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后习题答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1. 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
如果丙物体带正电,甲物体带哪种电?2. 如图,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
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
(1)把某个物体放在带电吸管一端的附近,发现吸管向物体靠近,由此是否可以判断该物体已经带电?(2)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带电吸管一端的附近,观察吸管运动的方向,并回答:吸管带的是哪种电?餐巾纸带哪种电?为什么?(3)吸管和餐巾纸摩擦起电时,哪个失去了电子?哪个得到了电子?3. 金属锡的原子核带有50 个大小与电子电荷相等的正电荷,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这些电子总共带多少库仑的电荷?为什么金属锡对外不显电性?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课后习题答案1.甲带负电解析:乙吸引丙,而且丙物体带正电,则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判断乙物体带负电;甲排斥乙,根据同种电荷相排斥,可知甲、乙一定带同种电荷。
由乙带负电可知甲也带负电。
2.(1)不能由此判断该物体已经带电,因为摩擦过的饮料吸管带电,既可以吸引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也可以吸引带异种电荷的物体。
(2)吸管与玻璃棒相排斥,说明吸管与玻璃棒带同种电荷,即吸管带正电。
那么餐巾纸一定带负电。
因为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由于得、失电子,带上的是等量异种电荷(3)吸管失去电子而带正电,餐巾纸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3.金属锡的原子核外有50个电子,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为×10-19C,则这些电子所带电荷量为8×10-18C,由于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体上对外不显电性。
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1. 图甲是把电池和玩具电风扇连接起来的电路图。
请在图乙中用笔画线表示导线,连接相应的电路。
连接玩具电风扇2. 在图中有电子门铃、电源和开关,请用笔画线表示导线把它们连起来,使得门铃能够正常工作,并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后习题答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后习题答案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1. 把分子看成球体,一个挨着一个紧密平铺成一层(像每个围棋格子中放一个棋子一样),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为1 cm 。
该正方形中约有多少个分子这些分子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的多少倍2. 扩散现象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有时对人们有用,例如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它有时又对人们有害,如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扩散在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请你分别列举一个扩散现象有用和有害的实例。
3. 两个杯子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向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糖块,经过一段相同的时间(两杯中的糖块都还没有全部溶解),品尝杯中的水,哪一杯更甜为什么4. 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例如用吸盘吸住玻璃板或用细线绑住玻璃板),读出测力计的示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图)。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5. 下表归纳了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请完成这个表格。
图 测力计的示数有变化吗? 图 测力计的示数有变化吗?第一节课后习题答案1. 分子的直径大约为10-10m,该正方形每条边排列的分子数目为n=m 102-10m 101-⨯=108个,故该正方形中约有的分子数为108×108=1016个,全球人口数目约为60亿,即6×109,故这些分子的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的91610610⨯=×106倍。
2. 扩散现象有用的例子:为了预防感冒,在教室里熏醋,不久醋味就扩散到教室的每个地方。
扩散现象有害的例子:一个人吸烟,由于烟的扩散,会让房间里所有人都被动吸烟。
3. 在热水杯中的水更甜。
我们感觉到甜味是由于糖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扩散。
由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热水杯中的糖分子扩散更快,糖水更甜。
新人教版新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七章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在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小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为分析电流与电压的定量关系,请你在图17.1-2的方格中建立有关坐标轴并制定其标度,把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
(2)小英说,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数据中有一组是明显错误的,跟其他数据的规律完全不同,可能是读取这组数据时粗心所引起的,分析时需要把它剔除掉。
这是哪组数据?2.17.1-3 错了。
1. 2. 3. 4. 4.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还受温度影响,而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无关,公式R = U/I 只是一个电阻的计算式,通过此公式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但不能决定导体电阻的大小,当导体不接入电路时,其阻值不会改变。
第十七章第三节《电阻的测量》1. 一个小灯泡上标着“2.2 V0.25 A ”,表明这个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是8.8 Ω。
图17.3-2 是一位同学为检验小灯泡的标称电阻是否准确而连接的实验线路。
他的连接有三个错误。
请你指出这三个错误分别错在哪里。
应怎样改成正确的连接?2. 已知流过一只电阻为242 Ω 的灯泡的电流是0.91 A 。
如果在灯泡两端再并联一个电阻为165Ω 的电烙铁,并联电路的总电流变为多大?3. 图17.3-3 是用伏安法测量某未知电阻的电路图。
(1)根据电路图将图17.3-4 所示的实物图连接起来;(2)读出图17.3-5 所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3)算出被测电阻本次的测量值。
4. 在测量标有电压为2.5 V 的某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第一次测量时的电压等于2.5 V ,小灯泡正常发光,以后调节滑动变阻器,让电压逐(1(22.为220V 总=I+I ’3.(1)如图所示(2)0.4A 2.4V (3))自左至右依次填入:8.08 7.08 6.19 4.74 3.13 2(2)小灯泡越亮,灯丝电阻越大,小灯泡的电阻值随着小灯泡的亮度增大而增大,说明灯丝电阻随灯丝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后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1分子热运动1、把分子看成球形,紧密平铺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Lcm,分子的直径约为d×10-10m,该正方形中约有个分子,每个分子占有的面积是m2。
(1)正方形的边长:a=1cm=1×10-2m;正方形的面积:S=a2=(1×10-2m)2=1×10-4m2;正方形中分子个数:n=1×10−4m2(10−10m)2=1×1016 个;(2)是全球人口的倍数:1×10166×10102、=1.67×105.3、下列不属于扩散带来的危害的是()。
A.花香四溢B.腌咸菜C.加油站的汽油扩散到空气D.空气清新剂的使用3.向两杯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放入相同的糖块,过一会,热水热水杯中的更甜。
说明扩散块慢与温度有关。
4、把干净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读出测力计示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
弹簧测力计示数玻璃板的重力,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5、§2、内能1、分析以下过程内能和机械能的变化。
(1)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雨滴。
内能;机械能。
(2)火箭向上发射过程中,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温度越来越高。
内能;机械能。
(3)子弹击中一块木板,温度升高。
内能;机械能。
(1)冰粒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2)火箭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增大;(3)子弹的内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2、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炙手可热”是指利用热传递使手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砖木取火”是指克服摩擦力做功即对木头做功,使木头的内能增加。
3、生活中有时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有时又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请你各举两个实例。
冬天利用电热毯在睡觉时取暖及爆炒菜时将火开得很大等都是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利用暖水壶来装开水及为了防止液化气钢瓶爆炸,不能将其放在烈日下暴晒是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后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1分子热运动1、把分子看成球形,紧密平铺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Lcm,分子的直径约为d×10-10m,该正方形中约有个分子,每个分子占有的面积是 m2。
2、下列不属于扩散带来的危害的是()。
A.花香四溢B.腌咸菜C.加油站的汽油扩散到空气D.空气清新剂的使用3.向两杯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放入相同的糖块,过一会,杯中的更甜。
说明扩散块慢与有关。
3、把干净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读出测力计示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
弹簧测力计示数玻璃板的重力,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4、§2、内能1、分析以下过程内能和机械能的变化。
(1)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雨滴。
内能;机械能。
(2)火箭向上发射过程中,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温度越来越高。
内能;机械能。
(3)子弹击中一块木板,温度升高。
内能;机械能。
(1)冰粒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2)火箭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增大;(3)子弹的内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2、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炙手可热”是指利用热传递使手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砖木取火”是指克服摩擦力做功即对木头做功,使木头的内能增加。
3、生活中有时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有时又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请你各举两个实例。
冬天利用电热毯在睡觉时取暖及爆炒菜时将火开得很大等都是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利用暖水壶来装开水及为了防止液化气钢瓶爆炸,不能将其放在烈日下暴晒是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4、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帽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图钉温度有什么变化?解释这种变化。
摩擦后的图钉变热,这是因为通过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成内能,使图钉的温度升高。
§3、比热容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后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1分子热运动1、把分子看成球形,紧密平铺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Lcm,分子的直径约为d×10-10m,该正方形中约有个分子,每个分子占有的面积是m2。
2、下列不属于扩散带来的危害的是()。
A.花香四溢B.腌咸菜C.加油站的汽油扩散到空气D.空气清新剂的使用3.向两杯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放入相同的糖块,过一会,杯中的更甜。
说明扩散块慢与有关。
3、把干净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读出测力计示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
弹簧测力计示数玻璃板的重力,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4、§2、内能1、分析以下过程内能和机械能的变化。
(1)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雨滴。
内能;机械能。
(2)火箭向上发射过程中,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温度越来越高。
内能;机械能。
(3)子弹击中一块木板,温度升高。
内能;机械能。
(1)冰粒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2)火箭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增大;(3)子弹的内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2、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炙手可热”是指利用热传递使手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砖木取火”是指克服摩擦力做功即对木头做功,使木头的内能增加。
3、生活中有时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有时又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请你各举两个实例。
冬天利用电热毯在睡觉时取暖及爆炒菜时将火开得很大等都是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利用暖水壶来装开水及为了防止液化气钢瓶爆炸,不能将其放在烈日下暴晒是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4、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帽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图钉温度有什么变化?解释这种变化。
摩擦后的图钉变热,这是因为通过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成内能,使图钉的温度升高。
§3、比热容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后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1分子热运动1、把分子看成球形,紧密平铺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Lcm,分子的直径约为d×10-10m,该正方形中约有个分子,每个分子占有的面积是m2。
(1)正方形的边长:a=1cm=1×10-2m;正方形的面积:S=a2=(1×10-2m)2=1×10-4m2;正方形中分子个数:n=1×10−4m2(10−10m)2=1×1016 个;(2)是全球人口的倍数:1×10166×10102、=1.67×105.3、下列不属于扩散带来的危害的是()。
A.花香四溢B.腌咸菜C.加油站的汽油扩散到空气D.空气清新剂的使用3.向两杯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放入相同的糖块,过一会,热水热水杯中的更甜。
说明扩散块慢与温度有关。
4、把干净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读出测力计示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
弹簧测力计示数玻璃板的重力,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5、§2、内能1、分析以下过程内能和机械能的变化。
(1)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雨滴。
内能;机械能。
(2)火箭向上发射过程中,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温度越来越高。
内能;机械能。
(3)子弹击中一块木板,温度升高。
内能;机械能。
(1)冰粒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减小;(2)火箭的内能增大,机械能增大;(3)子弹的内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2、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炙手可热”是指利用热传递使手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砖木取火”是指克服摩擦力做功即对木头做功,使木头的内能增加。
3、生活中有时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有时又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请你各举两个实例。
冬天利用电热毯在睡觉时取暖及爆炒菜时将火开得很大等都是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利用暖水壶来装开水及为了防止液化气钢瓶爆炸,不能将其放在烈日下暴晒是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后习题答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后习题答案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第十七章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在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小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为分析电流与电压的定量关系,请你在图的方格中建立有关坐标轴并制定其标度,把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
(2)小英说,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数据中有一组是明显错误的,跟其他数据的规律完全不同,可能是读取这组数据时粗心所引起的,分析时需要把它剔除掉。
这是哪组数据2. 在电阻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小凯把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和电源连接成了图所示的电路,正准备闭合开关时,旁边的小兰急忙拦住他,说接线错了。
请你检查一下电路,错在哪里小兰发现只要改接一根导线就可以,请把接错的那一根导线找出来,打上“×”,再画线把它改到正确的位置上。
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课后习题答案1.(1)图略(2)“”这组数据跟其他数据的规律完全不同,需要剔除。
2.如图所示×第十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1. 一个电熨斗的电阻是80 Ω,接在220 V 的电压上,流过它的电流是多少2. 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是10 Ω,使用时流过的电流是200 mA ,加在这个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多大3. 某小灯泡工作时两端的电压是 V ,用电流表测得此时的电流是300 mA ,此 灯泡工作时的电阻是多少4. 某同学认为:“由I = U/R 变形可得R = U/I 。
这就表明,导体的电阻R 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第二节《欧姆定律》课后习题答案 1. 2. 2V 3. Ω解析:1.根据公式I=RU2.根据公式U=IR3.根据公式R = U/I4.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还受温度影响,而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无关,公式R = U/I 只是一个电阻的计算式,通过此公式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但不能决定导体电阻的大小,当导体不接入电路时,其阻值不会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后
习题答案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 把分子看成球体,一个挨着一个紧密平铺成一层(像每个围棋格子中放一个棋子一样),组成一个单层分子的正方形,边长为1 cm 。
该正方形中约有多少个分子这些分子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的多少倍
2. 扩散现象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有时对人们有用,例如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它有时又对人们有害,如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扩散在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请你分别列举一个扩散现象有用和有害的实例。
3. 两个杯子中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向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糖块,经过一段相同的时间(两杯中的糖块都还没有全部溶解),品尝杯中的水,哪一杯更甜为什么
4. 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例如
用吸盘吸住玻璃板或用细线绑住玻璃板),读出
测力计的示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
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图)。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5. 下表归纳了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
微观特性,请完成这个表格。
图 测力计的示数有
变化吗? 图 测力计的示数有变化吗?
第一节课后习题答案
1. 分子的直径大约为10-10
m,该正方形每条边排列的分子数目为n=m 102-10m 101-⨯=108个,故该正方形中约有的分子数为108×108=1016个,全球人口数目约为60
亿,即6×109,故这些分子的数目大约是全球人口数目的916
10610⨯=×106倍。
2. 扩散现象有用的例子:为了预防感冒,在教室里熏醋,不久醋味就扩散到教室的每个地方。
扩散现象有害的例子:一个人吸烟,由于烟的扩散,会让房间里所有人都被动吸烟。
3. 在热水杯中的水更甜。
我们感觉到甜味是由于糖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扩散。
由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热水杯中的糖分子扩散更快,糖水更甜。
4.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增大。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但这种力只在距离很小时才比较显着。
用干净的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就使一些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距离达到很小,产生分子引力,使玻璃和水吸在一起,所以用力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增大。
5.
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1. 请分析在以下过程中,冰粒、火箭箭体和子弹的内能是在增大还是减小?机
械能在增大还是减小?
(1)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了雨滴。
(2)火箭从地面向上发射过程中,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温度越来越高。
(3)飞行的子弹,击中一块木板后嵌在木板中,温度逐渐降低。
2. 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3. 生活中有时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有时又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
请你各举两个实例。
4. 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钉帽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然后用手感觉图钉温度的变化,并解释这种变化。
第二节课后习题答案:
1.(1)、冰粒的内能增加,机械能减小。
(2)、火箭的内能增加,机械能增大。
(3)、子弹的内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很小 有一定形有一定体无一定形无一定形有一定体无一定体很小
2.“炙手可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钻木取火”是克服摩擦做功,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木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3.通过加强热传递直接利用内能的实例:煤气灶烧饭,太阳能热水器等;通过阻碍热传递防止内能转移的实例:暖水瓶、保温杯等。
4.图钉钉帽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是摩擦生热。
钉帽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1. 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 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C. 比热容是物质自身的性质,与质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均无关
2. 相同质量的铝和铜,吸收了相同的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铝上升的温度较高
B. 铜上升的温度较高
C. 铝和铜上升的温度相同
3. 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你会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是凉凉的。
这是为什么?
4. 质量为2 kg 的某种物质温度从20 °C 升高到40 °C 时,吸收的热量是×104J,该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
5. 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 °C ,质量是 g 。
它的温度降低到20 °C ,要放出多少热量?
第三节《比热容》课后习题答案:
解析:比热容是物质的一个特性,它与质量、温度、吸热放热的多少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解析:因为铜比铝的比热容小,升高的温度用Δt 来表示,Δt=Cm
Q 吸收的热量Q 相同,铜和铝的质量相同,比热容小的铜的温度上升得高。
3.由于沙子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相同质量的沙子温度上升得更高。
所以在烈日当空的海边,沙子比海水热得多
4.该物质的比热容 C=)(0t t m Q -=)
2040(kg 21088.14C C J o o -⨯⨯=×103J/(kg ﹒℃)
放=CmΔt=×103J/(kg﹒℃)××10-3kg×(8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