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谈家庭教育
俞敏洪: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俞敏洪: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成功的孩子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人品教育现在进入了对家庭教育非常复杂的时代,社会里面有标准,家庭里面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有可能是错误的标准。
比如说,我们的标准是要求孩子在班里进前5名,孩子只要能考上北大、清华就算成功,到哈佛、耶鲁就更加成功。
这虽然是标准,但在我看来,都是错误的标准。
为什么错误?因为它最后变成了家庭的惟一标准。
而孩子的成长有很多标准,比如说人品是否高洁是一个标准,个性是否健康是一个标准,做事是否有创造力、想象力是一个标准,有没有吃苦精神、有没有勤奋精神是一个标准,有没有摔倒在地上敢于爬起来的精神也是一个标准。
现在的社会,把成功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对孩子们来说考高分,成绩好就是标准;孩子五六岁会弹钢琴,就会得到奖赏。
我们的成人世界里从不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真心朋友作为成功的一个标准,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有钱,有地位,有财富。
我自己深深地陷入到这样的痛苦之中,许多人见到我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俞老师,你现在也进入中国富豪榜了!”没有人会说:“俞老师,你的人品不错。
”第二句是:“你作为新东方的掌门人,新东方很赚钱啊。
”假如说有一天新东方倒闭了,我一分钱都没有了,还有人认为我是一个成功者吗?如果我成了一个身无分文,必须要靠自己的力气赚钱的人时,还会有人过来告诉我:“俞老师,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那时候我才觉得这个人是我真正的朋友,真正认可了我的成功。
我本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不是因为我有新东方,我赚了钱,而是我有一个做人的基本准则,我始终认为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是一个心中没有邪恶念头的人,从小到大,我没有做过一件伤害别人的事情。
当然有时候话语上一不小心说了一句伤害别人的话,这是有可能的。
有些话脱口而出,别人会觉得不舒服,我可以向他表示道歉,但是伤天害理的事情我肯定没有做过。
我觉得我成功的第二点,在于我非常愿意去帮助别人。
其实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位都是可以帮助别人的。
俞敏洪励志故事

俞敏洪励志故事俞敏洪是新东方教育集团的创始人之一,他以他的励志故事鼓舞了许多追寻梦想的人。
本文将介绍俞敏洪的成长经历和他在创办新东方过程中的艰辛和挑战,展示他如何通过坚定的意志和努力的奋斗取得成功。
成长经历俞敏洪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一个普通家庭。
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父亲是一个勤奋而坚强的人,他教导俞敏洪努力工作和独立思考。
这些教诲深深地影响了俞敏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高中时,俞敏洪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了顶尖大学的入学资格。
然而,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他没有能够继续在大学就读。
相反,他被迫去了一所农村教师学院。
尽管如此,俞敏洪并没有放弃。
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英语,并借助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
这给他带来了一丝希望,他开始梦想着能够做更多的事情。
创办新东方俞敏洪的机会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对外开放,追求教育的需求也在增长。
他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并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创办一家教育机构并不容易。
俞敏洪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包括资金问题、管理问题以及人才招聘问题。
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俞敏洪通过向亲友借款和创办小规模的英语辅导班来筹集资金。
虽然初始资金有限,但他不断扩大业务,并逐渐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然而,这并不是俞敏洪面临的唯一挑战。
他还需要应对竞争对手的威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
他积极开发新的教学材料,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最好的教育。
成功与影响俞敏洪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新东方教育集团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成功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一,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学生。
除了商业上的成功,俞敏洪还通过他的励志故事和慈善事业影响了许多人。
他鼓励年轻人积极追求梦想,坚持努力奋斗,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俞敏洪还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捐款支持教育事业和贫困地区的学生。
他希望通过教育改善社会,并为更多的人提供机会。
名人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名人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家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名人也纷纷发表了自己对于家庭教育的独特见解。
他们的观点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价值观,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著名作家莫言曾说过:“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他强调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的重要性。
在莫言的成长中,他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以勤劳、善良和坚韧的品质影响着他。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莫言,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让莫言从小就懂得了奋斗的意义。
演员黄磊则认为:“穷养富养,都不如用爱养。
”在他看来,给孩子充足的爱和陪伴,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黄磊在教育女儿多多时,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她的想法和选择。
他会和多多一起读书、一起旅行,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这种爱的教育,让多多成长为一个自信、善良、有才华的女孩。
俞敏洪,这位教育界的翘楚,指出:“父母的三观,决定孩子的一生。
”他坚信,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未来。
如果父母积极向上、勤奋努力、善良正直,孩子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反之,如果父母消极怠惰、自私自利,孩子也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马云也曾表达过他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他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身的不断学习和进步,能够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只有家长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另外,童话大王郑渊洁的观点也引人深思:“教育不是管理,而是示范和引导。
”他反对那种严厉的管束式教育,主张父母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孩子。
郑渊洁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就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中发展自己的才能。
从这些名人的观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
首先,父母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孩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和成长的。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具备某种品质或能力,自己首先要做到。
俞洪敏的故事素材

俞洪敏的故事素材摘要:1.俞洪敏的成长背景及求学经历2.俞洪敏创立新东方的历程及成就3.俞洪敏的人生感悟和价值观4.俞洪敏对新东方未来发展的展望正文:一、俞洪敏的成长背景及求学经历俞洪敏,1962年出生于江苏江阴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
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鼓励他努力学习。
俞洪敏从小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勤奋学习,他成功考入了江阴市重点中学。
在高中时期,他痴迷于英语学习,立志成为一名翻译。
198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主修英语语言文学。
二、俞洪敏创立新东方的历程及成就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俞洪敏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他发现许多中国学生英语能力较强,但在口语和听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于是,他开始在课余时间从事英语培训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1993年,俞洪敏辞去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英语培训事业,创立了新东方。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新东方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帮助数百万名学生实现了英语学习的突破。
俞洪敏本人也多次获得各类教育行业奖项,成为中国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三、俞洪敏的人生感悟和价值观在创业过程中,俞洪敏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教学质量。
他坚信,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此外,他还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优秀的教师是学生成功的关键。
四、俞洪敏对新东方未来发展的展望面对未来,俞洪敏表示,新东方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新东方还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推动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
他坚信,在全体新东方人的共同努力下,新东方必将成为世界知名的教育品牌。
总结:俞洪敏的成长历程及新东方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现了一名中国教育家敢于创新、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
ZT俞敏洪

ZT俞敏洪:成就孩子真正的幸福2010-01-24今天正午在妙姑的博文中说人生之无法抗争论,心里难过一阵。
我其实是同意正午的,但是又有违我一贯努力奋斗的人生宗旨。
哎,收录下面这篇博文,提醒自己听天命之前,还是要尽好人事,起码自己不要在妞妞的人生路上布下不必要的荆棘。
另外,最近妞妞开始联系钢琴,尽管我口口声声说期望不高,只是要给她个素质熏陶,可是,到实践中,急功近利的嘴脸显露无疑,收录下文,好时常提醒自己。
ZT俞敏洪:成就孩子真正的幸福/s/blog_4711b54e0100fer9.html?tj=1我自身并不算是一个家庭教育的专家,因为我从来没有做过家庭教育理论上的研究。
我之所以敢在这里和大家聊聊天,是因为我是一名父亲,而且我比大多数的家庭多出一个孩子。
我有两个孩子,女儿13岁,儿子6岁,当然我并没有违反计划生育的政策,因为儿子是我老婆在国外读书的时候生的。
这样我既有了教育女儿的经验,也有教育儿子的经验,我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很多毛病,并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纠正。
我之所以能够在这谈谈家庭教育的心得,确实是因为我接触的孩子太多了。
从我在北大开始教书,一直到后来办新东方,到现在从新东方走出去的700多万学生。
我看到过很多幸福的学生,也看到了很多被耽误的学生;看到了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成功感到无比的幸福,也看到了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不成功而痛不欲生;我看到很多贫困家庭最后因为孩子有出息而生活的满心幸福;我也看到很多亿万富翁的家庭,最后因为孩子问题父母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症。
好多父母都和我说,俞老师,我把我所有的钱都捐给你,只要你能把我的孩子变成正常的、幸福的孩子。
我常常对他们说,现在你们说这个已经太晚了,因为孩子是从一出生开始到18岁就基本定型了,所有的事情都要在18岁以前做完。
中国有句古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
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期中,从农业社会一下进入了商业社会。
而现在的中国对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本身的认识又不完整,中国人在商业社会里坑蒙拐骗的现象比比皆是。
俞敏洪老师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范文(15篇)

俞敏洪老师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范文(15篇)俞敏洪老师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俞敏洪老师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篇1观看了俞敏洪老师的家庭教育讲座,真是受益匪浅。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家长来说,养和育同等重要。
下面我就把观看讲座后的感受和大家共同分享:首先,在聆听讲座的过程中,让我知道了作为新世纪的父母,所面临的是什么;让我们知道了作为家长,应该不断地学习、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数字化的时代,因为我们的孩子出生在新世纪,作为新世纪的父母也应该像俞老师所讲的那样,让孩子们亲自去体验社会,让他们知道去感谢社会。
其次,俞老师讲话中有句话对我影响最大,他说父母应该有颗平常心和感恩心。
父母心态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凡是心态好的父母,身边就会有一个快乐的孩子;心态不好的父母,身边就会有一个障碍的孩子。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别让虚荣心害孩子,别让补偿心代替了自己的平常心,给孩子勇气,给他们自己的天空。
最后,通过聆听俞老师的讲座,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没有良师的指导和朋友的关怀,是不会有快乐成长的过程。
我们不能帮孩子一辈子,陪孩子一辈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留给孩子金钱、住房、汽车等等财富,不如教给孩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让他们受益一生。
作为家长,让我们成为孩子最好的观众吧,为孩子的努力喝彩,为孩子的成长喝彩!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让我们早教大全,十大早教托育品牌广告早教大全包招生;包运营,查看详情的理解陪伴孩子长大。
多点时间陪孩子读书,多点时间陪孩子玩耍,多点时间听听孩子的心声总之,爱孩子就要履行一种教育的责任;爱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教会他们懂得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爱不是粗暴的命令,而是充分地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和优势;爱孩子就别把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让他们像海燕一样自由地飞翔,面对困难勇敢地拼搏。
关于教育的励志文章

关于教育的励志文章关于教育孩子,父母传递情商和逆商,比传递任何东西都重要,那么教育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今日首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教育励志文章吧,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励志文章:父母要传递情商和逆商俞敏洪:父母给孩子传递逆商,比要求他考好大学重要据我观察,我们的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因为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拥有这样的胸怀不太容易。
但我们作为父母,大人是应该有这样胸怀的。
一旦有了这样的胸怀,就不会太在意你孩子的成绩是班里第一名、第二名,上的大学是北大、南大,还是东大。
因为孩子的命运是由多层因素组成的,想清楚了这一点,你就会关注到,你的孩子有没有逆商,能不能承受住打击,打击以后还能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更重要。
还有,你的孩子有没有情商,跟人打交道是不是特别流畅,做人做得非常到位,赢得周围朋友的信任这种能力就更重要。
最高境界的情商(EQ)、逆商(AQ)都是由家庭传递的。
而父母对孩子传递情商和逆商,比传递任何东西都要重要。
你先不要要求孩子考一个好大学,要让他出国,重要的是你把优秀的情商和逆商这样的本领传递下去。
而要传递,你本身要有。
家长没有的话,怎么传递得了呢?我身上这种情商能力就是来自我父母。
我父亲是一个架大梁的木工,农村盖房子原来不是用水泥,是用树。
我父亲架大梁属于当地的一流水平,方圆十里地谁家造房子都请我父亲,那是荣耀。
我父亲知道谁家比较有钱,谁家比较穷。
有些人为儿子娶媳妇,攒10多年的钱才盖得起房。
这种情况我父亲一分工钱不拿,但是对有钱人,他就会要工钱,去买酒喝。
所以我父亲那种帮助穷人的心态,一直在我心底里落下了根。
我现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去帮穷人了,因为我毕竟算是穷人中间长起来的一个苗子。
我母亲当年是妇女队长,人特别善良。
我们家和隔壁家都晒着稻谷,有一天要下大雷雨,邻居家里没人,我们先把隔壁家的谷子收完了,大雨就来了。
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先收自己家的,母亲说,远亲不如近邻,所以我们家就变成全村人聚会的地方,所以我从小就开始喜欢和享受热闹。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经典语录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经典语录
1、我知道你们在坐的小子,没有壹个能够考上大学的,你们之后必定都是农民,然而我仍然请求你们每一壹个人都去考大学。
由于当你们之后回到农村,在田头的时候,当你拄着锄头仰望蓝天,叹气自己命运悲痛的时候,你会想起来,你曾经经为了扭转自己的命运,而奋斗过壹次。
2、回忆我自己的,我觉得常常是我糊口中带来的壹些,最后促使我反弹起来,又够着了壹个新的目标。
3、失败是促使我反弹的气力。
4、人有了需求就会有设法,有了设法就会有立异。
5、做到比想到更首要。
6、虚荣的比较是痛苦的源泉。
7、不是百米赛跑,用壹辈子的时光来奋斗。
8、你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违上了负担之后,你有了壹份工作你就不敢扔了,(被)锁在壹份工作上固然很好,表面上你很专注,然而此外壹个方向就是,你失去了壹切让自己的生命可以在其它方向腾飞的机会。
9、失比得更首要。
10、这个世界上有偶然的运气,有必然的运气,假如你把偶然的运气当成必然的运气,你的生命就会愈来愈差。
然而壹个人可以寻求必然的运气,什么叫必然的运气,必然运气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踏塌实实地使自己到达了某壹个状况,到达了某壹个境界,用你这个状况,用你这个境界,用你这个身价去换取你所需要的东西。
11、能力与智慧,能让人忽视形象自身。
12、不伤害别人并达成双赢的私心。
13、年青的时候我很自卑,现在的我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俞敏洪谈家庭教育
每一个孩子讲话的声音都特别美妙,声音背后所代表的是他们的发展,他们的成长。
而孩子的声音在家庭成长的过程中是会变的。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孩子发出来的声音已经不正常了,这是因为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我们对孩子强加许多大人内心的理想目标造成的。
于是你会发现有的孩子不会独立生活,很多孩子的“声音”变成了所有事情都需要父母去安排......我觉得这个本身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自己存在问题。
回过头来想,孩子成长真正重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必须把这些东西回归到家庭和家长身上,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做到了体会孩子的声音。
当孩子的成长需求跟父母的教育价值观不相符,甚至产生冲突时,我觉得首先要了解孩子,要跟孩子待在一起,倾听孩子的声音。
跟孩子在一起是每天的事情,其实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只要每天你跟他在一起10分钟,拥抱他一下,跟他聊聊学习或者感情,就可以带来非常好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父母首先要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然后再来决定,你跟孩子共同把孩子培养到什么方向上去,这个非常重要。
俞敏洪: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非常重要
其实好奇心并不仅存于婴幼儿阶段,大一些了也可以激发。
如果说孩子对某个东西好奇的话,作为父母你千万不能说他的想法没有意义。
保护孩子对世界的热情,从好奇心出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我们成人特别习惯于自己的思维,已经达成了一个定向思维,我们觉得该了解的似乎已经了解了,不该了解的我们也没有兴趣。
不管我们真懂还是不懂,有了这个惯性思维之后,就已经不会有“十万个为什么”那样的想法了,所以当你看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你觉得跟他未来的成长不符合的时候,你往往会加以压制。
还有的时候,我们没有这样的耐心去给孩子们做解释,理由是这个我们也不知道,到最后孩子在家长不断地打击下,就限制了学生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
俞敏洪:如何跟孩子交朋友
家长和孩子怎么样变成朋友?我觉得很多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交流,是因为孩子知道有一些话说出来以后,父母的反应会比较激烈。
比如说如果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或者小男孩跟父母说,他在学校里面喜欢了某一个异性,通常90%以上父母的反应都是把孩子骂一顿,打一顿,有的时候可能还会有母亲这么说:“这么小就爱上别的女孩子了,好的不学,像你爸爸一样。
”这样一来,这个孩子下次就会琢磨什么事情告诉你,什么事情不能说。
只挑能讨好父母的事情告诉你,然而讨好父母的背后一定是隐瞒了部分的真相。
所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隐瞒了,感情上的心理变化也在父母面前阻断了,使得父母无法了解。
所以我觉得首先要做的其实就是,把孩子当成朋友,真诚的和孩子沟通。
信任是互相建立起来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跟孩子之间建立一些让孩子可以信任的关系。
所以父母跟孩子建立更多的信任,知道孩子想什么,并且把他往好的方向引,也是很重
要的。
还有一点阻断亲子信任的是父母的情绪,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如果情绪不稳定,不顾孩子的感受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那很容易导致孩子长大了也会变得情绪容易失控,变成情绪波动很大的人。
而情绪化的方式进行沟通,永远无法建立起良好的信任感。
俞敏洪:不要过早的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
不要过早的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
我很反对现在有的家长,让四五岁的孩子开始学奥数,这是对孩子大脑的摧残。
脑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经过科学研究发现,人在8岁以前是没有纵向思维的,这个阶段发展的是形象思维。
比如说让孩子去朗诵诗歌散文,或者是看图像,学简单的图画,用这样的方式促进形象思维。
开发形象思维在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
到了8
岁以后,开始学数学也不晚,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才开始有了一点点纵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我们对孩子过早的纵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开发是没有用的。
我们中国孩子数学思维能力1+1=2从两岁开始教,我们中国学生考数学能力是挺强的,但是现在你看一下世界前一百位的数学家,中国几乎一个都没有,但是看你看德国人从8、9岁才开始接触数学,但在全世界的数学家中间、科学家中间德国人获取的诺贝尔奖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