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实验共25页
药剂学实验报告

药剂学实验报告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药物在人类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药剂学作为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基础学科,对于药物的制备、稳定性、疗效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在此,我们将分享一份关于药剂学实验的报告,旨在探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制剂特点。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药剂学实验,深入了解药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其在制剂中的应用。
实验一:药物溶解度的测定在这一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广泛应用的氨咖黄敏片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采用逐步稀释法,测定氨咖黄敏片的溶解度。
结果表明,该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为X g/mL。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后续的制剂研发提供了参考。
实验二:药物稳定性的研究药物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为了研究药物的稳定性,我们选取了利巴韦林注射液作为对象,进行了灭菌、加速老化和稳定性测试。
结果表明,利巴韦林注射液经过灭菌处理和加速老化测试后,在常温下存储半年,其稳定性基本保持不变。
实验三:药物制剂的制备药物的制剂是指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进行制备和改良的过程。
本次实验我们选择了利巴韦林阴道泡腾片作为制备对象。
通过制备过程,我们成功将利巴韦林注射液转化为阴道泡腾片,并且通过质量控制的方法确保了该制剂的稳定性和疗效。
实验四:药物制剂的评价在制剂研发过程中,对药物制剂的质量进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选取了盐酸右美托咪定滴眼液进行了评价实验。
通过测定其pH值、滴定滴数、含量一致性以及外观和稳定性等指标,我们对该制剂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确保了其符合药典标准。
总结:药剂学实验报告通过一系列药剂学实验,对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制剂特点进行了深入探究。
通过测定药物的溶解度、研究药物的稳定性、制备药物制剂以及评价药物制剂的质量等步骤,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药物的性质和制剂的特点。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药物研发和制剂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降低不良反应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药剂学实验报告

药剂学实验报告1. 引言药剂学是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药物的制备、贮藏、稳定性和适应性等方面。
药剂学实验则是药剂学课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本实验报告旨在详细介绍并分析我所进行的药剂学实验。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制备具有一定功能的药物制剂,加深对药剂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并了解药物质量标准及其测试方法。
3.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以下步骤进行:1.选择药物和辅料: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合的药物及辅料。
2.准备药剂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将药物和辅料溶解于溶剂中。
3.药剂制备:将药剂溶液按照一定的工艺要求进行混合、搅拌、过滤等处理。
4.质量检测:对制备好的药剂进行质量检测,包括外观、溶解度、PH值、浓度等指标。
5.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给出实验结论。
4. 实验结果和讨论经过实验操作和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外观:制备好的药剂悬液呈乳白色,无明显颗粒。
•溶解度:药剂在溶剂中溶解良好,无明显析出物。
•PH值:药剂的PH值在6-8之间,符合药物质量标准要求。
•浓度:药剂的浓度符合预期值,并且符合药物质量标准。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实验操作符合要求:本次实验操作标准,在制备药剂过程中控制了相关变量,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
2.药剂质量良好:制备的药剂外观良好,溶解度和PH值符合质量标准,浓度与预期一致,说明药物制剂工艺可靠,质量可靠。
5. 实验心得通过本次药剂学实验,我深刻体会到了药剂学的重要性。
合理选择药物和辅料、准确制备药剂溶液、控制制剂工艺等无不对药剂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和安全规范,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实验的顺利进行。
药剂学实验不仅增加了我的实践经验,也加深了我对药物制剂的了解。
同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培养了我合理思考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并促使我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检查和判断。
药剂学实验报告

药剂学实验报告药剂学实验报告一. 实验目的1. 掌握固体药剂质量水平测定的方法和步骤;2. 掌握固体药剂含量测定的步骤;3. 锻炼实验操作技能。
二.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涉及固体药剂的质量水平测定和含量测定。
以某药物为例进行说明:1. 质量水平测定质量水平是指固体药剂中主要成分的含量,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
质量水平测定是通过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剂,提取主要成分,然后化学定量分析得出。
2. 含量测定含量是指固体药剂中某一成分的含量,也是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含量测定是从药剂样品中提取该成分,并通过化学分析或计算结果来得出。
三. 实验操作方法1. 质量水平测定(1) 取适量的药剂样品,称量记录质量;(2) 将药剂样品溶解至适量的容器中;(3) 使用适当的试剂与主要成分反应,沉淀或形成复合物;(4) 过滤沉淀或复合物,收集沉淀;(5) 干燥沉淀,称量记录质量;(6) 根据质量差和计算公式,得出质量水平。
2. 含量测定(1) 取适量的药剂样品,称量记录质量;(2) 溶解药剂样品,使用适当的试剂产生反应;(3) 根据反应产物的形成与否,通过仪器测定或比色法得出含量。
四. 实验结果及分析1. 质量水平测定样品质量:10.00g沉淀质量:2.00g则质量水平 = (沉淀质量 / 样品质量) × 100% = (2.00g / 10.00g) × 100% = 20%2. 含量测定样品质量:5.00g测得反应产物质量:3.00g反应产物中药物质量:2.50g则含量 = (反应产物中药物质量 / 样品质量) × 100% = (2.50g / 5.00g) × 100% = 50%五.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定,药剂样品的质量水平为20%,含量为50%。
六.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掌握了固体药剂质量水平测定和含量测定的方法和步骤。
在实验中,我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药剂的称量、溶解、反应等步骤,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药剂学实验

O/W乳剂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1、
水杨酸 单硬脂酸甘油脂 白凡士林 十八醇 十二烷基磺酸钠 甘油 对羟基苯甲酸乙脂 蒸馏水 加至 1.0g 0.4g 1.0g 1.6g 0.2g 1.4g 0.04g 20g
2、操作
取白凡士林、十八醇和单硬脂酸甘油酯置于烧 杯中,水浴加热至70~80℃使其熔化。将十二 烷基磺酸钠、甘油、对羟基苯甲酸乙脂和计算 量的蒸馏水置另一烧杯中加热至70~80℃使其 溶解,在同温下将水液以细流加到油液中,边 加边搅拌至冷凝,即得O/W乳剂型基质。 取水杨酸置于钵体中,分次加入制得的基质研 匀,即得。
实验5 微囊的制备
实验目的: 1、熟悉制备微囊的复凝聚法工艺; 2、熟悉光学显微镜目测法测定微囊体积径的 方法 实验内容: 鱼肝油(或液状石蜡)复凝聚微囊的制备
1、处方
鱼肝油(或液状石蜡) 明胶 阿拉伯胶 5%醋酸溶液 36%~37%甲醛溶液 蒸馏水 3g 3g 3g 适量 适量 适量
2、操作
药剂学实验
实验1 片剂的制备
实验目的:
1、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一般工艺; 2、掌握单冲压片机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与操作:
1、处方
维生素c 淀粉 糊精 酒石酸 硬脂酸镁 50%乙醇 5.0g 2.0g 3.0g 0.1g 0.1g 适量
2、操作 称取维生素c粉、淀粉、糊精混合均匀。 将酒石酸溶于50%乙醇中,按适量一次加入混 合粉末中,制成软材。 通过18~20目筛制成湿粒,60℃以下干燥 干颗粒与硬脂酸镁混匀,压片。
3、操作注意 维生素c在湿润状态下较易分解变色,应尽量 缩短制粒时间,并宜60℃以下干燥。 酒石酸量小,为混合均匀,宜先溶入适量乙醇 中。
4、出现问题及处理办法
松片:细粉过多;含水量不当;制粒时乙醇浓度过高; 润滑剂或黏合剂不适; 粘冲:颗粒潮;润滑剂不足或分布不匀;冲模表面粗 糙;室内湿度或温度太高; 崩解时间超限:压力或硬度过大;崩解剂少; 裂片:压力过大;黏合剂或湿润剂不当;细粉过多; 颗粒过分干燥; 片重差异超限:颗粒粗细相差悬殊; 叠片:粘冲;下冲上升位置太低
最新药剂学实验报告

最新药剂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纯化和表征一种新型药物分子,探讨其药理活性及潜在的临床应用。
通过实验过程,加深对药剂学原理的理解,并掌握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
实验材料:1. 起始原料:化合物A和化合物B2. 溶剂:无水乙醇、冰醋酸3. 试剂:氢氧化钠、盐酸4. 纯化材料:柱色谱硅胶、乙醇5. 仪器设备:旋转蒸发仪、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质谱仪(MS)、核磁共振仪(NMR)实验方法:1. 合成:将化合物A和化合物B按照摩尔比1:1混合于无水乙醇中,加入氢氧化钠作为催化剂,室温下搅拌反应24小时。
2. 纯化:反应完成后,用冰醋酸中和至pH 4,析出沉淀。
通过过滤分离固体产物,随后使用乙醇进行洗涤,得到目标化合物。
3. 表征:采用HPLC评估化合物的纯度,MS确定分子量,NMR进行结构解析。
实验结果:1. 合成:反应后的目标化合物产率为70%,初步观察到目标化合物的形成。
2. 纯化:HPLC分析显示目标化合物纯度达到95%,满足后续研究的需要。
3. 表征:MS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的分子量与理论计算值相符。
NMR谱图表明化合物具有预期的结构特征。
讨论:本次实验成功合成了目标药物分子,并通过纯化和表征确认了其结构和纯度。
后续研究将集中在该化合物的药理活性测试和毒理学评估上,以确定其作为潜在药物的可行性。
实验过程中,对反应条件的控制、纯化方法的选择以及表征技术的运用均对实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论:通过本次药剂学实验,我们成功合成并表征了一种新型药物分子。
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高纯度和预期的结构,为进一步的生物活性研究和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未来的工作将集中在评估其药理活性和安全性上,以推动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药剂学实验报告(精华版)

五、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同“软膏剂”中“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实验三 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湿法制粒压片法的制备工艺。 2、掌握片剂的质量检测方法(片重差异、崩
解度、溶出度等)。 3、熟悉片剂的常用辅料与用量。 4、熟悉单冲压片机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二、实验指导
1、片剂的含义:片剂是指药物与辅料均匀混 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2、片剂的制备方法 片剂的制备方法按制备工 艺分类为两大类或四小类: 制粒压片法:湿法制粒压片法;干法制粒压 片法。 直接压片法:直接粉末(结晶)压片法;半 干式颗粒压片法。
3、湿法制粒压片法的工艺流程图 主药+辅料(填充剂或吸收剂、崩解剂) →粉碎→过 筛 →混合均匀的粉料 →加润湿剂或粘合剂→软材→ 过筛→湿颗粒→干燥→干颗粒(测定含量,水分) → 整粒后加润滑剂(外加崩解剂) →混合→压片。
(3)颗粒的制造是制片的关键。制软材时要 控制粘合剂或润湿剂的用量,使之“握之成 团,轻压即散”,握后掌上不粘粉为度。制 得的湿颗粒应较完整,可有一部分小颗粒。
( 4 ) 制 粒 时 一 般 大 片 ( 0.3—0.5g ) 选 用 14— 16目筛,小片(0.3g以下)选用18—20目筛。
( 5 ) 湿 颗 粒 应 尽 快 干 燥 , 温 度 控 制 在 40— 60℃。整粒筛目孔径与制粒时相同或略小。
f=W/[G-(M-W)]
式中,W—每粒栓剂中主药的含量;G—每粒 纯基质栓剂的重量;M—每粒含药栓剂的重量; (M-W)—含药栓中基质的重量;〔G -( MW)〕—与药物同容积的基质重量。
药剂学实验

药剂学实验
药剂学实验是指在药剂学领域进行的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制备技术、稳定性、药效等方面的实验。
药剂学实验是药
物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
物的性质和特点,优化制剂工艺,提高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在药剂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内容包括:
1. 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包括溶解度、稳定性、药物
与溶剂、药物与其他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2. 药物制剂的制备与优化:包括药物的选择、制剂配方的
设计、制剂工艺的优化等。
3. 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包括药物的纯度、含量测定、溶
出度测试等。
4. 药物的稳定性研究:包括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例如光、温度、湿度等。
5. 药物的活性评价:包括体外和体内药效学实验,用于评
价药物的生物活性和临床疗效。
药剂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药物的特性,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制备工艺的优化,提高药物的质量和疗效,从而为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药剂学实验报告

药剂学实验报告药剂学实验报告引言: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制备、性质、贮存和应用的学科,是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药剂学实验是药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药物的制备过程、性质以及药物在人体中的作用机制。
本实验报告将围绕药剂学实验展开,介绍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实验目的:本次药剂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制备一种常用的口服液药物,掌握药物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技术。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药物的制备过程,掌握药物的配方计算和药物的稳定性测试方法。
实验原理:本实验所制备的口服液药物主要由活性成分、辅料和溶剂组成。
活性成分是药物的主要成分,具有治疗作用;辅料则是为了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改善口感和提高药物的溶解性能;溶剂则是药物的载体,使药物能够均匀分布在溶液中。
实验步骤:1. 配方计算:根据所制备药物的活性成分和辅料的含量要求,进行配方计算,确定每种成分的用量。
2. 材料准备:准备所需的原料和仪器设备,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溶液制备:按照配方计算的结果,将所需的活性成分和辅料依次加入溶剂中,搅拌均匀,制备出所需的口服液药物。
4. 质量控制:对制备好的口服液药物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外观检查、溶解度测试、pH值测定和稳定性测试等。
5. 结果记录:将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结果进行记录,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实验总结提供依据。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制备的口服液药物外观清澈透明,无悬浮物和沉淀物。
溶解度测试结果显示,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良好,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pH值测定结果显示,药物的pH值在理想范围内,符合药物的使用要求。
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药物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良好,能够长时间保持药物的活性。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药物的溶解度不达标、药物的pH值超出范围、药物的稳定性不佳等。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调整溶剂的配比,增加溶剂的使用量,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使用酸碱调节剂,调整药物的pH值,使其处于理想范围;优化药物的配方,添加稳定剂,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2.操作
表1 注射液的装量
标示装量(ml)
增加装量(ml)
易流动液
粘稠液
10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2.操作 (2) 注射液的配制 1) 容器处理:配制用的一切容器使用前要用洗涤剂
或硫酸清洁液处理洗净,临用前用新鲜注射用水荡 洗,以避免引入杂质及热原。 2) 滤器等的处理 垂熔玻璃滤器:常用的垂熔玻璃滤器有漏斗和滤球, G3号可用于常压过滤,G4号可用于减压或加压过 滤,G6号可用于除菌过滤。处理时可先用水反冲, 除去上次滤过留下的杂质,沥干后用洗液(1~2% 硝酸钠硫酸洗液)浸泡处理,用水冲洗干净,最后 用注射用水过滤,至滤出水检查pH值不显酸性, 并检查澄明度至合格为止。
30min)使其饱和,以除去溶解其中的氧气,备用。按处方,称取乙二胺 四乙酸二钠加入于处方量80%的注射用水中,溶解,加维生素C使溶解, 分次缓慢地加入碳酸氢钠固体,不断搅拌至完全溶解,继续搅拌至无气泡 产生后,加焦亚硫酸钠溶解,加碳酸氢钠固体调节药液pH值至5.8~6.2, 最后加用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至全量。用G3垂熔玻璃漏斗预滤,再 用0.45µm孔径的微孔滤膜精滤,检查滤液澄明度,合格后即可灌装。
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及密度都大于氮气,药物与二氧化碳不发生作用时 通入二氧化碳比通入氮气好,但二氧化碳会使药液的pH值下降,要考虑 pH值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故对酸敏感的药物不宜通二氧化碳。
14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2.操作 4) 配液:取注射用水120ml,煮沸,放置至室温,或通入二氧化碳(约20~
8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1.处方
维生素C
5.0g
碳酸氢钠
约2.4g(调pH5.0~7.0)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0.005g
焦亚硫酸钠
0.2g
注射用水
加至100ml
9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2.操作 (1) 空安瓿的处理 空安瓿在用前先用常水冲刷外壁,然
后将安瓿中灌入常水甩洗 2次(如果安瓿清 洁度差,须用0.5%醋酸或盐酸溶液灌满, 100℃加热30min),再用过滤的蒸馏水或 去离子水甩洗两次,最后用澄明度合格的 注射用水洗一次,120~140℃烘干,备用。
主 药
附加剂
成品
包装
溶解
过滤
补加溶剂
灌装
质检
80%溶剂
安瓿
检查
洗涤
干燥
5
二、实验原理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一:、概 述
合格的注射剂必须是澄明度合格、无菌、无热 原、安全性合格 (无毒性、溶血性和刺激性)、 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pH值、渗透压 和药物含量 应符合要求。
注射液的pH值应接近体液,一般控制在4~9, 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如磺胺嘧啶钠注射液的 pH值为9.5~11,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5.5, 具体注射剂品种的pH值的确定依据三个方面,满 足临床需要; 满足制剂制备、贮藏和使用时的稳定 性;满足人体生理可承受性。
6
二、实验原理
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 节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接近。
凡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常制成注 射用灭菌粉末即无菌冻干粉针或无菌粉末 分装粉针,以保证注射剂在贮存期内稳定、 安全、有效。
7
为了达到上述质量要求,在注射剂制 备过程中,除了生产操作区符合GMP要 求、操作者严格遵守GMP规程外,药物、 附加剂及溶剂等均需符合注射用质量标准, 其处方必须采用法定处方,其制备方法必 须严格遵守拟定的产品生产工艺规程,不 得随意更改。
11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2.操作 微孔滤膜:由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混合酯组成的微
孔滤膜。经检查合格的微孔滤膜(0.22µm用于除菌滤过、 0.45µm用于一般滤过)浸泡于注射用水中1h,煮沸 5min,如此反复三次;或用80℃注射用水温浸4h以上, 室温则需浸泡 12h,使滤膜中纤维充分膨胀,增加滤膜 韧性。使用时用镊子取出滤膜且使毛面向上,平放在膜 滤器的支撑网上,平放时注意滤膜不皱摺或无刺破,使 滤膜与支撑网边缘对齐以保证无缝隙,无泄漏现象,装 好盖后,用注射用水过滤,滤出水澄明度合格,即可备 用。
12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2.操作 乳胶管:先用水揉洗,再用0.5%~1%氢氧化钠液适量,
煮沸30min,洗去碱液;再用0.5%~1%盐酸水适量, 煮沸30min,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再用注射用水煮沸即 可。
去氧胆酸的管状包合物
13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2.操作
3) 惰性气体处理:维生素C极易氧化,配制时需通惰性气体,常用的是二氧 化碳或氮。使用纯度较低的二氧化碳时依次通过分别装有浓硫酸除去水分、 1%硫酸铜除去有机硫化物、1%高锰酸钾溶液除去微生物,最后通过注射 用水,除去可溶性杂质和二氧化硫。生产常用的高纯氮,可不经处理。
药剂学实验
朱铉 王秀敏 高学敏 赵丽
1
0.5%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过程和操作
要点。 2.掌握注射剂成品质量检查的标准和
方法。 3.掌握注射剂稳定化方法。 4.了解注射剂灌装量的调节要求。
2
二、实验原理
注射剂又称针剂,系将药物制成供注 入体内的无菌制剂。注射剂按分散系统可 分为四类,即溶液型注射剂、混悬型注射 剂、乳剂型注射剂、注射用无菌粉末 (无 菌分装及冷冻干燥)。
15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2.操作 (3) 灌封 1) 灌装器的处理:首先要检查灌注器玻璃活塞是否严密
不漏水,用洗液浸泡再分别用常水、蒸馏水抽洗灌装器 直至不显酸性,最后用注射用水抽洗至流出水澄明度合 格,即可用于灌装药液。 2) 装量调节:在灌装前先调节灌注器装量,按药典规定, 适当增加装量,以保证注射液使用时不少于标示装量。 不同标示装量应增加的装量见表1。
3
二、实验原理
根据医疗上的需要,注射剂的给 药途径可分为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 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五种。 由于注射剂直接注入人体内部,故吸 收快,作用迅速,为保证用药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必须对成品生产和成品 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4
二、实验原理
注射剂的工艺流程:以溶液型注射剂制备过程为 例,其工艺流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