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攻下全文

合集下载

《墨子》:非攻(下)阅读

《墨子》:非攻(下)阅读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

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

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口,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卒进而柱乎斗,曰:“死命为上,多杀次之,身伤者为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以惮其众。

夫无兼国覆军,贼虐万民,以乱圣人之绪。

意将以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倾覆社稷,攘杀其牲□,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

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

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为利人也博矣!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今夫师者之相为不利者也,曰:“将不勇,士不分,兵不利,教不习,师不众,率不利和,威不圉,害之不久,争之不疾,孙之不强。

植心不坚,与国诸侯疑。

与国诸侯疑,则敌生虑而意羸矣。

偏具此物,而致从事焉,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

今不尝观其说好攻伐之国,若使中兴师,君子,庶人也,必且数千,徒倍十万,然后足以师而动矣。

久者数岁,速者数月。

是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

然而又与其车马之罢毙也,幔幕帷盖,三军之用,甲兵之备,五分而得其一,则犹为序疏矣。

然而又与其散亡道路,道路辽远,粮食不继,傺食饮之时,厕役以此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

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

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

则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哉?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若使此四国者得意于天下,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也,是人不足而地有余也。

今又以争地之故,而反相贼也,然则是亏不足,而重有余也。

今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非攻原文及翻译_《墨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非攻原文及翻译_《墨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非攻原文及翻译_《墨子》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非攻全文阅读:出处或:《墨子》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我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非攻全文翻译: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

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

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

墨子非攻课文

墨子非攻课文

3、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译文: 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责备,说那太不仁义了。
4、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 译文: 然而现在有人竟至于大行不义,去进攻别国,人们 却不知道责备,反倒跟着赞美,说是仁义之举。
5、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 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注释:情、诚通用。如情知。 奚说:言何辞以解说也。 译文: 他们确实不懂得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那些称 赞的话记载下来流传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进攻别 国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那又怎么解释)记 载那些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进一步批评大为不义不但没有按照常理受到 惩罚,反而被当作义来记载。从逻辑上更进 一层,同时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对于战争 不知其非的现象。
第三段: 1、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 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译文: 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见一点黑还能说那是黑, 见很多黑却又说那是白,那么人家一定会以为这个 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假如他尝一点苦说苦,尝 多了苦却又说是甜,那么人家一定会认为这个人是 不知辩别苦甜的了。
注释:《说文》云:“园所以树果,种菜曰圃。”
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的果园,偷窃人家的桃李, 大家知道了就会责备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了就会 处罚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2、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 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依下文,当有 “苟亏人愈多”五字。)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如何看待战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也是一个延续千百年的难题。
难点分析
1.《非攻》的主要思想内容。墨子身处战国时 代,频仍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下 层人民对战争普遍有抵触和厌恶情绪。墨子学 派基本代表了下层人民的理想,要求统治者爱 人民,因此反对一切战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着重论述攻人 之国是错误的,希望从理论上说明战争本身的 不义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 呼声。但在当时,兼并战争在国家统一过程是 难免的,他的主张是不现实的。

非攻下原文翻译

非攻下原文翻译

非攻下原文翻译非攻下原文翻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非攻下原文翻译,希望对您有帮助。

非攻下作者:墨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其上中天之利(1),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虽使下愚之人,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

”今天下之所同意者(2),圣王之法也。

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免攻伐并兼(3),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

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是故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意而后为之(4)。

行是以动,则不疑速通。

成得其所欲(5),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

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焉率天下之百姓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

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赏之,鬼富之,人誉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参乎天地,至今不废。

此则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

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6),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7),燔溃其祖庙(8),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9),卒进而柱乎斗(10),曰:“死命为上,多杀次之,身伤者为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以■其众(11)。

夫无兼国覆军,贼虐万民,以乱圣人之绪。

意将以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12),倾覆社稷,攘杀其牺牲,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

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

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力利人也博矣(13)!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今夫师者之相为不利者也,曰:“将不勇,士不分,兵不利,教不习,师不众,率不利和(14),威不圉,害之不久(15),争之不疾,孙之不强(16),植心不坚,与国诸侯疑。

《非攻》原文和译文

《非攻》原文和译文

《非攻》原文和译文《非攻》原文和译文非攻《墨子》今有一人,入人园圃②,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③,上为政者④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⑤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⑥,其不义⑦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⑧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⑨亏人愈多,其不仁兹⑩甚,罪益厚⑾。

至入人栏厩⑿,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⒀人也,扡⒁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⒂,天下⒃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⒄,则弗⒅知非,从而誉之⒆,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⒇,杀十人,十重21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22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23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24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25矣。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26,则必以此人⒂〔当此〕遇到这种情形。

⒃〔天下〕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⒄〔攻国〕攻打别国。

⒅〔弗〕不。

⒆〔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⒇〔若以此说往〕如果用这个说法类推下去。

往,向前行。

21〔重(chóng)〕倍。

22〔情〕实在。

23〔其言〕指君子的错误言论。

24〔奚说〕怎么解说,有什么理由。

25〔辩〕同“辨”,分别。

26〔甘〕甜。

27〔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

28〔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是混乱的。

这是一篇体现墨家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文章。

它通过层层比喻和推论,抨击了攻掠他国的不义战争。

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墨子选读非攻文言文翻译

墨子选读非攻文言文翻译

原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翻译:如今有一个人,闯入他人的园地,偷取别人的桃李,众人听闻后都会指责他,上位执政的人若捕获他,便会予以惩罚。

这是为何呢?因为他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

至于那些偷取别人鸡狗猪豚的人,他们的不道德程度比那些进入他人园地偷桃李的人更为严重。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越大,那么他们的不道德就越严重,罪责也就越重。

至于那些闯入他人牛栏马厩,牵走别人牛马的人,他们的不道德程度比那些偷取别人鸡狗猪豚的人更为严重。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越大,那么他们的不道德就越严重,罪责也就越重。

至于那些杀害无辜之人,抢夺他们的衣物、武器的人,他们的不道德程度比那些闯入他人牛栏马厩牵走别人牛马的人更为严重。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越大,那么他们的不道德就越严重,罪责也就越重。

在这种情况下,天下有道德的人都知道这是不道德的,称之为不义。

然而,现在最严重的非义行为——攻打他国,人们却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反而赞美它,称之为义。

这难道能说是懂得了义与不义的区别吗?墨子通过以上论述,揭示了战争中侵犯他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强调“非攻”的重要性。

他认为,战争带来的伤害远远超过个人的利益,因此主张人们应避免无谓的战争,以维护和平与正义。

《墨子》卷五非攻下第十九原文及注释

《墨子》卷五非攻下第十九原文及注释

《墨子》卷五非攻下第十九原文及注释《墨子》卷五非攻下第十九原文及注释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其上中天之利(1),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虽使下愚之人,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

”今天下之所同意者(2),圣王之法也。

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免攻伐并兼(3),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

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是故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意而后为之(4)。

行是以动,则不疑速通。

成得其所欲(5),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

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焉率天下之百姓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

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赏之,鬼富之,人誉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参乎天地,至今不废。

此则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

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6),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7),燔溃其祖庙(8),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9),卒进而柱乎斗(10),曰:“死命为上,多杀次之,身伤者为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以■其众(11)。

夫无兼国覆军,贼虐万民,以乱圣人之绪。

意将以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12),倾覆社稷,攘杀其牺牲,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

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

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力利人也博矣(13)!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今夫师者之相为不利者也,曰:“将不勇,士不分,兵不利,教不习,师不众,率不利和(14),威不圉,害之不久(15),争之不疾,孙之不强(16),植心不坚,与国诸侯疑。

墨子_非攻文言文及翻译

墨子_非攻文言文及翻译

墨子曰:天下之人,皆言攻战之非,而不知攻战之所以非也。

夫攻战,乱天下之道也。

乱天下,非仁者之事也。

是以吾非攻。

夫攻战之非,非攻战之术之非也。

攻战之术,所以救世也。

然攻战之术,非仁者之道也。

是以吾非攻战之术。

何谓攻战之术?攻战之术,以力服人,以智欺人,以威慑人,以利诱人。

是以攻战之术,必至于乱。

乱者,天下之大害也。

吾闻之,天下之所以治者,以道也。

道者,天下之公器也。

公器者,不可私也。

是以有道者,不私其力,不私其智,不私其威,不私其利。

是以有道者,必能以道治天下。

吾闻之,天下之所以乱者,以力也。

力者,天下之私器也。

私器者,不可公也。

是以有力者,必私其力,必私其智,必私其威,必私其利。

是以有力者,必至于乱。

夫攻战之乱,由力起也。

力起,则争;争,则乱;乱,则攻;攻,则战。

战,则死伤无数;死伤无数,则怨仇深结;怨仇深结,则天下大乱。

是以吾非攻。

吾非攻,非好杀也。

吾好生也。

好生,故非攻。

吾非攻,非恶战也。

吾恶乱也。

恶乱,故非攻。

吾闻之,圣人非不攻,而不攻者,以天下之治也。

天下之治,非攻所致,而非攻所致也。

是以圣人非攻,而天下治。

夫天下之治,非攻所能致也。

攻,乱之源也。

乱之源,非治之道也。

是以吾非攻。

翻译:墨子说:天下的人都说攻战是不对的,却不知道攻战之所以不对的原因。

攻战,是扰乱天下秩序的原因。

扰乱天下秩序,不是仁者的行为。

因此,我反对攻战。

攻战之所以不对,并不是攻战技巧的不对。

攻战技巧,是用来拯救世道的方法。

然而,攻战技巧,并不是仁者的道路。

因此,我反对攻战。

什么叫做攻战技巧?攻战技巧,是以力量征服他人,以智慧欺骗他人,以威势震慑他人,以利益诱惑他人。

因此,攻战技巧必然导致混乱。

混乱,是天下的大害。

我听说,天下之所以能够治理得好,是因为有道德。

道德,是天下共有的工具。

共有的工具,是不可以私有的。

因此,有道德的人,不会私有他的力量,不会私有他的智慧,不会私有他的威势,不会私有他的利益。

因此,有道德的人,必然能够用道德来治理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非攻下全文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其上中天之利(1),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虽使下愚之人,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

今天下之所同意者(2),圣王之法也。

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免攻伐并兼(3),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

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是故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意而后为之(4)。

行是以动,则不疑速通。

成得其所欲(5),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

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焉率天下之百姓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

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赏之,鬼富之,人誉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参乎天地,至今不废。

此则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

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6),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7),燔溃其祖庙(8),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9),卒进而柱乎斗(10),曰:死命为上,多杀次之,身伤者为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以■其众(11)。

夫无兼国覆军,贼虐
万民,以乱圣人之绪。

意将以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12),倾覆社稷,攘杀其牺牲,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

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

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力利人也博矣(13)!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今夫师者之相为不利者也,曰:将不勇,士不分,兵不利,教不习,师不众,率不利和(14),威不圉,害之不久(15),争之不疾,孙之不强(16),植心不坚,与国诸侯疑。

与国诸侯疑,则敌生虑而意羸矣。

偏具此物,而致从事焉,则是国家失卒(17),而百姓易务也。

今不尝观其说好攻伐之国?若使中兴师,君子,庶人也必且数千,徒倍十万,然后足以师而动矣。

久者数岁,速者数月。

是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

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

然而又与其车马之罢毙也,幔幕帷盖,三军之用,甲兵之备,五分而得其一,则犹为序疏矣。

然而又与其散亡道路,道路辽远,粮食不继,傺食饮之时(18),厕役以此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

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哉!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若使此四国者得意于天下,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也,是人不足而地有馀也。

今又以争地之故,而反相贼也,然则是亏不足而重有馀也。

今遝夫好攻伐之君(19),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
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言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彼非所谓攻,谓诛也。

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

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水(20),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

高阳乃命玄宫(21),禹亲把天
之瑞令,以征有苗。

四电诱祗(22),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23),搤矢有苗之祥(24)。

苗师大乱,后乃遂几。

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25),别物上下,卿制大极(26),而神明不违,天下乃静。

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

遝至乎夏王桀,天有■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鬼呼国,鹤鸣十夕馀。

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乱,予既卒其命于天矣,往而诛之,必使汝堪之。

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27)。

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

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

汤奉桀众以克有,属诸侯于薄,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

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28)。

遝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28),祀用失时。

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九鼎迁止,妇妖宵出,有鬼宵吟,有女为男,天雨肉,棘生乎国道,王兄自纵也(29)。

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

泰颠来宾,河出绿图(30),地出乘黄。

武王践功(31),梦见三神曰:予既沉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32),天赐武王黄鸟之旗。

王既已克殷,成帝之来(33),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
四夷(34),而天下莫不宾。

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

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