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讲过的篇目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十八)古书的注解:1.了解古注的重要性和发展概况。

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2、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6)传注体、义疏体、章句体、集解体。

3.阅读677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4.古注的方式:注音,释词,通句、解事,评说。

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

(P680)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古代汉语知识提纲

古代汉语知识提纲

古代汉语知识提纲
引言
-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研究的重要性
-为什么学习古代汉语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
A.古汉语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2.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B.汉语的发展历程
1.古汉语的时期分段
2.各时期的语法和词汇变化
C.汉字的形体演变
1.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发展
2.汉字形体的变化和繁简之间的演变
二、古代汉语的文献和典籍
A.中国古代文献的分类
1.经典文献
2.史书
3.文言文学作品
B.古代汉语在经典文献中的运用
1.《论语》、《孟子》等经典的语言特点
2.儒家思想在古代汉语中的表达
C.古代汉语在史书中的使用
1.《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语言特点
2.历史事件的记载和描述
D.古代汉语在文言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1.《红楼梦》、《西游记》等文言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2.古代文人的修辞手法和思想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A.古代汉语的语法研究方法
1.逐字逐句的分析方法
2.对比研究和语境分析方法
B.古代汉语的词汇研究方法
1.演义法和造字法的应用
2.对古代汉语词汇的考证和释义
C.古代汉语的研究工具
1.古文字典和字书
2.古代汉语语法书和词汇表
结论
-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加深对汉字和汉语的理解
-在全球中华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流中。

汉语言文字学复习提纲

汉语言文字学复习提纲

汉语言文字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复习提纲上册第一单元文选重点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蜗补天》《螟蜥》《巫山、巫峡》《岳阳楼记》其他的篇目略做了解重点: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词义分析举例熟记字的古义、引申义、例子文选重点篇目:《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塞之战》《晏婴论季世》《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孙膑》《韩信破赵之战》《张骞传》《华佗传》古代汉语常识重点:词类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的词序: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副词;代词;介词;语气词和词头词尾词义分析举例:词的本义要熟记第二单元文选重点篇目:《谏逐客书》《论贵粟蔬》《报任安书》《出师表》《答李翊书》《封建论》《神灭论》《原臣》第三单元古代汉语常识重点:古代的历法,古汉语常用工具书词义分析举例熟记字的古义、引申义、例子下册第四单元文选重点篇目:《季氏将伐颛臾》《逍遥游》《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古代汉语常识重点:古书的注解词义分析举例:词的本义要熟记第五单元古代汉语常识重点: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二、模拟试题《古代汉语》(一)(50分)一、单项选择(10分,每小题1分)①下列各组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鱼、末B.牧、逐C.江、莫D.上、须②“汤”的本意是()A.专指温泉B.煮东西的汁液C.热水D.中药的剂型③“报”的本意是()A.告诉B.报恩C报仇 D.判决罪人④下列个组字,共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凭懑B.蚤早C.娶圣D.酷沽⑤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A.响:回声一声音B.色:脸色一颜色C.狱:案件一监狱D坟:土堆一坟墓⑥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是:()A.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D.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⑦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为使动用法的是()A.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B.晋侯饮赵盾酒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D.范增数目项王⑧下列句中的“而”字表示顺接关系的意思的是(A.水浅而舟大也B.子产而死,谁其嗣之?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下通论复习提纲一二册通论通论九、十否定句、疑问句•一、关于古代汉语宾语的词序问题•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汉语在表达意思的时候,主要靠词序和虚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主要有两种情况:•1、动宾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2、介宾前置•如:吾谁与归?•“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先秦汉语中是相当严格的(先秦两汉98%),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

此二者意思相同,来源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殊途同归,变成凝固格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如何”的变化轨迹大致如下:•(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3)与不谷同好,如何?•可见,“如何"是由“如……何”紧缩而来的一种句式,“何”本来是谓语,由于紧缩粘在了“如”字之后,好像成了宾语。

这样看来,“如何”是不可作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例外来看待的。

•汉代以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逐渐转为后置。

•但仿古的文言文仍以前置为多。

•(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1.两个条件•在古代汉语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句必须是否定句,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记住“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这个名称,实际上就记住了这两个条件。

•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2.四种形式:不、毋(无)、未、莫否定词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那么严格,从甲骨文开始就已经出现后置,先秦文献也有不少用例。

•(三)宾语前置用代词“是"或“之”复指(见前说)•二、关于否定句和否定词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

其形式标志是有否定词。

否定词主要有以下三类:(具体区别相见教材.)•1.否定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微”等•2.动词“无”•3.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古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汉语下复习提纲

2011级师范班《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2012年12月)一.文选部分1.《诗经》选讲:关雎、桃夭、芣苡、柏舟、七月2.《楚辞》选讲:哀郢、渔父3.《史记》选讲:淮阴侯列传(选讲)4.说理文选讲:答李翊书5.汉魏六朝古诗选讲:上邪、庭中有奇树、观沧海、结庐在人境6.唐诗选讲:渭川田家、滕王阁、观猎、客至、夜宿山寺、泊秦淮复习重点:㈠下加横线的文选是要求背诵的篇目。

要求:默写或填空。

㈡文选部分的字、词、句内容,重点考查以下方面:(1)文中的古今字和异体字,特别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2)文中的重点词、常用词的意义;(3)文句中所蕴含的修辞手段;(4)正确理解文中句子(上学期重点学的:词类活用、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5)正确理解文中的常用虚词(上学期重点学的:也、矣、焉、否定词、疑问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所、之、其、莫、或、而、以、则、於[于、乎、诸]、为等)。

二.通论部分1.《诗经》的用韵①韵、韵母、韵脚;韵母:一个音节除声母、声调之外的其他组成部分,由韵头、韵腹、韵尾组成韵头又叫介音,由元音充当;韵尾可以是元音和辅音,韵头和韵尾不是一个韵母的必要成分。

韵腹是韵母不可缺少的成分,由元音充当,又叫主要元音韵:韵腹、韵尾、声调相同的字组成的一个部类,每一个部类就叫做一个韵。

韵不区别介音韵部:韵腹、韵尾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归为一类,叫做一个韵部,用来描述上古音。

②《诗经》的韵例;韵在句中的位置:a.句尾韵最普遍。

以代词或语气词结尾的诗句,韵脚落在倒数第二字上。

1)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復我,出入腹我。

(小雅·蓼莪)2)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韵在章中的位置1)一韵到底:一章押同一韵部的字A 偶句韵:即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

B 首句入韵:第一句也入韵的偶句韵。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古代汉语复习提纲1、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1)按音序排列:在拼音方案公布前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在古代则大多数按平水韵106韵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笔画少的列前,笔画多的列后。

(3)按编码排序: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3、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写的。

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

全书共收字47035个,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

4、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许慎所说解的字义是他认定的本义,许慎在分析小篆的形体结构时,从中概括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然后把所收集的九千多个字列入这五百四十个部首中去,这是他的一大创造,对后世的检字法有很深的影响。

5、经籍纂诂:《经籍纂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6、经传释词:《经传释词》是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的顺序排列的。

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作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纠正了前人的失误。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一、古代汉语概述1.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2.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3.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1.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概念2. 古代汉语的声母演变3. 古代汉语的韵母演变4.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三、古代汉语的词汇1.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2. 古汉语词汇的分类3.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方式4. 古汉语词汇的演变四、古代汉语的语法1.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型2. 古代汉语的词类3.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4.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五、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2. 拟人3. 排比4. 对偶5. 反问六、古代汉语的文体1. 诗歌2. 散文3. 小说4. 戏剧七、古代汉语的文献1. 经典文献的分类与特点2. 经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3. 经典文献的翻译与注释八、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方法1. 古代汉语的学习技巧2. 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3. 古代汉语的学术资源九、古代汉语的现代应用1. 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 古代汉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3. 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十、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建议1. 重点内容的回顾与总结2. 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3. 考试技巧与答题方法4. 复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结束语:通过本复习题纲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古代汉语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古代汉语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热爱,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一、古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古代汉语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和金文的特点和演变2.古代汉语的发展阶段-俗字和文言字-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的特点和演变二、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语法特点1.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演变-古音和今音的对比2.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介词和连词的使用-"主谓宾"句式的运用-语序和修辞手法的变化三、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写作风格1.古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古代的常用词汇和文人雅致的词汇-汉字的意义演变和多义现象2.古代汉语的写作风格-古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古代诗词和骈文的基本结构和技巧四、古代汉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作用1.古代汉语与中国文化-汉字的象形性和文化意义-古代文学和文化经典的传承2.古代汉语在社会中的作用-古代文人和官僚的言谈方式-古代汉语在社交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五、古代汉语的研究现状和挖掘价值1.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对古代汉语的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古代汉语研究的学术成果和对现代汉语的影响2.古代汉语的挖掘价值和保护工作-古籍的整理和修复工作-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承和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和应用场景1.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阅读古代文献的技巧和方法-演绎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义2.古代汉语的应用场景-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阐释-古籍的研究和翻译工作以上是一个古代汉语的复习提纲,通过对古代汉语的起源、音韵体系、语法特点、词汇和写作风格、文化背景和研究现状等方面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演变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阅读和分析古代文献,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学术研究和工作应用提供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下通论复习提纲一二册通论通论九、十否定句、疑问句∙一、关于古代汉语宾语的词序问题∙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汉语在表达意思的时候,主要靠词序和虚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主要有两种情况:∙1、动宾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2、介宾前置∙如:吾谁与归?∙“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先秦汉语中是相当严格的(先秦两汉98%),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

此二者意思相同,来源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殊途同归,变成凝固格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

∙“如何”的变化轨迹大致如下:∙(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3)与不谷同好,如何?∙可见,“如何”是由“如……何”紧缩而来的一种句式,“何”本来是谓语,由于紧缩粘在了“如”字之后,好像成了宾语。

这样看来,“如何”是不可作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例外来看待的。

∙汉代以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逐渐转为后置。

∙但仿古的文言文仍以前置为多。

∙(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1.两个条件∙在古代汉语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句必须是否定句,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记住“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这个名称,实际上就记住了这两个条件。

∙如: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2.四种形式:不、毋(无)、未、莫否定词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那么严格,从甲骨文开始就已经出现后置,先秦文献也有不少用例。

∙(三)宾语前置用代词“是”或“之”复指(见前说)∙二、关于否定句和否定词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

其形式标志是有否定词。

否定词主要有以下三类:(具体区别相见教材。

)∙1.否定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微”等∙2.动词“无”∙3.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其中用“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要前置,(说已见前)∙三、关于疑问句和疑问词∙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

表示疑问的句子有时用疑问代词,有时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

例见第271页。

∙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前置,说详宾语前置节。

∙1.疑问代词∙(1)谁、孰、何∙“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

(例子均见教材)∙“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指人,亦可指物。

“孰”和“谁”有一点不同,它除了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孰”字还和“与”、“若”连用,构成一种凝固结构,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何”字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是指物的疑问代词,可作宾语、定语,还可作状语。

∙语法功能区别:∙“谁”“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字後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後面不能用“之”字。

∙“何”字又可用作状语,表示“为什麽”“怎麽”的意思。

∙(2)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

∙用作宾语的“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麽”。

作为宾语,“恶”字只用于“恶在”“恶乎”,而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

用作状语的“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

∙(二)疑问语气词(例子均见教材)∙(1)乎,诸∙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

∙a、在是非问句裏,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字,这种“乎”字要译成“吗”。

∙b、在选择问句里,“乎”字要译成“呢”。

∙c、在特指问句里。

∙“乎”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字、“宁”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

∙(2)与(欤),邪(耶)∙“与”(欤)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吗”字或“呢”字。

“与”和“乎”的分别是: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字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

用“与”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

∙“邪”(耶)字和“与”(欤)字的语法作用相同。

∙(3)哉∙“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

表“感叹”是其主要用法。

它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

∙“哉”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四、与疑问句或疑问语气词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1)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第一、“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

例如:∙第二、“何以……为”。

例如:∙“为”处理为语气词,“何以”表示“何用”、“为什么用”,作状语。

∙第三,“何……之有”。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2)语气词的连用∙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主要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各类的词类活用现象,能分析各例子词类活用的具体类别。

∙尤其注意使动、意动的区别:∙第346页:是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

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第347页:形容词也常常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第348页:形容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人称代词,主要掌握各自语法功能的不同。

∙第357页: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

∙第358页: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

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

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

∙指示代词,主要掌握各自语法功能的不同。

∙“者”字、“所”字都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

主要掌握各自的不同用法。

与今天“的”字的区别。

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主要掌握教材涉及的各连词、介词的使用情况,能进行实例分析。

∙(一)连词∙连词的特点:∙连词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

(介词和它的宾语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对动词起修饰作用。

)∙(1)而∙(一)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包括形容词性、动词性)。

(“而”可译为“而且、又”,有时又可译“就、便”,也可不译)∙1、顺接:(1)并列、(2)承接、(3)递进∙2、逆接∙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构成了转折的关系。

“而”可译为“却”、“可是”。

∙(二)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

“而”需要分别译为“如果”或“却”。

∙(三)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一般不译出。

∙1、时间名词作状语∙2、形容词作状语∙3、动词作状语∙(2)以∙(一)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为“又”。

∙“以”连接的两个动词,经常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以”可译为“来”。

∙(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

“以”的这种用法相当于“而”,可不译。

∙1、名词作状语∙2、形容词作状语∙3、动词作状语∙(3)则∙(一)连接动词性词组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者在时间上或事理上联系,可译为“那么就”。

∙(二)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

(最常见)∙又常用在紧缩复句中。

∙有时候没用从句意可看出是条件和结果关系。

∙但没有“则”的紧缩复句,不一定是条件复句的紧缩。

也可能是因果关系。

也可能是时间修饰。

∙(三)连接动词性成分含有转折意味。

∙(四)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对比。

可译为“就”或不必译出。

∙(4)虽然、然、然而、然则∙虽然、然而、然则均表示两个词。

详见教材∙然,原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样”,虚化为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

∙(二)介词∙一、介词结构的特点∙1、词序: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2、省略: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3、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

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补语,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

∙(1)以∙一、“以”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1)“用”。

(2)“认为”。

∙二、介词“以”的用法:∙(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教材)∙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

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

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论”等。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译为“把”。

∙(二)、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

(教材)∙三、介词“以”的语法特点∙1、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状语),也可放在动词后面(补语)。

∙2、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

∙注意:“是以”,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

∙3、“以”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上文出现过,这个宾语可以省略。

∙四、“以”构成的凝固结构∙“有以”、“无以”、“以故”、“以此”、“以是”、“是以”等用法。

∙“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或“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例如∙(1)“军中无以为乐。

”(史记·项羽本纪)∙(2)“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以故”,相当于“由于这个原故”。

∙(1)“以故汉追及之。

”(史记·项羽本纪)∙“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

∙五、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主要从语法功能上看:∙(1)连词“以”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

即使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

介词“以”连同引介的宾语同谓语的核心之间只能构成修饰关系或补充关系,不可能构成平列关系。

∙(2)介词“以”的功能是引出宾语,构成介宾结构。

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可以补上宾语的。

连词“以”则不然。

有时看起来,好象在"以"的后面也可以补上宾语,但是这个补上的内容其实在“以”的前面已经出现,补上所谓的宾语,反而会觉得累赘。

∙(2)於(于、乎、诸)∙用法主要有四种:∙一、引进处所(教材)∙(一)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