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常用消毒剂的消毒原理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消毒剂消毒灭菌原理

消毒剂消毒灭菌原理

消毒剂消毒灭菌原理消毒剂是一种用于抑制或杀灭细菌、病毒、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消毒剂消毒灭菌的原理主要包括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破坏细胞内的基因物质以及干扰微生物的代谢过程。

一、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消毒剂可以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细胞无法正常进行代谢活动。

消毒剂作用于细胞膜时,会相互作用并干扰细胞膜内的脂质双层结构。

这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来实现。

物理方法:物理杀菌剂通过高温或物理力量(如高压)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

高温可以使脂质双层中的脂肪酸失去液态结构,导致细胞膜的完整性受损。

高压则可以使细菌内部的液体压力增加,导致细胞膜破裂。

化学方法:化学消毒剂可以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脂质相互作用,引起脂质分子的变性和破坏。

例如,氯化物、酚类和季铵盐等消毒剂可以与细菌的脂质分子发生反应,并将其氧化、脱水或破坏,从而导致细胞膜的完整性丧失。

二、破坏细胞内的基因物质消毒剂还可以破坏微生物细胞内的基因物质,例如DNA或RNA,从而导致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遗传物质复制和表达。

这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来实现。

物理方法:物理杀菌剂,如紫外线,可以直接照射细菌或病毒,通过紫外线的能量使DNA或RNA分子发生损伤,从而阻碍遗传物质的正常复制和表达。

化学方法:某些化学消毒剂具有与DNA或RNA结合并影响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例如,酶类消毒剂可以通过与细胞内的酶相互作用,干扰酶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细菌或病毒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三、干扰微生物的代谢过程除了破坏细胞结构和基因物质外,消毒剂还可以影响微生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

这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来实现。

物理方法:物理杀菌剂,如低温或干燥,可以降低微生物细胞内的代谢速率。

低温可以减缓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速率,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干燥可以通过降低细胞内的水分含量,抑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化学方法:某些化学消毒剂可以通过与微生物细胞内的代谢酶相互作用,干扰其正常的代谢途径。

84消毒液生效原理化学方程式

84消毒液生效原理化学方程式

84消毒液生效原理化学方程式84消毒液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广泛用于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

它是一种含有氯的消毒剂,能有效杀灭细菌、病毒和真菌,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84消毒液的生效原理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它在消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一、84消毒液的生效原理84消毒液的生效原理主要是由于其中的活性氯,化学成分为次氯酸盐(ClO-)。

活性氯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和杀菌能力,它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细胞壁,进而杀灭细菌和病毒。

1. 次氯酸盐的生成84消毒液中的活性氯源主要是氯离子(Cl-)。

当氯离子遇到水分子时,会发生氯离子和水分子之间的反应,生成次氯酸盐(ClO-)、氯化氢(HCl)和氧气(O2)。

2. 次氯酸盐的杀菌作用次氯酸盐对细菌和病毒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它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膜和细胞壁,使其失去活性并死亡。

次氯酸盐还能够氧化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内酶和蛋白质,进一步破坏其生理功能,从而彻底杀灭微生物。

二、化学方程式下面是84消毒液生效的化学方程式:Cl- + H2O → ClO- + H+ + OH-次氯酸盐的生成反应式:Cl- + H2O → ClO- + H+ + OH-此反应是一个动态平衡反应,根据洛夫尔定律,当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将保持一定的比例。

在84消毒液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氯离子和水分子的浓度来控制次氯酸盐的产生,从而实现消毒过程的控制。

三、84消毒液的作用机制84消毒液通过氯离子生成次氯酸盐,进而实现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具体而言,它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细胞膜的破坏:次氯酸盐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使其失去完整性,从而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溢,细菌和病毒失去生存能力。

2. 细胞壁的破坏:次氯酸盐还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导致细胞壁崩解,进而细菌和病毒的DNA和RNA暴露在外,失去正常的功能。

3. 酶和蛋白质的氧化:次氯酸盐能够氧化微生物的酶和蛋白质,导致酶和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从而破坏其生理功能,使微生物无法正常进行代谢和生存。

84消毒剂 原理

84消毒剂 原理

84消毒剂原理84消毒剂原理1. 写作目的此篇文章旨在介绍84消毒剂的原理,为读者提供对该消毒剂工作机制的理解。

2. 介绍84消毒剂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公共场所。

它具有广谱杀菌功能,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和病毒都有较强的灭活能力。

3. 主要成分84消毒剂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

次氯酸钠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够与细菌和病毒的细胞膜以及核酸发生反应,破坏其结构和功能。

4. 次氯酸离子生成通过水和食盐的电解反应,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氧化性电位被降低,从而使次氯酸离子(ClO-)释放出来。

次氯酸离子是消毒剂的主要活性物质。

5. 杀菌机理氧化损伤次氯酸离子能够与微生物的细胞膜和细胞器发生反应,破坏其结构和功能。

它能够氧化微生物细胞膜上的脂质和蛋白质,引起膜的破裂和蛋白质的变性,导致细胞死亡。

破坏核酸次氯酸离子能够与微生物细胞内的核酸反应,破坏其结构和功能。

它能够氧化核酸的碱基,导致DNA和RNA的断裂和变性,从而阻止微生物的基因转录和复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消毒范围由于次氯酸离子的强氧化性和广谱杀菌能力,84消毒剂能够有效杀灭多种细菌和病毒,包括大肠杆菌、流感病毒等。

6. 注意事项使用稀释尽管84消毒剂具有强杀菌能力,但使用时需要稀释,以确保安全。

在使用前,请按照产品说明进行稀释操作。

通风条件使用84消毒剂时,应确保通风良好。

因为次氯酸钠的挥发性较高,而挥发后的次氯酸钠可对呼吸系统产生刺激。

在使用84消毒剂前,务必避免与其他清洁剂混合使用。

混合使用可能产生有害的化学反应或产物。

结论84消毒剂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主要成分次氯酸钠能够通过氧化损伤和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核酸来杀菌。

使用84消毒剂时,需要注意稀释、通风和防止混合使用等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消毒效果。

7. 使用场景家庭消毒84消毒剂在家庭中可以用于消毒厨房台面、餐具、洗手间、地板等。

它能够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提供清洁卫生的环境。

公共场所消毒在公共场所,如医院、学校、超市等,84消毒剂广泛应用于空气消毒、卫生间消毒、物品消毒等方面。

消毒剂杀菌的原理

消毒剂杀菌的原理

消毒剂杀菌的原理
消毒剂杀菌的原理是通过破坏或抑制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及结构功能,从而杀灭或抑制其繁殖,达到杀菌的目的。

具体的杀菌原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氧化作用:某些消毒剂能与微生物的细胞成分发生氧化反应,造成氧化损伤并杀菌。

例如,过氧化氢可以通过释放活性氧分子,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核酸,导致微生物死亡。

2. 蛋白质变性:部分消毒剂能够与微生物的蛋白质发生反应,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和沉淀,使微生物失去生物活性,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3. 细胞膜破坏:某些消毒剂可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使细胞内容物外泄,导致微生物死亡。

例如,氯化物可以与细胞膜的脂质发生反应,破坏膜的完整性。

4. 酶活性抑制:一些消毒剂能够抑制微生物的关键酶活性,阻碍其生物代谢过程,从而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例如,酚类消毒剂可以与微生物的酶发生反应,影响相关代谢途径的正常进行。

5. DNA/RNA破坏:部分消毒剂可以破坏微生物的DNA或
RNA分子,阻断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复制,导致微生物死亡。

例如,紫外线消毒可以直接破坏微生物的DNA分子。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消毒剂对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有不同的杀菌效果,因此在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
毒剂和使用方法。

同时,正确的使用和浓度控制也是保证消毒剂有效杀菌的关键。

消毒剂灭菌原理

消毒剂灭菌原理

消毒剂灭菌原理
消毒剂是一种能够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其灭菌原理取决于消毒剂的种类和性质。

下面是常见消毒剂的一些灭菌原理:
1. 氯化物:氯化物如次氯酸钠(漂白水)和三氯甲烷(消毒液)可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使其内部成分泄漏致死。

2. 酒精:乙醇和异丙醇可以溶解微生物细胞膜,导致细胞内部成分失去稳定性,最终死亡。

3. 高温:高温可以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和核酸损伤,破坏其细胞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灭菌目的。

4. 臭氧:臭氧具有高度氧化性,可以破坏细菌细胞的膜和
DNA分子,导致死亡。

5. 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破坏细菌细胞的膜和DNA,破坏细胞内部酶活性,从而灭菌。

6. 紫外线:紫外线可以破坏微生物的核酸结构,使其无法复制和生长,从而达到灭菌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消毒剂对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效果。

有些消毒剂可以杀死细菌和真菌,而对病毒的杀灭作用较弱。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目标微生物和应用场景来确定最合适的消毒剂和灭菌原理。

消毒隔离知识及原则(最新整理)

消毒隔离知识及原则(最新整理)

消毒隔离基本知识一、消毒隔离概念1、医院消毒: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2、媒介物: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3、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例如医院内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过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

4、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场所进行消毒。

5、清洁:用清洁剂洗净物品上的一切污垢。

6、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和繁殖体。

7、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彻底杀灭物品上的一切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

8、一般污染:一般病人接触后污染的物品。

9、特殊污染:接触肝炎、结核、爱滋病等特殊病人后污染的物品。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的物品。

二、消毒液的配制含氯制剂:① 1000ml水加2片三氯消毒片配制成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

② 1000ml水加4片三氯消毒片配制成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

三、各类物品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1.地面、墙面:①当没有明显污染的情况下,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拖擦每日二次。

②当受到一般污染时,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③受到特殊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④每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总消毒一次。

2.病室内物品(桌子、椅子、床架等):①当没有明显污染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湿式清扫,每日清洁二次。

②当受到一般污染时,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③受到特殊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④每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总消毒一次。

3.各种车辆(平车、轮椅等):①每日清洁一次。

②当受到一般污染时,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③受到特殊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④每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总消毒一次。

杀菌消毒的原理

杀菌消毒的原理

杀菌消毒的原理
杀菌消毒的原理是通过破坏和灭活病原体、细菌和病毒,以防止传播和感染。

杀菌消毒方法的实施通常借助物理方法或化学药物。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杀菌消毒原理。

1. 物理杀菌消毒原理:
- 高温灭活:利用高温(通常在100摄氏度以上)对病原体
进行灭活,破坏病菌的细胞结构,使其失去生活繁殖能力。

常见的高温灭菌方法包括蒸汽灭菌和干热灭菌。

- 紫外线消毒:利用紫外线的辐射作用,破坏病菌的核酸结构,使其失去生物活性。

紫外线消毒通常用于空气和水的消毒处理。

- 过滤消毒:利用微孔过滤器材过滤掉病原体,防止其传播。

常用于水处理,如饮用水和药品生产中。

2. 化学杀菌消毒原理:
- 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通过氧化反应破坏病
原体的细胞结构和代谢途径,达到杀灭的效果。

- 氯类化合物:如次氯酸钠、氯己定等,通过氯离子与病原
体细胞内的酶和蛋白质进行反应,造成细胞蛋白质的脱活和破坏。

- 乙醛类化合物:如戊二醛、辛己醛等,通过与病原体细胞
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结合,破坏其结构和功能,从而杀灭病原体。

综上所述,杀菌消毒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对病原体进行灭活和破坏,以防止其传播和感染。

不同的杀菌消毒方
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目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杀菌消毒方法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各种消毒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各种消毒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各种消毒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一、热消毒法原理:热消毒法是通过高温将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从而杀灭它们。

热有两种传递方式,热空气或者热水。

应用: - 高温热空气消毒:主要应用于家庭、医疗设备、实验室等场合。

将物体置于高温箱中,通入热空气进行消毒。

- 热水消毒:常用于餐具、水杯、婴儿奶瓶等。

将物体放入沸水中,加热一段时间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二、化学消毒法原理:化学消毒法是通过化学药剂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行杀菌。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漂白粉、酒精、过氧化氢等。

应用: - 漂白粉:常用于厨房、卫生间等公共场所的消毒,可通过向水中加入适量的漂白粉来进行消毒。

- 酒精:常用于手部消毒,通过使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或者酒精棉球进行消毒。

- 过氧化氢:常用于医疗设备、血液制品等领域,具有广谱杀菌能力。

三、紫外线消毒法原理:紫外线消毒法是通过利用紫外线的波长可破坏细菌和病毒的DNA结构,使其无法繁殖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应用: - 家用紫外线消毒灯:常用于家庭、办公室等空间的消毒,通过紫外线灯的照射来杀灭细菌和病毒。

- 医疗设备紫外线消毒:常用于医疗设备、手术室、实验室等环境,通过专用的紫外线消毒设备,将物体进行辐射消毒。

四、臭氧消毒法原理:臭氧消毒法是通过利用臭氧具有强氧化剂的性质,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膜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应用: - 水处理工程中的臭氧消毒:通常用于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领域。

将水通过臭氧发生器进行臭氧消毒。

- 空气净化中的臭氧消毒:常用于空调系统、办公室、汽车内部等空间的净化,通常使用臭氧发生器进行消毒。

五、生物学消毒法原理:生物学消毒法是通过利用某些生物的生长、代谢特性来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应用: - 酶制剂消毒:通过使用具有生物酶的制剂,对含有有机物质的环境进行消毒,常见于厨房、化学实验室等场所。

- 丙酸菌消毒:常用于农业和食品工业,通过利用丙酸菌的生长代谢特性,对一些食品进行消毒和保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的原理消毒是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杀灭病原微生物。

其目的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

大型养殖集团因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室,完善的管理措施和雄厚的技术力量,能够科学的选择消毒剂,检验消毒剂的质量和在现场使用后的实际消毒效果,使消毒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广大的养殖场(户)面对销售商上百种消毒剂的名称,品牌无法正确选择消毒剂,更无法检验消毒剂的内在质量和实际使用效果,本文按将消毒剂的作用机理就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消毒剂。

一、通过分子碰撞原理,即通过消毒剂分子碰到病原微生物杀灭病原微生物:这类消毒剂的配比浓度越高,消毒剂分子就越多;温度越高,消毒剂分子运动越快;环境中有机物越少;消毒剂分子碰到病原微生物机会就越多,消毒效果越好。

具体使用时,须注意配比浓度(酒精则以75%最好)、环境温度和环境中有机物浓度。

(一)通过分子碰撞原理,使病原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沉淀的消毒剂:这类消毒剂的作用特点是杀菌、杀病毒无选择性,可损害一切生命物质,属于原浆毒,消毒过程中可破坏宿主组织,即对猪、鸡有毒性,会引起畜禽应激,会污染环境,破坏设备。

此类消毒剂仅可用于空室、环境消毒,绝不能带鸡带猪消毒。

如酚类、醛类、强酸强碱类等。

1.酚类消毒剂:石炭酸、来苏儿、煤酚、苯酚、复合酚等具有臭药水味的一类消毒剂:这类消毒剂商品名最多,其中苯酚对芽胞、病毒无效,复合酚含41%~49%的酚和22%~26%的醋酸,是其中消毒效果最好的,此类消毒剂因其具有特别的药臭味,又具原浆毒,吸入皮肤有至癌性,常用于消毒池和排泄物的消毒,很少用于空室消毒,更不能带鸡带猪消毒。

具体消毒时须先把环境冲洗的干干净净,浓度要达到0.5%~1%以上,温度不能低于8℃,消毒效果才好。

禁止在碱性环境或同碱性溶液及其它消毒液混合使用。

2.碱类消毒剂:烧碱、生石灰等,常用2%~3%烧碱加10%~20%石灰乳消毒及刷白畜禽场墙壁、屋顶、地面等,假如配制烧碱溶液时提高温度、加入食盐消毒效果更佳。

用烧碱液消毒时应注意防护,消毒畜禽舍地面后6小时~12小时,应再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免引起畜禽肢蹄、趾足和皮肤损害。

生石灰是价廉易得的消毒药,许多养殖场喜用干石灰粉进行消毒,这是错误的。

石灰必须在有水份的情况下才会游离出OH-离子而发挥消毒作用,干石灰粉因可以从空气中吸收CO2变成碳酸钙而失去效果,所以不能用干石灰,石灰不能久存,畜禽场门口、墙角、地面应用20%现配的石灰乳消毒,消毒才有效。

3.醇类消毒剂:用75%酒精,一般用于消毒注射部位。

4.醛类消毒剂:甲醛(福尔马林)、戊二醛,甲醛是最好的熏蒸消毒剂,熏蒸消毒必须有较高的室温(高于18℃),相对湿度为70%左右才有效,低于15℃甲醛很容易聚合成聚甲醛而失去消毒功效,甲醛气体消毒穿透力较差,应把物体特别是垫料尽量散开,福尔马林长期贮存或水份蒸发后会变成白色多聚甲醛沉淀,从而失去消毒效果,需加热至100℃才可又变成甲醛。

甲醛有致癌性,出口鸡严禁使用。

戊二醛常用其2%溶液,消毒效果好,不受有机物影响,若用0.3%碳酸氢钠作缓冲剂,效果更好。

但戊二醛价格贵,稳定性差。

二、通过分子碰撞原理接触病源体,干扰病原体的重要酶系统,影响菌体代谢的消毒剂:主要有氧化剂和卤素类消毒剂。

此类消毒剂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损害细菌酶的活性基因或因化学结构与代谢物相似,竞争或非竞争性地同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引起菌体死亡。

高浓度时具一定毒性,可用于空室消毒,也可带鸡消毒。

1.氧化剂类消毒剂:过氧乙酸、高锰酸钾,过氧乙酸又名过醋酸,有强烈的醋酸味,性质不稳定,易挥发。

最好用市售20%浓度、在半年内生产的。

现用现制现配,对霉菌和芽胞均有效,因其对组织有强烈的刺激性及腐蚀性,很少用于带猪消毒,因猪的嗅觉极其灵敏,带猪消毒常引起猪的应激。

一般用量0.1%~0.5%。

高锰酸钾常与甲醛溶液混合用作熏蒸消毒。

过氧乙酸、高锰酸钾在酸性环境中作用力强,不要在碱性环境中使用。

2.卤素类消毒剂:(1)氯化合物:漂白酚(次氯酸钠溶液、漂粉精)、氯胺、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钠等有氯臭(漂白粉味)的一类消毒剂:新出厂的氯化合物消毒力特别强,但性质不稳定,作用力不持久,见光易分解,必须现配现用。

因氯遇水以后,可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所以氯化合物在酸性环境中消毒力较强,在碱性环境下作用力减弱,对金属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对组织有一定的刺激性。

应用最广泛,商品名称最多的氯化合物是二氯异氰尿酸钠,一般用其0.5%~1%溶液杀灭细菌和病毒,用5%~10%溶液杀灭芽胞。

冬季用量是夏季的3倍~5倍,作用时间是夏季的5倍~8倍。

(2)碘与碘化合物:碘酊、碘甘油、复方络合碘、碘伏:碘为灰黑色,极难溶于水,且具有挥发性。

碘有较强的瞬间消毒作用,在酸性环境中杀菌力较强,在碱性环境及有机物存在时,其杀菌作用减弱。

碘化合物的产品浓度比较低,一般只有1%~3%,也有只有0.1%左右的,在现场具体使用时要特别注意消毒液的配比浓度和清除有机物。

碘化合物商品名称比较多,在畜牧业上多用碘与表面活性剂络合而成的产物(碘伏),配比使用浓度视情况为50ppm~150ppm。

三、通过正负电子碰撞原理,即消毒剂所带正电荷能主动吸引和吸附表面具有负电荷的物体,如细菌、病毒蛋白质、墙壁、玻璃、设备、和器具内外表面。

正负电子相吸引,使消毒剂分子与细菌、病毒蛋白质接触,产生杀灭作用。

如目前广泛使用的季胺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此类消毒剂能增加病原体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病原体的表面张力,引起重要的酶和营养物质漏失,使病原微生物的呼吸及糖酵解过程受阻,菌体蛋白变性,水向菌体内渗入,使菌体破裂或溶解而使病原体死亡,呈现杀菌杀病毒作用。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抗菌抗病毒谱广,作用快,低浓度不但能杀灭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还对病毒、霉菌、真菌有效。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因其分子结构不同又可分为单链季胺盐类消毒剂和双链季胺盐类消毒剂有些季胺盐无消毒效果如防冻液和油柒中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双链季胺盐的消毒效果一般是单链季胺盐的几倍。

双链季胺盐化合物中又因分子结构中碳链的数量和长度不同,消毒效果各不相同。

所带碳链多界面活性大而产生极强的吸引力,主动吸引细菌并致其质变死亡。

双链季胺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又因分子结构中所含卤族类元素不同,消毒效果也不相同,含氯离子的消毒效果较差,以含溴离子的消毒效果最好,最具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消毒功能。

⑵消毒原理:①含氯消毒剂A.形成的次氯酸作用于菌体蛋白质HOCl+R-NH-R′→R-NCl-R′+H2OB.次氯酸分解形成新生态氧,二氧化氯的强氧化能力,将菌体蛋白质氧化。

HOCl→ HCl+[O]C.消毒剂中含的有效直接作用于菌体蛋白质Cl2+R—NH—R′→R—NCl—R′+HCl本类消毒剂的作用多与有效氯含量成正比,因此,使用剂量一般按药物的有效氯含量计算。

目前我国常用的含氯消毒剂有:漂白粉、三合二、次氯酸钠、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氯二甲基海因、三氯异氰尿酸与溴氯海因等。

②过氧化物类过氧乙酸杀灭微生物首先是依靠其强大的氧化能力.通过氧化作用使酶失去活性,导致微生物死亡。

此外,过氧乙酸亦具有酸的特性,可通过改变细胞内的而损伤微生物。

因此,过氧乙酸杀菌作用远较一般的酸与过氧化物为强。

③醛类醛类消毒剂对微生物作用主要依靠醛基,其作用于菌体蛋白(包括酶)的醛基、羟基、羧基、氨基,使烷基化,引起蛋白质变性、凝固,造成微生物死亡。

④杂环类气体消毒剂环氧乙烷等,是通过对微生物蛋白质分子的烷基化作用,干扰酶的正常代谢而使微生物死亡。

大多作为气体消毒剂使用。

⑤醇类消毒剂常用的醇类消毒剂有乙醇异丙醇。

醇类消毒剂杀灭微生物依靠三种作用:破坏蛋白质的肽键,使之变性;侵入菌体细胞,解脱蛋白质表面的水膜,使之失去活性,引起微生物新陈代谢障碍;溶菌作用。

⑥酚类消毒剂常用的酚类消毒剂有甲酚皂溶液、滴露消毒药水。

其杀菌作用的机理有:高浓度下可裂解并穿透细胞壁,与菌体蛋白结合,引起蛋白变性;低浓度下,或较高分子的酚类衍生物可使细胞的主要酶系统(氧化酶脱氢酶催化酶等)失去活性,干扰了物质代谢;减低溶液表面张力,酚类消毒剂积聚在菌体细胞上,增加细胞壁的渗透性,使菌体内含物溢出,改变了细胞蛋白的胶状,致细菌死亡;酚类易溶于细胞类脂体中,因而能积存在细胞中,其羧基与蛋白质的氨基起反应,破坏细胞的功能。

表面活性大的酚类消毒剂减低溶液张力作用较大,杀菌能力亦较强。

衍生物中的某些羟基与卤素,有助于降低表面张力,并且卤素还可促进衍生物电离以增加溶液的酸性,因此,卤素与羟基在对位上的化合物比邻位上的化合物杀菌能力强。

⑦季铵盐类消毒剂本类消毒剂杀菌原理主要有:改变细胞的渗透性,使菌体破裂;使蛋白质变性;抑制细菌体内某些酶(如脱氢酶氧化酶以及分解葡萄糖琥珀酸盐丙酮酸盐的酶),以致使之失去活性;因其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可高浓度聚集于菌体表面,影响细菌的新陈代谢。

对酶的抑制,有的是可恢复的,由此可解释其抑菌作用。

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或作用时间延长,这种可恢复性逐渐减弱,以致不可恢复。

⑧双胍类化合物,其作用机理有:吸附于细菌表面,破坏细胞膜,造成胞浆组分渗漏;抑制脱氢酶的活性;高浓度时可凝聚胞浆组分。

4使用方法,可归为三大类:第一,用消毒剂溶剂浸泡擦拭喷洒或进行气溶胶喷雾。

多数消毒剂都可以采用此种方法。

第二,用其气体或烟雾进行熏蒸。

主要有杂环类气体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以及含氯消毒剂。

第三,直接用药物粉剂处理。

主要为含氯消毒剂。

方法的多样化为各种对象的消毒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化学消毒效果不如热力消毒可靠,因此,多在不具备热力处理的条件时,或对不能热力处理的物品,才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使用化学法消毒。

(5)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理化因素①温度一般说来,随着温度的升高,消毒因子的杀菌能力增强,杀菌速度加快.常以值表示,即温度每升高十度杀菌速度加快的倍数,不同消毒剂的值不同。

②湿度空气的相对湿度可湿润微生物和消毒剂,增进药与菌的接触,改善杀菌效果。

这种作用在环氧乙烷甲醛消毒中尤为明显,相对湿度越高可稀释消毒剂的作用浓度,湿度过底又可影响消毒剂与微生物的反应过程,都会减弱杀菌作用。

因此,必须将其相对湿度调至最适宜范围,才能发挥消毒剂的最佳杀菌作用。

③酸碱度酸碱度对消毒剂杀菌作用有直接影响,如含氯消毒剂,在酸性条件下,次氯酸增强,杀菌作用明显高于碱性,而氯己定季铵盐类消毒剂则以碱性条件为宜。

④有机物有机物对消毒效果有双重影响,一是保护微生物使其免受理化因子的作用,二是起消耗消毒剂的作用。

自然状态下,微生物大多是在有机物保护状态下存在的,因此,在确定消毒剂量时,必须估计到微生物存在的状态。

⑤化学拮抗(中和)作用过氧化物的杀菌作用可受还原剂拮抗,如过氧乙酸的杀菌作用可被硫代硫酸钠中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