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合集下载

中国经典孔子文学论语读后感500字5篇

中国经典孔子文学论语读后感500字5篇

中国经典孔子文学论语读后感500字5篇《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论语读后感500,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论语读后感500字1论语读后感所以,我觉得,这话可能有这么两种理解: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

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

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

(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

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

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说到这里,应该把“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这个原则说得比较清楚了。

下面该回到前面没说完的话题上去。

前面讲到《论语》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点的特点。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论语读后感500字2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一年级叙事作文:沐浴在圣贤的光芒下_750字

一年级叙事作文:沐浴在圣贤的光芒下_750字

沐浴在圣贤的光芒下_750字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于丹心语《dizi规》儿子上学前班的时候就背过,那时的他还不太懂其中的含义,我一句句解释给他听,他皱着一张小脸叹息:“妈妈,古人的规矩怎么这么多啊!”如今已上三年级的儿子参与了学校的“践行《dizi规》,成就圣贤人”活动,每晚课业之余,手捧《dizi规》琅琅读文,默默解意,不经意之间,细微的变化在儿子的生活中悄然发生着……一天下午儿子放了学约了两个同学一起查骆驼的资料和图片做幻灯片,不知不觉到了晚饭时间,我包了水饺,我像往常一样,煮好一锅乘了叫他们先吃,可三个小家伙笑着坐在那儿就是不动筷。

宇轩说:“在中(中国),长者先,在西(西方),女士先,妈妈,你和爸爸先吃我们再吃!”蓦然,心里一片湿润。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dizi规》中简单的话语在我脑中闪过,我知道,《dizi规》已在在孩子心中播下的一颗种子,一颗教孩子如何适应日常秩序,获取自身心灵快乐的种子,孰不知开出的花朵,不仅芳香着孩子自己,也愉悦着他人:冬天我怕冷,整个冬天,儿子宇轩每天都早早把我的“暖宝”充好电,让我临睡时暖手暖脚;我们小家里每次“改善生活”,想买点平时不常吃的东西,儿子会提醒:明天就周末了,明天再买,去奶奶家一起吃。

教师节,他会为老师精心准备一张贺卡;喜欢读书,每遇到自己认为精彩的书目,他会马上带到学校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和大家一起分享书中的快乐……生活是一个无言的大课堂,“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没有让儿子刻板教条地遵守《dizi规》中每一条训示,而是把《dizi规》中的规矩一点一滴的融入他的生活,变成孩子行为准则的一部分,或许宇轩自己都没有感觉到,诚信、感恩、宽容的种子已在他小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在。

在圣贤的光芒下

在圣贤的光芒下

在圣贤的光芒下“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这是于丹写在《于丹<论语>心得》扉页上的文字。

可以看出孔子的《论语》对于丹来说是多么重要和伟大,而当我读这本《于丹<论语>心得》时,我也得到了圣贤的光芒,得到了学习和成长。

由于对古文的敬畏和对孔子的排斥,很多人向我一样,不愿静下来好好去诵读《论语》,对于古代圣贤的智慧也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以工作太忙为由推脱与孔子拉近距离的机会。

于丹,这位美貌与智慧并存、能力与才华并重的美女博士,用她的睿智和才华,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孔子。

在这本书中,于丹给我们描述的孔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古代圣贤,不再是摆着严肃面孔的老夫子,而是和你促膝而谈、幽默风趣的邻家男孩。

《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除了开头的序和结尾的后记,一共分了七个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孔子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孔子。

每个部分于丹老师都是由《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谈起,然后用朴素的语言给读者进行诠释。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于丹老师说孔子并非高不可及,需要我们仰望,《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更是非常朴素,她在7个篇章中举了30多个实例来论证她的观点,让人读来一点也不枯燥。

苏轼、陶渊明、柳宗元等等名人的事迹信手拈来,还有许多哲理小故事,“我想到了一个故事”,这是在书中看到最多的句子,很多通俗易懂又深含哲理的小故事,与孔子的朴素相映成趣,共同支撑起这本朴实无华却又意味深长的“巨著”。

如果说,孔子的《论语》焕发着圣贤的光芒,那么于丹老师的这本《于丹<论语>心得》则是把这种光芒带向人间。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就像芸芸众生对于《论语》。

无论是语数外等文化课,还是财会、机械等专业课,课程内容本身是美的,里面的曲折玄妙、腾挪跌宕也不输于《论语》,可惜我们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无法体验其中的美妙。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高中10篇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高中10篇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高中10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共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吗?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中学(精选10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中学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见、道德观念及教育原那么等。

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收益许多,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这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因此,当面对别人的毁誉的时候,也就可以泰然处之;因为不为求荣誉,当然也就不怕别人的诋毁。

君子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所以,不求全责怪,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盼望被了解,却不指责别人的不了解。

君子假如不能了解别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标准了:一方面说明自己的才德修养不够,因此难以宽容地对待别人;另一方面也简单使自己误会别人,由此而产生评价失误。

所以,不必因为别人不了解而悲伤埋怨,但是应当学会了解别人。

我想,在我们与同学相处时,也有这样的时候,当别人因为某件事而误会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因此而苦恼,从而指责对方心胸狭窄,相互指责的结果就是使彼此的误会更深,而使原本非常亲近的好挚友关系渐渐疏远。

假如在冲突发生的时候,进展换位思索,从对方的角度去思索一下,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可以宽恕对方的行为,体谅别人,不埋怨,不埋怨,不担忧,从而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友情更进一层。

记得有一次,是我做值日生,好挚友小吉是组长,她安排任务,扫地是最脏最累的任务了,大家都不喜爱做,早上,小吉安排任务时,竟然叫我去扫地,我想那么多同学,为什么让我去呢?当时就非常生气,反对她说:“我不扫,爱扫你扫!”小吉说:“上次是东东扫的,今日换一下任务,必需听从安排!”我又气又恼,心里想:有什么了不得的,不就是个组长吗?什么好挚友啊!哼!当天,我虽然硬着头皮扫完了地,心里却非常不安适。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关于《论语》读书笔记摘抄1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

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

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

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

(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

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

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

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

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

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

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

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

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

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关于《论语》读书笔记摘抄2在日渐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传统文化犹如滋养人心的甘泉。

而《论语》这一剂儒学文化的圣品,无疑对当代人的修身为人、处世待世有着深厚的指导意义。

在寒假,我有幸拜读了《论语》,虽没能深入领悟,却也获益匪浅。

论语相关作文(精选10篇)

论语相关作文(精选10篇)

论语相关作文(精选10篇)论语相关作文篇1作为一名曲阜人,如果不读论语,可以说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当你忙碌了一整天之后,吃完晚饭,在家里泡上一杯热茶,拿起论语细细品味,真是一种享受啊!上学时,看着人家背《论语》也跟着背了不少,通过资料书浅显的弄懂了意思,但当时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任务而已,从来没有一种享受的感觉。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感觉《论语》越来越难读懂了,有时看上一则,会品味半天,感觉还挺有滋味的呢。

对于城市道德的建设,对于个人修养的提高,《论语》都是一本好的“教材”。

我们青年人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的营养。

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收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是一个淡泊为志的人,他不会巧言令色,但是他没有辜负孔子的期望,他的见解也高出同门一筹。

他知道孔子的学问其实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

所以他说:“我每天多次的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呢?老师教给我的东西,一些好的传承,我真的去实践、去履行了没有?”现在的青年人究竟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反思呢?“反思能使人进步”,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如果一个人为别人办事能够尽心竭力的话,如果一个人对待朋友能够言而有信的话,那他的本职工作也肯定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了,他在工作中也会得到更多人的赏识和肯定,这对于他是有利而无害的。

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我们的城市需要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在外要友爱同门,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弟子”有两层意思,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很多人认为应该解释为前一种,但我觉得也可以是第二种。

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大学生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1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

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

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

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习惯。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

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题记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在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确实需要安安静静地多读书,及时为自己充电。

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背景下,用现实的眼光对待《论语》,犹如一缕清风吹开了眼前的迷雾,吹进了迷惘的心灵,让更多的人以更简单、朴素的方式得以再次聆听那久远的心灵之声,重新走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并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个人坐标。

在这个世界上,值得尊敬的,除了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自然界的一切生物。

哪怕是一只小蚂蚁,一棵小草,也有它生存的权利和存在的意义。

我们最终所要建立的和谐世界,便是这样一种天、地、人共荣共生、和谐快乐生长的状态。

读《论语》,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处世为人、修身齐家的方法,更是一种态度。

一种敬畏万物、顺应自然、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论语》的深邃思想化为一潭清可见底的碧水,映照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纷扰繁杂的世俗中又回归单纯。

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我,将《论语》的哲理和自我的感悟渗透给学生,引领他们学会做人,力争做君子;指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它的实质是“爱”,其实现的方法是“忠恕”。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对人的尊重、同情、关心是“仁”的根本内容。

作为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我有如下几点体会:1 宽容学生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习惯。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

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题记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在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确实需要安安静静地多读书,及时为自己充电。

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背景下,用现实的眼光对待《论语》,犹如一缕清风吹开了眼前的迷雾,吹进了迷惘的心灵,让更多的人以更简单、朴素的方式得以再次聆听那久远的心灵之声,重新走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并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个人坐标。

在这个世界上,值得尊敬的,除了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自然界的一切生物。

哪怕是一只小蚂蚁,一棵小草,也有它生存的权利和存在的意义。

我们最终所要建立的和谐世界,便是这样一种天、地、人共荣共生、和谐快乐生长的状态。

读《论语》,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处世为人、修身齐家的方法,更是一种态度。

一种敬畏万物、顺应自然、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论语》的深邃思想化为一潭清可见底的碧水,映照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纷扰繁杂的世俗中又回归单纯。

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我,将《论语》的哲理和自我的感悟渗透给学生,引领他们学会做人,力争做君子;指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它的实质是“爱”,其实现的方法是“忠恕”。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对人的尊重、同情、关心是“仁”的根本内容。

作为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宽容学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 在此我为子游这一句的后面缀上:学生数,斯气矣。

对学生太烦琐了,教师就会自寻烦恼,因此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婆婆妈妈的。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而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面对学生的过失,如:考试成绩不理想,造成班级平均分下降;违反了校纪校规,扣了班级分数等,我们往往会很恼火,会一味指责学生的过错,埋怨他,却不能够耐心的和他谈心,细心的引导,分析思想并使之有所悟。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正是他们不够成熟,才需要我们精心栽培。

因此,今后我要做的就是把耐心和宽容给予学生。

2爱护学生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失火烧掉了。

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教室的玻璃碎了,班主任一进教室应该先问什么?是谁打碎了玻璃?学一学孔子吧!你应问:玻璃碎了,把谁碰伤了吗?
而后你再问玻璃碎的原因,这样问话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就不言而喻了。

但千万不要把这理解成仅仅是育人技巧的问题,这是师德、是仁爱的体现,一定要体会出孔老夫子大爱无痕的风范。

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兴趣特长的挖掘者,更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督导者、自尊自信的激励者。

在学习上,我们是严师,应把教育学生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来追求,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向我们请教,我们都应该毫无保留;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坚持教学。

教师的课堂提问,甚至是充满爱意的眼神,千万不要集中在几个学生的身上,否则将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孔夫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慈父慈母,因为自己家里有住宿生,班上的寄读学生也很多,接触到的大多是择校来的农村孩子,他们远离家庭,寄住在学校附近的各个住宿点,大多数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们淳朴、善良、乐观,更需要老师的爱护和关怀。

生病时,我会递上开水一杯、药丸一颗;失意时,我会送上暖语一句、笑脸一个。

我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诲人不倦”吧。

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做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3尊重学生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孔老夫子告诫世人赡养老人要注重精神赡养,在此用孔老夫子的句式说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谓能教。

至于犬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别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千万不要象训练犬马一样去教学生。

你说是不是呢?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声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和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含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

而我们呢,面对学生,要求经常是苛刻的,言辞经常是声色俱厉的,会习惯地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强加给学生。

其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今天的学生更要求我们对待他们是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学生的偏爱和歧视是教育活动中的大忌。

当与学生平等共处时,我们不妨多听听这样的声音“老师,您说得不对!”“老师,我可以这样做吗?”我喜欢听到这样的声音。

因为我惊喜地看到他们的纯真、独立和闪光的思维。

4爱岗敬业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就是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那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知者”,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

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世上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职业幸福感就在教学中产生。

作为教师,我爱我的事业,爱我的学生,这是我神圣的选择。

我十年如一日,坚守信念,不变初衷。

我总是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即使困难重重,也刚强不屈,矢志不移,永不懈怠,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