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意义

合集下载

发现生命的意义释迦牟尼的启示录

发现生命的意义释迦牟尼的启示录

发现生命的意义释迦牟尼的启示录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个永恒的课题上,佛教始终给予世人深刻的启示。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通过其教化和生平经历,呈现了一幅关于人生意义的宏大画卷。

对于想要探索生命真谛的人来说,他的启示录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首先,释迦牟尼的启示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是无常的。

他教导人们要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中,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这种觉悟使人们能够超越对现实的执着,从而摆脱困扰和痛苦。

生命犹如流水,只有在接受这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后,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所在。

其次,释迦牟尼的启示告诉我们要超越自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人们的痛苦源于不满足和贪欲,只有通过放下欲望,远离物质的追逐,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鼓励人们以利他为己任,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正是因为这种无私的追求,释迦牟尼成为了世人所尊敬和追随的榜样。

此外,释迦牟尼的启示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觉悟,才能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他强调内观(vipassana)的重要性,即对自身思想、感受和意识的觉知。

通过这种内省的修行,人们能够洞察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真相。

这种觉悟超越了传统的世俗观念,使人们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目标。

最后,释迦牟尼的启示告诉我们要追求智慧和慈悲,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智慧是指通过洞察和思考,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相互依存和无常性。

慈悲则是指对一切众生的尊重和关爱。

只有通过这种智慧和慈悲的结合,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和目的。

释迦牟尼自己通过以身作则,展现了慈悲智慧的崇高境界,成为了无数追随者心中的慈父和智者。

总结而言,释迦牟尼的启示是一部生命的指南,它教导人们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时要超越自我,放下执着,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喜悦,通过正确的觉悟和修行,超越世俗的观念,追求智慧和慈悲。

这些启示不仅深刻影响了佛教徒,也为所有追求生命意义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引和信仰。

找到真正的幸福释迦牟尼的教导

找到真正的幸福释迦牟尼的教导

找到真正的幸福释迦牟尼的教导找到真正的幸福——释迦牟尼的教导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通常被人们称为佛陀(Buddha),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的教导以修行和智慧为核心,旨在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幸福。

在佛陀留下的经典和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幸福的教诲。

本文将从平静的内心、内在的善和慈悲、以及克服无明之苦这三个方面,探讨释迦牟尼的教导如何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

一、平静的内心释迦牟尼教导我们平复内心的浮躁和困扰,以达到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人们常常因为欲望和嗔恨而陷入痛苦之中。

解脱这种痛苦的关键在于培养内心的平静。

佛陀教导我们通过禅修和冥想来培养内心的平静。

禅修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超脱杂念,使内心沉淀下来。

通过观察呼吸或其他物体,我们可以学会专注和宁静。

当我们培养出一颗平静的内心时,烦恼和纷乱的思绪就会逐渐消散,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待问题,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从而经历深层次的幸福。

二、内在的善和慈悲释迦牟尼教导我们追求内在的善和慈悲,以实现真正的幸福。

他强调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善性和慈悲心,只需要通过修行来唤醒和发展。

佛陀教导我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践内在的善。

修身指的是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操守、有良知的人。

齐家指的是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以温暖、尊重和爱来构筑幸福家庭。

治国和平天下则强调社会公义和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同时,释迦牟尼还教导我们要培养慈悲心,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慈悲心不仅使他人受益,也能使我们自己感到幸福。

通过关怀和付出,我们能够建立更加深厚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获得内在的喜悦和满足。

三、克服无明之苦释迦牟尼教导我们通过克服无明之苦,实现真正的幸福。

所谓无明,即是迷惑和无知。

佛陀认为,人们之所以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是因为被无明所蒙蔽,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

为了克服无明之苦,佛陀教导我们通过智慧来洞察万象。

他鼓励我们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以智慧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真相。

释迦牟尼的智慧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

释迦牟尼的智慧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

释迦牟尼的智慧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社会的不公是我们常常面对的现象,许多人在面对困境时感到无助和沮丧。

然而,佛陀释迦牟尼的智慧教诲为我们提供了应对不公的宝贵指导。

在他的教诲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含义深远的原则和方法,帮助我们以更智慧和平和的方式处理社会不公。

一、正念和觉知释迦牟尼教导我们培养正念和觉知的能力是应对社会不公的基础。

正念是指在当下保持专注和意识,而觉知是指实时感知和观察我们身心和外界的现象。

通过训练正念和觉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为,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公问题。

二、舍弃固有观念佛陀强调通过观察和反思我们固有的观念和信念,我们能够认识到其在社会不公中的作用。

释迦牟尼教导我们要舍弃执着于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意识到我们的痛苦和他人的痛苦是相互关联的。

通过抛弃固有的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不公。

三、慈悲心和同情心释迦牟尼教导我们要培养慈悲心和同情心来面对社会不公。

慈悲心是指对他人的善意和关爱,同情心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场感受和理解他们的苦难和困境。

通过培养这样的心态,我们能够以更善良和宽容的态度面对不公,并积极地采取行动来帮助改善他人的处境。

四、智慧和内观智慧是佛陀教导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必须培养的重要品质。

通过内观和深思熟虑,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社会不公的原因和根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智慧之道。

智慧帮助我们超越个人利益,考虑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公问题。

五、行善积德佛陀教导我们通过行善和积德来应对不公。

行善积德是指利他的正面行为,通过关爱和帮助他人,我们能够缓解他们的痛苦和不公。

佛陀鼓励我们通过慷慨、尊重和支持他人来创造一个更和谐和公正的社会。

六、平等和公正释迦牟尼的教诲强调平等和公正在面对不公时的重要性。

佛陀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尊严和权利,不论种族、性别、社会地位或财富。

平等和公正是构建一个公正和包容社会的基础,通过尊重和实践平等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不公。

释迦牟尼的教诲如何克服心灵的束缚

释迦牟尼的教诲如何克服心灵的束缚

释迦牟尼的教诲如何克服心灵的束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导者给我们留下了至今仍有着深远影响的教导。

其中,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提出的教诲被视为人类追求内心自由和解脱的灯塔。

他的教诲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克服了心灵的束缚,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真正的平静和幸福。

本文将探讨释迦牟尼的教诲如何帮助我们克服心灵的束缚。

释迦牟尼教诲的基础是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其中,“苦”指的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痛苦和困境;“集”指的是痛苦的根源,即欲望和无明;“灭”指的是通过消除欲望和无明来达到解脱;“道”则是达到解脱的方法和路径。

通过坚持四圣谛,人们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首先,释迦牟尼教导我们要认识苦的存在,并切实面对它。

他指出,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心灵上的困扰。

但是,我们不能逃避苦,而是要正视它,接受它的存在。

通过这样的认知,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困境,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其次,释迦牟尼教导我们要认识欲望的本质,并以无欲为修行目标。

他认为,欲望是人们心灵束缚的根源。

人们常常为了追求无尽的欲望而苦不堪言,无法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

因此,释迦牟尼建议我们通过放下欲望,远离物质的诱惑,从而解脱自己。

只有克制欲望,内心才能得到解放,并获得真正的自由。

第三,释迦牟尼强调了觉悟和无明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无明是产生痛苦的根源,也是造成心灵受限的原因之一。

无明指的是对真实界的错误认知,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无知。

通过修行和觉悟,我们能够逐渐清除自己的无明,看清事物真正的本质。

这样,我们就能够减少自身受到的苦难,并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最后,释迦牟尼教导我们通过修行道路来实现解脱。

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才能够达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修行道路包括了许多教诲和指导,如观察内心、修持慈悲和善行、禅定和正念等。

通过日常的修行实践,我们能够逐渐减少心灵受到的束缚,找到真正的内心宁静。

觉醒的起点释迦牟尼的生命觉悟

觉醒的起点释迦牟尼的生命觉悟

觉醒的起点释迦牟尼的生命觉悟觉醒的起点——释迦牟尼的生命觉悟导语:每个人生命的觉醒都是一段旅程,而释迦牟尼则是众多启蒙者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生命觉悟成为了佛教的基石,对于无数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释迦牟尼的生命觉悟是如何成为觉醒的起点,并对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借鉴和启示。

一、求真之路释迦牟尼,即佛陀,是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圣人,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享受着世俗的富裕和尊贵。

然而,他对生命的真相有着深刻的追求。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离开了家庭,穷尽一切途径,探寻人生的意义和真理。

他在苦行修行和冥想中度过了数年的时间,最终实现了他对内心真相的觉悟。

这段经历告诉我们,觉醒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持续不断地追求和探索。

只有在不断摆脱尘世的束缚,从表象我们能发现真实的内心,我们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觉醒。

二、禅心体验释迦牟尼觉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的禅心体验。

在冥想中,释迦牟尼通过专注和静心,超越了一切世俗的烦恼和困扰,真实地认识到自己和整个宇宙的本质。

他的内心得到了真正的启示,那种安宁与智慧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生命态度和思维方式。

禅心体验是一种超越言语和思维的境界,它要求我们通过冥想、专注和静心,来观察和洞察我们内心深处的真相。

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觉醒,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智慧。

三、普度众生释迦牟尼的觉醒并不只是为他自己带来了福祉,更重要的是他将觉悟的智慧传播给了众生。

他成立了佛教教团,走遍印度各地为人们传授智慧和慈悲。

他不仅教导人们如何解脱痛苦,还给予了他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旨在解决人们在尘世间所遇到的问题。

这个过程告诉我们,觉醒的意义在于影响和改善生命。

觉醒并不是一种独自享受的状态,而是一种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智慧和慈悲。

通过帮助他人解脱痛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觉醒。

结语:通过深入探讨释迦牟尼的生命觉悟,我们可以看到觉醒是生命中的一个起点。

从求真之路、禅心体验到普度众生,释迦牟尼的生命觉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智慧的探索释迦牟尼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智慧的探索释迦牟尼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智慧的探索释迦牟尼对生命意义的解读智慧的探索:释迦牟尼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智慧不仅指人类的识别能力和思考能力,更指人类对生命的理解和意义的追求。

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探寻生命的真谛和存在的目的。

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细腻的洞察力,给予了我们关于生命意义的宝贵启示。

一、悟道人生即苦释迦牟尼在《法句经》中指出:“生活在世上,众生皆与苦累,有如酒槽饯食牛。

”这句话堪称生命意义的启示,通过直接而质朴的比喻,告诉人们生活中的苦难不可避免。

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被各种痛苦、失落和挫折所困扰,但解决痛苦并不意味着摆脱生命的意义,而是关乎我们如何应对和跳出苦难的局限。

二、舍弃执着与痛苦释迦牟尼认为,人们心中趋之若鹜的欲望和执着是引起人们痛苦的根源。

在《金刚经》中,他提醒人们要舍弃执着,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当我们能够超越物欲和私心杂念,远离纷扰的欲望,我们便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只有舍弃执着和欲望,我们才能真正解放自己,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三、悟空与放下在《楞严经》中,释迦牟尼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金刚经与空中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抛却对外在世界的执念和執著时,内心便能感受到彻底的自由和平静。

人们无需排斥外在的事物,而是透彻理解它们的本质,以平等的心态对待。

当我们能够超越自我,放下执着和自我中心,我们便能够在内心的空灵中感受到智慧的真谛。

四、善行与慈悲释迦牟尼向我们传授了善行和慈悲的重要性。

他在《无量寿经》中强调,通过积累善行和慈悲心,我们不仅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因果报应,也能帮助他人获得快乐与幸福。

善行与慈悲的实践不仅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更是对生命意义的完美诠释。

通过帮助他人,我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并在无私奉献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五、受苦与觉悟据记载,释迦牟尼曾经是一位富有的王子,然而他主动舍弃财富和尘世的享受,去寻找真理。

他选择了一条受苦的路。

这种觉悟和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

古代印度的佛教兴起释迦牟尼的教导

古代印度的佛教兴起释迦牟尼的教导

古代印度的佛教兴起释迦牟尼的教导在古代印度的广袤大地上,佛教的兴起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之路。

而这一伟大宗教的核心人物——释迦牟尼,他的教导更是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无尽的慈悲。

佛教兴起的时代,印度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

种姓制度森严,贫富差距悬殊,人们在尘世的纷扰中迷茫、痛苦。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释迦牟尼开始了他对真理的追寻。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一个高贵的王室家庭。

他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内心却对世间的苦难和无常充满了疑问。

在一次出宫游历中,他目睹了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深受触动。

于是,他毅然放弃了王位和奢华的生活,踏上了寻求解脱之道的艰辛旅程。

经过多年的苦行和沉思,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

他的教导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他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

释迦牟尼教导人们认识到“苦”的存在。

他指出,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这些苦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贫富贵贱,都无法避免。

然而,认识到苦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找到苦的根源。

释迦牟尼认为,“集”是苦的根源。

集,即贪嗔痴。

人们因为贪求物质的享受、权力的欲望、情感的执着,而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

嗔怒和愚痴也同样让人们迷失在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中,无法自拔。

既然找到了苦的根源,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苦呢?释迦牟尼提出了“灭”的理念。

灭,即灭除贪嗔痴,达到涅槃的境界。

涅槃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摆脱痛苦的解脱状态。

在涅槃中,心灵得到了彻底的宁静和自由。

为了实现“灭”的目标,释迦牟尼教导人们要遵循“道”。

道,即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是指正确的见解和观念,正思维是指积极向上的思考方式,正语是指说诚实、和善的话,正业是指从事正当的职业和行为,正命是指过正当的生活,正精进是指不懈地努力修行,正念是指保持清醒的觉知,正定是指专注于内心的禅定。

心灵的回归释迦牟尼关于找回自我的教导

心灵的回归释迦牟尼关于找回自我的教导

心灵的回归释迦牟尼关于找回自我的教导心灵的回归——释迦牟尼关于找回自我的教导心灵的回归,是一种自我探索和重新连接内在本质的过程。

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人们往往迷失自我,追逐表面的物质和欲望,忽略了灵魂的需求。

然而,释迦牟尼的教导却指引着我们寻找内心的平静与真实,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自我。

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他的教诲包含了世间万物与人性的智慧。

他教导人们要超越欲望和痛苦,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在他的教导中,找回自我的核心概念是觉醒(Enlightenment)。

觉醒是对内在真实性的认知,一种对自己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为了实现觉醒,释迦牟尼教导人们控制欲望和贪念。

他认为,欲望是导致痛苦的根源,只有减少欲望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通过戒律和禅修,人们可以培养对欲望的观察和认知,以减少对外界物质的执着追求。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这种观点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控制和减少欲望,我们可以找回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同时,释迦牟尼强调了慈悲与同情心的重要性。

他教导人们要对他人充满爱和善意,与他人和谐共处。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们往往被尔虞我诈和利己主义所困扰。

然而,释迦牟尼的教诲提醒着我们:只有通过关怀他人、分享与帮助,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快乐与内心的满足。

释迦牟尼还教导人们寻求内在的智慧和真理。

他提倡通过禅修和冥想来寻找超越表面的真相。

通过沉淀思绪,我们可以超越物质和表象,洞察事物的本质。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触摸到自我内在的力量和智慧。

在释迦牟尼的教导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回自我:首先,培养正念。

正念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当下的状态,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感知和体验此时此刻。

通过培养正念,我们可以观察并认知自己的情绪、欲望和思绪,做到超越它们,找到内心的平静。

其次,放下执着。

释迦牟尼教导我们减少对外界物质的执着追求,通过放下对欲望的执着,我们可以减少痛苦,重获内在的自由。

同时,也要学会放下对过去和未来的执着,只有在当下的存在中才能找到内心的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意义
当我们去寺院里奉拜的时候,都会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佛像,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母亲是摩耶夫人。

他曾经从城的四门出去游玩,见到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所以萌发了出家修道寻求解决人生问题的愿望。

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日食一麻一麦,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还是没有成道。

明白苦行不是成道的方法。

于是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

恢复体力后,到菩提伽耶村,用吉祥草铺成座位,盘腿打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

四十九天后,在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当时才三十几岁。

从此以后,开始了他一生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足迹踏遍恒河两岸、印度各地,乃至今天世界各地,无论男女贵贱,有教无类。

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创办的。

后人对他尊称“本师”,是佛陀教育的根本老师。

正如同中国人尊崇孔老夫子为先师----“至圣先师”。

南无就是礼敬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尊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的名号也是他在这个世界教化众生的宗旨与方针。

娑婆世界的众生普遍的缺乏仁慈,没有爱心,而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条件、没有企求的遍施仁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崇尚冷酷、喜欢暴力的众生的教育。

告诉我们用暴力不可能禁止种种的怪、力、乱、神,反而会滋生和助长层出不穷的牛鬼蛇神。

只有以广大的爱心,去回报世间可爱之人,去包容世间可怜、可恨之人。

古人说“仁者无敌”,真正具有广大爱心的人,没有与他敌对的人。

这不正是我们眼下所祈求的和平、安定与繁荣的世界吗?
佛菩萨没有名号,名是假名。

名号的建立不是自己建立的,是因众生的需要而建立的。

因此,这一尊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叫这个名字,可能到别的世界,名字就换了。

名字就是这个时代、这个地区教学的宗旨。

以这个为名号,所有一切名号统统是教学的作用。

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也是如此,名号都是显德的。

“释迦”,翻成能仁。

“能仁”是与人相处之道,用真实的爱心,去真诚地关怀、热心地帮助、没有条件地爱护一切众生,“牟尼”翻成寂默的意思,“寂默”则是高度的自我修养。

寂是灭除一切烦恼,默是烦恼灭除之后清净无为的心态。

落实到我们的当下,把我们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的心淡薄一些,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热情冷静一些,时时回光返照,检点自己的修养与智慧有没有增长,烦恼有没有平息,痛苦有没有减少。

逐渐做到多一点为别人想,少一点为自己想;多一点爱别人,少一点爱自己;多一点心量,少一点自私,这就是在实践仁慈博爱、恬淡寂默的释迦牟尼的教诲。

牟尼是自利,释迦是利他。

自利利他就是诸佛如来。

这也是法身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唯一的一个大事业。

“佛”,梵语的意思是智者、觉者。

他是觉悟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他是人间一位具足圆满智慧,真正彻底觉悟的这么样的一个人。

我们中国人称“完人”、“至人”。

菩萨也是梵语,古人翻作觉有情,我们大家都是有情众生,有情就是烦恼没有断,习气也没有断。

没有断不要紧,烦恼习气断了,你就叫佛。

没有断还带着,虽带,但是你也有相当高度的觉悟,也有相当的智慧,这是佛的学生,佛的弟子,统统称为菩萨。

菩萨也不是神,也不是仙。

我们今天也是佛的学生,也是佛的弟子。

从前那些菩萨是佛以往的弟子,我们是现在的弟子。

所以,我们跟菩萨是同学的关系,学长的关系,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

佛是过来人,佛对我们的帮助,就是把他的经验提供给我们作参考。

就好像学校的老师将自己所学习的经验传授给我们一样。

我们能够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这就是佛对我
们最真实的加持与保佑了,这样我们才能得真实受用。

所以,我们今天接受佛陀教育,要明白所有一切佛菩萨都是代表我们的性德和修德。

我们本性里面有无量的德能,用一个名号没办法显示出来,所以要用许许多多的名号。

像一个人在社会上多才多艺,名片一拿出来,几十个头衔。

一个头衔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几十个呢?必须要几十个才能够真正显示出他的身份德能,是这个意思。

所以大家要晓得,佛门中所有的佛菩萨,都是代表我们自己本人,菩萨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

自己本有的性德。

性德是我们本来所具备的清净本然、真善美慧的品德,但是现在因为烦恼习气而迷失了,不能发挥它本有的作用。

但迷失并非真的失去,可以通过修德--恰当而有效的方法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在源头的地方是清清纯然的澄净之水,可以饮用,可以沐浴,怡悦身心,陶冶心灵。

离开源头之后,经过许多自然的、人为的洗礼,越来越失去它本来的纯净,而变成散发出种种异味的浊水,不但无用而且有害,让人望水兴叹。

这种状况如果不妥善治理,会殃及人类生存环境的诸多方面,所以必须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还原它本自清纯的本质,我们方得其用。

源头澄水犹如性德,被污染的浊水虽依然是水,但已失去它本来的作用,这就好比我们纯善的性德被烦恼习气所浸染一样,掩蔽了它至纯至善的本能。

治理的方法就是修德,修整调治我们充满种种烦恼痛苦的身心,恢复它原本的清净、自在与安祥。

佛像的安祥与恬静是性德的流露,而且除了个别的手印、姿势不同之外,佛像的脸庞、体态与神采都是同样的慈悲祥和,雍容华贵。

这表示“佛佛道同”。

每尊佛都亲证了圆满广大的性德,性德是共同的。

菩萨像虽也同样具备安和与雅静,但还是不及佛止于至善的圆满。

所以菩萨表因位,还是在修行的路上继续向无上觉道迈进。

阿罗汉也是出三界的圣人,但是没有佛菩萨悲天悯人的爱心,只愿独善其身,无意兼善天下。

虽然他们所断的烦恼与十信位的菩萨相等,但是智慧与福德却是远远不及。

所以我们看阿罗汉像,大都呈现出潇洒、飘逸、自在、悠闲的样子,具有闲云野鹤式的逸采。

如果比照中国古时候的说法,佛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菩萨是漫漫觉路上下求索的贤人,阿罗汉是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

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供奉的多是以迦叶与阿难两位尊者为胁侍。

他左手边一尊是迦叶(she)尊者,右手边的一尊是阿难尊者。

年老的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行”。

年轻的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

一位是心法(宗门)的传持者,一位是经教(教下)的结集者。

一位是真修实干(行)的代表,一位是深入经藏(解)的表率。

行解相资,方能克显能仁、寂默之德。

供奉在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也有是以文殊、普贤二位为胁侍的。

他左手边的一尊是普贤菩萨,右手边的一尊是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是“行”的代表,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代表“解”。

换句话说,不管有多少,总不外乎“解,行”两大类。

我们知道每逢过年过节这些喜庆的日子,我们都有在家门口贴对联的习惯。

门的左边为上联,也称之为上手。

表示先有上,而后才有下。

而佛像的供法也包含了这样非常重要的意义。

站在佛的左边的菩萨或罗汉表示学佛的重中之重,如普贤菩萨和迦叶尊者都是表“行”的。

“行”要落实在自己的日常行为生活之中,起心动念都要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但是“行”也要有真实的智慧呀。

所以,“行”和“解”是一不是二,也就是佛家讲“解行相应”。

当我们在顶礼膜拜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无论他是坐像、立像,做什么样的手印,我们都应当这样去观想。

然后把这种思想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于己则心地清净,于人则又能遍施仁爱慈悲,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文章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