147-151

5.税收支出

识记:

税收支出是政府出于引导、扶持某些经济活动,刺激投资意愿或补助某些财团困难的集团而制定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其目的不在于取得收入,而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放弃一些税收。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

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

税收豁免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纳税扣除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例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优惠税率是对合乎规定的企业课以较一般为低的税率

延期纳税也称“税负延迟缴纳”是允许纳税人对那些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起应负担的税额。盈亏相抵是指准许企业以某一年的亏损,抵销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或者冲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已纳的部分税款。

加速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固定资产是使用年限内早一些得到折旧费和减免税的税款。

领会:

税收支出的分类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刺激性税收支出又可分为:一是针对特定纳税人是税收支出,二是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

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预算控制采取的措施: 1.税收支出的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 2.建立统一的税收支出账户建立账户原因:(1)税收支出是政府实施其个性政策是手段之一,应该像政府通过直接支出所提供的各种补助一样,赋予同样的估价和控制程序。(2)有了统一的税收支出账户,政府就能以相同的预算方法来衡量直接支出和税收支出的成本,就能据以比较各种政府干预措施在实现不同政策目标过程中的效率高度,择其最优者(3)如果轻易地用直接支出取代税收支出,政府的直接支出项目和数额将明显扩大和增加,对政府的开支范围和过吗就难以控制,因此,对税收支出也要加强预算控制。3.临时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1)对现行税法条款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将那些出于优惠目的而制定的可能减少税收收入的法令条款开列出来(2)在此基础上,划分确定出正规的税制结构,进而确定税收支出的范围和内容(我国税收减免分为三类:固定普遍性减免、补贴照顾性减免、经济调节性减免)(3)对认定为税收支出的各种减免项目进行归类,建立税收支出的控制体系。

6.国际税收

识记: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因行使各种的征税权力,在对跨国纳税人进行分别课税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税收管辖权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是一国政府行使主权征税所拥有的各种权利。

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跨国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进行分别课税所形成的交叉重叠征税。

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处理相互之间跨国纳税人征税事务方面的税收关系,本着对等原则,通过政府谈判所签订的一种书面税收协议或条约。

领会:

税收管辖权及确定原则

税收管辖权的确定原则可分为属地主义原则和属人主义原则。属地主义原则是指纳税人的收入来源地或经济活动所在地位标准确定国家行使管辖权的范围,这是各国行使税收管辖权最基本原则属人主义原则是以纳税人的国籍和住所为标准的确定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范围的原则,即对该国居民(自然人和法人)行使课税权力的原则税收管辖权可分为收入来源地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

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跨国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进行分别课税所形成的交叉重叠征税。五个特征:征税主体的非同一性、纳税主体的同一性、纳税客体的同一性、课税期间的同一性、税种的相同或类似性。减免方法:(1)低税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国外来源的所得,单独制定较低的税率征税,以减轻重复征税。(2)扣除法: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取得的国内外所得汇总征税时,允许居民将其在国外已纳的所得税视为费用在应纳税所得中予以扣除,就扣除后部分征税。(3)免税法:

“豁免法”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来源于非居住国所得额,单方面放弃征税权。(4)抵免法:是指居民国政府对其居民的国外所得在国外已纳的所得额,允许从其应汇总缴纳的本国所得税款中抵扣,税收抵免是承认收入来源地管辖权优先于居民管辖权,是目前解决国际重复征税最有效的方法。分国抵免限额、综合抵免限额、分项抵免限额。(5)税收饶让:也称饶让抵免,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证。

国际避税与反避税国际避税是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异和漏洞,以不违法的手段减轻或消除国际税负的行为。国际避税的原因:(1)跨国纳税人对利润的追求是国际避税产生的内在动机(2)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别和税法的缺陷是产生国际避税的外部条件。国际反避税措施:(1)税法的完善第一,税制的完善第二,加强税收立法第三,国际避税案件的裁定还应该形成相应的法规,作为法院或税务官员对国际避税有关事宜作出裁定的依据。(2)加强税务管理(3)加强国际多边合作。

国际税收协定的种类、作用及范本

种类:(1)按参与国的多少分为双边和多边两类。双边国际税收协定和多边国际税收协定(2)按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大小分为:一般国际税收协定和特定国际税收协定。

作用:(1)国际税收协定体现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2)国际税收协定赋予本国居民和公民履行跨国纳税义务的安全保障(3)国际税收协定本身就是适应国际经济技术交流需要的产物。

范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即《OECD 协定范本》;联合国的《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即《UN 协定范本》。

应用:分析国际重复征税及其产生的原因原因: 1.产生国际重复征税的前提是纳税人在其居住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获取收入,并且各国均征收所得税。 2.产生国际重复征税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税收管辖权的交叉。 3.在各国都实行单一的税收管辖权时,由于各国对居民或收入来源地的认定标准不同,也会出现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或地域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的交叉,从而会产生国际重复征税。

第七章国债

第一节国债的概念与分类

1.国债的概念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国债是公债的主要组成部分。凡属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国家公债。

2.国债的特征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3.国债的功能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筹集建设资金;调节国民经济发展

4.国债的分类以国债发行的区域为标准以偿还期限为标准以债券是否流通为标准以利率情况为标准以借债的方法不同以国债的计量单位为标准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等将国债加以分类

5.国债的结构国债的结构指一国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

第二节国债的规模

1.国债的规模的含义国债的规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历年发行国债的累计余额;二是当年新发行国债的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国债的规模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1)国债的负担(2)国债的限度

2.国债的负担国债的负担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政府急债务人的负担、纳税人的负担、代际负担。

3.国债的限度及衡量指标国债绝对规模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当年发行国债的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国债相对规模的衡量指标:国债依存度、财政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国债发行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国民经济偿债率。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国民经济的分配结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任务、认购者负担能力、政府偿债能力、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

第三节国债的发行

1.国债的发行和推销机构国债的发行机构是中央政府或中央财政部门。推销机构主要有:金融机构、邮政储蓄系统、中央银行、财政部或国债局。

2.国债的发行价格国债的发行价格可以高于、低于或等于其票面金额。通常有平价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

3.国债的发行方式公募法、承受法、出卖法、支付发行法、强制摊派法。

4.国债的利率国债利率高低主要是参照金融市场利率、银行利率、政府信用状况和社会资金供给量等因素来确定的。国债利率的计算方式也影响国债的利率水平偿还期限较长的国债,利率应定得高一些;偿还期限较短的国债,利率可定得低一些。

第四节国债的偿还

1.国债的偿还方式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

2.国债的付息方式国债的付息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按期分次支付法,二是到期一次支付法

3.偿债的资金来源设立偿债基金、依靠财政盈余、通过预算列支、举借新债

第五节国债市场

国债市场按构成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1.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发行市场也叫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它为发行新债券提供销售场所。国债流通市场又叫国债二级市场,又分证券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类。

2.国债市场的功能(1)实现国债的顺利发行和偿还(2)合理有效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提高社会资金效率。

考点:

1.国债的概念和分类

识记:

国债国债的国家公债的简称,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领会:国债的特征 1.有偿性:是指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政府必须作为债务如期偿还。除此之外,还要按事先规定的条件向认购者支付一定数额的利息。 2.自愿性:是指国债的发行或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3.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国家财政资金的丰裕程度灵活加以确定,而不通过法律形式预先加以规定。国债的功能(一)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的功能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发行国债的原因很多:如①筹措军费②调剂季节性资金余缺③偿还到期债务,即举借新债,偿还旧债。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产生的副作用也很小,因为:①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使分散的购买力在一定期间内集中到国家手中,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一般不会改变,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②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通过发行国债获取的资金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的部分,也就是企业和个人闲置不用的资金,将这部分资金暂时集中使用,当然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不能当成灵丹妙药,因为:①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还本付息的压力又会引致赤字的进一步扩大,互为因果,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②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二)筹集建设资金国债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隐含着国债可以是稳定的、长期的收入,国家发行国债就可以在经常性收入之外安排出更多的支出。国债作为稳定的、长期的财政收入是可行的。因为:(1)社会资金的运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游离的闲散资金也是持续和稳定的,发行国债具有可靠的来源保证。(2)国债发行遵循自愿认购和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容易为社会接受。(3)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资金占有量及充裕程度也不同,因而不仅可以发行内债筹集本国资金,而且可以发行外债引进其他国家资金。(三)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债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2)国债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3)国债可以调节社会的货币流通和资金供求,是调节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

国债的分类

(1)以国债发行是区域为标准: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

(2)以偿还期限为标准: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

(3)按照债券是否流通,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4)以利率情况为标准: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和保值国债

(5)按照借债方法不同,可分为:强制国债、爱国国债和自由国债

(6)以国债的计量单位为标准: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

(7)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国债的结构

国债的结构指一国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一)应债主体结构

应债主体结构就是社会资金或收入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各自占有社会资金的比例。

(二)国债持有者结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国债持有者结构是各应债主体,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实际认购国债和持有的比例,又称国债资金来源结构。

(三)国债期限结构对我国来说,国债的期限结构应当多样化,做到中、长、短期并重,使投资者具有一定的投资选择行,以适应不同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需要,使国债更具有吸引力。

2.国债的规模

识记:

国债的规模

国债的规模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举借国债的数额及其制约条件。国债的规模包括三层意思:(1)历史发行国债的累计余额(2)当年新发行国债的总额(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国债的规模包括两方面的问题:(1)国债的负担(2)国债的限度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这一指标用以表示当年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它反映了当年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是控制国债规模的重要指标。财政偿债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总额的比率。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领会:

国债的负担

国债的负担应从几个方面分析:(1)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2)政府即债务人的负担(3)纳税人的负担(4)代际负担

国债的限度及衡量指标

国债的限度源于国债的负担(一)国债绝对规模的衡量指标有以下几个:(1)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2)当年发行国债的总额(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二)国债相对规模的衡量指标有以下几个:(1)国债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总额与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比率,公式: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根据国际通用的控制指标,国债依存度一般以15%~20%为宜。(2)财政偿债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总额的比率,公式:财政偿债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 一般认为,财政偿债率应小于20% (3)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公式: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4)国债发行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公式:国债发行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国债发行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按照经验,对这一指标控制应在5%~8%之间。(5)国民经济偿债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公式:偿债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00%, 通常情况下,该指标以5%~6%为宜,应当指出的是,控制偿债率的关键便是控制国债的发行额。

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P172-173

(1)国民经济的分配结构(2)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3)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任务(4)认购者负担能力(5)政府偿债能力(6)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也是制约国债负担能力和限度的重要因素。

应用:

利用数据计算国债相对规模的各项指标

3.国债的发行

识记:

国债的发行价格

国债的价格可以高于、低于或等于其票面金额。通常有平价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

公募法亦称公募拍卖法,公募投标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共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拍卖方法很多:(1)价格拍卖(2)收益拍卖,即固定债券出售价(3)竞争性出价(4)非竞争性出价价格拍卖即国债的利率与票面价格相联系固定不变,认购者根据固定的利率和未来的金融市场利率走势的预期对价格进行投标。

承受法即由金融机构承购全部公债,然后转向社会销售,未能售出的差额由金融结构自身承担。

支付发行法即政府对应支付现金的支出改为债券支付。

出卖法即政府委托推销机构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售出国债

强制推派法即国家利用政治强权使国民购买国债。

领会:

国债的推销机构

(1)金融机构(2)邮政储蓄系统(3)中央银行(4)财政部或国债局

影响国债利率的因素

国债利率就是国家因举债所应支付的利息额与借入本金额之间的比率。国债利率的确定参照一下因素:(1)国债利率应参照金融市场的利率而决定(2)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银行利率的由国家制定的(3)国债利率也应依政府信用的状况而决定(4)国债利率还应根据社会资源供给量的大小而决定。

国债利率的计算方式:

单利计息是指国债利息按本金计算,到期前应付的利息不加人本金再计利息。公式:F=P(1+ni),F 为本利和,P 为本金,i 为利率,n 为年限。复利计息是指到期还本时,将国债未偿还前所剩利息加入本金,逐期增加计息基数的计息方式,即人们说的利滚利。公式:F=P(1+i)n

4.国债的偿还

识记:

分期逐步偿还法即对一种债券规定机构还本期,每期偿还一定比例,直至债券到期时,本金全部偿清。

抽签轮次偿还法即国债偿还期内,通过定期按债券号码抽签对号,以确定偿还一定比例债券,直至偿还期结束,全部债券皆中签偿清为止。

到期一次偿还法即实行在债券到期日票面额一次全部偿清,也就是何时债券到期,何时一次偿还。

市场购销偿还法即在债券期限内,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从证券市场上买回一定比例的债券,买回后不再卖出,以至期满时,该种债券已全部或绝大部分被政府所持有,从而债券的偿还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政府内部的账目处理问题。

以新替旧偿还法即通过发行新债券来兑换到期的旧债券,以达到偿还国债之目的。

偿债基金就是由政府预算设置专项基金以偿还国债,即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交一笔专款设立基金,由特定机关进行管理,专门用以偿还国债所用,而不能用于其他用途。

领会:

国债偿还和付息方式

偿还方式:(1)分期逐步偿还法(2)抽签轮次偿还法(3)到期一次偿还法(4)市场购销偿还法(5)以新替旧偿还法

付息方式:(1)按期分次支付法(2)到期一次支付法

偿债的资金来源

(1)设立偿债基金,就是由政府预算设置专项基金以偿还国债,即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交一笔专款设立基金,由特定机关进行管理,专门用以偿还国债所用,而不能用于其他用途。(2)依靠财政盈余,就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结束时,以当年财政收支的结余作为偿还国债的资金。(3)通过预算列支,就是将每年的国债偿还数额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而列入当年支出预算,由正常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保证国债的偿还。(4)举借新债,即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为到期的债务筹集偿还资金,也就是以借新债的收入作为还旧债的资金来源。应用:

根据资料计算国债的还本付息额

分析偿债资金来源

5.国债市场

识记:

国债市场国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和偿还国债,意味着国债进入了交易过程,而在证券市场中进行的国债交易即为国债市场。国债市场按构成,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它为发行新债券提供销售场所,国家在此市场中从认购者手中筹集到所需资金。国债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第二阶段。一般是国债承购机构与认购者之间的交易。它又分为证券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

领会:

国债市场的功能

国债既是财政政策工具,又是货币政策工具。总的来说国债市场有两种功能: 1.实现国债的顺利发行和偿还 2.合理有效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提高社会资金效率。具体表现:(1)国债市场是一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

大学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财政的概念及其理解 概念: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财政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系。 ●财政主体、客体、财政分配的目的 主体:国家或政府 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 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弥补市场缺陷。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的理解 如某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 如某种资源配置状态,再经过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没变坏,那么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这一过程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公共产品、混合物品 概念、特征、提供方式、包括哪些? 概念: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特征:非竞争性,非排斥性 提供方式:一般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进行消费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政府失灵及其原因 1)市场失灵的含义:现存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领域、收入分配领域和经济稳定领域都存在着某些失效的地方,致使其运行结果不尽人意。 表现:公共产品困境,外部效应,分配不公,垄断,经济运行不稳,信息不对称 2)政府失灵的含义: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信息的有限性,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能力有限,官僚主义,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 ●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源于哪2方面因素? 1)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是指公共物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能被某一个消费者独享,即一个人享用某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人享用。 2)因素P29:(1)某些公共物品经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斥性,但这样做的成本太高,远远超出排斥后带来的好处,在经济上可不行;(2)公共物品的非排斥性意味着有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 ●财政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财政学》考试题1

《财政学》期末考试题1 一、单项选择 1.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是指( )。 ①数理统计法②唯物辩证法③历史归纳法④归纳演绎法2.( )分配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①财政②企业财务③价格④信用 3.财政发挥稳定经济并促进经济适度增长的功能是指财政的( )。 ①配置资源的职能②分配收入的职能 ③维护国家的职能④稳定经济的职能 4.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 ①社会成员都必须提供等价的费用②社会成员都不必付出任何代价③社会成员都可以“免费搭车”④需要社会付出一定的代价5.财政分配中的量入为出的含义是()。 ①以财政收入总量来安排财政支出 ②以国家最基本的财政支出需要来确定财政收入 ③以国债来保证财政支出 ④以增加税收来保证财政支出 6.财政支出中的效益原则首先是指要实现()。 ①经济效益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 7.财政对国家政府机关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出,属于()。 ①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②财政对社会管理部门的支出 ③财政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支出④财政对社会服务部门的支出8.财政支出增长的正常来源应当是()。 ①发行公债②税收的增长③财政向银行透支④进行货币发行9.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①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②科学研究 ③义务教育④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10.财政补贴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 ①价格补贴②企业亏损补贴③财政贴息④税收补贴

11.财政补贴支出区别于其他转移支出的主要特点是( )。 ①政策性②强制性③价格相关性④灵活性 ⑤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兼并性 12.支付能力原则是指人们对财政收入的分担要与人们的()水平相适应。 ①消费②生产③交换④收入 13.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可将税收分为()。 ①从价税和从量税②价内税和价外税 ③直接税和间接税④中央税与地方税 14.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①扣税法②免税法③抵免法④税收饶让 15.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大量国有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和经济运行方式的()。 ①市场化②集中化③计划化④自由化 16.为了听取社会公众对政府收费订价的意见,应该建立()制度。 ①价格听证②价格审批③价格检查④价格预测 17.公债是政府依据()原则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方式。 ①计划②市场③信用④自愿 18.政府能否维持高的债务余额,关键是看其能否在年度财政支出中安排足够的() ①投资支出②补助支出③消费支出④利息支出 19.我国政府预算的最终审批权归于()。 ①财政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③国务院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通过政府对( )的管理来实现的。 ①有效需求②有效供给③总需求④总供给 二、多项选择 1.财政的一般特征是( ) ①国家主体性②计划性③无偿性④强制性⑤人民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②公平原则 ③权责利相结合原则④效益原则⑤稳定原则

财政学期末复习题

1、从财政职能和公共产品的角度认识环境保护支出与政府的关系30 财政的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的财政担负着四个方面的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我国环境保护支出是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在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根据公共产品的内涵:环境保护支出属于公共产品的支出,环境保护属于对公共资源的保护,是公共产品。 政府有环境保护的职责,有对公共产品的保护职能,国家财政对环境保护支出属于对政府公共产品的支出。在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构建环保支出与GDP、财政收入增长的双联动机制,确保环保科目支出额的增幅高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将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环境保护。如2012年环保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243143.83万元,其中:基本支出28261.13万元,项目支出214882.7万元。据公共预算收支总表数据显示,环保部2012年部门公共预算支出逾37亿元。但是,就目前情况下,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最终要依靠环境科技的创新和进步,这就需要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重要的依据是06年召开的科技大会,国务院颁布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纲要特别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并将环境列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并规划了方向。以上都说明了,政府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能,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出。同时,也是政府通过对财政职能的履行,加大对环境保护公共产品类的政策倾斜,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积极履行对环境保护支出公共产品的财政倾斜。 因此从财政职能和公共产品角度来说:环境保护支出就是政府履行其财政职能的行为,是政府从宏观层面上对环境公共产品的保护,积极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履行环保职能,体现我国政府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谋利益主旨,是负责任政府的体现。 2、谈谈你对课税原则的理解20分 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课税法定原则。税收法定原则,又称税收法定主义、租税法定主义、合法性原则等等,它是税法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它是指一切税收的课征都必须有法律依据,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纳税人有权拒绝。税收法定是税法的最高法定原则,它是民主和法治等现代宪法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对保障人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举足轻重。它强调征税权的行使,必须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征税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以法律规定的税法构成要素为依据,任何主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均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从而使当代通行的税收法定主义具有了宪法原则的位阶。。 2、课税公平原则。指纳税人的地位在法律上必须平等,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进行,公平分配,实质是按纳税人的收入多少来征税。包括两个方面:(1)税收立法公平原则。它是公平原则的起点,它确定了税收分配的法定模式,没有税法之公平,就没有税收之公平;。(2)税收执法公平原则,也称为平等对待原则,即税务机关在运用税法时必须公正合理,对于情况相同的人应给予相同的对待。 3、课税效率原则。指以最小的费用获得最大税收收入,并利用经济调控作用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税收的效率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率两大方面。税收行政效率是通过一定时期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的税率之间的比率而衡量,即表现为征税收益与税收成本

2018年度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公共财政占财政职能、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税收理论、货物和劳务税制度、所得税制度、其他税收制度、税务管理、纳税检查、公债、政府预算理论与管理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国有资产管理、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财政税收专业实务工作的能力。 考试内容与要求 1.公共政与财政职能。理解公共物品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分析市场失灵的表现,理解公共.财政存在的前提,理解财政职能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职能的内容。 2.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分析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理解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分析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辨析财政支出效益的特点,分析财政支出效益,分析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具体内容。 3.税收理论。理解税收的基本原理,分析税收的原则,理解税法与税制,分析税收负担,理解国际税收理论,解决国际重复征税的问題。4.货物和劳务税制度。理解增值税的各项规定,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分析增值税的征收管理规定,理解消费税的各项规定,计算消费

税应纳税额,理解关税的各项规定,计算关税应纳税额。 5.所得税制度。理解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各项规定,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实施资产的税务处理,分析征收管理方法,理解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各项规定,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 6.其他税收制度。理解财产税制、资源税制、行为目的税制等各税种及其基本规定,计算各项税收应纳税額。 7.税务管理。理解税务基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内容,实施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发票管理,进行纳税申报,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内容,进行税收征收管理,理解税收控制管理,进行经济税源调查分析与报告。 8.纳税检查。理解纳税检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的检查。 9.公债。理解公债理论,分析公债制度中发行、偿还、发行管理杈限、收入使用权限、持有者、流通等方面的规定,分析公债市场的原理与功能,理解政府直接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原理。 10.政府预算理论与管理制度。理解政府预算的基本理论、基本特征和研究视角,分析政府意识到决策程序及模式,理解政府预算的原则与政策,理解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审批监督制度,进行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 11.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解政府间财政关系划分的基本理论,分析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制度安排,理解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内容。

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自学考试《财政学》课程代码00060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条件性市场缺陷包括: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和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场缺陷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效用不可分割性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被称为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它们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由四个要素构成。 3.政府与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为:服务内容不同、集中程度不同、法制化程度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 4.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1)贫困指数(2)基尼系数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途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一种是直接式,;另一种在间接方式。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包括: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平衡。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自动稳定器”,二是

财政学考题与答案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第四,实现国家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考试复习题,练习题

《财政学》课程期末考试复习题 (含3套试卷及答案) 《财政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所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选错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论述中,不属于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 A、财政分配活动 B、财政分配关系 C、财政管理及其方法 D、企业财务分配关系 2.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是()。 A、亚当?斯密 B、萨缪尔森 C、布坎南 D、凯恩斯 3.经济稳定的关键在于( )。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D、国际收支平衡 4.政府扶持教育事业的首要内容应当是() A、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 B、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 C、全民义务教育 D、全民义务教育与中等教育 5.某纳税人为一般纳税人,当期不含税销售收入为200万元,进项税额为1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则该纳税人该期应缴纳的增值税是()。 A、24万元 B、7万元 C、万元 D、万元 6.2008年我国将进行的税制改革是()。 A、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 B、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课征制 C、内资企业所得税与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 D、开始征收燃油税 7.国家取得的国有企业上缴的资产收益凭借的是()。 A、政治权力 B、公共权力 C、资产所有权 D、行政权力 8.我国目前实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属于()。 A、扩张性型财政政策 B、紧缩型的财政政策 C、中性的财政政策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9.以政府部门为单位编制的报经财政部门审核并经立法机构批准的,反映部门所有收支的预算,被称为()。 A、复式预算 B、增量预算 C、部门预算 D、零基预算 10.为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对支出效益能以货币计量的项目应采用()进行评价。 A、成本—效益分析法 B、最低费用选择法 C、公共产品收费法 D、因素分析评分法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所列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选错或不选均不得分,也不扣分,每小题2分,共16分)1.俱乐部式公共产品具有( )特征。 A、非排他性B非竞争性C、边际生产成本为零D、垄断性 2.公共经济决策的目标主要包括()。 A物价稳定B、效率C、公平 D、国际收支平衡 E、经济增长与稳定 3.下列支出中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有() A、行政管理费 B、国防费 C、卫生事业费 D、社会保障费 E、利息支出

(精选)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产生免费搭车等行为,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失效或失灵,即市场无法或者基本上无法提供这类产品。 2.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随着人均产出的增长,政府支出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把导致政府支出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捐赠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5.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与财政支出之比。6.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7.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8.阶梯发展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大时期内交替进行的,因而,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考察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形态,从这些特定的时间形态中来寻找政府支出增长的根本原因。 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分配形式叱,“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10.国债:又称公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式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1.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2.投资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特定的投资支出意味着所投资金不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广义的投资支出还包括国家财政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支出,如行政机关办公楼的兴建.国有医院医疗设备的采买等。 13.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14.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用来约束人们征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国家职能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办法的总称,是国家责成其代理人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 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些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 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 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课本)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公众共同受益,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PPT)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萨缪尔森 4、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 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课本) 非排他性(nonexcluding)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很高的。如:国防、灯塔(PPT)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5、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 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课本) 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PPT) 6、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定义见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成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财政学复习大纲

●财政学复习大纲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单选简答问答 ●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公共需要: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 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 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免费搭车:消费者不自愿消费,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公共提供: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 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之比。弹性(系 数)大于 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公式:Eg=△G(﹪)/△GDP(﹪)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 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 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分,或财政支出增长额的比例。 公式为:MGP=△G/△GDP ●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 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 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用于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支持各机关单位

履行职能,保障各机关部门的项目支出需要,以及支持地方落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等 ●医疗卫生支出:财政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支出。 ●基础设施: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 活动的发展水平。 ●BOT投资方式:build-operate-transfe,指政府将一些拟建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 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赢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回政府。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财政的投融资: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 种特殊法人进行投机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机结构 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税收的强制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 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固定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 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 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起征点与免征额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直接税与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 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 ●税负前转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税负后转又称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 转嫁税负的方式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是纳税 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财政学期末复习题

直属部 财政学期末复习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财经部王云生 第一章导论 一.问答题 1. 财政产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 国家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家财政不是人类历史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2.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收支项目 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收入项目: (1)王室收入和土地收入。既国王强制奴隶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劳动者创造的财富。 (2)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即诸侯国和臣僚的贡品,战利品和掠夺品。 (3)军赋收入。为保证战争和供养军队需要而征集的财物。 (4)捐税收入。对自由民中占有少量生产资料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征收的捐税。 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支出项目: (1)王室支出。大奴隶主家天下的国王,家和国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王室支出就是国家支出。 (2)祭祀支出。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的支出。 (3)军事支出。用于战争和军队的支出。 (4)俸禄支出。大臣幕僚的俸薪支出。 (5)生产性支出。用于农业和水利、公路等工程的支出。 3.封建制国家财政的特点 (1)国家财政收支和国王个人收支逐步分离。 (2)财政分配形式由实物形式向货币形式转化,实物形式与货币形式并存,并有力役形式,这是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的。 (3)税收,特别是农业税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4)在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新的财政范畴——国家预算。 二.名词解释

专卖收入:是指国家对某些厚利产品实行垄断经营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河流、海域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项来源。 第二章财政的概念与职能 一.问答题 1.财政的一般特征 (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二、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公共需要财政财政职能资源配置 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 一.问答题 1.财政支出在管理上的分类方法 2.财政支出在理论上的分类方法 3.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是指把私人企业中进行投资决策的财务分析法运用到财政分配领域,成为政府进行 财政支出决策,从而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的重要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 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 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这种方法,特别适用 于财政支出中有关投资性支出项目的分析。 (2)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 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支出项目。 (3)“公共劳务”收费法。是指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 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公共劳务”的定价,一般有四种情况,即免费、低价、平价、和高价。 二.单项选择 1.()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 A.财政支出 B.补贴支出 C.利息支出 D.基本建设支出 2.()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预防性支出 D.创造性支出 3.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来表示。 A.绝对量 B.相对量 C.实际指标 D.效益指标 4.财政支出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的趋势。

WK-财政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3)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4)税源普遍,课税有弹性5)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大 2.简述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1)政府决策失效。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的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利而发生的寻租行为,即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利,化公为私,受贿索贿等。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提供信息是多方面的,诸如经济形式判断、气象预报、自然灾害预测等都是引导经济运行的重要信息,一担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财政职能的“越位”,是指应当而且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如政府热衷于竞争性生产领域的投资,代替了市场职能。财政职能的“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财政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如公共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等。 3.简述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答: 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不是个人需要和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即不具有分割性。2)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提供的产品,应由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即不具有排他性。3)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要付出代价。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4.简述财政补贴的作用。 答: 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1)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分析: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复习内容

2018年下学期财政学复习内容 1、财政就是政府收支及其治理 2、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财政活动属于分配范畴;从政治学角度考察,财 政属于国家治理范畴;财政学是经济学和政治学(含法学)的集合体 3、财政产生的条件(前提)是什么? 4、财政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5、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 6、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参与社会产 品分配所形成的政府经济活动。 7、财政的职能有哪些? 8、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哪些? 9、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0、政府干预的渠道和手段有哪些? 11、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有哪些? 1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3、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个领域:市场领域也称为私经济领域或竞争性领域, 政府经济领域,也称公经济领域或非竞争性 14、下列物品哪些是纯公共物品、哪些是混合品? 港珠澳大桥、天津港、北斗导航卫星、北京奥运会场馆、辽宁舰、逸夫 学校、长沙彭立珊专线公共汽车。 15、预算法是财政的基本大法,被称为“经济宪法” 16、我国新预算法是哪一年颁布实施的? 17、什么叫政府预算?

18、我国政府预算由哪几部分构成? 19、预算编制原则有哪些? 20、公共预算收入有哪些? 21、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全国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政 府预算由五级预算组成 22、什么叫复式预算、零基预算? 23、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准公共物品可以采用 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也可以采用混合提供方式 24、什么叫公共定价?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25、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哪些? 26、衡量财政活动规模有哪两种指标? 27、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8、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呈“V”型态势 29、财政支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 则呈现相对稳定的趋势。 30、“三公”经费是指哪些? 31、国防、行政管理是纯公共服务,所有经费必须全部由政府提供 32、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等属于准公共服务,其支出提供方式应该多 样化 33、论述政府投资的特殊性 34、基础设施建设有哪些? 35、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36、什么叫PPP模式? 37、我国于2006年取消农牧业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