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doc 23页)

合集下载

关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公告(外汇管理局公告2012年第1号)

关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公告(外汇管理局公告2012年第1号)

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公告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告2012年第1号为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改进货物贸易外汇服务和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自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并相应调整出口报关流程,优化升级出口收汇与出口退税信息共享机制。

现公告如下:一、改革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方式改革之日起,取消出口收汇核销单(以下简称核销单),企业不再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

国家外汇管理局分支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对企业的贸易外汇管理方式由现场逐笔核销改变为非现场总量核查。

外汇局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全面采集企业货物进出口和贸易外汇收支逐笔数据,定期比对、评估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总体匹配情况,便利合规企业贸易外汇收支;对存在异常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测,必要时实施现场核查。

二、对企业实施动态分类管理外汇局根据企业贸易外汇收支的合规性及其与货物进出口的一致性,将企业分为A、B、C三类。

A类企业进口付汇单证简化,可凭进口报关单、合同或发票等任何一种能够证明交易真实性的单证在银行直接办理付汇,出口收汇无需联网核查;银行办理收付汇审核手续相应简化。

对B、C类企业在贸易外汇收支单证审核、业务类型、结算方式等方面实施严格监管,B类企业贸易外汇收支由银行实施电子数据核查,C类企业贸易外汇收支须经外汇局逐笔登记后办理。

外汇局根据企业在分类监管期内遵守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A 类企业违反外汇管理规定将被降级为B类或C类;B类企业在分类监管期内合规性状况未见好转的,将延长分类监管期或被降级为C类;B、C类企业在分类监管期内守法合规经营的,分类监管期满后可升级为A类。

三、调整出口报关流程改革之日起,企业办理出口报关时不再提供核销单。

四、简化出口退税凭证自2012年8月1日起报关出口的货物(以海关“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下同),出口企业申报出口退税时,不再提供核销单;税务局参考外汇局提供的企业出口收汇信息和分类情况,依据相关规定,审核企业出口退税。

简述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

简述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

二战期间,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各国普 遍加强了外汇管制。
二战结束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各国的外 汇管制才逐渐放松,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 自由化趋势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取消了 外汇管制,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仍实行严格的 或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
我国外汇管理立法与改革
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对外汇也一直实行 比较严格的管制。
在金本位时期,由于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国 际收支的作用,故无须实行外汇管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因发生巨 额国际收支逆差,汇率剧烈波动,资金大量外 流,因而实行了外汇管制。
一战结束后,国际经济逐步恢复正常,各 国先后取消了外汇管制。
1923-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各 国又重新实行外汇管制。
从2019年10月15日起,允许部分中资企业开立外汇帐户,保留一定 限额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以减少汇兑损失,降低换汇成本。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计 划与市场共同配置外汇资源,转变为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发挥基础 性作用;从官方定价和市场调剂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转变为以市 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分散的外汇调剂 市场,发展成为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从人民币基本不可兑 换,逐步过度为人民币在经常项下完全可兑换、资本项下部分可兑 换。
一.外汇管制的概念和历史 由来
二.我国外汇管理立法与改 革
三.经常项目下的结汇,售汇 与付汇管理
概念
外汇管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外汇 管制是指一国政府对居民在经常项目下的外 汇买卖和国际结算进行限制.广义的外汇管制 指一国政府对居民和非居民的涉及外汇流入 和流出的活动进行限制性管理.

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

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

第三节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我国是实行外汇管理较严格的国家。

但是,我国真正外汇管理的发展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它的发展经历了由分散到集中,由不完全到正在逐步完善这样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阶段(1949—1956)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汇资金严重短缺,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四大行政区分别颁布了外汇管理暂行办法。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综合上述办法,颁布了《外汇分配、使用暂行办法》,对外汇开始实行统一管理。

当时外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肃清帝国主义金融残余势力,稳定国内金融物价,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便利侨汇,利用、限制、改造私营进出口商业区和金融业,建立独立自主的外汇管理制度。

根据《外汇分配、使用暂行办法》,当时我国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禁止外汇在国内流通使用,取缔国内外汇黑市交易。

外汇持有者可按国家规定牌价卖给政府,也可在银行开立外币存款帐户。

2.凡出口商品、劳务收入的外汇、侨汇必须出售给或存入国家银行;进口所需外汇和其他非贸易用途所需外汇,可按规定向有关机关申请。

3.建立独立自主、统一的汇价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有利于出口、鼓励侨汇、积累外汇资金的原则,制定人民币汇价,并根据物价变动情况进行调整。

4.规定外币、金银和人民币进出国境管理办法。

对携入外币、金银不加限制,但须向海关申报。

临时来华人员和外交人员可凭申报单携带一定量的外币、金银出境,人民币禁止携出入国境。

(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阶段(1956—1978)随着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情况有了较大变化:国内市场外汇已经停止流通;除上海4家侨外资银行(即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华侨银行和东亚银行)外,其它外商银行在我国的业务已先后关闭;对外贸易由国家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全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的演变

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的演变

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的演变一、中国外汇制度的初步建立中国外汇管理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汇管理系统经历了许多变革。

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外汇短缺和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外汇使用、调整汇率、实行外汇配给制度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外汇压力,但也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外资引进带来了许多不便,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和外国资金的流入。

二、中国外汇制度的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外汇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1978年到1980年代初期,中国逐渐放松了对外汇的管制,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包括逐步实行市场汇率,开放外汇市场,鼓励外商投资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变化,也为中国外贸和外资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中国外汇管理制度的完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外汇管理制度逐渐得到了完善。

1986年,中国成立了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管理和规范了国家的外汇市场。

1994年,中国宣布了汇率改革的政策,将人民币从固定汇率制度转换为浮动汇率制度,这为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打下了基础。

2005年,中国正式宣布取消了外汇储备所需要的最低存款准备金,这对于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中国外汇管理制度的现状和展望中国外汇管理制度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国外汇管理制度的体系不够完备,监管不够严格。

一些金融机构利用漏洞进行套利和操纵外汇市场,影响了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另外,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方面,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外汇市场的繁荣和活跃,许多外国资金涌入中国市场,使得外汇管理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

中国外汇制度

中国外汇制度

中国外汇制度
中国的外汇制度是指中国政府对外汇交易的管理和监管机制。

中国从1978年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实行了一系列外
汇制度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和国际金融规则。

中国的外汇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汇管理体制:中国的外汇管理机构为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制定外汇管理政策、管理外汇市场和监管外汇交易。

外汇交易主要由商业银行、外商投资企业、个人和外国机构等主体进行。

2. 外汇交易限制:为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中国对外汇交易实行一些限制政策。

例如,对个人购汇进行限额管理,对资本项目的外汇交易设有一定的审批和监管要求。

3. 外汇市场发展:中国外汇市场发展迅速,目前分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两个部分。

银行间市场是商业银行之间进行外汇买卖的场所,交易所市场是指上海和深圳的外汇交易所,负责进行人民币兑换外币交易。

4. 外汇储备管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之一,外汇储备主要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管理。

外汇储备主要用于维护汇率稳定、支持国际收支平衡和避免金融风险。

总体来说,中国的外汇制度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同时,
也逐渐放开了外汇管理,提高了外汇市场的开放程度,使得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外汇政策的改革调整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外汇政策的改革调整和成就

摘要: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外汇政策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演进经历了三大阶段:计划经济时期,转轨时期和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走向开放时期。

外汇政策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从过去的外汇短缺国变成了外汇充足国,从对外净负债国变成了对外净资产国。

在市场化导向的外汇管理和汇率体制中,人民币汇率的定价逐渐相对合理,人民币也开启了国际化进程。

七十年来外汇政策改革调整的基本经验是,坚持市场化方针,并不断努力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关键词:外汇政策;转轨;开放;人民币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对外资产最多的国家之一,不但从过去的外汇短缺国变成了外汇充裕国,人民币也由过去持续面临贬值预期转变到在长时间中保持基本稳定的格局。

七十年来,中国在外汇政策调整和改革方面经历过不少曲折和困难,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实属来之不易。

回顾这一历程,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增强信心,更好地迈向未来。

一、外汇政策改革调整所经历的三大时期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外汇政策的调整和改革经历了三大时期的演变。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这个时期,以外汇高度集中管理为基本特征;接下来的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为转轨时期,其特征是外汇市场局部开放、外汇资源集中管理分配与市场调剂相结合;第三个时期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开始的更高水平的开放时期,目前,仍处于这个时期的继续发展阶段。

(一)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计划经济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外汇领域很快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的外汇管理政策随着新政权的建立陆续颁布。

1950 年《外汇分配使用暂行办法》规定,全国各地的外汇收入一律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掌握和分配使用。

外汇分配的具体原则是:先中央后地方、先公后私。

这个基本精神后来贯穿于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和转轨时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银行被确立为唯一可经营外汇业务并主管外汇收支的金融机构。

按照规定,所有外汇收入都必须出售给或存入中国银行。

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变迁范文

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变迁范文

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变迁范文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变迁范前言:外汇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往时涉及到的货币资金,包括外汇储备、外汇流入和外汇流出等。

外汇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外汇市场实施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旨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本文将对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变迁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汇管理制度(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对外交往的特殊要求,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

在这一时期,我国对外汇实行全面禁止、计划指定和财政管理的模式。

主要特点如下:1.全面禁止外汇:为了保护国家金融安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全面禁止外汇的政策,禁止私人持有、流通和使用外币。

2.计划指定外汇:为了满足国家对外汇的需求,新中国设立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通过计划指定方式获取和配置外汇资源。

3.财政管理外汇:为了保证国家外汇储备的安全和控制国际收支失衡,新中国实行了外汇财政管理制度,实施对外贸易和国际支付的审批和清算。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外汇管理制度(1978年-1994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实行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外汇管理制度也出现了一些调整。

主要特点如下:1.外汇宪制改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进行了外汇宪制改革,取消了对外汇的全面禁止,允许居民持有、使用外币。

2.外商投资开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外商投资的限制,鼓励外国资本投资。

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外商投资的法规和政策。

3.外汇储备管理改革:为了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益,我国实行了外汇储备管理改革,确保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4.外汇市场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外汇市场,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汇率自主调整,增加了外汇买卖的灵活性。

三、新世纪以来的外汇管理制度(1994年-至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旨在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需要。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汇管理体制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型,不断完善和改革,旨在提高外汇管理的透明度、灵活性和效率,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外汇储备的合理管理和运用,保持汇率的稳定,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以及提高外汇市场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一个有效、透明的外汇管理体制,完善外汇制度和法规,加强外汇市场监管,发展外汇市场参与者的能力和理解,以提高外汇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机制和外汇市场体系。

这一机制和体系的建立包括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外汇储备管理、人民币汇率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首先,中国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规则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体制和政策。

这包括对外资的准入权限和条件的放宽,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提高外资进入和退出中国市场的便利性和透明度。

其次,中国改革了外汇储备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一套规范和透明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和政策,加强外汇储备管理的监督和风险控制,提高外汇储备的配置效率和收益率。

再次,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民币汇率改革,逐步实现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中国放开了人民币兑换的管制,扩大了人民币对外汇的自由兑换范围,推动了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二步是加强外汇市场监管和风险控制。

中国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外汇市场监管制度,包括外汇市场交易规则、外汇市场报价机制、外汇市场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改革。

中国加强对外汇市场参与者的监管,加强对外汇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外汇市场风险的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维护了外汇市场的稳定和秩序。

中国还通过促进外汇市场参与者的能力和理解,提高外汇市场的竞争力和稳定性,促进了外汇市场的发展和壮大。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三步是完善外汇制度和法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doc 23页)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摘要:为了加快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外汇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圆满的效果。

本文认为今后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将是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行比例结汇形式的意愿结汇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扩大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完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和法规。

确保中国经济真正融入国际经济主流。

1994年初,中国加大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施了“银行结售汇制、汇率并轨、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并于1996年11月取得阶段性改革成果——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基本吻合,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度评价。

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1.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1996年11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原则及其内容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可兑换前的侧重于外汇收支范围的严格审批转为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外汇管理的方式由事前管理、直接审批改为事后监督、间接管理的模式。

这就是说,凡是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只要单证齐全、真实可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对外支付货款及运、保、佣费用。

按照国际常规和改革顺序,一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应继续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

不过,中国并没有急于求成。

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脱离实际,过快开放资本项目造成外汇流失、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事实,中国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并在1997年1月14日新发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管理。

”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汇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中国作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和及时的。

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3.完善外汇市场建设1994年4月4日,设在上海的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运行,从此中国外汇市场由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新阶段。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卫星和地面通讯网络为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覆盖全国37个分中心的外汇交易联网系统。

各交易中心主体是银行,各银行的交易员每天通过网络进行结售汇头寸交易,为银行提供交易、清算服务,保证结售汇制度下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

为了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建设,1996年12月2日,中国颁布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就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机构、会员管理和交易行为等作出规定。

1997年2月12日,中国又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1998年12月1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宣布取消外汇调剂业务,并相应关闭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全部境内机构的外汇买卖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均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中,使银行间外汇市场更加统一规范,进一步发挥对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积极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1981年,中国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蛇口分行。

1985年,中国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设立外资银行。

1990年,为配合浦东开发,中国批准上海对外资银行开放,1992年,中国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等7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

但总的来看,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较为缓慢。

从1996年起,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速度,1996年12月2日,中国允许设在上海浦东、符合规定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同时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暂行管理办法》。

1997年1月,中国首次批准上海的9家外资银行迁址浦东并经营人民币业务。

1998年8月12日,中国又宣布允许深圳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

1999年6月,中国批准25家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上海19家,深圳6家。

1999年7月17日,中国批准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

从地域范围上,上海扩大到江苏、浙江,深圳扩大到广东、广西和湖南;增加了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借款业务;放宽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允许同一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分行之间自由调拨人民币头寸。

由于中国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 瑁佣繁A艘庾式鹑诨构ぷ鞯乃忱埂?/P>5.建立健全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它能够全面反映一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状况及外汇供求状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外汇储备与外债规模是否适度以及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具有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

1980年,中国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1982年起正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质量,从1996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国际收支申报制度。

199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进行编制公布。

2001年开始按半年期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

至此,中国基本建立和健全了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宏观监测系统的加强和完善。

6.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1996年底,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当局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建国以来的外汇管理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1600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对47件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其中包括1997年1月修改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使外汇管理法规更加系统、规范,符合实际需要。

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又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为净化外汇环境、打击不法行为、鼓励出口等作了法律上的铺垫。

这些法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的政策法规。

1997年7月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加强资本项目管理,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中国外汇管理当局颁布的重要政策法规有《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离岸银行业务管理规定》、《经常项目外汇结汇管理办法》、《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等,旨在区分经常项目收支,限制游资的流入,加强对借用外债的宏观调控和及时准确掌握中国外汇外债的统计监测数据。

二类是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合法外汇资金需求的法规。

1998年受各种利益驱动,骗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势头愈演愈烈,扰乱了国内金融秩序。

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制订颁布了《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法规,狠狠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稳定了中国外汇秩序。

三类是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法规。

1998年5月到1999年6月,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处于低迷状态,对外筹资能力也受到影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从1999年初到2000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独立或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出口收汇考核办法》、《关于简化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管理的外汇通知》、《关于改善外汇担保项目下人民币贷款管理的通知》、《出口收汇核销试行办法奖惩条例》等法规,支持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保证中国国际收支稳定和健康。

二、改革的主要成效1.抵挡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从泰国开始,金融危机很快席卷马亚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沉重打击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考察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不难发现这与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过早开放资本项目不无关系。

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放弃对资本项目的管理,造成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长驱直入,以证券资本、投资于房地产等形式,流进流出,投机造势,套汇套利。

当国际形势出现动荡时,这种短期投机性资本便大量抽逃,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景气的出口形势、大量银行呆、坏帐及居高不下的外债等不利因素,共同作祟,终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

反观中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却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取得了先手。

这固然与中国良好的经济金融形势有关,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未雨绸缪,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外汇工作方针,将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挡在国门之外,使其无隙可趁。

同时,中国工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外汇储备充足、外债适中并结构合理,使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成功化解危机冲击,并在危机期间坚持人民? 也槐嶂担俳鼙吖揖玫母此眨毡楦枇顺浞挚隙ā9驶醣一鹱橹谝环葑芙嵝员ǜ嬷兄赋觯骸罢且蛭泄谖;胁扇〉母涸鹑蔚暮旯劬谜撸又涫档耐饣愦⒈浮⒔洗蟮墓适罩巢睢⒍宰时菊驶ё杂苫扇〗魃鞯奶群图绦平母锏拇胧攀怪泄冉纤忱囟晒吮敬窝侵藿鹑谖;!?/P>2.提高了企业出口创汇和外商投资与个人对外交流、投资B股的积极性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采取措施,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营造宽松的外汇环境,对扩大中、外资企业出口和个人对外交流及投资B股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中、外资企业出口方面看,由于采取了规避汇率风险的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保留一定数额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增加外汇管理透明度及提高服务水平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中、外资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使近几年中国出口创汇形势基本良好,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据统计,1997年至2000年,中国外贸出口额分别为:1827.0亿美元、1838.0亿美元、1949.0亿美元和 2492.12亿美元,其中每年约有35%—45%的出口额为外商投资企业贡献。

从外商投资方面看,近几年形势基本稳定。

外商并没有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影响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和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1997年至2000年,中国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分别为452.57亿美元、454.63亿美元、403.19亿美元和427.98亿美元。

从个人对外交流方面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不断扩大个人购买外汇数额,使得近几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留学、探亲成倍增长。

从个人投资B 股方面看,尽管中国向境内居民开放B股交易时间较短(2001年初开放),但从目前形势看,从事B股交易者十分踊跃。

据证券部门? 泄刈腋軧股流通市值(约60亿美元—80亿美元)估计,当前个人投入B股交易的外汇资金约达100亿美元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