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电生磁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 电生磁》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电生磁》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2节电生磁》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电流的磁效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电生磁的现象,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并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能。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他们对电流和磁场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电生磁的现象和原理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生磁的现象,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学会使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电生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生磁的现象,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2.难点:安培定则的应用,通电螺线管磁极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电生磁的现象。
2.讲解法:讲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生磁的内在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4.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池、导线、铁钉、小磁针、通电螺线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奥斯特实验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的磁效应。
提问:你们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吗?电流产生的磁场有哪些特点?呈现(10分钟)1.教师演示实验:将通电螺线管放入小磁针上方,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学生自行操作实验,观察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电流产生磁场的特点。
2.教师提问:你们能否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20.2 电生磁》教案4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20.2 电生磁》教案4 (新版)新人教版a.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对比甲、乙两图)b.电流磁场的方向与导线上电流的方向有关(对比甲、丙两图)2.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3.奥斯特实验的意义手电筒通电后有没有产生磁场?那它能不能吸引铁钉(不能),那是为什么呢?用手演示导线的绕制方法,让学生熟悉两类绕制方法。
通过实验展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1.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2.磁场分布与条形磁体十分相似;(实验展示)3.磁极的分布与螺线管内的电流方向有关。
(探究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猜想:N、S极分布与电流的方向有关;N、S极分布与电源的“+、–”有关N、S极分布可能与绕制的方向有关1.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
学生之间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懂的问题协商解决,不同的看法进行辩论。
并就此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学生小组讨论后画出电路图。
1.培养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胆量。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研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
完成电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进行归纳:标识出电流方向。
现在同学们观看P70图9.3-6,看看蚂蚁和猴子的说法后,结合你自身的优势,也许我们大家会有一些启示。
看看你有什么启示呢?4.展示一种判定通电螺线管磁场方向的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线管,大拇指与四指垂直,使四指弯曲沿着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5.安培定则的应用(1)由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判断通电螺线管的N、S 极。
(2)已知通电螺线管的N、S极,判定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
3.学生进行实验。
探究出电磁铁的特点。
4.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分享其他同学的成果,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5.学生对成果进行分析论证。
得出它们的特点。
6.就此结论进行评估与交流。
物理人教九年级全一册20.2《电生磁》【教学设计】

物理人教九年级全一册20.2《电生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0章第2节《电生磁》。
本节课主要介绍电流的磁效应,通过实验观察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并探究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探究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奥斯特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性、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的磁效应,能描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
2. 能运用磁感线描述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分布,并能确定通电螺线管的极性。
3. 能解释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及极性判断。
难点: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电流表、小磁针、通电螺线管、导线、开关等。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指南针偏转的原因。
2.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当电流通过导线时,周围的磁针会发生偏转,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3. 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分布,并用磁感线描述其磁场。
通过实验发现,通电螺线管的两端具有磁性,且磁性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4. 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5. 例题讲解:出示相关例题,讲解电流的磁效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及极性判断、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等。
七、作业设计1. 描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
2. 运用磁感线描述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分布,并确定其极性。
3. 解释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了解电流的磁效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九年级物理全册20.5《磁生电》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new)

《磁生电》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初中阶段的电与磁学习是在电学基础上,以磁场为主线,揭示电与磁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本节是在电生磁的基础上,探究磁生电的问题,是整个电与磁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本节由“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和“发电机”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学生探究,分析概括出规律;第二部分是知识应用的内容,在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发电机的原理,知道发电机工作过程的能量转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知逆向思维,进一步体会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培养刻苦学习、探索真理的精神。
2、通过了解电磁感应转化成发电机这一应用技术的过程,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认识科学方法对创新的重要性,初步具有发明创造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磁生电的条件.难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电磁感应实验盒、灵敏电流表、发电机模型五、板书设计1、探究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电磁感应: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则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2、发电机(1).原理:电感感应;(2).能量转化: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
3、交变电流(1).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2).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Hz。
(3)我国电网交流电频率50Hz。
六、教学过程检验手摇发电机电流方向的变化问题:二极管有什么特点?实验过程:把两个发光二极管极性相反地并联起来,并与发电机串联,转动摇把使二极管发光。
(1)交流: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①频率:电流每秒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单位赫兹Hz。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20.5《磁生电》教学设计

3.激发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电磁感应的奥秘,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磁生电》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0.5节后的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要求学生在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肯定和指导,纠正错误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等,覆盖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讲解。
(五)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右手定则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20.5《磁生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概念,知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
2.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探究磁生电现象的实验,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3.能够运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了解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
-结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电磁感应现象,如磁铁在导线中运动产生电流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磁铁运动会产生电流?这个现象与我们之前学习的电和磁有什么联系?
2020年春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20.2《电生磁》教学设计

2020年春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20.2《电生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20章第2节《电生磁》。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电流的磁效应,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概念,并进一步说明电流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流的磁效应,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2. 能运用电流的磁效应解释一些简单的磁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的磁效应,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难点:电流磁场方向的判断,电流磁场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导线、开关、螺线管、铁钉、磁针、实验桌、白板等。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实验桌上的教具,现场演示电流的磁效应,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
2. 知识点讲解:(2)磁场方向判断:讲解右手螺旋定则,让学生能熟练判断电流磁场方向。
(3)电流磁场的应用:举例说明电流磁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铃、电磁炉等。
3. 例题讲解:利用例题,讲解电流磁场方向的判断方法,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电流磁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磁效应2. 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3. 右手螺旋定则4. 电流磁场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下列电流的磁场方向:a. 电流从上往下流,导线水平放置。
b. 电流从下往上流,导线水平放置。
c. 电流从左往右流,导线垂直放置。
(2)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电流磁场的实例。
2. 答案:(1)a. 磁场方向水平向右。
b. 磁场方向水平向左。
c. 磁场方向垂直向上。
(2)如:电铃、电磁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电流的磁效应,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电流磁场方向的判断方法。
2020九年级物理全册 20.2电生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电生磁》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
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1、复习旧课:磁化的方法有哪些?2、激发学习动机: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不能吸引铁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讲授新知识:新课讲解4、巩固运用:例题讲解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含三部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安培定则。
电流的磁效应是电与磁的联系之一,电能转化成磁,它是后面要学的通电螺线管、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的基础,所以通过奥斯特实验知道电流的磁效应是本节教学重点。
在前面学习了磁体及磁场后,学生对于磁场的研究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中研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在方法上较容易,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是后面电磁铁学习的基础,所以它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
结合实验研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判定通电螺线管磁场的方法,把现象上升至规律,使判定变得更简便。
本节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知道电流的磁效应以及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情况;难点是会运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20.2电生磁优秀教学案例

4.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释相关现象。
5.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互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电生磁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电流与磁场之间的关系。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等,让学生了解电磁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电磁学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电流与磁场之间的关系。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电磁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小组间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实验心得,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作为特级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流产生的磁场有哪些特点?”等,引发学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