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课本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归纳

合集下载

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总结

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总结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体,其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一上册语文中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实词的特点1. 实词的定义实词是文言文中起着独立意义并能够独立成句的词语,它们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具体的概念和信息。

2. 实词的分类(1)名词:表示人、事、物等客观存在的名称,如“天地、人民、山水”等。

(2)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语,如“行、笑、思”等。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的词语,如“美、好、大”等。

(4)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等概念,如“已、徐、甚”等。

(5)代词: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分主、宾两种,如“吾、我、尔、之”等。

3. 实词的作用实词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单独构成句子,也能够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承担着不同的语法功能。

二、虚词的特点1. 虚词的定义虚词是文言文中起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本身没有独立意义的词语,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2. 虚词的分类(1)介词: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于、在、之”等。

(2)连词: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等,如“而、乃、则”等。

(3)助词:在词语或句子中起连接词语、修饰、语气等作用,如“也、乎、之”等。

(4)叹词:表示说话者的感情、情绪等,如“噫、嘻”等。

3. 虚词的作用虚词在文言文中承担着连接、修饰、语气等功能,通过与实词相结合,使整个句子的结构更加完整、丰富,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实词和虚词的关系1. 实词和虚词的搭配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经常进行搭配,实词作为主体承载着语义内容,而虚词则通过连接、修饰等方式与实词相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句子和表达意义。

2. 实词和虚词的语法功能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不同的语法功能,实词通常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承载着句子的核心语义,而虚词则负责连接、修饰、衬托等辅助功能,使句子结构更加完善。

必修1文言实词知识归纳(完整版)

必修1文言实词知识归纳(完整版)

必修1第二单元文言实词归纳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重要词语的含义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2. 若不阙.秦(阙:quē侵损,削减)3.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4. 晋军.函陵(军:驻军)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假如)6.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尚且)7.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8.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已经)四.一词多义1.鄙①越国以鄙远(边邑,这里用作动词)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庸俗,鄙陋)③孔子鄙其小器(看不起,轻视)2.许①许君焦、暇(答应,允许)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赞同)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约数)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表处所)3.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含蓄,深奥)③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⑤见微知著(成语)(隐蔽,不显露)4.封①既东封郑(疆界,这里用作动词)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名词)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匣子)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封存,动词)五.《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yuè)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6.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7.卒起不意(“卒”通“猝”)二、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词语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词义理解错误: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结合上下文理解 句式理解错误: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语法理解错误:注意文言文中的语法特点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不准确:注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翻译时要准确表达其含义
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翻译技巧:直译、 意译、增译、减 译、换译等
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掌握文言文阅读方 法如逐字逐句阅读、整体把握等
文言文翻译技巧
忠实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 情感
翻译原则与标准
保持风格: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 特色如文言文的简洁、典雅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通顺流畅: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 代汉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适当增删: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 需要适当增删内容以使译文更加通 顺、完整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化价值: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 值和历史价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语言特点:文言文具有简洁、典雅、 含蓄的特点常用于表达思想、情感 和观念
学习意义: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 代文化、历史和思想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和文学素养
文言文阅读理解
理解文言文句子含义
添加副标题
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文言文基础知识
03 文言文阅读理解
04 文言文翻译技巧
05 文言文写作指导
06 文言文综合练习
添加章节标题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词汇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 词等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①边陲(例:越国以鄙远。

)②卑微、不尊贵(例:鄙人无以报效。

)③轻视、贬低(例:鄙视他人的努力。

)3.缺①不足、欠缺(例:共其乏困。

)②减少、削减(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利①好处、利益(例:___。

)②利用、得到好处(例:利用自己的优势。

)5.厌①满足、饱足(例:___,___。

)②厌恶、不喜欢(例:厌倦了平淡的生活。

)二)虚词:1.共①共同、一起(例:共同完成任务。

)②供给、提供(例:共其乏困。

)2.与①和、跟(例:与人为善。

)②给予、赠送(例:与___。

)3.以①表示手段、方式(例:以诚待人。

)②表示条件、前提(例:以和为贵。

)③表示目的、结果(例:以无为有。

)改写: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充满古代汉语特色的文章。

其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都有所涉及。

在通假字方面,例如“已”通“矣”,“共”通“供”,“厌”通“餍”,“阙”通“缺”,“说”通“悦”等。

此外,古今异义也是文言语言中常见的现象。

比如,“贰”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示从属二主的动词,也可以表示数词“二”的大写;“鄙”可以表示边陲,也可以表示卑微不尊贵的意思。

在词类活用方面,名词可以作状语、动词,还可以表示使动和意动。

动词也可以作名词和使动。

形容词可以作名词和动词。

数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这些都是文言语言的特色之一。

最后,在一词多义方面,重要实词如“贰”、“鄙”、“缺”、“利”、“厌”等都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虚词如“共”、“与”、“以”等也存在不同的用法。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很好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

10.非有诏不得上(指皇帝下达的命令,即诏书)。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向北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用匣子函封(名词作状语)。

③向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

④象簸箕一样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

⑤马上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知识烛之武退秦师1.实词:1) 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2) 晋军函陵。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

3)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4)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动词,增加。

5) 敢以烦执事。

敢:怎敢。

6) 又欲肆其西封。

肆:动词,扩展。

7) 若不阙秦。

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

8) 失其所与。

与:动词,结交。

9)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使……撤退10)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使……灭亡。

11) 阙秦以利晋。

利:使动,使……获利2.虚词:1) 之:a) 子犯请击之。

②代词,代秦军。

b) 许之。

②代词,(退秦)这件事。

(事)c) 公从之。

②代词,代佚之狐。

(人)d) 是寡人之过也。

③结构助词,的。

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以:a) 以其无礼于晋:①连词,因为b) 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连词,表目的,来c) 越国以鄙远:②连词,表目的,来d) 敢以烦执事:③介词,拿,用3)而:a)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就,才。

b)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指动作的方式。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起连接作用,无意义d)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竟然,却。

e)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4)其:a)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b) 君知其难也:(代词,它,这件事 )c) 共其乏困:(代词,他们,指使者)d)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e)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示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 5)焉:a)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无意义。

b) 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无意义c)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d)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3.句式:A. 宾语前置句:1. 何厌之有?——有何厌?B. 状语后置句1.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C. 判断句:1. 是寡人之过也。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窗口。

掌握这些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必修一中,常见的实词有很多,比如:1、“爱”: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若爱重伤,则如勿伤”,这里的“爱”是“怜惜”的意思;而在“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中,“爱”则是“喜爱”的意思。

2、“鄙”:“越国以鄙远”中,“鄙”是“把……当作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里,“鄙”指“目光短浅”。

3、“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是“兵器”;“沛公兵十万”中,“兵”指“军队”。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意义多样。

必修一中常见的虚词有:1、“而”:表转折,如“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表顺承,“图穷而匕首见”;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

2、“以”:作介词,“以其无礼于晋”;作连词,“越国以鄙远”;作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3、“之”:作代词,“公从之”;作助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作动词,“辍耕之垄上”。

三、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必修一中的通假字如:1、“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四、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例如: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者,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指那个人,今义指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包括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等。

1、名词作状语,如“夜缒而出”,“夜”表示在夜晚。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学习中,文言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其中的实词和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升阅读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必修一中常见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一、实词1、爱喜爱,喜欢。

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爱护。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2、安怎么,哪里。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被表示被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倍加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草木的根或茎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本来,原来。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6、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7、兵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军队。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8、病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困苦不堪。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9、察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明察,了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0、朝早晨。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11、曾曾经。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连……都……,竟。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12、乘驾,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13、诚真心,真诚。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如果,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4、除授予官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课内重点文言文复习
1、木直中.绳:合于,符合
2、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3、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广泛的学习,广博的学习
4、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明:明达
5、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6、而见者远: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
7、假.舆马者:借助
8、非利.足也:使……快
9、而绝.江河:横渡;渡
10、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禀性
11、风雨兴焉.:兼词,在这里
12、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13、故不积跬步
..:半步
14、锲.而不舍:雕刻
15、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
16、用.心一也:因为
1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藏身,托付古今异义
18、古之学者
..必有师:求学的人
19、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受通“授”教授
2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
21、是故
..无贵无.贱:因此无论
22、吾师.道也:学习
23、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大概
24、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
25、或.师焉,或否焉:有的
26、小学
..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
27、师不必
..贤于弟子:不一定
28、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29、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30、少焉.:形容词词尾
31、纵一苇之所如.:往
32、倚.歌而和之:按着
33、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意动用法
34、顺流而东.也:东下,名词作动词
35、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3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然,简直
37、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
38、始指异.之:认为……奇异
39、穷山之高.而止:最高峰形容词作名词
40、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以后
41、故为之文以志.:记
42、萦青.缭白.: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水
补充:
1、輮.以为轮:使……弯曲
2、虽有槁暴
...:通“又”槁:枯暴:通“曝’晒干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已:检验反省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形容词作名词
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难道
7、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
8、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11、或不.焉:通“否”不从师
12、吾子不齿
..:不屑一提
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14、郯子之徒.:一类人
15、术业
..有专攻.:学问和技艺研究,学习
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赞赏赠送
1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越过
1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1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20、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21、倚歌而和.之:唱和
22、正.襟危坐:使……端正整理
2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
24、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攻破攻下
:斟酒横执长矛
25、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
2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7、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
28、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
29、寄蜉蝣
..于天地:像蜉蝣一样
30、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轻易得到
3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3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
3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食”享用
3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怨:哀怨。

慕:眷恋
:余音:尾声。

袅袅(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35、余音袅袅
....
:舳舻(zhú lú):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旌旗:战旗
36、舳舻
..蔽空
..千里,旌旗
37、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38、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遍
39、引觞满.酌:形容词作动词,加满
40、颓然
..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41、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
42、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4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从前;今义:朝
4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45、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46、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7、故为之.文以志:指示代词,这
重点句子翻译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头直的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工以火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於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知道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的人,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那些道理,替人解释疑惑的人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地方。

1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相近,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使人感到羞愧,以低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得知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1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苇叶般的小船越过茫茫的万顷江面。

1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1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1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1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像这江水不停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1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19、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颜色
20、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心中想到了哪里,梦就到了哪里
21、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
它高高低低的态势,又显得高低起伏,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
22、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这景象多么旷远浩渺啊,我好像与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一道存在,而不能知道它的边际;这景象多么广阔壮观啊,我好像与大自然一道游览,却不知道它的尽头
2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精神凝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浑然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未曾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