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诗歌鉴赏练习30篇(附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鉴赏资料】: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

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

最新版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答案及赏析.pptx

最新版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答案及赏析.pptx
传说吕尚姜子牙未出仕时曾隐居渭滨垂钓是为垂纶作者用此典故大概还有自比吕公的意思整联诗的意思大概是说考功名并不是我唯一的出路或者说我也不是非得死气白咧地非考功名不可实在不行的话我还可以归隐闲居或者回到故乡去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答案及赏析)
.精品课件.
1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看到这幅画就心中就会涌现出非常美好的诗句。即使 你用尽全天下最美好的语言都无法表达出来画中的意境, (换句话说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精品课件.
4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1
陈与义(1090—1138年),两宋之际河南府洛阳(今属河南)人, 字去非,号简斋。宋政和三年(1113年)以太学上舍及第,历任开 德府教授、太学博士,后谪监陈留酒税。北宋灭亡,辗转南渡。宋 绍兴元年(1131年)至临安,授中书舍人,兼掌内制。绍兴七年, 累官至参知政事。力主对金议和,深得高宗满意。次年,因病以资 政殿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未几病卒。工诗词,尤长于涛,体物寓 兴,清邃纡馀,有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之风。著有 《简斋集》。 [7] 参考资料
10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全国卷3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019届高三语文专题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专题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3模2真+技巧点拨)2019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必备参考资料诗歌鉴赏13.L2018·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

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4分)(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4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第一小题时,可先说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解答第二小题时,可先分析诗人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然后再分析达到了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赏析】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2019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语文(解析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 (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 口衔山石细, 渺渺功难见, 人皆讥造次, 岂计休无日, 何惭刺客传, 终年抱寸诚。

心望海波平。

区区命己轻。

我独赏专精。

惟应尽此生。

不著报睡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 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 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 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 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纽1日”的举动与“海波 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 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总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 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而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 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 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2019诗歌鉴赏高考题附带解析

2019诗歌鉴赏高考题附带解析

2019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2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练习30篇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都城元夕①毛滂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②。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

②觚棱:宫殿的屋脊。

1.以上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词的开篇写眼前所见汴京元宵夜之景,灯火辉煌,华丽的车马云集,一派热闹景象。

B. 词人以想象中的仙境来比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认为汴京元宵之夜之美宛如神仙境界。

C. 下片写羁旅之愁,上片越是写的繁华热闹,反而越表现出词人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

D. 词人看到了“江南客”的憔悴面容,想到自己羁旅之苦,于是从繁华回到凄冷中来。

E. “窗破月寻人”表明只有月亮陪伴自己,“寻”字运用拟人手法,越发显出人的孤独。

2.这首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辞刘彻①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 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 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E. 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4.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过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 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 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 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E. 诗人以“水北流”与“人南窜”加以比照,表达了远离京师的孤独、悲愤之情。

6.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

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只愁飞诏下青冥②。

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 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

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

②青冥:青色的天空。

这里代指朝廷。

③不应:不顾。

7.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 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 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 “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8.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近体诗中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

D.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 诗歌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0.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下列小题。

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③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塘自碧。

[注] 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

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

②江左:泛指江南。

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1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 “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B. 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 “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 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 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6分)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气氛。

B.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

C.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

D. “有谁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不被理解的慨叹。

E. “心未死”着重表达了诗人虽然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愤情怀。

14.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流莺①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注】①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5.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第一句表现流莺飘荡流转、无处栖居的境遇。

B. 第二句中“不自持”三字,表明黄莺一度想放弃理想。

C. 颔联表明,流莺的婉转歌声中饱含它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 颈联表明,流莺虽历尽艰辛,但是还是未能实现“本意”。

E. 流莺无计留春,以前没找到栖息的花枝,现在会找到的。

16.本诗如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6分)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辛弃疾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

百年光景百年心。

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

莫嫌浅后③更频斟。

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①老去句:语本苏拭《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②浮瓜沈李:“沈”同“沉”,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

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 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辈子被荒废。

C. 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 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

E. 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些语句成为成语。

18.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6分)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杜牧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

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善恶风波。

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

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

上都:今陕西西安。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 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